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股市近來屢創歷史新高,曾見證泡沫危機的前聯準會(FED)主席葛林斯班(Alan Greenspan)指出,光是資產泡沫不會引發如同2008年的金融危機,泡沫加上槓桿化 ........
葛林史班傳 (時報出版 2003)齊思賢譯(Justin Martin原著)』
Title Greenspan: The Man Behind Money
Author Justin Martin
Edition reprint
Publisher Perseus Pub., 2001
二○○八年九月,金融海嘯爆發時,在位長達十九年的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班(Alan Greenspan)已經退休。在位時享有至高榮譽,然而他的寬鬆和放任政策,被不少人認為是罪魁禍首,甚至被稱為「泡沫先生」。海嘯五週年,葛林斯班在 《外交事務》雜誌上發表一篇〈我為什麼沒看出危機將至?〉的文章,自責沒有看出危機,坦承「危機並非不能預測」,並提出防範危機再發生的具體測量指標。
我從沒想到,會接到這樣一通電話。
○八年三月十六日星期天,風很大,天氣寒冷。我剛打完室內網球回到家。那通電話是一名聯準會高層官員打來的,他和我討論借摩根大通二九○億美元,讓它接管前一週耗盡兩百億美元現金、瀕臨破產的投資公司貝爾斯登(Bear Stearns)。
貝爾斯登的消亡,為六個月後肆虐全球的金融海嘯揭開序幕。九月十五日,雷曼兄弟驚天一破,正式引發了海嘯。
傳統預測總體經濟發展的計量經濟模型,在最需要它的時候失靈了。聯準會精密的預測系統和國際貨幣基金(IMF)的發展模式,也全都失靈。○七年春天,IMF還說:「世界經濟的風險已退,美國經濟穩健,……其他國家情勢也令人鼓舞。」
到底哪裡出了錯?為什麼幾乎所有的經濟學家和決策者都眼盲心盲,沒看到災難的來臨?怎麼這麼多的專家,包括我在內,未能看到它接近?
這些問題,在我看來,凱因斯於一九三六年提出的古老觀念——「動物本能」(animal spirits)是部份重要的解答。
凱因斯認為,人並非全然理性,有不少經濟活動是不由自主的衝動行為。麻煩在於,這類行為難以測量,且任何分析系統也拿它沒輒。
冒險是本能 避險也是
幾十年來,絕大多數經濟學家,包括我,得到的結論都是,人類的不理性因子無法適用於任何可靠的預測方法。
但經過多年研究,我現在相信,人類的不理性,其實比經濟學家傳統理解的更可預測。更重要的是,這種行為可以測量,因為人類的動物本能有很高的一致性。
從預測的角度看,問題不是人類行為是否理性,而是這些行為是否有足夠的重複性和系統性,能夠有效地被測量和預測。
面對這項挑戰,最好要了解知名行為經濟學家康納曼(Daniel Kahneman)提出的「快想」(fast thinking)——對事情很快判斷、很快反應。人類在日常金融市場中所做的決定,即便不是全都如此,至少有非常多是快想後的反應。
沒有人能免於恐懼和興奮,它們是投機市場的主要驅動力之一。但人們對恐懼和興奮有很多不同的回應方式,這些回應,創造出特定、可觀察的思考和行為模式。
最該被預測的動物本能是——避險行為。要承擔或規避哪些風險,人們的選擇過程,決定了市場的定價結構,從而導引資金流動。
承擔風險,在生活中必不可少。問題是,人們是否傾向多冒險比少冒險好。如果是,對低品質債券的需求將超過「無風險」的高品質債券,比如美國公債。那麼高品質債券殖利率應該會高於低品質債券才是…(全文未完,最完整報導,請見本期《天下雜誌》封面故事「2014亞洲經濟大預測」>>)
○八年三月十六日星期天,風很大,天氣寒冷。我剛打完室內網球回到家。那通電話是一名聯準會高層官員打來的,他和我討論借摩根大通二九○億美元,讓它接管前一週耗盡兩百億美元現金、瀕臨破產的投資公司貝爾斯登(Bear Stearns)。
貝爾斯登的消亡,為六個月後肆虐全球的金融海嘯揭開序幕。九月十五日,雷曼兄弟驚天一破,正式引發了海嘯。
傳統預測總體經濟發展的計量經濟模型,在最需要它的時候失靈了。聯準會精密的預測系統和國際貨幣基金(IMF)的發展模式,也全都失靈。○七年春天,IMF還說:「世界經濟的風險已退,美國經濟穩健,……其他國家情勢也令人鼓舞。」
到底哪裡出了錯?為什麼幾乎所有的經濟學家和決策者都眼盲心盲,沒看到災難的來臨?怎麼這麼多的專家,包括我在內,未能看到它接近?
這些問題,在我看來,凱因斯於一九三六年提出的古老觀念——「動物本能」(animal spirits)是部份重要的解答。
凱因斯認為,人並非全然理性,有不少經濟活動是不由自主的衝動行為。麻煩在於,這類行為難以測量,且任何分析系統也拿它沒輒。
冒險是本能 避險也是
幾十年來,絕大多數經濟學家,包括我,得到的結論都是,人類的不理性因子無法適用於任何可靠的預測方法。
但經過多年研究,我現在相信,人類的不理性,其實比經濟學家傳統理解的更可預測。更重要的是,這種行為可以測量,因為人類的動物本能有很高的一致性。
從預測的角度看,問題不是人類行為是否理性,而是這些行為是否有足夠的重複性和系統性,能夠有效地被測量和預測。
面對這項挑戰,最好要了解知名行為經濟學家康納曼(Daniel Kahneman)提出的「快想」(fast thinking)——對事情很快判斷、很快反應。人類在日常金融市場中所做的決定,即便不是全都如此,至少有非常多是快想後的反應。
沒有人能免於恐懼和興奮,它們是投機市場的主要驅動力之一。但人們對恐懼和興奮有很多不同的回應方式,這些回應,創造出特定、可觀察的思考和行為模式。
最該被預測的動物本能是——避險行為。要承擔或規避哪些風險,人們的選擇過程,決定了市場的定價結構,從而導引資金流動。
承擔風險,在生活中必不可少。問題是,人們是否傾向多冒險比少冒險好。如果是,對低品質債券的需求將超過「無風險」的高品質債券,比如美國公債。那麼高品質債券殖利率應該會高於低品質債券才是…(全文未完,最完整報導,請見本期《天下雜誌》封面故事「2014亞洲經濟大預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