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經王子 - 施約瑟
編輯室
「我已經癱在這椅子上超過二十幾年了。剛開始這對我而言,很難接受;但上帝比誰都知道,祂把我放在一個最適合我的地方。」 - 施約瑟 日前在聖經公會的辦公室來了位訪客,小心翼翼地從背包拿出一本很舊的聖經,聖經公會是否可以代印一模一樣的版本。由於平時常常接到這樣的詢問,很自然地認為對方一定是要印我們的《和合本》,然而仔細一看嚇了一跳,竟是本「施約瑟淺文理譯本聖經」。
眾所皆知,我們目前使用的《和合本》是許多外國宣教士和中國助手合作而成;而在十九世紀期間《和合本》出版之前,有許多宣教士投身翻譯事工而出現了許多中 文版本的聖經;「施約瑟淺文理譯本聖經」就是其中之一。這個版本後來因為《和合本》出版,所以流傳的並不多,能夠保存到現在的更是少之又少,據聞目前世上 流傳的不到一百本。稀少並不是讓我對它好奇的唯一原因,而是因為在舊約學者的心目中,它實在是一本難得的好譯本。
施約瑟(Samuel Isaac Joseph Schereschewsky)是一位出生於東歐立陶宛的猶太人,幼年時父母身亡,而收養他的親戚期待他成為一個拉比。然而他在德國求學時,卻在研讀希伯 來文新約聖經時相信主耶穌基督實在就是舊約應許的彌賽亞,因此皈信了基督教;1851年移民美國,進入匹茲堡的西方神學院,後來成為聖公會牧師。
由於自年少就熟悉希伯來文,施約瑟在1862年由美國聖公會 (American Episcopal Church Mission) 差派前往中國北京,途中在船上努力學習北京話,抵達北京不久就開始了他著名的聖經翻譯工作;首先他參與的計畫是「北京官話譯本」的新約部分。在中國期間施 約瑟被指定為聖公會主教,也曾擔任上海聖約翰書院的院長。1878年他先將舊約聖經翻譯成官話,許多年後他到了上海,覺得不是每個地區都適用北京官話,導 致日後他再把官話譯為淺文言 -「淺文理」。在這二十年間,施約瑟在中國投身於聖經翻譯的事工裡,直到患病癱瘓,而不得不在1882年離開中國。
雖是如此,在1886年輾轉回美國休養期間,施約瑟仍數次請求差會再度差派他回到中國,卻得不到正面的回應。然而,他深信上帝賦予他在聖經翻譯事工上的恩 賜與使命,即使找不到適當的中文抄寫員可以協助,他依舊一面修訂《官話新舊約聖經》,一面靠尚能活動的一隻手指,在打字機上以羅馬拼音逐字譯出淺文理的新 舊約全書。有時候,當唯一的手指頭也無法動彈時,他只好以手掌握拳夾著一支小棍子來使用,就這樣歷時七年,完成了這本歷史上的偉大作品之一。1895年他 終於再次回到中國的上海,用二年時間由助手將拼音譯稿寫成「淺文理新舊約全書」,最後在1902年由美國聖經會印行。
當「淺文理譯本」剛剛出版之時,為了要把它的詞彙與官話譯本統一,施約瑟就已經做好了修訂計畫;然而,很遺憾地,施約瑟沒有在有生之年見到他整理的中文第 一本淺文理串珠聖經出版。該串珠對照聖經後來在1910年,由他的中國助手蓮英煌協助完成。施約瑟把一生中的三十二年,全部傾注在聖經的翻譯上,在中文聖 經翻譯的經歷比任何人都多。這樣不斷面對生命中許多極大的挑戰,卻仍能續堅持,其毅力非凡人所能及,更贏得了他的傳教士同工和後來的歷史學者對他的最崇高 的敬意。
施約瑟在中國聖經翻譯歷史上比任何人都更受重視,學者對他的評價可能更高於馬禮遜。美國聖經會的駐華代表稱他是「譯經王子」(Prince of Bible translators),甚至在大英聖書公會的出版品中亦稱他是「世界最偉大的聖經翻譯者之一」。舉例來說,以前的一般譯本皆把希伯來文中「上帝的名 字」翻譯成「耶和華」*1;由於施約瑟深諳希伯來文,他就不採用「耶和華」這個讀音和寫型的混和字來翻譯上帝的名字,而以「主」來代替,這和近代的聖經學 者的看法是較類似的;在當時而言,實在深具遠見。
雖然施約瑟的譯本大受讚揚,這部聖經卻未曾廣泛流傳。由於在當時,眾人所期待的《和合本》已經在進行中;即使許多學者和出版單位喜歡施約瑟的譯本多過於當 時未修訂的《和合本》,卻不認為該譯本可以取代《和合本》。因為當時的傳教機構認為,最重要的不是翻譯一部良好的譯本,而是要做出一部能得到參與的各方接 納認同的一個聯合譯本;而很明顯地,雖然不完美,但是,《和合本》做到了。
本文參考資料
1. The Bible in China : The History of the Union Version or The Culmination of Protestant Missionary Bible Translation in China.; Jost Oliver Zetzsche.; Monumenta Serica Institute, 1999.
2. Apostle of China; Muller, James Arthur, Morehouse Publishing Co., New York, Milwaukee, 1937.
*1編按:欲瞭解「上帝的名字」更詳細的相關內容,請見「聖經季刊9」的內文《上帝的名字耶和華》。
施約瑟(Samuel Isaac Joseph Schereschewsky,1831年5月21日(或6日)—1906年10月15日)是19世紀美國聖公會派駐中國的一位主教,創辦了上海聖約翰大學。
1831年5月21日(或6日),施約瑟出生在俄羅斯帝國統治下的立陶宛小鎮Taurage,父母都是猶太人。幼年父母雙亡,由同父異母的兄長撫養。1848年,施約瑟就讀於 Zhitomir 的拉比學校,1852年進入普魯士布雷斯勞大學,在那裡接觸了一批信仰基督教的猶太人。1854年,施約瑟移民到美國紐約,做裝運玻璃的工人。1855年4月2日,他在守逾越節晚餐時,決定皈依基督教。 1856年,施約瑟就讀於紐約州Allegheny市的長老會的西方神學院。由於美北長老會沒有批准他到海外傳教的請求,在1857年他轉入紐約市的聖公會神學院( Episcopal General Theological Sminary )。1859年7月7日,施約瑟被按立為聖公會的會吏。一周以後即啟程前往中國上海,成為美國聖公會的一名海外傳教士。
施約瑟頗有語言天賦,在上海三年期間(1859年——1862年),他學會了上海話、官話(國語)和文言文。當《北京條約》簽訂,北京向外國人開放以後,施約瑟立刻請求前往北京。他在北京居留12年之久(1862年-1874年),在傳教方面收效甚微,9年中只為3名中國人施行洗禮。不過在1864年他和另外幾位傳教士組成了翻譯委員會,著手將聖經翻譯成北京官話,由於他熟悉希伯來文,因此主要負責舊約部分。1874年,舊約聖經的北京官話譯本完成。1868年,他在北京與英國女傳教士 Susan M. Waring(1837-1909)結婚,二人後來育有一子一女。
1875年,施約瑟計劃在中國創辦一所學院,因此他回到美國,進行募捐活動。1877年10月31日,施約瑟在紐約市曼哈頓的恩典堂(Grace Church)被祝聖為聖公會上海傳教區的主教(「Missionary Bishop of Shanghai」)。隨後以上海主教的身份,在1878年7月,前往倫敦參加了普世聖公宗藍柏會議(Lambeth Conference)。
施約瑟回到上海以後,將原來的兩所聖公會學校培雅書院和度恩書院合併,著手籌建聖約翰書院(Saint John's College)。1879年,施約瑟主教看中了西郊蘇州河轉折處的一塊面積84畝的土地,這塊土地是英國商人、兆豐洋行(H.Fogg & Co.)大班福格(H.Fogg)在1864年買下,所建的私人花園的一部分,已經建成極司非爾路可通靜安寺。1879年4月14日(復活節的次日),舉行了學校的奠基儀式;同年9月,聖約翰書院開學,有十名老師(美籍華籍各半),及62名學生,用國語和上海方言授課[1],學習西學、國學和神學。書院共設六年課程,分為預備( preparatory )、神學和學院( college)。
美國聖公會後來在中國的傳教活動,主要集中在長江中游地區。1881年夏天,施約瑟主教去那一帶視察教務。8月12日,由於武昌的天氣極為炎熱,施約瑟嚴重中暑,痙攣,昏迷不醒達數日之久。8月23日,乘船回上海休養。次後,施約瑟四肢行動不便,連說話也受影響。1882年,施約瑟前往瑞士療養。1883年,他辭去了美國聖公會主教職務。1886年,他回到美國,居住了9年。聖約翰書院也由卜舫濟擔任校長。
1895年,施約瑟夫婦再度回到上海。由於日本的印刷更有效率,1897年,施約瑟夫婦又移居日本東京。1899年和1902年,他的官話舊約聖經和淺文理新舊約全書先後在東京印行。此後他又準備製作串珠注釋版。1906年10月15日,施約瑟去世。
參考文獻
- ^ 1881年學校的英語老師卜舫濟牧師(F. L. Hawks Pott)開始完全用英語授課,這是中國首個全英語授課的學校。
施約瑟傳:猶太裔主教與中文聖經 THE JEWISH BISHOP AND THE CHINESE BIBLE:S.I.J. Schereschewsky(1831-1906)
作者:伊愛蓮
原文作者:Irene Eber
譯者:胡聰賢
出版社:橄欖
出版日期:2013年
本書為記述施約瑟主教(1831-1906)之生平,以及他的舊約聖經中文譯本的研究,取材大都來自基督教傳教記錄和書信檔案。
施約瑟主教為將希伯來文舊約聖經直接翻譯為官話中文聖經的翻譯者,也是中國第一所大學--聖約翰大學(St. John’s College)--的創辦人。本書就是一本有關中文聖經和其翻譯者的書,這本書介紹施約瑟如何完成他個人的跨文化旅程,並且談到希伯來文舊約如何跨越文 化而譯為中文。
故事自施約瑟在東歐猶太裔社區的童年寫起,包括他改信基督教的經過、旅居德國、移民美國、赴上海和北京的傳教工作、翻譯 委員會的事工,以及他在聖公會上海主教任內的作為,和聖約翰大學的創立。最後幾章則分析爭議性的聖經「譯名問題」,以及施約瑟在翻譯希伯來文時所使用的技 巧。書內也討論施氏的舊約聖經譯本在中國人之間被接受的情況,和對後來的聖經譯本的影響。
作者指出,施約瑟翻譯的舊約聖經,除了是第一 本北方官話的翻譯本之外,另有兩個獨特的地方。施氏自幼受聖經希伯來文及其文法的啟蒙,他以無與倫比的聖經知識將經文及其意義作了極為適切的翻譯。他自幼 所受的訓練包括了猶太經師注解和聖經釋義資料的研究,這些訓練在他所使用的翻譯技巧及他所附的注解上反映了出來。由於這個緣故,施氏的翻譯可說是唯一將猶 太傳統經文及猶太聖經釋義合在一起的中文翻譯本。這個譯本後來成為1919年出版的修訂「和合本聖經」的基礎,是二十世紀中國境內與境外華人基督徒使用最廣的聖經。
作者簡介
伊愛蓮(Irene Eber)
是1966年美國克雷蒙特研究所(Claremont Graduate School)東亞研究所博士。目前為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伊愛蓮博士著作等身,其中有關中國知識史、中國文學翻譯方面的著作尤其著名。
推薦序一 為主而活,全心事主
推薦序二 百忍不悔的譯經事奉
序言 傳揚中國化的基督教
說明 英文縮寫字及書名翻譯說明
導論 從猶太啟蒙運動到中國傳教事工。背景
。猶太啟蒙運動 Haskalah
。福音傳播與中國傳教事工
。不平等條約及傳教工作
第一章 早年-從立陶宛到美國 (1831–1859年)。從立陶宛到志多米
。志多米經師學校
。從布列斯勞到美國
。移民美國的自由嚮往及初期生活
。美國經驗:就讀神學院
第二章 上海(1859–1862年)。上海宣教會:背景
。施約瑟在上海(1859–1862年)
。揚子江之旅
。在上海的最後日子
第三章 北京(1862–1874年)。定居
。佈道與改信基督
。開封之旅
。結婚
。北京翻譯委員會
第四章 事業有成(1878–1906年)。聖約翰學院
。凌亂的傳教生活
。生病及尋求治療
。聖經的修訂與翻譯
。重返中國及在東京的餘年
第五章 中文舊約聖經與注釋。翻譯技巧
。God的譯名
。「靈魂」的翻譯問題
。Ruah譯作「風」和「靈魂」
。土地、人民、國家
。舊約聖經不同譯本的比較
。注釋體例
第六章 譯名問題。譯名問題與耶穌會士
。基督教傳教士間的爭論(1847–1855年):「天」,「上帝」,還是「神」?
。北京翻譯委員會與「天主」
。一些後來的見解
第七章 總結:其人及其文。印象
。施約瑟的為人
。舊約聖經中文譯本
。智慧人和愚昧人一樣,永遠無人紀念 (〈傳道書〉2:16)
推薦序二 百忍不悔的譯經事奉
序言 傳揚中國化的基督教
說明 英文縮寫字及書名翻譯說明
導論 從猶太啟蒙運動到中國傳教事工。背景
。猶太啟蒙運動 Haskalah
。福音傳播與中國傳教事工
。不平等條約及傳教工作
第一章 早年-從立陶宛到美國 (1831–1859年)。從立陶宛到志多米
。志多米經師學校
。從布列斯勞到美國
。移民美國的自由嚮往及初期生活
。美國經驗:就讀神學院
第二章 上海(1859–1862年)。上海宣教會:背景
。施約瑟在上海(1859–1862年)
。揚子江之旅
。在上海的最後日子
第三章 北京(1862–1874年)。定居
。佈道與改信基督
。開封之旅
。結婚
。北京翻譯委員會
第四章 事業有成(1878–1906年)。聖約翰學院
。凌亂的傳教生活
。生病及尋求治療
。聖經的修訂與翻譯
。重返中國及在東京的餘年
第五章 中文舊約聖經與注釋。翻譯技巧
。God的譯名
。「靈魂」的翻譯問題
。Ruah譯作「風」和「靈魂」
。土地、人民、國家
。舊約聖經不同譯本的比較
。注釋體例
第六章 譯名問題。譯名問題與耶穌會士
。基督教傳教士間的爭論(1847–1855年):「天」,「上帝」,還是「神」?
。北京翻譯委員會與「天主」
。一些後來的見解
第七章 總結:其人及其文。印象
。施約瑟的為人
。舊約聖經中文譯本
。智慧人和愚昧人一樣,永遠無人紀念 (〈傳道書〉2: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