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0日 星期二

蘋論:習馬會無助改善長期兩岸關係;馬習共識只是國共共識;馬習會之迷思;美國與蔡英文的反應



《蘋果日報》:習馬會無助改善長期兩岸關係

香港《蘋果日報》社評則認為,兩岸領導人是見了面,但中共的態度丶政策沒有絲毫改變,還是把台灣視為要受中國規限丶節制的地方。對追求自主的台灣民眾來說,這樣的會見跟沒有會面基本上沒有什麼分別。而且最令人失望的是習近平及中方官員在會面中,以及會面後對兩岸領導人會面能否常態化丶制度化沒有任何承諾,更沒有什麼積極的表示。

作者認為,中共領導層現在把會面的對象鎖定在馬英九個人,不願接納其他由台灣民眾選出的代表,不願把對等會談變成常態,反而要求合乎某些條件及資格的人才能會面,這不但搞錯了主次,是對台灣民眾的不尊重,也令"習馬會"只成為一時的新聞議題,在改善兩岸關係上沒有什麼長期及積極作用。

蘋論:馬習共識只是國共共識










馬習會終於不圓滿落幕。雖然我們始終對馬習會樂觀其成,但我們的失望度高於滿意度,覺得馬浪費了這次難得的表態與表意機會。
從習、馬的對話,到後來雙方的記者會,可以歸納出我們感到失望的地方:1、本會最顯眼也最重要的議題是民族主義而非民主主義;2、一個中國遠遠凌駕於各自表述。3、雖無協議和共同聲明,但雙方都不斷強調「一中共識」,已形同共同聲明。
4、過去長時間雙方幕僚們的祕密作業,到底涵蓋哪些議題?形成了哪些默契?5、在明年5月20日馬下台前,會出現哪些令繼任者無法逆轉的政策來實現馬習會的精神?這也是我們感到焦慮的問題。
張志軍的記者會秉承習的意志,把一個中國理念貫穿整個會議,聲稱一中是兩岸的法理基礎,堅決反對台獨(兩岸同屬一中,不是一中一台),並恐嚇台灣若不存在一中基礎,兩岸關係必將「驚濤駭浪」,呼應習之前恐嚇台灣的用語,「(一中)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他們的整個論述都落在大中國民族主義上。避談民主令人失望
可憐的是馬總統像鸚鵡般學嘴學舌,從頭到尾強調「九二共識」(一中共識),偶爾趁隙插個小聲的「各自表述」。與中共玩中華民族主義必敗無疑,因為民族主義是非理性的唯血統論,他13億人口的血量,遠遠多過你台灣的血量。馬與習握手後表示,他握住的是中華民族復興之路。
中國民族主義是台灣弱項,愛因斯坦說,民族主義會造成民族的集體自我崇拜,台灣無意加入這種自我崇拜。台灣強項是民主,也是中共弱項,不表達台灣對民主的堅持,已失去作為台灣領導人的代表性,令人遺憾;這也是蔡英文表示維持現狀「跟馬最不一樣的是民主」的原因。
一中共識是習同意見馬的前提,我們不知此前馬透過幕僚是怎麼向習保證遵奉的,只確定馬對北京的主打是九二共識裡的「一中共識」;對台內部則主打「各自表述」,後者是不說給北京聽的。中國頗能諒解,因為他們也是這種「內外有別」的高手。 
馬若在見習之前邀請在野領袖共商或邀請共同前往,表示「兩黨外交」的胸襟,即使遭到婉拒,也留下漂亮民主風範,並消解在野黨的疑慮。可惜馬沒有這樣的識見,讓馬習會僅成為國共共識,而國共共識當然不等於中台共識,因此其位階和正當性就必然低落,尤其是國民黨失去執政權後,國共共識還算不算數呢?
此外,馬習會兩造講的空話多於實質,多屬原則性的宣示。唯一具體的是馬提出撤彈要求,卻被習一句話:「不是針對台灣」打發。撤彈才是馬這次最具體的提議,才是台灣人民最關切的議題,雖然撤彈只具象徵性的意義,但卻是對台最具善意的表現。馬無功而返,浪費良機,十足可惜。
馬習會所得有限,卻很重要。希望下次兩岸領導人會晤,能從原則走向具體,實質上有利於兩岸的和平與生計。



*****1109

蘋論:馬習會之迷思


......──南海決定論:習見馬是因為美國在南海、東海圍堵中國,中國更遭到鄰近國家的聯合抵制,於是從台灣這裡尋求戰略突破。事實是習近平完全沒提到美國和南海等問題;而且中國明知台灣對南海的局勢毫無影響力,無能也無膽奔往南海協助中國對抗美日。說習見馬是因為南海,是標準的從台北看天下,自我膨脹。 
──大選決定論:說習見馬是看到國民黨明年大選將遭慘敗,遂出手安排馬習會刺激泛藍氣勢,企圖翻轉選情。這是假設習在台灣很有威望,才可能有此威力。事實剛好相反,中共和習在台灣聲譽不高,尤其年輕人很不喜歡他們,中共對此心知肚明,不會愚蠢地來製造反效果,有害於明年選舉的國民黨選情。
──馬習會旨在用一中原則框住新任總統,制約未來的台灣總統,使台灣總統陷入一中陷阱而無法逆轉。事實上是有此可能,但是後任總統可以完全不理會一中鳥籠,不必台獨,但也不必宣揚一中原則。馬習一中既沒有通過公投,也沒有通過立法院的立法與同意,沒有法理約束力,繼任總統完全可以不理會一中原則。 

無實質收穫添麻煩

──馬總統從此聲望大起,至少歷史留名,開創了新局。事實是也有可能剛好相反,成為台灣歷史的罪人。因為馬習會並無實質收穫,只有空洞的原則宣示,而馬卻收下了中國一直推銷的一中原則,為後來的台灣前途增加麻煩。
──馬習會給蔡英文穿小鞋,制約蔡的未來,使蔡的選情受到打擊。事實是從馬習會後的民調來看,蔡支持度沒有影響,朱立倫還是落後將近3成左右。隨著馬習旋風後,選民看到沒有實質好處,覺得只是煙火,短暫絢麗之後唯有黑暗與虛空,失望之餘可能反而有利於蔡的選情。
馬決定會習,是否想過對朱立倫的影響?如果誤認可以拉拔朱的選情,順便給蔡點眼藥,那還好,表示他關心朱的選情;如果不考慮朱的選情,只考慮自己的歷史定位,那就太自私愚蠢了。心中無歷史定位,才會有歷史地位。馬知道這個道理嗎? 

蘋論:美國與蔡英文的反應

1110
......美國正在蒐集有關馬習會的種種情報,並且等待朱立倫前往華府說明。等這一切都完成,美國對馬習會的態度和對策才會出台。美國可能檯面上說一套外交辭令場面話,私下對不利美國利益的發展採取抑制、反對的態度,迫使台灣停止深化兩岸關係,按照美方議程的節奏走,而非中方的時程走。換言之,美國不會讓中國觀點制訂並定義台海的狀態,台海還是美方權力能量的輻射區。
美方會認為如果美國對馬習會太放縱,會給極可能當選下屆總統的蔡英文一個錯誤的信號,就是美國對中國影響台灣政局不在意,這個認知會迫使蔡政府屈從中國。因此,美國必須展示堅定的護台態度,讓蔡英文新政權可以放心依賴美國,不必屈服於北京,以維護美國在此區的地緣戰略的利益。
所以,美國將會比民進黨更緊盯馬任期最後時間的兩岸政策與祕密聯繫,同時,美國也會趁機掂掂朱立倫的分量,並與蔡英文做比較,看誰較有利於美國的利益。
台灣怕被美國出賣,同樣的美國也擔心被台灣出賣,馬習會的隱密面,正是美方顧慮不知中台是否有共同剝奪美國在亞太利益的密謀。台灣惹不起美國,也惹不起中國,蔡英文若執政,須建立在正確評估自身極限上的謙遜態度,並從中衍生出狡黠精明的手段。
剛宣布馬習會即將召開時,蔡和民進黨有被突襲的感覺,但蔡的反應很成熟,表示歡迎馬習會,並說如果執政也願意蔡習會。這是泱泱大度,民主典範。然後蔡對馬習會的批判則集中在馬沒有把台灣的民主價值帶進會面中,並不糾纏於馬有沒有說「中華民國」、「各自表述」。蔡說,馬習會把「一個政治框架套在台灣人民身上,現(sic 限) 縮台灣人民對未來的選擇權。馬總統沒有盡到身為國家領導人應盡的責任。」這個批評頗有道理。 

綠應在立院質問馬

但是,當馬表示回來後願進立法院發表國情報告,民進黨竟然反對,認為那是替馬及馬習會背書,放棄了體制內合理制衡的機會。在立院質問馬習會,將為憲政立下一個案例,使民主的機制更深化。民進黨可以再思考是否收回對馬國情報告的拒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