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謝是有重量的。
「謝謝各位,謝謝台北電影節,謝謝評審,謝謝所有辛苦的劇組,我很榮幸、很榮幸參與了這部電影,這個獎是所有參與這部電影的工作人員跟演員共享,謝謝。」
這是《老狐狸》拿下台北電影獎最佳劇情長片時,導演蕭雅全在台上的致詞,一字不漏。
接著,再讓我們回顧去年金馬獎,當蕭雅全憑借《老狐狸》拿下最佳導演時,說過的話。
「我想沒有拍電影的人,一定不懂為什麼每個上來的人,都要道謝這麼多人。我之前也想過不要這樣子,浪費時間,但是真的不行,一定要道謝。不同的獎項可能要謝謝不同人,如果是影片可能要謝謝投資方,編劇可能很多人要謝謝自己的家人,因為家人都是陪編劇最辛苦的那個人,那我覺得導演獎,最需要謝的,是工作人員跟演員。」
對於導演這份工作,蕭雅全的所思所想,最感謝的——就是劇組、演員。
為什麼?蕭雅全在金馬 60 的舞台也解釋了。
「其實沒有任何人看得到導演,如果不透過他們的才華,導演是隱形的。」
而在金馬獎,蕭雅全最後談的,還是關於「道謝」。
「我要謝謝侯孝賢,他是我四部電影的監製,他其實不太管我,可是我很怕他,我只要想到他的名字會掛在我的作品上面,我都不敢亂來,我覺得這是監製最大的一個威力。我跟他道謝過,但他跟我講『不要謝我,你要跟我道謝不如去幫助別人』。是他教會我道謝是有重量的,後來有些人跟我道謝,我都會說,『我這麼做完全不是因為你,是因為我跟侯孝賢道謝』。」
蕭雅全說:「道謝是有重量的。」
這席得獎感言,讓當時在金馬獎頒獎後台的我,幾乎熱淚盈匡;是的,道謝是有重量的,蕭雅全記得幫助過他的人,讓這些道謝雷霆萬鈞——劇組、演員、那些挺過歷史的巨人們,都是他所「道謝的重量」。
所以,當上週六晚間台北電影獎落幕後,演員陳慕義發文,指稱「蕭雅全 3 度登台領獎,抓著麥克風,誰都感謝了,獨獨沒對全劇的演員表示什麼,他應該同時也『不同意』這部劇情大片是有什麼演員幫忙撐起來的」。
這樣的指稱,恕我真的無法認同。我以為,蕭雅全恰恰是「最同意這部劇情大片,是演員幫忙撐起來的」那個人。
陳慕義貼文底下的留言,許多網友大舉攻擊蕭雅全,這是我所難過的,尤其從蕭雅全過往的發言足跡,皆能輕易查證——面對一個說出「道謝是有重量」的導演,一夕之間成了不懂感激的眾矢之的,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而掛上了「台獨的浪漫工作者」、「背後政治考量陰謀論」,就好似打了某種興奮劑,許多人開始自發性眼盲,看不見、或不願看清楚敵人,先畫靶了,就大肆攻擊——政治、台獨、壓迫,這些詞在競賽中,是否真被誤/濫用了?
我也不只一次公開說過,於我而言,我認為獎項很重要,但其實也沒那麼重要,這件事情直到我個人入圍 SOPA 卓越新聞獎時,更能確信。
因為,評審們並非唯一的審美標準。我總認為,無論是柏林、坎城、威尼斯、奧斯卡乃至於金馬獎、台北電影獎等等,所有電影獎項僅是提供某一種的美學參考,而這樣的美學價值是浮動的。
以本屆台北電影獎而言,初選、複選評審共 24 名,決選則以 13 名評審的美學喜好做標準,而這 些評審也一定彼此有所拉扯,各有支持,單就此點來看,幾乎就無法以「得獎與否」而定義作品好壞。
我總是說,換一批評審,得獎結果就會不同——因為藝術評比雖然有客觀工具能使用,但也夾雜了許多主觀偏好,這些決定了得獎者。
若問我,陳慕義在《老狐狸》的表現如何,好,非常好,是全片靈魂,這是我的答案;但若問我,陳慕義未能入圍台北電影獎,是否因其台獨立場,很抱歉,我無法肯定。
所以,當無法確認入圍、得獎背後是否為巨大的政治機器運轉時,這些對於入圍、得獎的政治性指控,我無法踩在一個篤定的位置上,我想,這是對評審、電影節、入圍者、得獎者的尊重。
最後,簡單談談我認識的蕭雅全吧。
和蕭雅全聊電影是很過癮的事,他從不忌諱地展露自己的品味,該批判就批判,該稱讚就稱讚,無論是工作場合,或是私人場合,蕭雅全的言談,是有風骨的。
今年 5 月底,在一場私人聚會,數杯酒後,大家聊到了電影競賽,言談中能發現,蕭雅全仍對幾年前的某場競賽失利銘記於心。
但也正如同蕭雅全在今日凌晨發文所言,「當我選擇參加比賽卻沒贏,我可能會翻白眼說評審沒品味,但無法說自己被壓迫,因為我永遠有不參賽的選擇」。
所以,即使當晚大家喝多了,但蕭雅全依舊笑著說起那場失利,而後盛讚了對手——面對獎項,蕭雅全認真但不較真,接著享受其中,這是他賦權於自我的方法,面對自己交出的作品,由他自己肯定,最後長成自己的故事,這是最重要的。
而我認為,蕭雅全是懂得感謝的導演,他是優雅的紳士,僅因為這樣,所以我想站出來,捍衛這樣的作者。
Photo Credit: 台北電影節
。。。
🐴 #金馬60 終身成就獎-#陳坤厚
▎「你的心絕對會透過你的眼睛,再透過你的鏡頭去呈現,你必須要先愛這塊的土地⋯⋯60年的電影身涯,60年的金馬獎,我們都有幸參與其中⋯⋯非常謝謝金馬獎。」— 陳坤厚
━━━━━━━━━━━━━━━━━━
陳坤厚,1939年台中出生,從小熱愛電影,因舅舅 #賴成英 在農教(中影前身)擔任攝影師,初中時便常去農教,看怎麼拍電影。退伍後便參加中央電影公司招考,從練習生開始進入電影產業。
首次參與的電影是香港邵氏公司的彩色片《#山歌姻緣》,他擔任攝影二助,攝影大助是林贊庭。因為此片的合作關係,讓接拍許多台語片的 #林贊庭,在忙不過來時,放心地找陳坤厚支援掌鏡。1969年,終於在中影公司以攝影師的身分,拍攝了陳洪民執導的《#乾坤三決鬥》。儘管在前一年他已經掌鏡拍攝了倪匡編劇、傅南篤導演的神怪片《#銀姑》。
⠀
不過,因為求好心切,在拍攝《#乾坤三決鬥》時,有個鏡頭NG了十六次,卻引來浪費底片的批評,導致有一段時間在中影公司沒有戲拍。他就利用空暇時間大量的看電影,偶爾接拍外面的武俠片與鬼片,鍛鍊技藝。直到1972年,他為大眾電影公司拍攝《#母親三十歲》,其攝影風格受到 #李行 導演的青睞。在1978年,拍攝了《#汪洋中的一條船》,並以此獲得第十五屆 #金馬獎最佳攝影獎。
⠀
1980年,首執導演筒《#我踏浪而來》。開啟與侯孝賢的搭檔模式,由陳坤厚攝影、侯孝賢編劇,兩人輪流擔任導演,推出一系列賣座作品,包含《#天涼好個秋》、《蹦蹦一串心》、《#在那河畔青草青》等。1982年,與 #侯孝賢、#許淑真、#張華坤 合組「#萬年青」電影公司,陳坤厚導演兼攝影改編朱天文的同名小說《#小畢的故事》,叫好又叫座,被視為「#台灣新電影」的奠基之作。
⠀
同年,陳坤厚還擔任了《#兒子的大玩偶》的攝影師,統籌三段故事的視覺意象,在新電影的初始,扮演了重要角色。其後陸續改編本土小說執導《#結婚》、《#桂花巷》與《#春秋茶室》等作品。
⠀
從攝影到導演,陳坤厚可說是文學電影的 #人文主義者,執導的作品多部改編台灣文學作品,作品寫人重於寫事件,對家庭及女性議題充滿關懷,曾自言或許和母親早逝有關。他片廠累積的攝影技術底蘊,也使作品注重美術與光影構圖,對環境的描摹充滿詩意。在既華麗又寫實韻調中,帶出人深刻的處境。
⠀
本屆金馬影展,歷經多方努力和影視聽中心進行數位掃描、調光後,放映《#小畢的故事》、《#結婚》數位版,絕美影像讓影迷驚豔不已。
⠀
對於電影的熱愛,陳坤厚不因年歲增長而有稍減,至今仍持續創作,近年也持續參與本中心影展相關活動,持續厚植台灣電影真摯的人文力量!!
⠀
🐴 今晚,再度向陳坤厚致敬! 謝謝陳坤厚對台灣電影的付出與貢獻。
——————————————
📍本貼文內容參考「#臺灣影視聽數位博物館」以及《#台中光影紀事: 這些人那些事》一書。
⠀
📖 「#臺灣影視聽數位博物館」數位典藏眾多珍貴電影劇照、海報、手稿等,開放大眾觀看,歡迎大家來挖寶!https://tfai.openmuseum.tw/
史上最年輕金馬女主角林品彤:「你永遠不知別人經歷什麼困難,請保持同理與善良」
2023-11-21 00:00 更新:2023-11-26 00:42
by 親子天下媒體中心 - 王韻齡
12歲的林品彤被喻為「天才型演員」,第二部作品就獲得第60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成為史上最年輕影后。私下的林品彤安靜喜歡看書、熱愛表演,8歲時得到父母支持,參加舞台劇演員甄選,從此展開令人驚豔的表演生涯。
林品彤:你永遠不知別人經歷什麼困難,請保持同理善良
林品彤以12歲的年紀,獲得第60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成為金馬史上最年輕的影后。曾千倚攝
今年金馬獎入圍名單,出現史上最年輕最佳女主角候選人,年僅12歲的林品彤只拍過兩部電影,第一部是8歲時接演的《美國女孩》(飾演主角的妹妹),初試啼聲之作就入圍第24屆台北電影獎「最佳新演員」。
今年林品彤聲勢更強,擔綱演出以過動症少女視角出發的電影《小曉》,獲7項大獎提名,她也入圍最佳女主角,將與67歲的資深影后陸小芬同台角逐。金馬評審盛讚她「素人演一個很難的角色卻有大將之風,非常可觀,和媽媽陳意涵、老師劉俊謙之間強大的戲劇張力,完全扛起整部電影」。
小曉
林品彤在澳洲出生,1歲時隨家人返台,從小就讀台北歐洲學校,8歲時在父母支持下,報名參加「2020舞台劇潛力新星甄選會」,展現表演才華,2021年被《美國女孩》導演阮鳳儀發現她極具天賦,邀請林品彤演出劇中移民家庭的小女兒,此片上映後廣受好評,林品彤也因此入圍2022年台北電影獎最佳新演員。
「我很喜歡演戲,入圍金馬獎就像做夢一樣,非常榮幸也很開心《小曉》的故事能被大家接受,」林品彤說。為了揣摹過動兒會有的動作、情緒表現,在開拍前她大量閱讀相關的書和電影,劇組也安排她實地去和過動小朋友一起學習,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會去想「如果是小曉,這個時候會怎麼表達自己」。林品彤覺得對她實際演出最有幫助的還是看書,習慣看英文書的她說,「我記得看過一本關於這樣的小女孩生活描述,對我來說還是閱讀書本,更能夠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
林品彤精準呈現過動兒常見的動作、情緒表現,與在學校可能面臨的人際考驗。CATCHPLAY 提供
受訪這天,林品彤的媽媽陪同前來,在一旁默默張羅著細微的小事,看得出母女感情相當緊密。真實生活中林品彤很喜歡上下學接送的時光,在車上可以和媽媽開心聊天 ,也享受睡前母女抱抱的無話不談。但劇中母女感情卻複雜得多,經常處在疏離、怨懟中,「其實我們兩個人在片場,就真的是很大聲吵起來,面對意涵媽媽這麼厲害的演員,只要看著她的眼睛就能一秒惹怒彼此,」林品彤這樣精準的形容。
「我們私底下感情很好,也不用多做練習,但是意涵媽媽很會帶,所以馬上可以進入狀況,」與劇中小曉的性格截然不同,私下的林品彤總帶著平和笑容,把表現歸功於對戲演員和整個劇組。
飾演小曉導師的劉俊謙說,同學無法接納她的不同,引發了許多狀況,小曉希望媽媽能理解她的混亂,但媽媽累積的情緒也瀕臨崩潰,電影中的每個人都很孤單,感覺被困在生活裡,就像籠中的貓頭鷹。難得的是林品彤的的演出,「真是一位天才演員,劇中我們大多用眼神交流,戲裡戲外都非常有默契,雖然她拍攝時才11歲,但我從她身上學到了很多,」劉俊謙說。
林品彤在電影中的角色常處於困惑、混亂,像被困在籠中的貓頭鷹。CATCHPLAY 提供
「我確實也沒有把她當成一個小孩來對戲,而是當成非常成熟的演員,她也給我一些很直接的反應,彼此激發下,整個拍攝過程都很順利,」劇中媽媽陳意涵看著已經快要和她一般高的林品彤,微笑這樣說。
如果有機會對劇中媽媽說一句話,林品彤說「媽媽其實真的很辛苦,因為她也跟小曉一樣,要忍受那種不被了解的心情,」她希望觀眾看完這部電影之後,對於身邊出現不一樣的孩子及他們的父母,能有更多同理心,
「因為對方可能生活中的現在,就面臨很多困難的事情正在發生,所以,請永遠保持善良。」
「我覺得自己很幸運,能遇到《小曉》,謝謝大家願意來看我演出的電影,」林品彤也想拍拍劇中的小曉說,「繼續加油啊!只要保持善良,事情總會越來越好的。」
小檔案|林品彤
12歲
2022年以電影《美國女孩》入圍第24屆台北電影獎最佳新演員獎
2023年以電影《小曉》入圍第60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創金馬史上最年輕影后入圍者。
(責任編輯:劉映均)
延伸閱讀
《小曉》陳意涵:「忍住不對孩子暴怒,生氣前先做兩件事
****
▍金馬60 #最佳導演《老狐狸》蕭雅全
❝ 我想沒有拍電影的人,一定不懂為什麼每個人上來都要道謝那麼多人。我之前想為必要這樣子,浪費時間。但是數一數不行,一定要道謝。
不同的獎項可能要謝謝不同的人,如果是影片可能要謝謝投資方;編劇可能很多人要謝謝自己的家人,因為家人都是陪編劇最辛苦的那個人。那我覺得導演獎最需要謝的是工作人員,跟演員。
其實沒有任何人看得到導演,因為導演是隱形的,如果不透過他們的才華,導演是隱形的。
我要謝謝侯孝賢,他是我四部電影的監製。他其實不太管我,可是我很怕他,我只要想到他的名字掛在我的作品上面,我都不敢亂來,我覺得這個是監製最大的一個威力。
我跟他道謝過,他跟我講,你不要謝我,你要跟我道謝,你去幫別人。是他教會我道謝是有重量的。後來有些人跟我道謝,我就說我這麼做,完全不是因為你,是因為我跟侯孝賢道謝。道謝是有重量的。謝謝各位。
——蕭雅全
2000 年時,蕭雅全首部長片作品《命帶追逐》在影展時可謂亮眼——這位曾擔任侯孝賢《海上花》副導的新導演,以此片拿下北影百萬首獎、最佳新導演獎,並進入坎城影展導演雙週單元。
《命帶追逐》那時在台灣卻沒有上映。彼時也是國片票房最低迷的時期,這似乎也是那世代導演的宿命:不能只拍電影。票房養不起的,就靠廣告來養,蕭雅全與這次同樣獲獎的侯志堅,都成為台灣廣告重要創作者。
蕭雅全下一部長片,要等到十年之後的《第 36 個故事》了,不少人至今仍惦念著桂綸鎂、林辰唏在「朵兒咖啡館」裡的畫面。2018 年,《范保德》則細細凝視父與子的關係(本片英文名即為 Father to Son),黃仲崑飾演回望人生、沉默著惦念過去的父親,廣受好評。
因敘事穿插 50 年,蕭雅全曾說,許多觀眾反應「看不太懂」《范保德》。時隔幾年,《老狐狸》雖然同樣是談父子與社會上「學習人生」的類父子關係,卻在劇情上更平易近人了——也讓蕭雅全終於拿下最佳導演獎。
❏ 圖片_ 金馬影展 TGHFF
#最佳導演|老狐狸 Old Fox|#金馬60|#蕭雅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