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安德魯·卡內基出生於蘇格蘭一個普通家庭,13歲時跟著父母來到美國闖蕩天下。他進過棉紡廠,當過郵差,干過電報員。他一生接受的教育 並不多,主要靠自學成材,並靠個人奮鬥興辦鐵路,開采石油,建造鋼鐵廠,最終成為世人羨慕的億萬富翁。晚年的卡內基熱心慈善事業,並將自己的全部財富無償 捐獻給了社會,到他去世前,捐獻總額已經達到3.3億多美元。在他去世後,他的“卡內基公司”仍在實施他的捐獻計劃,世界上許多地區的人們因此而受益。
卡內基的一生,不僅是一個蘇格蘭窮孩子實現美國夢的精彩故事,更是一段以人性的光輝而留存世間的不朽傳奇。
【作者簡介】
安德魯·卡內基,1835年11月25日出生於蘇格蘭鄧弗姆林,1848年隨全家遷至美國賓夕法尼亞州阿爾勒格尼。他13歲起開始打開,進過棉紡廠, 當過郵電員,受教育不多,自學成纔,並靠個人奮鬥興辦鐵路,開采石油,建造鋼鐵廠,終於成為億萬富翁。晚年他熱心於慈善事業,著有《財富的福音》等書。 1911年,卡內基夫婦決定以僅餘的1.5億美元設“卡內基公司”,由公司人員代理他們的損獻工作。去世前,卡內基的捐獻總額已高達3.3億多美元。在他 身後,“卡內基公司”及各項卡內基基金仍在實施他的捐獻計劃。迄今為止,他為世界捐獻的數額已經遠遠超過當初的數字。1919年8月11日,安德魯·卡內 基因肺炎去世,享年84歲。
【目錄】
序言
編者寄語
第一章 父母和童年
第二章 丹佛姆林和美國
第三章 匹茲堡和工作
第四章 安德森上校和書籍
第五章 電報公司
第六章 鐵路公司
第七章 匹茲堡鐵路主管
第八章 內戰期間
第九章 建造大橋
第十章 煉鐵廠
第十一章 紐約總部
第十二章 交易磋商
第十三章 鋼的時代
第十四章 合伙人、書和旅行
第十五章 馬車旅行和結婚
第十六章 工廠和_丁人
第十七章 荷姆斯泰德罷工
第十八章 勞工問題
第十九章 《財富的福音》
第二十章 教育和養老基金
第二十一章 和平教堂和皮坦克裡夫
第二十二章 馬修·阿諾德和其他人
第二十三章 英國的政治領袖
第二十四章 格萊斯頓和莫利
第二十五章 赫伯特·斯賓塞和他的信徒
第二十六章 布萊恩和哈裡森
第二十七章 華盛頓外交
第二十八章 海和麥金利總統
第二十九章 會見德國皇帝
譯後記
【書摘】
第一章 父母和童年
正如智者所說,每個人真實的自傳都是有趣的。了解我的親戚和密友對它可能不至於太失望。我自信地安慰自己說,這篇回憶錄至少會讓知道我的一部分人感興趣,就是這種信念鼓勵我繼續寫作。
幾年前,我在匹茲堡的朋友梅隆法官曾寫過這樣一本書。正是它讓我堅定了這位智者的觀點。當然,梅隆先生的自傳帶給朋友們極大的快樂,這必將惠及子孫後代。 不僅如此,對於不了解他的讀者而言,也將此書列入了他們的最愛,本書具有一個實質性的價值——揭示了人物特性。書中沒有嘩眾取寵的意圖,寫書僅僅是為了他 的家人。同樣,我隻是想講出自己的故事,不是在公眾面前故作姿態,而是像在我的家人和朋友中聊天一樣,可以隨心所欲,甚至是不起眼的小事也能引起他們的興 趣。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Private university in Pittsburgh, Pennsylvania ...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Motto, "My heart is in the work" (Andrew Carnegie)
卡内基
从积极而繁忙的商务活动中退休之后,在这里和大不列颠的朋友们热诚的恳求下,我丈夫终于做出了让步,开始不时地草草记下关于他早期的回忆。然 而,他发现他生活并没有像他期许的那样充满了闲暇,而是比以前的任何时期都充满了更多的事情。写作这本自传是为了记录下在苏格兰的快乐时光。每个夏天的几 个礼拜,我们都要隐居到奥特纳哥荒野中带走廊的小平房里好好地享受一下简单的生活,卡内基在这段时间里完成了他大部分的写作。回想那些早期的时光让他感到 愉悦,由于他的写作,他过去的生活又再一次复活了。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云开始聚集,他正在潜心著述。而在8月4日那天,我们一听到那震惊 世界的消息,就立即离开了我们在山里的隐居之所,回到了斯基伯,以便更加快捷地了解局势。
他关于自传的回忆就是在那时候结束的。从此以后,他对个人的私生活再也提不起兴趣。很多次他尝试继续其写作,但又发现这都是徒劳的。直到那 时,他还过着一个人在中年时期,并且是相对年轻的中年时期过的生活,每天打高尔夫球、钓鱼和游泳,有时候这三项内容会在他的同一天里出现。他像往常一样总 是很乐观,甚至在面对那场世界大灾难,他的希望破灭的时候,他还是努力保持乐观。他的心脏有问题,到了老年两次非常严重的肺炎降临到了他的圣上,接着又遭 遇了严重的流行性感冒。
先卡内基几个月去世的,他的一位同时代的人说,他永远都无法承担老年的重负。对于那些了解他的亲密的人来说,也许卡内基生命中最让人振奋的 东西是他忍受“老年重担”的方式:总是富有耐心、考虑周全、高兴而愉悦、对任何很小的乐趣和得到的服务都心怀感恩、从来都不考虑他自己,但总是相信更好的 一天即将拂晓。他的精神世界总是日益明亮,直到“他被神带走,不存于这个世界上”。
在他手稿中章节后的空白处,他亲手写下的是这样的词语:“在我整理的这些记忆写作的这部传记中,可能只有很少的内容是公众所关心、想要读 的。但是我的亲友将会很高兴地读到其中大量材料。我想,我不时写出来的东西应该被疏忽。不管是谁来整理这些笔记都应该谨慎小心,不要让公众披上太重的阅读 负担。能承担这项工作的人须有心并且睿智。
那么,有谁比我们的朋友约翰C•凡•达克博士更胜任这项工作了呢?当他看到手稿时,他说,“要是这本书付梓出版,其准备将是一份需要爱的工 作”,这时候他并没有看到卡内基写的那段注解。选择在这里是双向的,他在校对整理这本书时所显示出来的态度证明了选择的智慧――出自一段美好友谊所做出的 选择。
路易斯•怀特菲德•卡内基
纽约
1920年4月16日
After seating themselves, the stranger said he was part owner in a gold mine in California, and explained that there had been a dispute about its ownership and that the conference of partners broke up in quarreling. The stranger said he had left, threatening he would take the bull by the horns and begin legal proceedings. "The next morning I went to the meeting and told them I had turned over Josh Billing's almanac that morning and the lesson for the day was: 'When you take the bull by the horns, take him by the tail; you can get a better hold and let go when you've a mind to.' We laughed and laughed and felt that was good sense. We took your advice, settled, and parted good friends. Some one moved that five thousand dollars be given Josh, and as I was coming East they appointed me treasurer and I promised to hand it over. There it is."
Autobiography of Andrew Carnegie Published 1920 | ||||
| Contents | |||
VII Superintendent of the Pennsylvania XIV Partners, Books, and Travel XX Educational and Pension Funds XXI The Peace Palace and Pittencrieff XXII Matthew Arnold and Others XXIII British Political Leaders XXV Herbert Spencer and His Disciple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