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am often asked: why do you always write about tragedy? Because that's how we live. We live in different countries now, but "Red" people are everywhere. They come out of that same life, and have the same memories."
"I am often asked: why do you always write about tragedy? Because that's how we live. We live in different countries now, but "Red" people are everywhere. They come out of that same life, and have the same memories."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He wanted to leave unnoticed, of course. It was evening. Twilight. But several students in the nearby dormitory saw him jump. He opened his window wide, stood up on the sill, and looked down for a long time.”
—from “The Story of the Man Who Flew Like a Bird,” a tale of suicide by Svetlana Alexievich, winner of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5
【諾貝爾文學獎公佈】
白俄羅斯作家Svetlana Alexievich獲今屆諾貝爾文學獎,評審表揚其複調寫作是「我們時代苦難與勇氣的碑石」。
瑞典文學院常任秘書Professor Sara Danius發言指,「亞歷塞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現居於白俄羅斯的明斯克市,她當然是一位非凡的作家。她在過去三四十年一直汲汲於刻劃蘇聯與後蘇聯世界的個體,但她在作品中書寫的並非大事件的歷史,而是情感史,她呈現於我們眼前的,是一個情感世界。她在多部著作中處理的歷史事件如切爾諾貝爾核災、蘇聯在阿富汗的戰爭等,都可謂一種托辭,讓她藉以探討蘇聯及後蘇聯裡個體的處境。她採訪了以千計的兒童、婦女和男人,用這種方法寫下關於這些我們過去無從了解的人的歷史,她留給我們的是情感的歷史、甚至可說是靈魂的歷史。」
http://www.nobelprize.org/…/liter…/laureates/2015/press.html
白俄羅斯作家 Svetlana Alexievich 獲今屆諾貝爾文學獎,評審表揚其複調寫作是「我們時代苦難與勇氣的碑石」。
瑞典文學院常任秘書 Professor Sara Danius 發言指,「亞歷塞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現居於白俄羅斯的明斯克市,她當然是一位非凡的作家。她在過去三四十年一直汲汲於刻劃蘇聯與後蘇聯世界的個體,但她在作品中書寫的並非大事件的歷史,而是情感史,她呈現於我們眼前的,是一個情感世界。她在多部著作中處理的歷史事件如切爾諾貝爾核災、蘇聯在阿富汗的戰爭等,都可謂一種托辭,讓她藉以探討蘇聯及後蘇聯裡個體的處境。她採訪了以千計的兒童、婦女和男人,用這種方法寫下關於這些我們過去無從了解的人的歷史,她留給我們的是情感的歷史、甚至可說是靈魂的歷史。」
編年史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
這次未讓人驚訝:白俄羅斯女作家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Swetlana Alexijewitsch)被授予全球最重要文學獎。諾貝爾獎委員會以此對之表示敬意的是一位怎樣的作家?
(德國之聲中文網)多年來,她一直屬於熱門候選人。現在,這位白俄羅斯女作家終於被授予了這個全球最重要的文學獎。一個政治決定?還是諾獎委員會藉以褒獎運用新創作手法的作家的一個純文學決定?
抓住過去
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是摘得諾貝爾文學獎桂冠的第14位女性。她的作品被譯成40多種文字。
阿列克謝耶維奇1948年出生於烏克蘭;在長年居留海外後,從2010年起,她又回到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生活。新聞專業畢業後,阿列克謝耶維奇成了一名記者。她先為一家文學雜誌工作。在報告和散文中,她形成了完全屬於自己的一種文學風格:她作採訪,然後以文學手法將採訪記錄昇華為感情充溢的日常生活絢爛畫面。
她被公認為是記錄蘇聯解體的一位偉大的編年史作家、一名勇敢的啟蒙者。她以自己的寫作手法創造了一種獨特的文學體裁-文獻性的"口述小說"。
她描寫前蘇聯歷史的作品奠基於對見證者的眾多采訪。沒有人像她那樣細心地記錄下了蘇聯的崩潰。
2014年在接受德國之聲的一次採訪中,阿列克謝耶維奇曾這樣解釋:"事關人的聲音和細節。我試圖從這些交談中抓住時代的靈魂。這有這樣,我才能提供有關過去的完整畫面"。
口述實錄體小說
這一手法她首次運用在出版於1983年的作品《戰爭沒有女人臉》中。她在該作品里以二戰中蘇聯女兵的命運為主題,用數百個採訪摧毀了關於蘇聯"偉大衛國戰爭"的英雄神話。
1997年,作品《切爾諾貝利。未來編年史》問世,使她獲得國際聲譽。此書是當事人的一幅心理學意義上的肖像,將那場災難的令人心驚膽寒的巨大規模呈現在世人眼前。
屬於她最著名作品的有《鋅皮男孩》。這是一部有關蘇聯在阿富汗戰爭的紀實性小說,1989年以俄語出版(德文版1992年)。由於這一由對士兵、他們的母親、女性和寡婦們的採訪構成的拼貼畫式作品,她曾多次被迫在明斯克對簿公堂。
德國書業協會曾將2013年和平獎授予她的小說《二手貨時代:在社會主義廢墟上的生活》。在該作中,前蘇聯成員國的人們講述了他們在這個國家聯盟分崩離析後追求自由希望的落空。為寫作本書,2011年,阿列克謝耶維奇結束了在巴黎、柏林和其它國家共16年流亡生活,回到故鄉,蒐集素材。在接受德國之聲的那次採訪中,她表示,"要寫那樣的書,像我這樣的人一定要到現場才行"。
獎給一名勇敢的女作家
盧卡申科政權對這位67歲女作家的態度沒有改變。她的書在白俄羅斯依然遭禁。2014年以德語出版的作品《最後的證人》第四版也同那些在其家鄉所允許出版的東西格格不入。多年裡,她採訪了時代的見證人,記錄下他們在孩提時代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經歷的回憶,並從1985年起(德語1989年)出版了一再經過修改和擴充的版本。
諾貝爾獎評委會這樣陳述了做出這一決定的理由:"她複調式的寫作為我們時代的苦難與勇氣築起了一座豐碑"。當評委達尼烏斯(Sara Danius)今天電話通知了她這一消息時,她起初只說了一個字"好極"。以後,在接受采訪時她強調說,能加入像帕斯捷爾納克(Boris Pasternak)這樣的偉大作家的行列,對她是一份怎樣的榮譽!
她曾在德國之聲的那次採訪中說過,"自由要求很多工作"。現在,這一獎項使她有可能繼續其工作,從而不僅是為其祖國重新獲得一些失去的人性。
DW.COM
- 日期 08.10.2015
- 作者 Sabine Peschel
把馬爾克斯、略薩帶給全世界的那個人去世了
逝者2015年9月22日
Guillem Valle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卡門·巴爾塞斯,攝於2014年。她為拉丁美洲作家重新書寫了業內規則,幫助許多人靠寫作謀生。
卡門·巴爾塞斯(Carmen Balcells)是一位令人敬畏的文學經紀人,她照管了整整一代拉丁美洲作家,為他們帶來國際聲望,其中包括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和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Mario Vargas Llosa),她於周日在巴塞羅那家中逝世,享年85歲。
卡門·巴爾塞斯文學代理公司的經紀人格勞麗亞·古提埃雷茲(Gloria Gutiérrez)宣布,她死於心臟病發作。這家公司是巴爾塞斯於1956年創立的。
巴爾塞斯綽號「格蘭德大娘」(La Mamá Grande),這是根據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一篇小說而來,她重新書寫了西班牙語出版界的規則,為旗下作家爭取更多利益、談下涉及極大銷量的交易,並且廢除了作家必須與出版商簽訂開放式合約的體制。但她亦是一個傳奇人物,是作家們的知己和朋友,為他們提供滋養和鼓勵。
「對於那些有幸與她共事的作家們來說,她不僅僅是一位經紀人或代表,」巴爾加斯·略薩周一在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發表的訃文中寫道。「她照顧我們,寵愛我們,和我們吵架,揪我們的耳朵;她不僅關心我們的寫作,對我們做的每一件事都表現出充分的理解與善意。」
去年,巴爾塞斯與紐約文學經紀人安德魯·衛理(Andrew Wylie)簽署意向書,成立巴爾塞斯-衛理經紀公司,並讓她旗下的作家也加入這一聯合公司。她去世之時,合并的談判尚未結束,因此不僅是她的經紀公司,世界上最大的文學資產之一的未來亦懸而未決,其中就包括加西亞·馬爾克斯的著作。馬爾克斯於去年逝世,其作品售出了約5000多萬冊。在電子郵件中,衛理說她是「一位偉大的女性」。巴爾塞斯的經紀公司旗下還有300餘名其他作家,包括伊莎貝爾·阿連德(Isabel Allende)、哈維爾·塞卡斯(Javier Cercas),並擁有卡洛斯·富恩特斯(Carlos Fuentes)、克拉麗瑟·里絲貝朵(Clarice Lispector)和巴勃羅·聶魯達(Pablo Neruda)等人的身後作品。
巴爾塞斯於1930年8月9日出生於加泰羅尼亞的聖塔·菲·德·塞加拉村一個地主家庭。她學習商務專業,但未能從大學畢業。2014年,她在巴塞羅那寬敞漂亮、充分展示其主人魅力與熱情的私宅中接受了一次詳盡的採訪,她以多種語言回答問題,說自己曾在意大利讀書一年,靠販賣假珍珠過活。
她還記得自己成長期間,西班牙正值獨裁者弗朗西斯科·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統治,當時女人如果沒有父親或丈夫簽名,就不能開設銀行賬戶。「在那個女人如果沒有受過嚴格教育,家中沒有權勢就無法選擇自己生活的年代,我卻想做個獨立自主的人。」
巴爾塞斯後來與路易斯·帕羅馬勒斯(Luis Palomares)結婚,他於2010年逝世。她尚在世的親人包括路易斯·米凱爾·帕羅馬勒斯、兒媳、兩個兄弟和三個孫女。巴爾塞斯說過,除了家庭,她唯一的夢想就是開一家文學經紀公司,擁有像「加博」(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綽號)這樣的作家。兩人相識於1965年,後來她把他於1967年出版的小說《百年孤獨》賣到美國。該書銷量很快達到100萬冊。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正值拉丁美洲文學繁榮昌盛之際,然而那裡的政治也處於急劇動蕩之中,她把哥倫比亞人加西亞·馬爾克斯和秘魯人巴爾加斯·略薩帶到巴塞羅那,把他們安置在公寓里。
「沒有她,拉丁美洲文學不會如此繁榮,」巴塞羅那日報《先鋒報》(La Vanguardia)記者與《繁榮歲月》(The Boom Years)一書的作者哈維·艾揚(Xavi Ayen)說。「她締造了第一代可以靠寫小說養活自己的作家,她還讓他們來到巴塞羅那生活,和他們成了好朋友。」
逝者2015年9月22日
Guillem Valle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卡門·巴爾塞斯,攝於2014年。她為拉丁美洲作家重新書寫了業內規則,幫助許多人靠寫作謀生。
卡門·巴爾塞斯(Carmen Balcells)是一位令人敬畏的文學經紀人,她照管了整整一代拉丁美洲作家,為他們帶來國際聲望,其中包括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和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Mario Vargas Llosa),她於周日在巴塞羅那家中逝世,享年85歲。
卡門·巴爾塞斯文學代理公司的經紀人格勞麗亞·古提埃雷茲(Gloria Gutiérrez)宣布,她死於心臟病發作。這家公司是巴爾塞斯於1956年創立的。
巴爾塞斯綽號「格蘭德大娘」(La Mamá Grande),這是根據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一篇小說而來,她重新書寫了西班牙語出版界的規則,為旗下作家爭取更多利益、談下涉及極大銷量的交易,並且廢除了作家必須與出版商簽訂開放式合約的體制。但她亦是一個傳奇人物,是作家們的知己和朋友,為他們提供滋養和鼓勵。
「對於那些有幸與她共事的作家們來說,她不僅僅是一位經紀人或代表,」巴爾加斯·略薩周一在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發表的訃文中寫道。「她照顧我們,寵愛我們,和我們吵架,揪我們的耳朵;她不僅關心我們的寫作,對我們做的每一件事都表現出充分的理解與善意。」
去年,巴爾塞斯與紐約文學經紀人安德魯·衛理(Andrew Wylie)簽署意向書,成立巴爾塞斯-衛理經紀公司,並讓她旗下的作家也加入這一聯合公司。她去世之時,合并的談判尚未結束,因此不僅是她的經紀公司,世界上最大的文學資產之一的未來亦懸而未決,其中就包括加西亞·馬爾克斯的著作。馬爾克斯於去年逝世,其作品售出了約5000多萬冊。在電子郵件中,衛理說她是「一位偉大的女性」。巴爾塞斯的經紀公司旗下還有300餘名其他作家,包括伊莎貝爾·阿連德(Isabel Allende)、哈維爾·塞卡斯(Javier Cercas),並擁有卡洛斯·富恩特斯(Carlos Fuentes)、克拉麗瑟·里絲貝朵(Clarice Lispector)和巴勃羅·聶魯達(Pablo Neruda)等人的身後作品。
巴爾塞斯於1930年8月9日出生於加泰羅尼亞的聖塔·菲·德·塞加拉村一個地主家庭。她學習商務專業,但未能從大學畢業。2014年,她在巴塞羅那寬敞漂亮、充分展示其主人魅力與熱情的私宅中接受了一次詳盡的採訪,她以多種語言回答問題,說自己曾在意大利讀書一年,靠販賣假珍珠過活。
她還記得自己成長期間,西班牙正值獨裁者弗朗西斯科·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統治,當時女人如果沒有父親或丈夫簽名,就不能開設銀行賬戶。「在那個女人如果沒有受過嚴格教育,家中沒有權勢就無法選擇自己生活的年代,我卻想做個獨立自主的人。」
巴爾塞斯後來與路易斯·帕羅馬勒斯(Luis Palomares)結婚,他於2010年逝世。她尚在世的親人包括路易斯·米凱爾·帕羅馬勒斯、兒媳、兩個兄弟和三個孫女。巴爾塞斯說過,除了家庭,她唯一的夢想就是開一家文學經紀公司,擁有像「加博」(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綽號)這樣的作家。兩人相識於1965年,後來她把他於1967年出版的小說《百年孤獨》賣到美國。該書銷量很快達到100萬冊。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正值拉丁美洲文學繁榮昌盛之際,然而那裡的政治也處於急劇動蕩之中,她把哥倫比亞人加西亞·馬爾克斯和秘魯人巴爾加斯·略薩帶到巴塞羅那,把他們安置在公寓里。
「沒有她,拉丁美洲文學不會如此繁榮,」巴塞羅那日報《先鋒報》(La Vanguardia)記者與《繁榮歲月》(The Boom Years)一書的作者哈維·艾揚(Xavi Ayen)說。「她締造了第一代可以靠寫小說養活自己的作家,她還讓他們來到巴塞羅那生活,和他們成了好朋友。」
Nobel in Literature Is Awarded to Writer From Belarus
Svetlana Alexievich, a Belarussian journalist and prose writer, is best known for giving voice to survivors of war and disaster.
BBC 中文網(繁體) 新增了 3 張新相片。
今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生於蘇維埃斯大林時期,目前住在白俄羅斯。她曾說:
「現在很難成為一個誠實的人,真的很難。但是,在極權面前,絕不可以退讓。」「我喜歡俄羅斯的世界,美好和充滿人文主義,俄羅斯芭蕾舞和音樂的世界,全世界都為之響往。但我不喜歡貝利亞(Béria)、斯大林、普京和紹伊古(Choïgou)的世界。」
”她充滿韻律的寫作,為我們這個時代的苦楚與勇氣樹碑。“ Nobel Priz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剛剛宣布,白俄羅斯女記者和俄語散文作家亞歷塞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獲得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
亞歷塞維奇曾是記者,記錄了二戰、蘇聯阿富汗戰爭和切爾諾貝利核災等事件的歷史,代表作包括《車諾比的悲鳴》《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戰爭的非女性面孔》《最後一個證人》等。
諾貝爾文學獎稱:”她充滿韻律的寫作,為我們這個時代的苦楚與勇氣樹碑。“
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白俄羅斯記者、作家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美聯社)
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8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Stockholm)揭曉,由東歐國家白俄羅斯記者、作家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膺此殊榮,獨得800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3120萬元)獎金,得獎理由是「她有如複音音樂的作品,為當代世人的苦難與勇氣樹立了一座紀念碑。」(for her polyphonic writings, a monument to suffering and courage in our time)
戴紐斯說:「亞歷塞維奇藉由極為獨特的寫作方法──經過縝密安排的人類聲音拼貼,讓我們對於一整個時代的理解更加深化……她開創出一個新的文類,超越了新聞報導的格式。」
歷來第一位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記者
亞歷塞維奇是歷來第一位摘下諾貝爾文學獎桂冠的記者,她現年67歲,出生於烏克蘭小鎮伊瓦諾福蘭基夫斯克(Ivano-Frankivsk),但是在白俄羅斯長大成人。亞歷塞維奇的父親是白俄羅斯人,母親是烏克蘭人,兩人都是老師。
如何處理獎金?為自己買到自由
接到獲獎喜訊時,亞歷塞維奇正在家中做家事、燙衣服。後來她接受瑞典電視台(SVT)專訪,表示自己的感受有一點複雜,「我立刻想起蒲寧(Ivan Bunin,193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巴斯特納克(Boris Pasternak,1958年得主)這些偉大的俄羅斯作家。另一方面,這既是一種很美好的感覺,也是一種很困擾的感覺。
記者問她會如何處理8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她說:「我只會做一件事:為我自己買到自由。我寫一本書要花很長的時間,短則5年,長則10年。我現在有2個新書的構想,因此很高興能夠擁有創作的自由。」
規模宏大的「烏托邦之聲」
1972年,亞歷塞維奇從明斯克大學(University of Minsk)新聞學系畢業,在幾家地方報社擔任記者,搜集寫作材料,1985年出版第一部作品《戰爭的非女性面孔》(War's Unwomanly Face),書中訪談數百名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女性。
以《戰爭的非女性面孔》為起點,亞歷塞維奇建構了她規模宏大的「烏托邦之聲」(Voices of Utopia)作品集,從個人觀點來描述蘇聯人民的生活。
然而亞歷塞維奇儘管是白俄羅斯最著名的記者,作品也都以俄文書寫,但卻無法在家鄉出版。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Alexander Lukashenko)1994年上任以來大權獨攬,長期實施嚴格的新聞檢查,人稱「歐洲最後的獨裁者」。
亞歷塞維奇的獨立與批判風格使得她與政府關係緊張,曾被指控為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工作,電話遭到監聽,甚至一度不能公開露面。2000年,她被迫去國離鄉,輾轉於巴黎、瑞典哥特堡(Gothenburg)與柏林,2011年才返回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Minsk),但仍堅定支持國內的民主力量。白俄羅斯11日將舉行總統選舉「投票」,盧卡申科篤定「當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