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5日 星期五

莊永明、孫德銘


淡水河邊─莊永明篇

陳文發/允晨文化 2014年07月25日 05:36
作家的書房(1):淡水河邊─莊永明篇
台灣民俗史作家莊永明擁有重量級的史料收藏,卻也積書成災。(作者陳文發攝影,風傳媒合成)
台灣在八O年代政治解嚴後,本土民俗風曾狂襲全台。印象中,當時台北的光華商場以及淡水鎮上的商家,幾乎做起了台灣本土風的民俗文物生意。全台各地老厝的裝潢木雕、石獅等被竊案件四起。當時我初讀高中,也因這股風潮,開始收集台灣早年的餅模木雕、先民唐山渡海來台,壓船艙的堅實沉重的甕等常民文物。台灣當時的報業與出版業也被席捲於浪潮中,作家莊永明在這一波高漲的本土意識中崛起,以出版《台灣第一》、《台灣紀事》、《台北老街》等作品而聞名一時,他的這些作品也是我對台灣本土風俗認知的啟蒙。

十二月一日下午三時,騎著摩托車依約來到大稻埕的西寧北路與貴德街口。莊永明已在亭仔腳下,坐於小板凳上以雙膝為桌,正在修改明天將使用的演講稿。他見我來到先跟我解釋,他其實沒有書房也沒有書桌,從早年就是以曲膝的姿勢在寫作。他說有間書滿為患的房子,整間房子就只剩蜿蜒小道讓人可以通行,小道上還佈滿重重機關,陌生人入侵一不小心觸碰暗樁,書山書海非得大崩山、起海嘯,甚至皮肉之傷是絕對免不了的。爲了不讓我受到書災的波及,莊永明約我來到他出生、成長、結婚生子,住了三十多年才搬離的老家。

紅磚、石塊為外牆主結構,屋內隔間以木材層板構築的「莊協發」,建造於一九二八年。一樓為莊永明的祖父早年經營柑仔店生意的店面,二樓則為全家起居的場域。這棟有八十多年歷史的建築,是台北市的指定古蹟,歷經幾年翻修工程,已回復原來的光鮮樣貌。推木門跨入門廳,這裡曾是擺置著各種等待販售的商品的黑色木製玻璃櫥櫃。通過歷史的時光隧道,現在一格格的櫥窗中擺放的是莊永明歷年來寫就的五十多本著作,也展出他收藏多年的史料文物。兩面透光設計的板窗,由一片片的平面木板以編號由內而外組合而成。看似古代的竹簡,在上面撰寫著台灣歷史的長卷。也看似莊永明這幾十年來專注於拼湊台灣歷史風情的片片拼圖。近年來,莊永明也在屋外的亭仔腳,主持「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為年輕人講述台灣的歷史人事景物。

他談及已經多年不再寫作。一來因出書不易,二來因「書齋」已成了「書災」,要尋找寫作的資料,得要歷經幾回的大書崩,也就不再輕易去觸碰「書災」現場了。他說有很多人士勸他把收藏的圖書文物捐給相關單位保存,但他說起某位前輩畫家捐贈的慘痛經驗,畫家捐了大批台灣早期的珍貴書籍給某單位。相關單位接收後只留下部份的藏品,其餘大量圖書,不久就被處理掉,流落到市面上。他說,沒有一個單位可以讓他完全的信任,能完善保存他所有的收藏品;他寧願全部燒掉也絕對不會把數量龐大的藏品捐贈給相關單位。

站在三角窗的街口,他回憶起小時候,這裡曾經是遍地曬滿茉莉花茶的榮景,斜對面是前輩作家鍾肇政小時候曾經住過的樓房,當時鍾肇政的父親在這裡從事製造茶箱的生意,對面是茶商李春生紀念教會,左邊是蔣渭水當年創辦「台灣文化協會」的舊址。西寧北路的街底就是淡水河,這裡曾經是毫無隔絕的淡水河邊,歷經天災,順應人類生存的需求,河堤越築越高,也阻隔了通往河邊流向海洋的航道,而那戲稱自己執迷不悔,「不良嗜好」(雜食收藏)太多的莊永明,卻以他重量級的台灣史料收藏,把我們與台灣的距離拉得越來越近。

*作者為攝影工作者,新近出版第一部作品《作家的書房》(允晨文化),以平實動人的文字,配合極具人文色彩的攝影,深入廿四位作家的心靈深處,捕捉創作者的不為人知的生活故事,為讀者開啟了作家內心私密的世界。本文為莊永明篇的選摘。

*******

2010.12.29
孫德銘先生惜別音樂會 台灣歌謠登場
圖/葉俊麟台灣歌謠推展基金會提供

畢生投入台語歌創作與推廣台灣歌謠的孫德銘,今年不幸因病過世,北社與「葉俊麟台灣歌謠推展基金」將於今晚(12月29日),在台北教育大學創意館雨賢廳,舉辦「孫德銘先生惜別音樂會」。
孫 德銘曾和莊永明合著《台灣歌謠鄉土情》,該書為研究台灣歌謠的重要著作,1999年「興票案」發生時,孫德銘創作〈長輩在哪裡〉歌詞,在網路上蔚為流 行,2004年起,更為北社策畫並主持「流浪黑狗兄」歡喜走唱團,以搭配學者演講的方式,帶領「流浪黑狗兄」在全台灣唱台語歌。
孫德銘同時也是社團法人「台灣音樂著作權人聯合總會」公播團體財務長,傾力維護台灣歌謠創作者及其後代的權益,在今日的「孫德銘先生惜別音樂會」中,將邀請台語歌手演唱孫德銘創作的〈人民最偉大〉等台語歌曲。詳情可詢:0937109612。(文/記者陳思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