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0日 星期六

紀念I. M. Pei (貝聿銘) ;回顧展 2024。為我們開門、開窗:伊斯蘭建築和藝術。柏林的德國歷史博物館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展。劉曉波街 、李文亮廣場、Free China Square:The Chinese Embassy building designed by I.M.Pei


6/21出版的《明周》,包含36版貝聿銘專題報導【LIFE X ARCHITECTURE 貝禮中談父親貝聿銘 I.M.PEI九大建築作品 】,一書盡覽貝聿銘102年人生與重要建築,感受貝聿銘驚世才華。
內容包括貝聿銘生平與近代歷史並行年表、率先披露M+下周開幕的貝聿銘大型展覽珍貴展品、貝聿銘學生時期手稿圖片、專訪兒子貝禮中細訴父親九大建築與人生悲喜、盤點貝氏五個建築之最等等。
貝聿銘的《中國戰爭時期與和平時期的標準化宣傳站:No. 3立面圖》,1940年,墨水紙本,©MIT Museum,由麻省理工學院博物館提供。




















2024年6月29日-2025年1月5日 香港M+博物館

貝聿銘(1917–2019)大型回顧展「貝聿銘:人生如建築 」,將鉅細無遺地審視這位美籍華裔建築大師的作品。貝聿銘的建築項目備受矚目,縱貫七十載,橫跨遼闊地域,包括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巴黎大羅浮宮、香港中銀大廈和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這些地標奠定貝聿銘在建築史和流行文化的顯赫地位,其人生跟事業,亦由權力關係、複雜的地緣政治、文化傳統和世界各地千姿百態的城市風格互相交織,形成絢爛繁富的經歷。他的跨文化視野,為當代世界奠下了基礎。

本展覽分為六大主題──「貝聿銘的跨文化底蘊」、「房地產和都市重建」、「藝術與公共建築」、「權力、政治與賞識青睞」、「物料改良與結構創新」和「以設計重新解讀歷史」。這些主題反映貝聿銘如何游刃於各種區域和地方脈絡,以建築造就文化生產和建構公共空間,並探索對於傳統的嶄新演繹。這些主題將貝聿銘的作品,與社會、文化及其人生軌跡交相對照,顯示建築和生活之密不可分。

展品將包羅一系列繪圖、草圖、錄像、模型、相片和多項檔案紀錄,當中不少為首次曝光。展覽亦透過當代眼光去看貝聿銘的作品,同場展示多幅由新一代攝影師操刀的全新委約照片,呈現貝聿銘一些經典和較少人熟悉的建築,參與攝影師包括何兆南、久保田奈穗、李國民、喬瓦娜.席爾瓦、穆罕默德.薩姆吉、田方方和米田知子。此外,展覽跟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的建築學院合作,製作模型展現貝聿銘建成和未實現的項目。





26:27NOW PLAYING


158 I. M. Pei (貝聿銘) and Islamic Art Museum 2017-05-19 H.C. Chung





貝聿銘先生學習、欣賞、創作出的伊斯蘭建築和藝術,這經驗,為我們開門、開
窗。

Islamic civilisation produced some of the world's finest cities and greatest minds. Without philosophers like Ibn Rushd, the Enlightenment might never have happened. From The Economist’s 1843 magazine's archive
1843MAGAZINE.COM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 in Berlin (Horst Rudel)

位於柏林的德國歷史博物館

柏林德國歷史博物館(DHM)自5月11日-10月18日展出以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政治表態為中心的展覽。這位如刀尖般鋒利地反思的女哲學家,於1906年出生於漢諾威,在柯尼斯堡長大,1975年在紐約病逝。
展覽是按照阿倫特一生所關注的話題來分區:反猶太復國主義、殖民主義、種族主義、國家社會主義、斯大林主義和反抗。博物館希望以此來展示20世紀歷史最重要的主題。


展覽中一個重要的展室是關於阿倫特對艾希曼審判的觀察與報導。艾希曼對數百萬猶太人被送往集中營負有責任。在阿根廷被以色列情報人員抓捕後,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接受審判。阿倫特有關審判過程的系列文章刊登在《紐約客》雜誌上,後來成書《艾希曼在耶路撒冷》。這些文章在1960年代引發世界廣泛的討論。對艾希曼的評價--"平庸之惡"至今仍是辯論的話題。
德國歷史博物館的講解員博爾認為,"戰後,人們將國家社會主義稱為惡魔或者與魔鬼立約",阿倫特則希望針對這一觀點指出艾希曼"殺人的平庸"。
阿倫特指出猶太人大屠殺所反映出的"官僚主義"、"不去多想"和"平庸"。她想要闡明,並不單是撒旦主義者,而且也有聽從上級命令的官員促成了納粹的罪行。阿倫特認為,艾希曼是一個現代社會中廣泛存在的類型,願意不考慮自己的良知來執行上級的謀殺計劃。因此,她提出的要求是:"沒有人有權盲從"(Kein Mensch hat das Recht zu gehorchen)。當時,她的觀點引發猶太人等團體的憤怒抗議,因為她反對了那種認為對猶太人的魔鬼式的大屠殺僅僅是魔鬼般的罪犯所為。
除了"平庸之惡"之外,阿倫特提出的"極權統治"也是20世紀政治哲學的重要概念。

對阿倫特來說,培養自身的判斷力與政治行動一樣重要:"不要跟風,自己作判斷"也是展覽的結語。對於一個有生命的民主政體而言,個人作出自己的判斷不可或缺,特別是與大多數人不同的時候。




柏林德國歷史博物館漢娜·鄂蘭特展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 Follow online

DHM.DE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 Follow online

Exhibition "Hannah Arendt and the Twentieth Century" online: We would like to give you the opportunity to take a first look at the exhibition with our online picture gallery, created in cooperation with rbbKultur, give you a first impression of Hannah Arendt's life and work. Gradually, we are adding...



***

美議員提案紀念李文亮中國駐美使館外街道將改名




將一個警告世人卻被當局打壓,最終犧牲的醫生姓名,放置在施展權力的駐外使館門外-美國議員的這項提案兼具紀念意涵與政治諷刺,料將引發中國不滿。



又來了。前幾年的提案是劉曉波街,被Obama 否決。
這次有微機會過關嗎?


RFI.FR

美两党议员提案 中国驻美大使馆所在街改名李文亮广场
一批美国国会议员周四提议,把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中国驻美大使馆所在的街道以烈士李文亮医生命名。美国两党议员同时提出了这一法案,可能会再次……



叫Free China Square 比較好。

1



****

Embassy Building
2012/07/01




The Chinese Embassy building is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of Washington DC. It covers an area of 10,796 ㎡ with a floor area of 39,900 ㎡ . It was surrounded by Van Ness Street to the north and International Drive to the west. The warm beige-hued French limestone is used for the exterior walls in recognition of the limestone found in typical federal buildings throughout Washington DC.

The building features a fusion of the traditional philosaphies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modernity. The south-facing entrance leads to a modern and functional interior and a Chinese-style garden in the back. The whole compound is composed of a West Office Wing, an East Office Wing and a public area where the Entrance Hall is located.

The unique and modern-look of Entrance Hall makes it the symbol of the building. It leads to a number of meeting rooms, ball rooms, a multi-function hall and an auditorium.

Landscap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sign. The Chinese garden between the two office wings adds a touch of tranquility to the compound.

The building is designed by the world famous Chinese American architect I.M.Pei and built by Chinese contractors. It was put to use on April 1, 2009.




2024 年 7 月 6 日  日經的新聞報導
「超級明星」建築師貝聿銘首次回顧展
香港展覽展示了一系列前所未見的材料

貝聿銘是世界上一些最著名的建築背後的建築力量,包括香港中國銀行大樓等高層建築和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樓等公共空間。他的設計具有挑戰性且多樣化,從美國克利夫蘭市的搖滾名人堂到多哈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貝聿銘最出名的可能是巴黎羅浮宮博物館頗具爭議但標誌性的玻璃和金屬金字塔。這些作品使貝聿銘成為中國現代頂級建築師。然而,從未有過全面的職業回顧。 「我們一直試圖這麼做,」他的兒子Sandi Pei 說,他是一名建築師,與他的兄弟Didi(2023年12 月去世)合作,在紐約的Pei Architects 工作,他們的父親幾乎一直在在那裡工作直到去世。
「貝聿銘:生活就是建築」於6月29日在香港M+畫廊開幕,並將持續至1月5日。
展覽整齊地佈置在六個巨大的房間中,讓參觀者能夠重溫貝聿銘非凡的職業生涯,觀看超過400 件物品,包括圖紙、項目模型和大量以前從未見過的材料——甚至是他的兩個建築師兒子所從未見過的。這是對建築巨人的全面致敬,對貝聿銘來說也是一種回顧。 1935年,他移居美國,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並在那裡度過了餘生,並於1983年獲得了著名的普立茲克建築獎。

M+ 設計與建築策展人Shirley Surya 表示,他的設計因其巧妙地融合了西方和亞洲的一些最佳影響而受到讚譽,並補充說,這次回顧展是博物館歷史上最重要的展覽,涉及十年來規劃和研究。她和聯合策展人 Aric Chen 於 2014 年開始與貝氏家族進行討論。 Surya 估計 70% 的展覽材料從未在公眾面前見過。

他的第一個學生設計並為紐約房地產巨頭威廉·澤肯多夫(William Zeckendorf)鮮為人知的早期作品闡明了貝聿銘如何開始逐步發展他獨特的風格。「對我來說,能夠如此多地了解他的早年生活真是太棒了,」現任鹿特丹荷蘭國家建築博物館 Nieuwe Instituut 館長的陳說。 2012年至2018年,他擔任M+設計和建築的首席策展人,並在安排貝聿銘回顧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該展覽講述了貝聿銘 1946 年從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獲得建築學位後作為房地產設計師的鮮為人知的階段。

「人們真的不知道他是如何在房地產上度過這麼多時間的,」陳說。 “這對哈佛大學畢業生來說是很不尋常的。”貝聿銘在 Zeckendorf 工作了七年,之後於 1955 年成立了 IM Pei & Associates,在 20 世紀 60 年代中期成立了 IM Pei & Partners,並於 1989 年成立了 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正在香港參加回顧展開幕的Sandi表示,他的父親突然同意舉辦兒子們多年來一直敦促舉辦的展覽,他也感到同樣驚訝。他的父親繼續與兒子們一起就專案提供諮詢,「但在他職業生涯的這個階段,他已經完成了工作,」他說。 “正是時候了。”

第一次觀看展覽後,Sandi驚嘆的不僅是他父親建築設計的綜合處理,還有他生活中的細節,包括許多對他來說新鮮的東西,例如來自貝聿銘和他在中國的家人的信件。他說:“這在中國非常重要,在香港尤其重要。” 「我父親一歲時從廣州搬到香港,在這裡上學,」他說。 “儘管他的職業生涯如此成功,但他在中國卻鮮為人知。”

「對於香港和那裡的藝術來說,這是一個艱難的時期,」藝術作家兼歷史學家埃里克·韋爾(Eric Wear)說,他曾擔任國際藝術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的負責人,現在居住在葡萄牙。 “人們不想說任何可能被視為批評的話,這也是藝術家身上發生的事情。”然而,從許多方面來說,貝聿銘的展覽也及時提醒人們,香港長期以來一直扮演著中國與西方世界之間的橋樑角色。像 M+ 這樣的畫廊的設計和資助都是為了承接大型計畫並促進對當代藝術關鍵問題的討論。

就貝聿銘而言,六個主題房間的組織不僅是為了闡明他的成就,也是為了闡明他的奮鬥。現在有足夠的空間,沒有比這更好的地方來重新考慮他與中國的關係了。

貝聿銘在中國大陸的作品出乎意料地少,但值得注意的是——從1982 年竣工的北京郊外的香山飯店開始。建築,強調中國崛起的實力。相反,貝聿銘設計了一座低層建築,借鑒了中國鄉土建築的白牆灰瓦,並將建築群佈置在庭院周圍。這座建築體現了貝聿銘在設計中使用中國元素,其中包括從 2,500 多公里外的雲南省石林搬來的岩石。陳也指出,貝聿銘是少數在中國、香港和台灣完成重要建築的頂級建築師之一。他在蘇州(他的祖籍地在上海附近)設計的博物館自 2006 年開業以來廣受好評。

即使在開幕後的第一天,回顧展的許多參觀者都對在香港發現這樣一位鼓舞人心的人物的高品質作品感到興奮。 「他確實影響了我,」當地著名建築師威廉·林 (William Lim) 說,他不僅讚揚了解釋盧浮宮金字塔等著名作品的展覽,還讚揚了對建築師生活的許多見解。

林說,貝聿銘是「超級明星中的超級明星」。 “香港應該為M+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的建築展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