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6日 星期三

哈利·貝拉方提(Harry Belafonte,1927—2023)


Harry Belafonte, 96, Dies; Barrier-Breaking Singer, Actor and Activist

In the 1950s, when segregation was still widespread, his ascent to the upper echelon of show business was historic. But his primary focus was civil rights.

A close-up color photo of a young Mr. Belafonte singing into a suspended recording studio microphone, his eyes closed and his hands raised and gesturing. He wears a light-colored collared shirt, with cuff links, unbuttoned to his chest, over a white T-shirt.
Harry Belafonte was not the first Black entertainer to transcend racial boundaries, but none had made as much of a splash as he did. For a few years no one in music, Black or white, was bigger. Above, the singer in 1957.Credit...Bob Henriques/Magnum Photos



Wikipedia


哈里·貝拉方提在2011年翠貝卡電影節

哈利·貝拉方提(英語:Harry Belafonte,1927年3月1日—2023年4月25日),是牙買加裔美國歌手、演員暨民權運動家。知名歌曲:


《太陽下的島嶼》(Island in the Su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0JW4aHHm5Q
Harry Belafonte - Island in the Sun, excerpt from "Harry Belafonte Live at the BCC (1977)". From the album "Belafonte Sings of the Caribbean" (1957). Click this link for the complete program:


《香蕉船》(The Banana Boat So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5dpBWlRANE
Harry Belafonte - Day-O, excerpt from "Harry Belafonte in Concert (Japan, 1960)". Recorded live at Sankei Hall, Tokyo, 18 July 1960. From the album "Calypso" (1956). Click this link for the complete program:



《採摘椰子的婦人》(Coconut Woman)。貝拉方提在紐約哈萊姆區的一家醫院出生,成年後在紐約以俱樂部歌手的身份開始了他的音樂生涯。

貝拉方提將演員、歌手和活動家保羅·羅伯遜視為導師,並且是1950年代和1960年代民權運動馬丁·路德·金的親密知己。 正如他後來回憶的那樣,「保羅·羅伯遜對我產生了第一個巨大的影響;你可以說他給了我我的脊梁骨。馬丁·路德·金是第二個;他滋養了我的靈魂[1]。」在他的整個職業生涯中,貝拉方提一直倡導政治和人道主義事業,例如反種族隔離運動和藝術家聯合支持非洲(USA for Africa)。 自 1987 年以來,他一直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親善大使[2]。 他直言不諱地批評喬治·沃克·布希總統政府的政策。 貝拉方提擔任美國公民自由聯盟青少年司法問題名人大使[3]

貝拉方提獲得了三項葛萊美獎(包括一項格萊美終身成就獎)、一項艾美獎[4]、和一項東尼獎。 1989年,他獲得了甘迺迪中心榮譽獎。 他於1994年獲得國家藝術勳章。2014 年,他在學院第六屆年度州長獎中獲得簡·赫爾索特人道精神獎[5],並於 2022 年以早期影響力類別入選搖滾名人堂, 是獲此殊榮的在世最年長者[6]

2023年4月25日,貝拉方提因充血性心臟衰竭在紐約曼哈頓上西城的自宅病逝,享嵩壽96歲[7]







2023年4月25日 星期二

埃德加·斯諾Edgar Parks Snow( 1905~1972)《西行漫記》,原名《紅星照耀中國》(英語:Red Star Over China)、後來呢?所謂《中國人民之友》,《東方照相記:近代以來西方重要攝影家在中國: 一九三六年的禁地之旅--埃德加·斯諾探尋紅色中國》


《東方照相記:近代以來西方重要攝影家在中國: 一九三六年的禁地之旅--埃德加·斯諾探尋紅色中國》pp. 234~269


 知新集:Magnum Stories 名攝影師集團自選生涯中最難忘的作品:主要創業者CAPA選二戰 D-Day 登陸計實錄,至於與中國之因緣或與 Picasso 家的故事,乃屬其次; Rene Burri 勒內.布里 在Magnum Stories 一書中說他與 Picasso 的故事,有趣 台北2023年展覽: 視覺爆炸及其他 從《二十世紀的眼睛 (Henri Cartier-Bresson: L’Oeil du siècle) 》2000的一頁照片說起: 《東方照相記:近代以來西方重要攝影家在中國: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在中國(上/下)》



RFI 华语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北京拼命地找《有用的白痴》,这是世界报北京特约记者斐德列克.勒梅特3日发回的报道.。勒梅特指出,如今,即使在东协的亚洲国家中,形象也很低落的中国,希望能找到一位 “新时代的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这是一位在1930年代把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吹捧起来的西方记者。


RFI.FR
中国拼命寻找《有用的白痴》证实了软实力极低
北京拼命地找《有用的白痴》,这是世界报北京特约记者斐德列克.勒梅特




其實,埃德加·斯先生從1950年代起,就成為《中國人民之友》,矛盾得很,明言要追求新聞報導之獨立,中共也莫可奈何......。所以,以他的聲望,造訪中國的次數仍很克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於1985年6月25日發行了一套《中國人民之友》紀念郵票三枚,其中第三枚郵票上的人物就是愛德加·史諾。

After the war, Snow retreated from the view that the Chinese communists were a democratic movemen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dgar_Snow


紐約時報的包講:

Edgar Snow was a first‐class journalist whose best work transcended the limits of journalism to become brilliant historical writing. In this century the work only one other American journalist, John Reed's “Ten Days That Shook the World,” possesses the lasting importance for history and historians of Snow's “Red Star Over China.” Thirty‐five years ago that book introduced to the world audience Mao Tse‐tung, Chou En‐lai, and the Communist movement they directed and eventually brought to rule over all of China. In that and later writings Snow sought always to promote Sino‐American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trust.


張戎夫婦的毛傳,對Edgar Parks Snow批評,難聽得很:

Other historians have been more critical of Snow. Jung Chang and Jon Halliday's anti-communist biography, Mao: The Unknown Story, describes Snow as a Mao spokesman and accuses him of supplying myths, asserting that he lost his objectivity to such an extent that he presented a romanticized view of communist China




愛德加 P. 史諾(英語:Edgar Parks Snow,1905年7月17日-1972年2月15日),美國記者,因其在中國革命期間的著作而聞名。

西行漫記》,原名《紅星照耀中國》(英語:Red Star Over China),是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的名著,向西方讀者描述了陌生的還處於游擊隊狀態的中國共產黨的情況。同賽珍珠的《大地》一起,是1930年代向西方讀者介紹中國和喚起他們的同情的最有影響力的作品。

1979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版《西行漫記》封面


1942年,史諾作為星期六晚郵報的戰地記者前往印度中國蘇聯前線進行了不同視角的報導。他在蘇聯與美國大使分享了關於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的報導。在這一時期,史諾對盟國中的非民主政府的報導被認為有明顯的宣傳色彩,不符合新聞中立原則,但是他對自己的報導辯護: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期間,面對鼠疫的威脅,任何人都不可能對老鼠保持中立。不管你喜歡或不喜歡,你的生活要麼是幫助老鼠要麼是對抗它們。沒人能從歷史的病毒中免疫。[7]

1944年,史諾在毛澤東及中國共產黨是否是「農民民主」而非極權共產主義(毛澤東及其擁護者的觀點)的問題上搖擺不定[8]。在其1944年的著作「人民在我們一邊(People On Our Side)」中,史諾強調中共的角色依然是反法西斯陣營。在一次演講中,史諾將毛澤東及中共描述為推動中國民主的進步力量[8]。 在後來為美國「國家」雜誌(The Nation)撰寫的稿件中,史諾表示中共「已經放棄了中國在未來建立共產主義的企圖」[8]

1946年,史諾與洛伊斯·惠勒(1920.7.12-2018.4.3)在俄羅斯戰爭救援組織(Russian War Relief)於紐約舉行的一場聚會上相識,兩人於1949年結婚,這就是史諾的第二段婚姻[9]。二戰後在麥卡錫主義盛行時期,因為和共產黨之間的關係,史諾被FBI質詢並要求招供其共產主義活動。史諾在文章中感嘆美國的偏見、保守和反共情緒。1950年代後期,他又出版了兩本關於中國的著作:以前未發表的材料作為學者研究補充的《紅色中國隨記》(Random Notes on Red China) 和截至於1949年的自傳《復始之旅》(Journey to the Beginning)。由於在美國難以寫作維生,1959年史諾與妻子洛伊斯帶著兩個孩子克里斯多福和西恩遷居瑞士埃桑[10]

再訪中國[編輯]

1949年史諾以美國作家的身份得到簽證訪華,1964年10月至次年1月,作為法國新直言》周刊記者再訪中國,旅途廣泛並與大眾交談。相關內容收錄在他1963年出版的《大河彼岸》(The Other Side of the River),在該書他將中國1959-1961年間的危機稱之為營養不良而非饑荒。

1968年,史諾自費完成中國革命歷程的紀錄片《四分之一的人類》。

1970年8月至1971年2月,史諾最後一次訪問中國,並參與國慶21年的活動。期間被告知中國歡迎美國總統尼克森正式或非正式訪問中國。

1970年12月18日,毛澤東會見斯諾,對他說:「誰會想到我們能夠佔領大陸啊」;斯諾答:「你想到了」;毛澤東說:「想是想啊,但能不能佔領還不知道啊。要到佔領的那一天才算數嘛。後頭日本人又來了。所以我們說尼克森好就是這個道理。那些日本人實在好,中國革命沒有日本人幫忙是不行的。這些話我跟一個日本人講過,此人是個資本家,叫作南鄉三郎。他總是說:『對不起,侵略你們了。』我說:不,你們幫了大忙了,日本的軍國主義和日本天皇。你們佔領大半個中國,中國人民全都起來跟你們們作鬥爭,我們搞了一個百萬軍隊,佔領了一億人口的地方,這不都是你們幫的忙嗎?」[11]1971年4月在美國《生活》雜誌上發表與毛澤東的重要談話,向美國再次發出示好訊息[12]

1972年2月15日,史諾因胰腺癌病逝於日內瓦,享年66歲。就在同一周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了中國,史諾未能活著看到兩國關係正常化。依其遺囑,一部分骨灰葬於原燕京大學未名湖畔(今北京大學未名湖畔)。


奚淞《姆媽,看這片繁花 》井上靖《我的母親手記》;遠藤周作《母親》。 川端康成と東山魁夷 漢清講堂 230 (youtube);東山魁夷全作品集(全一卷)2004

145) 1975年的《大甲媽祖遶境/回娘家》 (電視紀錄片「芬芳寶島」系列)奚淞  《我的生活與藝術 大甲媽祖進香團的震撼 ?年 》

奚淞  《我的生活與藝術 大甲媽祖進香團的震撼 ?年 》婦女雜誌 1985.11  收入《姆媽,看這片繁花 》 248~278



2023年讀過遠藤周作 (自傳體小說.....)的《母親》,收入台灣 時報文化,1986年出版的小說集《母親》,林水福翻譯,本書也寫去拜訪長崎禁教朱離島之"遺人/跡"......
他母親練小提琴到手受傷流血(離婚之後)......


****
【一日一書 日日是好日】--- 珍稀 絕版 美本、1部。
【這是專業出版精緻大型畫冊的【求龍堂】創業80週年的紀念版,已絕版,入手困難,難得。】
東山魁夷全作品集(全一卷.限定1000部/357番) (特精裝) (絕版)
SP00060 定價NT$68,000
※絕版書。作為中古品,狀態、內容、內頁、畫面皆完好。美本。
------優惠售價40,000。
東山すみ(東山魁夷夫人)、長野県信濃美術館・東山魁夷館 監修/求龍堂/2004年1月/30x42cm/502頁/日本語/彩色圖版907幅、黑白圖版249幅/ISBN 4763004018/重量5650g
現代日本畫的至寶,東山藝術全本製作之集大成『總目錄』。
『沿著東山魁夷行進過的迢迢大和路,絢爛之極復歸於平淡』
本書特色:
※全力集結美術界的作品,歷經10年蒐集完成。從全國的畫廊、美術館、收藏家...等,徹底取材。
※是目前取材最廣,作品收錄最多的總目錄。包括未公開作品及文獻約700件也網羅在內,全部作品及文獻1260件刊載,是東山藝術全本製作之集大成『總目録』,凌駕所有的東山畫集。
※除了資料的重視外,依照年代順序,1156件作品圖版,907幅是彩色圖版,其中精選 100 餘件代表作,以整頁刊載。
※經由長野縣信濃美術館、東山魁夷館、東山夫人的嚴密、詳細的監修定稿。諸如:圖版、作品名、讀音假名、英文標題、製作年、尺寸、技法、形式、落款、印譜、公有收藏處、初出展覽會、取材地。
※展現了東山藝術全貌的貴重資料。是東山魁夷館傾全力整理而成的全文獻目錄、展覽經歷、詳細年譜、印章集。
※作品檢索便利,依作品名索引。卷末附作品檢索、製作年代及刊載頁依50音順索引。
※「有白馬的風景」。──日本畫巨匠・東山魁夷
東山魁夷被認為是戰後日本最重要的畫家之一。作品以風景畫為主,最大的特色是簡潔的構圖與清澈透明的色彩表現,在突出裝飾性的同時不失渾然天成的自然感,特別是他的「青」色令人印象深刻,不禁發出情感上的共鳴。畫風有著靜謐而深厚的精神力量,1969年獲得日本文化勳章與文化功勞者稱號。
自1971年開始為奈良唐招提寺鑒真和尚「御影堂」繪製障壁畫。前後耗費了10年的時間。東山魁夷於
1975年完成了第一期工程【山雲】、【濤聲】。
1980年完成第二期工程【黃山曉雲】、【揚州薰風】、【桂林月霄】等。
1981年完成鑒真和尚廚子繪【瑞光】後,大功告成。至此,東山魁夷登上了戰後日本畫的最高峰。
在障壁畫的製作過程中,東山又心生了一個全新主題,那就是在他的另一件代表作【綠響く】(綠色迴響)裡可以看到的「有白馬的風景」。而白馬只出現在東山構思障壁畫的1972年的作品中,據說他後來曾表示,那是對自身「祈禱」的具體表現。
東山繪畫之美,美在淡雅與靜寂。清澄的靜寂中蘊藏著幽深的內涵,濃郁的韻味強烈撼動人心。作品中最注重表現日本情調之美,其精髓可說是大和民族獨具特色的美意識【物哀】與【幽玄】等範疇。一種對自然和人生的深深依戀和淡淡傷感。
東山的此種藝術境界,即是他的人生境界,沿著東山魁夷行進過的迢迢大和路,絢爛之極復歸於平淡。這種人生哲學及美學精神,貫穿東山的整個人生和創作之路,使其繪畫及文字的魅力,經世相傳,走向永遠。
【残照】
明暗之襞與光影之綾
1947(昭和22)年/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
群山重疊著明暗的皺褶,一直持續到遥遠的地方。上面無雲傍晚的天空,隨著接近地表,融化了淡淡的亮度,展現出無限的廣闊。我坐在沒有人影的山頂草原上,看著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的光與影之綾。
在眺望冬天九十九谷的山峰上,此時深切地感受到,天地的一切存在,在無常之中生存的宿命被強力地連結在一起。
【道】
絕望與希望交織而成的一條道路
1950(昭和25)年/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
這是1950年(昭和25)之作,事實上這件作品的發想來自十幾年前(戰前)在青森縣八戶的「種差海岸」的牧場寫生稿,但在正式作品製作之際,無論如何都想再次探訪此地,於是從上野出發。
十幾年前的道路雖然相當荒蕪,但還是展現出昔日的模樣,一直通往對面的山丘。「還是來了真是太好了」,我出聲說。我想在夏天太陽尚未升起的清晨的空氣中,呈現出安靜地呼吸那樣的畫面。這部作品所象徵的世界對我來說既是遍歴的盡頭,也是重新開始的一條道路,是絕望與希望交織成連綿不斷遙向遠方的一條道路。
【秋翳】
冬天凋落前被紅色彩妝的山
1958 (昭和33)年/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
三角形的紅葉之山,滿天覆蓋著薄雲。長時間一直在思考這個單純的畫面對比與分割構圖。這是在看了好幾次秋天的紅葉之山的時候,浮現出來的畫想。
在冬天凋落之前,我想描繪一個全山完全被染成紅色安靜而充實的山容。
當我在製作中尋找時,很難找到符合條件的山。這座山也不是哪裡的那座山。但是,在畫完這部作品之後,每次在秋天的山上旅行,都會發現很多次非常相似的山容。
【青響】
共鳴的無聲合奏
1960(昭和35)年/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
青綠一色的山狭間一道瀑布傾瀉而下,比起在深谷的寧靜中奏出的瀑布聲響,綠樹的形態、青綠色的微妙變化層疊在一起的無聲的合奏在我身上回響。取名為青響就是這個意思。
【映像】
北歐—清澄倒影
1962(昭和37)年/東京近代美術館
山影陰暗的湖泊。冬天落葉的樹木映照出原原本本的影子。
將畫面在中央切成一條直線,描繪了實像和虛像的對象。在北歐的旅行中看到的自然清澄的深度,我把心傾注於此,想要描繪出那種嚴酷的寂靜。
【花明り】
円山—淡紅的瓔珞
1968(昭和43)年/株式会社大和證券グループ本社
花以紺青色黃昏的東山為背景,繚亂地綻放著芬芳。就像把京都春天的豪華都聚集在這株垂枝櫻上一樣。
枝條垂下了數不清的淡紅色的瓔珞,地上連一片落花都沒有。
山頂亮了。月亮微微探出頭來。大圓月,靜靜地懸浮在古代紫的天空中。
 花現在仰望月亮。
月亮也看著花。
圍繞櫻樹的大地上的一切,朦朧的燈火、篝火的火焰、雜沓的人群,全都消失的無影無踪,成為只有月與花的天地。
【年暮る】
歲月流逝
1968(昭和43)年/山種美術館
京都街道上,雪靜靜地下。
遠、近、莊嚴的鐘聲———
在每一個屋頂下、
隱藏著每個人的心思、
歲月流逝、新年到来。
【窓】
古都風情
1971(昭和46)年/長野県信濃美術館・東山魁夷館
1969年(昭和44),我在德國、奧地利古都旅行了四個半月。那次旅行最吸引我的是老房子的牆壁和窗戶。長年累月的牆壁顏色,設置在那裡的小窗戶素樸的情趣。在窗下無意中建造的簡陋的長椅。僅此就足够作為畫題了。
這是從這次旅行的素描中作為歸國二年後的日展作品而描繪出來的。就日本畫而言,由於所用顏料的性質,以外國建築為題材被認為有各種各樣的不合適,但與油畫不同,將礦物製作的顏料用膠水溶解,也可以嘗試用日本畫技法塗在畫面上,而且,我覺得很有意思。
【緑響く】
白馬的鋼琴旋律在樹林的管弦樂隊背景中疾馳
1982(昭和57)年/長野県信濃美術館・東山魁夷館
一頭白色的馬出現在綠樹覆蓋的山裾池畔,畫面從右向左漫步著消失了——這樣的空想浮現在我心中。我當時總覺得莫扎特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旋律在迴響。
首先鋼琴獨奏演奏出柔和、內斂的主題,而管弦樂的音調,可以感受到從深處升起的哀嘆和祈禱,給出了令人撫慰的回應。
白色的馬是鋼琴的旋律,樹木繁複的背景是管絃樂隊。
【白馬の森】
白馬—東山魁夷內心的祈願
1972(昭和47)年/長野県信濃美術館・東山魁夷館
可以說風景中我幾乎沒有畫過人物和動物的作品,不可思議的是,在1972年(昭和47)的主要展覽會上發表的作品中,白色的馬看起來很小。
這幅畫也是其中之一,是當年日展上出品的大作。這裡描繪的白馬和森林裡的樹木都不是現實的東西,是空想的產物。
那麼、時常有人問我,這匹馬代表什麼?
我只回答說:「白馬是我內心的祈願」,就交給觀者的想像了。
你是怎麼感覺的?
【白い朝】
雪中—孤寂的風景
1980(昭和55)年/東京都近代美術館
早上一打開窗戶,就是一片雪。
只有一羽金背鳩。
他鼓起翅膀,一動不動地停在樹枝上。
忍耐著寒冷,等待著春天。
白色中的,那孤獨的身姿 。
【山霊】
神韻霊動
1987(昭和62)年/長野県信濃美術館・東山魁夷館
以前登上中國的黃山時,籠罩峽谷的霧氣漸漸散開,谷間深處出現了一線瀑布。我那時被深山的靈氣感動了。
以此時的印象為基礎,我想把它描繪成深深然樹木繁茂的日本峽谷的趣味,所以我參考了信州的安房峠等素描來思考構圖,想把色彩押在古樸味的群綠調一色上,來表現大自然的神秘感。
【夕星】
絶筆—心象風景
1999(平成11)年/長野県信濃美術館・東山魁夷館
這不是什麼地方的風景。而且在沒有人知道的地方,其實我也沒去過。也就是我在夢中看到的景色。
到目前為止,我已經旅行了很多國家和寫生。但不知為何,我忘不了某晚做過的夢中的這道風景。
也許,在已經不可能去旅行的我身上,心中秘藏著這裡是不是最後的休憩場所的感覺,一邊推進著畫筆。
東山魁夷略歷(1908~1999)
1908年 生於橫濱市。
1931年 畢業於東京美術學校(現東京藝術大學)。
1933年 留學歐洲,攻讀美術(1935年歸國)。
1947年 第三回日展【殘照】特選受賞,一鳴驚人。
1950年 第六回日展【道】,大放異彩。
1956年 第十一回日展【光昏】,日本藝術院賞。
1960年 東宮御所壁畫【日月四季圖】完成。
1968年 皇居新宮殿壁畫完成。
1969年 獲文化勳章,被選為文化功勞者。
1974年 日展理事長就任。
1975年 唐招提寺御影堂障壁画第1期作品【山雲】【濤声】完成。
1980年 唐招提寺御影堂障壁画第2期作品「黄山暁雲」「揚州薫風」「桂林月宵」完成。
1990年 長野市城山公園內,東山魁夷館開館。
1999年 5月6日逝世,獲贈從三位、勳一等瑞寶章。


*****
230 川端康成と東山魁夷 2018-05-04
片中談的一次重要出遊,另一重要主角就是井上靖先生,我記得有引他的感言,然而這片將他略去。 你一定看過井上靖與他老母親在老家的picnic 之照片。我想,應該從《我的母親手記》(吳繼文譯) (台北:無限) 著手,會更深入了解老人之失憶。
目錄
花之下
月之光
雪之顏
井上靖 年譜
譯後記 吳繼文
譯後記
冷靜的凝視--吳繼文
  友人的母親個性彆扭,和親戚、朋友幾乎都斷了往來,只有和她南部老家高齡九十的媽媽還算常聯絡,也不時寄些老人家愛吃的東西過去,聊表愛心。一天她竟也接獲老媽媽從高雄宅配來的各色食品,裡面還夾帶了一張以顫抖筆跡寫滿的關於如何保存、烹煮、食用的註記,突然驚呼連連:「天啊,我不知道她會寫字耶!」
  並非不在乎,卻愛得漫不經心。
  井上靖自言,這本由成立於三個時期的三篇文字合輯起來的書,既不能說是小說,也不算隨筆;換個說法就是,這部作品既有小說的虛構,也有隨筆的寫真。對瞭解他的讀者而言,以他成長史為藍本的著名三部曲《雪蟲》、《夏草冬濤》、《北之海》如果比較靠近小說那一端,而自敘傳《童年憶往》、《青春放浪》、《我的形成史》在紀實這一端,那麼本書正好介於其間。
  父親由於職業(軍醫)的關係,每兩三年就必須調任一次,北至北海道,南到台灣;大概不希望他頻繁轉學吧,井上靖自懂事起就和原生家庭分居兩地,被安置在伊豆山區老家,和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初老女子佳乃,住在一棟老朽的土角庫房,相依為命。佳乃是井上靖非直系血親的曾祖父井上潔所納的妾,沒有正式名分,被鄉里家族排斥、敵視,正好和天涯孤獨的井上靖成為忘年的盟友。曾祖父死前對佳乃做了安排,讓她當井上靖母親八重的養母,另立門戶。陰差陽錯,這個輩分上算是井上靖曾祖母、戶籍上則是他祖母的外姓女子,竟然成為現在井上靖家系的第一祖,長眠於家族墓園。
  伊豆半島多山,交通不便(那時出趟遠門必須先搭兩個小時馬車,再坐一個多小時輕便車,才能抵達東海道鐵路幹線上的三島火車站),雖然離首都東京不過百來里路,卻完全是兩個國度。然而自然界的豐饒,民風之淳樸,四時節慶之繽紛繚亂,讓善感的井上少年在懵懂中建構了屬於自己的世界,以抵抗無來由的孤獨與哀傷。父母家人總在遠方,他生命中關於家的最早印記,就是佳乃和老庫房。對他而言,奉獻式地照料他、溺愛他的佳乃,才是他的母親,甚至是情人;所有對佳乃不好、說佳乃壞話的,一律視之為敵人。這種同盟關係教人聯想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卡內提 (Elias Canetti) 和他的母親,只不過發生在歐洲猶太殷商家族的故事更多了知性的啟蒙 (《得救的舌頭》)。
  父親隼雄帶著井上靖除外的其他家人,半生漂浪於日本列島、朝鮮、台灣之間,卻在五十壯盛之年退職還鄉,之後即隱遁不出,靠微薄的退休俸過著清簡的日子,不與外界往來,形同自閉;本來外向的母親卻也認命地隨自己丈夫在伊豆山野務農度日。然而這時井上靖早已成年,先是在京都大學就讀,接著是結婚、小說徵文獲獎、進報社工作、成為職業作家,除了偶爾歸省,還是和父母的生活沒有交集,簡單說就是一個和父母無緣的孩子。他知道父母並非不愛他這個長子,而他對自己的父母也一直有著複雜的情感,但也就是這樣。直到父親去世,母親日漸衰老,井上靖才突然驚覺,他並不真的瞭解父親(但已無從瞭解),而他同樣陌生的母親,則因為老年癡呆以致過往人生的記憶開始整片整片的剝落。再如何努力撿拾殘缺碎片,想要拼湊母親生命的完整圖像,為時已晚。時間的黑洞吞噬了一切。你對深淵吶喊,只能捕捉疑似的回聲。仿佛再度被母親所拋棄。
  在寫於同一時期的《童年憶往》中,作者自言,當他追想幼年時光,幾乎沒有母親單獨出現的畫面,即使到青少年時代亦然。母親為了他能夠順利考上中學,發願茹素,從此一生不沾葷辛,這麼重大的事件,他完全不記得。如果是為了重建記憶,像奧地利劇作家、卡夫卡獎得主彼得‧韓德克 (Peter Handke) 在母親於五十一歲那年突然仰藥自盡後所做的那樣 (《夢外之悲》),這本書將註定是一場徒然。
  早年的井上靖,非常刻意地讓自己不要變成父親、母親那樣,過著無欲、退縮、冷清的人生。他不喜歡過去打麻將、玩撞球、下圍棋和將棋的父親,於是自己一輩子都不碰這些休閒遊戲。他擁抱人群,總是成為朋友聚會時歡笑的核心。家族代代行醫,所有人都覺得做為醫生長子的他理所當然要進醫學院,學成後繼承家業,結果他卻選擇了父親最瞧不起的哲學科主修美學。然而年過六十的他不得不承認,自己那猶疑不決、誰都不得罪的個性,簡直和父親一模一樣,而強烈的自我中心以及易感愛哭的德性,根本來自母親。多年以來,他讓自己成為這樣一個人:同時繼承了父親和母親的特性,卻強迫自己走一條和他們完全不一樣的路。從這個角度看,他成功了。可當他意識到,通過這些長期的、持續的對峙,他反而成了或許是世界上最能夠理解父母一生的人,可是他卻讓父母帶著不被理解的憮然,無限孤獨地離去。做為人子至親,他又是失敗的。尤其當他痛切體認到,正因為性格的雷同,父母不也才是他最佳的理解者嗎?然而父親已遠,母親不久亦將關上最後一道門窗。這是多麼尷尬的挫敗啊。
  晚年的母親,沒有什麼病痛,卻明顯老衰,身形不斷萎縮,變成輕如枯葉的一縷幽魂,「從此以往再無任何可能性的肉身已經來到了它的終點」,而嚴重的失憶,讓她從倫常、責任甚至命運的重壓中脫身,孤立於塵世之上,對人世間的愛別離苦已不再關心,而他人亦無從探入她此刻的內心世界。仿佛抵達太陽系邊緣的星船,無法接收或傳送任何可辨識的訊號。她成了永恆的神秘本身。
  在此,一個小說家能做的,就是直面凝視生命那壯絕的神秘。物自身 (das Ding an sich) 儘管不可知,但你依然可以思索,試著對話、發問,並加以描繪,捕捉如幻的現象,呈現可能的真實。這一切作為,都是對德爾斐 (Delphi) 神諭——認識你自己——的回應。井上靖的凝視,絕非徒然。準此而言,我們可不可以說,所有的小說,或多或少,都是「私小說」?
  「私小說」不只是曝露或自我揭露。誰沒有秘密?你的命運與我何干?昭和文豪井上靖以此作向我們雄辯地演示了,唯有以冷靜的凝視之眼,揭開「不可知」的封印,穿過遺忘的荒煙蔓草,直探生之秘境,才是「私小說」的神髓。
  然而更讓人掩卷低迴的是,這個以纖細的感性從事懷舊、悼亡的作者,言笑晏晏恍如昨日,如今也早已移身他界,成為不歸之人久矣。很快的,此刻做為觀看者、聆聽者的我們,不就像執筆當下的作者一樣,坐在一班正開始加速的時間列車上,而前方已經隱約浮現終站的燈火。
倒數計時,準備下車。
YOUTUBE.COM
川端康成戰前的作品與戰後有著顯著的不同, 梅原猛指出了戰後川端康成身心的轉變。 東山魁夷(1908-1999)日本国宝级画家、散文家。為昭和時代日本画坛的代表性人物,1969年获文化勳章。東山魁夷與川端康成有著一段深厚的.....





留言

2023年4月24日 星期一

東海同學 (2) :女性比較善體人意、懂事:溫肇東/蔡淑梨..學長夫婦、香港老友及其女......江春男先生( Antonio Chiang 筆名司馬文武 )獲頒旭日中綬章。江春男的『江氏物語』完結篇『立志做一個平凡人』 (壹週刊)。校長的新衣:博雅/AI教育、私立大學的中研院院士數目。同屆校友的統獨分裂與"反目" 反目" 。幾所大學的校友:臺大城鄉所基金會的30年回顧展/羅時瑋來訪、賓州大學.... 吳文建學弟心目中的江春男『江氏物語』;江春男與蕭慶捷:為老友送行 ------ by 江春男

東海同學 (2) :女性比較善體人意、懂事:溫肇東/蔡淑梨..學長夫婦、香港老友及其女......江春男先生( Antonio Chiang   筆名司馬文武   )獲頒旭日中綬章。江春男的『江氏物語』完結篇『立志做一個平凡人』 (壹週刊)。校長的新衣:博雅/AI教育、私立大學的中研院院士數目。同屆校友的統獨分裂與"反目" 反目" 。幾所大學的校友:臺大城鄉所基金會的30年回顧展/羅時瑋來訪、賓州大學....       吳文建學弟心目中的江春男『江氏物語』;江春男與蕭慶捷:為老友送行 ------ by 江春男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523270886688177



女性比較善體人意、懂事

東梨學院長蔡淑梨與東方廣告董事長溫肇東。 ..
1. 15屆1973級溫肇東學長的公子之藝展

蔡淑梨

小犬的展覽已經接近尾聲,到26號就結束,謝謝這將近一個月來有非常多人來參觀。由於他融合了哲學文學藝術等,對大家來講有點深,對我也是需要不斷的咀嚼,消化,FIKA FIKA老闆在fb的comments給大家參考,還沒有來參觀的希望把握星期二星期三最後兩天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499567210221003&id=100005032445739&mibextid=tejx2t














+5


James Chen──和 Jimi Wen
·
【思無字】jimi wen創作個展—最後三天!!
閱覽獨立藝術家jimi wen溫詠筌的最新個展【思無字】像是一場心靈的衝撞與洗刷,走出展場後餘音繚繞,我告訴 jimi 我需要好好消化、反芻觀賞期間洶湧如潮的感受.
我敬佩的好友 jimi 是位才華洋溢的金工家、陶藝家、書法繪畫家、也是廚藝家(有部分作品 jimi 竟然用到廚藝技巧在繪畫創作!)。jimi 的創作從《易經》、莊子、佛學、潘洛斯⋯等思想哲學汲取靈感,深思藝術、文化、情感思想之間「相互對立又彼此依存」似若陰陽的相互關係.
jimi 是一位值得大家強力關注的新銳藝術家,推薦給愛好藝術的朋友們。趁展出的最後幾天機會,到現場聽創作者 jimi 導覽,一定會覺得不需此行!

【思無字】jimi wen創作個展
▍展覽日期:2023年 3月26日(日) - 4月26日(三)
▍開放時間:12:00 - 17:30(二~日) 周一休館
▍展覽地點:東梨學院藝文空間,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256號




從大稻埕看台灣文創軟實力- 專訪溫肇東教授
https://medium.com › 從大稻埕看...




Jan 5, 2019 — 根據台北市觀傳局最新調查,大稻埕首度擠下北投溫泉區,成為台北市最受國際旅客喜愛景點第三名。 除了文創選物商店、設計師工作室進駐,迪化街一帶的傳統 ...



地方創生「生」什麼?專訪溫肇東:能找出在地的底蘊才是關鍵!
https://sedaijin.com › find-the-conn...

Jul 18, 2022 — 繁華一時的大稻埕,就像是台北的一頁傳奇。在最風光的年代,每天在迪化街流動的資金,金額龐大到為這裡贏得了「老台北的地下金庫」美名。 溫肇東比喻 ...



創河塾在大稻埕跨世代談飲食創業


政大溫肇東老師創立的創河塾,於八月十七日與世代文創在大稻埕民藝埕共同舉辦「世代談」,邀請「香港宜諾管理顧問集團」執行董事王劭仁,與「EatMe食我」創辦人兼執行長 ...

翰林驚聲】東方廣告董事長溫肇東人文創新融入一源多用
https://tkutimes.tku.edu.tw › dtl

周奕成承租大稻埕建築,整修後讓微型創業進入大稻埕發展出文創聚落,利用大稻埕本身的商業文化素材,打造出布品、餐飲、獨立書店等複合式商場;用臺灣1920年代的空間與 ...
---
2. 香港英國University of Essex同學和他的女兒訪台

棟方志功專書



棟方志功: 美術與人生

棟方志功: 美術と人生

者:
期:
2014/11/28


***


江春男先生獲頒旭日中綬章   2023年

4月24日,本所泉裕泰代表將勳章與獎狀轉贈於令和4年秋季外國人敘勳中榮獲旭日大綬章的江春男・中華文化総会副会長,以讚頌江先生對於日台間的友好親善以及在促進相互理解上的重大貢獻。

本所泉裕泰代表致詞全文如下。

【泉裕泰代表賀詞】(暫譯)

江春男先生以及各位在座的貴賓

這次天皇陛下頒贈江春男先生旭日中綬章,僅此表示忠心的祝賀。這是為了讚頌江春男先生在提升日台友情以及促進相互理解上功績卓越,特此頒發勳章。

江先生在戒嚴時代下認為台灣的未來與國際社會交流的關係密不可分,因此在艱困的環境下開始致力於研究日本歷史與思想。

他以記者的身分支持台灣民主化,並以東京大學助理的身分與關注台灣的早稻田大學榮譽教授・若林正丈老師進行交流,向他仔細說明正值民主運動啟蒙時期的台灣的真實情況。若林老師成為日本學界中研究台灣的第一把交椅後,也曾在他的著作中也提到自己深受江先生啟發。

江先生在擔任國家安全會議的副祕書長時,認為強化日台關係的關鍵在文化層面,因此積極向諸多日本的知識份子、總統會面提出建言。更利用作家獨到的眼光,催生出至今無人辦理過的高水準日台文化交流,拓展了日台交流的可能性。

退任後,他再度以作家的身分在『蘋果日報』等媒體進行專欄連載,積極探討與日本相關的議題。平易近人的文字與多樣化的精闢分析大大幫助了台灣人的對日理解。

2017年就任中華文化總會的副會長以來,江先生更進一步積極推動日台間各式各樣的文化交流。去年9月,睽違3年在東京舉辦的「TAIWAN PLUS」創下高達20萬人入場的新紀錄。國慶日時,中華文化總會邀請京都橘高校吹奏樂部來台表演,他們也以「橘色惡魔」之名轟動全台。

江先生致力於在學術面提升日台相互理解與促進文化交流,這些成就無不成為今日良好的日台關係的基礎。此次頒贈勳章,若能帶給江先生長年為強化日台關係付出的努力與信念一絲回報,對重視日台關係的我來說便是至高無上的喜悅。

最後,祝福江先生及在座的各位貴賓身體健康平安幸福,也祈望日台之間友好關係日益發展,蒸蒸日上。以上謹此致上我的祝賀之辭。

江春男氏に旭日中綬章を伝達

4月24日、当所泉裕泰代表は、令和4年秋の外国人叙勲で旭日中綬章を受章された江春男・中華文化総会副会長に対し、勲記及び勲章の伝達を行いました。これは、江先生が、日台間の友好親善及び相互理解の促進に寄与された多大なる御功績を称え、授与されたものです。

当所の泉裕泰代表の挨拶は以下のとおりです。

 

【泉裕泰代表の祝辞】

江春男先生、御臨席の皆様、

この度、天皇陛下から江春男先生に対して、旭日中綬章を賜りました。心よりお祝い申し上げます。これは、江先生が、日台間の友好親善及び相互理解の促進に寄与された多大なる御功績を称え、授与されたものです。

江先生は、戒厳令下の台湾において、台湾の将来には国際社会との交流が不可欠であると考え、日本の歴史や思想等について限られた環境の中で熱心に研究をされました。

ジャーナリストとして台湾の民主化を言論面から支える一方、当時東京大学助手として台湾に関心を寄せていた若林正丈・早稲田大学名誉教授と交流を持ち、民主化に向けて動き始めていた台湾の知られざる実態について、詳らかに解説されたと伺っております。若林先生は後に日本における台湾研究の第一人者となりましたが、その著書等の中で江先生から受けた様々な示唆から非常に大きな影響を受けたことを述懐されています。

国家安全会議で副秘書長を務められた際は、日台関係強化の鍵は文化的要素にあるとお考えになり、日本の様々な文化人と総統との面会を積極的に進言し、文筆家出身者ならではの視点から、それまで行われてこなかった形でのハイレベルでの日台文化交流を実現されました。そして、これはその後の日台交流の裾野を広げました。

退任後は、再び文筆家として『蘋果日報』等でコラムを担当し、日本に関する話題を積極的に取り上げ、分かりやすく平易な表現を用いながらも鋭い分析から多角的な視点を提供し、当時の多くの台湾の人々の対日理解促進に貢献されました。

2017年、中華文化総会の副会長に就任されてからは、日台の様々な文化交流を一層精力的に推進されてきました。昨年9月に東京で開催された「TAIWAN PLUS」では、3年ぶりの開催にも関わらず過去最高の20万人以上が来場しました。また、国慶節では、中華文化総会の招きで京都橘高校吹奏楽部がパフォーマンスを披露し、「オレンジの悪魔」の愛称とともに台湾でも大きな話題になりました。
 
このように、江先生が取り組まれた学術面での日台の相互理解の促進や文化交流が、今日の良好な日台関係の基礎になってことは言うまでもありません。今回の御受章が、江先生の長年にわたる日台関係強化へのご尽力とその信念に少しでも報いることができるものでありましたなら、日台関係を大切に思う私にとってもこのうえない喜びです。

最後に、江先生及び御臨席の皆様方の益々の御健勝と御多幸、また、日台関係の益々の発展を祈念して、私からのお祝いの言葉といたします。本日は、誠におめでとうございます。

2016.6.2 江春男的『江氏物語』完結篇 (壹週刊)
他寫『立志做一個平凡人』
可惜 七十二歲的外交家之夢 不平凡
被釘得滿頭包
新加坡之夢無法成真




東海大學第十屆網路同學會悼念 蕭慶捷同學


蕭慶捷同學的蒙主恩召安息,想是大家百般不捨,但他的美好卻會長駐我們的心頭。

願 主 賜福他全家人!

同學或好友欲表達對蕭兄的追思,可點選下面一行中的 意見 來回應表達
------
【背景說明】今天上網 google 以前自己寫過的一篇文章,無意間進入第10屆校友的“網路同學會" (東海大學第十屆網路同學會),結果看到江春男追思同班同學蕭慶捷的文章,多年後再度拜讀,依然感動,決定重送一次。


2009年4月12日 星期日

東海人- 江春男與蕭慶捷

15屆政治系吳文建給楊良淵和陳陵的信 
Good Morning 楊學長與陳學長:
轉傳東海第十屆江春男學長所寫的追思文章,若有空或許也可轉給所有第十屆的校友。同學情誼,令人感動。
吳文建 敬上 ( 15政治, San Jose)

文建學弟心目中的江春男各位老友, 請參考江春男( 筆名司馬文武)所寫追悼東海第10屆政治系同班同學蕭慶捷的文章,真情流露,就像當年他追思前妻的文章一樣,感人至深。
江學長是台灣政論界一隻大筆,但寫起軟性文章仍是一等一,是我極為敬重的新聞前輩。 1975年退伍後進入中國時報,江學長對我指導甚多,讓我未受過專業新聞教育的記者新手獲益匪淺,至今依然感激。大三時我旁聽過 Miss Crawford 的Journalism,這門課是開給外文系的選修課,學生全是外文系大四女生,但老師同意我旁聽 。雖然自己也從圖書館借來幾本新聞學的書來讀。現在回想起來,當年自我推荐進入新聞界實在是太大膽丶太冒進了。
 江學長交遊甚廣,三教九流都有。記得當年 TIME 駐台北記者 Shapiro (多年後派駐北京 )曾跟我提起,他到台北的第一天,所有駐台外國記者都對他說,你到台灣之後第一個要去拜訪的人就是江春男( Antonio Chiang ),當年戒嚴時期幾乎所有外電或外國雜誌報導台灣政治新聞,都會引述江春男的評論。 
東海第二任校長吳德耀退休後有次從新加坡返台,我隌同四位第一屆學長齊錫生丶江宏國丶沈榮嘉丶楊弘毅去陽明山吳清邁學長家去拜訪他(當時我是東海校友會長)。吳校長一見面就先垂詢江學長的近況,約五分鐘之久,言談中顯露他對這名得意學生的高度賞識,並提當年春節期間曾與吳師母趨車前往江學長在豐原山上老家作客。一位大學校長會親自到學生家拜訪,你可想像這名學生一定相當特別。
 江學長在這篇追思文章中描述同學情誼細膩感人,文章提到早期小班制的東海,我們15屆還算身歷其境,想必大家感同深受,謝謝黃逸姬轉來這篇文章。
文建 敬上

為老友送行 ------ by 江春男 

「人活著,就是在路上,只要在路上,生命就是鮮活的。一路走去, 總有美麗風景。」
「如果鳥不能飛,為何要有一雙翅膀?」
「如果神要我墨守成規,為何讓我的靈魂充滿渴望?」
美國明星芭芭拉史翠珊在「楊朵」(Yentl) 這部電影高唱她對夢想的追尋,「What's your dream?」「Where is it written?」這部電影敘述一位猶太女孩女扮男裝追求知識、 愛情和真理的故事,在80年代相當賣座。
 台北石牌尊賢教會的康牧師在追思禮拜中, 用這些歌詞替我好友蕭慶捷送行。
在教堂中,我的思緒不知不覺飄回到台中大度山上的東海大學。
我們在網球場上打網球,從上午打到傍晚,打得天昏地暗。 我們在體育館的塌塌米上練柔道,慶捷的過肩摔最拿手,他兩手用力抓著我的衣領,汗流滿身,反覆示範,搞到身疲力盡, 仍不罷休。
我們有用不完的精力,在田徑場上奔馳,丟鐵餅, 擲標槍,要練就最好的體能,我們想要讀完圖書館的書, 通曉七種語言,旅行全世界。
東海大學像楊朵時代的猶太學校,那裡的四年,改變了我們的一生。
東海校友談起往事,常常不約而同地露出神秘微笑, 因為他們分享著外人無法理解的秘密。東海人表面上謙虛樸實, 其實具有優越感,知道自己與眾不同。
想到東海,就想起蕭慶捷,他做事十分認真,在勞作室當工頭,掃地洗廁所打蠟,無不全力以赴,做到最完美為止。不論寫字或講話,他都很專心用力。握手用力握,寫字用力寫, 掃地用力掃。
四十年前,我們相約要勇往直前,走到世界盡頭,「 走到一個可以讓我們更往前走的地方」,這是大探險家李文斯頓的名言,我們覺得這句很cool,雖然至今仍搞不清楚這是什麼意思。
東海得天獨厚,優雅的唐式建築和教學制度完全照著人文教育理想而設計,小班制, 每班十五人以內,師生都住校,全部學生都參加勞動服務, 輪流刷馬桶,洗碗盤。任何人都可以靠工讀獎金讀完大學。圖書館、 宿舍、廚房、大禮堂、活動中心和體育館所有清掃和整理, 都交給工讀生。勞作制度讓東海變成一個名符其實的大家庭,數十年後見面,仍如久別重逢的家人。
有一年夏天,在路思義教堂工讀,向遊客介紹這座教堂的奧妙, 它的外型像在合手禱告,主日禮拜在上午九點半開始, 早晨的陽光剛好打在十字架上,它矗立在一大片草原上, 迎接來自四方抵達的道路,似乎邀請所有人投入她的懷抱。 她的高度、大小做得恰到好處。在外面不覺她的碩大,進入裡面, 卻看到光線從上而下,心中頓起敬畏之心。
東海的建築都有灰瓦紅牆,含蓄而儉樸,具有親切感, 走在台大的椰林大道,你會感覺泱泱之風和自己的渺小, 但是東海校園卻讓人親切從容,覺得自己很重要。 從大門口走進約農路,在兩旁鳳凰老樹的照蔭下,有一種韻律節奏。 在文理大道的大榕樹下,你的心情會莫名其妙的飄揚起來。 建築景觀蘊含的人文精神,對學生潛移默化,要離開很久, 才會顯現出來。
冬天的夜晚在理學院的草坪上,用特大型望遠鏡仰望星空, 一面聽老師講解太空奧妙和希臘神話的由來, 一面學習繪一年四季的星象圖。在音樂廳聽羅芳華老師放古典音樂, 那是當時最高級的音響設備,音樂是必修課,而且用英文上課, 政治系學生也要修這些課,還有生物、聖經和莎士比亞, 這種通才教育,在無形中開啟了學生的視野。
這所美國教會出錢辦的大學,強調人文、通才和品格薰陶, 優美校園、良好的薪水和宿舍,吸引許多學術菁英。 我們經常到徐復觀老師家裡包水餃,在郭榮趙老師家裡聽古典音樂, 李聲庭老師家裡讀政治,孔德成拿著煙斗走進教室, 梁容若穿著長袍,吳德耀校長常在他家前草地上請學生喝茶, 這種校園在歐美也不多見,在台灣更是聞所未聞, 我們卻視為理所當然。
慶捷的運動細胞很好,他教我跑步,後來我跑出興致, 一發不可收拾,經常圍著操場練跑,他鼓勵我加入田徑隊, 參加一萬公尺和馬拉松,我開始一個人在大度山慢跑。 從大門口跑到大度山頂,兩旁都是甘蔗園,傍晚空氣清涼, 沿著碎石路轉到另一邊,遠遠看到台中市的燈光, 好像看到耶路撒冷。繞到夢谷,經過一條沒有半滴水的乾河溝, 回到校園,我精疲力盡,但有一種快要死掉的痛快。
 慶捷跑上來跟我分享這種被虐待的快感。 慶捷和我相約要努力成為十項全能選手,要一齊參加奧運, 但不久就發現做不到,也不值得去做。我們有更重要的事, 我們要探索人生,追求知識,不斷冒險, 參與革命或寫出偉大文學作品。
大三的時候,我們一齊看「阿拉伯的勞倫斯」這部電影, 對他的傳奇一生,感動得不知如何是好,我們的人生有了新的呼喚。 我們約好一定要到他去過的巴勒斯坦和阿卡巴灣走一趟。
二十多年後,我得償宿願,拜訪勞倫斯的故居,紀念館, 大馬士革和阿卡巴。當時的慶捷已與鼻咽癌奮鬥二十年, 他聽到我剛從中東歸來,緊緊握著手,用力地握,沒有講一句話, 他高興我替他完成了承諾。
慶捷在三十四歲就發現鼻煙癌, 他放棄貿易公司回到東吳中文系就讀,拿到教師資格, 到蘆洲國中教書,他以輔助器材和加倍投入,來彌補聲音的微弱, 他的戰鬥意志和他當年在柔道社一樣強韌。
他的兒子有這位堅強的父親做榜樣,頗有乃父之風。 長子信宏留學法國和美國,現在台大醫學院當助理教授, 次子信彬在清華大學念社會學博士班。 慶捷夫人莊紫蓉長期投入台灣文學的研究和寫作, 他們夫婦對台灣前途的關心,常令我慚愧,在他走前一個禮拜, 我們用筆談,他仍然用力寫下許多鼓勵的話,要我往前走下去,不要退怯。
他與癌症前後奮戰三十多年,走得平靜,像睡覺了,但我知道他仍在路上,在另一個旅途中。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