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鎮華曾當允晨文化的主編,"根深叢書"是他主編的,
"根深叢書 2" 《道之美--中國的美感世界》 1990,書中說叢書共5本。
賀 允晨文化 四十周年 (1982~):來時路的部分抽樣 允晨叢刊、 允晨文集、允晨文選 當代叢書、當代名家、根深叢書
柯建銘
【國民法官法背後的無名英雄——27年助理生涯、人生精華都在立法院度過 】
財訊/作者: 郭瓊俐
歷經20年的討論與爭議,司法改革過程中重要的「人民參與審判」機制,在《國民法官法》立法後,終於確定走向「參審制」。這趟改革之路,除了司法界、學界與民意代表參與外,一位國會助理也投入大量心血,為此從法律的門外漢,一路進修拿到政治大學法學博士學位。
這個人就是柯建銘國會辦公室法案主任蔣念祖,至今已擔任27年國會助理,大部分的國會生涯中,都在工作、進修及擔任妻子與母親的角色中,過著超級斜槓人生。為了研究參審制、陪審制的優劣,柯建銘甚至出資,讓她到美國、日本、澳洲、南韓等地參訪考察。
法律門外漢 一路進修拿到政大法學博士
蔣念祖的父母是來自浙江的外省第二代,姓「蔣」而且不會說台語,卻一直在綠營工作,一切都是機緣與巧合。
東海大學政治系畢業後,蔣念祖第一份工作在國會觀察基金會,負責到立法院旁聽各委員會的開會過程並撰寫報告。為了提出《信用合作社法》立法過程分析報告,蔣念祖深度訪談當時民進黨的財經立委許添財。
沒想到訪談過程中,許添財十分賞識她的認真投入,挖角她擔任國會助理;在許添財國會辦公室6年,蔣念祖專責財經政策。包括《公益彩券法》立法、《所得稅法》修訂都全程參與,為了避免當時美方的「培利制裁案」(對台灣保育政策不滿而擬進行貿易制裁),許添財主導通過的《野生動物保護法》,蔣念祖也負責和民間團體合作及朝野協商的重任。
她的表現,讓同黨立委柯建銘看在眼裡,又挖角她到柯辦,協助處理財經議題。為了加強自己的財經專業,蔣念祖一面工作,一面完成政大經營管理碩士學位,在丈夫支持下,她接著當空中飛人往返台北與澳門,拿到澳門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博士學位。
然而,2008年民進黨淪為在野黨,在225席減半為113席的第7屆立法院,民進黨只拿到27席。面對史上最低迷的政治困局,身為黨鞭的柯建銘,自願到最冷門的司法法制委員會。
當時已是柯辦法案主任的蔣念祖,被柯建銘派到司法委員會。第一次旁聽完委員會開會之後,蔣念祖沮喪地跟柯建銘說:「我都聽不懂!」本希望哀兵策略,可以讓她脫離司法領域,柯建銘卻對她說:「那你就去進修吧!」在柯建銘的督促下,她只好報考輔仁大學學士後法律系,從企管博士再轉到學士班進修。
柯建銘不僅督促助理去念法律系,他自己也下苦功,請來相關部會、民間團體和學者專家,對每一個法案的條文內容、相關問題都要了解透徹,蔣念祖在旁一起聆聽,感佩老闆的投入,她立志讓自己有更足夠的司法專業協助老闆,因此一路進修,拿到政大法律學博士學位。
司改路12年 研究考察並與司改團體對話
12年前開始接觸司改議題,蔣念祖做了無數研究,柯建銘也出資讓她跟著司法院、民間司改團體到各國考察,包括和法官、檢察官座談及大量的法庭旁聽。國內的座談會、公聽會更不曾缺席,「光是官方或民間舉辦的模擬法庭,我都不知道參加了多少場,」她說。
與民間司改團體曾是並肩作戰的戰友,但為了參審制、陪審制的立法角力,蔣念祖2018年在媒體一篇《司法院參審制根本不及格》的投書,被昔日戰友拿來證明她當初也不贊成參審制。她說明,司法院上一屆送來的參審制版本,的確有很多問題,因此未能完成審查;經過反覆的討論協商,本屆送來的法案已大幅修正,社會對話也已足夠,才能完成立法。
不僅是國會助理,蔣念祖也擔任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理事長,還在學校教書,她也被民進黨提名為本屆不分區立委第32名。
除了老闆柯建銘一路栽培,蔣念祖最感謝的人是丈夫劉錦常。兩人從國會觀察基金會的同事,最後成為人生伴侶。她說,先生一路支持她,也包辦家務和照料一對兒女,但她強調,「小孩的功課我都會看。」女兒在大學修了《民法》,因為她協助陪讀,拿到90幾分的好成績,也讓女兒對法律產生興趣,決定雙主修法律系,對此,她相當得意。
https://www.wealth.com.tw/home/articles/26665 2020.7.18~20
Windson Chen
一早在FB上乍聞噩耗…「德簡書院」鎮華兄不告而別、遠行矣…台灣正統傳統文人又增加遽歸道山者。憾哉!
1977、8年時,我與鎮華兄因蔡榮堂建築師介紹而時有往來,那時候…他居住在新店溪旁的水源路、後來一度遷徙至新生南路與信義路的巷內…由於請其為我主編的雜誌撰稿…致在那陣子「過從甚密」交往!直到我轉而新聞界發展而漸行漸遠。他是我在42、3年前遇到最有人文素養者!在人生之旅上與鎮華兄有過這段情誼,真「三生有幸」。順請大嫂與當時還是小女孩的釆元節哀* 溫紳 敬悼(20/07/2020)
紫藤廬
有如潮起潮落----有些人物,精采ㄧ生,意氣風發,引領風潮 ; 他們走下人生舞台的剎那,也似乎象徵了一個時代,一種精神的永不復返.跟紫藤廬淵源甚深的兩位好友,今年都分別卸下他們肩上的擔子了.僅此向人權鬥士的蘇南洲以及德簡書院的王鎮華致意.
唐光華
儒者典範長存
我尊敬的王鎮華老師過世了。
王老師在台灣文化界是一位非常令人敬佩的儒者,數十年來,幾乎用全部生命研究以儒家為核心的中華文化,用全部生命活出儒者氣象,用全部生命燃燒自己,創設德簡書院,傳道授業解惑。我有幸於1990年代,德簡書院創設初期,入王老師門下,研習易經。
王老師除傳道授業解惑外,對國事天下事也高度關心,常發表評論,為學生指點迷津。
新冠病毒侵害全球,引發的世界巨變,相信王老師仁者襟懷,必有所感,與苦思出路。
王老師日前面對重疾,無畏地拒絕侵入性治療。
王鎮華老師有很強的傳承儒家文化的使命感,行住坐臥,都在集義養氣的生活。任何時刻,遇義利衝突時,永遠嚴肅認真地站在德與義的王國裡。
王老師一生直道而行,如今抱道而歸,當無所憾。
祝禱王老師乘願再來。
王鎮華
2019原是德簡書院成立30周年
爸爸從2018年底就日以繼夜地認真整理心得
太過專注整合
身心皆耗盡
2019年7月26赴北京講學便因小風寒病倒
勉強退燒後於8/11回到台灣
又因敗血症、急性腎衰竭、酮酸中毒到鬼門關前走了ㄧ圈
好不容易2020年初身體稍微穩定
又於20200328發生左腦顳葉出血性中風
在家人與學生努力協助復健下
雖有明顯的進步
但講話、認字、認知、記憶仍相當程度受影響
20200711
他宣布取消ㄧ切的醫療、藥物、血糖血壓量測與胰島素施打
也因爲病程而自然不想進食
態度之堅定
意志的貫徹
讓我們只能順著他的心意
20200717
進入沒有施打胰島素的第七天
ㄧ早音樂治療師ㄧ遍又一遍地與他確認不治療的心意與可能要面對的終結
我下午去看他時
他一看到我便舉起手做出「拒絕」的手勢
我想他大概以爲我是要架著他去醫院⋯
(爸爸,我沒有要做什麼,只是單純來陪陪你)
牽著他孱弱的手
輕輕撫摸著他的皮膚
看著他急促的呼吸
我覺得非常痛苦
不小心掉下淚來
爸轉頭看著我
又揮揮手示意我離開
傍晚姐姐進房跟爸爸的心靈進行懇談
表明現在爸的處境讓我們非常痛苦
想送醫又怕他生氣(高血糖若又生氣易二次中風)
不送醫又怕他太痛苦
拜託他告訴我們他的想法
前腳姐姐才說去吃晚餐
待會再回來陪爸爸
後腳爸爸就對著陪伴的看護說
「明天我就走了!再見!」
— 中風後用字不準確,「明天」可能代表「待會」或「今天」
語畢
爸爸吐了一口很長的氣
看護覺得不對趕忙呼叫姐姐
姐姐進門時剛好看到這口氣的尾巴⋯
爸爸就這樣帥氣地走了
安祥而平靜
在家安寧的結束
這是爸ㄧ直以來的心願
他以堅定的意志與信念完成了自我
即便我們再多的悲痛
還是很欣慰做了正確的決定
守護了爸爸的心意
為了圓爸爸德簡書院30周年的念
今天跟媽媽、姐姐討論後決定
9/17、18、19於德簡書院舉辦德簡書院30周年暨追思會
屆時再與大家好好回顧敬愛的王鎮華老師豐富而充滿愛與信念的一生
***
獨行健康路-懷念 王鎮華老師
看到 王鎮華老師辭世消息,相當震驚,也很哀痛。 我與 王老師不是很熟,只是在一個距離之外、私淑敬慕他學養的小弟,但從他身上也間接學習到許多。
在1980年代台北有個小小的建築俱樂部,就是登琨艷常弄個小菜小酒,吆喝大家聚聚聊聊,李乾朗、夏鑄九、黃永洪、王鎮華、趙建中、郭肇立等都是常客,我有次在台北街頭偶遇登琨艷,被他拉去坐了一會。 這些都是大哥/姐人物,他們常在媒體上發表觀點,也是演講場上主角,透過他們的耳目,我們接觸當時建築最新動態、思潮、以及大師長輩們的故事。
王老師在成大時,據說已是西格瑪社活躍成員,似乎也一生延續憤青氣質吧。 所以他很早就欣賞王大閎、陳其寬、高而潘等前輩作品,也都維持近乎朋輩的情誼,有機會就向我們與學生們透露一些大師秘辛掌故。 有回東海辦王大閎建築講座,先邀他演講王大閎建築,他談到虹廬,說到入口小天井,每次他到訪時,就在天井下呼叫,王先生就在家裡回應,他要聽眾知道大師設計其實是那麼地有生活味兒。 他說有次幾個朋友聚在 大閎先生天母家,有人提到傢俱似乎在虹盧見過,他記得 大閎先生回說:「窮人家買不起便宜貨。」 意思是買來要用一輩子的。 他曾放一張 大閎先生廚房幻燈片,整潔得一塵不染,他說曾問如何保持,得到的回答是 大閎先生在家只吃蒸煮的料理,從不炒炸製造油煙,然後王老師給大家扮一個簡直難以相信的表情---為了建築可以犧牲生活到這種地步?
2000年東海幫 陳其寬先生辦八十壽慶研討會時,也邀請 王老師發表論文,他文中認為東海校園建築是台灣建築的一條健康的路,可惜沒有再開展下去*。 中午也請他與陳先生、華先生等一起用餐,他那時成立德簡書院已經多年,在席間發表感想,覺得如此離開建築教學也很坦然而覺充實,大概就是指他所謂的從「建築人」往「文化人」轉變的心路歷程。
但在這前後,郭肇立曾建議辦個文化講座,邀王老師與王明蘅、顏忠賢三位老中青來隔月主持。 王老師首先蒞臨,面對評圖室爆滿的學生,突然感傷起來,哽咽數秒鐘說,沒想到東海有那麼多人對他的演講感興趣。 這讓在座老師們相當動容,感受到 王老師「孤力張大旗,斯人獨寂寞」的艱辛抱負,以及他的無悔毅力。 他想說的很多,但時代卻讓他的語言變得陌生,他認為健康的路,卻沒多少人與他同行。
回想1986-87年在中原與 喻老師、王老師一起教大一設計,他們兩位是靈魂人物,但風格迥然不同。 王老師也體格高大,有種從歷史餘溫裡走出來的神采,步履卻很輕盈。 他站到台前講話時,似乎體重只落下一半,仙風道骨般,不知是否練太極拳的功夫已然到位的成果? 他的言說方式與眾不同,「飽滿、充實、大氣…」都是被王老師用得很有主體性意味的關鍵字,而且對事之判準分明、鐵口直斷,能夠那樣胸有成竹說話的,就我所知還有 洪文雄老師。 大概到我這輩以後,已經少人能夠以清楚決斷口氣說道理的了!
王大閎建國南路舊宅在北美館復原落成時,王老師很開心地出席,後來與蔣雅君老師圍坐餐桌聊得很來勁,我也順便加入,聽他講印象中的原味自宅。 後來與肇立兄陪 王老師一起離開,邊走邊談到易經,肇立提到正研讀中,我也說已勉力自修一陣,王老師說了一句:「用你自己的生命經驗來讀它!」這就是我聽得的他最後對我(與肇立)講的話。
「沒有文化,建築是什麼呢?」王老師留下的問題,依然要被面對。中華文化以台灣主體條件來消化的第一步,他已經用力走出來了,他已經把文化再創造的「道-德」基盤打造起來了,我們的文化創造可以更勇敢起飛了!
* hc注:1
3:40-14:20 宣讀人: 王鎮華(德簡書院主持人) "一條健康而未開展的路-談前期東海風格與陳其寬"
***
生命先知 王鎮華 - 周大觀文教基金會
www.ta.org.tw › service
王鎮華,男,江蘇武進人,1946年出生於鎮江,童年住蘇州,台灣長大,成大建築研究所碩士,現任德簡書院院長,曾在大學擔任建築系教授十三年,以最莊重的態度面對生活中的任何事物,對中國古籍涉獵頗深,腹有詩書氣自華,特別重視生命的完整,並 ...
博碩士論文行動網 -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ndltd.ncl.edu.tw › ...
研究生: 王鎮華. 研究生(外文):, Wang, Zhen-Hua. 論文名稱: 從傳統教學思想論教學空間—整體建築觀點下,「建築內化」的一個實例. 論文名稱(外文):. 指導教授: 翁金山. 指導教授(外文):, Weng, Jin-Shan.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成功大學.
2009.12.28
王鎮華-, 建築. 重要記事, 1976 《從傳統教學思想論教學空間:整體建築觀點下,建築內化的一實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1984 《中國建築備忘錄》,時報文化 ...
空間母語:中國建築的體驗與人文內涵(精)王鎮華/著 ,漢藝色研,出版日期:1993/11/10 |
「德簡書院」的「山長」王鎮華,多年來一直帶領一群人讀經典,修人生。以授課、著作和社會參與等方式,以找回生命主體 ...
2000
講古論道 王鎮華找到生命之美
89年04月19日 中時晚報 【記者:吳慧芬/台北報導】
| |
十年前王鎮華辭去了大學副教授的教職,自辦「德簡書院」,以傳統書塾授課方式,講易經、談論語、道人性。他把發揚中華文化視為使命,即使生活平淡、清苦,也不改其聞道、授課的喜悅。辭去大學教職創辦私塾 五十四歲的王鎮華在成功大學建築系研究所畢業後,就投入了在大專院校教書的生涯,十三年的教書生涯中,他看到台灣學生在西式教育下,已逐漸失去對中國 傳統文化省思的能力,因此,在七十九年時,他毅然辭去中原大學副教授一職,創辦私塾─德簡書院,在台北都市叢林中,講古書、論生命,過著安貧樂道的生活。 一個接受完整現代教育的人,為何對中國古詩書畫有這麼濃厚的興趣?這要從王鎮華接觸蔣青融老師說起,當時王鎮華只是個初一的學生,接觸中國國畫後,他 開始領悟了傳統文化之美,就讀大學時,學校教育是建築,他卻與同好自組讀書會,從論語、老子、易經、史記等古書一部部地讀下去。 王鎮華表示,現代的教育,讓學生讀論語等古書,多是為了應付考試、斤斤計較分數的多寡,缺乏了自我省思的能力,他認為讀書不應有旁人的註解,應發自內 心品味古人的經典,好像孔子等先聖就站在面前與我們對話般,讀古書才能有領會與感動。 讀古書對王鎮華而言,不是為了附庸風雅,他認為讀古書就是在談人世間的所有問題,愈讀好書愈能釐清自己的本性、智慧,外界紛擾世界,根本無法擾亂本性,具有沈澱人心、安定社會的功效。 基於發揚中華文化的使命感,十年前王鎮華 離開了中原大學的教職工作,當時的中原大學理工學院院長曾兩度慰留他,並告知他即將升任系主任的訊息,但王鎮華不為所動,因為他認為學校的環境並不能讓他 發揮理想,也體認到中華文化的傳承,必須藉由民間教育來著手。體會古人意境追尋本性 離開學校後,在學生林義弘無償提供屋舍情況下,王鎮華在台北市合江街上開辦了「德簡書院」,開始他講古書、論生命的私塾課程,他陪著學生一起領悟生 命、體會古人說書、做學問的意境,最重要的是他幫助學生,去追尋心中的自我、本性。 私塾中的學生,遍佈各個階層,有家庭主婦、中學生、醫師、哲學博士等,他們跟隨著王鎮華讀古書,沈浸在中華文化優美的文學境界內。 離開建築系,不代表王鎮華不喜愛建築,只是他認為接受西方教育洗禮的台灣學生,即使蓋了中國式建築,看起來也多生硬、不自然,缺乏了那股古意盎然的 美,他認為建築系中,單單幾個中國建築學分,不能讓學生有真正的體會,因此,他在私塾中,也開設建築學課程,教導學生從中華文化的角度,來看建築、蓋房 屋。 帶領學生讀古書、話建築,王鎮華也傳授一系列的生命課程,他的方法是先教導學生,找到自己的主和體,再去因應外界的事物,如上班族的苦悶、中年事業危機、怎樣面對生命的流逝等,他認為只要找到自我,問題都可迎刃而解。 王鎮華的妻子林怡玎,是他的大學同學,由於王鎮華堅持發揚中華文化,讓王家始終不富裕,尤其十年前,王鎮華毅然捨去大學教職工作,家境就變得更清苦了。安貧樂道悠遊古書天地 德簡書院每堂約有三十多名學生來聽課、解惑,王鎮華只象徵性地收取些微的費用,做為補貼書院水電費的開銷,王家生活一直是清苦的,何況他們還育有一對 千金,可是在太太無怨無悔地配合下,一家人倒也在安貧中、尋找快樂,王鎮華也才能優游於古書的天地,寫作、畫畫、談古論今。 八十四年時,王鎮華發現自己有糖尿病,必須施打胰島素來調節,為了養病,在合江路上的德簡書院,不得不暫時停課,那段時間王鎮華遷居北縣淡水鎮養身, 但依然未忘情於中華文化之美,他繼續讀書、研究、寫書,也受邀至學校、民間社團演講,繼續以推展中華文化為己志。 養病一年多,王鎮華在大安森林公園旁,租了一間公家宿舍,又開始「德簡書院」的授課生涯,重新開課的訊息,讓睽違已久的學生振奮不已,王鎮華與學生一起讀古書、思考,並用心領悟與實踐。 這十年來,已有七個民間社團及人士,向王鎮華提出無償提供土地,開設德簡書院分院的請求,在身體狀況的考量下,王鎮華並沒有允諾,不少偏愛古書的同好們,只好以錄音的方式,在家品味王鎮華分析古書的優美。 德簡書院內只有書架、上萬冊的古書,和簡簡單單的必要物品,為探索中華文化、追尋古人研究境界,王鎮華捨棄世間繁華名利,樸實的他,總是一襲唐衫、一 雙舊鞋,他把「生活」視為最好的「老師」,隨著年齡閱歷的增加,而得以沈穩、睿智,把生命意義發揮到最極致的境界。 | |
黃健敏
31分鐘 ·
誌念故友王鎮華 09
鎮華心目中的王大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