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日 星期二

《大度山風雲--我們第一屆東海人的故事 》我與早期東海物理 - 王亢沛 物理系;東海與我:我的教師之路 - 陳己香 外文系



王亢沛 1938-2018 :東海大學前校長、物理系教授。
我讀過他翻譯一本物理學大師的科普作品(台北:正中) 。可惜,省略末章談達爾文之演化論。
書名:奇妙的自然世界,出版社:正中書局,譯者:王亢沛,出版日期:1988
第六任東海校長 王亢沛 (1物理)11/27 過世




101 ~105 .我與早期東海物理 - 王亢沛 物理系

王亢沛簡歷: 美國天普大學物理學博士 台大教授兼系主任暨研究所所長 麻省理工學院訪問科學家 康乃爾大學物理系客座教授 中華民國物理、物理教育及科學教育等學會理事長 東海大學第六任校長 獲頒中華民國科學教育學會終身成就獎



58~61 .東海與我:我的教師之路 - 陳己香 外文系 


.......因為學生少,東海早期的特色之一就是小班教學,其中以大一、大二英 文的編制最為典型。當時英文是按程度分班的,一周 5 小時,每班十幾個學生, 教師都是以英文為母語的老師,所以「聽」「說」的效益比較明顯。教材主 要採用階梯英語系列(The Ladder Edition)的故事或傳記,或類似的讀本糸 列,由老師向系裡借用,用後歸還,所以不同的班可以交替使用。大二選文 則是由系裡油印的讀物居多。另外還有一本柯安斯老師編著的文法練習,就 是被稱為「The red book」的英文文法書,系裡會定期考試的。英文課也有期 末的統籌測驗,看整體語文能力有沒有進步。這一套教學計劃由柯安斯主任 主導策劃,沿用二戰後漸漸普及的「為外國學生設計的英文課程」(English as 60 a foreign /second language or EFL/ESL),在東海沿用了很多年。其他的課 像大一、大二國文,外文系 27 位同學分兩組,也是小班教學。 外文系其他的課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屬於「通才教育」課程,有大一修 的中國通史、生物學以及探討自由與人權等課題的政治學,有大二修的西洋 史、心理學。從大二開始,所有的課都以英文授課,用英文課本。這些課在 不知不覺間提供了不同領域的字彙和表達語言,對一般的英文能力也有提升 的效益。


另一類就是本系的文學課程。我們的文學課按時代劃分,除了古代文學(含 聖經)外,大都只限於英國文學的範疇。所以大三、大四兩年,我們專注於 17、 18、19、20 各世紀的代表作品,有啃不進去的 17-18 世紀的宗教詩,有道貌 岸然的 19 世紀散文,有厚重無比老讀不完的 19 世紀小說,有意象太多,難 以捉摸的 20 世紀詩作和小說,還有用中古英文寫成的 16 世紀莎士比亞劇本。 我們在英文的書寫世界裡希望領會到其中文學的梗概,可是語文的障礙,清 一色洋老師跟我們文化背景的差異,甚至某些老師剛從國外教會派遣過來, 教學經驗不足等等,都會造成我們學習上的挫折。最後一年系裡規定要寫畢 業論文,每人都有選定的論文導師,這是柯安斯老師休假前都安排好了的。 現在回想起來,那篇教我們忙得人仰馬翻的論文,儘管苦惱抱怨,多少讓我 們學會了怎麼寫讀書報告,包括文思、理路和格式等等,只不過常常因為不 懂得怎麼和導師溝通,做得很辛苦。


不過我的東海經驗不只限於外文系課程,我們的國文課也有兩年。在修 完一年古文和詩詞之後,二年級專注於中國思想史,涵蓋儒、道、墨、法、 佛等各家的代表著作。我們讀孔孟、老莊、韓非子等各家學說,希望了解各 家對人生、對生命、對社會的態度與詮釋。我選的是徐復觀老師的課,在他 的講述中,諸子學說很有啟發性,我開始學著從不同的觀點思考問題。大二 國文課確實為我開了一扇窗,讓我視野開闊了。這不就是人文教育嗎?

中文系其他的課,我們有時間也會去旁聽,有人喜歡牟宗三老師偏向哲 學的課,有人喜歡聽蕭繼宗老師講詩詞。每系的老師都會請學生到家裡餐聚, 遇到徐老師請客時,我們幾個外文系生也會一起參加。由於師生都住在校園, 所以師生間、同學間接觸的機會多。也許就是這樣的生活環境,造就了日後 東海校友的緊密向心力,成為東海人的特質之一。


1959 年 6 月,東海第一屆學生畢業了。畢業後我在文學院院長室做了一 年助教,繼而到美國德州北部一個小而美的文理學院 Austin College,選修古 61 典文學和美國文學。這一年裡,我深深感到自己讀文學的基礎太薄弱,或許 自己的資質並不適合走文學的路吧。在這樣苦惱的探索中,我記起了柯安斯 老師三年前所說的話。對啊,總要有些人從事教英文的工作啊,更何況我本 來就有做老師的意願呢?經過再三考慮,我在 1961 年 9 月進了紐約哥倫比亞 大學 Teachers College 的英文系,我屬於 EFL 教學組,主要課程放在教學法、 實用語言學、文化議題等方面,同時也修英文組的英國文學名著等課。兩年 後,畢業,結婚,外子繼續他的博士學位課程。


1970 年 8 月底,我和外子帶著未滿四歲的兒子回到台灣,開始在台大長 達 25 年的教書生涯。台大的大一英文課不採用 EFL 方法授課,他們的課本每 兩年改編一次,從文學、人文、社會和科普四個領域,選出 20 世紀英文文選、 短篇小說和詩作。這樣的課本,也符合通才教育(自那時起稱「通識」)的基本 精神。我除了大一英文,還有大二作文課。後來大一英文更加開放了,由教 師按各自所長規劃課程,並由學生挑選老師。那是我退休前 6- 7 年前的事了。

當年從師範學院一個急轉彎,我進入草創之初的東海。在不斷建設開拓 的校園裡,我感染了學校的朝氣,那是一種不斷向前向上發展的動力和期許。 那四年的成長經驗是幸福的,氣氛是樂觀進取的。我們在一個相對開放多元 的大學裡,受到更多的關注與扶持,那經驗也是不可多得的。後來我當了老 師,能夠順應環境,勤奮耕耘,多少還要歸功於早年東海的墾荒者精神吧。 那個地廣人稀的東海,有多少事讓人懷念,只有當年的東海人才記得清楚了。


陳己香簡歷: 美國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 Teachers'College 碩士,台灣大學外文系副 教授,有一子一女,兩個外孫。退休後比較有時間閱讀,偶而寫點札記,平 日做做伸展和氣功操,不過三者無非都是為了抗老而已。



TEFA NEWS 2019-09-18
東海大學學術發展文教基金會(TEFA)通訊
與您分享:
2000-10-14 東海大學學術發展文教基金會(TEFA)募款餐會影片


2000-10-14 TEFA 募款餐會媒體報導
《中國時報》東海餐會 募得千餘萬 校友主辦 陳其寬慨捐畫作義賣

2000-10-14 東海大學學術發展文教基金會募款餐會


王校長     4分50秒 起



我與早期東海物理 - 王亢沛 物理系

我與早期東海物理
王亢沛 物理系

一、我選擇東海物理
我從成功高中開始,就對物理很感興趣。到了高三,我們物理老師有時會講一些課本裡沒有的知識,很能引起我們的興趣。畢業前,我向他請教報考物理系的意見。他說了很多學習物理的好處,認為我學習物理的成績很好,又對物理有熱情,應該把物理系列為第一志願。老師的勉勵,更堅定了我讀物理的決心。
我將想讀物理的心願告訴父母,他們認為讀物理就業不易,並不贊成我走物理這一行,希望我能讀比較實用的化工。50 年代的台灣,公立校院只台灣大學、台南工學院(成功大學前身)、台灣省立師範學院(台灣師範大學前身)以及台中農學院(中興大學前身)四所。此外就是新成立的東海大學和中原理工學院了。
為了選擇化工或物理,我和家人多次溝通,最後採取了一個折中方案:報考四所聯招的公立校院和台北工專化工系,東海和中原則以物理系為第一志願。結果我考取了台南工學院、台北工專、東海和中原。沒考上台大化工,令我感到挫折,但卻讓我選擇東海物理有了好藉口。

二、我心中的「桃花源」
東海從 1952 年開始籌辦起,就受到各界的關注,報章雜誌也常報導與東海相關的消息。1953 年美國副總統尼克森主持東海的破土典禮,更增長了東海的聲勢,讓一般青年和家長企首盼望它早日成立、招生。我甚至把東海想像成高等教育的「桃花源」。
東海開學前,我完全不瞭解它的環境,只從報紙看過幾張東海的照片。
到了東海的第一印象是環境非常荒蕪,土地上盡是黃土砂石,沒有植被。建築物只有幾棟男、女生宿舍,以及尚未完工的文、理學院。學校周圍也很荒涼,只有零零落落的農舍、甘蔗田和蘆葦。我們上課、三餐都在男生宿舍。
我不禁心裡問道,這怎麼像我心中的「桃花源」?就像「桃花源記」裡的武陵人一樣,有少數同學休學或轉校離開東海了。
第一屆入學的同學不到二百人,我們和老師們一起生活,一起勞作,接觸的機會很多。我們很有魅力的曾約農校長,以鏗鏘的語調,在創校開學典禮上說:「開創是我們的格言!」這留給我很深刻的印象。不久文學院落成了, 102 部分教學設備和圖書陸續到位,校園建設包括理學院工程也積極進行著,校
園似乎每星期都有不同的面貌,呈現著蓬勃的朝氣。一學期下來,我終於體會到,我心中的「桃花源」是需要我們師生一起努力開創的。我們都是東海的拓荒者。

三、初嘗物理課
物理系一年級課程與物理相關的只有普通物理和微積分。講授普物的是創系主任鍾盛標教授。他早期留學法國,獲有國家科學博士學位,曾任台大理學院院長。我很盼望能多從鍾教授的課裡獲得新知和啟發,可惜他一年後就應聘新加坡大學的教職,離開了東海。第二任系主任王成椿教授也只做了一年就回師大了。
第一屆遲至十一月初才開學,學期比一般大學短了近一個半月。普物的內容相當廣泛,從力學、電磁學、熱力學、光學到近代物理。鍾教授因時間受限,只能勉強把力學教完,而力學是一般中學生比較熟悉的。微積分課也一樣落後很多。東海普物和微積分的課本一律採用英文教科書,經過一學期的磨練,閱讀英文的能力倒有明顯的進步,這是意外的收穫。

四、走過坎坷的路
大一下學期開學不久的一個夜晚,我參加學生社團活動,過了十點才散。
為了趕回宿舍,我抄穿過河溝的近路。當時天色很暗,路又崎嶇,一不小心竟摔進河溝裡。等了很久都沒人經過,我只好大聲呼救。終於驚動了耿蘊和和幾位同學,叫了校車把我送到彰化基督教醫院。外科魏醫師做了詳細檢查,發現我左小腿骨折、腳踝受傷,傷勢不輕。當時真沒想到我在彰基療傷,一住就是三個月。其間曾校長和多位老師、同學前來探望。令我錯愕的是,曾校長第二次來探病時,手臂也綁了繃帶,原來他在校園裡也摔跤了,可見當時道路真的難行。長期住院等於荒廢了一學期,令我十分懊惱。曾校長體諒
地說:「沒有路燈,摔傷不能都怪你,你好好在醫院裡療傷、自修,下學期開學前把各科考過,學校照算你的成績,准你和其他同學一起升上二年級。」
我於是在擁擠、嘈雜的病房裡努力自修。開學前我回到學校通過所有考試,升入二年級。錯失一學期聽課的機會令我遺憾,但對自學的能力增加了信心。
大一這一年,我在坎坷的路上走過人生的低潮。

五、物理系的老師們
除鍾盛標教授外,大學四年我還受教於朱應銑、王碩輔、克流、李洪江、高振華和劉崇恆等老師。早期東海藉三倍於公立大學的薪資,從台大、成大 103 等校延攬了多位優秀老師。在台灣各大學物理系師資普遍匱乏的五十年代,
東海師資陣容是不讓台大的。這些老師教學認真,各有風範,留下深刻印象。
以下簡單記述幾位老師,其中又以王碩輔老師對我的啟發最多,影響了我未來的發展。
大二電磁學和大三的熱力學是由朱應銑老師講授的。他是倫敦大學物理學博士,曾任台大教授,為人謙和,不茍言笑,上課從不講題外話。令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他把熱力學課本一滴不漏地從第一頁教到最後一頁,還加補充教材。 這是我求學生涯中少見的。
德籍克流教授,年僅 24 歲就得博士學位。他曾跟隨大物理學家海森堡從事研究。為逃避納粹迫害,先到日本大學教書,後又轉到台大(時為台北帝國大學)任教。王碩輔教授擔任系主任時,力邀他來東海兼課(三天東海,三天台大)。他在我們大三、大四時,講授光學和理論物理,教材多採用 Sommerfeld的理論物理套書,其中所用的數學不少超過我們的程度。他上課講的是帶有
德國腔的英語,加上當時沒有翻版書,大家只能輪流借用圖書館裡僅有的一套原版書,學習過程真的很辛苦,這種經驗至今仍記憶猶新。畢業後再翻閱自己的筆記,才發現克流教授所選的教材,許多都是理論物理中的重要部分,值得回頭細嚼。
大一時,學校從美國訂購的實驗儀器尚未運到,我們等到大二才補做大一的普通物理實驗。大學四年的實驗課大部分是由高振華老師教導的。當時實驗器材並不充足,多虧高老師認真規劃,我們才能在克難的環境裡學習到一些實驗基本技巧和科學精神。
六、懷念王碩輔教授
王碩輔教授是我大學時最親近的老師。他教過我理論力學、近代物理和綜合討論等課程。他上課準備充實,認真講解,對學生很關懷也很嚴格,是同學公認的好老師。他勤於治學,不斷自我提升,為我們樹立榜樣。王老師的身教對我起了不少激勵的作用。
大四有一門綜合討論課,由老師帶我們研讀學術論文,學期末上台報告心得。他選了一篇有關半導體的論文要我研讀,我雖只是一知半解,但從中我對固態物理這個領域以及科學研究的堂奧稍有一些領會。1950 年代,高能物理是很熱門的領域,台灣去美國的留學生,不少選擇理論高能物理為研究課題。王老師認為固態物理有很好的前景,對社會、民生有較直接的貢獻。
我後來從事固態物理研究,也是受到王老師的影響。

104
王老師教我們近代物理那年,是邊教邊寫講義的。後來這套講義經整理後由國立編譯館出版,成為很受歡迎的教科書。他整理講義時,我正好在母校擔任助教,有機會幫忙校對和解答習題,因此從老師那裡又學到一些知識和經驗。早期東海除正規的課程外,有時還會從國外邀請客座教授講學。例如我大三的暑假,物理系就曾邀日本國際基督教大學原道鮮教授講授統計力學,台大、成大學生也聞風前來旁聽。早期東海因有亞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董事會支持,有經費邀請國內外學者前來講學,很受其他大學師生羨慕。
早期東海師生一律住校,老師們不時會請學生到家裡餐聚。我是王老師家的常客,到老師家不但可以吃到師母的佳餚,還能不拘形式的向老師請益。
我離開東海後,王老師先後到日本、美國進修,並取得日本名古屋大學博士學位。1965 年王老師全家移民加拿大,一直在滑鐵盧大學擔任教授,成為國際知名的固態物理學家。我和老師一直保持聯繫,尤其我在多倫多大學工作那年,有較多的機會與他見面。1991 年我與中央大學賴三強教授一起邀他來台講學並合作研究,發表論文。那時他的身體還很硬朗,沒想到四年後竟因腦瘤過世。我與王老師近四十年的師生情誼,是我非常珍惜懷念的。

七、通才教育與兩年國文
大學四年除了專業訓練,我還必須接受通才教育,必修兩年的國文和英文。誠如曾校長所說:「通才教育在中國教育中毫無先例可援」,我們第一屆學生只能跟著老師從實踐中摸索。由於理學院通才教育包涵的領域太廣,加上有通才教育經驗的師資不足,學生所學到的只是一些浮光掠影的粗略知識。但瑕不掩瑜,從學習的過程中,我體認到知識浩瀚,各領域相互關聯且隨時間不斷變化的事實,進而促使自己將跨領域學習和終生學習當作人生追求的目標。這是我從東海通才教育所學習到的。
從大一、大二國文課我收穫很多。大一國文老師孫克寬教授是台灣著名詩人,我特別欣賞他所教的詩詞部分。他不僅解說字面上的意思、相關的背景,還引導我們欣賞其中隱藏而耐人尋味的美感。如今閱讀、背誦詩詞已成為我日常的嗜好,這是受孫老師的影響。大二國文老師牟宗三教授教我們「宗教與哲學」。他著重中國文化基本概念的闡釋,其中包括道家、儒家等先秦諸子的基本思想。他講課條理分明,旁徵博引,引人入勝。這門課增長了我的知識,也開展了我的視野。我認為東海二年的國文教學應是通才教育的重要

105
部分。
八、結語
東海創立時就有物理系,今年剛好是一甲子。創始之初的兩年,由於教學空間不足,教學資源匱乏,使我們學習的成效打了折扣。所幸學校當時所延攬的師資,大部份都是物理界一時之選,較之台大物理毫不遜色。這些老師孜孜不倦認真教學,不斷追求學問的精神,為我們樹立了榜樣,也提振了我們學習的熱忱。另一方面,東海的通才教育和自由學風,也使我們養成獨 立思考,不斷探索的習慣。這些不但彌補了最初兩年的缺䧟,更成了我們寶貴的精神資產。今年是母校創校六十週年,我謹以此文紀念東海早期拓荒的
歲月,以及傳授我們知識,帶領我們成長的師長們。

王亢沛簡歷:
美國天普大學物理學博士
台大教授兼系主任暨研究所所長
麻省理工學院訪問科學家
康乃爾大學物理系客座教授
中華民國物理、物理教育及科學教育等學會理事長
東海大學第六任校長
獲頒中華民國科學教育學會終身成就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