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0日 星期五

張大千作畫掌故【黃天才】。 張大千夫婦訪畢加索(hc案:原文錯誤,張大千夫婦從巴黎飛蔚藍海岸的畢加索畫室.....很久以後成畢加索美術館.....)


張大千作畫掌故【黃天才】。 張大千夫婦訪畢加索

這篇取此照片。張大千有篇說明。可找來ㄧ讀。這篇誇大處錯誤處多。大千太太受贈一張草稿。
1956年,法國,57歲的張大千老師攜妻子在巴黎見到了75歲的畢加索 (hc案:原文錯誤,張大千夫婦從巴黎飛蔚藍海岸的畢加索畫室.....很久以後成畢加索美術館.....)


可能是 2 個人的圖像

民國回憶錄

1956年,法國,57歲的張大千老師攜妻子在巴黎見到了75歲的畢加索 (hc案:原文錯誤,張大千夫婦從巴黎飛蔚藍海岸的畢加索畫室.....很久以後成畢加索美術館.....),據說畢加索脾氣古怪,原本并沒打算見張大千,后來大千老師請身邊漂亮的女翻譯親自去聯系,畢加索才答應見他。
麻煩看官老爺們右上角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當時的張大千,已經是中國畫壇的巨擘,他的繪畫風格融合了傳統的中國水墨技法與西方的油畫技巧,成為了當時國際藝術界的焦點。
畢加索,這位西方現代藝術的代表人物,脾氣古怪、性格鮮明,通常對待別人有點冷漠。最初,畢加索并不打算接見張大千。畢竟,他早已經是世界級的藝術大師,對于接見來自遠東的中國藝術家并沒有太大興趣。
可張大千并沒有放棄,他知道,如果單純通過正式的途徑聯系,可能無法打動畢加索,于是他想出了一個妙招——讓身邊的得力助手妻子徐雯波去聯系畢加索。
畢加索那時對女人的興趣可不小,所以這個舉動果然起到了作用。畢加索的冷漠漸漸消散,最終答應了與張大千見面的請求。
到了巴黎,張大千和他的妻子徐雯波一同前往畢加索的住所。兩位大師見面的那一刻,充滿了緊張和期待。畢加索那時候顯得有些不耐煩,畢竟他年紀大了,脾氣也不好。
而張大千則穩重從容,帶著一顆恭敬的心去和畢加索交流。經過一番寒暄之后,張大千毫不猶豫地展示了自己的一些作品,尤其是那些將中國傳統繪畫技巧與西方技法融合的作品。
張大千用自己的畫作向畢加索展示了中國畫的獨特之處:水墨的虛實、筆墨的流暢以及畫面背后的詩意。在張大千的介紹下,畢加索開始認真觀察和討論中國畫的技巧和魅力。雖然語言不通,但兩位藝術家用心靈和作品進行著無聲的對話。
畢加索在看到張大千的畫作后,開始對中國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不再是那位冷漠的藝術家,而是變得更加投入,開始詢問一些具體的技法和創作理念。
張大千在那一刻,似乎打開了畢加索對于東方藝術的興趣之門。這次會面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藝術交流,更是兩種藝術文化的碰撞。西方的現代主義藝術和東方的傳統畫技,在這一刻找到了一個交匯點。
這場會面的影響深遠,不僅讓畢加索對中國藝術產生了更大的興趣,也讓張大千對西方現代藝術有了更深的理解。兩位大師的對話,超越了國界和語言,彰顯了藝術的真正力量。
畢加索回去后,也開始在自己的創作中加入了一些東方的元素,而張大千則更加深了對西方現代藝術的探索。此后,張大千的作品中,西方的油畫技法與中國傳統畫法更加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
這次會面,不僅僅是兩位藝術家個人的交流,它象征了東西方藝術的深刻對話。中國畫的筆墨技法和西方現代藝術的創新精神,跨越了文化和地域的隔閡,展開了一場精彩的藝術對話。
這次相遇,不僅讓張大千與畢加索產生了深厚的藝術友誼,也讓世界看到了東西方藝術文化的深刻融合。

----

唯美主義的愛與憎 ──張大千作畫掌故

  • 2010-10-15
  • 中國時報
  • 【黃天才】

 大千是唯美主義者,他的「選材」條件祇有一項:就是「唯美」。他堅持祇有 美的東西才能入畫,並認為「畫以表現美為主」。美與不美的判定,是絕對主觀的,大千作畫的「選材」標準,並不一定為他人所認同,這是難免的。

 國畫大師張大千,在繪畫上是出了名的多面手,舉凡山水、人物、花卉、鳥魚走獸,無所不能,無所不精,也無所不為雅俗所共賞。在各門各類眾 多題材之中,大千有他所最愛者,也有他所憎嫌者。我們細心觀察研究,頗有一些有趣的發現。

 大千是唯美主義者,他的「選材」條件祇有一項:就是「唯美」。他堅持祇有美的東西才能入畫,並認為「畫以表現美為主」。

 美與不美的判定,是絕對主觀的,大千作畫的「選材」標準,並不一定為他人所認同,這是難免的。

 一、山水畫

 大千喜歡遊山玩水,他一生所作畫,也以山水畫為最多。大千一輩子百畫千畫也不厭的,是他家鄉的山水。四川「四天下」的「峨嵋天下秀」與 「青城天下幽」,從巨幅連屏到斗方小品,不知畫過多少件;其餘「瞿塘天下險」、「劍閣天下雄」兩處,與四川其他山川勝景,大千常說:閉上眼睛也能畫出來。

 其實,大千雖然偏愛四川山水,但世界其他各地的美山秀水,也一樣是他的最愛:中國大陸的黃山、華山;台灣的阿里山、太魯閣;日本的「三景」(松 島、宮島、天橋立);印度的大吉嶺;瑞士的雪山;美國的大峽谷,以及南美阿根廷、巴西等處的美景,都曾在大千筆下展現了風光神貌。

 當然,世界各地,大千不曾遊覽過,也不熟悉,因而從未畫過的山水勝景,所在多有,這和他作畫選材的愛憎無關。但他曾觀賞過無數次,十分熟 悉,卻從未在他畫筆下展現過的名山勝景,似乎祇有一處,那是日本的富士山。

 大千為什麼不畫富士山?我們不便問他,所以無答案。但在他一生數以萬計的山水畫中,找不到一張畫富士山的,確是事實。也許在大千的主觀意 識裡,富士山不夠美吧。

 二、人物畫

 任何稍事涉獵大千藝事的人,很快就會發現大千最愛的人物畫素材是美女。大千一生所作的人物畫,美女素材者恐怕要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大千 的工筆仕女,無論是古裝或現代,無論是中國、西藏、日本、印度或西方白人佳麗,往往會比大千的山水畫還要搶手,為收藏家或藝術愛好者爭相購藏。

 大千最愛的人物畫素材,既是以美女為主,則男人縱使不為他所憎嫌,至少入畫的機率就微乎其微了。大千對此並不避諱,他在一幅仕女畫的題詩 中,有這麼兩句:「眼中恨少奇男子,腕底偏多美婦人。」

 不過,也不要以為大千筆下不畫男人,有一個非常的例外:他時常畫他自己,就是所謂的「自畫像」。

 對張大千藝事研究著力極深的傅申博士說:張大千恐怕是中國歷代畫史上,畫過並傳世最多自畫像的畫家。傅申估計大千畫過的自畫像不下一百 幅。

 大千所作自畫像,還有一「絕」:他常把自己畫成鍾馗,頭戴烏紗帽,身著紅官袍,手舞驅魔劍,配上他的濃眉大眼,一把鬍鬚,確也有模有樣, 有時還擔心別人認不出來,還題詩表明身分:「世上漫言皆傀儡,老夫粉墨也登場。」他為老友鄭曼青畫扇,把自己畫成手舞長劍的鍾馗,題詞四句:「驅蚊則靈, 驅鬼無效;大千發狂,曼青發笑。」鄭曼青視為至寶。

 三、花卉與動物畫

 張大千似乎把花視為美的具體形象,他幾乎是無花不愛,早年最愛畫水仙,享有「張水仙」的美譽。以後隨著年事漸長,擅長的花卉種類繁多,最 著名的是巨幅潑墨荷花、牡丹、海棠、梅花等都是他所最愛;芋頭、紅蘿蔔、櫻桃、翠綠白菜等小品,一樣膾炙人口。

 花卉之中,唯一為他嫌棄的是櫻花。他不僅從來不畫櫻花,而且還在詩文中明白表示出來。他在日本橫濱庭園式旅館「偕樂園」大廳牆壁上題詩 有:「隔歲重來別有情,花花葉葉競相迎。老夫愛尚與人異,萬卉中無一本櫻。」

 至於動物走獸,大千當然有他所最愛的,或他所憎嫌的;但更有一些,他雖然不畫,卻不一定是他所憎嫌,而是各別另有其特殊原因的。我們試以 「十二生肖」為對象,分別加以說明。

 十二生肖中,經常在大千筆下栩栩如生展現的,有:馬、牛、羊、犬、兔、雞。

 其餘:鼠、蛇、猴、豬,形象不佳,不堪入畫。

 情況特殊者:龍──形象虛無,無從描繪。

 虎──大千認為是他二哥張善子(虎癡)的專屬題材,他不敢碰。

 (張大千畫冊暨文獻展,在北市大安區龍泉街81號舊香居書店展至今年十月三十一日止;本文作者明天下午三點到五點,於舊香居開講「談大千 先生的幾場重要展覽」,詳洽02-2368057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