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點(我在「書海」或「談新潮文庫」的BLOGS另有相關文章) Fyodor Dostoyevsky ( 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 1821~1881),以他2005年出版的中文的為主:《我是時代的孩子》2025 : 四十餘篇陀翁評論、隨筆、日記的經典譯文,完整呈現陀思妥耶夫斯基這位「人類靈魂的偉大的審問者」的思想與內心世界,與高大的靈魂同行,回望俄國黃金時代的巔峰思想
我在立讀《我是時代的孩子》(2025 : 四十餘篇陀翁評論、隨筆、日記的經典譯文,完整呈現陀思妥耶夫斯基這位「人類靈魂的偉大的審問者」的思想與內心世界,與高大的靈魂同行,回望俄國黃金時代的巔峰思想),選擇先讀其中的「關於喬治桑的幾句話」一文,很意外,陀思妥耶夫斯基談這位影響他的大作家的俄譯本時,發現提到的文本,我們己乎沒聽過。畢竟他倆是同時代的人。
「關於下面刊載的紀念普希金的演說的解釋」是他一舉成名的演說......
《我是時代的孩子》的後記中,簡說中國大陸出版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文集》 (20卷) 《日記》,《遊記》等種種。
----
我初中二年級1967就到台中的綜合大樓中的書訪買《罪與罰》,電源有點訝異:年記這樣輕.......
-----
2024年紐約時報有這篇遊記:

-----
「愛上帝創造的萬物,…愛所有的動物,不要引起牠們的不安,不要虐待牠們,不要剝奪他們的喜悅。」「我並非不接受上帝的存在,只是我謝絕了他的拯救。」–杜斯妥也夫斯基(Dostoyevsky)......杜斯妥也夫斯基在20歲左右開始寫作,25歲發表第一本小說《窮人》,被譽為俄國第一部社會小說,他開始進入聖彼得堡的文學圈中。但是1849年他因為參與文學團體討論一本批評沙皇的禁書而被捕,判處死判!所幸在行刑的前一刻被減刑。他在西伯利亞監獄中過了四年,之後再服六年的流亡義務兵役。獄中的經歷對他的思想與寫作產生極大的影響。回到聖彼得堡以後,杜斯妥也夫斯基與其兄共同創辦《當代》雜誌。1861年他發表《被欺凌與被侮辱的》,1862年發表《死屋手記》(後來有學者認為這是第一本存在主義的書),之後,恢復了他在文壇的聲望。他其後的作品有:《冬天裏的夏天印象》(1863)、《地下室手記》(1864)、《罪與罰》(1866年)、《白癡》(1869)、《羣魔》(1872)、《卡拉馬助夫兄弟們》(1880)。杜斯妥也夫斯基常常描繪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卻都有著異於常人想法的角色,掌握19世紀暗潮洶湧的俄國社會中的小人物的心理。其中《卡拉馬助夫兄弟們》是他在大部分創作生涯中長期辛苦經營的力作,貫穿整個小說的,始終是對上帝信仰的追求。這部小說以一樁弒父案爲情節,受害人的幾個兒子在某種程度上有串謀之嫌展開,表現一個信仰、猜忌、理智與自由意志之間的道德角力。小說中有他的遭遇與經歷的投射,例如他年僅3歲的兒子阿遼沙因家族遺傳的癲癇病而夭折,悲傷的杜斯妥也夫斯基,將阿遼沙名字寫入小說,成為貫穿始末的英雄,並賦予他所敬仰與追尋的美德;杜斯妥也夫斯基在西伯利亞流放時的遭遇與人物,例如遇到一個被誤控謀財弒父放逐至此的年輕人,成為他小說中的材料…。---------《卡拉馬助夫兄弟們》的創作,使杜斯妥也夫斯基寫作達到最顛峰。僅四個月之後就在聖彼得堡過世。
Fyodor Dostoevsky | |
|---|---|
Portrait by Vasily Perov, c. 1872 | |
| Native name | Фёдо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Достоевский |
| Born | 11 November 1821 Moscow, Russia |
| Died | 9 February 1881 (aged 59) Saint Petersburg, Russia |
| Resting place | Tikhvin Cemetery |
| Occupation |
|
| Education | Nikolayev Military Engineering Institute |
| Period | Modern (19th century) |
| Genres | |
| Subjects | List |
| Literary movement | Realism, naturalism |
| Years active | 1844–1880 |
| Notable works |
|
| Spouse | |
| Children | 4, including Lyubov Dostoevskaya |
《我是時代的孩子》
我是時代的孩童作者: (俄羅斯) 陀思妥耶夫斯基 / 徐振亞 等編選
出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品方: 驚奇
副標題: 杜斯妥也夫斯基隨筆集
譯者: 徐振亞 / 張羽 / 馮增義 / 白春仁
出版年: 2025-1-31
頁數: 480 定價: 88.00元 裝幀: 精裝
ISBN: 9787559876416
內容簡介 · · · · · ·
四十餘篇陀翁評論、隨筆、日記的經典譯文,完整呈現陀思妥耶夫斯基這位「人類靈魂的偉大的審問者」的思想與內心世界,與高大的靈魂同行,回望俄國黃金時代的巔峰思想
◎編輯推薦
★四十餘篇評論、隨筆與日記,完美展現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散文創作上的非凡成就,可以說是記錄他的思想與內在世界的最直接的材料,是陀氏文學愛好者和研究者不可缺少的研究材料,也是全面理解陀氏思想的必備讀本。
★這些文章匯集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對自己與他人,以及這個社會的靈魂的拷問,全書充滿了銳利的言辭與辯證的深度,光芒四射,令人目昡,處處閃耀著智慧的啟示。
★「在世界歷史上似乎還沒有哪一個人像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樣對待人,即使在最低級的人身上,在最可怕的人的墮落中,依然保留著上帝的形象。」這些文章最直接地展現了他對人的愛,或者說對全人類的愛,這種愛可以說是解構他所有作品的一把鑰匙,而這把鑰匙藏在這本...
我是時代的孩子的創作者 · · · · · ·
[俄國] 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
譯者
徐振亞
馮增義
白春仁
作者簡介 · · · · · ·
[俄]費奧多爾·米哈伊洛維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年11月11日—1881年2月9日):19世紀俄國現實主義作家,是俄國文學“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被別林斯基譽為“俄羅斯文學的天才”,魯迅稱其為“人類靈魂的偉大的審問者能稱他為“人類的人類”,魯迅稱了他為“人類靈魂的偉大的審問者”,羅茲。主要作品有《窮人》《被侮辱與被損害的》《死屋手記》《罪與罰》《白痴》《群魔》《卡拉馬佐夫兄弟》等。
譯者:
徐振亞:華東師範大學俄語系教授,譯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果戈理的《彼得堡故事》、屠格涅夫的《羅亭》和《煙》、普拉東諾夫的《基坑》和《美好而狂暴的世界》、特里豐諾夫的《交換》和《另一種生活》等。
張羽:中國社會科學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前所長、《外國文學評論》首任主編,參與編寫《蘇聯文學史論文集》,譯有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作家日記》等。
馮增義:華東師範大學俄文系教授,著有《陀...
(展開全部)
目錄 · · · · · ·
彼得堡紀事(1847 年)
關於彼得拉舍夫斯基案件的交代
《時代》雜誌 1861 年徵訂啟事
1860—1861 年美術學院畫展
《俄國文學論叢》引言
關於大學問題
愛倫坡小說三篇
尼·瓦·烏斯賓斯基的短篇小說
理論家的兩個陣營
雨果的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
關於米哈伊爾·米哈伊洛維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幾句話
阿·安·戈洛瓦切夫論古典教育一文讀後感
老一輩
環 境
個人瑣事
弗拉斯
從博覽會說起
幻想與憧憬
關於一個新劇本
街頭即景
談吹牛
未來的長篇小說。再談“偶聯家庭”
黃金時代,唾手可得
乞討的孩子
與基督共度聖誕節晚會的小男孩兒
俄羅斯動物保護協會。信使。綠酒。淫威慾和沃羅比約夫。從結尾還是從開頭做起?
論對人民的愛
農夫馬列伊
百歲老人
關於喬治桑的幾句話
對歷史的不切實際的理解
俄語還是法語
祖國的棟樑之材講什麼語言?
優秀人物
再談優秀人物
三種思想
福馬·達尼洛夫,一位被折磨死的俄羅斯英雄
歐洲的熱門議題
解決問題的俄羅斯方式
罕見的情況
流淌的鮮血能有所救助嗎?
再說“偶聯家庭”
《安娜卡列尼娜》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事實
普希金、萊蒙托夫和涅克拉索夫
關於下面刊載的紀念普希金的演說的解釋
在俄國語文愛好者協會會議上的演說
編後記
原文摘錄
雖然我們常常聽人家說:有什麼好說的可寫的呢?其實找故事用不著犯愁。不過藝術家天賦越高,他向社會表達自己思想的手段就越豐富。對他來說既不存在障礙,也沒有一般的困難。他想要的故事情節多得很,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都有。這個時代,藝術家在哪裡也可找到藝術養料,也可講自己要說的一切。 (P17) (查看原文)
August 2025-02-25 16:03:31
人一旦失意,一旦沒有辦法發洩出來,不能表現出自己身上較為優秀的一面(不是出於好面子,而是出於人的最自然的一種需要——在現實生活中意識到自己、實現自己、把握自己),他馬上就會做出最不可思議的舉動:要么喝得酩酊大醉,要么打牌作假,要么去打鬥,要么去打鬥,要么去打鬥。但同時,他心裡又相當鄙視自負,甚至因為無法擺脫自負而感到痛苦。 (P21) (查看原文)
August 2025-02-25 16:03:31
幻想家總是難以相處的,因為他喜怒無常。一陣子非常快樂,一會兒滿臉陰沉;有時粗暴,有時又體貼溫柔;此刻是個利己主義者,過一刻卻能產生最高尚的情操。 ……他們同家人在一起時沉默寡言,只顧想自己的事,然而卻特別喜歡一切慵懶的、輕鬆的、直觀的東西,喜歡一切動情的或刺激感官的東西。他們喜愛讀書,什麼都看,甚至是嚴肅的專業性的著作,不過一般讀到第二頁、第三頁就擱下不讀了,因為已經相當滿足。他們那種輕飄變幻的想像力已被激起,情緒已被調動,幻想家的整個生活突然被一個完整的想像世界所控制。這裡充滿歡樂和痛苦,有著天堂和地獄,有攝魂的美女和英雄的功績,有高尚的事業,又總有某種嚴重的鬥爭,有種種罪行和恐怖。 (P22) (查看原文)
August 2025-02-25 16:03:31
書還沒寫出來,書刊審查就把作家看成了政府的天然敵人,帶著明顯的成見查看他的手稿。我痛心地聽說,有的作品被禁不是因為從中找到了什麼自由主義思想,什麼不道德的東西,而是因為別的。例如:中篇或長篇小說的結尾過於悲慘,展現了過於黑暗的畫面,儘管這一畫面沒有責難或影射社會上的任何人,儘管悲劇本身的發生完全出於偶然和外在的原因。 (P34) (查看原文)
August 2025-02-25 16:03:31
難道能寫清一色的光明嗎?沒有陰暗,光明的一面何以見到呢?一張圖畫可能沒有明暗變化嗎?我們懂得「光明」只因為有「陰暗」存在。有人說:你只寫勇敢和高尚好了。但沒有罪惡我們便看不出高尚:善與惡的概念本身的出現,就是因為善與惡常是共生同在的。 (P36) (查看原文)
August 2025-02-25 16:03:31
藝術真實是完全不同於自然真實的另一種真實。 (P71) (查看原文)
August 2025-02-25 16:21:26
一個俄國人一旦有了完全的信念,感覺到時機到來,他自身有新的力量成熟湧現,他會幹出多大的事業。令人驚駭的是,俄國人的精神是何等自由,意志又是何等堅強!任何時候也未曾有人像他那樣有時不得已而脫離根基,急劇地轉換自己的信念。異邦的先生們,誰知道呢,可能俄國命中註定要等到你們乾完的時候,用這段時間吃透你們的思想,理解你們的理想、目的和願望;再梳理你們的思想,將其提高到全人類的意義,而最終作為精神獨立的人,排除一切其他的終點與本土的利益,投入我們新的、更寬的、歷史上從未有過我們的活動中,你們有沒有帶領我們的活動中,你們歷史上從未引領過我們歷史上所有的起點。 (P84) (查看原文)
August 2025-02-25 16:21:26
一個懷疑主義者說,我們的世紀是熱衷虛榮的世紀。要責怪全世界未免太過分了,但不能不同意的是,有的現代人對世上任何不體面的事都是能忍受的,甚至連渾蛋、騙子、小偷的名稱,只要說得不太明顯,在社會上表現得比較委婉……但是他唯獨不能容忍和原諒別人嘲笑他的智力不能忘記,有機會還暗自地進行報復。 (P89) (查看原文)
August 2025-02-25 16:21:26
歷來在任何社會裡都有所謂明智的平庸者,爭著名列前茅。這些明智者非常自愛,他們以極端鄙視的目光和蠻橫粗野的態度對待一切沒有名氣的普通人。首先是他們向每位革新者丟石頭。他們反對還沒有為全社會認識的新思想,表現得非常狠毒,非常愚鈍。 當社會處在某種匆促忙亂的過渡時期,分裂為兩種意見,那時看看這些先生,就確實可笑了。他們不知道該站到哪一邊,卻常被視為泰斗、權威,必須說出自己的見解。他們怎麼辦呢?經過長時間的搖擺才作出決定,但總不得要領。這已成了規律。這也是明智的平庸者的一個主要特徵。他們不知怎地認準了某一點,便魯莽從事,十分荒唐,有時在後代眼裡成了愚鈍的典型。 (P105) (查看原文)
August 2025-02-25 16:21:26
教會一個孩子識字,這不就是你們能做的嗎?但不,你們背過身去不願做……「這對我們算是什麼事業!」你們冷笑著說,「我們胸中聚積著巨人的力量。我們想要而且能夠搬動大山,我們心中湧動著對整個人類純潔的愛。我們想一下子擁抱全人類。 我們想乾與我們力量相稱的事情。但如果你們什麼都不做,至死都將一事無成,而這不管怎麼說是為第一步做出了點滴的努力。即使只是一個原子,也總比什麼都沒有好。你們知道嗎?你們想做大事,如果想要,我們可以給你們一個超出你們期望的大事。跟這事比起來,連移山都更輕鬆。這就是:為了公眾的利益犧牲自己的偉大精神,一步別走一俄里,而是走一俄寸。你們要想透一點:如果不能走得更遠,那麼一俄寸也比一點兒不走要好。請犧牲一切吧,犧牲你們那偉大的天性、偉大的思想,要記住這一切都是為了共同的利益,屈尊去教一個孩子吧。 (P114) (查看原文)
August 2025-02-25 16:21:26
每個民族由於是在自己國家特有的條件下得到發展,它必然要形成自己的世界觀、自己的思維方式、自己的習俗、自己的社會生活準則……我們覺得,既然不可能在實際上強迫一個民族放棄它的經驗和創造的一切,以達成只有在其他國家才能實現的人類理想,那麼就不可避免地要關注民族性,這樣才會促使一個民族得到某種發展……民族的本能,對來自外部的任何侵犯都十分敏感,因為有時奉為全人類因素的東西,在某一國家中卻毫無用處,只能延誤這一民族的發展……我們以為,任何植物到了缺乏它的許多生存條件的國家,都面臨退化的威脅。有時我們甚至感到,想把一切民族全按照一勞永逸規定的理想統一起來,這未免太霸道了。這樣就剝奪了各國人民任何自我發展的權利、精神自主的權利。 (P145) (查看原文)
August 2025-02-25 16:21:26
難道人意識到自身疾病,不就是他康復的保證嗎?不就是他能戰勝疾病的保證嗎? ……大家都看得見、大家都能了解起因的病,並不是可怕的病。可怕的病,是那種深藏不露、毒害體質的病,由於病因不明而長期不為人所察覺。社會也是如此……自我譴責的力量,首先是一股力量。它證明社會上還存在著力量。譴責罪惡,內中必定包含對善良的熱愛;痛恨社會痼疾,前提便是強烈盼望獲得健康。 難道我們的否定,只是以破壞告終嗎?難道在大廈傾倒的地方什麼都沒有建造起來,只有空蕩蕩一片瓦礫嗎? ……難道我們窒息了,驚呆了,再無復原的希望?如果生命在我們心中窒息了,它一定還活在人民的完整無恙的根基上,這是我們神聖的信念。 (P168) (查看原文)
August 2025-02-25 16:21:26
自然,我們不是說我們當今的生活如颶風飛旋,令人心驚膽戰,連回頭望都不敢。相反,倒好像我們正準備上路,忙著收拾東西,捆好各種用品,彷彿要走遠路。現代思想可不是不顧一切地朝前衝,它反而怕跑得太快。倒好像在半途停了下來,達到一定的限度就左右打量,摸摸周圍情況,自我審視一番。幾乎每個人都開始分析研究世界,互相研究,也研究自己。 `人們全都四處張望,互相好奇地打量。於是普遍地展開了某種懺悔。人們傾訴,反省著,向世人解剖自己,常懷著痛苦的心情。有些人從來沒想過對什麼能有自己的見解,如今也產生了數千種新的觀點。有人過去以為,凡屬攻擊全來自不道德的人,不安分的人,甚至是些敗類,起因於某種暗地裡的怨恨和仇視;過去還以為批評只是針對社會上的某種階級,於是就說閒話,興師問罪,向公眾抱怨。如今這種誤解也消除了,怨氣日見減少,終於明白過來,即使分析者本人也難免被人家解剖。最好還是多些自知之明,而不要對文章作者產生不滿。寫文章的人都是溫和的人,不想攻諦別人。 (看原文)
聞夕felicity 2025-02-25 21:00:18
—— 引自章節:彼得堡紀事(1847 年)
我要指出,屠格涅夫先生的法語,應該說是非常出色的。結果如何呢?這個譯本居然如此奇怪,雖然我曾預料果戈理是無法譯成法文的,但無論如何我也沒有預料到會有這種結局。這個譯本現在也還可以搞到,請讀一下,這翻譯算什麼。果戈理的風格全完了。全部幽默、喜劇性、個別的細節和結局的關鍵,都蕩然無存,似乎根本沒有存在過——而對這一切,當你獨自一人無意中(而且常常是在生活中與文學無關的時刻)想起它們,就是現在你也會不由自主地突然哈哈大笑起來。 (看原文)
聞夕felicity 2025-02-26 17:51:16
—— 引自章節:從博覽會說起
「餵,彼得‧斯捷潘內奇,是不是該出去一下。」男主人打斷了客人的話,兩個人就走了出去。當然,為這樣的老太太人們是不會哭的。一百零四歲,「沒病沒災地體面地走了」。女主人出去找鄰居幫忙。鄰人們聽到消息後,有的感嘆,有的驚訝,差不多都是高高興興地立刻跑來了。第一件事情當然是燒茶炊。孩子們帶著驚慌的神情擠在牆角裡,從遠處望著死了的老奶奶。米沙無論活多久都會記得這位老奶奶,她忘記了搭在他肩膀上的手就死去了,可是在她死了以後,在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人會記得她了,也沒有人知道,某個時候有過這樣一個老太婆,她活了一百零四歲,她為什麼活著,怎麼活過來的——這也無從知道。其實,又何必記住呢:反正都是一樣。千百萬人都是這樣離開世界的:無聲無息地活著,又無聲無息地死去。只是在這些百歲老頭兒和老太婆死亡的時刻似乎才有某種打動人的、寧靜的東西,甚至似乎是某種重要的、令人慰藉的東西:直到現在一百年似乎還在奇怪地對人起著作用。上帝祝福普通的善良人們的生和死吧! 實際上,這是一幅單薄的沒有情節的畫面。的確,本來想把一個月前聽來的事情轉述得更有趣些,可是一著手做,那就恰恰相反,或者不可能,或者是寫不下去,再不就是“沒有把你知道的完全說出來”,結果就只能寫出這個毫無情節的東西··· (查看原文)
聞夕felicity 2025-02-28 10:35:20
—— 引自章節:百歲老人
相關資料
「我現在有一種想法,不論陀思妥耶夫斯基如何跟我的思想底流相反,我都會產生一股不可思議的力量來對他表示感謝。…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我生命中*美好的相遇。」—尼采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唯一值得看的作家。」—佛洛伊德「讀他的書很痛苦,正像生活很痛苦一樣,他是俄羅斯文學的黑夜,充滿了令人不快的幽靈和雜亂無章的幻象,黑夜籠罩著這個狂人狂熱地發出夢囈。」——索洛維約夫彼得堡紀事(6月15日)
六月天熱,城裡空蕩蕩的。人們都在別墅裡感受自然風光,享樂其中。我們彼得堡的風光,每當驟然一展威力,變得蔥翠繁茂,奼紫嫣紅,您會發現其中有某種難以名狀的天真,甚至心靈都受到感動……不知為什麼,這裡的大自然在我眼裡好似一個病弱的姑娘,你望著她有時惋惜,有時會讓人感到沮喪,有時乾脆可問您驚訝之餘不由得自問:是什麼力量使這雙總是憂鬱沉思的眼睛如此炯炯有神?是什麼使蒼白的雙頰充滿血色?是什麼為秀麗的面容增添了激情和願望?為什麼乳峰如此高聳?為什麼這女子的表情忽然變得生動活潑而又嫵媚?怎麼會一下子這樣笑容可掬?怎麼會發出這般爽朗的笑聲?您不由得左右張望,您要尋找什麼,您在猜想……這一剎那過去了,明天您也許重又看見那憂鬱的目光,那蒼白的面龐,那馴順膽怯的動作,那倦怠和絕望,甚至還有對一時衝動的極度不滿。可是何苦打這種比方呢!有誰如今要聽這個呢?我們來到別墅,是想生活在自然中,在直覺中,用不著什麼比喻,什麼觀點。我們要享受自然,要休息,要盡興地發一陣懶,把冗餘的生活瑣事全扔在寒冬的家宅裡,直到天氣好轉。
我有個朋友,*近曾對我說,咱們就是發懶也懶不出個樣子來。懶得很累,沒有樂趣,心裡總不踏實。我們的休息,帶著焦躁不安,煩躁而不盡興。休息的同時我們總有什麼分析、比喻、疑慮、心事,手邊總有永遠沒完的纏人的生活雜務。我們每逢去發懶,去休假,就像去做一件緊迫嚴肅的事。我們要是想去享受一番自然,多半一週以前就得在日曆上記好某日某時去享受自然。這很像那個循規蹈矩的德國人,離開柏林時在自己的記事本上慢條斯理地寫上:「路過紐倫堡時不要忘記成親。」當然,德國人的腦子里首先有個系統在,依賴這個系統,他不感覺事實是雜亂無章的。但真的不得不承認,我們的行為有時是毫無系統,好像隨意怎麼就做了,似乎依照東方的某種成規。
彼得堡紀事(6月15日)
六月天熱,城裡空蕩蕩的。人們都在別墅裡感受自然風光,享樂其中。我們彼得堡的風光,每當驟然一展威力,變得蔥翠繁茂,奼紫嫣紅,您會發現其中有某種難以名狀的天真,甚至心靈都受到感動……不知為什麼,這裡的大自然在我眼裡好似一個病弱的姑娘,你望著她有時惋惜,有時會讓人感到沮喪,有時乾脆可問您驚訝之餘不由得自問:是什麼力量使這雙總是憂鬱沉思的眼睛如此炯炯有神?是什麼使蒼白的雙頰充滿血色?是什麼為秀麗的面容增添了激情和願望?為什麼乳峰如此高聳?為什麼這女子的表情忽然變得生動活潑而又嫵媚?怎麼會一下子這樣笑容可掬?怎麼會發出這般爽朗的笑聲?您不由得左右張望,您要尋找什麼,您在猜想……這一剎那過去了,明天您也許重又看見那憂鬱的目光,那蒼白的面龐,那馴順膽怯的動作,那倦怠和絕望,甚至還有對一時衝動的極度不滿。可是何苦打這種比方呢!有誰如今要聽這個呢?我們來到別墅,是想生活在自然中,在直覺中,用不著什麼比喻,什麼觀點。我們要享受自然,要休息,要盡興地發一陣懶,把冗餘的生活瑣事全扔在寒冬的家宅裡,直到天氣好轉。
我有個朋友,*近曾對我說,咱們就是發懶也懶不出個樣子來。懶得很累,沒有樂趣,心裡總不踏實。我們的休息,帶著焦躁不安,煩躁而不盡興。休息的同時我們總有什麼分析、比喻、疑慮、心事,手邊總有永遠沒完的纏人的生活雜務。我們每逢去發懶,去休假,就像去做一件緊迫嚴肅的事。我們要是想去享受一番自然,多半一週以前就得在日曆上記好某日某時去享受自然。這很像那個循規蹈矩的德國人,離開柏林時在自己的記事本上慢條斯理地寫上:「路過紐倫堡時不要忘記成親。」當然,德國人的腦子里首先有個系統在,依賴這個系統,他不感覺事實是雜亂無章的。但真的不得不承認,我們的行為有時是毫無系統,好像隨意怎麼就做了,似乎依照東方的某種成規。
我那位朋友說得有點道理,我們像是使出吃奶之力來拉自己的生活之車,忙忙碌碌,為著義務,而且羞於承認已經疲憊無力。樣子像是真的來別墅休息,領略自然風光。可您先看看我們什麼東西沒有帶上?且不說沒有擺脫冬季的事,從前的舊事,因為經歷時間太久了,反而又加上了新的事,用回憶充填生活,把陳年閒話、生活舊聞當成新鮮事看。不然就覺得無聊,不然就得在夜鶯啼囀時到露天去玩紙牌。實際上也正是這樣。此外,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天生不適於欣賞大自然,再說我們的自然似乎也理解我們的秉性,並不費心變得舒適一些。比方說,為什麼我們形成了一種強大的卻十分令人不快的習慣(我們不否認,這習慣也許對我們的共同事業多少有些好處):我們總是(時常並無此必要)憑著習慣相信自己的感受,過於看重自己的感受,有時僅僅是看重未來將有而尚未實現的欣悅。看重便滿足於此,滿足於幻想,耽於想像,自然後來便不善於真正做事了。我們總愛掰開花瓣,折磨著鮮花去多聞些幽香,等聞不到香氣時又發一通抱怨。但話說回來,一年要沒這麼幾天休假,要沒有多樣的大自然緩解我們對現實自然生活的渴求,我們可怎麼受得了呢?如果我們只是一味追逐感受,像蹩腳的詩行追求韻腳那樣,一味渴望外在直感的生活,一味畏懼自己的空想、幻覺和如今用來填補空虛生活的那些手段,那麼我們怎麼能不疲憊不堪,氣息奄奄呢? !
而我們對行動的渴求,卻達到了狂熱而不可遏止的焦躁程度。人人都想幹點兒正經的事,許多人滿心希望做好事,做貢獻,並且逐漸明白:幸福並不在於具有某種社會地位而可坐享其成,或僅僅為了換個活法在遇到機會時來個見義勇為。幸福在於永不疲倦地從事活動,在實踐中發展我們的一切天賦和能力。可是,我們這裡所謂 con amore[1]和樂意熱衷事業的人,是不是很多呢?人們說,我們俄國人好像天生懶惰,總想逃避幹事;如果強迫我們去幹,結果也是不成樣子。此論可以休矣!不是嗎?憑什麼證明這種不值得羨慕的性格是我們的民族特性呢?總的說,近期以來我們有人大講特講普遍的懶惰,無所事事,意在相互促進,更好地從事有益的活動。不過應該承認,這也只是促進一下而已。於是,人們便毫無根據地責備自己的同胞來。多半是因為自己的同胞,如同果戈理曾經指出的那樣,不大會咬人吧。
但先生們,你們自己試試看**步,去從事更好的有益的活動,給我們介紹一下這一活動的某種具體的形式;把事業拿給我們看一看,*重要的是吸引我們去從事這個事業,讓我們親自去乾,真正開始我們自己的個人創造。性急的先生們,你們能不能做到這一點?如果不能,那就別責備別人,不要白費口舌!問題恰恰在於,事業在我們這裡總是自然而來,在我們這裡它好像是外在的東西,並不能在我們心裡喚起特別的同情。這一點才純粹是俄國的特點:幹事情不可強求,不可違心,那就破罐破摔吧。
這一特徵鮮明地體現出我們的民族習慣,反映在一切方面,甚至在一些無關緊要的生活事實上。比方說,我們這裡如果有人沒有錢能像闊佬住進老爺的大宅裡,或者沒有錢能像別人一樣(其實是同極少數人一樣)穿著講究,那麼他的住處時常就像狗窩,而衣服簡直不堪入目。人一旦失意,一旦沒有辦法發洩出來,不能表現出自己身上較為優秀的一面(不是出於好面子,而是出於人的*自然的一種需要——在現實生活中意識到自己、實現自己、把握自己),他馬上就會做出*不可思議的舉動:要么喝得酩酊大醉,要么打牌作假,要么去打鬥,要么去打鬥,要么去打鬥而發瘋。
但同時,他心裡又相當鄙視自負,甚至因為無法擺脫自負而感到痛苦。這樣一來,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得出一個幾乎可說是不公正的甚至是侮辱人的結論,但看起來很像是正確的。這就是:我們缺乏自己尊嚴的意識,我們缺乏必要的利己主義,我們不習慣於做善事而不要任何獎賞。而倘若您把一件事情交給規規矩矩、始終一貫的德國人去做,哪怕這事不符合他的願望和性情,只要講清楚這事能使他有出頭之日,能養活他和家庭,能使他有出息,達到預期的目的,那麼德國人會立即乾起來,甚至毫無條件地完成它,甚至還在這起某種新事業。但這好不好呢?也有不好的一面,因為這時人會走到另一個可怕的極端,冷漠呆滯,有時完全排斥了人而代之以規章、義務、公式,盲從先人習俗,儘管祖先習俗同現在的時代很不合拍。
彼得一世的改革,在俄國創造了自由的活動,但如果民族性格中存在這種因素,時常表現為天真美好的樣子,有時則十分可笑,那麼彼得的改革也是不可能的。您看到了,德國人五十歲以前訂了婚不娶妻,給俄國地主家庭教育孩子,積攢幾個錢,*後才正式成婚,未婚妻已經等得老了,卻還忠貞不渝。俄國人就受不了,不是變心就是墮落,要嘛幹出別的事情。這裡倒是相當準確地從反面應驗了一句有名的諺語:對德國人合適,對俄國人就要命。再說我們俄國人中間沒有太多具備熱愛事業的條件,因為這要求從業者有願望,有愛心,要求全心的投入。有的事業還要求先有經費,有保障。有的事情非得具備這方面的才能,有人乾乾便放棄了,一無所獲。這麼一來,在那渴求事業、渴求實際生活、渴求現實,然而卻軟弱、柔順、溫和的性格里,便會逐漸地產生所謂幻想性。人*後不成其為人,而是某種中性的怪物-幻想家。
先生們,你們可明白什麼是幻想家嗎?這是彼得堡的一種可怕的事物,是人格化了的罪過,是無言而神秘的、沉悶而粗野的悲劇,充滿恐懼、不幸、曲折、糾葛和結局。我們這麼說,是完全認真的,不開玩笑。您有時會遇到一種心不在焉的人,眼色游移無光,臉常常顯得蒼白困倦,總像忙著某件十分艱難、傷透腦筋的事,偶爾又彷彿因過度勞累而心身疲憊,其實他是無所事事。這就是幻想家的外表。
幻想家總是難以相處的,因為他喜怒無常。一陣子非常快樂,一會兒滿臉陰沉;有時粗暴,有時又體貼溫柔;此刻是個利己主義者,過一刻卻能產生*高尚的情操。在公務方面,這些先生簡直一籌莫展,雖然也都有公職,卻什麼也乾不來,不過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而這實際上比不干事更糟。他們對任何形式的東西都深惡痛絕。雖然如此,正因為他們隨和友善,怕別人傷害自己,他們才又是*注重形式的。可在家裡完全是另一副樣子。他們大多住在僻靜處,在人跡難到的角落,像是要躲避人們和世界。 **眼看到他們,甚至會覺得自己身上有某種過於感傷的東西。他們同家人在一起時沉默寡言,只顧想自己的事,然而卻特別喜歡一切慵懶的、輕鬆的、直觀的東西,喜歡一切動情的或刺激感官的東西。他們喜愛讀書,什麼都看,甚至是嚴肅的專業性的著作,不過一般讀到第二頁、第三頁就擱下不讀了,因為已經相當滿足。
他們那種輕飄變幻的想像力已被激起,情緒已被調動,幻想家的整個生活突然被一個完整的想像世界所控制。這裡充滿歡樂和痛苦,有著天堂和地獄,有攝魂的美女和英雄的功績,有高尚的事業,又總有某種嚴重的鬥爭,有種種罪行和恐怖。這時,房間消失了,空間也消失了。時間要麼停下來,要麼變得飛快,一個鐘點似乎瞬間即逝。有的時候幾乎整夜整夜地沉浸在難以描寫的歡悅之中而不察覺,時常又一連幾個小時彷彿處於愛情的天堂裡,或者過著一種前所未聞的偉大無比的生活,奇妙如夢,壯麗無限。無緣無故地,脈搏加劇了,眼裡湧出淚水,蒼白的臉頰泛起紅暈。而當晚霞把玫瑰色光線投進幻想家的小窗時,他變得一臉憔悴的病容,既痛苦又幸福。他一頭撲到床上,幾乎失去知覺,在矇矓中還久久感到自己的心在具體地體驗,甜蜜得難以承受……每當清醒過來時,他尤其覺得可怕,於是再次服用這種毒藥,加大劑量。於是又來了,只消有一本書,有一段音樂,有對現實生活的一段往事回憶,總之出現千百個微不足道的緣由中的某一個,這毒藥便製好了。幽靜神秘的幻想,重又發揮出令人眼花撩亂的奇異魔力。
走在街上,他低垂著頭,不理會四周的行人,有時竟完全忘記了周圍的現實。但如果他要發現點兒什麼,就算是*普通的生活小事,*不起眼的瑣細,也會立刻賦予它幻想的色彩。他看事情的角度,天生就如此,一切在他眼裡都具有了幻想的內容。白日關閉的窗板,一個面貌扭曲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