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8日 星期三

維基百科:林茂生 (1887-1947)、 林宗義 (1920-2010) :曹永洋《林宗義的故事》, A Lin Odyssey By Marnie Copland

A Lin Odyssey
Book by Marnie Copland


補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林茂生
Lim Bo-seng
Lin Mosei.jpg
出生1887年10月30日
 大清福建臺灣省臺南府
逝世1947年3月11日(59歲)
 中華民國臺北市
民族臺灣人
語言臺灣閩南語、日語、英語
職業學者
配偶王采蘩(1917年-1947年結婚)sic  hc:1917年結婚;1976年過世
兒女林宗正林宗義林宗人林宗和林宗平、林詠梅、林宗光
親屬林燕臣(父)
郭寬(母)
1946年12月在臺北市中山基督長老教會所舉行賴永祥與劉慶理的婚禮。林茂生王育霖等賓客於兩個月後的二二八事件遭中國國民黨政權殺害;在臺灣白色恐怖時期被槍殺的有張國雄;被捕的有朱昭陽、朱華陽、楊廷謙、劉明等。
林茂生(1887年10月30日-1947年3月11日),原籍臺灣屏東東港,生於大清帝國臺南府(今臺南市),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文學士(1916年,文學部哲學科東洋哲學專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1929年,教育哲學)、長榮中學教務主任、臺南師範學校兼職、臺北高等商業學校(今臺灣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臺南高等工業學校(今成功大學)教授、臺南商業專門學校任教。於戰後協助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大學
林茂生是臺灣歷史上取得東京帝大文學士的第一人和臺灣第二位哲學博士(臺灣第一位哲學博士為劉明電)、第一位留美博士,曾為哥倫比亞大學的河邊教堂(Riverside Church)彩色玻璃窗題寫「上帝是愛」的漢文。
1947年3月11日,於二二八事件中,被中國國民黨武裝人員帶走,秘密殺害[1]

家族[編輯]

父親林燕臣(1859年-1944年)(後稱林燕臣),大清帝國光緒年間中秀才,母親郭寬舉人之女兒。1889年,基督長老教會聘請林燕臣為府城醫館(後來的新樓醫院)宣教師教漢文及閩南語,而得以接觸基督教,9月11日,由巴克禮牧師施洗入教,後來曾任臺南長老中學教務長、太平境教會長老、高雄州東港教會牧師、基督長老教會臺灣大會議員、書記及議長,1925年,受聘臺南神學院教授。
王采蘩,畢業於日本岡山縣津山高等女學校,為王鍾麟之妹,係大清帝國閩浙水陸提督太子太保王得祿將軍之後代。林茂生、王采蘩(1917)


林茂生的長男林宗正是醫學士,次男林宗義日本東京帝國大學醫學士、東京大學醫學博士,幼子林宗光是美國德雷克大學教授,女林詠梅。

個人年表[編輯]

  • 1908年,赴日留學,先後就讀京都同志社中學及京都第三高等學校
  • 1915年,於大學期間擔任臺灣留學生團體「高砂青年會」首任會長(後更名為「東京臺灣青年會」)。
  • 1916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哲學科,專攻(主修)東洋哲學(東方哲學,主要是中國哲學),方向是「陽明學」(王陽明學說)。
  • 1916年,學成歸國,任長榮中學教務主任,並教授英文。
  • 1917年,與王采蘩女士結婚。
  • 1920年,任教於臺南商業專門學校。
  • 1927年,臺灣總督府派其赴歐美深造。
  • 1928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碩士學位。
  • 1929年,獲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的哲學博士學位。成為臺灣在美國榮獲哲學博士之第一人。博士論文題目為《日本統治下臺灣的學校教育:其發展及有關文化之歷史分析與探討》,研究臺灣自荷蘭統治時期至日本統治時期教育制度與教育理念的發展過程。
  • 1930年,歸國任臺北高等商業學校教授。
  • 1931年,任臺南高等工業學校德文、英文教授,兼圖書館主任。
  • 1941年,獲敘勳四等授瑞寶章。
  • 1945年10月25日,林茂生在臺北中山堂發表「慶祝臺灣光復」演說。
  • 1945年,應國民政府臺北帝國大學接收委員會主任委員羅宗洛之邀,出任接收委員,接收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臺北帝國大學被國府接收後暫名國立臺北大學,由5位原接收委員(羅宗洛、陸志鴻馬廷英杜聰明、林茂生)和一位陳儀代表(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處長)組成校務維持委員會,12月行政核定國立臺灣大學校名,派羅宗洛任代理校長,身為校務委員的林茂生擔任國立臺灣大學先修班(原臺北帝國大學預科)主任,同時代理文學院院長職務。另被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聘為教員甄選委員會委員。
  • 1945年,創辦《民報》,自任社長。[2]
  • 1947年,辭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一職。
  • 1947年3月11日,林茂生時任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先修班主任、校務委員,同時代理文學院院長,被兩個帶槍穿中山裝的人,說是臺大校長有口信給他,要他去見陳儀,穿著睡衣從家中帶走,從此永遠失蹤。
  • 楊亮功二二八事變奉命查辦之經過〉一文回憶「3月16日……我為這事去見陳公洽(就是陳儀),詢問林的被捕事,陳公洽卻說林是因搞獨立運動被捕,他並對我講了些林怎樣搞獨立運動的話。但並未答覆我處理林茂生的辦法。我回到監察使署辦公處後,再掛電話找陳公洽的顧問沈仲九,要他們慎重處理林茂生的案子,沈亦含糊答覆。後來才知道當我查問時,林已被處決了。」[2]
  • 林茂生在1947年3月11日到3月16日間被處決,國府中央派來調查的楊亮功查出,陳儀當局卻沒有將屍體交還家屬,製造失蹤假象:陳儀控制下的臺大當局於3月21日改派林穆光接任先修班主任,3月24日正式通知林茂生不用兼任先修班主任,3月26日起文學院公文才不再由代理文學院院長職務的林茂生校務委員簽收。
  • 陳儀呈報的〈辦理人犯姓名調查表〉指控林「陰謀叛亂,鼓動該校學生暴亂;強力接收臺灣大學;接近美國領事館,企圖由國際干涉,妄想臺灣獨立」。但實際上林在臺灣日治時代從來沒有放棄祖國認同,長期稱中國為祖國,甚至在日本統治下還使用中華民國紀年,本身專攻中國哲學(專長王陽明思想),國府接收臺灣,林協助接收臺北帝大文政學部,任臺大哲學系教授兼先修班主任兼校務委員代理文學院院長職務。

林茂生作品[編輯]

  • Lin, Mosei. 1929. Public Education in Formosa Under the Japanese Administration: Historical and Analytical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Cultural Problems. Ph.D. diss., Columbia University.
  • 林茂生,2000,日本統治下臺灣的學校教育:其發展及有關文化之歷史分析與探討,林詠梅譯。臺北:新自然主義。
  • 林茂生,2004,日本統治下の臺灣の學校教育:開發と文化問題の歴史分析,古谷昇、陳燕南譯。東京都:拓殖大學海外事情研究所華僑研究。

相關條目[編輯]

註釋[編輯]

  1. ^ 林宗光、陳芳明對談林茂生
  2. 2.0 2.1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228受害文教機構 可申請賠償、復辦"[1],自由時報,2010-10-22.

參考文獻[編輯]

  • 曹永洋,2002,〈林茂生與臺南府城〉。《臺南文化》:86-92。
  • 公共電視,2004,臺灣百年人物誌,21:林茂生[VCD]。臺北:公共電視
  • 黃彰健,2004,〈林茂生之死考〉。《歷史月刊》:135-46。
  • 李筱峰,1996,《林茂生、陳炘:和他們的時代》。臺北:玉山社。
  • 李東華,2005,〈論陸志鴻治校風格與臺大文學院(1946.8~1948.5)〉,《臺大歷史學報》第36期。
  • 李東華,2006,〈光復初期(1945-50)的民族情感與省籍衝突—─從臺灣大學的接收改製做觀察〉,《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5期。
  • 林淑芬,2003,《桃源在何許:林茂生詩墨展導覽手冊》。臺北:臺北市文化局。
  • 羅福全日本語原作,張良澤漢譯,2003,〈臺灣近代百年之探索與林茂生〉。《臺灣文學評論》 3:146-57。
  • 楊正堂,2004,〈林茂生文化理念與教育實踐〉。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 張妙娟,2004,〈「臺灣教會公報」:林茂生作品介紹〉。《臺灣風物》 54:45-69。

外部連結[編輯]








2016.12.28 晚上讀曹永洋《林宗義的故事》台北:教育部,2002
讀到林宗義 (1920-2010)母親王采蘩(-1976年)臨終思念其夫林茂生 (1887-1947)的話,眼淚不禁奪眶而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林宗義
英文名Lin Tsung-yi
性別
出生1920年9月19日
Flag of Japan (1870-1999).svg 日治臺灣台南州台南市
逝世2010年7月20日(89歲)
 加拿大
國籍 加拿大
臺灣 臺灣
宗教信仰長老會基督徒
配偶林李美貞(1946年-2010年結婚)
兒女長女林郁文、幼女林悅文等五子女
親屬父:林茂生
母:王采蘩
兄:林宗正
妹:林詠梅
弟: 林宗光
林宗義Tsung-yi Lin台語發音:Chong-Gī Lîm,1920年9月19日-2010年7月20日)[1]醫生,醫學博士(M.D.Ph.D.),台灣腦神經精神醫學的先鋒和奠基人。
台南人。台北高等學校得業士(1939年),東京帝國大學醫學士(1943年)、東京大學醫學博士(1953年)。
林茂生(Mo-seng Lin)是台灣史上第一位哲學博士和史上第一位留美博士(二二八事件爆發後的1947年3月11日被國民黨特務帶走殺害),母王采蘩(Chai-Hwang Wang)。兄林宗正醫學士,妹林詠梅
與林李美貞(Mei-chen Lin)女士結婚多年,有5個子女,11個孫,1個曾孫。
全家都是長老會基督徒

年表[編輯]

1920年9月19日在日治台灣台南州台南市出生。
1932年台南市第一公學校(台南州立台南師範附屬公學校,1是編號,現在國立台南大學附設實驗小學)卒業,考進7年制台北高等學校(尋常科4年・高等科3年)。
1939年完成台北高等學校7年學業,成為得業士,入東京帝國大學醫學部,讀醫科。
1943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醫學部醫科卒業,入東京帝大精神科醫局做醫局員,後留校任助手(無給助教)。[2]
曾任東京都立松澤病院(東京都立松澤醫院)精神科醫師。
1946年回台灣,在台北市錫口行醫,做錫口療養院(台灣日治時代的台灣總督府精神病院養神院)主治醫師。
1947年台大醫院開辦台灣人自行看診的神經精神科(1980年分立),林是第1位神經精神科主任,同時是台大醫學院第1位神經精神科教授兼主任(日治台灣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精神科教授是中脩三,精神科助教授是黑澤良介二次大戰終止後的1945年中到1946年底,黑澤助教授被醫學院杜聰明院長留任神經精神相關醫療和教學研究工作)。
1950年得美國援助的獎學金到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進修2年,期滿後轉往母校東京大學讀書。[2]
1953年以A Study of the Incid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nese and other cultures論文得東京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
1956年到英國倫敦大學毛斯雷精神醫學研究院(Maudsley Institute of Psychiatry) 研究1年,回台後在台大醫院創設兒童心理衛生中心,兼主任,開辦全台灣第1個兒童精神醫學門診。
1961年協助台北市教育局籌備成立台灣第一所特殊教育班級。隔年(1962)三月一日於台北市立中山國小成立,俗稱中山班,為台灣第一所在普通學校成立之特教班,為台灣特殊教育之濫觴。
1965年到日內瓦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工作,管心理衛生(the director of mental health at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事務。
1966年辭台大教職留在歐美。
1969年被美國密西根大學聘為精神醫學(心理衛生;mental health)教授。
1972年與黃彰輝牧師、黃武東牧師、宋泉盛牧師共同發起「台灣人民自決運動」。
1973年被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聘為精神醫學教授。[2]
1974年當選一任五年的世界心理衛生聯盟主席(president of the World Federation for Mental Health)。
1979年卸任世界心理衛生聯盟主席,被母校東京大學聘為名譽教授。
1981年當選世界心理衛生聯盟名譽主席(終身榮譽職)。
1983年被香港中文大學聘為名譽教授。
1984年被香港大學聘為名譽教授。
1985年從英屬哥倫比亞大學退休,轉兼任教授。
1987年被台灣行政院衛生署聘為顧問。[2]
1991年8月做台灣行政院二·二八事件調查專案小組受難家屬代表,當選二·二八關懷聯合會首屆理事長。
1992年6月做新台灣重建委員會顧問。
1993年11月做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行政院衛生署合聘的精神醫學特約講座教授,到高雄醫學院(現在高雄醫學大學)講課。
1997年11月做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董事,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顧問,財團法人林茂生愛鄉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20世紀末被中國北京醫科大學(現北京大學醫學部)聘為名譽教授。
2000年5月做台灣總統府國策顧問(無給職)。[2]
2001年得台灣總統府第1屆總統文化獎菩提獎。
2010年7月20日在加拿大逝去。

貢獻[編輯]

林教授在台灣建立了現代精神保健體系,堅持精神保健作為公共衛生的核心任務之一。[1] 擔任台大醫學院神經精神科教授兼主任和台大醫院神經精神科主任19年,台大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主任10年,早期台灣自行培養的神經精神科專科醫師都是他帶出來的,更是台灣兒童精神醫學的開拓者,現已退休的兒童精神醫學教授徐澄清宋維村都是他的學生。
林教授帶學生在台灣北中南的木柵新埔安平做精神醫學流行病學調查,建立台灣最早的精神醫學流行病學資料庫,給精神醫學的台灣本土化打下厚實底基。
台灣還是聯合國會員國時,林教授讓台灣成為精神分裂症國際先導研究的其中1個研究中心(當時全世界共有8個精神分裂症國際先導研究的研究中心)。

著作[編輯]

  • Mental Health Planning for One Billion People: A Chinese Perspective [1]
  • Normal and Abnormal Behavior in Chinese Culture

參考[編輯]

  1. 1.0 1.1 1.2 1.3 Tsung-yi Lin, 89, Psychiatrist With Global Approach, Dies
  2. 2.0 2.1 2.2 2.3 2.4 林宗義

外部連結[編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