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8日 星期二

An Ecstatic Return for Two Dances by Pina Bausch 皮娜·鮑什/碧娜鮑許。林美虹


The New Yorker
Pina Bausch made what the Germans call Tanztheater—dance theatre—but she also made cinema and song.




An Ecstatic Return for Two Dances by Pina Bausch

“The Rite of Spring” and “Café Müller” felt crucially modern on the occasion of their first performance in the U.S. since 1984.
NEWYORKER.COM




Bios Monthly


[專欄]【有時跳舞】碧娜鮑許,醒來記得調整距離

「醒來以後重新調整距離。這是我從竇唯的一首歌〈上帝保佑〉裡偷來的說法。

碧娜終其一生的作品主軸總是圍繞著兩人關係的暴烈與吸引力,舞台上的《穆勒咖啡館》代表的就是宇宙的全部。咖啡館確實不能代表整個宇宙,但足夠見證所有關係的起點到終點。每一張桌邊都有一段不同的關係,正處在不同的階段。他們有時能看見別人,但大部分時間,他們只能盯著彼此。太近的想要遠離,挽留的注定遭受抗拒,清醒的人必定承受痛苦,慌亂的旁觀者注定瞎忙。直到最後大家全部累得半死,燈光熄滅。
 
當醒來以後,燈光再起,把桌椅擺好,調整一下距離,又是咖啡館一天的開始。」

http://www.biosmonthly.com/contactd.php?id=6050

 BIOS Monthly ] 【有時跳舞】碧娜鮑許,醒來記得調整距離


日本小說家、直木賞得主櫻木紫乃曾經說,慶幸自己是旅館老闆的女兒。...
BIOSMONTHLY.COM

Philippina "Pina" Bausch[1] (27 July 1940 – 30 June 2009) was a German performer of modern dance, choreographer, dance teacher and ballet director. With her unique style, a blend of movement, sound, and prominent stage sets, and with her elaborate collaboration with performer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piece (a style now known as Tanztheater), she became a leading influence in the field of modern dance from the 1970s on.[2] She created the companyTanztheater Wuppertal Pina Bausch (de) which performs internationally.




Pina Bausch (center) and Dominique Mercy (second from left) at the end of Wiesenland in 2009 in Paris.


Born 
27 July 1940
Solingen, Germany
Died
30 June 2009 (aged 68)
Wuppertal, North Rhine Westphalia, Germany


Golden Lion Awarded to Pina Bausch for a Life's Work.
Venice Biennale, 2007.
The present compilation of excrepts of pieces by Tanztheater Wuppertal Pina Bausch was projected on big screen during the Ceremony of Award in July 2007.
Get the The Pina Bausch Sourcebook: The Making of Tanztheater 1st Edition here: https://amzn.to/3f5BurG

Tanztheater Wuppertal Pina Bausch[edit]

In 1972, Bausch started as artistic director of the Wuppertal Opera ballet, which was later renamed as the Tanztheater Wuppertal Pina Bausch (de), run as an independent company. The company has a large repertoire of original pieces, and regularly tours throughout the world from its home base of the Opernhaus Wuppertal.

Frühlingsopfer, premiered in 1975, pictured in 2009
Her best-known dance-theatre works include the melancholic Café Müller (1978), in which dancers stumble around the stage crashing into tables and chair. Bausch had most of the dancers perform this piece with their eyes closed. The thrilling Frühlingsopfer (The Rite of Spring) (1975) required the stage to be completely covered with soil.[8] She stated: "It is almost unimportant whether a work finds an understanding audience. One has to do it because one believes that it is the right thing to do. We are not only here to please, we cannot help challenging the spectator."
One of the themes in her work was relationships. She had a very specific process in which she went about creating emotions. "Improvisation and the memory of [the dancer's] own experiences ... she asks questions-about parents, childhood, feelings in specific situations, the use of objects, dislikes, injuries, aspirations. From the answers develop gestures, sentences, dialogues, little scenes". The dancer is free to choose any expressive mode, whether it is verbal or physical when answering these questions. It is with this freedom that the dancer feels secure in going deep within themselves. When talking about her process she stated, “There is no book. There is no set. There is no music. There is only life and us. It's absolutely frightening to do a work when you have nothing to hold on to”. She stated, “In the end, its composition. What you do with things. There's nothing there to start with. There are only answers: sentences, little scenes someone's shown you. It's all separate to start with. Then at a certain point I'll take something which I think is right and join it to something else. This with that, that with something else. One thing with various other things. And by the time I've found the next thing is right, then the little thing I had is already a lot bigger."

Poster in front ofSchauspielhaus Wuppertal, 2008
Male-female interaction is a theme found throughout her work, which has been an inspiration for—and reached a wider audience through—the movie Talk to Her, directed by Pedro Almodóvar. Her pieces are constructed of short units of dialogue and action, often of a surreal nature. Repetition is an important structuring device. She stated: “Repetition is not repetition,... The same action makes you feel something completely different by the end” Her large multi-media productions often involve elaborate sets and eclectic music. In Vollmond, half of the stage is taken up by a giant, rocky hill, and the score includes everything from Portuguese music to k.d. lang.[9]
In 1983, she played the role of La Principessa Lherimia in Federico Fellini's film And the Ship Sails On.[10] The Tanztheater Wuppertal Pina Bausch made its American debut in Los Angeles as the opening performance of the 1984 Olympic Arts Festival.
In 2009, Bausch started to collaborate with film director Wim Wenders on a 3D documentary, Pina. The film premiered at the Berlin Film Festival in 2011.
德國舞蹈先鋒皮娜·鮑什逝世
德國甚至可以說是世界最著名的芭蕾編劇(Pina Bausch)皮娜·鮑什於6月30號去世了。儘管她的事業紮根於魯爾區城市烏珀塔爾,但她所取得的成就卻是世界級的。社會各界對她的去世表示了沉痛哀悼。
皮娜·​​鮑什
本週二(6月30日)早上,國際著名舞蹈劇先鋒皮娜·鮑什因患癌症去世,享年68歲。她是直到數日前才被查出身患癌症的。此前,鮑什一直擔任德國烏珀塔爾舞蹈劇院的藝術指導與編劇。她自1973年擔任該劇院舞蹈編劇以來,逐步讓烏珀塔爾舞蹈劇院聞名世界。對於她的去世,德國政治界和文化界表示了沉痛哀悼。德國總統克勒向鮑什之子致信表示,德國失去了一位世界級的舞蹈家和舞蹈編劇。文化部長諾依曼稱鮑什是當今最有影響的舞台編劇。同樣享有世界聲譽的美國籍舞台編劇和舞蹈家約翰·諾伊邁爾稱:"她用她的作品,她開放坦誠的工作,深深觸動了整個舞蹈界。"

"我並不感興趣人們如何去做動作,只在乎他們為何去做這樣的動作。"這句話正出自皮娜·鮑什。她管理下的烏珀塔爾舞蹈劇院被視作世界現代舞蹈劇院的傑出代表。 1940年,鮑什出生於德國索林根。沒有人會想到,這個旅店主的女兒日後會成為舞蹈界的世界大師。鮑什從小就接受芭蕾舞教育,從14歲起,她開始在埃森的福克旺藝術學校學習舞蹈,此後又前往美國繼續接受舞蹈培訓。 1962年,她返回家鄉德國,並在福克旺芭蕾劇組進行獨舞表演。 1973年,她正式出任烏珀塔爾舞蹈劇院的編劇,成為德國最年輕的芭蕾編劇。皮娜·​​鮑什的作品深深觸動了廣大觀眾和藝術評論家,她在談及這些作品時說道:"這不再是藝術,或是人的技能,而是生活,是為生活尋找一種語言。我們不僅在家裡,而且在任何一個地方、以任何一種方式都可以為人們所理解。我們所展示的舞蹈,將激發人們所共同擁有的感受、回憶以及希望。"
鮑什舞蹈團


由於鮑什編導的劇目很多是以兒童遊戲和爭取性別平等為題材的,因此,給她的作品命名通常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鮑什生前取得過無數成就,收穫了各種最高級別的藝術獎項,其中包括日本京都獎和威尼斯藝術雙年展的金獅獎。她的去世引發了藝術界的震動。烏珀塔爾文化負責人瑪蒂亞斯·諾克這樣說道:"烏珀塔爾將永遠感謝這位榮譽市民。因為皮娜·鮑什,世界上的人們了解了這座城市。鮑什女士的去世對於德國、歐洲乃至世界的現代舞蹈劇都是無法挽回的損失。烏珀塔爾在此沉痛哀悼皮娜·鮑什,並對這位舞蹈劇大師的貢獻表示最誠摯的感謝。"

目前,皮娜·鮑什的劇組正在波蘭作巡迴演出。他們將把藝術家的遺志繼續傳承下去。
作者:Jutta Koster/趙羽中
責編:謝菲







舞蹈無國界-訪旅德知名編舞家林美虹
德國達姆國家劇院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林美虹來自台灣。作為在德國屢獲殊榮的藝術家,今年3月,她第一次帶自己的作品回家演出。雖然舞蹈劇場作為表演方式在亞洲鮮為人知,但她排編的舞蹈深深地打動了現場觀眾,台灣媒體爭相報導。遊歷於東西方兩個藝術世界的林美虹女士最近返回德國,接受了德國之聲記者的電話採訪,
天鵝之歌中的一幕

"天鵝之歌"在台灣博得滿堂喝彩
在德國達姆國家劇院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擔任的林美虹不但個人曾經榮獲2006年度德國藝術家殊榮,而且她帶領下的達姆國家劇院舞蹈劇場也被德國國家電台評為德國三大舞蹈劇場之一。不過,在德國小有名氣的林美虹,在自己的家鄉卻幾乎無人知曉。出國近30年,今年3月,林美虹首次帶著自己的歐洲作品回到家鄉參加台灣國際藝術節。當問及第一次以藝術家身份回家的心情時,林女士笑著說:
"當然近鄉情怯嘛,我在歐洲演出,對我來講是常在做的工作,但第一次回去自己生長的地方,心情總是非常的緊張。"
天鵝之歌

在台北歌劇院名為"天鵝之歌"的舞蹈劇場演出博得了滿堂喝彩,也讓林美虹一夜之間名聲大起。 "天鵝之歌"的創作靈感來自於比利時作家羅德巴赫(George Rodenbach)的著名小說"布魯日,死城",雖然取材於文學作品,但林女士表示敘述故事不是她作品的重點,用舞蹈劇場的方式把思緒和情境呈現在舞台上面。向觀眾傳達她對文學作品的感動才是主要的目的,而對這些觀眾,她也一向一視同仁:
"每次不管是面對歐洲的觀眾還是亞洲的觀眾,我想我的心態都是一樣的,在作一個創作的工作時沒有特別區分亞洲觀眾和歐洲觀眾.我覺得藝術其實沒有什麼國界之分,應該只有好和不好的作品區別而已。"
將東西方特色融入"舞蹈劇場"
雖然表演廣受好評,但"舞蹈劇場"對亞洲觀眾還是個相對陌生的名詞。這個表演方式是德國的世界級舞蹈大師鮑什(Pina Bausch)提出的嶄新概念,它有很多不同的演出形態,一切在舞台上可能出現的表現手段都會得到充分運用,富有張力,讓人久久不能忘懷。作為鮑什(Pina Bausch)的得意門生,林美虹也發展出了自己的特色:
"我做的舞蹈劇場有很強烈的藝術形態,劇場的氛圍非常清楚,像演戲用的是台詞,而我用的是身體,就是說,同樣講一個台詞,我卻用身體去表達,這個又跟舞劇的方式完全不一樣了,這個很難用三言兩句來解釋。"
在台灣宜蘭出生的林美虹,從小學習中國古典舞,16歲拿到獎學金去意大利羅馬付克望藝術學院(Folkwangschule)進修歐洲古典芭蕾,後來又來到德國艾森的付克望藝術學院,拜師於鮑什大師的表現派現代舞, 這些跨文化的技術經驗成為林美虹藝術創作中的一筆寶貴財富:
"三種不同的舞蹈表演技巧的派別和方向,我一直很努力的三種不同的方向中尋找平衡和和諧,一個融合,但是現在做了一段時​​間,努力了一段時間後,就會發現這些東西會非常自然的呈現在我的作品中。我也沒有必要隱藏我來自於亞洲,來自於台灣的事實。"
 用身體去表達台詞

林美虹多元化的創作風格受到了中西方觀眾的認可,觀眾們在欣賞她的作品時卻會被不同的亮點吸引:
"在歐洲這邊會有觀眾語重心長地告訴我,你的作品就是有那麼一點東方的意味在裡頭,那我到了台灣演出以後,他們會說,你的作品真是很歐洲呀,所以說這真的完全是個混合體。我真的非常相信,藝術和舞蹈沒有國界之分。以藝術創作來說,人跟人之間的距離反而被拉近了。"
林美虹領導的16個舞蹈演員,來自14個國家,在這樣一個小小聯合國里​​當領導任務其實不容易,因為經常會有不同的聲音。林美紅提出一個方案,出現異議時,她會盡量讓演員理解他的創作初衷和靈感來源。當然最後的取捨還是由總監作出決定,
"但是我們有一個共同的語言,那就是舞蹈,那就是劇場,還有就是對創作藝術的熱愛,所以最重要的方向是一樣的,我在領導他們的時候,沒有國家的劃分。當然有的時候會因為民情和生活習慣不太一樣,會有一點點不同的表達方式,不​​論在生活裡還是劇場裡需要溝通,我自己倒覺得這個是爆發力和創作的來源和動力。不同的文化影響和刺激,是非常有意思的。"
"天鵝之歌"是林美虹的亞洲首演作品,她也希望有更多的機會去世界各地學習交流,用舞蹈劇場感染更多的朋友。

作者:安靜
責編:樂然



"天鹅之歌"中的一幕
"天鹅之歌"在台湾博得满堂喝彩
在德国达姆国家剧院舞蹈剧场艺术总监担任的林美虹不但个人曾经荣获2006年度德国艺术家殊荣,而且她带领下的达姆国家剧院舞蹈剧场也被德国国家电台评为德国三大舞蹈剧场之一。不过,在德国小有名气的林美虹,在自己的家乡却几乎无人知晓。出国近30年,今年3月,林美虹首次带着自己的欧洲作品回到家乡参加台湾国际艺术节。当问及第一次以艺术家身份回家的心情时,林女士笑着说:
"当然近乡情怯嘛,我在欧洲演出,对我来讲是常在做的工作,但第一次回去自己生长的地方,心情总是非常的紧张。"

"天鹅之歌"
在台北歌剧院名为"天鹅之歌"的舞蹈剧场演出博得了满堂喝彩,也让林美虹一夜之间名声大起。"天鹅之歌"的创作灵感来自于比利时作家罗德巴赫(George Rodenbach)的著名小说"布鲁日,死城",虽然取材于文学作品,但林女士表示叙述故事不是她作品的重点,用舞蹈剧场的方式把思绪和情境呈现在舞台上面。向观众传达她对文学作品的感动才是主要的目的,而对这些观众,她也一向一视同仁:
"每次不管是面对欧洲的观众还是亚洲的观众,我想我的心态都是一样的,在作一个创作的工作时没有特别区分亚洲观众和欧洲观众.我觉得艺术其实没有什么国界之分,应该只有好和不好的作品区别而已。"
将东西方特色融入"舞蹈剧场"
虽然表演广受好评,但"舞蹈剧场"对亚洲观众还是个相对陌生的名词。这个表演方式是德国的世界级舞蹈大师鲍什(Pina Bausch)提出的崭新概念,它有很多不同的演出形态,一切在舞台上可能出现的表现手段都会得到充分运用,富有张力,让人久久不能忘怀。作为鲍什(Pina Bausch)的得意门生,林美虹也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
"我做的舞蹈剧场有很强烈的艺术形态,剧场的氛围非常清楚,像演戏用的是台词,而我用的是身体,就是说,同样讲一个台词,我却用身体去表达,这个又跟舞剧的方式完全不一样了,这个很难用三言两句来解释。"
在台湾宜兰出生的林美虹,从小学习中国古典舞,16岁拿到奖学金去意大利罗马付克望艺术学院(Folkwangschule)进修欧洲古典芭蕾,后来又来到德国艾森的付克望艺术学院,拜师于鲍什大师的表现派现代舞, 这些跨文化的技术经验成为林美虹艺术创作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三种不同的舞蹈表演技巧的派别和方向,我一直很努力的三种不同的方向中寻找平衡和和谐,一个融合,但是现在做了一段时间,努力了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这些东西会非常自然的呈现在我的作品中。我也没有必要隐藏我来自于亚洲,来自于台湾的事实。"

用身体去表达台词
林美虹多元化的创作风格受到了中西方观众的认可,观众们在欣赏她的作品时却会被不同的亮点吸引:
"在欧洲这边会有观众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你的作品就是有那么一点东方的意味在里头,那我到了台湾演出以后,他们会说,你的作品真是很欧洲呀,所以说这真的完全是个混合体。我真的非常相信,艺术和舞蹈没有国界之分。以艺术创作来说,人跟人之间的距离反而被拉近了。"
林美虹领导的16个舞蹈演员,来自14个国家,在这样一个小小联合国里当领导任务其实不容易,因为经常会有不同的声音。林美红提出一个方案,出现异议时,她会尽量让演员理解他的创作初衷和灵感来源。当然最后的取舍还是由总监作出决定,
"但是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语言,那就是舞蹈,那就是剧场,还有就是对创作艺术的热爱,所以最重要的方向是一样的,我在领导他们的时候,没有国家的划分。当然有的时候会因为民情和生活习惯不太一样,会有一点点不同的表达方式,不论在生活里还是剧场里需要沟通,我自己倒觉得这个是爆发力和创作的来源和动力。不同的文化影响和刺激,是非常有意思的。"
"天鹅之歌"是林美虹的亚洲首演作品,她也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去世界各地学习交流,用舞蹈剧场感染更多的朋友。

作者:安静
责编:乐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