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杰,先生此番台灣 每天至少有兩節目 所以應該用他的Facebook余杰
去跟他
余杰:牛犊可以顶开橡树:公民勇气奖致辞:
女士們、先生們:
今天,我非常榮幸地站在這裡跟大家講話。
二零一零年十二月九日晚上,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典禮的同時,我被中國共產黨的秘密警察綁架到北京郊外,持續數小時的酷刑折磨,讓我昏死過去,被送到醫院搶救,險些不治。 在生死邊緣掙扎的時刻,我仍然相信:即便我死去,作為一個努力說真話的作家,我的文字會保存下來,會傳播出去。 如此,我雖死猶生。 正是這樣的信念,讓我戰勝了秘密警察咆哮著的威脅——“我們半個小時之內就可以挖個坑,把你活埋掉,全世界不會有人知道。”
同樣的信念,也存在於索爾仁尼琴心中。 索 爾仁尼琴在他的自傳中回顧了歷史上那些對抗強權的作家們的悲慘命運:“對於為真理而憂心如焚的作家們來說,過去和現在生活都從來沒有輕鬆過(將來也不 會!):有的人被誹謗困擾,有的人死於決鬥,有的人家庭生活破裂,有的人破產落魄處於難以擺脫的貧困之中,還有的人被關進瘋人院,老死獄中。 ”儘管如此,索爾仁尼琴仍然堅信:“我的工作不會是徒勞的,我的作品矛頭所向的那些人終於會垮下去;我的作品如肉眼見不到的潛流奉獻給另一些人,而這些人 終將會覺醒。”
在那個時代,大多數的蘇聯問題專家都認為,蘇聯將會長期存在下去,甚至會變得越來越強大,取得冷戰的優勢。 當被蘇聯當局驅逐到美國的索爾仁尼琴宣稱蘇聯必將崩潰、他在有生之年能回到祖國的時候,人們都嘲笑他,說他在做白日夢。 一名流亡者,能戰勝一個大帝國嗎? 螞蟻能戰勝大象嗎? 那時候,西方世界的人們被蘇聯龐大的軍隊和先進武器嚇壞了,以至於里根總統在柏林的勃蘭登堡門前呼籲“柏林牆倒下”的時候,許多人都批評他說,這是一種魯莽的挑釁,會招致蘇聯可怕的報復。
然而,蘇聯以超乎協和客機的速度走向了崩潰。 索爾仁尼琴和里根都親眼目睹了他們先知般的預言變成觸手可及的現實。
今天,基於同樣的信念,我站在這裡。 當我在這裡宣稱中共的暴政必然滅亡的時候,也許有更多的人表示異議。
從中共一建立的時候起,西方就對它充滿了天真的幻想,認為它不是蘇聯斯大林式的共產黨,四十年代的延安被西方媒體和知識分子描述成中國最民主的地方。 中共奪取政權以後,毛澤東掀起一系列殘酷政治迫害運動,導致接近一億中國人悲慘地死去。 但是,依然還有那麼多對資本主義不滿的西方知識分子,把中國看作是美國和蘇聯之外真正的世外桃源,比如法國作家薩特。 還有遵循現實主義原則政客,像毛澤東拋出了橄欖枝,比如尼克松政府的國務卿基辛格。
一九八九年“六四”屠殺的血跡未乾,中共為了維持其政權,開始了畸形的經濟改革,一步步地將中國打造成全球最大的廉價商品的加工廠。 由於中國擁有數億奴隸勞工,西方跨國公司蜂擁而至,賺錢總是比人權重要。 從花旗銀行的董事到哈佛大學的教授,都成了“中國模式”的熱情吹鼓手。
然而,共產黨就是共產黨,萬變不離其宗,謊言和暴力是與生俱來的遺傳基因。 正如柏林奧運會不能掩飾納粹的本質,北京奧運會也不能掩飾中共的本質。 表面上看,沃爾瑪貨架上中國製造的廉價商品,讓美國的普通消費者都得到了好處。 但長遠來看,這些產品的誕生過程,充斥著對人權的踐踏、對環境的污染和對能源的浪費。 與中國的這種與人權脫鉤的貿易關係,將極大地侵蝕西方賴以生存的自由市場經濟、法治和民主的基本價值。
讓我驚訝的是,當我來到美國幾個月之後,我以為擺脫了中共的宣傳機器,結果我錯了。 我 在自己訂閱的厚厚的《華盛頓郵報》中,赫然發現一疊報紙是《中國觀察》,它的印刷和編排方式跟《華盛頓郵報》其他版面一模一樣,只是有很小的一行字說明: “這些版面的內容不是由《華盛頓郵報》提供的,而是由中華人 民共和國政府提供的。”我不知道中國共產黨付了多少錢給《華盛頓郵報》,但我收到這樣的宣傳品,讓我深受傷害。 納粹德國和蘇聯絕對不可能做到這一點,中共輕而易舉地卻做到了。 在幾大版的《中國觀察》當中,有關於西藏的僧侶擁有完全的宗教信仰自由的報導,有一張身穿袈裟的僧侶正在微笑著用蘋果手機上網的美麗照片。 然而,就在同一時刻,絕望地以自焚抗議中共暴政的藏人已超過五十人。 當年,一名南越和尚的自焚抗議,讓西方世界為之震驚,並讓美國政府改變了對吳庭琰政權的支持。 可是,如今,五十位藏人的自焚,卻像石頭緩緩落入水中,沒有激起一點的波瀾。 這是什麼原因呢?
作為一名中國的人權活動人士,我常常感到我們比當年的索爾仁尼琴們更加孤單。 中共比蘇聯更有錢,更狡猾,似乎變成了一頭不再興風作浪的龍。 所以,對中國共產黨的批評,在西方根本得不到足夠的重視。 但是,孤單不是我停止戰鬥的理由,還有更多的真相等待我去揭示,還有更多被迫害的同胞等待我去聲援。 我自己遠遠不是一個勇敢者,當我看到“公民勇氣獎”歷屆得主的事蹟的時候,我願意謙卑地向他們致敬;我自己遠遠不是一個勇敢者,我的那些最勇敢的同胞,大都都身處監獄中,比如我的良師益友劉曉波。 當我意識到他們的存在的時候,我就感到自己並不孤單。
我之所以成為一個努力說真話的作家,是因為“六四”屠殺讓我與殺人的政權徹底決裂。 十年以後,當我與“天安門母親”丁子霖結識的時候,她告訴我,她在“六四”那天晚上罹難的兒子蔣捷連,只比我年長一歲。 見到我,她就想起她的孩子來。 是的,如果那時我在北京,而不是在偏遠的西部的小鎮,那天晚上死去的孩子就有可能包括我在內。 那麼,既然我已經死過了一次,還有什麼可以畏懼的呢? 正如聖經中保羅所說,那殺死身體不能殺死靈魂的,你不要怕他!
索爾仁尼琴將《牛犢頂橡樹》作為他的自傳的名字,是的,我們只是小小的牛犢,但我們可以頂倒千年的橡樹。 中國也有一個與之相似的成語叫“精衛填海”——那隻名叫精衛的小鳥,每天銜一塊小石頭扔到大海中,終將把浩瀚的大海填平。 是的,我們沒有武器,沒有金錢,沒有權力,但我們擁有對自由的信念,正如裡根總統所說:“朝自由民主邁進,會將共產主義埋葬在歷史的塵埃之中。”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妻子,她與我一同被軟禁和羞辱,卻從未猶豫和退縮。 我要感謝多年來一直支持我的人權活動家吳弘達先生,以及推薦我為這一崇高獎項候選人的助理國務卿波斯納先生。 我要感謝特雷恩先生和特雷恩基金會,選擇我作為“公民勇氣獎”的第一個中國獲獎人。 我要感謝“公民勇氣獎”的倡議者索爾仁尼琴,我相信他一定在天堂中註視著我們,支持我們繼續他的“牛犢頂橡樹”的事業。 也感謝在座的各位,你們的到來讓我更深切地體會到,自由的事業是不分國界和種族的,是全人類的事業。 當自由的鐘聲在中國的大地上響起的時候,我們必將在北京重逢。
謝謝大家。
歡迎余先生再度來台灣 "[研習講座] 【紫藤文化講座】2/21 「天空與大地——近代以來中國知識分子的流亡史」(敬請預約報名)" 缺的是確切的時間 真糊塗 去年讀余先生的"劉曉波傳" 很謝謝你的貢獻 周四見啦.
2/21(四) 天空與大地——近代以來中國知識分子的流亡史
主持人:周渝(紫藤廬創辦人)
與談人:余杰(中國流亡作家) / 陳芳明(政大台文所教授)
時 間:2/21 (四) 晚上7:00-9:00
地 點:紫藤廬(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16巷1號)
◎報名請洽02-23637375;02-23639459
近代中國的苦難在多方面呈現:屢戰屢敗的疲弱國力、窮困的廣大農民,以及想要奮起卻被當權者壓迫驅離的異議分子;不同的朝代、相異的政權,對於針砭時政者卻 一致的處置,約莫就是近代以來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余杰和與談人陳芳明教授,同為文學創作者,同樣投入社會改造,也同樣被迫出亡海外……這個題目不僅映現 中國的政治現實與知識分子的關係,也以個人生命史的血淚為這段歷史續筆。
與談人簡介:
◎余杰:
四川成 都人。早在1998年出版的隨筆集《火與冰》,即已尖銳批判中國的文化和政治弊端。2001年與劉曉波一起推動獨立中文筆會後,積極捍衛人權、言論和出版 自由,屢屢遭到警告、傳訊與軟禁。2010年劉曉波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之後,因撰寫劉曉波傳在中國國內遭遇空前的迫害,最終於2012年1月11日,與妻兒 全家出走美國。已出版三十多部著作,涉及政治評論、散文、小說、論文、傳記等領域。
◎陳芳明:
高雄市人。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攻讀 博士時,開始走入歷史現場,在海外主編批判性政治刊物而被列入黑名單,直至1989年,十五年未曾返回國門。曾投身政治,因直言批判而淡出,重返學術界; 著作數十本,涵蓋歷史研究、政論、詩、散文、評論,2011年出版《台灣新文學史》,為近年最重要作品。
我去參加半場多 余杰先生雖然有點口吃 但是有準備 內容遠遠比陳芳明先生充實得多. 祝福 余杰先生的海外生活讓他獨立而成熟成世界級異議份子.
2012.8.19 余杰《劉曉波傳》即將在台灣出版
From Virginia Suburb, a Dissident Chinese Writer Continues His Mission
Cliff Owen/Associated Press
By EDWARD WONG
Published: February 25, 2012
FAIRFAX, Va. — If the place that the Chinese writer Yu Jie and his family live in nowadays, a modest house in this pleasant Northern Virginia suburb, seems ordinary, the story of what brought them here is anything but.
In January, Mr. Yu, one of the foremost critics of China’s leadership, left China after months of abuse, house arrest and round-the-clock surveillance by the state. At its worst, it was flat-out torture: in a detention cell, security officers bent back Mr. Yu’s fingers one by one, kicked him in the chest and held burning cigarettes close to his face, he said.
“If the order comes from above, we can dig a pit to bury you alive in half an hour, and no one on earth would know,” Mr. Yu said the head officer told him.
Mr. Yu fainted and was taken to a hospital, where doctors pulled him from death’s door, he said. That was on Dec. 9, 2010. Months later, after returning home, he talked to family and friends about leaving China.
“I said multiple times before that as long as my life was not threatened, I would not leave China,” he said in the two-story house where he and his family live, which belongs to a church friend. “But after Liu Xiaobo’s arrest, I was tortur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almost lost my life.”
Mr. Liu, one of Mr. Yu’s closest friends, wrote Charter 08, a manifesto calling for gradual political reforms, and was sentenced in 2009 to 11 years in prison, a move that contributed to Mr. Liu’s being awarded the Nobel Peace Prize the next year. Mr. Yu, 38, was placed under house arrest in Beijing in October 2010, five days after the Nobel committee announced Mr. Liu’s award, and then, in December, was detained. He was tortured for three hours.
Mr. Yu is one of several prominent Chinese intellectuals to have chosen a path of self-exile because of the hardening of the state against voices of dissent.
Though there are dissidents like Mr. Liu who maintain they will never leave China, Mr. Yu said his friends supported his decision. “They said the situation for people like us is going to get worse, not better,” he said.
The security apparatus is on full alert this year during a once-a-decade leadership transition in China, when the Communist Party reshuffles its top officials.
The last of Mr. Yu’s 11 books was an attack on Prime Minister Wen Jiabao, whom many Chinese praise as having an empathic character. But Mr. Yu argued in “China’s Best Actor: Wen Jiabao” that that was merely a construct intended to fool ordinary Chinese. He said he did not expect much better from Xi Jinping, who is likely to be China’s next president, and those who surround him. Mr. Xi went on a carefully choreographed five-day tour of the United States this month.
“The country’s leader is simply a guy selected by a few of the most powerful families in China to work for them,” Mr. Yu said. “It’s because they’re in this power scheme together, and because they benefit from it, and because the social conflict in China is a lot sharper now. To maintain the status quo, they’ll do whatever they can.”
Mr. Yu is finishing two books scheduled to be published this year in Hong Kong. One is a critique of Hu Jintao, the current president, and the other is a biography of Mr. Liu.
“I think I truly became a political dissident after 1999, when I became friends with Liu Xiaobo and took part in the following decade or so in all the activities he did for human rights in China,” Mr. Yu said.
His political education actually began in his hometown, Chengdu. “I was 16 during the 1989 protests, and this had a big impact on me,” he said. “I didn’t take part, but every night we would listen to BBC and the Voice of America.”
Mr. Yu studie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t Peking University. He began writing essays and passed around printouts and photocopies to friends.
He was labeled a literary sensation when his first book, “Fire and Ice,” appeared in 1998. It was a scathing work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criticism that the China scholar Geremie R. Barmé called “undoubtedly the most provocative book of its kind to have appeared in years.”
Mr. Yu even quoted Mr. Liu in his book, which Mr. Barmé noted was apparently the first time someone on the mainland had publicly cited him in a positive light in years. Mr. Liu had been sentenced in 1996 to three years of hard labor for his writings.
Mr. Yu’s writings were packaged with those of two other intellectuals. Liu Xia, the wife of Liu Xiaobo, gave her husband the books while he was in prison “to show that a younger generation of writers was active,” Mr. Yu said. But Mr. Liu published a harsh critique of the writings.
Nevertheless, another prominent writer, Liao Yiwu, arranged a dinner in Beijing where Mr. Liu and Mr. Yu met. A working friendship was born. The two wrote together and led the Independent Chinese PEN Center. Their relationship extended through the writing of Charter 08, when Mr. Yu discussed drafts with Mr. Liu. Mr. Yu, who converted to Christianity in 2003, said he had extensive input on the part about religious freedom.
“Christianity gives me a very strong basis for my faith,” he said. “I don’t think that democracy can be a faith. Only a more ultimate goal would allow me to withstand all the difficulties I’ve gone through.”
Mr. Yu said his work with Mr. Liu had been a focus of his interrogation in December 2010. “They asked in detail about articles I had written in the past 10 years,” he said. “They asked a lot of questions about my interaction with Liu Xiaobo and the mothers of Tiananmen Square victims, and they asked about my trips abroad.”
He said the interrogators also singled out the biography of Mr. Liu that he was writing and the book about Mr. Wen.
Four days after being tortured, Mr. Yu was released but forced to stay in Chengdu for three months. Even after returning to Beijing, he was told by officers to leave the capital during certain times, like the annual anniversary of the Tiananmen Square massacre.
Whenever one of his articles was published in Hong Kong, officers would show up to harass him in Beijing, he said. He began thinking about leaving last spring, and got permission last month, he said. Officials probably believed it would be better to have him outside China in this transition year, Mr. Yu said. Officers accompanied him, his wife, Liu Min, and their son, Yu Guangyi, to the Beijing airport boarding gate and took their picture.
And how will he remain relevant while outside China? Mr. Yu said he believed the Internet would help. He has a Twitter account, @yujie89, with nearly 30,000 followers. (He said he preferred not to use Chinese microblogs because of censorship.)
Mr. Yu said his immediate goals were to apply for asylum and finish the two books due this year. Then he plans to work on a book about th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Maybe in a couple years I’ll have a green card, and maybe I’ll become an American citizen,” he said. “But I see my career and lifelong goal as achieving democracy and freedom in China. And so my goal is to eventually return to China.”
This article has been revised to reflect the following correction:Correction: February 25, 2012
In an earlier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a headline misspelled the name of Yu Jie as Yu Ji.
/嚴凱泰/納智捷/XXX
---
流亡作家余杰在美國召開新聞發布會華盛頓上週離開中國流亡美國的異議作家本週三在美國國會召開新聞發布會,發表離國聲明,宣布其所有在酷刑逼迫下簽訂的筆錄和保證書一律作廢,並表示將為中國民主與自由奮力發出自己的聲音,抗議中國當局的專政。在新聞發布會中,余杰還透露近期將完成並出版《劉曉波傳》及《冷血暴君胡錦濤》兩部著作。此外,余杰還在會上介紹了他在北京期間遭國保監控和虐待的情況。異議作家余杰在2010年劉曉波獲諾貝爾和平獎後遭當局軟禁,還一度遭到關押及酷刑虐待。今年1月11日,在長期交涉後,余杰攜家人前往美國,開始流亡生活。
新闻报道 | 2012.01.12
"余杰们"为什么逃离中国
余杰为中国知名的独立作家,曾出版《火与冰》、《铁屋中的呐喊》等作品,他在香港新世纪出版社出版了抨击中国政治高层的《中国影帝温家宝》,后德国之声制 作成音频播出,反响颇大。他也因此更受中国当局打压。2010年10月,刘晓波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后,余杰自10月14日从美国回到中国后即受到中国警方的 软禁,他曾接受德国之声的采访详细叙述他的遭遇,其后,他被迫噤声,有消息传出他遭到酷刑。
近年,多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被迫离开中国,2010年7月,中国作家廖亦武抵达柏林,目前旅居德国;近期中国艺术家艾未未也表示,他愿意在监视居住期满后,尽快到柏林艺术大学就职。
知名评论人莫之许在Twitter上表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朋友被迫离开了中国。前《经济观察报》记者覃里雯早前写了一封信送别余杰,披露余杰在2010 年底刘晓波获奖及颁奖期间被国保关押折磨的情节,其中提到他的手指几乎被警方折断。信里说道"自由在哪里,祖国就在哪里"。
"他们在中国不能发出声音、出版……"
独立中文笔会会长廖天琪也向德国之声介绍了余杰出走美国的原因:"为什么象余杰这样有社会责任感、对于国家感情很深的一个知识分子,会选择离开国家的这条 路,很多原因是大家都可以猜测到的,最直接的原因去年中国当局加大力度对付有一定话语权的公共知识分子,他们用'黑头套'的方式绑架了余杰,然后对他进行 了残酷的侮辱性的虐待,六七个人将他的头蒙上,扒光他的衣服,还拍了照片,并且警告他'如果你不老实,我们就让你在地球上消失'。另外他的妻子刘敏也失去 了工作,"
廖天琪也表示,之所以现在才公布余杰所受的酷刑也是出于对他在中国安全的考虑。在余杰遭受酷刑后虽然被放回,但这段经历已经成为他挥之不去的噩梦和随时可 能再次发生的现实:"事实上他受到的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创伤是非常重的,这也是让他最终作出出走决定的最重要的原因。看上去他还有一些有限度的自由,事实上 他象中国当局手掌上控制的小虫,他们随时可以把他捏死。"
廖天琪也认为从大的原因来讲,在中国凡是有良知的、关注社会的公共知识分子,当他们对社会上的不公平之事发出声音时,这是当局所不能容忍的:"我相信中国 政府有一套确切的机制来对付这些人,余杰选择的这条路和廖亦武是完全一样的,他们在中国不能发出声音、不能出版,他们可以苟延残喘的活下去,但那不是一个 知识分子或写作者愿意要的生活。"
"他们离开了祖国,但并没有失去故乡"
廖天琪也认为这些公共知识分子的出走,对于中国来说是巨大的损失:"他们的观察是细致的,他们是没有私利的,有异议时他们会提出,他们提出的态度和方法也是理性的,如果当局不能接受温和的建议,我不知道当局还要怎么样,他们完全一意孤行了。"
但廖天琪并不认为,余杰们离开中国后,就等于失去了故乡,他们依然和中国的命运绑定在一起:"这样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即使离开了这片土地,他们的心还系 在这上面,他们还会继续观察,提出建议和批评,他们并没有失去故乡。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也会不断的作出大的改变,这其中也会牺牲很多人的自由甚至是生 命。"
作者:吴雨
责编:李鱼
99999999999
2009/7/5
Dears,
提醒大家,
明天就是余杰《從柏林圍牆到天安門》書友會囉,
作者余杰受邀從國外來台,
經出版社邀請後,
特地抽出空檔到小小來舉辦這場難得的書友會,
如果有朋友對這樣的主題也感興趣,
歡迎大家邀請朋友一起來喔:)
小小書房
小符
--
小小書房
|因為對書的愛情,我們存在
|We exist with the ardor for books
余傑(1973年10月3日-),中國四川成都人,作家,獨立中文筆會副會長(2005年-2007年),積極參與中國人權活動並公開表達自己觀點。
目錄[隱藏] |
[編輯] 生平
余傑1973年10月生於四川省成都。十三歲開始發表文學作品。1992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997年獲文學學士學位,2000年獲文學碩士學位。研究方向為近代文學史、思想史和學術史,碩士論文為《<知新報>研究》。
1998年,出版隨筆集《火與冰》,被其自稱為「抽屜文學」,該書尖銳批判中國大陸的文化和政治弊端,在知識界和廣大讀者中引起了反響。。
此後,陸續出版《尷尬時代》、《我的夢想在燃燒》、《拒絕謊言》、《致帝國的悼詞》等多部雜文集和長篇小說《香草山》,以及研究日本文化和中日關係 的《鐵與犁》、《曖昧的鄰居》,研究美國文化的《光與影》等著作。2005年之後,其最新作品已經無法在中國大陸出版,即便重版的舊作,也迅速遭到安全部 門和宣傳部門的查禁。
2000年,余傑研究生畢業之後,受聘於中國現代文學館。[來源請求]余傑先後在網路和海外媒體發表《致中國作家協會的公開信》,痛斥官方的文化專制主義,呼籲知識分子一起捍衛言論自由,大陸數十名作家學者聯名發表公開信表示聲援。《紐約時報》、《時代周刊》等國際媒體也對此事件進行了報導。
此後,余傑成為完全靠稿費維持生活的獨立作家。2000年以來,其作品越來越難於在中國大陸發表,遂更多發表於香港《開放》雜誌、《蘋果日報》、台灣《印刻》雜誌以及美國中文網站《觀察》、《民主中國》、《人與人權》、《議報》、《博訊》等。[來源請求]
2003年受洗成為基督徒,余傑開始深切介入一系列人權案件。先後參與多封重要公開信的起草或簽名,為遭到不公正審判的西藏活佛阿安扎西、被判處重 刑的「新青年讀書會」成員、被以莫須有罪名起訴的家庭教會牧師蔡卓華、被非法剝奪人身自由的盲人維權人士陳光誠等人呼籲。余傑一直密切關注以「天安門母 親」為代表的「六四」受難者及其家屬、受到官方打壓的基督教家庭教會以及上訪者和遇難礦工等弱勢人群的基本人權。
2003年,余傑與王光澤、劉曉波等發表公開信,呼籲當局「迅速遷移毛澤東屍體,將毛主席紀念堂改為文革博物館,將毛像從天安門城樓取下」。 2004年,在六四事件十五周年前夕,余傑與王怡聯名發表公開信,譴責中共十五年前的的行為,建議中共當局及對死難者及其家屬早謝罪並啟動政改。2005 年,余傑與丁子霖、劉曉波聯名在法國《費加羅報》發表公開信,譴責法國政府遊說歐盟取消對華武器禁運。
2004年12月,因參與起草一份2004年度的中國大陸人權問題報導,余傑以「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的罪名受到北京警方的傳訊、通宵審問和死亡恐嚇,其妻子的工作也受到秘密警察的騷擾。余傑繼續寫作抨擊共產黨的統治。
2006年5月11日,余傑以中國大陸家庭教會成員和異議作家的身份,與王怡、李柏光一起在白宮受到美國總統布希的 接見,針對中國大陸的宗教信仰自由等問題展開了長達一個小時的深入交談。有人認為: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建交以來,美國在任總統第一次接見來自中國大 陸的、具有基督徒身份的民間知識分子,此次會見被西方主流媒體稱為重要的「破冰之旅」,亦使得中國大陸日趨嚴重的宗教迫害情況受到西方政府、媒體、人權組 織和民眾的高度重視。
近年來,余傑先後赴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加州大學柏克利分校、史丹福大學、芝加哥大學、巴黎大學、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雪梨科技大學、莫納什大學、海德堡大學、法蘭克福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台灣大學等著名學府訪問和講學。
[編輯] 獎勵和榮譽
- 1998年,處女作《火與冰》被席殊讀書俱樂部評為 「十大好書」(文學類)之一
- 2000年,政治評論《為自由而戰》獲《亞洲周刊》(英文版)「年度最尖銳評論獎」
- 2002年,獲美國紐約萬人傑基金會之「萬人傑文化新聞獎」
- 2006年,長篇小說《香草山》獲得香港湯清基督教文藝獎。
[編輯] 學術訪問
- 2003年春,余傑入選美國國務院「國際訪問者計劃」
- 2003年秋,受日本參議院邀請訪問日本
- 2004年春,為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政治系訪問學者
- 2004年秋,獲法國外交部邀請訪問法國
- 2005年冬,赴澳洲墨爾本出席「亞太作家論壇」
- 2006年夏,赴德國伯林出席國際筆會年會
- 2007年春,應台灣《印刻》雜誌邀請訪問台灣
- 2007年夏,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出席「反右運動五十周年國際學術會議」
[編輯] 評介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夏曉虹稱讚說:「思考的銳利與寫作的自由狀態,賦予其論說以內在的魅力與氣勢。這是許多寫了一輩子學術論文的研究者,從來不曾達 到的境界。」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出生的年輕一代學人中,余傑是罕見的一名同時在學術研究、文學創作、政治評論及人權活動等諸多方面都獲得相當成就的知識分 子。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秦暉評論說:「余傑文章中的批判精神與對自由個性的嚮往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許多熱血青年視他為心中偶像,許多中年才俊視他為同道,許多執著的老年人視他為忘年交。但當然,也有許多人——特別是被他批評過的那些人對他的文字如感芒刺在背。」
獨立學者傅國涌指出:「少年余傑的橫空出世,在整個二十世紀恐怕只有五四時期的胡適先生、台灣六十年代的李敖庶幾可以比擬。他的文字清新、尖銳,甚至不無稚嫩,但卻說出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真相。」
日本東京大學教授藤井省三評論說:「余傑於九十年代後半期在北京大學中文繫上學期間開始批評活動,被稱為『北大才子』。在眾多的中國作家酣醉於高度 經濟成長、忘卻人權問題、弱者敗者的救濟問題的今日,余傑的作品以充滿正義感的社會批判,令人耳目一新。正因為如此,余傑正在忍耐他所尊敬的魯迅也未曾體 驗過的殘酷的彈壓。」
八九民運學生領袖王丹認為:「余傑以犀利的言論頻繁轟炸沉悶的中國知識界,以初生牛犢之勢令人刮目相看,顯示了在九十年代前期出現了自由知識分子斷層之後,八九一代學人開始展示實力。余傑使我們看到了新一代學人的銳氣和清醒,也使我們看到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希望。」
香港大學中文系教授陳耀南:「當代三位名馳兩岸以至海外華區的余姓才人,余光中教授於人權法治較佳的港台數十年,不會有足夠表現『大勇』的機會。余 秋雨暴得大名,剛愎傲滿,錯過了許多『自勝者強』、表現大勇的機會。唯有最年輕的余傑,英銳剛正,斥姦邪,罵暴君,不只表現對國族文化最真摯深沉的大愛, 更從基督教的終極關懷與超越價值中,取得精神資源,表現了『順從神,不順從人,是應當的』的大勇。」
由於直言不諱、針砭時弊、文風犀利,不憚於在那些最敏感的問題上發言,余傑也成為今天中國大陸最具爭議性的作家之一。中國大陸民眾對余傑的看法可以 分為兩派,有些人欣賞余傑,認為他語言犀利敢於說真話,揭露了中國國內的殊多醜惡。有些人則不滿余傑公開抨擊中共卻傾向美國,認為其某些觀點有失偏頗。
[編輯] 主要作品
1998年- 《火與冰》,經濟日報出版社
- 《鐵屋中的吶喊》,中華工商聯出版社
- 《火與冰》(香港版),天地圖書公司
- 《說,還是不說》,文化藝術出版社
- 《尷尬時代》,嶽麓書社
- 《文明的創痛》(自選集),百花文藝出版社
- 《想飛的翅膀》,中國電影出版社
- 《老鼠愛大米》,大象出版社
- 《老鼠愛大米》,香港明報出版公司
- 《愛與痛的邊緣》,大象出版社
- 《愛與痛的邊緣》,香港新絲路出版社
- 《香草山》,長江文藝出版社
- 《壓傷的蘆葦》,長江文藝出版社
- 《火與冰》(修訂本),北嶽文藝出版社
- 《拒絕謊言》,香港開放出版社
- 《鐵磨鐵》,上海三聯書店
- 《光與影》,東方出版社
- 《鐵與犁——百年中日關係沉思錄》,長江文藝出版社
- 《我的夢想在燃燒》,當代世界出版社
- 《鐵屋中吶喊》(修訂本),當代世界出版社
- 《曖昧的鄰居》,光明日報出版社
- 《百年中日關係沉思錄》,香港三聯書店
- 《日本,一個曖昧的國度》,香港三聯書店
- 《天安門之子》,香港開放出版社
- 《香草山》(修訂本),珠海出版社
- 《沉默的告白》(散文自選集),珠海出版社
- 《幾番魂夢與君同——小山詞中的愛欲生死》(與寧萱合著),同心出版社
- 《致帝國的悼詞》,香港田園書局
- 《中國教育的歧路》,香港晨鐘書局
- 《白晝將近——基督信仰在中國》,香港晨鐘書局
- 《白頭鷹與大紅龍——美中關係及其對世界的影響》,香港晨鐘書局
- 《不要做中國人的孩子》,美國勞改基金會
- 《彷徨英雄路——轉型時代知識分子的心靈史》,台灣聯經出版社
余杰:胡温新政是个“泡影”
温家宝上周在中南海主持座谈会时承诺,在最后的任期内,要“善始敬终”,他执政10年间,是否履行了他的承诺?德国之声就此专访了《中国影帝温家宝》的作者余杰
胡温新政"破产"?
(德国之声中文网)德国之声:温家宝上周在中南海主持召开座谈会时表示,今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各项工作一定要善始敬终,能做的事情绝不 拖延,能解决的问题绝不推脱。您曾经写过《中国影帝温家宝》这本书,对他的执政过程作过记录和总结,请您对他近10年的执政作个总的评价。
余杰:在我看来,整个"胡温时代"的10年,是中国人权状况大幅倒退、中国官僚体系的腐败到了顶峰、中国在外交上也非常强硬,把权贵资本 的所谓的"中国模式"向全球推广、贫困悬殊不断在扩大,包括对少数民族,在新疆、西藏问题上进行屠杀,所以我觉得这是个非常糟糕的时代,甚至比"江泽民时 代"、"邓小平时代"都还要糟糕, 是一种退步。
10年以前他们刚上台时,很多人对"胡温新政"都抱有很高期待的时候,我就提出不同意见,直到现在我的看法并没有改变,胡温新政是个泡影。他们所说的和所做的完全背道而驰。
德国之声:您认为"胡温新政"从开始走到最后,破产的原因是什么?
余杰:我在写批评胡温文章的时候,并没有过多的就他们个人的品德、性格等个人化的角度去谈,更多的我是讨论共产党的统治模式,在我看来, 中共最高层的几百个家族,他们垄断了中国的经济命脉--能源、交通、通信等等最富有的部门,全部被他们把持住,所以他们是没有任何信仰、任何理论、任何意 识形态的极端利益集团,无论是选谁来做党魁、做总理他们只是这个集团所选出来的一个代理人而已,他们所做的最重要一件事情来维护、来捍卫这个小集团的利 益,而不会做任何政治体制方面的变革,因为一旦变革的话,他们的既得利益就会受到伤害。
德国之声:您的意思是不是说,即使不是胡温,中共政权换任何的人,也无政改或变革的可能?那中国变革的希望又在哪里?
余杰:对,所以我对习近平也不抱任何期望,我特别欣赏刘晓波先生在一本书中写的,他也用这句话作了书名:未来自由中国在民间,我也把希望 放在正在成长中的中国民间社会,比如说:互联网上的力量,微博的力量,几千万基督教家庭教会的力量等,这些力量才是未来非常有活力的民间社会的公共空间, 他们才能把中国推向进步,我们没有必要太花力量探讨温家宝、习近平、胡锦涛怎么样?我们应该踏踏实实去做更加草根和民间的工作。
德国之声:我不知道您是否还记得温家宝在2007年发表的《仰望星空》的诗,也在这首诗中表达他的社会理想,身居高位的他,社会理想难酬,是其制度原因还是个人原因?
余杰:温家宝在他的位置上,他不是第一号人物,要启动全面的政治改革确实有难度,但如果"仰望星空"真的是他内心的想法的话,他仍然有很 多空间可做,比如调查四川地震中的豆腐渣校舍,给死难的学生家长一个交待,他当时也有这样的承诺;再比如惩罚市一级、县一级的基层官员,他也可以做的,但 是到现在我们看到,他连这样的事情都没有做,还有象改善陈光诚的际遇,我相信只要他的办公室打个电话,陈光诚的际遇就会有改善;再比如说我个人因为写作关 于他的书而遭受酷刑,有很多人也在互联网上发出公开信件,希望他亲自调查和澄清,直到现在我们没有看到他有任何公开的回应。
德国之声:中国老百姓习惯从一个人的品德、人性等去评价政治人物,比如对周恩来再到对温家宝,您觉得对这些执政者,我们该以怎样的标准来评定他们?
余杰:对于政治人物,比私人品德更重要的是他们所推行的政策,这些政策给人民带来的结果,是不是能促进人民的自由、人权和尊严,如果没有 做到这些,即使他私德有值得称道的地方,但是他依然是一个失败的政治家,放到一个历史长河中去衡量的话,胡温他们错过了政治改革的最好的时机,所以他们算 是历史罪人。
德国之声:您在书中称温家宝是影帝,如果温家宝是影帝的话,导演是谁?
余杰:我觉得是一整套的看不见的制度,要更加具体的话,是中共政治局常委那 9个人,或是再扩大一点,是中共政治局委员这20多个人;再大些中央委员会这二三百个人。
德国之声:听说您完成温家宝的影帝作品后,又有一部新的写作计划,是写胡锦涛?
余杰:因为写胡锦涛差不多是写温家宝的一个姊妹篇,我会延续我一直的思路,来讨论胡锦涛时代这10年,中国社会的变化,中国社会统治的基 本模式--胡锦涛提出的所谓"中国模式",它究竟是什么?"八荣八耻"的道德教化、国进民退的经济体制、大国崛起的外交政策等,很多方面我都会有比较细致 的讨论。
采访记者:吴雨
责编:谢菲
余杰:在我看来,整个"胡温时代"的10年,是中国人权状况大幅倒退、中国官僚体系的腐败到了顶峰、中国在外交上也非常强硬,把权贵资本 的所谓的"中国模式"向全球推广、贫困悬殊不断在扩大,包括对少数民族,在新疆、西藏问题上进行屠杀,所以我觉得这是个非常糟糕的时代,甚至比"江泽民时 代"、"邓小平时代"都还要糟糕, 是一种退步。
10年以前他们刚上台时,很多人对"胡温新政"都抱有很高期待的时候,我就提出不同意见,直到现在我的看法并没有改变,胡温新政是个泡影。他们所说的和所做的完全背道而驰。
德国之声:您认为"胡温新政"从开始走到最后,破产的原因是什么?
余杰:我在写批评胡温文章的时候,并没有过多的就他们个人的品德、性格等个人化的角度去谈,更多的我是讨论共产党的统治模式,在我看来, 中共最高层的几百个家族,他们垄断了中国的经济命脉--能源、交通、通信等等最富有的部门,全部被他们把持住,所以他们是没有任何信仰、任何理论、任何意 识形态的极端利益集团,无论是选谁来做党魁、做总理他们只是这个集团所选出来的一个代理人而已,他们所做的最重要一件事情来维护、来捍卫这个小集团的利 益,而不会做任何政治体制方面的变革,因为一旦变革的话,他们的既得利益就会受到伤害。
余杰:对,所以我对习近平也不抱任何期望,我特别欣赏刘晓波先生在一本书中写的,他也用这句话作了书名:未来自由中国在民间,我也把希望 放在正在成长中的中国民间社会,比如说:互联网上的力量,微博的力量,几千万基督教家庭教会的力量等,这些力量才是未来非常有活力的民间社会的公共空间, 他们才能把中国推向进步,我们没有必要太花力量探讨温家宝、习近平、胡锦涛怎么样?我们应该踏踏实实去做更加草根和民间的工作。
德国之声:我不知道您是否还记得温家宝在2007年发表的《仰望星空》的诗,也在这首诗中表达他的社会理想,身居高位的他,社会理想难酬,是其制度原因还是个人原因?
余杰:温家宝在他的位置上,他不是第一号人物,要启动全面的政治改革确实有难度,但如果"仰望星空"真的是他内心的想法的话,他仍然有很 多空间可做,比如调查四川地震中的豆腐渣校舍,给死难的学生家长一个交待,他当时也有这样的承诺;再比如惩罚市一级、县一级的基层官员,他也可以做的,但 是到现在我们看到,他连这样的事情都没有做,还有象改善陈光诚的际遇,我相信只要他的办公室打个电话,陈光诚的际遇就会有改善;再比如说我个人因为写作关 于他的书而遭受酷刑,有很多人也在互联网上发出公开信件,希望他亲自调查和澄清,直到现在我们没有看到他有任何公开的回应。
德国之声:中国老百姓习惯从一个人的品德、人性等去评价政治人物,比如对周恩来再到对温家宝,您觉得对这些执政者,我们该以怎样的标准来评定他们?
余杰:对于政治人物,比私人品德更重要的是他们所推行的政策,这些政策给人民带来的结果,是不是能促进人民的自由、人权和尊严,如果没有 做到这些,即使他私德有值得称道的地方,但是他依然是一个失败的政治家,放到一个历史长河中去衡量的话,胡温他们错过了政治改革的最好的时机,所以他们算 是历史罪人。
德国之声:您在书中称温家宝是影帝,如果温家宝是影帝的话,导演是谁?
余杰:我觉得是一整套的看不见的制度,要更加具体的话,是中共政治局常委那 9个人,或是再扩大一点,是中共政治局委员这20多个人;再大些中央委员会这二三百个人。
德国之声:听说您完成温家宝的影帝作品后,又有一部新的写作计划,是写胡锦涛?
余杰:因为写胡锦涛差不多是写温家宝的一个姊妹篇,我会延续我一直的思路,来讨论胡锦涛时代这10年,中国社会的变化,中国社会统治的基 本模式--胡锦涛提出的所谓"中国模式",它究竟是什么?"八荣八耻"的道德教化、国进民退的经济体制、大国崛起的外交政策等,很多方面我都会有比较细致 的讨论。
采访记者:吴雨
责编:谢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