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寧願,可被聆聽?】
「我們對於歷史的無知,使我們誹謗我們自己的時代。人們總是如此」
──古斯塔夫• 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1821〜1880)
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我是真的不想再為楊翠的《壓不扁的玫瑰》寫下序或跋之類的文字。
原因有三。其一,楊翠的文字比她本人美麗了些,舉凡敘事、寫情、論理的文筆總是沾染溫暖,那是旁人學習不來的靈氣,所以要我再為這本書寫下任何的絮語,肯定會在跟她的「作文比賽」當中被擊倒;其二,因著中年之後,個人的生命性情愈發易於倦怠懶累,我已勉力地將2014年三月學運過程折騰心神的回憶封存,自私的想讓生活節奏略有清心美學得以咀嚼;最後,在任何一個稍微正常一點、成熟一點的民主社會當中,類似楊翠的《壓不扁的玫瑰》是既不需要也沒必要出版的,所以也就沒有序或跋的問題。
然而,無奈的經驗事實告訴我們,《壓不扁的玫瑰》是既需要也有必要出版的;因為,透過執政集團的蓄意操弄,及其侍從媒體的幫腔渲染之下,我們當下身處的台灣社會變得並不是那麼稍微的正常、成熟一點。
因此,《壓不扁的玫瑰》的書寫、出版與刊行,遂而沾染了些許反諷的酸楚況味。
《壓不扁的玫瑰》的書寫、出版,某個角度來說,或許它的意義是空前的(雖然,我們真的並不想要有如是的意義)。
2014年三月學運及其伴隨的諸多衝擊層面效應之前,我們已然約略知曉近代的台灣史上,早就已有多起的社會運動被記錄、被書寫,以及被評價;然而,在那被以不同角度記錄、書寫,評價的社會運動之中,唯僅《壓不扁的玫瑰》的成書過程是獨特的。
「反服貿」議題掀揭而來的2014年三月學運及其周邊伴隨的相關事件;箇中的來龍去脈,楊翠在書中已有述及探論,無需我再贅言。我所可以補述的絮語
,不過也就是以一位「丈夫」的角度,略微提及我在《壓不扁的玫瑰》成書過程背後的觀察心緒。
似乎,《壓不扁的玫瑰》很多的一切,是跟臉書有關的。
2011年2月,為了就近陪伴在花蓮就讀高中的女兒,楊翠承擔起了母親的責任,毅然選擇離開她在故鄉台中的大學專任教職,轉往後山花蓮的東華大學華文系任教。
那當時,新創不久的華文系有個默契,系上的專任老師要有個人的臉書,以便師生之間的訊息即時互通。在此之前,任何關於電腦網路的通聯軟體、社群平台,楊翠幾乎完全不碰。所以,她的臉書帳號,是我代為設置。
來到東華大學華文系之初,仍然忙碌的楊翠(現今仍然忙碌,飛機當作捷運在搭),偶爾登入臉書,通常為的是回應故鄉師友的問候、述說她對母土的思懷感慨。
識或不識的大家都愛楊翠,很快地,她的臉書朋友總數已逾五千,粉絲專頁是她自己摸索架設的。
2013年之前,臉書之於楊翠,或許是連「新玩具」都稱不上。她真的很忙,忙的幾乎都是為人作嫁、無關私己的工作。對於臉書的功能(效能)重新看待或評價,是在她的兒子投入於社會運動的決志實踐之後。
2013年夏初,跨校的「黑色島國青年陣線」催成,各校青年推請魏揚擔任總召集人;家人當中,魏揚首先「召集」到的是他的母親。在那之後,改寫了楊翠的臉書使用史;透過臉書,母親守望著兒子;楊翠守護著更多識或不識但都心繫母土台灣的朋友們。
底下的這段文字,確實是魏貽君寫的,但並不完全是我的心聲。
2014年三月學運及其後續伴隨的諸多事件,透過數位化的智慧型手機、臉書的及時傳播效能,相當程度已然發揮了運動議題擴散的「呼群保義」、「召喚同志」,以及對於「行動論述」的正當性基礎鞏固效能。這個過程當中,楊翠的發言位置與書寫身分是多重的,圖文的傳播媒介是她能以個人意志抉擇的數位化臉書;書寫文圖的發射網絡,既是針對運動現況的立即回應,又是援引相關的歷史文獻以驗證運動的正當性,且還旁徵臉書朋友的議論或心緒,據以申述或撫慰之。
再底下的這段文字,確實才是我的心聲。
楊翠,完成了已漸軟弱的我做不到也不想做的事;那段時日,我只能做的是提醒她早點睏息、來喫飯食。感謝上天,賜予楊翠來到台灣的生命之中,但我寧願她就只是一位在稍微正常、成熟一點的國家社會之中,能夠歡喜生活、快樂度日、清心瞇笑的女子。
魏揚阿公阿嬤對不起,讓你們擔心了,我很快就會回去跟你們報平安的。
【我們的寧願,可被聆聽?】
「我們對於歷史的無知,使我們誹謗我們自己的時代。人們總是如此」
──古斯塔夫• 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1821〜1880)
──古斯塔夫• 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1821〜1880)
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我是真的不想再為楊翠的《壓不扁的玫瑰》寫下序或跋之類的文字。
原因有三。其一,楊翠的文字比她本人美麗了些,舉凡敘事、寫情、論理的文筆總是沾染溫暖,那是旁人學習不來的靈氣,所以要我再為這本書寫下任何的絮語,肯定會在跟她的「作文比賽」當中被擊倒;其二,因著中年之後,個人的生命性情愈發易於倦怠懶累,我已勉力地將2014年三月學運過程折騰心神的回憶封存,自私的想讓生活節奏略有清心美學得以咀嚼;最後,在任何一個稍微正常一點、成熟一點的民主社會當中,類似楊翠的《壓不扁的玫瑰》是既不需要也沒必要出版的,所以也就沒有序或跋的問題。
然而,無奈的經驗事實告訴我們,《壓不扁的玫瑰》是既需要也有必要出版的;因為,透過執政集團的蓄意操弄,及其侍從媒體的幫腔渲染之下,我們當下身處的台灣社會變得並不是那麼稍微的正常、成熟一點。
因此,《壓不扁的玫瑰》的書寫、出版與刊行,遂而沾染了些許反諷的酸楚況味。
《壓不扁的玫瑰》的書寫、出版,某個角度來說,或許它的意義是空前的(雖然,我們真的並不想要有如是的意義)。
《壓不扁的玫瑰》的書寫、出版,某個角度來說,或許它的意義是空前的(雖然,我們真的並不想要有如是的意義)。
2014年三月學運及其伴隨的諸多衝擊層面效應之前,我們已然約略知曉近代的台灣史上,早就已有多起的社會運動被記錄、被書寫,以及被評價;然而,在那被以不同角度記錄、書寫,評價的社會運動之中,唯僅《壓不扁的玫瑰》的成書過程是獨特的。
「反服貿」議題掀揭而來的2014年三月學運及其周邊伴隨的相關事件;箇中的來龍去脈,楊翠在書中已有述及探論,無需我再贅言。我所可以補述的絮語
,不過也就是以一位「丈夫」的角度,略微提及我在《壓不扁的玫瑰》成書過程背後的觀察心緒。
,不過也就是以一位「丈夫」的角度,略微提及我在《壓不扁的玫瑰》成書過程背後的觀察心緒。
似乎,《壓不扁的玫瑰》很多的一切,是跟臉書有關的。
2011年2月,為了就近陪伴在花蓮就讀高中的女兒,楊翠承擔起了母親的責任,毅然選擇離開她在故鄉台中的大學專任教職,轉往後山花蓮的東華大學華文系任教。
那當時,新創不久的華文系有個默契,系上的專任老師要有個人的臉書,以便師生之間的訊息即時互通。在此之前,任何關於電腦網路的通聯軟體、社群平台,楊翠幾乎完全不碰。所以,她的臉書帳號,是我代為設置。
那當時,新創不久的華文系有個默契,系上的專任老師要有個人的臉書,以便師生之間的訊息即時互通。在此之前,任何關於電腦網路的通聯軟體、社群平台,楊翠幾乎完全不碰。所以,她的臉書帳號,是我代為設置。
來到東華大學華文系之初,仍然忙碌的楊翠(現今仍然忙碌,飛機當作捷運在搭),偶爾登入臉書,通常為的是回應故鄉師友的問候、述說她對母土的思懷感慨。
識或不識的大家都愛楊翠,很快地,她的臉書朋友總數已逾五千,粉絲專頁是她自己摸索架設的。
2013年之前,臉書之於楊翠,或許是連「新玩具」都稱不上。她真的很忙,忙的幾乎都是為人作嫁、無關私己的工作。對於臉書的功能(效能)重新看待或評價,是在她的兒子投入於社會運動的決志實踐之後。
2013年夏初,跨校的「黑色島國青年陣線」催成,各校青年推請魏揚擔任總召集人;家人當中,魏揚首先「召集」到的是他的母親。在那之後,改寫了楊翠的臉書使用史;透過臉書,母親守望著兒子;楊翠守護著更多識或不識但都心繫母土台灣的朋友們。
底下的這段文字,確實是魏貽君寫的,但並不完全是我的心聲。
2014年三月學運及其後續伴隨的諸多事件,透過數位化的智慧型手機、臉書的及時傳播效能,相當程度已然發揮了運動議題擴散的「呼群保義」、「召喚同志」,以及對於「行動論述」的正當性基礎鞏固效能。這個過程當中,楊翠的發言位置與書寫身分是多重的,圖文的傳播媒介是她能以個人意志抉擇的數位化臉書;書寫文圖的發射網絡,既是針對運動現況的立即回應,又是援引相關的歷史文獻以驗證運動的正當性,且還旁徵臉書朋友的議論或心緒,據以申述或撫慰之。
再底下的這段文字,確實才是我的心聲。
楊翠,完成了已漸軟弱的我做不到也不想做的事;那段時日,我只能做的是提醒她早點睏息、來喫飯食。感謝上天,賜予楊翠來到台灣的生命之中,但我寧願她就只是一位在稍微正常、成熟一點的國家社會之中,能夠歡喜生活、快樂度日、清心瞇笑的女子。
魏揚阿公阿嬤對不起,讓你們擔心了,我很快就會回去跟你們報平安的。
明日,要返回台中,祝賀爸爸生日快樂。其實,我不知如何安撫老人家受驚的靈魂,有些膽怯。
323、324那兩天,高齡78歲的父親、76歲的母親,眼見心愛的孫子落難,兩人以電視為窗口,守望兩日夜,哭乾了眼淚,數日無法入眠。
我的父親母親,是國民黨治理下,國家暴力最典型的受害者,他們都是白色恐怖受難家屬。祖父(楊逵、董登源)被禁錮在綠島時,父親楊建13歲,母親董芳蘭11歲,他們的青春,迅即塗抹暗影。
而我,則是白色恐怖的受精卵。如果沒有政治牢獄,楊逵、董登源不會相識,楊建、董芳蘭更不會相識。我也不會出世。我寧願說,但願不必有我。
揹負著政治受難者家屬的標籤,深沉的苦難,一如魔樹的種子,從童幼年就深深植入他的肉身與靈魂,發芽、長大、盤踞不去,霸道地成為他們生命的一部份。他們終究長成一座座孤島,最深沉的心事,只能深埋自己的心底。
孤島只能自我療傷。拖磨半生,到了年老,終於覺悟,無論這個世界是否願意向他們伸出溫暖手臂,受難家屬終究要自己馱負自己的暗影人生,終此一生。
即使到了2014年,從少年至今的傷痛,老人家並沒有遺忘。這個世界如此冷漠與殘酷,如何能夠輕易遺忘。他們只是習慣了而已。他們只是被迫習慣而已。情況稍好時,他們也一度以為,國家暴力或許已經遠離。
然而,2014年3月23日,少年時期的恐懼,深埋心底的黑暗魔樹,重新又被召喚回來。他們看著電視,看見鎮暴部隊的凶悍,看見鎮暴水車的威猛,看見一張張群眾頭破血流的畫面。而他們知道,他們的孫子,就在那裡頭。國家暴力的魔手,正要攫獲他。
最後,他們看見心愛的孫子被逮捕。兩位受盡政治恐懼與精神苦難的老人家,彷彿被暗影重新拖入白色恐怖的魔域中。
324魏揚被抓後,我搭第一班飛機,從花蓮趕到台北,臨上飛機前,特別打電話叮囑妹妹,千萬別讓爸媽知道。9點多在保總面見魏揚,他的第一句話是,阿公阿 媽如果知道了,一定會很難過,千萬別讓他們知道。我回說我知道。中午,妹妹告訴我,老人家整夜沒睡,早就什麼都知道了,而且哭到沒眼淚了。
妹妹說,從 魏揚323夜裡8點多拿起麥克風那一刻,阿公阿媽兩人,就一直盯著電視畫面,轉來轉去,看著行政院運動現場,尋找他們摯愛的孫子。媒體與群眾,不斷抹黑、咒罵、攻擊他們的孫子,說是「暴徒」,他們都看見了。學運同志第一時間切割,說「這不是黑島青發起的」,他們也都看見了。
然後,驅離的畫面驚嚇了他們。鎮暴部隊、噴水車、警棍、盾牌、拖拉、毆打,一張張流血的畫面,彷彿戒嚴時期再現。妹妹說,阿公一直流眼淚,流不停,阿媽一直失神,嘴裡喃喃自語。
清晨四點多,電視跑馬燈告知,他們的孫子被逮捕了。妹妹說,阿公的眼淚,早已流乾了。而阿媽,我的母親,一度因為白色恐怖的後遺症,住進精神病房的可憐的母親,那兩日,只能失神盯看電視,祈求觀世音菩薩顯靈,庇護她從小帶大的孫子。
兩個老人,323一夜沒睡。324,魏揚被抓後,成為「攻佔首謀」,中午,媒體報導,檢察官指控他6大罪狀,並以學運史上首例,聲押禁見,可能判三年到七年徒刑。他們即使早已失去眼淚了,還是不願離開電視,苦苦等候聲押庭結果,直至午夜。
十幾歲時,他們為了父親,哭乾眼淚,被迫種下恐懼魔樹。年近80了,卻還為了孫子,哭乾眼淚,恐懼魔樹,糾纏不去。島嶼天光,尚仍晦暗,台灣民主,尚仍虛幻。他們這一代人,體驗至深。
這一陣子,我甚至害怕聽見他們的聲音,不知如何安慰他們受苦的靈魂。只能叮嚀弟弟,放魏揚在美國演講的影片給他們看,至少讓他們知道,孫子真的好好的,沒 事,穿西裝,還挺像樣。弟弟說,兩個老人家聽不懂英文,只顧研究他那件西裝哪裡來,媽媽堅稱,領帶好像有兩條,一條藍的、一條紅的,評頭論足,忙得很。
爸爸,媽媽,對不起,讓你們受苦了。明日,我就會回去擁抱你們。生日快樂。永遠快樂。請不要再流淚了。
而我,則是白色恐怖的受精卵。如果沒有政治牢獄,楊逵、董登源不會相識,楊建、董芳蘭更不會相識。我也不會出世。我寧願說,但願不必有我。
揹負著政治受難者家屬的標籤,深沉的苦難,一如魔樹的種子,從童幼年就深深植入他的肉身與靈魂,發芽、長大、盤踞不去,霸道地成為他們生命的一部份。他們終究長成一座座孤島,最深沉的心事,只能深埋自己的心底。
孤島只能自我療傷。拖磨半生,到了年老,終於覺悟,無論這個世界是否願意向他們伸出溫暖手臂,受難家屬終究要自己馱負自己的暗影人生,終此一生。
即使到了2014年,從少年至今的傷痛,老人家並沒有遺忘。這個世界如此冷漠與殘酷,如何能夠輕易遺忘。他們只是習慣了而已。他們只是被迫習慣而已。情況稍好時,他們也一度以為,國家暴力或許已經遠離。
然而,2014年3月23日,少年時期的恐懼,深埋心底的黑暗魔樹,重新又被召喚回來。他們看著電視,看見鎮暴部隊的凶悍,看見鎮暴水車的威猛,看見一張張群眾頭破血流的畫面。而他們知道,他們的孫子,就在那裡頭。國家暴力的魔手,正要攫獲他。
最後,他們看見心愛的孫子被逮捕。兩位受盡政治恐懼與精神苦難的老人家,彷彿被暗影重新拖入白色恐怖的魔域中。
324魏揚被抓後,我搭第一班飛機,從花蓮趕到台北,臨上飛機前,特別打電話叮囑妹妹,千萬別讓爸媽知道。9點多在保總面見魏揚,他的第一句話是,阿公阿 媽如果知道了,一定會很難過,千萬別讓他們知道。我回說我知道。中午,妹妹告訴我,老人家整夜沒睡,早就什麼都知道了,而且哭到沒眼淚了。
妹妹說,從 魏揚323夜裡8點多拿起麥克風那一刻,阿公阿媽兩人,就一直盯著電視畫面,轉來轉去,看著行政院運動現場,尋找他們摯愛的孫子。媒體與群眾,不斷抹黑、咒罵、攻擊他們的孫子,說是「暴徒」,他們都看見了。學運同志第一時間切割,說「這不是黑島青發起的」,他們也都看見了。
然後,驅離的畫面驚嚇了他們。鎮暴部隊、噴水車、警棍、盾牌、拖拉、毆打,一張張流血的畫面,彷彿戒嚴時期再現。妹妹說,阿公一直流眼淚,流不停,阿媽一直失神,嘴裡喃喃自語。
清晨四點多,電視跑馬燈告知,他們的孫子被逮捕了。妹妹說,阿公的眼淚,早已流乾了。而阿媽,我的母親,一度因為白色恐怖的後遺症,住進精神病房的可憐的母親,那兩日,只能失神盯看電視,祈求觀世音菩薩顯靈,庇護她從小帶大的孫子。
兩個老人,323一夜沒睡。324,魏揚被抓後,成為「攻佔首謀」,中午,媒體報導,檢察官指控他6大罪狀,並以學運史上首例,聲押禁見,可能判三年到七年徒刑。他們即使早已失去眼淚了,還是不願離開電視,苦苦等候聲押庭結果,直至午夜。
十幾歲時,他們為了父親,哭乾眼淚,被迫種下恐懼魔樹。年近80了,卻還為了孫子,哭乾眼淚,恐懼魔樹,糾纏不去。島嶼天光,尚仍晦暗,台灣民主,尚仍虛幻。他們這一代人,體驗至深。
這一陣子,我甚至害怕聽見他們的聲音,不知如何安慰他們受苦的靈魂。只能叮嚀弟弟,放魏揚在美國演講的影片給他們看,至少讓他們知道,孫子真的好好的,沒 事,穿西裝,還挺像樣。弟弟說,兩個老人家聽不懂英文,只顧研究他那件西裝哪裡來,媽媽堅稱,領帶好像有兩條,一條藍的、一條紅的,評頭論足,忙得很。
爸爸,媽媽,對不起,讓你們受苦了。明日,我就會回去擁抱你們。生日快樂。永遠快樂。請不要再流淚了。
醫生陳耀昌教授說他查過魏陽的資料,確定他沒有出國的經驗,可是這次魏陽在美國的流利英文演說,讓陳教授驚歎不已,甚至自嘆不如.
在美國的最後一晚,晚餐時我對面坐著一對過去的黑名單夫妻,現在應該都有七十歲了,到美國四十五年,一九六零年代就離開台灣,之後整整二十五年無法回鄉。一直到一九九六年解嚴好一陣子,甚至都還在台灣海關被擋下來,因為海關那邊的黑名單尚未更新。在聊天的過程中還得知,陳文成當初是他們在美國的好朋友,他們還告訴我,陳文成的美國驗屍報告顯示他五臟俱裂、體內有金屬異物、膝蓋遭人鎚刺等等,顯示陳文成生前遭到國民黨特務凌虐。
另外,他們也告訴我:一九七零年,「刺蔣案」的黃文雄在美國被逮捕,保證金要十五萬美元,這在當時來說根本是鉅款。當時在美國的台灣留學生發起全美串連,大家即使都窮學生,還是每個人都捐了五十美元,在當時大約等於一個月的生活費。好不容易湊成十五萬美元保證金,後來卻因為黃文雄他們受到幫助逃亡出美國,於是這十五萬元被「沒收」,我笑稱「這樣說來黃文雄還欠你們十五萬元」
那位和藹可親、給人莫名親切感的張太太(可惜忘記問她貴姓)也跟我講述了當時他們在美國搞台獨運動的經驗。他們每次回到台灣,就會去蒐集那種厚厚的「電話冊」,將它帶回美國,然後拆開,接下來每個台美人夥伴就你十頁、我十頁地分配,回去把地址抄下來,用很小的字、寫很多很多的台獨理念,告訴台灣人為什麼我們要獨立,然後在美國分批分地,寄回台灣。不過根據在台灣觀察的夥伴回報,幾乎沒什麼信能夠真正通過檢查寄到目的地,於是這樣搞了五年之後就改換成「台灣之聲」,張太太解釋,簡單說就是在紐約設一個總機,台灣有什麼消息就打電話過去這個總機報備,然後各地的local分會就會打電話給總機,把消息錄下來之後,在當地自己另外設一個總機,把消息設成message,讓當地的居民打來聽取。在那個訊息封閉,海外台人思鄉心切的年代,這些行動者是透過這樣的「變巧(making do's)」來聯繫台灣人之間的認同與情感,一直持續到幾十年之後的今日。
這一趟美國行,雖然沿路趕報告狼狽之至,但是遇見了許多熱情的台灣人鄉親,看他們用台語演唱著我們台灣人的歌謠,講述著自己對故鄉的思念與期待,我覺得相當值得。
島嶼外與島嶼內的台灣人,各自都需要不一樣的勇氣,對於在任何一邊努力打拼的台灣人,我都衷心地感到佩服。我印象最深刻的,或許是當這些六七十歲的阿公阿嬤輩的台灣人,他們看見來自島嶼的年輕一輩的我們,操著不輪轉的台語分享行動經驗時所流露出來的真誠感動,這讓我想到,島嶼內的青年們,我們所背負的不僅止是自己的未來,同時也是為我們爭取來民主與自由的前一輩的所有希望。
最後分享兩個小故事,第一個是在美國創刊25年的太平洋時報社長林文政說的,他說他在美國家裡的後院,都會種一些如橘子、柳丁、甘蔗之類的作物,長好了也不收成,美國鄰居覺得很好奇,問他為什麼種了作物不收成,社長說:「這是用來思念故鄉的,我在『種相思』」。
第二個故事是在某場晚會上我聽一位台美人鄉親講述的,他說:在海外黑名單尚未解除(據說凡是參加類似「台灣同鄉會」之類的組織就會被列入黑名單),許多海外台灣人無法回台灣的那個年代,思想心切的他們,有時候會去調查航線,然後買一張有通過台灣上空的飛機班次,希望可以在飛機飛過台灣上空的那一刻,再瞥一眼故鄉的蕃薯仔輪廓。在聽到這兩個故事的當下,我都心頭一震,深深地為那與整個時代彼此鑲嵌的無奈與強烈情感而感到震懾,差點便要落淚。
回顧我們所共同走過的那段充滿闇影的歷史,做個台灣人是多麼悲哀啊,但是,若有來生,我還要做個台灣人。
林崇熙
魏揚家族四代一直有人投入對不公不義的反抗運動。(見陳翠蓮教授 〈從楊逵到魏揚〉一文)國民黨政府的檢調單位指控魏揚是佔領行政 院「暴動」的首謀,而逮捕起訴他。衝入行政院的行動是晚上七點多 ,如果魏揚是首謀,應該整個下午都在策劃聯繫。但是,當天下午, 魏揚是在交大舉辦的「2014年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第六屆年 會」中發表論文。一個首謀者在「暴動」前幾個小時還在七十公里外 的學術研討會上發表論文,應該是人類文明「暴動」史上的奇蹟吧!
整個318學運過程中,國民黨政府不斷地抹黑學生們是「暴民」。 讓我們來看看魏揚這些「暴民」在323「暴動」之前在做什麼。3 /22-3/ 23「2014年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第六屆年會」於交大舉行。 一般學術研討會都是教授與研究生發表論文,大學生偶而來旁聽。但 是,這次學術研討會卻有著令人驚奇的事情發生: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8位師生(最年輕者為大 二)一起以「六輕與麥寮」為主題,發表了8篇論文,涵蓋麥寮的前 世今生、麥寮與六輕的恩怨情仇、養殖漁業對於六輕污染的無奈、地 方政治、人口變遷等重要議題。我問陳瑞樺教授,這些學生的論文是 某個計畫的成果或某門課程的學期報告嗎?他說不是。這些學生的論 文都是由關懷社會的學生自主組成研究小組,利用寒假與暑假到麥寮 去進行田野,及課餘進行研究、討論與書寫的成果。其中就有一篇是 魏揚的論文〈麥寮、六輕、拱範宮:從拱範宮之轉型看麥寮現代化的 困境與反挫〉,討論了麥寮在六輕設廠後劇烈的社會變遷,如農漁業 衰敗、居民組成結構改變、街廓樣貌巨變、傳統文化消逝、社會連帶 裂解等,及相應的拱範宮對應策略。國民黨政府口中的「暴民」是如 此紮紮實實地在關懷社會,而且就在「暴動」的前幾個小時!
這一代的學運「暴民」除了有理想、有抱負、關心社會外,還紮實地 閱讀理論、進入田野、進行研究、參與討論、發展論述,從而將研究 所得付諸社會實踐,並善用資訊社會的新空間與新技術,來發展新的 社會網絡連結與展開新行動。如果權力者還以過往藍綠惡鬥、媒體抹 黑、派系分贓等傳統手法來看待新世代,表示權力者遠遠落後於時代 。台灣被落伍的權力者領導,是台灣的悲哀吧。
大學教育的宗旨在於培養學生有前瞻眼光與優秀能力,來解決他們生 存面對的社會問題、發展他們的生命成就,從而營造他們未來幸福的 生活。整個學運的訴求與進行,就是求之不得的最佳教育機會與教育 場域,也是公民社會形成的重要過程。如果教育部長或大學校長還在 喊話「學生回去讀書吧」,這種違背教育宗旨的教育部長及校長,都 是妨礙台灣邁向公民社會的絆腳石,都應該被社會淘汰!
整個318學運過程中,國民黨政府不斷地抹黑學生們是「暴民」。
這一代的學運「暴民」除了有理想、有抱負、關心社會外,還紮實地
大學教育的宗旨在於培養學生有前瞻眼光與優秀能力,來解決他們生
【敬致某些網友,並抗議《聯合報》、《中國時報》及若干電子媒體的報導】
晚間剛回到花蓮。才能開始閱讀臉書。
這兩日,好多好多溫暖的聲音,好感謝。我剛回來,已經50幾個小時沒好好睡,未來我會好好寫一篇,以謝新知、舊友、至交的溫情暖意。
這篇文字,我要先敬告某些網友及各種奇怪的人士,請不要再騷擾我們!
敬告某些媒體,請不要再扭曲變造我們的談話!
某些網友及各種奇怪的人士,使用非常人身性的、極盡醜陋的攻擊性語言,他們寫到我的臉書動態時報、私訊,大批攻進我和 魏貽君 在東華大學的e-mail,這也就算了,甚至以電話攻入我和魏貽君的研究室、家裡、手機,還打到東華大學華文系的系辦,騷擾謾罵。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暴民」。請自制。當你不斷以「暴力話語」,指稱別人「暴力」時,你才是不折不扣的真暴力者。
對於當日有孩子在行政院現場的父母:你們不斷來電來信指罵我們,是魏揚帶你們的孩子去行政院的。我可以理解你們的心情,我的孩子在現場,我也同樣焦慮。但我已一再澄清,魏揚不是「首謀」,不是發動者,人群不是他「教唆」去的。
當日他整天在新竹參加學術會議,發表論文,群眾衝進去時,他在客運車上,他從臉書看到訊息,到場時已是晚間的八點出頭,人已在那裡,但乏人挺身拿麥克風主持 (會被當「首謀」),現場秩序有些混亂,他比較有經驗
,所以才出面指揮主持。
我相信當日若沒有主持人,任由群眾散落,情況將更糟糕。攻入政院已證明是週日下午臨時謀劃,在時間和空間上,學術會議中的魏揚、客運車上的魏揚,根本就不可能同一時間「策劃」、「帶頭攻入行政院」。這就是為何魏揚被台北地院裁定「無保請回」的原因。
我能理解你們的心情,你們的孩子和我的孩子一樣,有自己的選擇,但是,請相信他們,不要看輕自己的孩子,認為他們不會思考,一定是「被利用
」、「被教唆」,沒有自主性。請相信你自己的孩子。
抗議《聯合報》、《中國時報》、各電子媒體的報導:儘管都已一再澄清說明了(昨天整天,大概對各家媒體重複說過好幾十遍),然而,今日媒體的標題,仍然一口咬定「策劃首謀」、「帶頭攻入行政院」是魏揚,而那些時間的比對證明,竟然都被減掉,持續造謠。
公民運動者,做了就做了,沒做就沒做,「策劃首謀」、「帶頭攻入行政院」不是他,後來聲嘶力竭勸讓人群好好坐下、手勾手的現場指揮是他。都說了十遍百遍,還是被作掉。連殺人重案都先採「無罪推定」,公民運動事件卻是採「有罪推定」,這是何種心態?
兩報及其他媒體關於魏揚「哭了」的報導、作文章,令人難過得「想哭」!
而且是不實的。
當時魏揚已聲押禁見,除了委任律師之外,包括我在內,沒人能見他,媒體更是直到他在午夜12點多出來才見到他,卻說他在聽見自己被「聲押」就崩潰得大哭,母親楊翠擁抱安慰他。當時,我都見不到魏揚了,如何擁抱安慰他?
何況,魏揚後來清楚說明,當時律師告知他聲押,同時告知他,清華的老師姚人多老師,上午就到了保安大隊,但無法見他,律師讓魏揚與姚老師通電話,聽到老師的溫柔關切聲音,魏揚很感動,所以哽咽流淚,卻被寫成是因為被「聲押」而害怕流淚。
魏揚出來時,與親人擁抱,不只我們三人(我、魏揚、魏微)泛淚,旁觀的律師老師同學朋友,多數都泛出淚水,還有人痛哭。這是害怕嗎?
電子媒體整個早上都在追問我,「魏揚為什麼會哭」「是害怕嗎?」「是後悔嗎?」,連周玉蔻都問:「是不是敢做不敢當?」。這究竟是哪一種對「
流淚」的莫名奇妙的讀法?
魏揚從頭到尾都很平靜,如果「害怕」「後悔」,法院裁定請回的當下,面對媒體,他如何能立即做出那一番邏輯清晰、內容詳細、訴求清楚的談話(可在網路尋找影音檔)。
原本,流淚是小事一樁,我們也都沒真正看見,但是,記者們明明見到更多其他可以延伸討論的(例如,警方的驅離手段是否過當?),卻挑了一個「
哭」字,大作文章。然後,因為這些莫名奇妙的報導,我和魏貽君受盡騷擾
,加起來起碼收到好幾百封信郵,咒罵魏揚和我們是孬懂,哭什麼哭,而與家人擁抱泛淚,竟罵是媽寶。媽寶會走上街頭嗎?
我要問這些媒體和網軍,你們要如何定義「別人的」眼淚?憤怒、悲哀、感動、喜極而泣,都是一種哭。再說,哭又如何?我每天都哭好幾回,照樣堅強面對事情。你們真的都沒流過眼淚嗎?
不過,我相信,如果你沒哭,他們也可照樣罵你,果然沒心沒肺、毫無悔意,云云。如此不良善的聲音,不斷湧來,令人難過得好「想哭」,為這世間的沒血沒淚之人而「哭」。
對於警察凶殘的血腥鎮壓,你們是寬容的;對於一個青年的感動眼淚,親人的關懷淚水,你們竟然是嘲諷的。你們讓我看見這個社會的嗜血、冷血。
敬告若干媒體:這兩天以來,我們全家一直配合著媒體的詢問,有問必答,但是報導呈現的結果幾乎都被扭曲、切割,十分遺憾,從今日起,我與魏貽君將暫時不為此事接受訪問。
敬告某些媒體,請不要再扭曲變造我們的談話!
某些網友及各種奇怪的人士,使用非常人身性的、極盡醜陋的攻擊性語言,他們寫到我的臉書動態時報、私訊,大批攻進我和 魏貽君 在東華大學的e-mail,這也就算了,甚至以電話攻入我和魏貽君的研究室、家裡、手機,還打到東華大學華文系的系辦,騷擾謾罵。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暴民」。請自制。當你不斷以「暴力話語」,指稱別人「暴力」時,你才是不折不扣的真暴力者。
對於當日有孩子在行政院現場的父母:你們不斷來電來信指罵我們,是魏揚帶你們的孩子去行政院的。我可以理解你們的心情,我的孩子在現場,我也同樣焦慮。但我已一再澄清,魏揚不是「首謀」,不是發動者,人群不是他「教唆」去的。
當日他整天在新竹參加學術會議,發表論文,群眾衝進去時,他在客運車上,他從臉書看到訊息,到場時已是晚間的八點出頭,人已在那裡,但乏人挺身拿麥克風主持 (會被當「首謀」),現場秩序有些混亂,他比較有經驗
,所以才出面指揮主持。
我相信當日若沒有主持人,任由群眾散落,情況將更糟糕。攻入政院已證明是週日下午臨時謀劃,在時間和空間上,學術會議中的魏揚、客運車上的魏揚,根本就不可能同一時間「策劃」、「帶頭攻入行政院」。這就是為何魏揚被台北地院裁定「無保請回」的原因。
我能理解你們的心情,你們的孩子和我的孩子一樣,有自己的選擇,但是,請相信他們,不要看輕自己的孩子,認為他們不會思考,一定是「被利用
」、「被教唆」,沒有自主性。請相信你自己的孩子。
抗議《聯合報》、《中國時報》、各電子媒體的報導:儘管都已一再澄清說明了(昨天整天,大概對各家媒體重複說過好幾十遍),然而,今日媒體的標題,仍然一口咬定「策劃首謀」、「帶頭攻入行政院」是魏揚,而那些時間的比對證明,竟然都被減掉,持續造謠。
公民運動者,做了就做了,沒做就沒做,「策劃首謀」、「帶頭攻入行政院」不是他,後來聲嘶力竭勸讓人群好好坐下、手勾手的現場指揮是他。都說了十遍百遍,還是被作掉。連殺人重案都先採「無罪推定」,公民運動事件卻是採「有罪推定」,這是何種心態?
兩報及其他媒體關於魏揚「哭了」的報導、作文章,令人難過得「想哭」!
而且是不實的。
當時魏揚已聲押禁見,除了委任律師之外,包括我在內,沒人能見他,媒體更是直到他在午夜12點多出來才見到他,卻說他在聽見自己被「聲押」就崩潰得大哭,母親楊翠擁抱安慰他。當時,我都見不到魏揚了,如何擁抱安慰他?
何況,魏揚後來清楚說明,當時律師告知他聲押,同時告知他,清華的老師姚人多老師,上午就到了保安大隊,但無法見他,律師讓魏揚與姚老師通電話,聽到老師的溫柔關切聲音,魏揚很感動,所以哽咽流淚,卻被寫成是因為被「聲押」而害怕流淚。
魏揚出來時,與親人擁抱,不只我們三人(我、魏揚、魏微)泛淚,旁觀的律師老師同學朋友,多數都泛出淚水,還有人痛哭。這是害怕嗎?
電子媒體整個早上都在追問我,「魏揚為什麼會哭」「是害怕嗎?」「是後悔嗎?」,連周玉蔻都問:「是不是敢做不敢當?」。這究竟是哪一種對「
流淚」的莫名奇妙的讀法?
魏揚從頭到尾都很平靜,如果「害怕」「後悔」,法院裁定請回的當下,面對媒體,他如何能立即做出那一番邏輯清晰、內容詳細、訴求清楚的談話(可在網路尋找影音檔)。
原本,流淚是小事一樁,我們也都沒真正看見,但是,記者們明明見到更多其他可以延伸討論的(例如,警方的驅離手段是否過當?),卻挑了一個「
哭」字,大作文章。然後,因為這些莫名奇妙的報導,我和魏貽君受盡騷擾
,加起來起碼收到好幾百封信郵,咒罵魏揚和我們是孬懂,哭什麼哭,而與家人擁抱泛淚,竟罵是媽寶。媽寶會走上街頭嗎?
我要問這些媒體和網軍,你們要如何定義「別人的」眼淚?憤怒、悲哀、感動、喜極而泣,都是一種哭。再說,哭又如何?我每天都哭好幾回,照樣堅強面對事情。你們真的都沒流過眼淚嗎?
不過,我相信,如果你沒哭,他們也可照樣罵你,果然沒心沒肺、毫無悔意,云云。如此不良善的聲音,不斷湧來,令人難過得好「想哭」,為這世間的沒血沒淚之人而「哭」。
對於警察凶殘的血腥鎮壓,你們是寬容的;對於一個青年的感動眼淚,親人的關懷淚水,你們竟然是嘲諷的。你們讓我看見這個社會的嗜血、冷血。
敬告若干媒體:這兩天以來,我們全家一直配合著媒體的詢問,有問必答,但是報導呈現的結果幾乎都被扭曲、切割,十分遺憾,從今日起,我與魏貽君將暫時不為此事接受訪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