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天儀(1935年9月10日-2020年4月29日),台灣著名詩人、評論家。筆名柳文哲。曾任台大哲學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代理系所主任,也曾擔任靜宜大學中文系教授兼文學院長、台文系講座教授、生態所教授等職務。 曾榮獲台灣省台中文藝協會 ...
生平事跡 · 求學時期 · 與「笠」詩刊相關的事 · 作品出版
第34屆吳三連獎新詩類-趙天儀.專訪– 財團法人吳三連獎基金會
www.wusanlien.org.tw › ...
趙天儀自認受到俄國文學影響很大,《齊瓦哥醫生》、《靜靜的頓河》在他心中,才是具有生命的文學,而杜思妥也夫斯基、 托爾斯泰,更是具有社會意識、洞察人性的作家,也間接影響到他寫實又樸素的詩作風格。 進入台大哲學系就讀後,趙天儀除了寫作之 ...
***
趙天儀老師去世了,臉書出現不少追憶的貼文,他是我當年博士論文的口試老師,對我鼓勵有加。
2019年初,台中市文化局所屬「台中作家典藏館」委託我策畫「詩心與童心:趙天儀特展」,我曾多次到台北浦城街趙老師家中與他晤談,向他借用展出資料。
師母與他的對話及互動細節,常讓我忍俊不住。師母會念他書太多、到處放,連餐桌也侵占,明明行動不便卻不聽話,常製造麻煩。聽起來似乎是抱怨無奈,其實更多的是關愛與不捨。
以下貼出我撰寫的展覽引言,表達我對趙老師的懷念與感激。
他是詩人,也是學者,他是臉圓圓的慈祥老爺爺,也是充滿童心與浪漫氣息的兒童文學推手。當他唱起童年時代的日語童謠,眼睛瞇成一條線,我們就好像跟著他的腳步,走回戰爭砲火下的童年。
他1935年出生在台中市區榮町(現在的繼光街),走過二戰、戰後的二二八、白色恐怖與38年的戒嚴,60年代起就積極參與本土文學的建構,包括《台灣文藝》、《笠》詩刊,對台灣這塊土地有深切的關懷。他也是台中文化的活字典,熟悉文壇故事、對市區景點背後的故事更是如數家珍。聽他講故事,絕對會讓人興味盎然,甚至會心微笑。
他熱愛閱讀與文學,一輩子愛書成癡,生活離不開閱讀與寫作。他的祖父是台中著名漢醫師,也是傳統詩人,父親開設唱片行,從小就沐浴在文學與音樂的環境裡。
他小學時曾逃學到圖書館看童書,初中嘗試寫作,還與同學李敖等人一起編班刊。因為中學老師的啟發,大學讀台大哲學系,後來還成了哲學系教授還兼代系主任,看似一帆風順的人生勝利組,卻晴天霹靂遭遇巨大風暴,他成為「台大哲學系事件」的受害人之一,讓他的生命栽了大跟斗,轉了個大彎,丟了教授職位,在國立編譯館沉潛。
從此對生命與詩的本質有更深的體悟,「只要有一撮泥土/我就萌芽/只要有一滴露珠/我就微笑」,這種小草的生命哲學--不論環境如何險惡,永不放棄希望--最能體現他的人生態度。
因此,介紹趙天儀及其文學,目的是透過他的人生歷程與作品,引領大家走一趟認識台灣文學與社會變遷的生命尋根之路,進而對台中的文化與歷史有更多的瞭解,產生更深刻的認同。
****
周婉窈 Chou Wan-yao
......去年(2019)3月27日學生舉辦「重返台大哲學系事件座談會」,我替同學先打電話聯絡幾位教授,當時也打電話給楊翠華女士,希望她能來,但前輩們身體都有各種狀態,結果無法來。楊翠華女士是楊斐華老師的姐姐,她非常懷念早早過世的妹妹,因此在她整理的楊克煌遺稿《我的回憶──台魂淚(二)》(2005)中特地放了這張楊斐華的照片。
楊斐華只活了不到44年(1942/10/17─1986/5/6)。我常想,如果沒有哲學系事件,她沒有被解聘,就可能不會每天伏案翻譯,抑鬱以終,過世時還那麼年輕。她有可能成為哲學系的傳奇,像中文系某個傳奇一樣,女教授好有才華,好有氣質。
哲學系事件發生時,楊斐華是助教(當時助教是正式的教職,可以升等的)。以下這一段節錄自當時系主任孫智燊的解聘簽呈說明書中關於楊斐華的部分,全文請看圖二、圖三的圖檔(臺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小組,《臺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報告《附冊》,頁172-173)。
(四)楊斐華,現職:本系助教
說明:謹按楊〔斐〕華助教基於多方考核,不宜續聘。其理由如下:
1、學識能力平庸不堪大學師資之選─查楊女士原係本農學院園藝系出身,並無大學部哲學基礎教育,其在本系研究所畢業成績平平,(平均成績僅七十分左右),其如何得以選充助教?
…中略…
(楊維哲教授說,他們去查楊斐華的成績,非常優秀。據楊翠華女士說,她當時正要或在讀輔大哲學系博士班,待與楊女士確認。)
…中略…
本人〔孫智燊〕初來時曾詢及助教任用資格標準,趙天儀諉稱分數並非唯一考慮標準。本人當時頗為不解,事後調查,始悉楊之獲選入系,不無特殊原因,及特殊家庭政治背景。 蓋楊女士經治安當局「列管」有案,不准出境,其父原係二二八事件時「台獨」主腦份子之一,迄今猶在綠島管訓中,個中特殊微妙心理背景關係,足堪為某方政治運用之資。姑就其學識能力而言,楊之哲學訓練學養不足,教學能力更成問題,若任其留系服務,勢必擢升講師(去年已研究所畢業),其詒誤青年教育,當不待言。
第一點講了「台獨」,當時殺人要一刀斃命,當然要牽扯「台獨+共匪」的關係了。第二、三點就請有興趣的朋友自行去看,多數人都被捲入這個「馬丁」案。
第一點有很大的錯誤,楊斐華的父親楊克煌當時在中國,不在綠島,他是謝雪紅的革命情侶,二二八之後,都逃到中國。謝雪紅口述、楊克煌筆錄的《我的半生記──「台魂淚」(一)》(1997),也是楊翠華女士整理出版的,非常值得讀。
楊斐華被解聘後,從事翻譯工作*,她翻譯的書影響不少人,但被影響的讀者,大概很少很少人知道她的坎坷的生平。
*1979年,楊斐華翻譯的《人可能進化的心理學》《第四道》 則從1978年開始陸陸續續刊登在「鵝湖月刊.....
***
....."客座教授馬丁事件
楊斐華助教還有一條罪狀跟客座教授馬丁(Robert Martin)有關。馬丁是耶魯的哲學博士,同時也是茱莉亞音樂學院的碩士,他除了具備哲學專業之外,還是一名大提琴演奏家。這位從美國來臺擔任哲學系客座教授的馬丁,他太太是耶魯大學人類學的博士候選人,因此到臺灣來寫博士論文,以臺灣乩童與樹林地區老百姓使用藥草的現象為研究題材。既然馬丁有客座教授的機會來臺,他太太也就跟來到臺灣鄉下做田野調查。由於楊斐華英文很好,期間有幫他們做過翻譯。孫智燊怎麼寫馬丁的罪狀呢?他說馬丁是國際共產黨員,其母親也是共產黨員,而太太則是社會主義者。孫智燊就這樣寫,他敢這樣寫。閻校長也這麼講!
後來又有一次,馬丁以音樂家的身分要到臺灣來公演,孫智燊竟然涉入,拒阻馬丁教授下飛機,不讓馬丁入境臺灣。大概是擔心如果讓馬丁入境臺灣,一些真相會被揭穿。馬丁一直都不知道,他竟然是臺灣的「不受歡迎的人物」,他感到莫名其妙。幾年前,馬丁與楊維哲見了面,林正弘教授趕緊精裝了一套《臺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報告書》送給他,他感到很高興。當他聽到說被臺灣的特務頒給了國際共產黨員證時,覺得不可思議。"~https://www.lib.ntu.edu.tw/gallery/Oral/02_20090106_YangWeiZhe_3.html
2009/01/06 - 楊斐華助教還有一條罪狀跟客座教授馬丁(Robert Martin)有關。馬丁是耶魯的哲學博士,同時也是茱莉亞音樂學院的碩士,他除了具備哲學專業之外,還是一名大提琴演奏 ...
*****
2005年6月29日,《台灣日報•副刊》刊出趙教授的一首詩作,名叫〈她,緊閉著嘴——憶楊斐華〉。全詩如下:
她,緊閉著嘴
不承認她的父親是誰
從小,父親就追隨
他的革命同志,遠離故土
她,緊閉著嘴
堅毅而沉默的眼神,背負著苦難
在愛與茫然的悖論中
失去的童年銘記著消失了的父親
在一場莫名的鬥爭中
她還背負著父親參加革命的原罪
且被扣上紅色罪名
成為一個政治犯家屬的犧牲者
不承認她的父親是誰
從小,父親就追隨
他的革命同志,遠離故土
她,緊閉著嘴
堅毅而沉默的眼神,背負著苦難
在愛與茫然的悖論中
失去的童年銘記著消失了的父親
在一場莫名的鬥爭中
她還背負著父親參加革命的原罪
且被扣上紅色罪名
成為一個政治犯家屬的犧牲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