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2日 星期三

蔡璧名(1965—2025)(眾人寫)。尤克強(1952-2010) 工業工程教授; 名譯詩家

 醫道同: 當老庄遇到黃帝內經

常覺得,她講的莊子,不須費神去理解,只要感受她書裡的文采逍遙,就如莊子庖丁解牛篇裡的「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便得莊子精隨矣!
或許,她的飄然驟逝,是以身示範,愛要及時。
以下是作家蔡璧名五天前在臉書的最後留言:
「我們必須學會愛自己,就好好地吃飯、好好地睡覺、好好地鍛鍊。其實這樣做對於我們和這個世界還是能有非常正面的影響。那個正面影響就是莊子在〈逍遙遊〉講的:『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只要凝聚精神,這塊土地的穀類就大豐收了,而且沒有蟲害。」


于美人

三月間蔡璧名教授在人間最後一本書《鬆柔歌訣》來我的節目宣傳,我說:「感覺妳把壓箱底都拿出來了!」她笑著回:「對~我每一本書都是懷著明天要跟這個世界告別的心情寫的。」

當時我還央求她:「妳可不可以等等我,不要那麼快走好不好?我會寂寞餒!因為講話像詩的朋友已經不多了!」我又說:「我想讀一下第126頁的這首詩《餘燼》好嗎?」她滿心雀躍答應:「好啊~」然後眼中泛淚地說:「真的好奇妙!妳是第一位願意讀我詩的主持人,讓我特別感動⋯⋯」結果我們讀著讀著就一起哭了。
親愛的璧名,難道這首詩就是妳提前對我的告別嗎?🥲
《餘燼》
你告訴我 今天不會過來了
我知道 那就是永遠都不會過來了
我是一個活在今天的人
今天就是
我的永遠
於是今天好長
長到跟永遠一樣
可是今天又太短
我來不及走出
今生緣盡的悲傷
不禁虛問 朝夜空方向
來生啊, 我還能再遇見你嗎?

---

-----

長相思,因「解愛」而長安 / 蔡淇華

在百年疫期,世界像是被按下了pause鍵,鎖國、封城、離人,成了人間無聲的主旋律。我們居家,但情緒不隔離,仍一起被天王情侶分手的新聞,或是Netflix實境秀「雙層公寓」的小情小愛,挑動我們最敏感的神經。
瘟疫蔓延時,我們仍相信,愛比死亡更有力量--可能更有生命力,也可能更有摧毀力。就像千年前李白寫的〈長相思〉,從「長相思,在長安」,寫到「長相思,摧心肝」。
人生太短,相思太長,我們真的會像蔡璧名老師形容的:「心神兩傷,相思成怨,思傷脾胃,造成腹膜炎、胃潰瘍,最後情滯斷腸。」
幸好今日,與《莊子》相遇相知三十年的蔡璧名老師,願意活用經典,以《解愛》讓三千年詩詞與莊子相遇,教導我們如何「深情又不滯於情」。
在〈「膠」與「藏」〉一章中,蔡璧名老師以「還原教學法」,帶我們先進入三位詩詞大家〈長相思〉的情境:
〈長相思〉唐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長相思〉後唐 李煜
一重山,兩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
菊花開,菊花殘。塞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月閒。
〈長相思〉宋 歐陽修
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別離。低頭雙淚垂。
長江東,長江西。兩岸鴛鴦兩處飛。相逢知幾時。
一樣雙調三十六字,一樣迂迴復沓句式,一樣用三平韻一疊韻的節奏,訴說相思悠長之痛、離別無解之苦。
李後主的「山遠天高煙水寒」,是亡國前的「花間」作品,如同光緒年間探花俞陛雲之評:「以輕淡之筆,寫深秋風物,而兼葭懷遠之思,低回不盡,節短而格高。」那是相思楓紅,但青春仍月白風清的時節。
醉翁的「花似伊,柳似伊」,是詞人甫滿30歲,因聲援范仲淹,被指為「朋黨」,貶到夷陵當縣令時的作品。他「相逢知幾時」的疑問,不用太久,便有了解答。33歲時,因范仲淹重獲重用,歐陽修也再度回歸繁華洛陽,人生開始精采。
至於白居易的這首《長相思》,是真正人生晚期催心斷腸的情傷。
此詩為年過六旬的白居易,思念小妾樊素的深情之作。斯時白居易已經歷28歲進士及第、36歲任左拾遺、43歲貶為江州司馬的風霜雪雨。走過「一回來,一回老」的長安道,白居易走回洛陽終老。然而白居易得了風疾,不良於行,當時篤信佛教,自號香山居士的白居易,起了不忍之心。
他不忍芳華十九的愛妾樊素,共伴風燭殘生。白居易深愛能歌善舞的姬人樊素,嘗為詩曰:「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詩人劉禹錫也曾求白居易割愛美姬樊素,然而白居易說甚麼也不答應。但病軀奄奄的白居易突然醒悟,真正的愛是放手,所以他決定「紅顏未老恩先斷」,丟棄以前「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浪漫,賣了好馬後,讓樊素拿錢去追逐自己的幸福--「明日放歸歸去後」,白居易留下不捨的自己「斜倚薰籠坐到明」。
只為思念一個人,在熱如「薰籠」的房裡坐到天明,這實在太慘了。
蔡璧名老師為我們蒐羅詞人的經典相思之作後,闡釋《莊子》德充符的微言大義,替我們「解愛」:故聖人有所遊,而知為孽,約為膠,德為接,工為商。聖人不謀,惡用知?不斲,惡用膠?--明知道所有情愛在走過「相遇」、「相守」後,終要「相失」,那麼,硬要用膠黏著,拿繩綑綁著,算不算聰明?
蔡璧名老師要我們學習《莊子》齊物論「得其環中」的道理: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
故曰「莫若以明」--「莫得其偶」就是不要站在圓周對立的兩點看對方,要進入對方的處境,站在所愛的角度思考,就容易有同理心,也能因此擁有不再對立的客觀力、以及包容力。而「得其環中」,就是要跑到圓心來看你自己、看他,等距地、客觀地去看這一件事情。
最後,蔡璧名老師提醒我們,如果你心中還是過不去,那就「照之於天」吧!要站到太陽和月亮的高度來看這件事,要拉長時間軸,想一想:過十年、二十年後,你還會在意今天這個衝突嗎?不會。
當你面對人間過不去的情愛,邀請你翻開「解愛」,讓蔡璧名老師帶你做《莊子》生命哲學中神凝、心齋的練習,漸漸養成心身放鬆、沒有負面情緒,懷抱更遊刃有餘的心,便容易感念天地大美。甚至可以進入《莊子‧人間世》「無知之知」的輕鬆狀態,汲取來自天地清和之氣,在大宇宙信息能量場的神思靈感、創意發想。
蘇軾說:「多情多感仍多病。」但「解愛」告訴你,唯有莊子能無傷。
在人間多傷的疫期,一起重返莊子與詩歌經典,一起「解愛」,一起在愛裡獲得重生吧!
PS
這篇是為壁名老師《解愛》寫的序
沒想到天不假年.....



-----

鄭伊玲

《正是時候讀莊子》蔡璧名老師離世

感謝您讓世界學會「鬆」和「愛自己」
_________________
雖然我不是老師臺大的學生,
但我絕對是老師的忠實「課外生」和「讀者」。
從好幾年前一頭栽進蔡老師的莊子世界,
每一本書看了又看,
她的書很特別,
感覺好像蔡老師在和你說話一樣,
她的文字有種美與韻律感。
我最喜歡的還是線上開放課程《正是時候讀莊子》,
看了好多次!!!
好喜歡老師自帶的氣質和愉悅感!
好喜歡老師活著的樣子!讓我看到這種可能性!
我喜歡她有文人的風骨和穿越時空的智慧~
我也常常被她在校園中打太極遇到的趣事逗得一樂一樂~
我喜歡到~開始狂看莊子的書、
還號招朋友開了每月聚會維持兩年多的老莊讀書會!
還狂推薦大家去看《正是時候讀莊子》線上課!
就是希望更多人可以把莊學實踐到日常~
而這都起源於蔡璧名老師的教導~
用她超級生活化、超級溫暖、又充滿力量的方式,
把高深的莊學變成則則「人生使用說明書」。
蔡璧名老師還有好多好多成就
我尊敬與感謝她如何消化那些經驗、普及了知識、
改變了許多人的人生!
❚莊子普及化第一人:
把最難懂的國學經典,變成人人搶著看的暢銷書,光是《正是時候讀莊子》就賣了超過三十萬本。她讓原本只在學術殿堂的莊子,走進我們的床頭與日常。
❚臺大的傳奇名師:
老師在臺大中文系教書,她的課在數百人的教室都爆滿!拿過七次台大「優良教師」和「教學傑出獎」。她還大方〈正是時候讀莊子〉做成開放課程(OCW),已經破了百萬點閱,讓這麼多人都能免費上到這堂「人生哲學課」。
❚醫道養生的實踐家:
當年罹癌第三期,面對75%死亡率的局面,她沒有被打倒,反而把對《莊子》、家傳的中醫與武術經典,轉化成一套「穴道導引」身心鍛鍊法。這不只是理論,是她用生命實踐出來的救命秘訣。
老師教會我們的東西,真的太實用了:
學會放下執著、
學會「深情而不滯於情」、
學會用「鬆」來讓心安定。
她就像一位溫柔又堅強的「生命導師」,
把最精華的學問,
化為最溫暖的能量,
傳遞給每一個在生活中掙扎的我們。
我深深感謝您為臺灣、
為世界帶來的一切美好與智慧。
即使老師離開了,
仍教會我的面對那些離散與人生。
也願老師此去,真正地逍遙遊於天地之間。
______
以下文字來自
蔡老師臉書最後幾篇貼文:
「離散是如此的正常,不是什麼意外。我覺得學莊子的可貴就是,我們在每一個乍然遭遇、以為是負面的事件裏,後來都發現,它其實還挺正面的。我們就提早認識了人生。」
(《解愛》,2020,天下雜誌出版社)

----

廖志峰

今天最意外的消息是驚聞蔡璧名教授過世,心想:怎麼可能?

告訴我消息的是設計師楊啟巽。她是高中時低一屆的學妹,在校就是才女,各種學藝比賽總會聽到她的名字,她的書法也經常貼在布告欄上,印象中字豐潤有力,她後來讀中文系就不意外了。高中雖男女合校,但女生少,所以很難不被注意,不過,並沒有交集。
很多年後,三四十年後的某天,因另一個學妹蘇瑩文的牽線才又有了聯繫,是關於出版的事務,我於是就儘可能的把所知分享。有幾次她也打電話來,繼續交換意見,經常ㄧ談超過半小時,覺得她是很認真又自我要求極高的人。ㄧ次她告訴我,她在敦南誠品看到一本書的封面很吸睛,她後來找了那個設計師作封面,這事和我有關。書是《百年風雨》,作者李劼,封面設計就是楊啟巽。的確,她的許多書後來都是啟巽設計的。
我最後一次見到她是去年或前年的國際書展,她到書展演講,會後到允晨的攤位打招呼,她總是叫我學長,誠誠懇懇的,老實說,很慚愧。但那次猛然見面時我並沒認出,也許是因為她頭上盤了髻,道骨仙姿,不像來書展的人。
2017年3月11日,她曾簽了一本書送我,但我已想不出來是什麼事由,不過,簽名的日期卻是我的生日。我拿起她的簽名書,想著從知道她的名字起到今天,也是四十多年了,ㄧ彈指頃,恍然如夢,如今化蝶,就此逍遙。
ㄧ記。
長年從事老莊與醫道研究,台大中文系教授蔡璧名離世,享年60歲。她曾在42歲時被診斷出罹患癌症第3期,5年內存活率只有25%。除了接受治療外,蔡璧名也藉由此生所學東方系統的身體鍛鍊法抗癌,並在這10多年致力書寫給大眾的「安頓心身情食寢的易讀之書」。
《50+》於2019年首次專訪蔡璧名,並於2024、2025年與她合作開課。每次見到老師,都感嘆於她行止之優雅平靜,也會跟著自我提醒身心鬆柔是一生的練習。一起溫習她於《50+》課程的最後提醒:「人生最初衷的本懷,就是活好日常生活中的自己,從每一天『巡田水』開始,變成放鬆的萬頃良田。」
🌟全國最大熟齡媒體《50+》!用新的方法,創造你的理想老後

-----

《花,到那裡去了?》蔡璧名留給我的最後幾句話
*我不愛拍照,甚至多數時候不給拍照。但昨天離開前我對妳說:
「從今天起,我們每一次的相逢都拍照留念好嗎?」
我說了多病的曾祖母,活到好老好老;勇健的曾祖父ㄧ次摔跤就走了的故事;
妳捧住我的臉,雙手緊緊把我的臉貼在妳微溫的掌心。
比鄰的緣故,都好愛狗狗的緣故,都好愛綠色精靈花草樹木的緣故,都關注林徽因、蘇東坡和莊子的緣故,都徜徉在文字之海的緣故⋯⋯都曾與死神交手多年的緣故。
對,我說「曾」。
我等哪天妳像昨晚一樣訴說病中,所有的不可思議與傳奇。
然後以藝術家般的手和眼,把我送去的一束玫瑰安插成兩盆疏密濃淡正好的綺麗。
然後病苦已然過去。
在逆境與順境波流中雅好順其自然的我們,依然一起。
* 親愛的文茜,我已經準備好要交給妳的大字版的書。還有一名在璧名實體課當中表現最好的穴道導引老師、一名台大物理系擅長撥筋的研究生,不曉得合不合適週五去拜訪?去哪個地址比較合適?我因為摔到腳,右腳踝撕裂傷,醫生囑咐三個月之內右腳盡量不要使用。但因為拐杖實在太醜,我盡量坐車到教室門口,減少右腳落地的時間。我想我帶他們去,文茜是不是放心一些?如果這樣,我還是可以跑一趟。
* 我這笨蛋,是4月11日啦,口誤了。雖然本日不能相遇(我在備課,做投影片,十萬火急😱😝),仍然要祝福在我心目中比美少女更美少女更天真的文茜,儷人節快樂🎊⋯⋯ 然後我昨天聽完你的話,真的心裡的陰霾就被文茜小太陽驅光照亮了🌕
* 「我一定會回來」——我看到的不是文字,聽見妳靈魂的聲音。
妳一定會回來。這次回來,我們就一起練功吧。
服務妳的器材、小隊,我已經準備好了。——我沒有太遲,因為文茜的新生,即將開始。
任何時候,想吃什麼?我可以給你備,給你送。
⋯⋯⋯⋯
𤩹名,我捨不得你,我無法逍遙,用空靈的靜心冥想與你道別。
我,要,妳,回,來。

---陳文茜週報

《無約之約,悼念我的好友,莊子的忘年之友,蔡璧名》
𤩹名和我相識,起始於2001年,當時住在溫洲街的花園,隔著一道竹籬'。璧名的花園野趣,我的走峇里𡷊加上地中海風格。
「這一定是一個特別的女人居住的地方。」我說
「這一定是充滿個人魅力的女人居住的空間。」她說。
這幾年我們的交往,因由盧廣仲很認真的上蔡𤩹名的課程⋯⋯愈來愈密切。儘管我已經搬離那種了18株的溫洲街小屋。
她出版「莊子」系列的書籍,使她成為莊子千年來的知己,形成出版界的傳奇。
前陣子兩個罹癌的朋友,在Messenger 皆發出邀請函⋯⋯之後她說等一等,你見到我就知道為什麼。
我沒有等到她,卻等到了她忽然過世的惡耗。
是惡耗嗎?
從此𩆜魂逍遙的她,可能只是在森林巨人下,傾倒,變成一個睡著的人。
𤩹名說話的本能如花,她的莊子系列,在台灣造成靈魂書寫的傳奇。
她對莊子的解愛,即使星星,也為之傾倒。
一個女人帶著千年歷史智慧的印痕。
五天前,她在臉書摘錄自己書中寫愛:
「我們必須學會愛自己,就好好地吃飯、好好地睡覺、好好地鍛鍊。其實這樣做對於我們和這個世界還是能有非常正面的影響。那個正面影響就是莊子在〈逍遙遊〉講的:『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只要凝聚精神,這塊土地的穀類就大豐收了,而且沒有蟲害。」
「離散是如此的正常,不是什麼意外。我覺得學莊子的可貴就是,我們在每一個乍然遭遇、以為是負面的事件裏,後來都發現,它其實還挺正面的。我們就提早認識了人生。」
「如果在深愛之餘還能夠學會相忘,在親密關係中你的愛能夠越來越深厚,你的心卻越來越少羈絆牽掛,越來越輕靈自由。這樣一來,人在情愛關係中能夠悠游的場域也就更加地天空地闊。」
(《莊子,從心開始 完結篇(上)》,
「理想的親密關係,並不一定要永遠緊緊抓著彼此的手,眼中只看得見彼此,而是:各自的生命獨立完整,彼此都可以自在悠遊,但同時你一直知道,你們在同一個太陽下,彼此關心、想念、愛著對方,也祝福著對方。」
(《學會用情》,2019,平安文化)
***
「我們明白萬物本來就是會變化:有相聚就有離散、有春天就有秋天、有月圓就有月缺,所以就讓我們『而守其宗也』,去守護、長養著變化當中不會變的――生命最根本、最重要的心靈吧。」
(《勇於不敢 愛而無傷:莊子,從心開始二》,2018,天下雜誌出版社)
***
「一個越沒有分別心的人,對待人事物會越像對待自己一般,這就是莊子的『大情』,擁有格局宏闊的情感,不只是跟你不同地域的人,甚至於不同年代的人,你都有這樣的情感,就好像愛惜自己一樣。」
(《莊子,從心開始 完結篇(上)》,2022,天下雜誌出版社)
***
「以提昇自己的心身為終極目標的人,不論在哪個時代都是稀少的,如果你今天最重視的是這種無形的給予,那你永遠不必擔心、害怕有被奪走的那一天。」
(《學會用情》,2019,平安文化)
***
「不如站在太陽和月亮的高度,公平照看大地上的萬事萬物。當你可以無所偏執地同情、體諒每個不同的立場,完整照見一件事物的各個不同面向,世間的眞實將更加淸晰地呈現在自己面前。」
(《正是時候讀莊子:莊子的姿勢、意識與感情》,2015,天下雜誌)
***
好想20歲就聽你說愛
一口氣省下所有虛擲的浪漫與襟懷
[他們說那叫錯的人錯的愛]
好想20歲就與你相愛
怕是當時也只能相隨彼此的眼
不能雙照彼此的心
[我們不是相見恨晚 而是相愛太遲]
需待 年華老去 年華老去
幾時老去 幾時老去
卻未曾老去 無法老去的
我們啊
終於相沏 相契 在一盞茶裏
細細啜飲 啜飲這恍如隔世的
至愛與光陰 約無續
期未續 是來世
還是今生
無需約定
再無約期
壁名,我們終究錯過了彼此心中都想念對方的約定。情未了,彼此住在心中。
此世此生,再無約期,有太難得的相聚,就有太強烈的離散感。
我還想等你,無約之約。
2025.09.18.09:05 〈無約之約〉
𤩹名

-----


我知道莊子教我們豁達,
但真正面臨時還是很難達觀。
始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對不起,蔡璧名教授,
最終,對於說再見這件事,
我們還是很難灑脫以對🥲

----

台大中文系教授、養生作家蔡璧名昨日(10月21日)安然辭世,享年60歲。
本刊曾於2017年專訪過她,她坦然講述14年前罹癌、化療過程之苦,在醫生評估五年存活率只有兩成情況下,她卻靠著莊子哲學安定自心、靠家學的太極拳拳法練功救命,五個月後腫瘤奇蹟消失。
我們曾觀察她在台大上課~
講台上,蔡璧名神色從容說道:「我從日本買了一台測頭皮硬度的機器,或許哪學年一開學,先幫全班同學測一次,到了期末再測,頭皮變軟最多的最高分,因為最見放鬆身心成效,體現《莊子》精髓。」台下學生哈哈大笑。
仔細瞧,她站姿有些奇特,腳步一虛一實。事後我才知道,那是打太極拳養成的習慣,她說:「剛開始會累,久了力量夠就不痠了,我坐著也一定『緣督以為經』,不讓自己駝背。」緣督以為經,是莊子2300多年前的說法,人人只需將背部沿著脊椎上行的「督脈」,作為行、住、坐、臥的準繩,隨時保持筆直,便能安養天年。
*****************************************************************
她的臉書貼文,六天前留下個人著作中這麼一段文字:
「離散是如此的正常,不是什麼意外。我覺得學莊子的可貴就是,我們在每一個乍然遭遇、以為是負面的事件裏,後來都發現,它其實還挺正面的。我們就提早認識了人生。」
(《解愛》,2020,天下雜誌出版社)
璧名老師逍遙遊去了,懷念老師的教導,可以參考之前的專訪文章:
【一鏡到底】回家的路 蔡璧名





-----

蔡璧名(1965年2月9日—2025),生於台北市中國思想史學者,專治醫家道家經典。現為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曾7度獲選國立臺灣大學優良教師。

生平

蔡璧名生於醫學世家,曾祖父與祖父皆為中醫師,外祖父為西醫師;父母皆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藥學系,為執業藥師,開設藥局。父蔡肇祺為近代太極拳宗師鄭曼青之嫡傳弟子。蔡璧名為家中么女,其上有一兄一姐[1]

蔡畢業於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後,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班,事師禮學專家周何教授,1991年獲碩士學位,復考入國立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班,事師中國思想史專家林麗真教授,亦受教於張亨、彭毅、葉國良、方瑜教授,1995年30歲時獲博士學位,翌年留系任教。博士班期間,專治《黃帝內經》、《傷寒論》、《神農本草》等醫家經典;後轉向道家思想研究,以《莊子》及莊學研究為主。

2007年,蔡璧名確診罹患子宮頸癌第三期。經五個月療養後,腫瘤消失,返回臺大任教。

學術榮譽及獎勵

  • 1998年,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甲種獎勵。
  • 1999年,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甲種獎勵。
  • 2001年,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甲種獎勵。
  • 2001年,獲國立臺灣大學優良教師。
  • 2002年,獲國立臺灣大學優良教師。
  • 2003年,獲國立臺灣大學優良教師。
  • 2004年,獲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教學優良教師。
  • 2005年,獲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教學優良教師。
  • 2006年,獲國立臺灣大學優良教師。
  • 2006年,獲國立臺灣大學共通及服務性課程教學傑出教師。
  • 2007年,開設之通識課程「醫家經典選讀(一)」通識課程獲國立臺灣大學共同教育委員會個別型通識教育改進計畫第1學期績優計畫。

著作

期刊論文

  • 〈道家起源綜論〉,《中國文學研究》,7期,頁161-186,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3年5月。
  • 〈五行系統中的色彩──試論色彩因何存在於系統化五行說中〉,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修訂稿;師大國文系研究所集刊,37號,頁141-334,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93年6月。
  • 〈感應與道德──從判比儒、道與《易傳》的成德功夫論「道德」開展的另一種模式〉,《國立編譯館館刊》,26卷2期,頁1-25,1997年12月。
  • 〈《本草備要》中的認識觀──以《本草備要》為中心重審陰陽五行理論〉,《中醫典籍學報》,2期,1999年12月。
  • 〈重審陰陽五行理論:以本草學的認識方法為中心〉,《臺大中文學報》,12期,頁285-364,2000年5月。
  • 〈身體認識:文化傳統與醫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6輯,頁219-255,2000年10月。
  • 〈莊子「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新詮(上)〉,《大陸雜志》,102卷4期,頁154-159,2001年4月。
  • 〈莊子「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新詮(下)〉,《大陸雜志》,102卷5期,頁193-221,2001年5月。
  • 〈疾病場域與知覺現象:《傷寒論》中「煩」證的身體感〉,《臺大中文學報》,23期,頁61-104,2005年12月。
  • 〈身外之身:《黃庭內景經》注中的兩種真身圖像〉,《思與言》,44卷1期,頁131-196,2006年3月。
  • 〈「守靜督」與「緣督以為經」──一條體現《老》、《莊》之學的身體技術〉,《臺大中文學報》,34期,頁1-54,2011年6月。
  • 〈《莊子》的感情:以親情論述為例〉,《臺大中文學報》,49期,頁43-98,2015年6月。
  • 〈《莊子》書中專家的身體感:一箇道家新研究視域的開展〉,《漢學研究》第33卷第4期,頁73-108,2015年12月。
  • 〈大鵬誰屬:解碼〈逍遙遊〉中大鵬隱喻的境界位階〉,《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8期,頁1-58,2016年3月。
  • 《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1996年5月博士論文修訂稿),臺大《文史叢刊》之102,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7年4月。
  • 〈疾病場域與知覺現象:《傷寒論》中的「煩」證的身體感〉,余舜德主編《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頁165-203,2008年12月。
  • 〈當莊子遇見Tal Ben-Shahar:莊子的快樂學程──兼論情境、情緒與身體感的關係〉,余舜德主編:《身體感的轉向》,頁227-246,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5年。

書籍

註釋

  1.  何佩珊、楊雅馨. 台大中文系副教授蔡璧名 罹癌重生過後 才知「心」的重要. 今週刊. 2019-03-06 [2019-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31).



wwwwww

這幾年讀到吳鳴的《 秋光喜捨》,內有《秋天的告別:懷念尤克強學長》,頁170~180



人生很奇怪,我再杜邦內壢廠上班多年,卻無緣見/認識尤克強(1952-2010)

2015 1022

公寓內有加拿大來的華人傳教士,起初--1年前,幾乎聽不懂他講的普通話。不過他都是最勇於打招呼的人;今午,他可能提著便當上樓。我說今天提早下班了?他說下午還要去桃園。我在電梯內追問桃園那兒?他說內壢,我不禁驚嘆:從1985~1995,除1987-88在竹科,我在Motorora和DuPont,都在內壢,很親切的地方。可惜,沒空問他內壢的那兒,一切可好?


 東海的人與書 (86):尤克強(1952-2010)
 2014.3.21


尤克強教授肺腺癌病逝 - 東海大學第16屆畢業校友園地[Tunghai 1974]

時鐘停擺、切斷電話、讓交警改戴黑手套.......兩首葬禮藍調 -

Mar 20, 2010 – 如今他也往生,周日上午十時在元智舉行追思會,我願以他翻譯的這首詩,向他告別。 Funeral Blues  Stop ... 致水仙(游克強譯)美麗的水仙 我流淚 ...


終於來到了元智這是外甥的母校從鶯歌過來的路上經過了幾個小坡我開始覺得這趟路可能比想像中辛苦可是....回頭太丟臉了再上吧!!  這照片是元智教務長尤克強想出的點子 "元智密碼石", 仿虫二兩字為風月無邊的文字謎猜37個字的文藝相關詞猜對的人可平分五萬元獎金我是想了很久不知何為但不知2home 有沒人可解的出來.

這照片是元智教務長克強想出的點子"元智密碼石", 仿虫二兩字為風月無邊的文字謎猜37個字的文藝相關詞猜對的人可平分五萬元獎金.


元智管理學院院長克強教授則指出:網路上的生活經驗讓數位人體驗到,「真正的價值來自於各種專業知識的整體應用和管理」;而人際關係正是不同個體間溝通合作

20022003一整年在北京清華大學擔任客座教授的元智大學總務長克強指出,比起中國大陸,台灣EMBA的水準優秀很多,一方面是因為台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英 國作家與詩人奧丁頓(Edward Godfree Aldington, 8/07/1892 – 27/07/1962)(以 Richard Aldington 著稱)有一首詩作題為「In the Trenches」《在戰壕裡》,適足以向那群在立院裡外護衛著「他們的未來」的勇敢學生表達敬意。
In the Trenches《在戰壕裏》
中譯 - 尤克強
Not that we are weary, 我們雖然疲乏
Not that we fear, 我們雖然懼怕
Not that we are lonely 我們雖然寂寞
Though never alone - 儘管並不孤單
Not these, not these destroy us; 我們不會因此倒下
But that each rush and crash 但一陣又一陣的
Of mortar and shell, 砲聲隆隆
Each cruel bitter shriek of bullet 彈雨呼嘯
That tears the wind like a blade, 如利刃劃空
Each wound on the breast of earth, 大地滿佈瘡痍
Of Demeter, our Mother, Wound us also, 若慈母受難令我們哀痛
Sever and rend the fine fabric 扯裂了我們纖細的
Of the wings of our frail souls, 靈魂之翼
Scatter into dust the bright wings 把飛翔的心靈
Of Psyche! 化作塵泥
圖片來源:
BBC - http://goo.gl/cGIPZv
--

英國作家與詩人奧丁頓(Edward Godfree Aldington, 8/07/1892 – 27/07/1962)(以 Richard Aldington 著稱)有一首詩作題為「In the Trenches」《在戰壕裡》,適足以向那群在立院裡外護衛著「他們的未來」的勇敢學生表達敬意。

In the Trenches《在戰壕裏》
中譯 - 尤克強

Not that we are weary,  我們雖然疲乏
Not that we fear,  我們雖然懼怕
Not that we are lonely  我們雖然寂寞
Though never alone -  儘管並不孤單
Not these, not these destroy us;  我們不會因此倒下
But that each rush and crash  但一陣又一陣的
Of mortar and shell,  砲聲隆隆
Each cruel bitter shriek of bullet  彈雨呼嘯
That tears the wind like a blade,  如利刃劃空
Each wound on the breast of earth,  大地滿佈瘡痍
Of Demeter, our Mother, Wound us also,  若慈母受難令我們哀痛
Sever and rend the fine fabric  扯裂了我們纖細的
Of the wings of our frail souls,  靈魂之翼
Scatter into dust the bright wings  把飛翔的心靈
Of Psyche!  化作塵泥

圖片來源:
BBC - http://goo.gl/cGIPZv

--


Hanching Chung 真謝謝,難得讀到尤學長的遺澤。


   
Onionhead Cerebrum
3月21日 1:13
尤老師的英詩中譯相當傳神,奧丁頓這詩作足以反應當下的環境與氛圍。



----

2013.5.29 游常山先生雖是第一次見面不過他的腦袋裝有台灣萬人之資料庫所以可以大談我們共同的朋友譬如說尤克強先生的故事及其四五本詩集

另一方面


Onionhead Cerebrum Come Up from the Fields Father
(by Walt Whitman,1819-1892)

《爸爸!快從田裏上來》
(尤克強譯)


Come up from the fields father, here's a letter from our Pete,
And come to the front door mother, here's a letter from thy dear son.

爸爸!快從田裏上來,我們的彼得來信了
媽媽!快來到前門口,您親愛的兒子來信了

Lo, 'tis autumn,
Lo, where the trees, deeper green, yellower and redder,
Cool and sweeten Ohio's villages with leaves fluttering in the
moderate wind,
Where apples ripe in the orchards hang and grapes on the trellis'd vines,
(Smell you the smell of the grapes on the vines?
Smell you the buckwheat where the bees were lately buzzing?)

看哪!這一片秋色
看!樹林綠得更深了、變黃了、轉紅了
樹葉在清風中搖曳,歐亥俄的農莊多麼涼爽宜人
熟了的蘋果在果園裏一粒粒懸著,棚架上的葡萄沿著蔓藤一串串垂下
(你聞到蔓藤上的葡萄的香味嗎?
你聞到蕎麥的氣味嗎?蜜蜂剛剛還在那兒嗡嗡地打轉)

Above all, lo, the sky so calm, so transparent after the rain, and
with wondrous clouds,
Below too, all calm, all vital and beautiful, and the farm prospers well.

看那上方!雨後的天空清澈寧靜,點綴著夢幻的浮雲
下方也同樣美麗寧靜生氣勃勃,農莊欣欣向榮

Down in the fields all prospers well,
But now from the fields come father, come at the daughter's call.
And come to the entry mother, to the front door come right away.

大地田野一切都欣欣向榮
但是現在爸爸聽到女兒的呼喚,從田裏上來了
媽媽也急急忙忙,趕到前門口

Fast as she can she hurries, something ominous, her steps trembling,
She does not tarry to smooth her hair nor adjust her cap.

她步履踉蹌匆匆趕來,心中有不祥之兆
頭髮來不及梳齊,帽子也來不及整理

Open the envelope quickly,
O this is not our son's writing, yet his name is sign'd,
O a strange hand writes for our dear son, O stricken mother's soul!
All swims before her eyes, flashes with black, she catches the main
words only,
Sentences broken, gunshot wound in the breast, cavalry skirmish,
taken to hospital,
At present low, but will soon be better.

迫不及待地把信拆開
哦!這不是我們的兒子的筆跡,雖然簽的是他的名字
哎呀!是一個不認識的人代我們兒子寫的信,媽媽的情緒快崩潰了!
一切都在眼前漂浮,她只能在暈眩中抓住幾個字眼
句子斷斷續續: 槍傷在胸部…騎兵遭遇戰…送到醫院
目前狀況不佳…過一陣子會好轉

Ah now the single figure to me,
Amid all teeming and wealthy Ohio with all its cities and farms,
Sickly white in the face and dull in the head, very faint,
By the jamb of a door leans.

啊!眼前的身影多麼孤單
襯托歐亥俄繁華豐饒的城市和農莊
她的臉色死灰頭腦空白,幾乎要昏厥
無力地靠在門沿上

Grieve not so, dear mother, (the just-grown daughter speaks through
her sobs,
The little sisters huddle around speechless and dismay'd,)
See, dearest mother, the letter says Pete will soon be better.

親愛的媽媽,您別太傷心(剛成年的女兒哽咽地說
小妹妹們擠在一旁,驚嚇得不敢出聲)
您看!最親愛的媽媽,信上說彼得過一陣子會好轉

Alas poor boy, he will never be better, (nor may-be needs to be
better, that brave and simple soul,)
While they stand at home at the door he is dead already,
The only son is dead.

唉!我可憐的孩子不會好轉了(他也沒必要好轉了,那純樸勇敢的孩子)
信差出現在門口的時候,他就已經死了
我唯一的兒子死了

But the mother needs to be better,
She with thin form presently drest in black,
By day her meals untouch'd, then at night fitfully sleeping, often waking,
In the midnight waking, weeping, longing with one deep longing,
O that she might withdraw unnoticed, silent from life escape and withdraw,
To follow, to seek, to be with her dear dead son.

但是媽媽需要好轉
她瘦削的身體裹著黑衣裳
白天食不下咽,晚上時睡時醒
夜半醒來了就哭泣,懷著殷切的祈望
哦!她多麼想靜悄悄地離開人世
去追尋逝去的愛子,重聚在他方

用你的眼波和我對飲

用你的眼波和我對飲
作者尤克強
出版社: 愛詩社
出版年: 20041015
定价: NT$ 220
ISBN: 9789867388261

内容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游常山
Life is short. 我詩人朋友、元智大學管理學院創院院長,尤克強教授,有一次如此對我說。

那時,他任教高中的三弟,剛以腦瘤過世,享年五十二歲。他翻譯的第二本英詩歌選集,獻給認真教書的弟弟。

三年前,他過世,享年五十八歲。家中大哥,台商,尤克雄,反而最健康。告別式上,我見到大哥。

Life is short.
鍾大哥漢清兄,尤教授,真是東海之光,他對我說過,感謝東海的人文教育,所以,他還記得,畢卡索的紅色時代和藍色時代。

尤克強教授談英詩翻譯
http://udn.com/NEWS/READING/X5/3773954.shtml談英詩翻譯》春雨珠光意未盡【聯合報/尤克強】四年多前我自己愛上了英詩,懷抱著「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理想和「初生之
LOCIRCLE.PIXNET.NET|由 LOCIRCLE (LOCIRCLE) 上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