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3日 星期五

William Golding ( 1911-1993;1983年諾貝爾文學獎)《蒼蠅王》/《蠅王》 ("Lord of the Flies" 1954 台北志文,新潮世界名著 11,1984) 王文興《蒼蠅王》中的兩個中心主題——本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威廉.高汀作品中的「人類文明形成和人性的基惡」〉Penguin Classics Graphic Deluxe Edition 2016

 

William Golding ( 1911-1993;1983年諾貝爾文學獎)《蒼蠅王》/《蠅王》 ("Lord of the Flies" 1954  台北志文,新潮世界名著 11,1984) 王文興《蒼蠅王》中的兩個中心主題——本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威廉.高汀作品中的「人類文明形成和人性的基惡」〉Penguin Classics Graphic Deluxe Edition 2016       


大學畢業後,他成為城市教會社區服務人,然後加入皇家海軍,後來他擔任中尉,指揮一艘火箭發射艦,參加了 1944 年的諾曼第登陸,並對航海和海洋產生了持久的熱愛。在他職業生涯的早期,他在倫敦教授英語和哲學、表演、導演和寫作。

After college, he became a settlement house worker and then joined the Royal Navy. He served as a lieutenant commanding a rocket-firing ship, took part in the 1944 Normandy landings and developed an enduring love of sailing and the sea. Early in his career he took up teaching English and philosophy, acting, directing and writing in London.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我來說是一個轉捩點,」他說。 “我開始看到人們有能力做什麼。那些年裡,任何人如果不明白人類製造邪惡就像蜜蜂生產蜂蜜一樣,那麼他一定是盲目的或頭腦錯誤的。”還有一次,他說:“小心,”他說,“邪惡就在我們所有人之中。”




《蒼蠅王》21 次拒絕之後,最終於 1954 年作為他出版的第一本書出版,並且仍然是他最受歡迎的書。翻譯成 26 種語言,銷售數百萬冊,並成為大學和高中閱讀清單的標準。


它描繪了一群正派的英國男學生,在全球原子戰爭期間因飛機失事被困在荒島上,失去了社會束縛,回歸到令人毛骨悚然的部落野蠻行徑。


威廉‧高汀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布克獎得主
  ★被《時代雜誌》評選為1945年以來、最偉大的50名英國作家之一

  近代最有想像力和獨創性的作家之一

  威廉‧高汀於一九一一年九月十九日出生於英國西南部康沃爾郡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的父親是馬堡中學的高級教師,政治上比較激進,反對宗教,信仰科學;他的母親則是爭取婦女參政的女權運動者。高汀自小愛好文學,長大後他雖遵從父命進入牛津大學學自然科學,讀了兩年多以後,仍然選擇了自己的道路,轉攻他深感興趣的文學。一九三四年他發表了處女作:一本包含二十九首小詩的詩集(麥克米倫當代詩叢之一),但這本小小的詩集沒有受評論界重視。

  畢業後他曾在倫敦一家小劇團裡當過編導和演員,這段經歷給他的印象並不好,高汀自稱這四年白白浪費了。後來他成了家,在英國南部城市索爾茲伯里一所教會學校教書,可惜安穩日子沒過幾天,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

  高汀應徵入伍,當了五年海軍,升到中尉。他參加過擊沉德國主力艦「俾斯麥號」的戰役、大西洋護航和一九四四年諾曼第登陸。戰後,他雖然重拾過往生活,回到那所教會學校執教。但戰爭卻在他心裡留下無法磨滅的殘酷烙印。高汀說:「經歷過那些歲月的人如果還不了解,『惡』出於人猶如『蜜』產於蜂,那他不是瞎了眼,就是腦袋有問題。」而這個觀點,像一根紅線般貫穿他的所有創作。

  一九四五年到一九五四年,近十年間,高汀邊教書,邊不斷地思考和寫作,他潛心研究希臘文學和歷史,試圖尋求人生的答案;在此期間他完成了四部小說,雖然都沒有問世,但也為他日後的創作積累了經驗。《蒼蠅王》一開始的命運也很坎坷,曾被二十一家出版社拒絕,好不容易才於一九五四年出版。

  《蒼蠅王》出版後頗獲好評,英國小說兼批評家福斯特(E. M. Forster)把《蒼蠅王》評為當年最佳小說;英國批評家普里切特(V. S. Pritchett)稱高汀為「近代最有想像力、最有獨創性的作家之一」。尤其到了六○年代,《蒼蠅王》一躍成為大學校園裡的暢銷書,在英美學生中廣泛流傳,並曾搬上銀幕。現在,《蒼蠅王》已被列為「英國當代文學的典範」,成為英美大中學校文學課的必讀書。

  一九八○年,高汀以《啟蒙之旅》獲得布克獎;一九八三年,高汀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學院聲稱,這是「因為他的小說用明晰的寫實主義的敘述藝術和多樣、具有普世價值的神話,闡明當今世界人類的狀況」。綜觀高汀的作品,《蒼蠅王》無疑是其中最重要、也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作。

  一九八八年,他被冊封為爵士。一九九三年夏,於家中辭世。





王文興

1968

    • 5月,〈沙孚克里斯著《伊蕾克特拉》中的對比與衝突〉發表於《現代文學》第34期。
    • 9月,〈《蒼蠅王》中的兩個中心主題——人類文明形成和人性的基惡〉發表於《書和人》第93期。

1983  

  • 10月7~9日,〈《蒼蠅王》中的兩個中心主題——本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威廉.高汀作品中的「人類文明形成和人性的基惡」〉連載於《中國時報》8版。



William Golding ( 1911-19931983年諾貝爾文學獎)出版於1967作品 THE PYRAMID的題詞為:
「治民之道,以愛為本;心有愛則生,無愛則死。」(古埃及箴言)學到哲理。Edward Wadie SaidThe World, the Text, and the Critic (1983)






滑動以放大圖片


試閱

關注作者

William GoldingWilliam Golding
Jennifer BuehlerJennifer Buehler
追蹤





Lord of the Flies: (Penguin Classics Deluxe Edition) Paperback – Deckle Edge, 2016年 11月 15日
作者 William Golding (Author), Stephen King (Introduction), Lois Lowry (Foreword), & 2 更多

****

William Golding’s unforgettable classic of boyhood adventure and the savagery of humanity comes to Penguin Classics in a stunning Graphic Deluxe Edition with a new foreword by Lois Lowry

As provocative today as when it was first published in 1954, Lord of the Flies continues to ignite passionate debate with its startling, brutal portrait of human nature. William Golding’s compelling story about a group of very ordinary boys marooned on a coral island has been labeled a parable, an allegory, a myth, a morality tale, a parody, a political treatise, and even a vision of the apocalypse. But above all, it has earned its place as one of the indisputable classic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for readers of any age.

This Penguin Classics Graphic Deluxe Edition features an array of special features to supplement the novel, including a foreword by Lois Lowry, an introduction by Stephen King, an essay by E. M. Forster, an essay on teaching and reading the novel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by scholar Jennifer Buehler, and an extended note by E. L. Epstein, the publisher of the first American paperback edition of Lord of the Flies.

For more than seventy years, Penguin has been the leading publisher of classic literature in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With more than 1,700 titles, Penguin Classics represents a global bookshelf of the best works throughout history and across genres and disciplines. Readers trust the series to provide authoritative texts enhanced by introductions and notes by distinguished scholars and contemporary authors, as well as up-to-date translations by award-winning translators.
。。。。。。
小說的標題是 Beelzebub 的直譯,Beelzebub 是聖經中的惡魔,被認為是驕傲之神和戰爭之神。戈爾丁在成為皇家海軍中尉之前是一名哲學老師,親身經歷了戰爭,並在 1944 年諾曼底登陸期間指揮了一艘登陸艇。和核子毀滅的威脅,促使戈爾丁審視人性的本質,並啟發了《蠅王》的創作。
The novel's title is a literal translation of Beelzebub, a biblical demon considered the god of pride and warfare.[4] Golding, who was a philosophy teacher before becoming a Royal Navy lieutenant, experienced war firsthand, and commanded a landing craft in the Normandy landings during D-Day in 1944. After the war ended and Golding returned to England, the world was dominated by Cold War and the threat of nuclear annihilation, which led Golding to examine the nature of humanity and went on to inspire Lord of the Flies.[5]
Satan and Beelzebub, the captains of Hell in Paradise Lost by John Milton



The University of Essex is a public research university in EssexEngland. Established by royal charter in 1965, it is one of the original plate glass universities. The university shield consists of the ancient arms attributed to the Kingdom of Essex and the motto: "Thought the harder, heart the keener" is adapted from the Anglo-Saxon poem The Battle of Maldon

影響Golding 最重要的兩人物/史
周作人譯的歐里庇得斯悲劇集Euripides's三冊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3.主編者止庵引周作人“”
著作中唯理的思想與人道的精神,使我們讀他如對當代的大師,發生親密之感。頁1457
Euripides' Orestes
後者網路的現代文翻譯可参考

.....。。。。。
米蘭・昆德拉說了一個故事。某個早晨,他的哲學家朋友公寓遭到搜索,研究十年的成果,上千頁哲學手稿被沒收,而且沒有備分。
他們漫步在布拉格街上,討論向國外發公開信揭露這件事情,讓沒收手稿一事變成國際醜聞。
但是發信對象,必須是超越政治的文化人,是在歐洲得到普遍認可的文化人。
然而他們突然明白,這樣的文化界名人並不存在,即使偉大的畫家、劇作家和音樂家,他們在社會上已不具備道德權威的極高地位,可以作為全歐洲認可的精神代表。
問題不在於這些文化人本身如何,而是因為文化不再被視為最高的價值。
想到這邊,就感到一股巨大的孤獨,一種空無,文化正在緩緩離去的空無。

這故事出自米蘭・昆德拉1983年發表的評論〈一個被綁架的西方國家或中歐的悲劇〉。出書時他做了一個注釋,說猶豫很久以後,這個朋友還是把這封信寄出去給沙特,這位文化界最後一位世界級的大人物很快在《世界報》寫了一篇文章。警方後來把手稿還給哲學家。將近一年以後沙特離世,哲學家想起這件事情,想到他的信以後再也沒有收件人了。

就是文化。中世紀時期,歐洲統合於共同的宗教,到了近代,文化取代了宗教,而來到現在,也就是他演講時候的1983年, 文化不再是自我最高價值的實現,文化敵不過科技媒體娛樂。

米蘭・昆德拉的中歐情結深,他說什麼是中歐?「就是在俄羅斯和德國之間由小國族組成的不確定區域」,至於什麼是小國族?他有他的定義:他們的存在隨時可能受到質疑,可能會消失,而他們自己也知道。然而法國人、俄國人、英國人並沒有這種疑慮。

中歐是個矛盾的區域,二次大戰之後,歐洲形成三種基本位置:西歐、東歐和中歐,中歐在地理上位於中部,文化位於西方(西歐),政治位於東方(受俄羅斯控制)。
中歐文化如此發達,但在政治上是弱勢,中歐在文化上是完全屬於西歐的,而西歐國家卻把中歐當成東方集團的一部分,因為不重視文化,所以文化發達的中歐的生存危機,失去文化認同感的西歐視而不見,只會從政治體系來看中歐。

聽昆德拉說捷克,相信台灣讀者很容易切換到台灣的處境,因此這部小書談的便不只是中歐的事情。

米蘭.昆德拉逝世一周年後,繁體字版推出此書,收錄1967年於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大會的演說〈文學與小國〉,以及1983年發表的評論〈一個被綁架的西方國家或中歐的悲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