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3日 星期一

國務卿魯比奧Senator Marco Rubio:魯比奧在以色列-哈馬斯停火協議談判中發揮關鍵作用。歐布萊恩(Robert O'Brien)表示這對美國及其夥伴而言是個偉大的夜晚,感謝賴總統對川普的祝賀。"我認為他在競選活動最後幾週的瘋狂、骯髒、失控肯定會讓他垮台。......"

 

「我相信他」:川普總統宣稱國務卿魯比奧(Sec. Rubio)將被視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國務卿」。

川普總統於2025年10月13日(星期一)在以色列國會演講結束後的聲明,讚揚新任國務卿馬可·魯比奧(Marco Rubio,佛羅里達州參議員,川普第二任期內任命)。魯比奧在停火協議談判中發揮關鍵作用,包括促成哈馬斯釋放最後20名人質(10月13日生效,第一階段換以色列釋放2000名囚犯)。川普稱其為「歷史上最偉大」,呼應其親以色列立場和魯比奧的強硬外交(反中、反哈馬斯)。這強化川普團隊形象,魯比奧回應「榮幸為和平服務」。事件背景是中東停火慶典,X上熱議魯比奧貢獻。



Senator Marco Rubio, Republican of Florida, has been confirmed as the 72nd secretary of state in a 99-0 vote. After casting a vote for himself, Rubio gave the Senate clerks a thumbs-up while a small bipartisan group of senators around him applauded.


By Aishwarya KUMAR

JD Vance once compared Trump to Hitler. Now, he's his vice president-elect.

賴總統恭賀川普勝選 美前國家安全顧問轉發道謝

2024/11/7 04:10

(中央社記者鍾佑貞棕櫚灘6日專電)總統賴清德今天推文恭賀川普勝選。在川普任內擔任國安顧問的歐布萊恩隨後轉發推文,表示這對美國及其夥伴而言是個偉大的夜晚,感謝賴總統對川普的祝賀。美媒報導,歐布萊恩是川普2.0的國務卿人選之一。

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底定,前總統川普篤定回鍋白宮。賴總統晚間在X社群平台以英文貼文表示,他有信心,台美之間長期以來的夥伴關係,建立在共享的價值與利益之上,將繼續扮演區域穩定的基石,並且為雙方全體國人帶來更昌盛的經濟繁榮。

歐布萊恩(Robert O'Brien)立場友台,去年獲前總統蔡英文頒授「特種大綬景星勳章」。

他也是川普2.0的國務卿人選之一。美媒Politico上月報導,歐布萊恩是川普第一任期時,4位國家安全顧問中唯一一位沒有與川普公開鬧翻的顧問。

歐布萊恩2018年至2019年間擔任川普的人質事務特使,赴瑞典營救因涉攻擊刑案遭起訴的美國饒舌歌手A$AP Rocky,讓A$AP Rocky雖遭瑞典法院定罪,卻僅需賠償毀損而不用坐牢。

歐布萊恩在共和黨內被視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及烏克蘭的支持者,如果他成為國務卿,將會受到歐洲及烏克蘭歡迎。

其他國務卿人選包括友台參議員盧比歐(Marco Rubio)及川普時代的駐日大使海格提(Bill Hagerty)等。

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5日舉行投開票,根據美聯社數據,目前川普以292張選舉人票領先,已跨過當選門檻;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賀錦麗(Kamala Harris)則獲得224票。(編輯:洪啟原)1131107



I assumed that he would have to drop out in 2016 after the “Access Hollywood” tape. I thought he would be driven into exile after he egged on the Jan. 6 insurrectionists hunting down Nancy Pelosi and Mike Pence. I thought his cynical move stacking the Supreme Court with religious fanatics who yanked away women’s reproductive rights would doom his comeback attempt. I thought his deranged, nasty, out-of-control final weeks of campaigning would surely sink him.

But Trump never disappeared in a puff of orange smoke. Every time, he bobbed back up, defying convention and luring voters I thought he had lost, given how he, JD Vance and his rally carny barkers delighted in disparaging so many voting blocs with utter abandon.我以為他會在 2016 年《走進好萊塢》錄影帶之後退出。我以為他會在 1 月 6 日慫恿叛亂分子追捕南希·佩洛西和邁克·彭斯後被迫流亡。我認為他憤世嫉俗的舉動將最高法院與剝奪婦女生育權的宗教狂熱分子混為一談,這將使他的東山再起嘗試失敗。我認為他在競選活動最後幾週的瘋狂、骯髒、失控肯定會讓他垮台。


但川普從未消失在一陣橙色煙霧中。每一次,他都會挺身而出,無視慣例,吸引我認為他已經輸掉的選民,因為他、JD萬斯和他的集會狂吠者樂於肆無忌憚地貶低如此多的投票集團。


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經濟史學家Joel Mokyr, Philippe Aghion and Peter Howitt。Tim Curry (1946 (age 79))中風讓他基本上無法演戲,......一本新的回憶錄


BREAKING NEWS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has decided to award the 2025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to Joel Mokyr, Philippe Aghion and Peter Howitt “for having explained innovation-driven economic growth” with one half to Mokyr “for having identified the prerequisites for sustained growth through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the other half jointly to Aghion and Howitt “for the theory of sustained growth through creative destruction.”
The laureates showed how new technology can drive sustained growth.
Over the last two centuries, for the first time in history, the world has seen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This has lifted vast numbers of people out of poverty and laid the foundation of our prosperity. This year’s laureates in economic sciences, Joel Mokyr, Philippe Aghion and Peter Howitt, explain how innovation provides the impetus for further progress.
Technology advances rapidly and affects us all, with new products and production methods replacing old ones in a never-ending cycle. This is the basis for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which results in a better standard of living,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for people around the globe.
However, this was not always the case. Quite the opposite – stagnation was the norm throughout most of human history. Despite important discoveries now and again, which sometimes led to improved living conditions and higher incomes, growth always eventually levelled off.
Joel Mokyr used historical sources as one means to uncover the causes of sustained growth becoming the new normal. He demonstrated that if innovations are to succeed one another in a self-generating process, we not only need to know that something works, but we also need to have scientific explanations for why. The latter was often lacking prior to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which made it difficult to build upon new discoveries and inventions. He also emphasised the importance of society being open to new ideas and allowing change.
Philippe Aghion and Peter Howitt also studied the mechanisms behind sustained growth. In an article from 1992, they constructed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what is called creative destruction: when a new and better product enters the market, the companies selling the older products lose out. The innovation represents something new and is thus creative. However, it is also destructive, as the company whose technology becomes passé is outcompeted.
In different ways, the laureates show how creative destruction creates conflicts that must be managed in a constructive manner. Otherwise, innovation will be blocked by established companies and interest groups that risk being put at a disadvantage.
Learn more
Press release: https://bit.ly/48DlmwY
Popular information: https://bit.ly/3Ip1eUW
Advanced information: https://bit.ly/46D8mFa

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2025年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喬爾·莫基爾、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以表彰他們「對創新驅動型經濟成長的闡釋」。其中,一半獎項授予莫基爾,以表彰他“通過技術進步確定了持續增長的先決條件”,另一半獎項則共同授予阿吉翁和豪伊特,以表彰他“通過創造性破壞實現持續增長的理論”。
獲獎者們展示了新技術如何推動持續成長。
在過去的兩個世紀裡,世界歷史上首次實現了持續的經濟成長。這使大量人口擺脫了貧困,奠定了我們繁榮的基礎。今年的經濟學獎得主喬爾·莫基爾、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闡述​​了創新如何為進一步發展提供動力。
科技日新月異,影響我們所有人,新產品和生產方法層出不窮,循環往復。這是持續經濟成長的基礎,它能提高全球人民的生活水平、健康和生活品質。
然而,情況並非總是如此。恰恰相反,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經濟停滯是常態。儘管時不時會有重大發現,有時能改善生活條件、提高收入,但成長最終總會趨於平穩。
喬爾·莫基爾運用歷史資料,揭示了持續成長成為新常態的原因。他指出,如果創新要在自我生成過程中相繼出現,我們不僅需要知道某些東西行之有效,還需要對其背後的原因進行科學解釋。在工業革命之前,科學解釋往往較為匱乏,這使得在新發現和發明的基礎上繼續發展變得困難。他也強調了社會對新思想持開放態度並允許變革的重要性。
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也研究了持續成長背後的機制。在1992年的一篇文章中,他們建立了一個數學模型來解釋所謂的「創造性破壞」:當一種新的、更好的產品進入市場時,銷售舊產品的公司就會遭遇失敗。這種創新代表著新事物,因此具有創造性。然而,它也具有破壞性,因為技術過時的公司會在競爭中被淘汰。
獲獎者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創造性破壞如何引發衝突,而這些衝突必須以建設性的方式加以管理。否則,創新將被老牌公司和利益集團所阻礙,從而面臨被置於不利地位的風險。

了解更多
新聞稿:https://bit.ly/48DlmwY
熱門資訊:https://bit.ly/3Ip1eUW
進階資訊:https://bit.ly/46D8mFa


“I had a whole list of people that I thought were going to win, and I wasn't on it.”
For Joel Mokyr, the news that he was a 2025 economic sciences laureate was an unexpected surprise. Shortly after the announcement Mokyr shared his happiness with us, and recalled visiting the Nobel Prize ceremony in Stockholm ten years ago – a time where he didn’t for a moment imagine one day he would be on the stage. “Are you kidding me? I'm an economic historian. We don't win Nobel Prizes.”
Listen to the interview:
“我列了一長串名單,我以為會獲獎的人都會上榜,結果我卻不在上面。”
對喬爾·莫基爾來說,獲得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消息簡直是意外的驚喜。消息公佈後不久,莫基爾就與我們分享了他的喜悅,並回憶起十年前在斯德哥爾摩參加諾貝爾獎頒獎典禮的情景——當時他從未想過有一天自己會站在這個舞台上。 “你在開玩笑吧?我是經濟史學家。我們得不到諾貝爾獎。”
收聽採訪:
#諾貝爾獎


喬爾・莫克爾(Joel Mokyr,美國西北大學)、菲利普・阿希翁(Philippe Aghion,巴黎歐洲工商管理學院與倫敦政經學院)以及彼得・豪伊特(Peter Howitt,美國布朗大學)榮獲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以表彰他們在「以創新驅動的經濟成長」與「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理論上的卓越貢獻。(全文在留言)
他們的研究闡明技術進步如何透過新產品與新生產方式取代舊的體系,推動生產力、健康與生活水準的提升。瑞典皇家科學院指出,過去兩個世紀以來,人類社會首次出現持續且大規模的經濟成長,讓無數人口脫離貧窮,並強調這種繁榮並非理所當然,而是建立在不斷創新與知識累積的基礎之上。
莫克爾的研究聚焦於歷史視角,指出工業革命以來的長期經濟成長源自於社會對知識的重視與科學方法的運用。他主張,當人們不僅知道技術「可行」,還理解其「原理」時,創新才能形成持續的自我推進過程。阿希翁與豪伊特則以數學模型建立了「創造性破壞」理論,說明新技術與企業如何取代舊有體系,形成不斷更新的生產結構。這一理論揭示,雖然創新會導致舊產業衰退,但整體而言,它是經濟成長與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三位學者的工作共同建構了一個關於「內生性成長」(endogenous growth)的理論框架,解釋經濟如何透過創新與競爭自我強化。
這項獎項的意義不僅在於回顧歷史,更在於提醒未來:維持經濟活力的關鍵,在於鼓勵創新、促進知識傳播與維護公平競爭的環境。莫克爾、阿希翁與豪伊特的理論提供了一種長遠視角,揭示了從工業革命到人工智慧時代,創新如何構成經濟成長的永續引擎,也說明為何社會必須不斷投資於教育、科學與研發,以確保進步得以延續。




Tim Curry
Curry at the 47th Emmy Awards in 1995
Born
Timothy James Curry

19 April 1946 (age 79)
Alma mater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BA)
Occupations
  • Actor
  • singer
Years active1968–present

Tim Curry Isn’t Done Yet

A 2012 stroke has largely kept him from acting, but not from writing — and recording — a new memoir. “It was very peculiar not to be able to speak,” he says.


蒂姆·克里的事業尚未結束
2012年的一次中風讓他基本上無法演戲,但並沒有阻止他寫作——以及錄製——一本新的回憶錄。 「不能說話的感覺很奇怪,」他說。

「感覺就像有人在我的腦子裡劃來劃去,」提姆·克里談到中風後接受的治療時說道。圖片來源…



如今,柯瑞如同冬日雄獅,坐輪椅出行,體力也遠不如中風讓他的生活陷入可怕的過渡期。然而,他仍然熱衷於創造性的冒險,不願放棄藝術生涯。

「我無法想像退休後再也不工作了,」他說。

他當然想過,但「努力拓展」創作空間才是更強烈的動力。因此,他對《浪客行》“謹慎地感到滿意”,儘管也有一些遺憾。

圖:提姆·庫瑞身穿一件印有反覆出現的衣冠楚楚、身穿燕尾服的男士圖案的襯衫。
「扮演這樣的角色,會讓你對人性的新維度有所領悟,」柯瑞在談到自己在《洛基恐怖秀》中令人難忘的角色時寫道。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Curry is a lion in winter now, getting around in a wheelchair and with his stamina not what it was since the stroke brought his life to a frightening interregnum. Yet he is still drawn to creative risk, unready to pack it in as an artist.

“I can’t quite imagine retiring and not ever working again,” he said.

He has thought about it, of course he has, but “trying to stretch” creatively is the stronger impulse. On that score, he is “cautiously pleased” with “Vagabond,” albeit with a couple of regrets.

Image“Playing somebody like that wakes you up to new dimensions of human nature,” Curry writes of his unforgettable role in “The 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Credit...Getty Images

紀念陳珍吾兄 (2018);"與許邦雄 (工工,1975),陳偉銘 (數學,1975)兩同學在台北聊聊建築系故陳珍吾兄(建築,1976)女兒的婚禮。"

20251013
"與許邦雄 (工工,1975),陳偉銘 (數學,1975)兩同學在台北聊聊建築系故陳珍吾兄(建築,1976)女兒的婚禮。"
我已不太清楚陳珍吾兄過世幾年,就問偉銘,他跟陳珍吾兄最熟,跟我係數某些可紀念的日子。
回到家一想,我可查blog 寫的文章"紀念陳珍吾兄",日期是2018年。
另外在"漢清講堂" (youtube. "Bauhaus 風雲人物簡介"),也有上線日期)的前言中的"獻給......"中提到珍吾兄。
現在摘錄該文前言的一部分當2025年的"紀念陳珍吾兄"的提醒。


2018 0724

請參考:月前紀念我的同學陳珍吾兄的。
隔天,我們公祭之後,還到二寶家聚會。然而,大家笑忘"死亡",所以我採取自己的方式送阿珍。


1919年,德國人格羅佩斯(Walter Adolph Georg…
YOUTUBE.COM

0106 2017
法鼓山的佛教儀式,真的只能行禮如儀 (單方面溝通;過分強調),念念有詞(多由熟練司儀)
場地太小、時間太短
珍吾還有家庭、同學之外的廣大職場、朋友圈,都沒法入焦點
之後,到鍾寶衡家(湯泉)同學會聚餐、聊天至約16點多。






****
上回去第二殯儀館約7年半前。仲庸的.....
該步行過去,還是懷恩專車/公車?
為自己而去嗎?又無奈又不忍心的告別式,究竟向誰告別?
時瑋等,他們都是遠道而來的.....他的blog放與珍吾的合照--高中,已五年多了。
我與珍吾從1986年起幾乎少連絡了.....
他及家人解脫了嗎?

0105 2017 五 小雨

漢清講堂     自錄"概說The Bauhaus 群英會"。

紀念大學同學 陳珍吾
Weimar from 1919 to 1925, Dessau from 1925 to 1932 and Berlin from 1932 to 1933 ---Bauhaus - Wikipedia


......這周六珍吾告別式會見面吧!
同學約事完後到二寶家聚。
時瑋



Weimar from 1919 to 1925, Dessau from 1925 to 1932 and Berlin from 1932 to 1933 ---Bauhaus - Wikipedia
作者: Rasmussen, Steen Eiler, 作者:
書名: Experiencing architecture Bauhaus and 

Bauhaus people : personal opinions and recollectio
作者: Hirschfeld-Mack, Ludwig 作者: 

書名: The Bauhaus : an introductory survey

書名: The Bauhaus group : six masters of modernism By Weber, Nicholas Fox,

書名: The Bauhaus : Weimar, Dessau, Berlin, Chicago

書名: Bauhaus 1919-1933 : workshops for modernity


*****
那老先生走之後。屋租出去。"福客盈門"是招牌。山茶花依舊盛開。
 上週日,接到時瑋通知阿珍過世。記念完胡適之先生之後,即過去與時瑋和金台會,慰問阿珍之家人。幾天無法釋懷。
上週五,回診之後,搭高鐵回台中:自由座兼敬老:票330。看望80多歲的謝老師和師母。很無奈,10個月前,跟他們出遊,還談笑風生。......
要積極點:"六十五歲感言"勵志篇 2017-11-07 鍾漢清
今年,兩位晚輩結婚 (兩隊的蜜月旅行分別是義大利和紐西蘭,更有中國的電玩朋友從重慶來參加婚禮.......)。希望他們這一代比我們更好、更幸福。
****「數人」又弱一個:劉半農《趙元任全集‧第15卷‧下》的圖版,有《劉半農先生輓辭》收入九人的:錢玄同、黎錦熙、趙元任、陳懋治、魏建功、白滌洲、胡適、馬裕藻、周作人。趙先生的英文說明值得一抄:From the title of the “Society for a Few Men”, Yuen Ren wrote the memorial couplet to liu Pan-Nung some years later, 1934 (see p.566)(趙的十載湊雙簧,無詞今日難成曲。「數人」弱一個,教我如何不想他。胡適的守常慘死,獨秀幽囚,如今又弱一個。拼命精神,打油風趣,後起還有誰呢?)


當初,沒注意到,"又弱一個"出自左傳˙昭公三年:「又弱一個焉,姜其危哉!」

*****
紀你念你,
用百年前的小提琴,奏過
竹山、大肚山的小鳥。
用你的琴,拉出家族的故事
尋尋覓覓 幾重曖昧 多義
建築史 巴哈 泉源頭
恰似 記憶中的靦腆

Braque depicted violins more than any other instrument. The violin was associated with both classical and folk music, the refined and the sentimental, a bridging of tastes that appealed to the Cubists’ own spirited dialogue with high art and popular culture
METMUSEUM.ORG

沈哥


看他的靈魂禁錮在微胖薄弱無法自主的軀殼,
內心著實為他難過,他太太更是辛勞不在話下….
去年娶媳婦時雖不能言,相信他也是十分開心…
生命一分一秒消逝…終於該來的還是來了!
安息吧,珍吾!

*****

愛、老、死、輪


我將她抱一下,
沒能慰藉她多年來的
愛心
我知道的老友 (遊子)故事
純屬浪漫的、校園的,遠遠不及
她的成家的,廝守的,.....心力交瘁的......
偉大愛情
老友已平安離去 祭香裊裊 希望
她能過得好
****
我將故人年輕時寫到英倫
的信轉贈給他的知己
希望充實我們的追思 想念
我跟她說個Berthe Morisot1885 自畫像
(簡化、抽象的銀灰雲髮所產生的美感,讓人忽略了畫中人年華老去的事實。---馬拉美)
對比13年前丈夫E. Manet 給她的畫像
正是人生的殘酷、無情、無奈
與驕傲





Self-Portrait, 1885 by Berthe Morisot. Impressionism. self-portrait. Musée Marmottan Monet, Paris, France
WIKIART.ORG




1975-1976級校友聚會” 《星座: 二個陳家3+2、吳家2、羅家、鍾家》
(我們(四家)六人去探望東海老友 (1971年認識)一家三人) 2013.7.25
這一次老兄的狀況似乎有改善。我們在頗具規模的復健區找到他們 (母女和外勞復健師)。這是我初次在那兒一個多鐘頭。之後陳偉明兄夫婦再次加入---我1988年之後第一次見面,陳太太則是初見,他得意的事他昨天買杯咖啡給老兄聞聞久違的氣味。偉明一直說,他發現我們給妻子照顧老境的機會頗高…..
陳兄家有高壽之遺傳因子,不過這一年看朋友生病,決定半退休。他是留日的,公司溝通方式採用LINE的群組,這是我知道的第一案例。老兄、吳、陳等三位,在辛辛那提和美國有許多共同的故事。
當然故事最多的時期是1971-75的東海期。妙的是老兄、吳、陳等三位的太太都不是東海人,所以跟她們談許多老故事或許還不太陳舊 (部分故事有錄音,希望播放給老兄聽,但博老兄之記憶之門頓開。)
他們寢室很浪漫:曾有一年從楊逵先生的東海花園買一大堆的玫瑰花 (我不記得該園種過玫瑰花),在校門口送進校門的女新鮮,人一人一朵 (聽說也有驚嚇) ,有的還幫忙將行李提到女生宿舍 (路程約600公尺)。發生在東海郵局的故事;可更多了,或許改天在恰當的場合再說。
我這次也有機會與老兄的女兒多談,沒想到她是德國使用Oracle公司的ERP的某公司之顧問。現在每一兩月還常回德國工作一周。
我們八人敘舊在附近蘇杭連鎖餐廳。由於國維經常在臺大校友的餐廳用餐,就請他幫忙點菜。陳偉明太太請客。
會後,國維夫婦 (住新竹)直接搭計程車回基隆省親。偉明夫婦開車回木柵 (還好他的公司在附近) 。我則與時瑋搭接駁車,轉捷運,途中談些明年的「王錦堂先生紀念演講集」和吳先生委託的祖厝擴建案。






繆詠華......
早上去讀書會,聽校長講胡適,好精彩!專門注意風花雪月的我,當然特別注意胡適與韋蓮司的一段情。「讓你走,是如此的艱難,老友——但是你留下來也 不會有什麼好結果。」(我記得沒引此句)
2014沒注意到第1圖population:我說史家【極端年代】內有血淋淋數字。
繆女士沒談【天上再見】,然而她解釋西方人在巴黎等的作為,是其價值觀的展現,很好。
 是你那本書的書封上韋蓮司對胡適說的話喔。(如圖)圖像裡可能有2 個人、微笑的人
jb to hanching
【文曰小强】6分钟看完“初恋虐我千百遍”的《芳华》原著
https://youtu.be/9J2AOe4MG30

The wheel of life is depicted in this 19th-century Tibetan Buddhist thangka. A thangka is used for teaching or as a devotional object and this one shows the world in the arms of the demon Mara, who is associated with temptation, death and impermanence. The three segments at the top of the wheel show the higher realms of existence, and the bottom three show the sufferings of animals, ghosts and hell.
See this colourful painted textile in our #LivingWithTheGods exhibition, exploring beliefs from around the world and through time – find out more and book tickets: http://ow.ly/Wp5O30hfRX4
Listen to Neil MacGregor talk about this object in the final episode of our partnership BBC Radio 4 series here:http://www.bbc.co.uk/programmes/b09gkk3r


您可寫/編一本追念記。人生可悲,就只能這樣......


陳珍吾今晨過世2017.12.17 ,我剛剛與羅時瑋與李金台午餐,並送他們回台中
2011/8/12


(謹以此短文,權充紀念吾友陳珍吾先生系列文章之一篇。)
我在2011年,打算弄個「追述 朱自清先生 80年前的《倫敦雜記》 預告」。
當然,這是有點不自量力:朱自清的學生柳無忌,跟 朱自清有緣,寫過一篇「與朱自清同寓倫敦」,可惜資訊相當有限,因為大家各忙各的,都有自己的心事、要事。
不只是單篇文章,您讀蔣彝的《倫敦畫記》(首版封面題簽為《倫敦集萃》)The Silent Traveller in London (London: Country Life, 1938),就可以知道,蔣先生的倫敦 和其眾生相,還是與朱自清的,大異其趣。不過,《倫敦畫記》還有圖,譬如說,女王加冕日的地鐵等,很有意思。
Steen Eiler Rasmussen著名的 London, the Unique City (1937,後來日文譯本:ロンドン物語 : その都市と建築;近代ロンドン物語 : 都市と建築)中的照片,應該是許多80年前的倫敦建築和名勝,可是,它們不見得是朱自清先生注意過的。同樣的,許多畫家的泰姆士河的夕照等等,類似。
我尚待查證的工作是:朱自清先生當年從倫敦寄回中國的信,包括明信片:參考


The EY Exhibition: Impressionists in London | Postcards from Lond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csMDGuT4v4&feature=push-u&attr_tag=wNSny-CKDbQ5q6iO-6

我在2011年,打算弄個「追述 朱自清先生 80年前的《倫敦雜記》 預告」。…
UKISLANDRACE.BLOGSPOT.PE

*****

事地 往事片斷

我在英國讀書時1977~78,建築系的陳珍吾先生曾興奮地說,要到倫敦與我會面 (1978年)。可惜,他還是去了美國。他回國後80年代初,透露研究所唸的是一些諸如《朦朧的七種類型》的詩學名著。現在,我相當感謝當年他給我兩封長信,讓我知道他的情與才。主要的原因是我們有位共同的朋友,換句話說,他當年的女友,是我早數月認識的,而且畢業後數年,還有聯絡。可惜,現在他倆可能都在咫尺天涯的台北市
~~~~~
我1971年9月認識陳珍吾先生。
我們都知道建築系的羅時瑋與他都是附中的同學。他們的友情故事請參考幽人應未眠

我這篇與陳珍吾的友誼史,只打算記到1987年,而且多憑書面資料 (日記和通信零篇)。我與時瑋的做法不同,即我都採用真名。因為我認為本文所記的,都是當時(歷史)的人物,早已不存在"這個"世界 。我希望果真有當事者或相關的朋友讀到本文時會體諒我的用心......

我用最誠摯的心記下一段友誼網絡.....


197411月27日

 (台中往東海)車上請珍吾和兩工工朋友口香糖

1975年5月26日 
我鼓起勇氣去認識林永清 (外文。阿珍 (陳珍吾是誤會了
1977


我在英國讀書時,建築系的陳珍吾先生曾興奮地說,要到倫敦與我會面 (1978)。可惜,他還是去了美國。他回國後80年代初,透露研究所唸的是一些諸如《朦朧的七種類型》的詩學名著。現在,我相當感謝當年他給我兩封長信,讓我知道他的情與才。主要的原因是我們有位共同的朋友,換句話說,他當年的女友,是我早數月認識的,而且畢業後數年,還有聯絡。可惜,現在他倆可能都在咫尺天涯的台北市



陳珍吾兩封  1977
1.5 600字稿紙  1977/1013台北致英國
嚶嚶-- 尋常女子嚶嚶

漢清:

我真羨慕你那副了無牽掛的瀟洒,臨登機前恐怕依舊那麼輕鬆自如,什麼都可以不在意,什麼都可以隨著九霄浮雲而超化外,兒女私情何有於汝哉

我這個人就是在一些節骨眼上看不開。曾經有人(不止一人)說我太陰沉、太不懂得快樂為何物,以致罵我「驢」者亦有人在。與我相比,嚶嚶恐怕好不到那裡去;她的內心掙扎太多:一方面她是個尋常女子,有一般尋常女子企求安穩的家與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她又是個不尋常女子,她喜歡「智性」的生活,排斥平淡的感情所建築的氛圍。他的矛盾來自無法承認自己有尋常女子一面的需要,當那有若海上浮冰的沉潛部分偶而向她自己展現的時候,也就是她內心翻騰,舉止乖張而我陳某人活該要倒楣(?)的時候

對嚶嚶我一直有種很特殊的感情--- 也許歸根究底這源於我自己那種訴諸直覺的、非常religious的感情方式 --  幾乎打從六年多前初次見她面就有那種感覺了。這幾年中離多於聚,分都於合,在最近這段不尋常的日子中 (你可以說它是上天的恩惠,也竟可以說是魔鬼的挑戰,考驗與煉獄,我甚至有過對自己,對她的失望至幾幾乎乎瀕於絕望的念頭。在九九重陽之後近月的「流亡」生涯 (那段日子不是在朋友家中打地鋪就是捲(原糸旁)身人家客廳的沙發上)中輒中夜夢迴,捫心自問,究竟「真情」之為何物,斯人也而竟有斯「疾」乎   這段脆弱不堪的日子畢竟捱過來了;然而面對心裡的滿面瘡痍卻有不知如何收拾重整的感覺。幫我渡過這個大難關的是一種宗教式的虔誠,也可說是一種固執,(愛可以是 Accidental,開了花可以謝,閃了光可以滅,然而問情是何物情不就是一種傻傻的固執嗎)可是我心裡卻毫無半分的把握她那頭是否能超越一切實質的、心裡的紛爭 ( 誠然我們之間的有形無形阻礙仍多)而回到基本的問題上 (就我而言已是無可打擊的、無可反悔的肯定)。我惟一的自處之道祇有靜待時間與上天的裁決了

不知不覺扯了許多,想你初抵蠻邦必定花費極大心力適應環境,也許沒有什麼時間寫長信敘述心境。那麼簡單幾句勾勒一下也足交我這朋友告慰了。相信上帝會祝福 

People like you.


珍吾 十月十三
於台北
1977


1977/12/5
一張A4 白紙

漢清:
旺年冬天恐怕比台北更冷更孤獨吧!然而這一切似乎是命運的必然了ㄅ--- 前日走過博愛路的騎樓底下,忽有一西裝畢挺的相士招呼我,謂我臉上氣色變化甚大,願為我解之。好奇之下,我欣然答應了。十幾分鐘的談話內容令我在寒風中更覺零凜然,因為他的結論多麼切中我目前心裡的要害 ---- 大意謂我目前為情所困,若不淡然處之,恐對我造成很大的損傷,他說我外柔內剛,命帶孤獨 (這也是我多年來深切的體會),並謂我必然要出國……

還好目前這一切的迷薍總要過去,將要過去

讓我們談些實際的問題:英國某校要求將申請資料送交「貴國在倫敦的正式代表機構」代辦,據我所知我國目前在英一切橋務歸自由中國中心 (Free China Center) 負責,但不知該中心的地址。是否能請你代查詢一下?又,申請學校時所需之財務證明要點如何?辦簽證所需資料及時間能否也請你指點一下?

我想我們明年在倫敦見面的機會至少有60 %吧!

一九七八年就要來了,一九七八年的漢清、小燕、時瑋、金台、嚶嚶……. 如何呢?祝福他們

                     珍吾    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五日

1987年元月起 ,我加入美商AMP公司,這是家全球最大的連接器connectors廠商 ,世界主要地區都有工廠和營業分公司。AMP決定利用他們的日本分公司的資源,協助我們在新竹的科學園區設廠。前半年,幾位一級主管都借用仁愛路芙蓉大廈 (福華飯店旁) 的AMP業務公司 (荷商)的辦公室辦公。一月中到四月初,約二個月半在日本受訓,而開廠典禮是8
 那時候,珍吾和朋友的辦公室就在對面,所以很有相聚的機會。




198718 周四

中午去找對面的陳珍吾一起午餐。電話鄭蓮英(我的日記只這樣記 。很可能當天晚上老友陳珍吾和陳偉銘約"我們"一起到他們辦公室一 聚。當時我們這四位東海校友都已婚了 。珍吾認為與舊日朋友相聚是很重要的。)
1987113 周二

去公司對面陳偉銘那兒喝咖啡,中午與他和珍吾吃燒肉便當。珍吾,決定結束。
 我計畫請他們尾牙
1987115 周四

建議珍吾接下室內設計的案子。

19874 29 周三



據時瑋說,康定怡回國,陳珍吾生日,都化為一笑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