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歡迎參加 漢清講堂
日期: 2019年4月7日 周日 十一點 到十一點半
地點: 台北新生南路三段八八號二樓 Tel 2365-0127
主題: 紀念柯慶明教授 1946~2019
談話者: 鍾漢清 引用柯慶明教授著作、朋友、學生等之說法
緣起:柯慶明教授是台大校園之一寶、也是大學里之一景。台大的大型課和重要文藝界來賓的相聚,似乎都有他的身影,參考台大圖書館的多媒體中心等。
漢清講堂可能些錄影:
" 2018年適逢國立臺灣大學成立九十週年,臺大出版中心特別推出「創校九十週年選輯」,重新出版臺靜農先生之《中國文學史》,並舉辦系列講座,邀請臺大臺文所、中文系名譽教授柯慶明與臺大中文系系主任梅家玲講述臺靜農的「人. 文.世界」"。
漢清講堂本著胡適之先生作禮拜的精神,自錄此紀念短片。
HCLECTURES.BLOGSPOT.COM
紀念柯慶明教授 1946~2019 漢清講堂 2019年4月7日 周日 十一點 到十一點半
朋友, 歡迎參加 漢清講堂 日期: 2019年 4月7日 周日 十一點 到十一點半 地點 : 台北新生南路三段八八號二樓 Tel 2365-0127 主題 : 紀念柯慶明教授 1946~2019 談話者: 鍾漢清 引用 柯慶明...
台大的缺點
她似乎沒有教授團,寫學術悼念文
台大圖書館,柯氏著作可能不全,有的無法取得.....
台大網頁 無消息
中文系
【敬悼】故教授柯慶明先生
系所公告張貼人:唐凰禎 ╱ 公告日期:2019-04-01
敬啟者:
本系暨臺灣文學研究所名譽教授柯慶明先生慟於中華民國一百零八年四月一日逝世,享壽七十有四。....談的是花圈等事.......
感人的Facebook
感謝王德威老師特別為「柯慶明教授文學特展」撰寫專文。
展期至11月2日止,歡迎大家蒞臨參展。
——————
文/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講座教授)
柯慶明教授是台灣中文學界及國際漢學界重量級人物之一。自1964年進入台大中文系至2019年春天倏然遠去,他與台灣大學的因緣超過半個世紀。他研究、推動古典和現代文學的熱情,永遠樂觀開朗的態度,還有誨人不倦的精神,早已成為傳奇。一所大學的聲名不僅來自學術成果,更來自校園裡值得懷念的人與事。台大能有如柯慶明般傾一生之力奉獻母校的教授,怎能不引以為榮?
柯慶明就讀建國中學時已經決定以文學為志業,之後以第一志願進入台大中文系。當時的中文系可謂濟濟多士,柯慶明有幸親炙臺靜農,屈萬里,廖蔚卿等名師,練就扎實功底,又有機會從外文系教師如王文興等學習西方文學及理論,期間更躬逢海外學者如高友工等回台講學,得以一窺西方漢學的門徑。種種因緣使他在治學之始就能保持兼容並蓄的胸懷,對日後研究及教學帶來巨大影響。
與此同時,柯慶明也參與並見證台灣現代文學的發展。他曾是《現代文學》的編輯骨幹,與白先勇等策畫各項專題或計畫,自己也以「黑野」筆名創作詩歌、散文。他的詩作清新誠摯,少了現代主義詩人的前衛或狂放色彩,卻更顯現真性情。詩集和散文集如《出發》、《清唱》、《萌芽的觸鬚》等無不顯示一位青年作者琢磨文字的情致與自我期許。至於《昔往的輝光》以有情之筆記錄他與師長前輩的互動點滴,憶往懷人,甚至有了文學史意義。
但柯慶明最大的貢獻還是在文論上自成一家之言。他認為文學不同於其他藝術形式,因為文字本身已是承載意義的符號。文字發為文章,形成綿密複雜、虛實互動的表義體系。這一體系一方面指向特定時空生命經驗,一方面引領我們跨越時空,形成對「生命的沉思」,「生命意義的高度自覺」。這樣的文學體系與西方柏拉圖所建構的模擬/真實的二分範式極為不同。文學的美感意識必須在倫理關係的開闔中完成。傳統謂「體物」與「緣情」為文學之兩端,柯慶明則在其中看到兩者相與為用的關係,以生命意識的證成為依歸。
準此,柯慶明認為「文學,就一個完整的經驗論,它的歷程應該是連續不斷」。而所謂經驗不僅是具體實證的,也是心有靈犀的;不僅是文本互涉的,也是知人論世的。這樣的觀點落實在他的後期著作《古典中國實用文類美學》。從尺牘札記到奏章檄文,他發覺「文」的元素無所不在,興觀群怨其實就呈現在生命百態中。
而柯慶明本人不正體現這樣「一個完整的經驗論,它的歷程應該是連續不斷」?他對文學如此一往情深,使他出入不同世代、境界的文學作品都能有同情共感的心得。他因此明白教學與研究不只是傳道授業解惑而已,更是透過文字鏈接,形成龐大的生命共同體。如此抱負也許一般人覺得渺遠不可及,但只要聆聽或閱讀柯慶明談文論藝,或與他相交請益,就自然而然感受他的力量,舉重若輕,無比親切。
「沉思」之外,還有「行動」:這大概是柯慶明文學思想最值得矚目的一面了。從青年時期起他不斷叩問、思考「何為文學」的真諦,也從畢生具體實踐中辯證「文學何為」的意義。在〈藝術生命是生命的醒覺〉(1975)一文中,他引用昭明太子蕭統名句,「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作為文學根本詮釋。歷來對此句的解釋眾說紛紜。有謂「事」指稱寫作的活動及完成,「義」則關涉文章思想內容。柯慶明據此更加擴充,強調文章之為大業的事件性與實踐性。如此,「事」有了紀別異同的審美、倫理寓意,「義」 則平添褒貶是非的判斷性。兩者都指向他念茲在茲的「行動」。
對古典的重新詮釋帶給柯慶明的文論無比活力。如上所述,他將這樣的信念帶入實際生活中。早在青年時期,他就「以為當一個人,有權決定自己的行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時,他將會作更好的發展……我以為自我命運決定者,仍應該是他自己。也因此我們在行動時,將更有責任心——這就是個人尊嚴的價值」。多年後的筆記裡,他仍然相信「人生的目標,需熱情發動,才會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宏圖;生活的充實,需深情投入,才能持久不懈,而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努力」。他的自勉既呼應現代浪漫精神,更不乏傳統擇善固執、為所當為的期許。
我們的文學界充滿獨善其身的謙謙君子,柯慶明勇於任事而且每每義無反顧。他的行事甚至充滿一股傻勁,這在「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時代,何其可貴!他為《現代文學》編務奔走,尤其刊物後期所耗費的心力,不是作家讀者所能體會;他參與七○年代台大哲學系事件的調查與平反過程,顯現對校園民主無比的關心。他也是籌備《殷海光全集》出版的重要推手,推動台大台灣文學研究所的建立更是不遺餘力。也在這一過程中,他努力從中國文明傳統與台灣在地意識間找尋平衡點。他的努力雖未必全然如其所願,但挫折之餘,他總能摒擋一切,準備再出發。
《出發》是青年柯慶明散文集書名。然而遲至2017年在一則題記中,他還寫到「人生從來不是枯守一地一區,而能自致遠大的,因而寧靜不礙:出發!」但他的生命境界何止在於一次出發?那是不斷地出發,再出發。文學無他,就是從不斷出發中勘驗生命情境的良窳,淬煉審美意義的可能。「形式能具現這種體驗就是『美』,不能『具現』就是不美。」
台大主辦《柯慶明教授文學特展》不僅向柯慶明教授致敬,也同時提醒我們,在世事如此混淆的當下此刻,堅守所思所信的必要。這一特展大量運用台大圖書館館藏組資料以及家屬捐贈的手稿,鋪陳柯慶明的畢生行止。從少年有志文學的心路歷程到半世紀台大人的各種歷練,從師友通信到筆下文章,俱見其人其文的性情。柯慶明集學者、教師、作家身分於一身,在在示範「沉思」與「行動」的積極意義。
柯慶明博學而豁達,與歐美及日本漢學界互動頻繁。美國的宇文所安、日本的川合康三等教授都與他交好。1982年我學成回台任教台大外文系,一次演講之後與他結識,從此來往不斷。多年後才偶然得知,原來他是我得以赴哈佛任教的幕後功臣。他慷慨大方的氣度,知無不言,開口即滔滔不絕的風格,甚至他不拘小節的生活方式,點點滴滴,回想起來,備覺溫暖。從1982至今,四十年一晃而過,斯人已經遠去。「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但那個充滿問學熱情,講到興起處就開始結結巴巴的慶明兄,那個心懷熱衷腸,總是急公好義的柯老師,彷彿仍然蹬著他那輛破腳踏車,隨時準備出現——再出發——在台大校園中。
●《沉思與行動:勇敢的理想主義者──柯慶明文學特展》,即日起至11月2日止,在台大總圖書館1樓日然廳展出。
漢清講堂 281 紀念柯慶明教授 2019-04-07
柯慶明教授紀念專頁分享了 1 則貼文。內容豐富多元感人!
****
白先勇/一個勇敢的理想主義者——紀念柯慶明
2019-04-18 00:12聯合報 白先勇
他是一個傑出的學者,從古典文學到現代文學,著作等身,處處透露出他的睿智與敏感,
尤其他對文學九死無悔的熱情,令人感動……
白先勇(左)與柯慶明合影。 許培鴻/攝影
白先勇(左)與柯慶明合影。 許培鴻/攝影
我因為創辦《現代文學》結識不少文學界的朋友,柯慶明便是其中一位。柯慶明與《現代文學》之間也可說是一份奇緣。他在建中念書的時候,就因為偶然的機會,在西門町書攤上買到了《現代文學》的前三卷合訂本,「展讀之餘,充滿了欣喜與啟發」。大概他那個時候作夢也沒有想到有一天會成為那本雜誌的主編。《現代文學》創始人之一王文興從美國回台大跨到中文系教授「現代文學」,柯慶明等人便是他的學生。王文興當時主編《現代文學》,很自然地,柯慶明等人的文章便有機會登上這本雜誌了。尤其是《現代文學》開闢「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號」之後,柯慶明介入漸深。《現代文學》本以台大外文系師生為骨幹,以介紹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為宗旨,由於柯慶明等人的參與,台大中文系的師生也加入了這本文學雜誌,《現代文學》在性質上,也轉變成中西傳統的融合。《現代文學》是本資金極端匱乏,編務人手不足的雜誌,一直在苦撐中生存。一九七一年,在《現代文學》創刊十一年後,我將主編的重任,委託給柯慶明,雖然他那時只是中文系一員助教,但我跟他接觸以來,發覺柯慶明是一個對文學滿懷熱忱,有見解,有抱負,做事篤實可靠的青年學者。他主編過中文系系刊《新潮》雜誌,有過編務經驗。在我大力苦勸之下,柯慶明臨危授命,終於擔負起《現代文學》主編的大任來。
那是份艱辛的工作,連夜校對,騎腳踏車跑印刷廠,都要自己來。我看他做得辛苦,每個月寄一百美金給他補貼,那是他助教薪水的三倍,可是他把那點錢,都分給投稿的作者當稿費去了。柯慶明一直秉持一份中國知識分子「君子固窮」的耿介。那時傅斯年校長把老北大的自由風氣帶到了台大,傅校長是當年「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台大當時多多少少也感染了一些「五四」精神——一股「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理想主義。柯慶明就是這股理想主義的最佳典範,終其一生,他對文學、對教育、對社會都懷著「知其不可」的執著與追求。就是憑著這股「五四」熱情,他在《現代文學》最艱難的時刻,撐了三年,一直撐到一九七三,第五十一期,《現代文學》前半段歷史結束為止,其實第五十二期的稿件都已齊備,但因資金無著落,始終未印出來,柯慶明為此常引以為憾。若干年後,我對柯慶明笑稱:我們編《現代文學》是「盛唐」時期,你主編的時候已經是「晚唐」了!當然「晚唐」也出過「夕陽無限好」的大詩人。
白先勇(前排左起)、董陽孜、曾詠霓、張淑香;王童(後排左起)、柯慶明、鄭幸燕合影...
白先勇(前排左起)、董陽孜、曾詠霓、張淑香;王童(後排左起)、柯慶明、鄭幸燕合影。
柯慶明主編那幾年,《現代文學》其實也登出過不少好文章。尤其是第四十四、四十五兩期他策畫的「中國古典小說專輯」,意義重大。當時台灣的大學中文系,小說研究並非主流,這個專輯突出了小說這個文類的重要性,並且脫離「考據」,轉向西方式的「義理」批評。柯慶明雖然出身中文系,但他對西方文學作品及批評理論一向有極大興趣,而且自學甚勤,這一方面他擔任《現代文學》主編,自然也受了這本雜誌西化性格的影響。同時他以黑野為筆名在《現代文學》上發表了為數甚眾的詩與散文,他的文學創作表露了他心靈深刻幽微、敏感的一面。《現代文學》停刊三年,一九七六年再度復刊的時候,柯慶明就比較少參與了。但我們有一期推出臺靜農老師的專輯,把他沉沒了數十年的短篇小說重新推出。這一專輯,柯慶明幫了很大的忙。其實他對《現代文學》一直未能忘情,二○○三年他出任台灣大學出版中心主任,他策畫出版,印行了一套六大冊《現代文學》選集,有詩,散文,小說,這些作家當年都很年輕,初試啼聲,後來各自獨當一面,成為台灣文學的中流砥柱。這套選集意外暢銷,我跟柯慶明為這套書都寫過序,特別高興。
由於我跟柯慶明在年輕時曾為《現代文學》打拚過,為一種文學理想奮不顧身,因此,彼此之間,一直存在著一份「革命感情」。多少年後,我們談到《現代文學》不禁欣慰:我們畢竟做成過一件有意義的文化事業。雖然,柯慶明跟我的文學背景不同,他受的是中國古典文學的訓練,但他對台灣現代主義文學有很深刻的了解與同情,所以我們的文學觀便有許多交集的地方,我的文藝活動,他明的暗的都在支持,為我做過不少事,因為是太熟的朋友,都來不及向他說聲謝字,其實是銘記於心的。他二○○一年寫的一篇長論文,〈情慾與流離——論白先勇小說的戲劇張力〉,非常深入。二○一三年,他主編了《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白先勇集》這部五百六十多頁的「皇皇巨著」,編輯起來費心費力,但他一聲不響就完成了,他是一個從不伐功矜能的人。二○○八年,趨勢科技文教基金捐贈台大文學院「白先勇文學講座」,基金董事長陳怡蓁尋求柯慶明擔任講座總策畫,文學院獲得捐贈是件罕事,柯慶明為了文學院、為了台大,竟把這項十分煩人的任務承擔下來。講座的宗旨是邀請海外知名學者到台大文學院來授課,光是聯絡學者,送往迎來就得花工夫、花精力。這項工作是義務無償的,因為柯慶明拒絕報酬,他那份「君子固窮」的潔癖,主持講座八年,從一而終。說來慚愧,講座設在我名下,實際上,我沒有幫上什麼忙。我在加州大學執教二十九年,一九九四年提前退休後,便換了人生跑道,大部分時間用到撰寫父親傳記及推廣崑曲上頭去了。我喜歡教書,喜歡看到年輕學生的成長,但傳道授業對我來說是項沉重嚴肅的事業,必須全力以赴,全心投入。退休後我只在大學裡演講,參加講座,再未全職任教。二○一四年,趨勢科技講座最後一年,在陳怡蓁、柯慶明力邀之下,遂有春季通識課:「紅樓夢導讀」的產生。我在加州大學教書,教過二十多年的《紅樓夢》,但退休後的這二十年來,我對這本天書祕笈,又有了更深的了悟與體驗,因此回到母校,在通識課上,我把我的心得與小學弟、小學妹分享,引導他們走進大觀園,欣賞這本天下第一書,我感到在我教書生涯中,前所未有的欣喜悅愉。柯慶明每節課都來旁聽,替我安排六位助教,同時錄影上網,加入他主持的台大「新百家學堂」計畫,並出版DVD與書面手冊。一個學期下來,我只講了四十回,柯慶明為延續這門課,又為我奔走申請到台大講座,這門課,我足足講了三個學期,一百個鐘頭才把《紅樓夢》一百二十回講完。上課的講稿便是《細說紅樓夢》的由來,由時報出版社出版。柯慶明的出版弁言如此結尾:「平生擔任編輯,以激發作者創意,甚至逼稿成篇,為人生快事;但其快意皆未有如此次之歡喜踴躍。真的為白先勇喜!為《紅樓夢》喜!為中國文學喜!」柯慶明對於促成我連講三個學期的「紅樓夢導讀」這門課十分高興的,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
二○一五年春季的課,我上到一半,柯慶明突然病倒了,下半身癱瘓,雙足不良於行。從此,柯慶明便展開了近乎四年跟病魔勇敢搏鬥的艱辛生涯。柯慶明的病情有點複雜,經過幾位醫生診斷,是運動神經病變。柯慶明摔過跤,跌傷了沒有及時治療。在病中,他仍坐著輪椅去台大上課,他的通識課「台灣現代主義小說」、「台灣現代詩」一直是最受歡迎的課程,學生爆棚。同時他也奮力完成了他最後一本學術巨著《古典中國實用文類美學》,這是一本別出心裁的論文集。柯慶明積極求醫,努力復健,不肯向病魔低頭。朋友們都暗暗替他著急。我想到他的病,心情就不由得沉下去,有幾次我陪著他去尋求台灣的「神醫」,試試另類治療,總希望奇蹟出現。有一次我們到董陽孜家吃飯,柯慶明竟然拄著柺杖顫巍巍的行走起來,我們都十分鼓舞興奮,以為他從此走上康復之路,可是去年一場感冒,他的病情又直轉而下,無法行走了。他的兩位博士生楊富閔與鍾秩維常常在照顧他,我向他們打聽柯老師的病情,但始終沒有起色。今年四月一日,柯慶明終於不敵病魔的折磨,走完了他多姿多彩豐富的文學一生。
●
柯慶明的令尊是台大醫學院的教授,他從小在台大宿舍裡長大,最後也在台大的宿舍裡畫下人生的最後句點。他與台大結了近五十年的情緣,中文系畢業從助教當到中文系的教授,台文所的所長,文學院的副院長,出版中心主任,「新百家學堂」執行長,為了台大,他無私地奉獻了他的一生。他的日記《2009/柯慶明:生活與書寫》,每天記載,都在為台大大大小小的事,從早忙到晚,他的散文集《昔往的輝光》描寫台大師友,感人至深。他為了台大鞠躬盡瘁,一往情深。他是個溫暖的好老師,桃李滿天下,深受學生們的崇敬愛戴,他的學生在台灣各大學中文系,個個獨當一面。他是一個傑出的學者,從古典文學到現代文學,著作等身,處處透露出他的睿智與敏感,尤其他對文學九死無悔的熱情,令人感動。
柯慶明當學生的時候,我就認識他了,我們約好明年是我們結緣五十周年,要好好慶祝一番,可惜我們半世紀的約會未能實踐,只差一年。
●柯慶明教授公祭,將於4月20日(星期六)上午11時,假台北市辛亥路第二殯儀館至真二廳舉行。
*****
我的朋友攝影師陳文發感人的詩人專訪:
《創世紀》的一日 \ 黑野
"4月2日上午8:13 ·
沒有歷史說明的 "臺大出版中心簡介 組織成員"。
假使我記得沒錯,柯慶明教授是首任主管。雖然只有近3年,要出版的書規劃、安排好了,就讓賢。"
柯教授在出版中心的"轉危為安"、"新經濟學"的大成績/成就,參考他2009年3月8日的日記。腦筋清楚,善用校內資源,可以有了不起的成就!
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3
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