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30日 星期五

其許石(1919]-1980) 、 李茂生教授、其父



許石是誰?教科書不會教、媒體不會強調,但若聽過〈安平追想曲〉〈鑼聲若響〉〈南都之夜〉(不是〈南都夜曲〉,但一樣有名)〈三聲無奈〉,就知原來都是由許石作曲並主唱。他不僅創作歌謠,還到各地採集各地樂風,由此和文夏、陳達有了聯繫。


思想坦克Voicettank
14小時
1949那年的夏天,許石和臺南高商二年級的王瑞河,兩人相約同行,前往臺灣最南端,找尋本土音樂的創作素材。十年後,王瑞河成為流行歌手文夏,走紅全臺。
再過十年後,師大音樂系教授許常惠帶領的音樂採集隊,在恆春鎮郊外的砂尾路,採錄到月琴歌手陳達的歌聲,掀起民歌採集運動的高潮,開啟一場本土音樂的歷史傳奇。
#台灣 #音樂 #許
------------------------------------------------
Voicettank | 思想坦克
歡迎投稿:voice@voicettank.org
留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許石
Hsu Shih.jpg
性別
出生1919年9月23日日治臺灣臺南廳(今台南市中西區)
Flag of Japan (1870–1999).svg 
逝世1980年8月2日(60歲)臺灣台北市
臺灣 
國籍 大日本帝國(1945年以前)中華民國(1945年以後)
 
職業台灣音樂家
活躍時期20世紀
配偶鄭淑華
親屬(父)許賜枝、(母)許杜烏桔、
(子)許朝欽[1]、 (女)許碧娜、
(女)許碧桂、 (女)許碧雲、
(女)許碧珠、(女)許雅慧、
(女)許碧霞、(女)許碧芬、
(女)許碧琴
許石(1919年9月24日[2]-1980年9月10日[2]),是二戰後的台灣作曲家,創作出許多台灣歌謠,《安平追想曲[影片 1][參 1]、《南都之夜》[影片 2]為其代表作。1946年,許石自日本回台,逐步收集整理散落在各地方的台灣民謠與推廣鄉土音樂[參 2],其運用交響樂形式提升台灣民謠地位[參 3],並組織中國風的合唱團到處演唱宣傳,《解析臺語流行歌曲:鄉愁、翻轉與逆襲》一書評價許君開台灣流行音樂風氣之先河[3][4]

影片[編輯]

  1. ^ YouTube上的錄下當時許石親自開唱《安平追想曲》,發布時間:2013年4月14日,引用時間:2015年8月29日。
  2. ^ YouTube上的南都之夜之台語歌曲,發布時間:2011年11月13日,引用時間:2015年8月29日。

----


臺大校訊第1409期電子報2019-10-22 19:21:14




多年前有位要清潔隊員向遊民噴水的前藝人民代,在監所當志工(號稱榮譽教誨師)。其實她是個先知,知道自己有天會進去,所以事前安排了實習的機會,以免日後手忙腳亂。比起她,其餘的人就沒這麼聰明了。只不過,她的聰明才智也僅止於此而已,她連出國情資是連線的都不知道。2024o831
---20201..7 李茂生教授

父親今晨火化,撿骨時,不禁唏噓。長年臥病,失去意識,整個嘴到過世還是沒辦法閉合。父親是因為與里長一起慶祝馬先生選上總統,一時喝太多高梁而第一次中風,數年後又再度中風,於是陷入PVS的狀態,一直至過世。
換個觀點,對父親而言,能夠在無意識的情形下過世,而且脫離多年癱瘓疾症一事,應該可以說是解脫。再加上,九十餘歲的高齡,算是長壽。所以我們只辦了家祭。
認識的人許多都已經走了,辦個公祭也沒多大意義吧。
很意外的,我沒有感到多大的哀傷,心中只充滿了濃濃的回憶。被綁在柱子上抽打(因為偷錢)、被當作猴子戲耍(因為父親酒醉)。不過更感激的回憶是,父親用盡積蓄把我送到臺北住在補習班頂樓的往事。如果沒有父親的決斷,我可能就這樣在苗栗完成初中以及高中的學業,那麼應該就沒有李茂生教授了吧。
父親啊,安息吧,你度過了一個會被親屬一直回憶、掛念的一生,值回票價了。


----

108學年度特聘教授報導─李茂生教授


在本校任教多年的李茂生教授日前獲選為臺大108學年度特聘教授,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因其在1997年主導的少年事件處理法修法,引入了新元素的修訂,更在今年再新修訂了少事法的實務運用成果,同時創建了少年矯正學校制度,讓臺灣少年犯罪人數從每年平均1萬2千人降至8000人次,被外界稱為「少事法之父」。


回憶起當初決定走一條很少人走的路,李茂生教授指出,當兵時期他在看守所當預官,遇到了一名18歲的少年,那名少年與其他受刑人不一樣,非常聽話,有一次其他少年要他去偷香菸,少年直接拒絕,結果卻遭到20幾個人連續強暴,肛門直接撕裂,當時完全不知道怎麼處理,但卻思考了刑法的真正意義,並下定決心專研監獄學,以及了解監獄人的處境。


李茂生教授推動監獄人權、少年犯罪者保護等,他指出,這些除了與在看守所遇到的那名少年有關,也與他的家庭教育有關。李茂生教授說,小時候爸媽沒有嚴厲管教過他,是個被愛包圍的孩子,因此遇到不同社會地位的人,不會有歧視的眼光,同時希望自己是個有溫度的人,但也發現儘管有溫度,無法改變社會,因此最後走一步跌一步,把自己當成sample,拿自己的例子去幫助更多少年受刑人。


李茂生教授花了多年研究少年犯罪,他認為,少年做錯時,不應罵他或鼓勵他,應撐著他,讓他可以表達自己的心聲。李茂生教授指出,民國86年在修訂《少年事件處理法》時,就不斷主張身陷司法的少年需要的不是責罵、究責,而是成人的伴同以及自我表達權的保障。伴同可以促進安心,而安心則是自我表達的基礎。如果司法少年可以在處遇的流程中,理解到自己深層的創傷,學會表達自我,並積極尋求他人協助的話,那麼他就踏出了更生的第一步。


李茂生教授指出,少年犯罪要再次重返社會,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基本學力,以及營生能力,但是往往少年在矯正學校沒有學習到這兩點,矯正學校應有真正的矯正角度來面對這些少年,但往往還是把矯正學校當成監獄看待,這樣問題少年依然存在,甚至少年從矯正學校出來後,社工偶爾打個電話慰問一下就沒有後續了,而同樣的問題依然存在。他以鄭捷事件舉例,當社會一面導向要將他處死刑時,卻沒有思考他會變成這樣的原因,「人都在那邊了,我們不去理解他,這樣的問題只會一直延續,不會解決」。


回顧自己走過的這些路,李茂生教授表示,其實還有很多事沒有完成,「沒辦法,我想做的事情太多無法完成了,但這樣也沒關係啦!越多挫折我越覺得自己與眾不同、覺得自己活著!」李茂生期望自己能為這些少年翻轉一些人生,「讓他們做一個真正的人」。


問到是否還會為這些少年做下去,李茂生教授肯定的指出,還是會繼續做,不只為了自己也為少年,自己預計明年2月退休,「但是心中確實有放不下的東西,有體力,我真的會繼續做下去」。


(引自《ETtoday 新聞雲》/ 記者崔至雲報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