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宇謙與奇美的不解之緣】
在這兩天,曾宇謙以奇美名琴勇奪柴可夫斯基大賽銀牌的新聞,已成為一段廣為流傳的佳話。相信粉絲們一定很好奇,宇謙當初是如何跟奇美結下這緣分。所以小編特別訪問提琴顧問,來跟粉絲們分享這來龍去脈。
「我還記得9年前(2006年),11歲的曾宇謙第一次到奇美借琴的情景。一張稚嫩的臉,打量著眼前6至7支琴弓,他左看右看、精挑細選,不斷挑揀試拉。他最後終於選定了其中一支,然後心滿意足又萬分肯定地說:『這支一定是最棒、最貴的!』話一說完,旁邊的大人全笑了,因為他看上的,其實是其中最低價的琴弓。
即便後來他知道挑選的琴弓並非價值最高昂,但曾宇謙不以為意,帶著自己屬意的琴弓及提琴,參加人生的第一場國際性大賽「曼紐因國際青少年比賽」,並以最小年紀之姿榮獲第三名。
隨著年紀的增長與琴藝的精進,曾宇謙陸續跟奇美博物館借琴,總計借換過14把。有別於一般音樂家可能會有偏好或崇尚名琴,曾宇謙更在意的是尋找自己想要的聲音,而且,無論拿什麼琴,他都不會因為曲風或情緒而在演奏時失控,這正是他的一大特色。」
在這兩天,曾宇謙以奇美名琴勇奪柴可夫斯基大賽銀牌的新聞,已成為一段廣為流傳的佳話。相信粉絲們一定很好奇,宇謙當初是如何跟奇美結下這緣分。所以小編特別訪問提琴顧問,來跟粉絲們分享這來龍去脈。
「我還記得9年前(2006年),11歲的曾宇謙第一次到奇美借琴的情景。一張稚嫩的臉,打量著眼前6至7支琴弓,他左看右看、精挑細選,不斷挑揀試拉。他最後終於選定了其中一支,然後心滿意足又萬分肯定地說:『這支一定是最棒、最貴的!』話一說完,旁邊的大人全笑了,因為他看上的,其實是其中最低價的琴弓。
即便後來他知道挑選的琴弓並非價值最高昂,但曾宇謙不以為意,帶著自己屬意的琴弓及提琴,參加人生的第一場國際性大賽「曼紐因國際青少年比賽」,並以最小年紀之姿榮獲第三名。
隨著年紀的增長與琴藝的精進,曾宇謙陸續跟奇美博物館借琴,總計借換過14把。有別於一般音樂家可能會有偏好或崇尚名琴,曾宇謙更在意的是尋找自己想要的聲音,而且,無論拿什麼琴,他都不會因為曲風或情緒而在演奏時失控,這正是他的一大特色。」
從當年的孩童,到如今享譽國際的小提琴音樂家,這9年之間宇謙真的成長太多太多。如今宇謙獲得優異的名次,小編相信許文龍創辦人也一定會深深以他為榮。
p.s 照片是曾宇謙於2006年獲得奇美藝術獎,由許文龍創辦人親自頒獎給他的情景
Gilbert Guelton 跟曾宇謙在 Taïwan
My best wishes for 2013, Benny!
天才小提琴家 堅持以台灣參賽
2015-07-02
記者楊媛婷/專訪
「感謝台灣一路溫暖的幫助!」曾宇謙表示,能在音樂這條路走得這麼遠,完全歸功於恩師、貴人相助,以及奇美博物館所打造的提琴平台,讓他征戰各大比賽時總能用最好的琴和各國強手一較高下,因此這次參賽,他不用「中華台北」、「中國台灣」,就是要以「台灣」參賽。
音樂之路 感謝貴人相助
一般人或許很難想像,要打造一個職業級小提琴音樂家平均需要至少九百萬元(還不包含國外留學費用、買琴費用),生於中產階級之家的曾宇謙,一家大小擠在小公寓裡,外界總冠以「神童」、「天才」的他非音樂班出身,但教過他的每位老師,都對其努力、天分、演奏高度讚揚。
曾宇謙父親曾憲宏表示,當初啟蒙孩子提琴的音樂老師沈英良看出他的才華,也知道他家境並不寬裕,將一週一小時的課程自動延長為每晚四小時,仍只收一小時學費,還留他在家吃飯,爭取練習時間。
柯蒂斯音樂院雖標榜全額獎學金,但因需監護人陪同,固定開銷每年至少兩、三百萬,當時全家收入一年不到一百萬,曾爸只能讓十一歲的曾宇謙投入國際大賽,「幸好獲得文建會音樂人才庫補助以及企業贊助,不然連旅費都拿不出」。
奇美博物館 名琴相挺
曾宇謙考取柯蒂斯音樂院後,金錢壓力如影隨形,「因為有師大音樂系教授陳沁紅大力奔走,加上贊助人認為幫就要幫到底,才能順利入學。」其後,曾爸辭去大學教職,全程陪伴孩子在美攻讀,而奇美博物館的大力相挺,總讓曾宇謙得以用最好的小提琴與各國優秀音樂家比拚。回憶一路受到的幫助,曾爸泣不成聲,「這些人都很低調,但是不能對外表達我們的感謝,著實憋得難過」。
曾寫下〈謝謝,我的大玩伴〉一文感謝父親的曾宇謙說,如果一路沒有這麼多貴人相助,絕對走不到現在這麼遠。這次獨自參加比賽的他,謹記恩師陳沁紅的教誨:「一般的小提琴家用手指演奏;好的小提琴家用頭腦演出;傑出的小提琴家則是用心。」
身為大賽常勝軍的曾宇謙不再患得患失,「現在比賽我都當成表演,將樂曲的詮釋全心全意地透過四根琴弦傳達給大家。」
Hard Lock工業 永不鬆動的螺母
無需檢修,成本大幅下降
日本引以自豪的高速鐵路「新幹線」。由16節車廂編組的列車上使用了2萬個螺絲。在時速250km的行進中,若固定螺絲的螺母發生鬆動,導致重要裝置脫落,就會釀成重大事故。為避免事故發生,必須時常檢查並重新擰緊,這需要花費令人難以想像的人力和費用。 Hard Lock工業(東大阪市)的總經理若林克彥發明的永不鬆動的「Hard Lock螺母」,以其低成本堅實可靠地支撐著新幹線的安全行駛。
楔子與鎚子二合一的螺母
「Hard Lock螺母」的構思十分簡單,就是在螺母與螺絲之間揳入楔子以發揮防止鬆動的作用。但是,若在施工現場將楔子一一揳入要使用的螺母,則既沒有效率也不現實。怎樣才能使螺母具備有楔子的功能呢?若林進行了一番冥思苦想。
他想到的方法,是在一個螺絲釘上使用呈「凹」「凸」形狀的兩種螺母。下方呈凸狀的螺母,在加工時中心稍許錯動(偏心加工),起到楔子的作用。上方呈凹狀的螺母,則不作偏離中心的加工(圓形加工),於是形成了鎚子揳打楔子的功能。這樣的兩個螺母合二為一,鬆動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螺母改變了人生
若林與螺母結緣,是在1961年大阪舉辦的國際商品展覽會上,當時他還是個公司職員。作為樣品他帶回了「防反轉螺母」,那是用不銹鋼鋼絲做卡子來防止鬆動的,結構複雜價格昂貴。 「不能做得又簡單又便宜嗎?」若林從此開始了苦心鑽研。
不久他想出了用板簧卡住螺絲釘螺紋的方法,試製品發揮了令人滿意的效果。若林為之取名為「U螺母」,並於1962年與弟弟等3人成立了生產銷售公司。其後的約10年裏,事業發展順利,但隨之卻遇到了新的難題。
雖說是「不鬆動」,但用於鑿岩機、打樁機的「U螺母」,在反覆不斷地受到強烈衝擊後,還是出現了鬆動現象。隨著產品的大量上市,客戶的不滿也隨之增加。一心想「發明永不鬆動螺母」的若林,陷入了深深的苦惱之中。
1973年底,若林在路經自家附近的住吉大社(大阪市住吉區)時,仰望入口處高大的牌坊,腦中突然閃過「揳進那種楔子就不會鬆動」的想法……。他立刻動手,在螺母和螺釘的縫隙中打進揳子,結果可謂「正中下懷」。從熟悉的神社得到啟示,若林說:「這或許是天啟。」
成立Hard Lock工業
若林堅信「Hard Lock螺母」的成功,並決定為其豁出一切,於1974年成立了現在的公司。他將「U螺母」事業幾乎無償讓給了公司的有關人員。至今「U螺母」仍作為與「Hard Lock螺母」相匹敵的競爭商品,暢銷於市場。
在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嚴格的NAS(美國國家航太空標準)振動試驗中,「Hard Lock螺母」也顯示了不凡的成績。
雖然在價格上比一般螺母高出4到5倍,然而一旦擰緊就無需維修,可以節省龐大的保養檢修費用。
迄今為止,「Hard Lock螺母」已被澳洲、英國、波蘭、中國、韓國的鐵路所採用,臺灣的新幹線(臺灣高鐵)也保持了開業以來無人身事故的記錄。 BBC(英國廣播公司)在驗證2006年英國國內發生的鐵路事故的節目中,介紹了「Hard Lock螺母」的有效性後,該國的鐵路當機立斷全面引進了「Hard Lock螺母」。
除了鐵路外,日本的世界最長吊橋「明石海峽大橋」、世界最高的自立式電波塔「東京晴空塔」、美國的太空梭發射臺、海洋鑽探機等國內外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採用了「Hard Lock螺母」。
來自飛機製造商的交易
發明家若林在「Hard Lock螺母」揚名世界的今天,仍然埋頭於技術革新之中,相繼開發出提高操作效率的「單一螺母」、防止軸承鬆動的「軸承專用螺母」等新產品。此外,目前還在與世界最大的飛機製造商美國的波音公司、歐洲的勞斯萊斯公司進行交涉,開發用於飛機的輕量產品。
若林是為數不多的鐵路模型收藏家,他說在擺弄鐵路模型時,腦中也會閃現出靈感。工廠的2樓還開設了藏品展示區,成人10人可乘坐的迷你列車行駛在一周100m的鐵路線上。據說來工廠參觀的客人乘上後各個興奮不已。若林說無論在工作上還是興趣愛好上,「能讓大家高興,比什麼都快樂。」連接鐵軌的螺絲釘上使用的,當然是「Hard Lock螺母」,它切實保障了乘客的安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