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溫德斯小檔案
文溫德斯堪稱當今國際地位最崇高的德國導演,他曾與荷索、法斯賓達並稱「德國新電影三傑」,擅長以公路旅程檢視人際與孤獨,他的製作公司即取名為「公路電影公司」。他的作品獲獎無數,其中《巴黎德州》、《慾望之翼》、《咫尺天涯》分獲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最佳導演、評審團特別大獎,《事物的狀態》則獲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唯二兩部在台灣戲院正式上映的《里斯本的故事》與《樂士浮生錄》都創下了不錯的票房。
A:當然在每個藝術領域都有這樣的人。如果只說我最近的體驗,九十多歲的 Kurtág György 完成的歌劇就很明顯地將貝克特式的思維轉化為音樂,並對我們生活的世界提供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精確描述。或者是 Eötvös Péter。還有 Peter Handke 或納達斯的書籍,Anselm Kiefer 或 Nádler István 的繪畫。但我覺得,如今這些藝術方向更多是處於防禦狀態,無法成為主流的一部分。這些都是孤立的現象,與六○、七○年代形成對比,那時文化界人士能夠建立一個巨大的網絡。安東尼奧尼、楚浮、柏格曼或法斯賓達在某種意義上是與貝克特或卡繆在同一個頻率上創作,還有畫家弗朗西斯・培根、作曲家路易吉・諾諾、導演布魯克或斯特雷勒,或是當代哲學家沙特或海德格,或者是偉大的建築師如密斯・凡・德羅或卡洛・斯卡帕。一張文化保護網籠罩在歐洲上空。今天的文化更多是由分散的孤島組成。這並不是說現在沒有足夠的人才;而是他們在文化中的地位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不管是不是共產主義,六○年代的領導人還會和伊耶什及柯達伊合影。讓我們看看,當談到文化時,今天的領導人都和誰在一起。
原來--
德國導演法斯賓德 Fassbinder 出生在南德
Kneipp水療法發源地的小小鎮 Bad Wörishofen
他的座右銘:
"要拍許多電影,好讓我的生命成為電影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