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座標
※ 2016.04.02 德國 ※
「他寫下了歷史」
漢斯-迪特里希.甘雪(Hans-Dietrich Genscher)逝世的消息公諸於世之後,政壇人物紛紛發言緬懷這位聯邦前外交部長。德國新聞大篇幅報導甘雪的一生、以及他對德國政治的影響:1989 年 9 月 30 日晚間六點 58 分,甘雪在布拉格西德外事館陽台上的一句話,不停地被重覆播放。他的那句話,扭轉了許多人的生命,最終結束了東德的專制政權。
1927 年,甘雪,出生於哈勒(Hallen),也那裡求學成長。在東西德期間,哈勒屬於東德。1952 年,他離開哈勒到布萊梅——他對於自由的嚮望超越對家鄉的依賴——在那裡他加入了自由民主黨,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1965 年他第一次成為國會議員,四年後他成為該黨的國會黨團總召。
1972 年甘雪任內政部長——那是他生命中最黑暗的時刻——那一年,在慕尼黑舉行奧林匹亞運動會的期間,8 名武裝恐怖份子挾持以色列代表團 11 名人質,要求釋放被以色列關押的 234 名巴勒斯坦恐怖份子。甘雪曾提出以自己代替人質的要求,但遭恐怖份子拒絕。這起人質挾持事件中的八名武裝恐怖份子最後都遭殲滅,人質也無一生還。
在這個事件後,甘雪促成設立專職人質挾持的第九國境守備隊(GSG9)。1977 年,德國漢莎航空遭到阿拉伯恐怖份子挾持,GSG9 部隊突襲出動,在索馬利亞的摩加迪沙成功救出機上所有乘客。
1974 年秋天,甘雪成為外交部長,他以創造合作平台、軍事控制、與裁軍為工作目標。這位「空中飛人部長」(der reisende Minister)擔任外交部長期間,出訪多達 700 次。1974 年到 1982 年,甘雪的支持度不停上升,然而和他合作的政黨——社民黨——支持度卻下滑。
1981 年,因為一個經濟、財政的改革,再加上甘雪不同意當時社民黨對美國的敵視態度,最後自由民主黨和社民黨結束聯合執政。甘雪轉而和基民盟—基社盟合作。
甘雪的外交風格是「談判、談判、談判」,直到雙方找到可接受的解決方式為止。他的務實態度,使他在 1974 年到 1992 年的外交部長任內,有相當的展獲。他認為:在當時冷戰的情況下,務實和保有彈性空間的外交政策,是西德唯一的活路。
這位外交部長政治的頂峰,莫過於 1989 年至 1990 年期間。他和時任德國總理的柯爾、最後一位蘇維埃領袖米歇爾.戈巴契夫(Michail Gorbatschow)、以及蘇維埃外長(甘雪與他有著友誼關係)、和西方盟友共同促成了東西德的統一。這也是他個人生命中,最快樂的時刻。
1989 年 9 月,他在布拉格西德外事館上,對台下數千名逃離東德的難民,宣布他們可以前往西德。甘雪未完成的句子,被台下的歡呼聲打斷,這是他寫下的歷史片刻。
冷戰的結束,似乎意味著甘雪式外交的結束。在一個新的、看不透的新紀元,新的國際秩序尚未成形,甘雪似乎失去了方向。有人認為:甘雪承認克羅埃西亞和斯洛伐尼亞的國家地位過於急切,少了必要的外交手段,因此 1990 年代南斯拉夫戰爭的爆發,甘雪也難辭其咎。
1992 年 5 月,甘雪決定急流湧退。18 年的外交部長,共 23 年的聯邦部長生涯,至今無政治人物能出其右。辭去職務的甘雪,沒有離開政壇,他不時還是會對時事提出針砭。
4 月 1 日晚間,德國總理梅克爾追思這位政治人物:「在這位一生致力於自由愛國主義和歐洲主義者之前,我致上最高敬意。」梅克爾也公開表示:感謝每一次與甘雪的會面與談話。
現任自由民主黨黨魁林德(Christian Lindner)則說:「甘雪寫下了一段歷史,也深深影響著我們的國家。我們非常感謝他的所作所為。失去甘雪,我們的悲傷不可言喻。」
德國現任外交部長史坦麥爾則讚揚甘雪,是位「偉大的德國人、也是偉大的歐洲人」,他又說:「漢斯-迪特里希.甘雪在他長而撼動人心的生命中,一字一句地寫下了歷史:我們的國家——德國——的歷史,歐洲的歷史。他的地位將會記於史策中。」
德國總統高克表彰甘雪在德國歷史中的「卓越的人格特質」:「值此時刻我特別感念他在東西德統一中,對自由和和平所作的付出。」
※ 2016.04.02 德國 ※
「他寫下了歷史」
「他寫下了歷史」
漢斯-迪特里希.甘雪(Hans-Dietrich Genscher)逝世的消息公諸於世之後,政壇人物紛紛發言緬懷這位聯邦前外交部長。德國新聞大篇幅報導甘雪的一生、以及他對德國政治的影響:1989 年 9 月 30 日晚間六點 58 分,甘雪在布拉格西德外事館陽台上的一句話,不停地被重覆播放。他的那句話,扭轉了許多人的生命,最終結束了東德的專制政權。
1927 年,甘雪,出生於哈勒(Hallen),也那裡求學成長。在東西德期間,哈勒屬於東德。1952 年,他離開哈勒到布萊梅——他對於自由的嚮望超越對家鄉的依賴——在那裡他加入了自由民主黨,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1965 年他第一次成為國會議員,四年後他成為該黨的國會黨團總召。
1972 年甘雪任內政部長——那是他生命中最黑暗的時刻——那一年,在慕尼黑舉行奧林匹亞運動會的期間,8 名武裝恐怖份子挾持以色列代表團 11 名人質,要求釋放被以色列關押的 234 名巴勒斯坦恐怖份子。甘雪曾提出以自己代替人質的要求,但遭恐怖份子拒絕。這起人質挾持事件中的八名武裝恐怖份子最後都遭殲滅,人質也無一生還。
在這個事件後,甘雪促成設立專職人質挾持的第九國境守備隊(GSG9)。1977 年,德國漢莎航空遭到阿拉伯恐怖份子挾持,GSG9 部隊突襲出動,在索馬利亞的摩加迪沙成功救出機上所有乘客。
1974 年秋天,甘雪成為外交部長,他以創造合作平台、軍事控制、與裁軍為工作目標。這位「空中飛人部長」(der reisende Minister)擔任外交部長期間,出訪多達 700 次。1974 年到 1982 年,甘雪的支持度不停上升,然而和他合作的政黨——社民黨——支持度卻下滑。
1981 年,因為一個經濟、財政的改革,再加上甘雪不同意當時社民黨對美國的敵視態度,最後自由民主黨和社民黨結束聯合執政。甘雪轉而和基民盟—基社盟合作。
甘雪的外交風格是「談判、談判、談判」,直到雙方找到可接受的解決方式為止。他的務實態度,使他在 1974 年到 1992 年的外交部長任內,有相當的展獲。他認為:在當時冷戰的情況下,務實和保有彈性空間的外交政策,是西德唯一的活路。
這位外交部長政治的頂峰,莫過於 1989 年至 1990 年期間。他和時任德國總理的柯爾、最後一位蘇維埃領袖米歇爾.戈巴契夫(Michail Gorbatschow)、以及蘇維埃外長(甘雪與他有著友誼關係)、和西方盟友共同促成了東西德的統一。這也是他個人生命中,最快樂的時刻。
1989 年 9 月,他在布拉格西德外事館上,對台下數千名逃離東德的難民,宣布他們可以前往西德。甘雪未完成的句子,被台下的歡呼聲打斷,這是他寫下的歷史片刻。
冷戰的結束,似乎意味著甘雪式外交的結束。在一個新的、看不透的新紀元,新的國際秩序尚未成形,甘雪似乎失去了方向。有人認為:甘雪承認克羅埃西亞和斯洛伐尼亞的國家地位過於急切,少了必要的外交手段,因此 1990 年代南斯拉夫戰爭的爆發,甘雪也難辭其咎。
1992 年 5 月,甘雪決定急流湧退。18 年的外交部長,共 23 年的聯邦部長生涯,至今無政治人物能出其右。辭去職務的甘雪,沒有離開政壇,他不時還是會對時事提出針砭。
4 月 1 日晚間,德國總理梅克爾追思這位政治人物:「在這位一生致力於自由愛國主義和歐洲主義者之前,我致上最高敬意。」梅克爾也公開表示:感謝每一次與甘雪的會面與談話。
現任自由民主黨黨魁林德(Christian Lindner)則說:「甘雪寫下了一段歷史,也深深影響著我們的國家。我們非常感謝他的所作所為。失去甘雪,我們的悲傷不可言喻。」
德國現任外交部長史坦麥爾則讚揚甘雪,是位「偉大的德國人、也是偉大的歐洲人」,他又說:「漢斯-迪特里希.甘雪在他長而撼動人心的生命中,一字一句地寫下了歷史:我們的國家——德國——的歷史,歐洲的歷史。他的地位將會記於史策中。」
德國總統高克表彰甘雪在德國歷史中的「卓越的人格特質」:「值此時刻我特別感念他在東西德統一中,對自由和和平所作的付出。」
技巧高超的外交家—德國前外長根舍病逝
他是一名對德國產生深遠影響的政治人物,一位參與兩德統一進程的政治家。作為德國外長,他得到國際認可。2016年3月31日,漢斯-迪特里希·根舍病逝於波恩,享年89歲。
(德國之聲中文網)“我們來到這裡,是為了告訴你們,今天你們被允許出境。”在根舍的諸多發言中,這是人們記得最牢的一句。時間:1989年9月30日。地點:聯邦德國駐布拉格大使館的陽台上。根舍話音未落,下面的數千名東德民眾便爆發出歡呼之聲。他們從當時的民主德國逃亡到那裡,並已經滯留數日。根舍日後曾在一次訪談中表示,那是他政治生涯中最為感動的一刻:“這是喜悅的歡呼,難以言表。”
地道純粹的外交官
憑藉著百折不撓的對話意願和談判手段,根舍致力於結束冷戰:“我們的目標是,在歐洲達成和平狀態,從而使得德國人民能夠在自由選擇的情況下重新實現統一”。1975年,他在紐約聯大發言時作出以上表示。
溝通大師
根舍的信條是“彼此接近”:傾聽、交流、對話。在這一策略之下,他既可以大張旗鼓,比如在1979年前蘇聯入侵阿富汗時發出最嚴厲的譴責;同時卻又能夠憑藉高超的外交技巧而繼續作為對話夥伴受到認可。
莫斯科的政策開始出現轉變之後,作為德國外長的根舍迎來了政治生涯的巔峰年代。當時蘇聯開始實施經濟和社會改革,同時允許包括民主德國在內的華約成員國進行內部改革。
兩德統一
德國統一使得根舍夢想成真:尤其是因為,他自己就是來自德國東部。1927年,漫畫家們筆下的這位“大耳朵胖子”在德國東部的哈勒附近出生,而在兩德統一後,根舍時常回老家看看。作為德國自民黨成員,根舍曾經歷過東德共產政權統治的初期階段。1952年,根舍前往不來梅,並在那裡成為一名律師。
政治生涯中的艱難時刻
1969年至1974年間,作為自民黨代表之一,根舍在威利·勃蘭特領導的社民黨和自民黨聯合政府中擔任內政部長。在他任內,發生了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巴勒斯坦恐怖分子襲擊以色列代表團的事件。在解救過程中,以色列代表團成員、一名德國出版家和五名恐怖分子喪生:“在我擔任聯邦內閣成員的許多年裡,這是最糟糕的一天。我希望所有人都不要再有這樣的經歷,”根舍事後如此表示。他當年曾努力試圖通過和平方式使人質得到釋放。
1974年至1992年,根舍擔任聯邦德國外交部長,同時兼任副總理。起先是在社民黨總理赫爾穆特·施密特(Helmut Schmidt)領導的內閣中。1982年,他背棄這一執政聯盟,選擇與保守派基民盟/基社盟合作:這一步令許多自民黨內部人士都對他頗為不滿,而他事後也承認,作出這一決定並不容易。尤其是,他始終珍視赫爾穆特·施密特的強大人格。
根舍1992年之後便從政壇引退。許多漫畫家對此都頗為傷感: 作為政治人物的根捨一直是他們最喜愛的創作對象之一。政治諷刺雜誌《泰坦尼克》(Titanic)創造出“根舍俠”(Genschman)的形象,將他比喻成“蝙蝠俠”(Batman)那樣能夠從容應對危機的救世主。
2016年3月31日,漢斯-迪特里希·根舍在89歲因心臟衰竭而病逝。作為享譽全球的德國最重要政治人物之一,他的名字將長存於人們的記憶之中。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yingyong@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件和相關信息!
(德國之聲中文網)“我們來到這裡,是為了告訴你們,今天你們被允許出境。”在根舍的諸多發言中,這是人們記得最牢的一句。時間:1989年9月30日。地點:聯邦德國駐布拉格大使館的陽台上。根舍話音未落,下面的數千名東德民眾便爆發出歡呼之聲。他們從當時的民主德國逃亡到那裡,並已經滯留數日。根舍日後曾在一次訪談中表示,那是他政治生涯中最為感動的一刻:“這是喜悅的歡呼,難以言表。”
地道純粹的外交官
憑藉著百折不撓的對話意願和談判手段,根舍致力於結束冷戰:“我們的目標是,在歐洲達成和平狀態,從而使得德國人民能夠在自由選擇的情況下重新實現統一”。1975年,他在紐約聯大發言時作出以上表示。
溝通大師
根舍的信條是“彼此接近”:傾聽、交流、對話。在這一策略之下,他既可以大張旗鼓,比如在1979年前蘇聯入侵阿富汗時發出最嚴厲的譴責;同時卻又能夠憑藉高超的外交技巧而繼續作為對話夥伴受到認可。
莫斯科的政策開始出現轉變之後,作為德國外長的根舍迎來了政治生涯的巔峰年代。當時蘇聯開始實施經濟和社會改革,同時允許包括民主德國在內的華約成員國進行內部改革。
兩德統一
德國統一使得根舍夢想成真:尤其是因為,他自己就是來自德國東部。1927年,漫畫家們筆下的這位“大耳朵胖子”在德國東部的哈勒附近出生,而在兩德統一後,根舍時常回老家看看。作為德國自民黨成員,根舍曾經歷過東德共產政權統治的初期階段。1952年,根舍前往不來梅,並在那裡成為一名律師。
政治生涯中的艱難時刻
1969年至1974年間,作為自民黨代表之一,根舍在威利·勃蘭特領導的社民黨和自民黨聯合政府中擔任內政部長。在他任內,發生了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巴勒斯坦恐怖分子襲擊以色列代表團的事件。在解救過程中,以色列代表團成員、一名德國出版家和五名恐怖分子喪生:“在我擔任聯邦內閣成員的許多年裡,這是最糟糕的一天。我希望所有人都不要再有這樣的經歷,”根舍事後如此表示。他當年曾努力試圖通過和平方式使人質得到釋放。
1974年至1992年,根舍擔任聯邦德國外交部長,同時兼任副總理。起先是在社民黨總理赫爾穆特·施密特(Helmut Schmidt)領導的內閣中。1982年,他背棄這一執政聯盟,選擇與保守派基民盟/基社盟合作:這一步令許多自民黨內部人士都對他頗為不滿,而他事後也承認,作出這一決定並不容易。尤其是,他始終珍視赫爾穆特·施密特的強大人格。
根舍1992年之後便從政壇引退。許多漫畫家對此都頗為傷感: 作為政治人物的根捨一直是他們最喜愛的創作對象之一。政治諷刺雜誌《泰坦尼克》(Titanic)創造出“根舍俠”(Genschman)的形象,將他比喻成“蝙蝠俠”(Batman)那樣能夠從容應對危機的救世主。
2016年3月31日,漢斯-迪特里希·根舍在89歲因心臟衰竭而病逝。作為享譽全球的德國最重要政治人物之一,他的名字將長存於人們的記憶之中。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yingyong@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件和相關信息!
DW.COM
根舍最激動的時刻:德國政治驚悚三幕劇
根舍:天生的外交大師
- 日期 01.04.2016
- 作者 Beatrix Beuthner/Jeanette Seiffert
- 日期 01.04.2016
- 作者 Beatrix Beuthner/Jeanette Seiffert
******
Wangari Muta Maathai (1 April 1940 – 25 September 2011) was a Kenyan environmental and political activist. She was educa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t Mount St. Scholastica (Benedictine College) and the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as well as the University of Nairobi in Kenya.
---
Environmentalist, activist, Nobel peace prize laureate. Wangari Maathai demonstrated what could be achieved by the simple act of planting trees. She was born on this day in 1940
Environmentalist, activist, Nobel peace prize laureate. Wangari Maathai demonstrated what could be achieved by the simple act of planting trees. She was born on this day in 1940
The Nobel Peace Prize 2004
Wangari Maathai
The Nobel Peace Prize 2004
Nobel Peace Prize Award Ceremony
Wangari Maathai
Biography Wangari Muta Maathai was born in Nyeri, Kenya (Africa) in 1940. The first woman in East and Central Africa to earn a doctorate degree. Wangari Maathai obtained a degree in Biological Sciences from Mount St. Scholastica College in Atchison, Kansas (1964). She subsequently earned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1966). She pursued doctoral studies in Germany and the University of Nairobi, obtaining a Ph.D. (1971) from the University of Nairobi where she also taught veterinary anatomy. She became chair of the Department of Veterinary Anatomy and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1976 and 1977 respectively. In both cases, she was the first woman to attain those positions in the region. Wangari Maathai was active in the National Council of Women of Kenya in 1976-87 and was its chairman in 1981-87. It was while she served in the National Council of Women that she introduced the idea of planting trees with the people in 1976 and continued to develop it into a broad-based, grassroots organization whose main focus is the planting of trees with women groups in order to conserve the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 However, through the Green Belt Movement she has assisted women in planting more than 20 million trees on their farms and on schools and church compounds.
Wangari Maathai is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for her persistent struggle for democracy, human rights and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She has addressed the UN on several occasions and spoke on behalf of women at special sessions of the General Assembly for the five-year review of the earth summit. She served on the commission for Global Governance and Commission on the Future. She and the Green Belt Movement have received numerous awards, most notably The 2004 Nobel Peace Prize. Others include The Sophie Prize (2004), The Petra Kelly Prize for Environment (2004), The Conservation Scientist Award (2004), J. Sterling Morton Award (2004), WANGO Environment Award (2003), Outstanding Vision and Commitment Award (2002), Excellence Award from the Kenyan Community Abroad (2001), Golden Ark Award (1994), Juliet Hollister Award (2001), Jane Adams Leadership Award (1993), Edinburgh Medal (1993), The Hunger Project's Africa Prize for Leadership (1991), Goldman Environmental Prize (1991), the Woman of the World (1989), Windstar Award for the Environment (1988), Better World Society Award (1986), Right Livelihood Award (1984) and the Woman of the Year Award (1983). Professor Maathai was also listed on UNEP's Global 500 Hall of Fame and named one of the 100 heroines of the world. In June 1997, Wangari was elected by Earth Times as one of 100 persons in the world who have made a difference in the environmental arena. Professor Maathai has also received honorary doctoral degrees from several institutions around the world: William's College, MA, USA (1990), Hobart & William Smith Colleges (1994), University of Norway (1997) and Yale University (2004).
The Green Belt Movement and Professor Wangari Maathai are featured in several publications including The Green Belt Movement: Sharing the Approach (by Professor Wangari Maathai, 2002), Speak Truth to Power (Kerry Kennedy Cuomo, 2000), Women Pioneers for the Environment (Mary Joy Breton, 1998), Hopes Edge: The Next Diet for a Small Planet (Frances Moore Lappé and Anna Lappé, 2002), Una Sola Terra: Donna I Medi Ambient Despres de Rio (Brice Lalonde et al., 1998), Land Ist Leben (Bedrohte Volker, 1993).
Professor Maathai serves on the boards of several organizations including the UN Secretary General's Advisory Board on Disarmament, The Jane Goodall Institute, Women and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WEDO), World Learning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reen Cross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Liaison Center International, the WorldWIDE Network of Women in Environmental Work and National Council of Women of Kenya.
In December 2002, Professor Maathai was elected to parliament with an overwhelming 98% of the vote. She was subsequently appointed by the president, as Assistant Minister for Environment, Natural Resources and Wildlife in Kenya's ninth parliament.
From Les Prix Nobel. The Nobel Prizes 2004, Editor Tore Frängsmyr, [Nobel Foundation], Stockholm, 2005
This autobiography/biography was written at the time of the award and later published in the book series Les Prix Nobel/Nobel Lectures. The information is sometimes updated with an addendum submitted by the Laureate.
ノーベル平和賞・「もったいない」 マータイさん死去
ロイター通信が26日、ケニアメディアの報道として伝えたところによると、2004年にノーベル平和賞を受賞した同国の環境活動家ワンガリ・マータイさんが同日、首都ナイロビの病院で死去した。71歳だった。マータイさんはがんの治療を受けていたという。
マータイさんはNGO(非政府組織)「グリーンベルト運動」を1977年に設立し、環境保護と住民の生活向上に取り組んだ。運動はケニアだけでなくアフリカ各地に広がった。こうした功績が評価され、アフリカ女性として初めてノーベル平和賞を受けた。
米国の大学で生物学を学び、ナイロビ大で博士号を取得、女性の地位向上にも努めた。国会議員や環境副大臣を歴任した。05年に訪日した際、「もったいな い」という日本語に感銘を受け、「この精神を環境保護のために役立て世界に広げたい」と語っていた。09年には旭日大綬章を受章している。(ナイロビ=杉 山正)
マータイさんはNGO(非政府組織)「グリーンベルト運動」を1977年に設立し、環境保護と住民の生活向上に取り組んだ。運動はケニアだけでなくアフリカ各地に広がった。こうした功績が評価され、アフリカ女性として初めてノーベル平和賞を受けた。
米国の大学で生物学を学び、ナイロビ大で博士号を取得、女性の地位向上にも努めた。国会議員や環境副大臣を歴任した。05年に訪日した際、「もったいな い」という日本語に感銘を受け、「この精神を環境保護のために役立て世界に広げたい」と語っていた。09年には旭日大綬章を受章している。(ナイロビ=杉 山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