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3日 星期日

許淑淨。裘振宇,胡晴舫

我國舉重好手許淑淨,在2016年的里約奧運中摘下金牌,今天另一面奧運金牌正式入袋,來自2012年倫敦奧運的遞補金牌。
等了4年,終於等到國際奧會正式通知,她也成為第一位拿下兩面奧運金牌的台灣選手。由於2012年倫敦奧運原金牌得主趙常玲,因為藥檢沒有過,被撤銷成績處分,改由銀牌得主許淑淨向前遞補金牌。
▶️用手傳千語!帶你看世界~
↑↑↑ #公視手語新聞 ↑↑↑

****





CW.COM.TW
台灣教授在敘利亞戰火下蓋房子 林懷民:我佩服到不行|天下雜誌
花了近20年在世界流浪大半圈的裘振宇,在土耳其邊境雷伊漢勒,蓋出一所「台灣中心」。從沒蓋過房子的他,為何願意在漫天烽火的城市獻出第一次?台灣建築界、藝文界的多位名人,又為何力挺他的計劃?




......看在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眼中,裘振宇在土耳其不畏漫天烽火與政治鬥爭,所做的人道救援、想實現公平正義,是很多人想做卻沒去做或不敢做的事,「我跟他說,這個東西會不會圓滿已經不重要了,他真的拚了全力,做到這裡我已經佩服到不行,但我覺得他還有一股勁在走,非常了不起。」

林正盛則從裘振宇身上看到剛入行的自己,因此燃起為他拍紀錄片的衝動。

林正盛曾任麵包師10年,又念完電影編導班9年,才執導首部劇情長片《春花夢露》,在國際展露頭角,為人生定錨。

「(裘)可能跟我走不同的路,可是有某些狀態是相同的,都是跌跌撞撞,一開始並不清楚,就往那邊走,」林正盛說。

土耳其新冠疫情嚴重,雷伊漢勒地區更隨時會有炸彈攻擊,林正盛仍決定要飛到當地拍攝,並走訪裘待過的芬蘭、澳洲。經費初估至少千萬。

或許土耳其不會是裘振宇流浪的終點,台灣中心也可能受制於雷伊漢勒內外的太多的不確定,或許變質,或許歸零,「但我就做這一次。」

裘振宇此刻是根燃燒中的蠟燭,將他生命中的不平等匯聚成火光,映照出心中想望的美好。(責任編輯:李郁欣)


【小檔案】裘振宇

  • 出生/1979年
  • 現職/土耳其畢爾肯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台灣-雷伊漢勒世界公民中心執行長
  • 經歷/芬蘭阿爾托大學建築學系博士後研究
  • 學歷/澳洲墨爾本大學建築博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都市設計碩士、中原大學建築學士
***


今天開始,我即將結束我在文策院的日子,這是一段奇幻的旅程,很感謝一路相伴的朋友,以及過去十五個月宛如兄弟姊妹的文策院同仁們。
作為一名台灣出身的創作者,我不斷被問,什麼是台灣的故事。我曾經採用余英時先生的句型,豪氣回答,我在哪裡,台灣就在哪裡;我寫什麼,都是台灣的故事。因為,我,就是台灣的孩子,我的文字不能在其他地方、唯有台灣獨特的歷史身世才可能孕育出來。我之所以能夠寫作講究精準而犀利,直抵無人之境,因為台灣給了我最大的寫作自由,無需閃避、躲藏。當海風帶來世界各地的文化種籽,長出獨一無二的台灣文化,這塊土地所孕育的創作能量同樣準備好了隨風飛向地球八方。
2016年夏天我接下文化部的香港光華中心主任一職,從異鄉人的角度回望台灣,我能清楚辨識台灣創作能量的光亮,我利用個人略為漂泊的生命經驗,摸索國際的思路,盡力推介花樣的台灣作品,蔡明亮的電影、林生祥的音樂、阿爆的歌、楊秀卿的唸歌、吳興國的戲劇、阿推的漫畫等等、讓世人看見台灣集體經過不同歷史陣痛與社會磨難所共同努力淬煉出來的美麗果實。
儘管篳路藍縷,在台灣以及世界各地仍有許多人持續耕耘自屬的台灣文化,同時,我也相信,透過政府機構的有系統推手,搭配民間企業的商業企圖心,台灣文化能量可以躋身下一波全球競爭型產業,為下一代年輕人打造一個健全豐產的創意內容產業,切入全球市場鍊,根留台灣,對接國際,讓他們不必離開家就直通世界,擁有更多工作的選擇以及收入。
有了海外推廣台灣文化的實戰經歷,加上之前創投公司的工作經驗,使我思考台灣文化如何從內到外、從孵化生產到市場推廣,打造一套完整的產業生態系,直接與世界接軌。當我們討論國家競爭力,我們其實在說這個國家的產業競爭力,譬如美國的高科技企業、好萊塢工業、華爾街金融業,譬如法國的奢華品產業、航太科技、醫藥業,我們也是透過這些產業去認識這個國家。而這些產業也互相協力,搭建出更大的產業平台,譬如好萊塢與高科技產業合作拍一部英雄片,華爾街提供融資服務,間接推波了美容業、漫畫業、汽車工業、美術道具等等。也就是說,人人有工作,社會有分潤。
2019年六月,我受邀加入文策院第一屆董事會,擔任民間董事,九月時董事會邀請我擔任首任文策院院長,我明白這份工作實難不易,任務極為艱鉅,但我也深知,一如當年的工研院與國發基金、企業合力打造了科技島的美譽,為台灣創造了財富,如果文策院成功了,十年之後的台灣,除了高科技之外,將擁有另一支亮眼的全球競爭型產業,為台灣在未來的世界版圖佔據一個關鍵位置。而透過文化所累積的財富更為特別,因為它將為人民帶來自信心,創造生活的幸福感。
文化作品所散發的無形魅力將強力形塑社會品牌,透過一首歌、一部電影、一齣劇、一本小說,藉由文學家、電影演員、畫家、服裝設計師這些人所形塑出來的台灣人,其氣質與臉孔如此獨特,全世界人們因而對這個社會產生莫名好感。台灣不僅要被看見、被理解,更要被信賴。
基於這項理念,我接下了這個重任。文化內容乃創意經濟的核心,因此文策院的出現,可以運用國發基金的挹注幫助文化事業體產業化,直球對決國際市場邏輯,打開台灣文化產業的全球版圖。不否認,當我進入文策院,難題千頭萬緒,也有許多人不看好台灣的文化實力之類云云,我總是回答,這個時代的台灣人想要拼一拼,拼過總比完全沒拼過好,而若想要日後的榮景,我們總是要從哪裡開始,就現在開始吧。哪怕做了一點點也好。每代台灣人都有責任,留下幾棵樹,供後人綠蔭乘涼。
我依然相信,「金融」與「國際」為文策院的兩個關鍵詞,與藝文補助路線有別之處,投融資乃是文策院助攻產業的方式,借用國際展會與市場展為舞台,連結國外產業界合作、合資,終究為了提升台流的全球市場佔有率。即使疫情嚴峻、全球停擺,投資者觀望、業界慘澹的2020這一年,臺灣內容產業未停工,文策院團隊完成了三億投資、協助融資六億,與文化部一起推動青年創業貸款、擴大優惠貸款方案,除了兩波旗艦計畫國內產業振興方案,全年20個國際展會不缺席,架設虛擬台灣館,協助業者線上媒合,其中坎城影展VR日主題國為台灣,與威尼斯影展合辦線上論壇、VR實體劇院,釜山影展媒合文本改編、法蘭克福書展多元呈現出版品,而文策學院開辦音樂經紀、圖像IP經濟、出版國際版權等人才課程,與Netflix合辦編劇工作坊,也即將與歐盟EAVE合辦製片人訓練、法國La Femis電影學校展開編劇統籌課程等,和HBO Asia商討備忘錄共同開發台灣原創劇集,即將與法國New Images影展宣布展開雙方產業交流機制。
文策院能像一支性能精緻的高科技潛水艇,航向大海四方。這一年多來,我看見文策院同仁們的夙夜匪懈,我也明白我們必須承擔許多批評,挽起袖子做實事確實不易,但這是一條漫長卻有意義的旅程。
不管身在何處,不減我對於台灣文化的熱愛與使命。下一個人生轉彎處,但願仍能與台灣相遇,繼續以我的方式敘述她的故事。一路以來,衷心感謝那些保持最大善意與我工作、協助我推動業務的人們。曾經相濡以沫,必不相忘於江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