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超斌(排灣語:Djaikung Luveljeng,戴恭.露柏冷,1967年5月13日—),又名超人醫生,臺灣台北醫學院(現為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台灣排灣族的醫生。
紀錄徐醫師時,鏡頭裡滿滿都是他把那份堅持、同理都留給南迴病人的動容臉孔。
一路好走
徐超斌醫師


(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縣19日電)被譽為「超人醫生」的台東南迴地區醫生徐超斌,近年飽受癌症之苦,仍堅持在南迴地區巡診。他的家人在臉書貼文表示,徐超斌昨晚過世,享年58歲。
台東排灣族醫生徐超斌7歲時,看著部落長輩生病倒下,還來不及到醫院,救護車就返回部落,他因此發誓將來一定要當醫生,不想再有人送醫途中枉死。
醫學院畢業從醫後,2002年回到故鄉達仁鄉擔任主任和醫師,深感南迴沿線缺乏大型醫院救治急病患者,因此,辭掉衛生所工作,投入籌建南迴醫院工作,成立基金會,四處奔波募款,被譽為「超人醫師」。他1個人照顧4141名鄉民,每天在蜿蜒的山區道路上奔波,經常披星戴月,最終積勞成疾,甚至中風。
他曾發願成立南迴醫院,但近年飽受癌症之苦,只能先成立南迴診所,持續穿梭南迴地區看病。近期臉書互動減少,他的家人今天在臉書貼文宣布徐超斌病逝。(編輯:黃世雅)1140919
台東排灣族醫生徐超斌7歲時,看著部落長輩生病倒下,還來不及到醫院,救護車就返回部落,他因此發誓將來一定要當醫生,不想再有人送醫途中枉死。
醫學院畢業從醫後,2002年回到故鄉達仁鄉擔任主任和醫師,深感南迴沿線缺乏大型醫院救治急病患者,因此,辭掉衛生所工作,投入籌建南迴醫院工作,成立基金會,四處奔波募款,被譽為「超人醫師」。他1個人照顧4141名鄉民,每天在蜿蜒的山區道路上奔波,經常披星戴月,最終積勞成疾,甚至中風。
他曾發願成立南迴醫院,但近年飽受癌症之苦,只能先成立南迴診所,持續穿梭南迴地區看病。近期臉書互動減少,他的家人今天在臉書貼文宣布徐超斌病逝。(編輯:黃世雅)1140919
wwww
很多年前,我受徐超斌醫師興建南迴醫院的大願感動,小額捐款給他主持的基金會,希望盡一點點的綿薄之力。後來聽醫界朋友提起南迴醫院的困難,建成後人力是否足夠、大型醫療器材驚人的維護資金(譬如X光機)等等,都可能造成無力負擔的窘境。最好的辦法是改善後送系統,讓南迴地區的重病患者,能最快時間送達最近的大型醫院。不久,我參觀了位於貢寮的醫療救護中心,不但有24小時急救,大型醫院也支援醫師輪值,是類似中繼站的基層醫療。
其實,這些都是我不懂的事務,但顯然南迴醫院計劃可行的話,無論哪一個政黨執政,國家都不會棄之不顧。
那我對徐醫師的尊敬是否因此打折呢?不,徐醫師以個人有限的能力從事利他、而非利己的濟世大業,樹立了高貴靈魂的典範,他像太陽,照拂我們這個大多時候薄涼的世界。我對徐醫師的尊敬,當然沒有絲毫改變。
聽聞有人倡議一人一信寫信給總統,完成徐醫師的遺願。我這個外行人忍不住僭越多言,還是聽聽醫療人員怎麼說吧!
----
徐超斌學長過世,眾人緬懷,「南迴醫院」的話題也再度浮上台面。
FB有很多追憶文,讚揚超人醫師奉獻一生給南迴的醫療,但Thread上卻有多則情勒文,試圖把政府打成𣎴蓋南迴醫院的元兇。
但事實就是,「南迴醫院」現階段就是不可能也不應該蓋出來的建設。
我從醫,明白養醫院比蓋醫院困難何止千倍。
再者,我從小在南迴的太麻里鄉長大,更深知在人口稀少的狹長地理上蓋醫院,效益極低。
其實數學很簡單的,南迴上兩萬多人口,有一萬人住在太麻里鄉,假設南迴醫院蓋好,這一萬人重病時還是會往台東馬偕跑的。
半小時的車程,跟台南高鐵站跑到奇美醫院一樣。
剩下的那一萬多人,車程大約一小時, 和新營到奇美醫院差不多。
事實就是,把公路建設好、讓轉診及空中轉送機制健全、強化南迴診所的資源及醫療能量,才是對當地最重要的。
而這些,因為徐超斌學長這些年的奔走及努力,已有小成。
所以說,不要再說徐超斌學長「壯志未酬」了,他的成就會青史留名。
而或許有一天,當時機成熟,我們也會見到「南迴醫院」自然誕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