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3日 星期三

Peter Salovey, 蔡博藝



Peter Salovey (/ˈsæləv/; born February 21, 1958) is an American social psychologistand President of Yale University. He previously served as Yale's Provost, Dean ofGraduate Studies, and Dean of Yale College. Salovey is one of the early pioneers and leading researchers in emotional intelligence.

耶魯校長獲臺清華名譽博士學位

被譽品質與精神表率 促進中西文化理解交流

2014年8月11日,耶魯大學校長彼得·沙洛維(中)接受臺灣國立清華大學頒發的人文學名譽博士學位。賀陳弘校長(右)與共同教育委員會組委莊慧玲(左)贈其清華校訓書法。(徐竹思/大紀元)
【大紀元2014年08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徐竹思康州報導)昨日(8月11日),臺灣國立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率團訪問康州新港市(New Haven),親自頒發人文學名譽博士學位給耶魯大學校長沙洛維(Dr. Peter Salovey),並讚其「誠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神之表率」。

沙洛維感謝賀陳校長一行千裡迢迢專程來耶魯大學為他頒獎。他對大紀元記者說,「我認為這個名譽學位不是關於我個人的,而是耶魯與國立清華大學之間的文化紐帶。」

「情緒智商——中西哲學交匯點」

賀陳校長在頒授典禮中致詞表示,沙洛維博士是著名心理學家,他與同事梅耶(John Mayer)一起發展知名的「情緒智商」(EI)理論,並開發各種情緒測量工具。從而得以探討情緒對人們思維與行動的影響力。進而對健康心理學與健康相關的公共政策具有重大貢獻。
「(情緒智商)是孔子和亞裡士多德的交匯點,」沙洛維解釋,「關於『情緒智商』的研究數據可以幫助人們適應社會,在某種程度上它是中國哲學思想,因為它強調圓融,強調社會間的交換和互動,這些很多目前是被忽視的。」
國立清華大學副校長馮達旋說,沙洛維在去年7月就任耶魯校長之前是教務長,「那時就與他有接觸,在一些通信過程中直接或間接了解到他人品高尚,比如發表三百多篇學術文章,都是親身參與研究而並非掛名。因此早就想為之頒發一名譽學位。」
推動文化交流 堅持言論與思想自由
沙洛維是第三位獲國立清華大學頒發名譽博士學位的非華裔。馮副校長認為,不將名譽學位限於華人,可以更有效地向世界傳達清華的核心價值——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關於與臺灣和大陸大學間的交流,沙洛維說,思想社會、研究和教育是沒有界限的,耶魯大學與世界上許多大學都有文化交流,希望可以促進開放和言論自由。耶魯會繼續送學生到亞洲學習,也歡迎外國學生到耶魯來,同時鼓勵教授間的合作。」
提到最近的「孔子學院」因在美加大學限制言論信仰自由而引起的風波,沙洛維說,「在耶魯校園,言論自由和所有形式的思想自由是最基本的原則。這是我將在兩周後的新生入學典禮上要講的。」
出席昨日的觀禮賓客還包括,駐紐約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副處長范國樞、教育組主任張佳琳、馬佐平院士、鄭永齊院士、李昌鈺博士、李弘祺教授、美東華人學術聯誼會董事長鍾炳采等各界學人,以及耶魯大學相關代表*等。

With Yale president Peter Solovey and Tsing Hua University professorThomas H. C. Lee.
Photo credit: Michael Meng




大陸女生在台參選學生會長,陳為廷力挺
日前台灣淡江大學選舉學生會會長,中國大陸學生蔡博藝的參選引台灣媒體和公眾熱議;台灣“太陽花學運”領袖之一的陳為廷,明確表示支持蔡博藝參選。
Taiwan Proteste in Taipeh 30.03.2014
(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淡江大學將於9月中旬選出新任學生會會長、副會長,這次有兩組(每組三人)參與與競選,其中來自中國大陸的蔡博藝報名登記,校方公佈的選舉公報中首次以國旗方式標註國籍。這樁校內選舉隨即在台灣社會引發熱議,並逐漸演變成一場政治討論。
有台灣網友質疑大陸學生在台參選的正當性,亦有網友認為淡大不該凸顯國籍,還有人驚呼"中國學生要用人海戰術佔領台灣校園了嗎"?台灣和中國媒體都大篇幅報導了此事。對此淡大校方表示選舉細節由學生自治決定,校方予以尊重。台灣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長楊敏玲表示"陸生來台就讀大專院院,參與社團權利,不會對陸生有排除,國際生、境外生都是一樣。"
據悉今年4月進行改選的淡江大學學生會因投票未達15%,將於今年的9月進行補選,登記為一號的會長候選人,即目前就讀於淡江大學日文系四年級的蔡博藝。蔡博藝是在被稱為"陸生元年"--2011年時,來台就讀的首屆中國赴台生。曾出版《我在台灣我正青春》一書,紀錄她在台灣求學一年間見聞與親自參與的公共事件等,該書曾獲2012年《亞洲周刊》年度十大好書。根據她的《我在台灣、我正青春》一書製作的紀錄片獲得了2013年新北市紀錄片首獎,片中一處鏡頭是蔡博藝帶著寫有"釋放劉曉波"字樣的面具。
"不應反民主地禁止或歧視中國學生參選"
8月10日, "太陽花學運"領袖之一的陳為廷,在Facebook上發文,公開表示支持蔡博藝的參選,他認為不應該因為蔡博藝的國籍,就想當然地與中共建立聯繫;對一些人士指出蔡博藝參選"別有用心",陳為廷認為台灣應該採取的作法不是反民主地禁止或歧視中國學生參選,而是讓更多大學生參與學生會選舉,這樣也會挑起更深入的政治辯論。校園學生會選舉,從來不是"去政治"的, 深刻的政治辯論才是真正防禦大陸攻勢的保壘。
陳為廷認為在香港的多間大學裡確已發生, 中共當局透過外圍組織"染紅校園",有系統的控製香港一些大學的學生會,以遏止學運。在此背景下,台灣很多人對蔡博藝參選產生了疑問。就此陳為廷介紹蔡博藝比很多台灣人更多的參與公共事務,他回顧蔡博藝曾參與反媒體壟斷運動、參與六四晚會、淡水在地的反徵收運動等,並在淡江成立學運社團,針對淡江大學的學費調漲,女宿宿費調漲等,都採取過抗爭行動。"太陽花學運"參與者在行政院遭驅離時,蔡博藝也是其中的一員。
在這篇臉書的最後,陳為廷還推薦了媒體上關於蔡博藝的報導、紀錄片,蔡博藝本人關於參選淡大學生會會長提出的政見等。
"這放得太大了"
8月9日,蔡博藝也在Facebook上回答了很多人對她參選的疑問,她整理了一直以來淡大的"民怨重點",比如"社團學分必修"、"校務會議太封閉"、"行政部門互相踢皮球"以及"學生會難以發揮作用捍衛學生權益"等,並就這些問題提出自己的"改革意見",包括開放活動協作平台、社團培育、革新學生會刊、打破黑箱會議、捍衛學生權益等內容。
她向德國之聲表示,完全沒有預料到一場校內選舉會在公共空間裡放大,她希望將事件還原至她最初參選的初衷,那是一個大學生,在看到台灣學生自治逐漸低落時的焦急,也有她在中國大陸無法自由參與真正的學生自治的一種嘗試,她說不喜歡這件事被不同的人,賦予他們眼中的意義,但她理解和尊重每一個或支持或反對的人的看法:"我沒有辦法改變其他人的想法,他們有這樣的想法可能是因為歷史的原因,也可能是因為現實的原因,我尊重他們的看法。"
蔡博藝希望此事儘管回歸到校園選舉的本質:"完全沒想到,說實話台灣的學生自治非常低落,大家都不關心學校裡到底發生一些什麼樣的事情,如果淡江大學在5月份的那次選舉中,如果投票能足額選舉出學生會長,也就輪不到我出來參選,我們當時的團隊開會時,推我出來選會長,也是因為我在學校認識人很多,這樣有助於選舉,我們團隊有香港同學、也有台灣同學。我覺得如果一直把它上升到互相沒有辦法理解的程度,就違背了學生自治的本質,團隊接下來想做的事就是回歸到校園,我們向同學們推介自己的政見,我們需要大家怎樣的幫助,我們一起改變學校。"
採訪的最後,對於中國大陸媒體突然的大量報導,蔡博藝表示了一些擔憂和不認同:"我想大陸媒體站在的角度就會站在兩岸交流等,這放得太大了,沒有必要放得這麼大。我即使當選也只是淡江大學學生會會長,我只能捍衛我的同學們的利益。"
作者:吳雨
責編:洪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