2008年1月1日 星期二

陳從周

2007/12/31 在台北往苗栗市的火車上翻大陸新編的選集{看園林的眼}

我將車外百里的風光看成園

書中談的園我去過四處。即使拙政園等都覺得乏善可陳…..

陈从周纪念馆

陈从周照片
姓名:陈从周
别名:梓翁
生辰:1918年11月27日
民族:汉
忌日:2000年3月15日
籍贯:绍兴
地区:浙江
国家:中国
职业:古建筑、古园林专家
最新纪念情况
12月21日 香火
12月11日 点烛
12月1日 香火
12月1日 香火
11月29日 留言
春铃.香火



陈从周教授,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古园林专家。
陈从周先生生前在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近50年的,毕生致力于保护和弘扬中国古建筑尤其是园林建筑文化,成果瞩目,著作等身。著有《说园》、《苏州园林》、 《扬州园林》、《中国民居》、《绍兴石桥》、《岱庙建筑》、《园林谈丛》、《装修图集》、《上海近代建筑史稿》等学术专著,其中《说园》最为精辟,“谈景 言情、论虚说实、文笔清丽”,影响力之大,其远及日、俄、英、美、法、意、西班牙等地。

陈从周先生不仅对于古建筑、古园林理论有着深入的研究、独到的见解,还参与了大量实际工程的设计建造,如设计修复了豫园东部、龙华塔、宁波天一阁、如皋水 绘园,设计建造了云南楠园等大量园林建筑,并把苏州网师园以“明轩”的形式移建到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成为将中国园林艺术推向世界之现代第一人。

陈从周先生还是一位知名的散文作家和画家,是张大千先生的入室弟子。1948年,他30岁时,在上海开办个人画展,以“一丝柳,一寸柔情”,蜚声海上画 坛。随后出版《陈从周画集》,张大千慨然为之题签。中年以后,所绘兰、竹,评家称为“意多于笔,趣多于法,自出机杼,脱尽前人窠臼”。 1978年冬,他应邀为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设计“明轩”,贝聿铭雅嘱他写就长卷水墨丹青《名园青霄图卷》,复请国内文化耆宿、书法名家题咏,现存纽约贝 氏园,成为一件极为珍贵的书画名品。作为散文作家,出版过《书带集》、《春苔集》、《帘青集》、《随宜集》、《世缘集》,以及40余万字的《梓室余墨》等 散文作品。

陈从周先生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却给后人留下很多宝贵的东西。在这些遗著的每一页里都浸透了他的心血,浸透了他对我们华夏民族文明的热爱和真切的感情。潜 心地细细阅读这些遗著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渐渐地沉醉到那些字里行间中去,尽情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浓郁与香淳,充分地领略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的 景境之神韵。正如叶圣陶先生在关于《说园》的一封书信中所说“从周兄熔哲文美术于一炉,以论造园,臻此高境,钦悦无量。”
由美国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先生提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立了陈从周教育奖励基金,每年奖励优秀的教师和学生,以纪念和弘扬陈从周先生的道德风范。

 中國園林應該說是“文人園”,其主導思想是文人思想,或者說士大夫思想,因為士大夫也屬於文人。其表現特徵就是詩情畫意,所追求的是避去煩囂,寄情山水。 來源:精彩網上書城陳從周先生大約是當代中國惟一不能畫圖紙卻可以設計園林的古建築專家。因此,同濟大學那些學工程出身的教授們對學中文的陳從周在園林界的聲譽有些莫名其妙,而從周先生則以為,我國園林,與詩詞曲畫,同一意境,若無文藝修養,“正如工程家造園,終少韻味。”他說,中國園林,講究以少勝多,餘味無窮,像一首小令,而不是長篇大作。我們編輯他的《看園林的眼》一書,有意將書編得像一個令人留連的蘇州園林。

陳從周看園林的眼,是一雙詩眼。他常從詩的角度來欣賞園林,他說“遊必有情,然後有興,鍾情山水,知己泉石”,然而情從何來?不是觸景就可以生的,而是從文化修養中來,因此,他詩雲“無書遊旅等盲君”,這個書,不是導遊圖書,而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書。他斷言:“中國園林應該說是‘文人園’,其主導思想是文人思想,或者說士大夫思想,因為士大夫也屬於文人。其表現特徵就是詩情畫意,所追求的是避去煩囂,寄情山水。”

而在士大夫花落、“文化大革命”火起之後,他眼見缺少文化的旅遊局官員們面對大好河山妄加“改天換地”,面臨優美園林妄加“改革開放”,使天地失色,園林受辱,不免露出金剛怒目之眼:“以築公路法而修遊山道,致使丘壑破壞,漫山揚塵,而游者集於道與飆輪爭途,擁擠可知,難言雅興。” “今西湖白堤之柳,盡易新苗,老樹無一存者,頓失前觀。‘全部肅清,徹底換班’,豈可用於治園耶?” “如今風景區以園林傾向商店化,似乎遊人遊覽就是採購物品。宜乎古刹成廟會,名園皆市肆,則‘東籬為市井,有辱黃花矣’。園林局將成為商業局,此之名:‘不務正業’。”於是,陳從周看園林的眼,便成了淚眼,面對如花似玉而香銷玉殞的園林,“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上編

 說屏

 說簾

 說影

 說園

 續說園

 說園三

 說園四

 說園五

下編

 橋鄉醉鄉

 豫園顧曲

 瘦西湖漫談

 恭王府小記

 蘇州滄浪亭

 蘇州網師園

 蘇州環秀山莊

 寧波天童記遊

 園林美與昆曲美

 小隱名園幾日閑

2004

買、讀《陳從周散文》同濟大學出版社,1999。其實,看過不少他的美文和筆記,卻仍然花不少時間讀它(對於傳統文化、地方學風,師長、文字(痛恨「飲料」一詞,如同「肥料」等生厭…..))。這回,知道許多個人(與I. M. Pei的交往,談園林和昆曲;他兒子的過世);側面史實、消息,如凌的徐志摩「八寶箱」早已歸胡適(他日記中則記尚未取…..);陳從周先生的書之序文都有目的,他的「人情-地情之網」

梓室餘墨》是中國古建築學家陳從周教授的最後一部文集書名來自作者室名。本書傾注了作者近二十年的心力採用的是乾嘉樸學家學術札記的傳統形式一事一題,長短不拘487 ...

《梓室余墨小集》简介

我把这两年写的一些文章,从电脑硬盘里调出来,整理了一下,归归类,编成一个小集子,叫《梓室余墨小集》。

西 方古代建筑师主要由石匠担任,中国古代建筑师主要由木匠来担当。这是由于古代中西建筑使用不同材料所造成的―――中国主要用木头,西方主要用石料。古代中 国称木匠为"梓人"。我现在也从事建筑设计工作,也可称为现代的"梓人"。当然现代建筑师用的工具和古代木匠的有差别,我们用电脑和互联网作设计,古人用 墨斗。

"梓室余墨"的意思是说,这是一个搞建筑的人利用业余时间写的一些小文章。

陳老一生嗜茶,他在《說茶》的短文中曾寫道:“我是愛茶若命的人,品茗是生活中的快事,沒有它,恐怕如今一個字也留不在人間。因為我生長在杭州,自小就愛上了茶,春日去西湖上墳,在墳家親嘗新茗,吃嫩茶炒蝦仁,太美妙的享受啊!”大概正因為是來自家鄉的茶,陳老對龍井情有獨鐘。他說:“雲南人喝普洱茶,北方人喝花茶,我如今只喝龍井,我愛龍井的鮮爽清淡。”陳老介紹說,美國大建築師貝聿銘先生也愛喝龍井,他每年都要寄些去。

我 們告訴陳老,這次是來參加上海國際茶文化節的。陳老說:飲茶是件雅事,大有文化。有文化才能喝出真正的韻味。杭州人熟悉的自居易、蘇東坡都是大文化人,也 都愛喝茶,會喝茶。飲茶,茶要好,水也要好。北京的水不行,上海的也不行,杭州的水還可以。對於有些人只喝飲料不喝茶,陳老頗不滿意。他認為,其他飲料根 本不能和茶相比,大概這和文化低有關係。他稱茶為“國飲”。 陳老不僅愛喝茶,他告訴我們,他還種過茶、炒過茶。“文革”中在安徽黟縣五七幹校,在茶園裏勞動,他能挑滿滿一擔茶葉。在浙江浦江,他炒過茶……憶起了這些往事,老人咧開嘴笑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