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日 星期六

戴文采 (1956~2020);李劼《戴文采的水晶雪花》


4 小時
謹以此文祭悼戴文采女士。台灣屈指可數的才女,《源氏物語》無以倫比的中譯者;可惜壯志未酬,是否能有才力相當的後繼者,也只能看天意了。一路走好。此祈。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戴文采
Teresa Tai Wentsai.jpg
出生戴文采
1956年3月26日64歲)
臺灣 臺灣苗栗
逝世2020年8月1日(64歲)
臺灣 臺灣台中
職業作家
國籍 中華民國
體裁新詩散文戲劇小說評論編纂
代表作《天才書》、《哲雁》、《女人啊女人》、《我最深愛的人》、《蝴蝶之戀》、《在陌生的城市》、《我的鄰居張愛玲》、《夢與智的旅程》、《今日菖蒲花》
獎項聯合報小說獎梁實秋文學獎
戴文采(1956年3月26日-2020年8月1日),臺灣苗栗人,原籍遼北西安。臺灣作家。出版有小說、散文、評論、劇本、新詩等。[1]苗栗大同國小國立台中女中東海大學中文系畢業。

生平[編輯]

中學開始創作,曾發表於新生報等。大學作品獲復興文藝營小說獎,獲選中華文藝之三十四顆星光。大學畢業曾任教國中,新聞媒體編輯。1983年底出國前,小說《昔人已杳》曾進入時報文學獎決選前三名;此小說書寫中華民國國軍老兵渴望返鄉,遭蔣經國阻攔不准許發表,故而摘除獎項。《昔人已杳》等早期作品,後由洪範書店結集出版為戴文采第一本小說集《哲雁》。
1983年底赴美,後進入洛杉磯美洲中報,打開對古典文學原鄉中國書寫的激情,陸續出版作品《天才書》、《我最深愛的人》、《蝴蝶之戀》、《女人啊女人》、《那一夜在香港》、《在陌生的城市》。
2009年開始,旅居香港及廣東等地,於2013年在中國大陸出版散文集《我的鄰居張愛玲》、散文集《今日菖蒲花》、小說集《夢與智的旅程》。
另有多部長篇作品於新浪博客發表,備受網民期待,惜因病沉重未能完成。
戴文采業餘愛好聲樂,在網路上有若干演唱音頻。 [2]

評價[編輯]

戴文采在兩岸文壇以文字鮮活、意象跌宕、哲思幽微,寫人狀物富有獨創性馳名。她的散文尤長於白描及意象。
作家張曉風
「有一雙鷹眼,一顆廟前石獅子閱盡世態冷而慈悲的心,一枝弋箭般的筆,能射出又能收回。」[3]
作家李劼
「她的文字根底和人文素養遠在張愛玲之上。她的才學足以睥睨製造了張愛玲神話的夏志清。」
「戴文采的文字,珠圓玉潤,無論是小說還是散文,筆鋒所至,點鐵成金。」
「戴文采通常能將最難名狀的諸如無聲時刻、空氣光線之類,刻畫得輪廓分明,生趣盎然。」
「自由,對於張愛玲來說是一個特定的年代一個特定的城市。但對於戴文采來說,自由,閃現在她任何一段年齡,倘佯在她所居住過的任何一個城市,任何一方土地。張愛玲是塵世的,世故的,她決絕而去,卻又無法淋漓盡致。門第身份之類通常會讓人作繭自縛。相反,戴文采則秉賦天真,不諳世故,故而得以時不時地文采飛揚。」
「戴文采總是像個小姑娘一般的好動,靈氣十足;同時又樂善好施,逢到任何一個求教者,全都悉心相授,且誨人不倦。她不懂如何求取功名,一如她從來不知回報。文學寫作在她不過愛好而已,就像她喜歡美聲唱法。可能正是這樣的天然,她可以隨便進出任何一部在世人看來難以企及的文學經典。」
「戴文采的雪花品性,不是白茫茫的,而是星星點點、一片一片的。她不擅長講一個完整的故事,一如她不知道如何度過今生今世。她仿佛一出生就是不完整的,更不用說此後被命運碾作一塊塊碎片。那一片片的晶瑩,或許就是她留給人世的一份饋贈。」
學者張瑞芬
「自東海中文系畢業的戴文采,文字鮮活,意象跌宕。」
「戴文采學張入手,其散文的直觀敏悟,與近似神經質的感受能力,似乎比小說更貼近張愛玲,也更加成功。」
「柔情百轉,旁徵博引,娓娓抒發情感與哲思。」
「戴文采的散文,十數年來,方成三冊,產量委實不多。然而她慧黠不可捉摸,精彩處力追張愛玲。」

爭議[編輯]

1988年4月,戴文采應《聯合報》編輯蘇偉貞之邀,採訪張愛玲未果而轉為側寫,完成散文《我的鄰居張愛玲》並於1988年5月發表於洛杉磯《美洲中報》,因詳細描寫張愛玲的私人物品,在台灣文壇引起巨大爭議。持負面態度者認為,側寫張愛玲的垃圾超越尺度,違背寫作規範。持正面態度者則認為,戴文采落筆並無出格之處,文中所寫的張愛玲,落寞與淒涼中依舊透出那一股尊嚴;且其行文風格恰是張愛玲慣常的色調。[6]
「張愛玲垃圾事件」發生十五年之後,戴文采首次在《勞動報》透露了事件始末,指出側寫稿原稿當年曾寄張愛玲讀過,且被張愛玲以掛號信退回。[7]

參考資料[編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