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 星期五

流沙河:青春點火,白頭出獄......聖智多言非真聖智,慈悲無相是大慈悲。-------為成都大聖慈寺作。"自由,自由教育" 促使人才輩出《流沙河詩存》《就是那一隻蟋蟀》等




BEN CHEN


槐國興亡一夢耳;漆園得失兩忘之。
無事不登三寶殿,有權便搞一言堂。
什麽社會還談愛國,如此謊言也想興邦。
聖智多言非真聖智,慈悲無相是大慈悲。
-------為成都大聖慈寺作
“能富民,則反側自銷,從古安邦須飽肚;
不遵憲,即寬嚴皆誤,後來治國要當心。”
在《重放的鮮花》再版序,流沙河如是說:
“必待二十年後,左家莊的兵馬被打敗了,
這一群忠於職守的戍卒才有可能幸獲”改正” 。
青春點火,白頭出獄,
如今它們又回烽火台去,重做長城暸望之兵。
已成為歷史的那一炷炷烽煙總算不再有毒,
被說成是什麽《重放的鮮花》。”
























Hao Chen

11月23日下午10:33

2019年11月23日下午三點四十五分,著名文化學者、詩人、作家流沙河在成都因病去世,享年88歲。
流沙河:我是一個失敗者
http://m.aisixiang.com/data/43778.html


子庚鼠年:世界文化中的鼠;漢聲《大過鼠年》;The Cricket in Times Square


就是那一隻蟋蟀
在余光中、流沙河之前的
紐約時報廣場 就在報童之後
響起
下去的世界
貓鼠皆友,和平共存......




----
多少漢字實存感
無邊解文自由育




流沙河1931~2019:《白魚解字》(2013);我是一個失敗者 (2011);"自由,自由教育" 促使人才輩出《流沙河認字》


...... 2015年,南方人物週刊刊登流沙河的專訪,文中說他在1950年代原是小露鋒芒的青年詩人,但因詩獲罪,被毛澤東4次點名為「大右派」。 流沙河當時被打入右派後,他曾掃廁所、拉糧食、種棉花;文革時被下放到鋸....

留言
---
Ben Chen
Ben Chen
「要干預天下的興亡,
要挽回民族的光榮,
⋯⋯⋯
他們用一顆良心串聯一顆良心,
串成一具救生圈,
以億萬雙手臂高高地舉起,
投給他⋯⋯⋯⋯⋯」
⋯⋯《老人與海》,流沙河
《流沙河詩存》
在清華大學對面的若水堂書店看到,就順手買了一本。
余勋禾《為家兄序》:
「流沙河读书注重新发现,长于推理,考证精严,言必有据,眉批多多,奇思妙想迭出而在文坛独树一帜,⋯⋯心有所思,志向闪现,正如他在一首《搬家》的诗中独白道:
“我的家应该在笔尖峰上/我的家应该在墨水湖底”,
终身践行文学使命,竟至老而弥坚。
个人性格方面,流沙河既有恒定温存的儒生味,又有为坚持原则突然拍案而起,让人尴尬万状的倔强味……」
後記則說:
「相信讀者各具慧眼,⋯⋯若能讀的入木三分,由此悟到具體的”史詩”般的意味,也就不枉編者的一番心血了.」
這詩存中的《謎語》、《詩作者》、《了啊歌》⋯⋯,可能藏著一些話。





詩歌 | 著名詩人流沙河,與余光中的對白

2019-11-23 由 宏燈詩話 發表于文化



流沙河,原名余勛坦,四川金堂人,當代詩人,1948年在成都讀中學時,開始寫作。在成都《西方日報》、《新民晚報》、《青年文藝》等報刊上發表詩歌、長篇小說等,並加入當地中學生組織的青年文藝社和麥穗文藝社。1950年在《川西日報》副刊上發表一些詩歌和長篇小說,同年9月被作家西戎介紹到《川西日報》副刊任編輯和見習記者。其間與人合寫中篇小說《牛角灣》。1952年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同年9月調四川省文聯工作,先後任創作員和《星星詩刊》編委。1954年參加中國作家協會重慶分會。1955年在《西南文藝》上發表《寄黃河》等優秀詩篇,受到好評。1956年出席全國青年創作會議,進中央文學講習所學習。同年出版長篇小說集《窗》(中國青年出版社),詩歌集《農村夜曲》( 重慶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詩集《告別火星》(作家出版社),發表組詩《草木篇》(1957年《星星》第一期),作品以白楊、藤、仙人掌、梅、毒菌為賦,抒發愛憎之情,寓意頗深。但卻被錯劃為右派。此後,在省文聯工作。1966年5月,被迫回家鄉做鋸木工謀生,歷12年。1978年到金堂縣文化館工作。復出後發表了不少詩作,《故園六詠》榮獲1979~1980年全國優秀新詩獎。


小編按:《就是那一隻蟋蟀》是一篇意象數量眾多、內蘊深刻、組合高妙的佳作。本詩的詩題來自與台灣詩人余光中的交往。1982年,余給流沙河信中說:」在海外,夜間聽到蟋蟀叫,就會以為那是在四川鄉下聽到的那隻。「四年後,余寫的《蟋蟀吟》中兩行:「就是童年逃逸的那一隻嗎?一去四十年,又回頭來叫我?」信上的那句話觸動靈感,流沙河寫了這首詩作答,發表在香港的《文匯報》副刊上。

就是那一隻蟋蟀


台灣詩人Y先生說:"在海外,夜間聽到蟋蟀叫,就會以為那是在四川鄉下聽到的那一隻。"

就是那一隻蟋蟀

鋼翅響拍著金風

一跳跳過了海峽

從台北上空悄悄降落

落在你的院子裡

夜夜唱歌

就是那一隻蟋蟀

在《豳風·七月》里唱過

在《唐風·蟋蟀》里唱過

在《古詩十九首》里唱過

在花木蘭的織機旁唱過

在姜夔的詞里唱過

勞人聽過

思婦聽過

就是那一隻蟋蟀

在深山的驛道邊唱過

在長城的烽台上唱過

在旅館的天井中唱過
在戰場的野草間唱過

孤客聽過

傷兵聽過

就是那一隻蟋蟀

在你的記憶里唱歌

在我的記憶里唱歌

唱童年的驚喜

唱中年的寂寞

想起雕竹做籠

想起呼燈籬落

想起月餅

想起桂花

想起滿腹珍珠的石榴果

想起故園飛黃葉


想起野塘剩殘荷

想起雁南飛

想起田間一堆堆的草垛

想起媽媽喚我們回去加衣裳

想起歲月偷偷流去許多許多

就是那一隻蟋蟀

在海峽這邊唱歌

在海峽那邊唱歌

在台北的一條巷子裡唱歌

在四川的一個鄉村裡唱歌

在每個中國人腳跡所到之處

處處唱歌

比最單調的樂曲更單調

比最諧和的音響更諧和

凝成水

是露珠

燃成光

是瑩火

變成鳥

是鷓鴣

啼叫在鄉愁者的心窩

就是那一隻蟋蟀

在你的窗外唱歌

在我的窗外唱歌

你在傾聽

你在想念

我在傾聽

我在吟哦

你該猜到我在吟些什麼

我會猜到你在想些什麼

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心態

中國人有中國人的耳朵

(1982年7月10日在成都)

【 眾生報:每日人事物 2025 1101 週六 Plus 】 震撼人心,感人至深的 台灣人 《我的14歲》集......《少年報導者》:楊双子 (國內外小說得獎者),鄭宗龍(2020年接任雲門舞集的藝術總監); 司徒惠康(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少年Pi的奇幻漂流》(英語:Life of Pi;簡稱《少年Pi》)李安執導的美國3D電影,.....李安的眼力與經營管理能力......,: All Saints, feast of :諸聖節;萬聖節(基):曹銘宗聽過天主教神父詮釋:「在有困難的地方發光,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聖人。」 牛津大學的All Souls College 著名哲學家Isaiah Berlin 的學院受教經驗傳記

少年Pi的奇幻漂流》(英語:Life of Pi;簡稱《少年Pi》)是李安執導的美國3D電影,.....李安的眼力與經營管理能力: 

「2012年度最佳影片之一,一次關於真實的拷問,一首關於人性選擇的輓歌,影片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如此真實」,「李安最好的作品總是有這樣一種傾向,在平靜而美好的外表下,奔騰著洶湧的道德暗流」,「堪稱哲學史詩的3D技術映畫,讓銀幕上的世界呼之欲出。甚至不是我等站在銀幕外,而是融入世界中」,「從一開始多種宗教主義的探討和融合就能看出,這部影片的主題其實與宗教並無關係,甚至已經橫亙幻想與現實的壁壘」,「絕對的大師手筆,達爾文演化論、宗教人本主義信仰與心境的互動,無數理念在這部影片中水乳交融混合為一」。[14]

李安的眼力與經營管理能力: 拍攝地包括臺北市立動物園臺中市水湳經貿園區屏東縣墾丁國家公園等地,以及印度朋迪榭里等地[8][9][10]





All Saints, feast of :諸聖節;萬聖節(基):人類所知的天朝聖人非常有限,為免遺珠之憾,教宗博義四世( 608-616 )於西元 608 年將羅馬之萬神廟( Pantheon )獻給聖母及全體殉道者。教宗國瑞四世( 827-844 )於 834 年訂十 一月一日 為諸聖節,通令普世教會特別紀念並恭敬所有已升天的聖人、聖女。英國稱為 All Hallows 

All Souls' Day :追思已亡日;亡人節;萬靈節(基):是隱修院院長聖奧迪洛( Odilo )於 998 年首先在其所屬隱修院提倡、後來推展成為普世教會的敬禮,於每年十 一月二日 舉行追思已亡日,特別為逝世(信徒)的靈魂祈禱,現已納入教會禮儀中。教宗本篤十五世特准神父當天可為亡者舉行三台(次)彌撒。中國除此日外,每年清明節教會也特別舉行追思祖先的儀式和祈禱(彌撒)。

Son of Man :人子:新約中耶穌自稱人子。意指: (1) 判官(瑪廿四 30-31 )。 (2) 世人的弟兄(瑪廿五 31-46 )。

Song of Songs :雅歌:舊約聖經中之一部,以詩歌方式描述天人之間的愛。

soul :靈魂;魂;心靈:人由靈魂和肉體所組成;而靈魂是人生命的主因(人性的來源),具有理智、意志、記憶等功能。




All Souls College
拉丁文名稱Collegium Omnium Animarum
全稱The Warden and the College of the Souls of all Faithful People deceased in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1]
名稱來源諸靈節
地址牛津,高街
建立日期1438年
院長約翰·威克斯
大學部
研究生8(2012)
姐妹學院劍橋大學三一學堂


Isaiah Berlin – philosopher

Pages in category "Alumni of All Souls College, Oxford"

The following 53 pages are in this category, out of 53 total. This list may not reflect recent changes.



曹銘宗   

 #每個人的萬聖節

一般所謂的西洋鬼節:「萬聖節」,其實是「萬聖節前夕」,因此10月31日晚上可稱「萬聖夜」。
根據西洋古早傳說,每年10月31日的夜晚是陰界最接近人間之時。後來,經過商業炒作,才變成了裝神弄鬼的歡樂節慶。
11月1日才是萬聖節(英文All Saints' Day,西班牙文Día de Todos los Santos),又稱「諸聖節」,主要是天主教、聖公宗(英國國教)的節日,紀念歷來為基督信仰犧牲奉獻的聖人。
「諸聖」指所有的聖人,包括不為人知的無名聖人,其中有重大涵義: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聖人。
我聽過天主教神父詮釋:「在有困難的地方發光,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聖人。」
我想了一個比喻:照亮夜空的,除了月光,還有無數的星星。
所以,萬聖節是靜思的日子,或許我們無法當聖人,但每個人都可以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本圖為基隆和平島17世紀西班牙「諸聖教堂」考古遺址,2025年10月經文化部指定為國定考古遺址。


馬太福音10:28 你們不要怕那殺害肉身,而不能殺害靈魂的;但更要害怕那能使靈魂和肉身陷於地獄中的。

2017.11.22

雲門舞集昨發布新聞稿指,雲門基金會董事會前天已同意林懷民退休規劃,林後年底將自藝術總監一職退休,續任雲門基金會董事;董事會也同意鄭宗龍大後年起接任雲門舞集藝術總監。
「舞作會繼續演」
《蘋果》昨未能取得林懷民、鄭宗龍回應。林好友陳嫦芬昨po出林懷民傳訊內容:「我會留在董事會,以前舞作也可繼續演出。雲門是大家支持出來的團體,我會繼續護住他!」
創辦雲門44年的林懷民退休消息曝光後,外界感到震撼,但據悉雲門內部早已流傳林有意退休,除因林去年底發生嚴重車禍,導致右腳粉碎性骨折,也因林已70歲,他之前就說過「退休一定會發生」。
鄭宗龍將接重擔
林懷民創作的第90齣舞作《關於島嶼》,明將在國家戲劇院全球首演,雲門舞集指,今林懷民將親自主持首演前記者會,說明心路歷程,但鄭宗龍今不會出席。
鄭宗龍現年41歲,是中生代傑出編舞家,曾獲德國No Ballet、西班牙Masdanza、羅馬等編舞比賽大獎,3年前任「雲門2」藝術總監,帶領舞者深入社區和校園分享舞蹈樂趣,也多次赴海外巡演獲讚賞。
美國《紐約時報》曾讚賞鄭宗龍導入截然不同的動作語彙,輕盈巧轉、如芭蕾般優雅,才華洋溢。 
  • 現任藝術總監:於2020年接任雲門舞集的藝術總監鄭宗龍職位。

因為要專訪今年吳三連文學獎小說獎得主楊双子,蒐尋她個人資料預作功課時,讀到她在《少年報導者》所寫幼年面臨家庭離散的貧困處境:《我的14歲》,真是邊讀邊熱淚不能止息。
在這樣艱難、孤單的生活中,她不僅活了下來,力爭上游,還能創作出如此風格典雅又親切趣味,既穿越時空,直指國族認同的核心,又能從舊時代敲響當代女性曾被遺忘的聲音的鉅作,贏得包括美國國家圖書獎等許多大獎的肯定。實在是了不起。
「葡萄必須種植在貧乏的荒野之土,為求生存,而將其養分盡量積蓄保存在果實裡,如此果實才能飽滿芳香。」楊双子的文學創作歷程,可說完全印證了上面這段話。

馬太福音10:28 你們不要怕那殺害肉身,而不能殺害靈魂的;但更要害怕那能使靈魂和肉身陷於地獄中的。

2017.11.22
雲門舞集昨發布新聞稿指,雲門基金會董事會前天已同意林懷民退休規劃,林後年底將自藝術總監一職退休,續任雲門基金會董事;董事會也同意鄭宗龍大後年起接任雲門舞集藝術總監。
「舞作會繼續演」
《蘋果》昨未能取得林懷民、鄭宗龍回應。林好友陳嫦芬昨po出林懷民傳訊內容:「我會留在董事會,以前舞作也可繼續演出。雲門是大家支持出來的團體,我會繼續護住他!」
創辦雲門44年的林懷民退休消息曝光後,外界感到震撼,但據悉雲門內部早已流傳林有意退休,除因林去年底發生嚴重車禍,導致右腳粉碎性骨折,也因林已70歲,他之前就說過「退休一定會發生」。
鄭宗龍將接重擔
林懷民創作的第90齣舞作《關於島嶼》,明將在國家戲劇院全球首演,雲門舞集指,今林懷民將親自主持首演前記者會,說明心路歷程,但鄭宗龍今不會出席。
鄭宗龍現年41歲,是中生代傑出編舞家,曾獲德國No Ballet、西班牙Masdanza、羅馬等編舞比賽大獎,3年前任「雲門2」藝術總監,帶領舞者深入社區和校園分享舞蹈樂趣,也多次赴海外巡演獲讚賞。
美國《紐約時報》曾讚賞鄭宗龍導入截然不同的動作語彙,輕盈巧轉、如芭蕾般優雅,才華洋溢。 


我的14歲【因命運而被迫走上軍醫一途,卻也因此成功逐夢】https://pse.is/7kcqua
現任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的 #司徒惠康,曾任國防醫學院校長,也曾遠赴美國史丹佛大學攻讀免疫學博士,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權威期刊《細胞(Cell)》。看似人生勝利組的他,其實來自資源匱乏的花蓮家庭——父親是泰北孤軍,母親則因養女身分自幼未受教育,夫妻倆靠著勤儉持家,辛苦拉拔孩子長大。
他的童年沒有電視、沒有娛樂,連買書都不敢向家人開口。14歲那年,他曾絕望地問自己:「是不是一輩子就困在這裡?」
排行老三的他,親眼看著考上明星高中的大姊,為了幫忙家計,只能選擇公費的五年制花蓮師專。他自己則因未能考上第一志願台大物理系,最後選擇了不需繳學費、還能領零用錢的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儘管從小抗拒繼承父親的「軍人」身份,終究仍在現實與命運中妥協。
入學初期,面對軍校嚴格的管理,他備感束縛,對課業也缺乏熱情。直到進入臨床實習,他才逐漸找到方向,選擇了被認為最「硬」的微生物與免疫學科暨研究所,一路從中研院念到史丹佛,踏上追逐科學夢的道路。
擔任國防醫學院校長期間,他積極推動與國外大學與研究機構的交流,也讓軍校學生有機會出國見世面,希望他們能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除了在教學上的努力,司徒惠康與「病毒大疫」也有過多次交戰,例如:2003年SARS爆發時,與軍醫同仁並肩抗疫;2015年八仙塵爆,他參與多位燒燙傷病患的治療;2020年則以免疫學專長,投入藥物與疫苗的研發、動物攻毒實驗等工作。
司徒惠康雖不像父親那樣曾在戰場上殺敵,但凡國家交付任務,他從不退縮。這份堅韌,正是軍校賦予他的養分。
如今,司徒惠康接下國衛院院長的棒子,持續在醫藥與公共衛生領域深耕,並期盼將知識與力量傳承給下一代。
★一起為孩子製作報導,#贊助報導者https://bit.ly/2Ef3Xfh
★訂閱 #少年報導者,和孩子一起理解世界、參與未來:https://eepurl.com/idk8VH
可能是 1 人、牛角扣大衣和顯示的文字是「 • 少年報導者 THE REPORTER THEREPORTERFOR FOR KIDS 攝影/葉昕翰 攝影 蔡昕翰 ...... 出身物資置乏的家庭, 資區乏的家庭,讓我從小就據 讓我從小就擔 心一輩子只能困在原地 儘管我走上 了自己曾經最抗拒的 「軍醫」 路, 了自己曾經最抗拒的「軍醫」路,谷 「軍醫」路, 路,卻 卻 也因為知識的力量 也因爲知識的力量,帶我走到世界, 帶我走到世界, 看見更開闊的視野。 《【我的14嵗】司徒惠康:孤軍父 【我的14嵗】 司徒惠康 孤軍父 親 親、養女母親, 親、養女母親,貧困沒能限制我的 貧困沒能限制我的 逐夢之路》」的插圖
所有心情: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