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Olivier Krischer 博士與Shuxia Chen博士發表新書《找路:1950–80年代台灣攝影》,並於澳洲國立大學舉辦新書座談會。本書透過專文與訪談,以及罕見的攝影紀實,讓讀者一覽1950至80年代台灣社會的生活風貌、社會與藝術變遷。
Congratulations Dr. Olivier Krischer and Dr. Shuxia Chen for the launch of Wayfaring: Photography in Taiwan, 1950s–1980s at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With essays and interviews, this book offers rare photographic glimpses into daily life, social change, and artistic evolution in Taiwan.

讀到哲學家高達美(Hans-Georg Gadamer)說了這麼一段關於另一位大哲學家施密特(Carl Schmitt)的往事,與各位分享。
1930年代初期,當時只有三十歲的高達美,才剛寫完教授資格論文,初踏入學術界不久,在馬堡大學擔任哲學講師。某日,正如日中天的德國法學家施密特應邀來馬堡舉行講座,高達美也去參加,演講後是問答時間,席間某人提了個問題,施密特覺得問題水準太低。他說:「好的,這樣的提問,我是不會回答的。可惜我沒帶我的助理來。」
HANS-GEORG GADAMER AND ARISTOTLE
"Gadamer is sometimes read as preferential to Plato over Aristotle. Such a reading, however, displaces the centrality of Aristotle to Gadamer’s thought. Gadamer saw Aristotle, and not Plato, as the first phenomenologist. Gadamer consequently expressed a great debt to Aristotle, not only for modeling a 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 to philosophy, but also for the illuminating phenomenological descriptions that Aristotle gave. Both his philosophical approach and the insights it yielded serve as compelling evidence for Aristotle’s continued relevance for us today."
- The Gadamerian Mind, Theodore D. George
& Gert-Jan van der Heiden (eds.)
New York, NY: Routledge (2021)
2010
內有彭老師 清華的張老師和許多學生的懷念文章
我認為可考慮以pdf 檔給他人參考 紀念
我不認識張鼎國老師 他是朋友的朋友 不過讀這些可以了解一些他的生平和志業
****
系所公告
- 標題:系主任給同學的一封信--敬悼張鼎國老師
- 公告日期:2010-09-13
各位同學:
本系向來為師生所敬重與愛戴的張鼎國老師不幸於九月九日辭世了。
張老師多年來有肺部方面的問題,常影響到正常呼吸,講話亦時有不便,最近一年來更變本加厲,故張老師即在98學年下學期需請假以事調養。
期末又值研究生口考之際,張老師再度來校,卻已見他必須攜帶氧氣筒幫助呼吸。幾次看到張老師仍如此不顧身體狀況,以微弱的聲音,敬業地指導學生,實有所不忍。惟我們卻不察張老師的身體實已處於其極限的狀況。
張老師最後一次來校是在九月二日下午參加博士生黃柏誠的論文計畫考試。想不到七天之後,張老師熬不過九月九日這一天。
張老師在大學部常開設康德與德國觀念 論。在碩博士班以詮釋學、批判理論、實踐理論、海德格、康德哲學為主,時而開放機會讓大學生高年級生選課。今年正值德國詮釋學哲學大家高達美 (Hans-Georg Gadamer) 巨著《真理與方法》出版五十週年紀念,張老師堪稱華語世界的高達美哲學權威,他於此年遽然而逝,更增添我們對於其在哲學界所付出貢獻的緬懷。
張老師實自知自己的身體狀況,他似乎 在其一息尚存之際,急於為年輕學子付出了別人需要耗時更久才能完成的心力。他多次對我說:「能為學生們留下哲學經典圖書是我的願望!」。他果真自92學年 度至今,前後進行歐陸哲學資料庫三次三個年度的經典圖書採購計畫,領域包括「近當代歐陸哲學」、「康德與德國觀念論」以及「現象學」,這是張老師為各位同 學留下來的寶物。最後的「現象學」圖書採購計畫尚未完成,張老師卻撒手而歸,他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各位同學中有的已親炙張老師的教導,有的尚僅聞張老師的風範。張老師的逝世是本系的重大損失。系上將會安排一場追思會,讓同學表達各自的悼念之意。但也盼望各位同學能體會張老師曾付出的心力。張老師以經典作為哲學承傳的願望,是需要同學們化哀慟為力量來付諸實現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