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中華民國滿族協會」創會成員走到國際舞台的人生經驗。
講者廣樹誠是在台的滿人後裔,一生研究並奉獻區域、民族、宗教三個議題。攝影:陳冠達。
|
|
生在南京,長在台灣
廣樹誠自述,血統上屬於正藍旗滿族人。1949年隨國民政府來台,並加入台灣的「新疆同鄉會」。廣樹誠提到,求學生涯的課本中,有許多為了批判滿清貪腐,加以詆毀滿族人的文字,如異族、韃虜等,整個大環境造成滿人在台求生的困境。
「心裡覺得很恐怖!」廣樹誠回憶,在同鄉會中時有耳聞滿人的坎坷遷移史。回顧正藍旗滿人的命運,因滿清政府考量新疆一帶戰略地位,將他們從東北地區遷移至新疆,當地族群複雜,維吾爾族人、蒙古人、漢人、滿人等,衝突不斷,屠殺也屢見不鮮。
廣樹誠獨特的身家背景,開啟了他對民族問題、宗教問題及區域衝突的興趣。
赴美深造,關注歐亞大陸
廣樹誠分別在大學時期與畢業後,兩度閱讀英國哲學家羅素訪中的文章,他驚訝發現,羅素透過西方的社會研究方法,早在1920年代預測中國在30、40年後走向赤化,最後再重新走回中國自己的路。此時廣樹誠在絲綢業已有所成,不過工廠遇到了一些困境,對區域衝突有興趣的他,於是興起出國讀書的念頭。
他申請進入哈佛研究所後,主修社會人類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及經濟學等科目,並有著不錯的表現,教授還特別讓他躬逢其盛,參與「以阿談判」的前置會談。正是這樣的研究經歷,廣樹誠現今擔任達賴喇嘛的顧問,作為與中國互動的智庫角色。
深造完返台的廣樹誠,立刻動身前往香港成立投資公司,當時適逢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中、俄恢復聯繫,讓他有機會接觸中國官方菁英,並參與擘劃多起中國的經濟政策,如新疆烏魯木齊的航空城計畫。
人生是一張空白畫紙
廣樹誠引述武則天為中譯本《金剛經》的序文,「人心是畫師」,勉勵同學多充實自我。另外,對於同學如何參與國際事務,他指出,在兩岸情勢趨緩的情勢下,台灣的優勢是「無敵國」,應建立「總部經濟」,培養商品化的能力。
人生三建議:不要放棄夢想、開心做、做擅長的事
廣樹誠建議同學,每天應花三小時自修語言,尤其是俄文、阿拉伯文、韓文、日文等,開啟接觸這些國家的能力,創造服務的需求市場。他並不認為當今世代是草莓族,相反的,比起他的世代知道更多東西,但缺乏一個「凹透鏡」,只要找到「焦點」,就能有燃燒的能量!
奇人佳偶
王鎮華曾當允晨文化的主編,"根深叢書"是他主編的,
賀 允晨文化 四十周年 (1982~):來時路的部分抽樣 允晨叢刊、 允晨文集、允晨文選 當代叢書、當代名家、根深叢書
柯建銘
【國民法官法背後的無名英雄——27年助理生涯、人生精華都在立法院度過 】
財訊/作者: 郭瓊俐
歷經20年的討論與爭議,司法改革過程中重要的「人民參與審判」機制,在《國民法官法》立法後,終於確定走向「參審制」。這趟改革之路,除了司法界、學界與民意代表參與外,一位國會助理也投入大量心血,為此從法律的門外漢,一路進修拿到政治大學法學博士學位。
這個人就是柯建銘國會辦公室法案主任蔣念祖,至今已擔任27年國會助理,大部分的國會生涯中,都在工作、進修及擔任妻子與母親的角色中,過著超級斜槓人生。為了研究參審制、陪審制的優劣,柯建銘甚至出資,讓她到美國、日本、澳洲、南韓等地參訪考察。
法律門外漢 一路進修拿到政大法學博士
蔣念祖的父母是來自浙江的外省第二代,姓「蔣」而且不會說台語,卻一直在綠營工作,一切都是機緣與巧合。
東海大學政治系畢業後,蔣念祖第一份工作在國會觀察基金會,負責到立法院旁聽各委員會的開會過程並撰寫報告。為了提出《信用合作社法》立法過程分析報告,蔣念祖深度訪談當時民進黨的財經立委許添財。
沒想到訪談過程中,許添財十分賞識她的認真投入,挖角她擔任國會助理;在許添財國會辦公室6年,蔣念祖專責財經政策。包括《公益彩券法》立法、《所得稅法》修訂都全程參與,為了避免當時美方的「培利制裁案」(對台灣保育政策不滿而擬進行貿易制裁),許添財主導通過的《野生動物保護法》,蔣念祖也負責和民間團體合作及朝野協商的重任。
她的表現,讓同黨立委柯建銘看在眼裡,又挖角她到柯辦,協助處理財經議題。為了加強自己的財經專業,蔣念祖一面工作,一面完成政大經營管理碩士學位,在丈夫支持下,她接著當空中飛人往返台北與澳門,拿到澳門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博士學位。
然而,2008年民進黨淪為在野黨,在225席減半為113席的第7屆立法院,民進黨只拿到27席。面對史上最低迷的政治困局,身為黨鞭的柯建銘,自願到最冷門的司法法制委員會。
當時已是柯辦法案主任的蔣念祖,被柯建銘派到司法委員會。第一次旁聽完委員會開會之後,蔣念祖沮喪地跟柯建銘說:「我都聽不懂!」本希望哀兵策略,可以讓她脫離司法領域,柯建銘卻對她說:「那你就去進修吧!」在柯建銘的督促下,她只好報考輔仁大學學士後法律系,從企管博士再轉到學士班進修。
柯建銘不僅督促助理去念法律系,他自己也下苦功,請來相關部會、民間團體和學者專家,對每一個法案的條文內容、相關問題都要了解透徹,蔣念祖在旁一起聆聽,感佩老闆的投入,她立志讓自己有更足夠的司法專業協助老闆,因此一路進修,拿到政大法律學博士學位。
司改路12年 研究考察並與司改團體對話
12年前開始接觸司改議題,蔣念祖做了無數研究,柯建銘也出資讓她跟著司法院、民間司改團體到各國考察,包括和法官、檢察官座談及大量的法庭旁聽。國內的座談會、公聽會更不曾缺席,「光是官方或民間舉辦的模擬法庭,我都不知道參加了多少場,」她說。
與民間司改團體曾是並肩作戰的戰友,但為了參審制、陪審制的立法角力,蔣念祖2018年在媒體一篇《司法院參審制根本不及格》的投書,被昔日戰友拿來證明她當初也不贊成參審制。她說明,司法院上一屆送來的參審制版本,的確有很多問題,因此未能完成審查;經過反覆的討論協商,本屆送來的法案已大幅修正,社會對話也已足夠,才能完成立法。
不僅是國會助理,蔣念祖也擔任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理事長,還在學校教書,她也被民進黨提名為本屆不分區立委第32名。
除了老闆柯建銘一路栽培,蔣念祖最感謝的人是丈夫劉錦常。兩人從國會觀察基金會的同事,最後成為人生伴侶。她說,先生一路支持她,也包辦家務和照料一對兒女,但她強調,「小孩的功課我都會看。」女兒在大學修了《民法》,因為她協助陪讀,拿到90幾分的好成績,也讓女兒對法律產生興趣,決定雙主修法律系,對此,她相當得意。
https://www.wealth.com.tw/home/articles/26665 2020.7.18~20
Windson Chen
一早在FB上乍聞噩耗…「德簡書院」鎮華兄不告而別、遠行矣…台灣正統傳統文人又增加遽歸道山者。憾哉!
1977、8年時,我與鎮華兄因蔡榮堂建築師介紹而時有往來,那時候…他居住在新店溪旁的水源路、後來一度遷徙至新生南路與信義路的巷內…由於請其為我主編的雜誌撰稿…致在那陣子「過從甚密」交往!直到我轉而新聞界發展而漸行漸遠。他是我在42、3年前遇到最有人文素養者!在人生之旅上與鎮華兄有過這段情誼,真「三生有幸」。順請大嫂與當時還是小女孩的釆元節哀* 溫紳 敬悼(20/07/2020)


紫藤廬
有如潮起潮落----有些人物,精采ㄧ生,意氣風發,引領風潮 ; 他們走下人生舞台的剎那,也似乎象徵了一個時代,一種精神的永不復返.跟紫藤廬淵源甚深的兩位好友,今年都分別卸下他們肩上的擔子了.僅此向人權鬥士的蘇南洲以及德簡書院的王鎮華致意.
唐光華
儒者典範長存
我尊敬的王鎮華老師過世了。
王老師在台灣文化界是一位非常令人敬佩的儒者,數十年來,幾乎用全部生命研究以儒家為核心的中華文化,用全部生命活出儒者氣象,用全部生命燃燒自己,創設德簡書院,傳道授業解惑。我有幸於1990年代,德簡書院創設初期,入王老師門下,研習易經。
王老師除傳道授業解惑外,對國事天下事也高度關心,常發表評論,為學生指點迷津。
新冠病毒侵害全球,引發的世界巨變,相信王老師仁者襟懷,必有所感,與苦思出路。
王老師日前面對重疾,無畏地拒絕侵入性治療。
王鎮華老師有很強的傳承儒家文化的使命感,行住坐臥,都在集義養氣的生活。任何時刻,遇義利衝突時,永遠嚴肅認真地站在德與義的王國裡。
王老師一生直道而行,如今抱道而歸,當無所憾。
祝禱王老師乘願再來。
王鎮華
2019原是德簡書院成立30周年
爸爸從2018年底就日以繼夜地認真整理心得
太過專注整合
身心皆耗盡
***
* hc注:1
3:40-14:20 宣讀人: 王鎮華(德簡書院主持人) "一條健康而未開展的路-談前期東海風格與陳其寬"
***
生命先知 王鎮華 - 周大觀文教基金會
www.ta.org.tw › service
王鎮華,男,江蘇武進人,1946年出生於鎮江,童年住蘇州,台灣長大,成大建築研究所碩士,現任德簡書院院長,曾在大學擔任建築系教授十三年,以最莊重的態度面對生活中的任何事物,對中國古籍涉獵頗深,腹有詩書氣自華,特別重視生命的完整,並 ...
博碩士論文行動網 -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ndltd.ncl.edu.tw › ...
研究生: 王鎮華. 研究生(外文):, Wang, Zhen-Hua. 論文名稱: 從傳統教學思想論教學空間—整體建築觀點下,「建築內化」的一個實例. 論文名稱(外文):. 指導教授: 翁金山. 指導教授(外文):, Weng, Jin-Shan.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成功大學.
2009.12.28
王鎮華-, 建築. 重要記事, 1976 《從傳統教學思想論教學空間:整體建築觀點下,建築內化的一實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1984 《中國建築備忘錄》,時報文化 ...
空間母語:中國建築的體驗與人文內涵(精)王鎮華/著 ,漢藝色研,出版日期:1993/11/10 |
「德簡書院」的「山長」王鎮華,多年來一直帶領一群人讀經典,修人生。以授課、著作和社會參與等方式,以找回生命主體 ...
2000
講古論道 王鎮華找到生命之美
89年04月19日 中時晚報 【記者:吳慧芬/台北報導】
| |
![]() 五十四歲的王鎮華在成功大學建築系研究所畢業後,就投入了在大專院校教書的生涯,十三年的教書生涯中,他看到台灣學生在西式教育下,已逐漸失去對中國 傳統文化省思的能力,因此,在七十九年時,他毅然辭去中原大學副教授一職,創辦私塾─德簡書院,在台北都市叢林中,講古書、論生命,過著安貧樂道的生活。 一個接受完整現代教育的人,為何對中國古詩書畫有這麼濃厚的興趣?這要從王鎮華接觸蔣青融老師說起,當時王鎮華只是個初一的學生,接觸中國國畫後,他 開始領悟了傳統文化之美,就讀大學時,學校教育是建築,他卻與同好自組讀書會,從論語、老子、易經、史記等古書一部部地讀下去。 王鎮華表示,現代的教育,讓學生讀論語等古書,多是為了應付考試、斤斤計較分數的多寡,缺乏了自我省思的能力,他認為讀書不應有旁人的註解,應發自內 心品味古人的經典,好像孔子等先聖就站在面前與我們對話般,讀古書才能有領會與感動。 讀古書對王鎮華而言,不是為了附庸風雅,他認為讀古書就是在談人世間的所有問題,愈讀好書愈能釐清自己的本性、智慧,外界紛擾世界,根本無法擾亂本性,具有沈澱人心、安定社會的功效。 基於發揚中華文化的使命感,十年前王鎮華 離開了中原大學的教職工作,當時的中原大學理工學院院長曾兩度慰留他,並告知他即將升任系主任的訊息,但王鎮華不為所動,因為他認為學校的環境並不能讓他 發揮理想,也體認到中華文化的傳承,必須藉由民間教育來著手。體會古人意境追尋本性 離開學校後,在學生林義弘無償提供屋舍情況下,王鎮華在台北市合江街上開辦了「德簡書院」,開始他講古書、論生命的私塾課程,他陪著學生一起領悟生 命、體會古人說書、做學問的意境,最重要的是他幫助學生,去追尋心中的自我、本性。 私塾中的學生,遍佈各個階層,有家庭主婦、中學生、醫師、哲學博士等,他們跟隨著王鎮華讀古書,沈浸在中華文化優美的文學境界內。 離開建築系,不代表王鎮華不喜愛建築,只是他認為接受西方教育洗禮的台灣學生,即使蓋了中國式建築,看起來也多生硬、不自然,缺乏了那股古意盎然的 美,他認為建築系中,單單幾個中國建築學分,不能讓學生有真正的體會,因此,他在私塾中,也開設建築學課程,教導學生從中華文化的角度,來看建築、蓋房 屋。 帶領學生讀古書、話建築,王鎮華也傳授一系列的生命課程,他的方法是先教導學生,找到自己的主和體,再去因應外界的事物,如上班族的苦悶、中年事業危機、怎樣面對生命的流逝等,他認為只要找到自我,問題都可迎刃而解。 王鎮華的妻子林怡玎,是他的大學同學,由於王鎮華堅持發揚中華文化,讓王家始終不富裕,尤其十年前,王鎮華毅然捨去大學教職工作,家境就變得更清苦了。安貧樂道悠遊古書天地 德簡書院每堂約有三十多名學生來聽課、解惑,王鎮華只象徵性地收取些微的費用,做為補貼書院水電費的開銷,王家生活一直是清苦的,何況他們還育有一對 千金,可是在太太無怨無悔地配合下,一家人倒也在安貧中、尋找快樂,王鎮華也才能優游於古書的天地,寫作、畫畫、談古論今。 八十四年時,王鎮華發現自己有糖尿病,必須施打胰島素來調節,為了養病,在合江路上的德簡書院,不得不暫時停課,那段時間王鎮華遷居北縣淡水鎮養身, 但依然未忘情於中華文化之美,他繼續讀書、研究、寫書,也受邀至學校、民間社團演講,繼續以推展中華文化為己志。 養病一年多,王鎮華在大安森林公園旁,租了一間公家宿舍,又開始「德簡書院」的授課生涯,重新開課的訊息,讓睽違已久的學生振奮不已,王鎮華與學生一起讀古書、思考,並用心領悟與實踐。 這十年來,已有七個民間社團及人士,向王鎮華提出無償提供土地,開設德簡書院分院的請求,在身體狀況的考量下,王鎮華並沒有允諾,不少偏愛古書的同好們,只好以錄音的方式,在家品味王鎮華分析古書的優美。 德簡書院內只有書架、上萬冊的古書,和簡簡單單的必要物品,為探索中華文化、追尋古人研究境界,王鎮華捨棄世間繁華名利,樸實的他,總是一襲唐衫、一 雙舊鞋,他把「生活」視為最好的「老師」,隨著年齡閱歷的增加,而得以沈穩、睿智,把生命意義發揮到最極致的境界。 | |
黃健敏
31分鐘 ·
誌念故友王鎮華 09
鎮華心目中的王大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