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故友潘小俠 何穎怡
年紀大的悲哀就是故舊老友開始凋零。有的朋友曾經活絡往來過,後來人生駛向不同方向,回想起來,只有他年輕時的模樣(圖1),昨日去世的攝影家潘小俠即是其一。
我跟小俠相識屬於另類。1993年水晶唱片出版舞蹈家陶馥蘭的《北管驚奇》,那是一齣以北管薪傳藝師王金鳳(已故)為主角的舞劇,此劇排演期間,我去看過幾次,認識了王金鳳,興起替他錄音的念頭(後來出版了上下兩集的《亂彈戲福路唱腔曲選》)。(往留言1聽王金鳳在《北管驚奇》裡的歌聲。)
看排戲屬跟田野,跟田野的過程裡,我認識了此劇的劇照(圖2)攝影師潘小俠。小俠留著小鬍子,還在目前已停刊的自立報系做攝影。我似乎有過兩三次去自立報系找他拿照片,現在我連自立報系當年的地址都不記得,但記得去的時候都是截稿後深夜,我們到報社後面的麵攤吃麵聊天,旁邊的「華僑大舞廳」霓虹閃爍。當年最有獨立文化精神的報紙就在那燈紅酒綠旁。
那時我就知道他一直在做淡水盲人那卡西組合「金門王與李炳輝」的經紀人(圖3)。經紀人真的是說好聽的,我不認為潘小俠有在他們身上賺到任何錢(貼錢的可能性倒是很大,至少計程車接送部分)。金門王與李炳輝當時沒沒無聞,主業還是在阿公店賺錢,潘小俠長期記錄他們的影像,所謂的經紀人就是透過潘小俠在文藝圈、社會運動圈的人脈,幫他們接一些活動場子。
他邀請我去當時台北熱門的文青店「息壤」看金門王李炳輝表演。那是一次我完全無法忘懷的「後現代場景」。一個明顯文青的場子,牆壁上的投影銀幕播放卓別林的《摩登時代》,金門王李炳輝在看似浪漫的昏暗燈光下唱著〈新都馬調〉、〈深山內的小和尚〉,場下聽眾寥寥無幾。那是我無法消化的場合。我想潘小俠也是。但是金門王李炳輝有場子唱最重要。就在那個場合,我興起替他們錄音的念頭,不是把他們當歌星,而是當田野採音對象。針對他們真正的餬口環境,我跑了幾趟茶室與酒家,研究了一番酒家文化。
1993年,侯孝賢拍《戲夢人生》,找來陳明章配樂,水晶唱片統籌電影原聲帶的灌錄與發行,當時創意統籌由我負責。我從李天祿的自傳著手,配合他出入茶室的經歷,便找來金門王李炳輝伴奏,讓侯孝賢主唱了一首〈港邊惜別〉。錄音當天,潘小俠帶金門王與李炳輝來,還替我跟侯導合拍了一張照片(圖4),至今仍掛在我家牆上。因為那個機會,陳明章認識了金門王與李炳輝,替他們做了暢銷的廣告歌,又圓了他們的「歌星夢」,漸漸取代潘小俠的「經紀人」角色。我想跑綜藝節目也不是小俠的強項吧。(往留言2聽侯孝賢演唱,金門王李炳輝伴奏的〈港邊惜別〉。)
不過在那之前,我終於跑去茶室替他們錄音。小俠扮演了一個特殊角色——酒客聲優。原因是當天的錄音師符昆明(已故)調完音給我聽,我說「太乾淨了,髒一點」,符昆明說他出道至今,只聽過要乾淨的,沒聽過要髒的。髒的是什麼意思?後來,透過腦波波長與他比較一致的田野調查員范揚坤解說:就是環境聲音要滲入的意思。符昆明才接受了。環境聲音怎麼來呢?小俠要負責當酒客發聲,營造田野現場的聲響感。(當然,事後想想,這是田野人常犯的模擬田野心態。我也不例外。田野是不可能複製的。所有的田野r記錄幾乎都是介入過的。)我不太確定這是不是潘小俠這輩子頭次被灌錄到唱片裡,今日想想,由於我在田野場上的粗暴心態,居然留下了這個可貴的異類產品,想念潘小俠,我就能拿出來聽聽。(往留言3聽金門王李炳輝的〈新都馬調〉,背後的喝酒拳聲是小俠。)
後來幾次碰到小俠都是為了替蘭嶼反核廢募款,水晶唱片搞了一個二十四小時的馬拉松募款演唱會,在當年的仁愛路圓環的誠品門口,金門王李炳輝當然來,記憶中,還有林生祥。大家都是不拿錢演出的。當年募來的幾十萬全部捐給蘭嶼達悟長老來台到立法院開公聽會買機票。馬拉松演唱會的新聞照片都是潘小俠提供的。
立法院開公聽會那天,大概是我最後一次見到潘小俠。他幫我拍了一張坐在立院窗台的照片。然後進入會場拍蘭嶼長老。
後來我離開水晶唱片,過著幾近隱居的耕字生涯,偶爾想起潘小俠,躍上腦海的就是我們在華僑大舞廳旁邊吃麵。想起今日台灣的民主,自立報系曾經鞠躬盡瘁。想起潘小俠無怨無悔替金門王李炳輝奔走,他們沾上了星光,他就退到一旁。想起,我們替蘭嶼反核廢募款不過三數日奔走,他拍蘭嶼一拍四十五年。
這就是潘小俠。俠,這個字,很少人配得上,他是。文化圈中多的是像我這樣的掮客,但他是俠!
很榮幸認識你,小俠。
。。。。
「不管是拍照還是拍紀錄片,如果今天不做,明天就來不及了。」
【歷史上的今天】─0731 潘小俠逝世日
撰文/好民文化行動協會理事 明諺
#潘小俠,1954年出生於台北士林,曾祖父為士林士紳潘永清。童年時期曾因在學校講「方言」而受罰,在家中提及政治事件時也被父母唸「囡仔人有耳無喙」而對黨國體制感到懷疑。高中就讀復興美工,畢業後原想至法國學習電影而開設廣告公司兼房仲業來籌措費用。1979年讀了畫家劉其偉所編的《台灣土著文化藝術》,見書中所提及飛魚、拼板舟及以丁字褲為傳統族服的達悟族,便被蘭嶼深深吸引從此與蘭嶼結下不解之緣。
▶流動的蘭嶼與未盡的邂逅
1980年某日,26歲的潘小俠拿著甫接觸的Nikon相機,搭了10幾個小時的火車抵達高雄,爾後轉乘金馬號抵達台東並住上一晚,隔日又在船上搖晃了幾小時才到達蘭嶼。船上,有位皮膚黝黑、五官深邃的青年問他:「你去蘭嶼做什麼?」他微笑回答:「我想去看看達悟人的天堂」。
這一看就是一輩子。
起初潘小俠因不慎觸犯當地禁忌,以及當地人對於相機的排斥,而沒能拍到幾張照片,但透過酒、保力達B與居民交陪,深入了解地方的習俗,讓地方居民們也從排斥、熟悉到與他成為知己。2005年,他出版了《 蘭嶼記事: 潘小俠影像》,攝影集內呈現了數十年間,他所持續紀錄的蘭嶼,有祭典、望海的老人、戴著面具的小孩、高砂義勇兵等等畫面,縱使相片沖洗的品質粗糙,也透露出他寫實的風格與率真的性格。
▶《造像簿》系列承載對台灣的愛
1986年中正機場事件後,潘小俠自薦加入自立報系,透過紀實報導攝影的手法,拍攝多起街頭運動,及關鍵的歷史畫面,包含〈#提著尿袋的立委〉、〈#詹益樺自焚〉、〈#黃信介演說〉,他透過報社接觸了許多白恐時期的受難者,啟蒙了他對這段歷史的認識,為了紀錄這些受難者的生命故事,及感念許多前輩逐漸凋零,他持續拍攝受難者們的肖像照,並於2009出版《#白色烙印》,也於2015年出版《見證228》一書。
除了政治受難者外,他受到謝里法所著《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的影響,萌生了用相機記錄這些上個世代就為台灣耕耘的前輩美術家與作家們,並透過在報社累積的人脈與資源,持續記錄著這些前輩們,並陸續出版了《 #臺灣美術家一百年》、《 #臺灣作家一百年》。
▶醉意、信任與鏡頭的交織
除了拍攝街頭運動,潘小俠也利用下班時期,拍攝萬華的夜生活,紀錄了廟口、三水街市場、華西街茶室文化,並發展成《艋舺》系列。萬華的夜生活與底層社會的樣貌,深深吸引了他,但他並非拿著相機去掠奪、剝削,而是去交朋友,也因此在系列照中,可以看見被攝者都是凝望鏡頭,而非偷拍的視角。
從《艋舺》延伸的《醉巡》系列,則是包含了茶室小姐身上的刺青、茶室內的燈紅酒綠及各種奢靡、情色的畫面。通常拍攝這些照片是危險且不易的,而命名為《醉巡》,也表示了這一系列作品是透過酒精,與被攝者有了一定的信任才能掌握到的畫面。
▶人、物的凋零與紀錄的賽跑
1999年921地震後,潘小俠原為紀錄災區部落,卻發現許多耆老已逐漸離世,便賣了車子與銀行借貸,著手拍攝高砂義勇隊紀錄片,爾後完成了《不知為誰而戰:影像故事紀錄片》、《部落最後印記:紋面patsan》、《回家的夢》,三部影片分別紀錄了日治時期倖存下來的高砂戰士、泰雅族紋面儀式的過程與傳統文化、好茶部落中魯凱族人的故事。
2022年7月3日,潘小俠於台北獨立書店「左轉有書」舉辦《蘭嶼記事:潘小俠影像1980–2022》新書發表會,會中逐一解說每張照片背後的故事,然而出書後沒多久就罹患食道癌而開始入院治療,新書也失去宣傳力道,導致出版社仍有許多庫存。2023年5月,獨立書店「左轉有書」希望貢獻微薄心力,協助潘小俠籌措醫療費用,便於社群平台號召讀者購買甫出版的《#蘭嶼記事》,並將該書接下來的銷售盈餘交給潘小俠與家人。過沒多久,店內的庫存便全數售罄。
2023年7月31日,潘小俠離世,享壽69歲。回首他的一生,出自好奇、責任感以及對台灣的愛,促使他未曾間斷地用鏡頭留下這片土地的故事,其精神也將透過攝影作品集,繼續地延續下去。
。。。
看了潘小俠的一些攝影同道,出版人(他出版過台灣百年百位藝術家,百位作家等等大部頭圖片文字兼備的大書)等等對他的懷念,很感動。
轉貼自‘’何穎怡的大耳朵‘’:‘’憶故友潘小俠(文字)
年紀大的悲哀就是故舊老友開始凋零。有的朋友曾經活絡往來過,後來人生駛向不同方向,回想起來,只有他年輕時的模樣(圖1),昨日去逝的攝影家潘小俠即是其一。
我跟小俠相識屬於另類。1993年水晶唱片出版舞蹈家陶馥蘭的《北管驚奇》,那是一齣以北管薪傳藝師王金鳳(已故)為主角的舞劇,此劇排演期間,我去看過幾次,認識了王金鳳,興起替他錄音的念頭(後來出版了上下兩集的《亂彈戲福路唱腔曲選》)。(往留言1聽王金鳳在《北管驚奇》裡的歌聲。)
看排戲屬跟田野,跟田野的過程裡,我認識了此劇的劇照(圖2)攝影師潘小俠。小俠留著小鬍子,還在目前已停刊的自立報系做攝影。我似乎有過兩三次去自立報系找他拿照片,現在我連自立報系當年的地址都不記得,……但記得去的時候都是截輝」的經紀人(圖3)。經紀人真的是說好聽的,我不認為潘小俠有在他們身上賺到任何錢(貼錢的可能性倒是很大,至少計程車接送部分)。金門王與李炳輝當時沒沒無聞,主業還是在阿公店賺錢,潘小俠長期記錄他們的影像,所謂的經紀人就是透過潘小俠在文藝圈、社會運動圈的人脈,幫他們接一些活動場子。
他邀請我去當時台北熱門的文青店「息壤」看金門王李炳輝表演。那是一次我完全無法忘懷的「後現代場景」。一個明顯文青的場子,牆壁上的投影銀幕播放卓別林的《摩登時代》,金門王李炳輝在看似浪漫的昏暗燈光下唱著〈新都馬調〉、〈深山內的小和尚〉,場下聽眾寥寥無幾。那是我無法消化的場合。我想潘小俠也是。但是金門王李炳輝有場子唱最重要。就在那個場合,我興起替他們錄音的念頭,不是把他們當歌星,而是當田野採音對象。針對他們真正的餬口環境,我跑了幾趟茶室與酒家,研究了一番酒家文化。
1993年,侯孝賢拍《戲夢人生》,找來陳明章配樂,水晶唱統籌電影原聲帶的灌錄與發行,當時創意統籌由我負責。我從李天祿的自傳著手,配合他出入茶室的經歷,便找來金門王李炳輝來伴奏,讓侯孝賢主唱了一首〈港邊惜別〉。錄音當天,潘小俠帶金門王與李炳輝來,還替我跟侯導合拍了一張照片(圖4),至今仍掛在我家牆上。因為那個機會,陳明章認識了金門王與李炳輝,替他們做了暢銷的廣告歌,又圓了他們的「歌星夢」,漸漸取代潘小俠的「經紀人」角色。我想跑綜藝節目也不是小俠的強項吧。(往留言2聽侯孝賢演唱,金門王李炳輝伴奏的〈港邊惜別〉。)
不過在那之前,我終於跑去茶室替他們錄音。小俠扮演了一個特殊角色——酒客。原因是當天的錄音師符昆明(已故)調完音給我聽,我說「太乾淨了,髒一點」,符昆明說他出道至今,只聽過要乾淨的,沒聽過要髒的。髒的是什麼意思?後來,透過腦波波長與他比較一致的田野調查員范揚坤解說:就是環境聲音要滲入的意思。符昆明才接受了。環境聲音怎麼來呢?小俠要負責當酒客發聲,營造田野現場的聲響感。(當然,事後想想,這是田野人常犯的模擬田野心態。我也不例外。田野是不可能複製的。所有的田野幾乎都是介入過的。)我不太確定這是不是潘小俠這輩子頭次被灌錄到唱片裡,今日想想,由於我在田野場上的粗暴心態,居然留下了這個可貴的異類產品,想念潘小俠,我就能拿出來聽聽。(往留言3聽金門王李炳輝的〈新都馬調〉,背後的喝酒拳聲是小俠。)
後來幾次碰到小俠都是為了替蘭嶼反核廢募款,水晶唱片搞了一個二十四小時的馬拉松募款演唱會,在當年的仁愛路圓環的誠品門口,金門王李炳輝當然來,記憶中,還有林生祥。大家都是不拿錢演出的。當年募來的幾十萬全部捐給蘭嶼達悟長老來台到立法院開公聽會買機票。馬拉松演唱會的新聞照片都是潘小俠提供的。
立法院開公聽會那天,大概是我最後一次見到潘小俠。他幫我拍了一張坐在立院窗台的照片。然後進入會場拍蘭嶼長老。
後來我離開水晶唱片,過著幾近隱居的耕字生涯,偶爾想起潘小俠,躍上腦海的就是我們在華僑大舞廳旁邊吃麵。想起今日台灣的民主,自立報系曾經鞠躬盡瘁。想起潘小俠無怨無悔替金門王李炳輝奔走,他們沾上了星光,他就退到一旁。想起,我們替蘭嶼反核廢募款不過三數日奔走,他拍蘭嶼一拍四十五年。
這就是潘小俠。俠,這個字,很少人配得上,他是。文化圈中多的是像我這樣的掮客,但他是俠!
很榮幸認識你,小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