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0日 星期一

翁啟惠(3)自曝人生三挫折。陳師孟:「轉型正義最惡劣的例子」是馬英九。像扁案,郭瑤琪、謝清志、郭清江的案子,


「研究」是 #翁啟惠 一生的志業,讓他廢寢忘食,專心擔任研究助理8年,在職進修碩士,忘了追求升等,結果碩士畢業的審查委員是同期同學,是人生挫折之一。
研究也陪伴他度過人生幽谷,成為日日的依靠。在浩鼎官司期間的兩年,因無事可做,埋首實驗室,竟是他一生最多產量的時候,共發表39篇以上文章。
「現在資訊太多,很多年輕人的興趣一直變,但如果你想要在科學有突破性的發展,一定要一直追求未知,鎖定一個題目一直鑽研,不能跳來跳去」。



誰才是轉型正義最惡劣的例子?
陳師孟指出,這些人在威權時期是打壓民主的幫凶,一輩子不但不曾與台灣人民站在一起反抗暴政、爭取民主,反而處處對反對力量搞破壞、扯後腿,好不容易台灣蹣跚走上民主之路,他們又搖身一變成為民主功臣、佔領國家廟堂。
馬英九在美國校園裡做跨國「抓耙仔」,回到台灣在國民黨支持下當上兩任總統,真要找一個「民主之恥」的代表作,哪一件能比得上這一件?「轉型正義最惡劣的例子」是馬英九。




NEWS.LTN.COM.TW
誰是轉型正義最惡劣例子? 陳師孟:應該保留給馬英九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今70名中研院院士發表嚴正聲明,譴責監察院在法院審理之際採納檢方的片面指控,就倉促結案彈劾翁啟惠…



陳師孟批司法官護黨產 司法院含蓄表達「憂心」

剛獲總統蔡英文提名監察委員的總統府前秘書長陳師孟,昨在總統府介紹提名人的記者會上痛批「威權時代有那麼多冤案還沒有平反,不當黨產歸零為何到現在處處受阻?元凶就是『至今還盤據在司法體系,當初受黨國遺緒毒化的不肖司法官員』」等語。司法院認為陳的言論傷害司法,今發聲明含蓄表達「憂心」、「不能贊同」。司法院聲明如下:法官須超出黨派以外,依據法律獨立審判,不受任何干涉,不但是憲法第80條所明定,也是司法院及全體法官所信守的核心價值,不容有絲毫動搖。事實上,經過多年來的努力,台灣的審判獨立,比起先進民主法治國家,並不遜色。在司法審判實踐的過程,不僅外部獨立方面,完全排除了來自黨派與司法行政的體系性干涉;內部獨立方面,法官們也都奉超然公正、依法獨立審判、不受自身的政治偏好左右為至高守則,這原是足以自豪的法治進步與成就,我們應該加以珍惜。雖然於個案審判,畢竟是針對立場對立的雙方當事人的爭議,進行判斷,尤其在政黨激烈對立的社會,針對政治敏感案件,難免因當事人立場的不同,對於審判結果有不同感受或評價,但這些都是審判制度上所難以避免的情況,舉世各國都無不同。在理性與高度法治文明的社會,都將此視為檢討、改革的素材,了解其真正的原因所在,究竟是法律規定?訴訟制度?或參與法庭活動之人,例如法官、檢察官、律師、證人、鑑定人..等因素,而不會用粗疏的印象、政治的思考,逕將其歸咎於黨派操控、特定意識形態等非以實證為基礎的因素,唯有如此,謹守審判獨立的法官才不會寒心,司法也才能有進步空間。陳前祕書長歷任國家重要職務,閱歷無數,當深切了解其中底蘊,以及如何真正改革司法的方案。本院承認司法還有很多值得改善空間,深知人民的信賴要靠司法本身的努力與表現來贏取,也樂見陳前祕書長於就任監察委員後,行使其法定職權,監督司法以提昇人民信賴,但就其前述發言,仍不能贊同,並就因此可能造成司法的傷害,表示憂心。(丁牧群╱台北報導)



籲蔡補提監委、推轉型正義 陳師孟笑談往事:必須感謝洪秀柱
記者唐詩/台北報導 2016-05-28 20:24


前總統府秘書長陳師孟(左一)呼籲蔡英文總統儘快補提名11位監委,推動轉型正義。他提到,監察權「廢物利用」是受到洪秀柱刺激,戲稱「必須感謝洪秀柱」。(記者唐詩攝影)20160528


「綠色逗陣之友」今(28)日下午舉辦座談,邀請前總統府秘書長陳師孟主講「轉型正義:怎樣做才有效?兼論扁案的解套」,他呼籲蔡英文總統儘快補提名11位監委,推動轉型正義。他提到,這是受到現任國民黨主席、時任立委的洪秀柱刺激,戲稱「必須感謝洪秀柱」。

他在會中自爆被洪秀柱拍桌、藍委送監院,監院調查後竟叫他「深自檢討反省」的往事。

談到「五權憲法」與西方三權分立哲學,陳師孟認為,監察權在台灣也許是「廢物利用」的機會,在台灣也好,或中國人幾千年來也好,就認為司法不可能獨立,「我必須感謝洪秀柱,為什麼會去翻憲法的監察權,六法全書的監察法,是因為洪秀柱給我的刺激」。

他說,洪在第一天就公佈一段往事,「她以前的豐功偉績,以為藍營一定會支持她,什麼事?就是我在當總統府秘書長,我說國旗和國家不能劃上等號,因當時國策顧問金美齡無法忍受『車輪牌』,她要求譴責金美齡,我說每個人有自己好看、難看的看法,不代表金美齡不愛國家不愛台灣,結果洪當場就拍桌子」。

陳師孟說,洪秀柱等國民黨立委後來到監察院檢舉我,最後結論是「陳前秘書長未能確遵法令規定及其誓言,善盡其職責,於國會殿堂恣意而言,滋生事端,顯有違前揭公務人員服務法之歸定,難辭其咎」,最後又說,「唯其目前未再任公職,惟仍應就上開言論之孳生之紛擾,深自反省檢討」,說完全場爆笑。

陳師孟接著說,之後他就趕快再去翻「監察法」,該法裏面有沒有要被檢舉人「深自檢討反省」,有沒有這東西,「一看,當然是沒有這東西」!但他也看到監察法第六條有關監委行使彈劾的部分。

陳師孟稍早也提及,西方政治哲學主張三權分立,行政、立法與司法權,「絕對權力絕對使人腐化」,因此行政權要接受立法權制衡,所以要質詢,但行政、立法也要司法權制衡,「那誰來制衡司法?西方哲學相信司法不需要制衡,一定能嚴守公平正義原則,絕對能嚴守獨立,自己制衡別人不需要制衡」。

「這是相信100%三權分立才會這樣」,陳師孟批評,孫中山提五權分立,「考試權我認為完全是狗屁!本來就是行政權,要用誰自己知道,幹嘛需要經過考試院?這是國家不信任官僚,根本就是狗屁不通」。








*****



針對推動轉型正義,前總統府秘書長陳師孟感嘆國民黨二次執政「司法聽命於行政,還是沒有脖子」,幾十年來常是行政體系的幫兇、打手,司法沒有獨立性。
他說,「謝清志的案子,各位可能沒那麼知道,當事人親口跟我講,在法院審判時,檢察官非常兇,就是一定要置謝清志於死地,他甚至跟法官說,這個案子的包商許鴻章,和謝清志當初在海外就是搞台獨」。
「這跟這案子有什麼關係?我們有我們的政治主張,搞台獨卻被說成是因為弄得很熟,所以官商勾結」,陳師孟說,「可見檢察官就是秉承國民黨執政時的觀念,就是要把你打垮」。
他說,像扁案,郭瑤琪、謝清志、郭清江的案子,「多少前朝的政務官,他們所以被司法認為有罪,被起訴,理由很簡單嘛!就因為他們是前朝阿扁政府的官員」。

針對推動轉型正義,前總統府秘書長陳師孟今天呼籲,總統蔡英文應儘快補…
PEOPLENEWS.TW


點擊圖片可瀏覽相關圖片
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中)榮獲沃爾夫化學獎,今天在中研院舉行記者會,曾獲諾貝爾化學獎的前院長李遠哲(右),向翁啟惠握手恭賀。圖:中央社
新頭殼newtalk2014.01.17 陳柔伊/綜合報導

「沃爾夫獎(Wolf Prize)化學獎」今(17)日公布2014年得主,由來自台灣的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獲得,以表揚他對多醣體和醣蛋白合成所作的原創性貢獻。沃爾夫獎在國際學術地位僅次於諾貝爾獎,常被視為諾貝爾獎的前哨。

沃爾夫獎委員會今天宣布得獎人時表示,「翁啟惠院長對很複雜的多醣體和醣蛋白的合成有非常多原創性的貢獻」。獲得該獎的華人中,有1991年獲「農學獎」 的中研院前副院長楊祥發及2010年獲「數學獎」的院士丘成桐,值得一提的是,翁啟惠是首位在台灣就學、工作而獲得沃爾夫獎的得獎者。

翁啟惠今天在記者會中表示,自己的學習生涯,「前半段必須歸功於台灣」,讓他獲得良好的啟蒙,打下堅固基礎,他認為,台灣的教育環境相當不錯,但還是有一些可以改進的地方,包括要鼓勵年輕人接受「失敗」,「因為創新就是要改變,改變經常遭遇失敗」。

2006年獲選為第9任中央研究院院長,又於2010年連任第10任院長,翁啟惠積極投入有關癌症、流感疫苗及藥物之研發工作。中研院指出,翁啟惠在40 年的研究生涯中,發明的「程式化一鍋式反應」是第一個自動化合成多醣體的化學方法,也是目前唯一可大量而快速合成寡醣的方法,「使得過去不可能或是非常困 難的寡糖化學合成成為可能」。

中研院前院長、諾貝爾化學獎得獎者李遠哲今天也到現場,除了恭賀翁啟惠也勉勵他繼續深耕,「將來非常有機會獲得諾貝爾獎」。

沃爾夫基金會由著名猶太工業家列卡度沃爾夫 (Ricardo Wolf)於1976年設立。每年的沃爾夫獎頒獎典禮皆於以色列的耶路撒冷舉行,獎項由以色列總統親自頒發,並且皆為終身榮譽,表揚對科學與藝術文明做出 傑出貢獻的人士,分為農業、化學、數學、醫療、物理及藝術等6個領域。










兩個兩難 一個解答(陳師孟)


更多專欄文章
柯 文哲醫師挾超高人氣,宣告要代表綠營參選台北市長,引起爭議。問題出在柯醫師並非黨內人士,不符民進黨初選資格。最簡單的解決方式是柯醫師申請入黨,唯入 黨固然可取得參與初選的正當性,卻不免擔心會嚇跑一堆對民進黨感冒已久的支持者,以致贏了初選卻輸掉大選。從而民進黨有「納柯還是不納柯」的兩難,而柯文 哲則有「入黨還是不入黨」的兩難。

從黨內挑副手搭配

其實這兩個兩難可以找到折衷方案,兼顧民進黨的立場與社會支持力量的期待。這個方案就是:初選評比的對象由「市長候選人」擴充為「正副市長候選組」,也就是加進一位政務副市長搭檔競選,而任一組最少要有一人屬民進黨籍。
這樣的初選規則可以維持柯醫師本人無黨籍的身分,只須在黨內挑選一位副手即可;民進黨員或許良莠不齊,但萬中選一應該不會困難。更重要的是,柯醫 師固然資質過人、專業表現傑出,但畢竟在政治領域涉獵尚淺、行政治理經驗有限、人際關係也非強項,搭配一位對政治生態、市政規劃都嫻熟的幫手,俾在競選時 策略互補、分進合擊,應可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所以這個新規則,不但解除柯醫師被「關進籠子」的煩惱,更多少彌補了落單獅子的孤立無援。
對民進黨而言,目前黨內各派系頭人已經紛紛移情於一個「外人」,迫使黨中央要在「回應民意」的大帽子下,無條件同意無黨籍者可以參加黨內初選,政 黨政治形同兒戲。有人強調「只有勝選才是硬道理」,也有人放言「政黨不是黨員的平台、而是公民社會共同的舞台」,這些人的動機不論,但觀點則似是而非。新 的遊戲規則至少標舉出民進黨在所謂「在野大聯盟」中的關鍵性,要代表綠營的任何組合裡,其中之一具備民進黨籍是唯一不可或缺的要件,其他無論是台聯與綠黨 等友黨,或是無黨籍,都不能單獨成軍。這不只是顧到民進黨的面子,也是保證一旦打敗了國民黨,民進黨的政治理念不會落空。
最後,對幾位黨籍參選者而言,新的規則至少讓柯文哲與民進黨有了正式交集,不必再予排斥,延宕多時的困擾可以拋開。何況柯醫師目前的民調結果固然領先,但若在副手的選擇上加分不足,就留下可以超越的破口,這或許是促使大家接受新規則的一個誘因。
總統府前祕書長
 ---

陳師孟賣咖啡 劃設「豬界地」
記者李欣芳/特稿
一聽到前總統府秘書長陳師孟開設咖啡館,不少人流露出驚訝的表情。但回顧兩年來,陳師孟從成立「綠色逗陣工作室」主持廣播節目,到發展綠逗之友會,一心推廣台灣本土認同,要助綠營早日重回執政,「綠逗豬式會社咖啡館」,這個陳師孟的新志業,提供綠營支持者實體交流的園地。
走進北市松江路巷內,陳師孟正在咖啡館內招呼客人。廚師一早採買當天食材後,陳師孟就忙著親自點收,而陳師孟綠色逗陣的好夥伴、前交通部長郭瑤琪,則是有空就來幫忙。
兩年多前民進黨總統大選挫敗,綠營支持者不少人到美國找上陳師孟,這些支持者直言對政局的焦慮,言談中所流露的期待,感動了陳師孟。二○○八年底,從美國回台的陳師孟,號召一群愛台灣這塊土地的專業人士及名嘴在空中發聲。
陳師孟將退休金全數投入經營廣播媒體,他平日主持的「快樂三口組」廣播節目,擁有不少忠實聽眾,而他擔任理事長的台灣綠色逗陣之友會,也有一千多名會員;「我是玩真的!」陳師孟說。
儘管開設咖啡館讓不少人跌破眼鏡,但陳師孟說,在廣播節目外,綠營支持者始終缺乏一個實際交流的園地,有了綠逗咖啡館,綠營支持者可在此交朋友、高談闊論,不必擔心談台獨等議題引發他人的異樣眼光,「在這裡,綠營支持者可以relax」。
陳 師孟不諱言,現在不少咖啡館、餐館都經營不下去,咖啡館要有特色才能生存,因此他在店內擺設多項豬的收藏品,豬成為他口中的「非政治主題」。前英國首相邱 吉爾,是有名的愛豬者,邱吉爾告訴孫女說「狗是仰視人,抬頭看人、討好人;貓是俯視人,比較驕傲,只有豬是平視眾生,豬的眼光看不出自卑、自傲」。
受到邱吉爾的影響,陳師孟開始蒐藏有關豬的作品,二、三十年來,他從世界各地搜集了有關豬的收藏品包括相片、畫作等將近四千件,近來他正在咖啡館二樓布置「豬界地博物館」,打算號召更多豬收藏同好來分享。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轉到: 導航, 搜尋
陳師孟
中華民國(台灣)政治人士
性別
政黨 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
籍貫 浙江省慈溪
出生 1948年8月4日
美國紐約州
經歷
  • 國立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研究員
    (1980年2月-1990年5月)
  • 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秘書長
    (1992年4月1日-1992年7月)
  • 臺北市政府(政務)副市長
    (1994年12月25日-1997年7月)
  •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局長
    (1994年12月15日-1995年2月27日)
  • 臺北市政府都市計畫委員會主任委員
    (1995年4月24日-1997年7月)
  • 中央銀行副總裁
    (2000年10月5日-2002年2月1日)
  • 總統府秘書長
    (2002年2月1日-)
  • 政府改造委員會委員
    (2002年2月24日-)
  • 政府改造委員會執行長
    (2002年2月24日-)
陳師孟1948年-)籍貫浙江慈溪蔣介石文膽陳布雷之嫡孫。出生於美國紐約州,一歲後隨家人返台。曾任中華民國總統府秘書長。現為台灣大學兼任教授。
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系,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經濟學碩士和博士。1966年,加入國民黨1991年,退出國民黨,並加入民進黨。曾在陳水扁擔任台北市市長任內擔任副市長。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後,陳師孟進入中華民國中央銀行任副總裁,2002年出任中華民國總統府秘書長。2006年8月28日,陳針對倒扁運動於《自由時報》發表〈剖視「倒扁」連續劇〉一文。 祖父陳布雷和姑姑陳璉分別因國民黨和共產黨而死。曾擔任陳水扁創立之凱達格蘭學校的校長。
2008年三月,民進黨總統候選人兼代理主席謝長廷總統選舉中落敗,宣佈將於五月份辭職,陳師孟為接任主席的熱門人選之一。在主席選舉當中,陳師孟支持辜寬敏,並認為辜配蔡英文是最佳組合。
前任:
游錫堃
中華民國總統府秘書長
2002年9月1日2003年2月6日
繼任:
邱義仁

[編輯] 外部連結

2021年12月11日 星期六

Reinhold Messner (1944~ )登山者的偶像;80本書. Stewart Brand (1938)The Whole Earth Catalog

Stewart Brand in 2010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hole_Earth_Catalog


Steve Jobs compared The Whole Earth Catalog to Internet search engine Google in his June 2005 Stanford University commencement speech.

When I was young, there was an amazing publication called The Whole Earth Catalog, which was one of the bibles of my generation ... It was sort of like Google in paperback form, 35 years before Google came along. It was idealistic and overflowing with neat tools and great notions.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Jump to navigationJump to search

Stewart Brand
Man at home in front of a full bookcase
Stewart Brand at his Sausalito office in 2020.
BornDecember 14, 1938 (age 82)
Rockford, Illinois, United States
OccupationWriter, editor, entrepreneur
Known forWhole Earth Catalog
The WELL
Long Now Foundation
Spouse(s)Lois Jennings (1966–1973)
Ryan Phelan (1983–present)[1]
Websitesb.longnow.org

Stewart Brand (born December 14, 1938) is an American writer, best known as editor of the Whole Earth Catalog. He founded a number of organizations, including The WELL, the Global Business Network, and the Long Now Foundation. He is the author of several books, most recently Whole Earth Discipline: An Ecopragmatist Manifesto.


***

 12 月 11 日是國際山區#day。 來自南蒂羅爾的 Reinhold Messner 是登山者的偶像。 五歲的時候,他和父親一起登上了第一座三千米的山峰。 1980 年,他是第一個登上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人——在沒有瓶裝氧氣的情況下單槍匹馬。 即使在77歲的時候,他仍然繼續追隨著群山的呼喚。

有趣的事實:十多年來,他一直定期與安吉拉·默克爾 (Angela Merkel) 及其丈夫一起徒步旅行。 正如他最近所說,在她作為聯邦總理的任期結束後,梅斯納已經開始期待新的巡演。 “我更願意和她一起去遠足,而不是在她卸下壓力之後。”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Jump to navigationJump to search

Reinhold Messner
Reinhold Messner at Frankfurt Book Fair 2017 (26) (cropped).jpg
Messner in 2017
Personal information
NationalityItalian
Born17 September 1944 (age 77)
Brixen (Bressanone)South TyrolItaly
WebsiteOfficial website
Climbing career
Known forFirst to climb all 14 eight-thousanders
First ascents
Major ascentsFirst solo ascent of Mount Everest and first ascent without supplemental oxygen

Reinhold Andreas Messner (German pronunciation: [ˈʁaɪ̯nhɔlt ˈmɛsnɐ]) (born 17 September 1944) is an Italian mountaineer, explorer, and author from South Tyrol. He made the first solo ascent of Mount Everest and, along with Peter Habeler, the first ascent of Everest without supplemental oxygen. He was the first climber to ascend all fourteen peaks over 8,000 metres (26,000 ft) above sea level. Messner was the first to cross Antarctica and Greenland with neither snowmobiles nor dog sleds.[1] He also crossed the Gobi Desert alone.[2] Messner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80 books (only a quarter of which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about his experiences as a climber and explorer. In 2018, he received jointly with Krzysztof Wielicki the Princess of Asturias Award in the category of Sports.

2021年12月8日 星期三

默克爾(Angela Merkel)(6):Goodbye, Angela Merkel! 默克爾總理時代:從科學家到全球最具影響力領袖新典範( DIE KANZLERIN:PORTRAT EINER EPOCHEO Coronavirus could be the crisis that really defines her legacy.及她如何看這個世界 (DW)

DW Euromaxx──在 Berlin 。

Goodbye, Angela Merkel! After 16 years in office, the former German Chancellor waves goodbye as she departs from the Chancellery for the last time. There, she thanked her staff before handing over the day-to-day affairs to her successor Olaf Scholz. Walking out, she told him: "And now to work."
可能是 1 人、汽車和顯示的文字是「 DW w © Sean Gallup Getty Images 」的圖像


梅克爾總理時代:從科學家到全球最具影響力領袖新典範
梅克爾總理時代:從科學家到全球最具影響力領袖新典範
DIE KANZLERIN:PORTRAT EINER EPOCHETHE CHANCELLOR: PORTRAIT OF AN ERA總理:一個時代的肖像

作者:烏蘇拉‧維登菲  原文作者:Ursula Weidenfeld
譯者:張守慧,周欣,楊燕詒張翠蘚,李俞德
出版社:遠流出版日期:2021



她是德國第一位女總理、老牌政黨第一位女性黨主席
經歷4位法國總統、5位英國首相、4位美國總統
14度登上《富比世雜誌》全球最有權勢女性榜
她獨特的行事作風與人格特質
帶領德國脫胎換骨
並且樹立了21世紀領導的新典範

  ★德國最新、最暢銷梅克爾傳記!
  ★從童年到新冠疫情,看她執政的最高點、最低點與終點
  ★重大議題,梅克爾功過的冷靜分析

  學習梅克爾的影響力

  本書是德國最受歡迎的全新梅克爾傳記,作者從獨特的「東德」角度為敘事原點,勾勒出梅克爾行事風格的特色,再將全書分為以下幾個主題介紹梅克爾如何影響今日的世界。筆法冷靜公正,又一針見血,使本書具有極高可讀性。

  ★東德★ 那些形塑出她今日低調、沉穩管理風格的事件、她力求「要比別人優秀(但從不輕易顯露)」的原因,和她以東德人士身份初入西德政壇的歷程。她本是「從東部過來的附屬品」,卻在一年之內就當上聯邦部長,十五年後爬上總理大位。

  ★男性★ 包含政壇恩師、勢不兩立的同輩競爭者與她帶領的門生。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透過報紙投書,宣告與黨內貪腐、以男性為主的舊路線切割,宣告她將帶領全黨走出一條新的路。此舉為她帶來「弒父者」與「黑寡婦」的綽號。

  ★女性與女權★ 除了介紹她的盟友、同僚與部屬之外,尤其著重她如何在黨內強大反對勢力下,成功推動墮胎權利保障、婚姻平權、幼兒托育權等重大事項。甚至在她即將告別政壇之前,德國國內已經出現了「婦女在企業董事會應有保障名額」的共識。

  ★輝煌成就★ 梅克爾最亮眼的成就是在外交,她被稱為「歐洲內政的萬有引力中心」,成功化解歐債危機。更重要的是,她為統一之後的德國找到了全新的立足點:自信、低調而樂於幫助鄰國,卻從不耀武揚威。

  ★過錯與失望★ 移民問題恐怕是梅克爾內心的最痛,但這也是她唯一一次顯露出她個人內心的想法,然後在這個議題上勇敢站在民意的反對面。此外,她在核電政策上出現過著名的髮夾彎,但德國至今依舊得面對能源轉換的問題。至於年金、國防軍改革等議題,她則選擇留給下一代的政治人物去面對。

  ★危機處理★ 梅克爾成功處理新金融風暴、歐債、移民等危機,但新冠疫情卻是她生涯的最高點、最低點與終點。德國從歐洲的防疫資優生,淪落到政府無計可施、疫苗缺貨、中央地方對立、國會議員利用國家採購口罩案貪污的地步。二〇二一年三月間,梅克爾更史無前例因為連續假期間的防疫措施,在電視上說出「這個錯誤全是我的…我請求所有人民的寬恕」等語,創下德國電視收視率的紀錄。

  本書重新解析梅克爾這位「隱藏在職務背後的人」,清晰呈現出她為什麼擁有如此高的影響力:

  【聆聽、等待、堅持】 遇到困難她會後退一步,冷靜下來遍讀資料,到了關鍵時刻立即出手。

  【將自己的不足化為優勢】 許多人批評她猶豫、拖延,但她卻將這個特點轉換成忍耐、觀察的習慣,彌補了她在所屬政黨內沒有盟友的缺憾。

  【建立21世紀領袖新典範】 自信又不虛榮,她能使用安靜沉穩的語調,散發出無比的力量。這是一種渾然天成的權威感。

  【科學家的態度與精神】 她的生日宴會,一定是安排一場學術演講。政治人物當中,她是少數能與學者專家平起平坐,討論專業議題的人。

  許多男性政治人物強調個人魅力,帶有民粹風格,隨意畫出大餅。但梅克爾的特質,使她在世界政壇上幾乎是獨一無二的,也因此成就她受人歡迎的一面,締造出梅克爾的「總理時代」。
作者簡介
 
烏蘇拉‧維登菲(Ursula Weidenfeld)
 
  生於1962年,先後在波昂及慕尼黑大學修習經濟史,於1989以對德國中小企業政策的研究而獲頒博士學位。現任柏林《每日鏡報》(Der Tagesspiegel)副總編輯。
 
  她是德國最著名的媒體人之一,長期關注政治人物與政壇動向,尤其擅長經濟與產業領域。她最早擔任《經濟週刊》(Wirtschaftswoche)駐柏林特派員,後來成為《每日鏡報》經濟新聞中心主任,然後又前往漢堡協助創辦《德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Deutschland)。
 
  她固定在德國電視、廣播媒體上評論政經議題,也在《德國商報》(Handelsblatt)上撰寫專欄。她曾獲頒艾哈特財經報導獎(Ludwig-Erhard-Preis)及富萊賀新聞獎(Karl-Hermann-Flach-Preis)等重要獎項。
 
  除了她的博士論文之外,她另已出版《梅克爾總理時代》、《沒有人民的政府》(Regierung ohne Volk)、《金錢的終結》(Gelduntergang)等7本專書。
 
 

目錄

1. 梅克爾的最後一刻
2. 一段沉默的過去
3. 弒父者與男性敵手
4. 輝煌女權梅克爾
5. 世界冠軍梅克爾
6. 當梅克爾犯錯
7. 令人失望的事
8. 危機處理模式:新冠疫情
9. 梅克爾留下什麼
10. 致謝
梅克爾的最後一刻
 
想要敘述安格拉‧梅克爾(Angela Merkel)對德國政治史上的獨特貢獻,最好從她的終點,亦即從她決定卸下總理職務的那一刻說起。
 
歷史上從未有過德國總理主動提前宣布結束自身的職務。而從一位默默無聞、毫無政治經驗的平凡小人物,在十五年內爬上德國總理大位,這也是史上頭一遭。過去從來沒有女性出任德國總理,但梅克爾做到了。與她同世代的西德政治人物都無法達成她的成就,她卻能在偉大政治人物風雲榜上留名。
 
她選擇在最後、最關鍵的時刻,自願離開總理職位,這種決策風格正是她在總理生涯及個人生命史當中的典型:她比大多數人更獨立、自主,不過她在達到痛苦極限時之際,也會猶豫不決,要一直等到最後時刻才做出重大決定。
 
猶豫及拖延的管理風格
  
梅克爾曾講述過一段她的童年往事:學生時代有一次上體育課的時候,她站在高度達三公尺的跳水台上一直等待,直等到下課鐘響的那個瞬間,她才縱身一躍而下——這個時間點既不會太早,但也不致於太晚而拿不到成績。
 
她提起這段往事是有用意的,因為這個故事正好反映了她的基本管理原則,也就是一種拖延、猶豫的風格:堅持至最後的關鍵一刻。這種特質,在他人眼中或許是個缺點,但她將它視為自己的強項,強調自己擁有等待的能力:「為了避免讓我表達出來的意見在事後引起爭議,我寧可給自己充分的時間(準備)。」
 
因此,她的故事和她前任的總理施若德(Gerhard Schröder,綽號Acker「犁田」)非常不一樣。施若德喜歡把自己描繪成低層社會出身的人,少年時期馳騁於低地薩克森區奧斯特哈根(niedersächsischer Osterhagen)村莊的足球場,與家境更好的對手辛苦競爭。而梅克爾則採用同樣的「三米高跳水台」原則來領導她的政黨以及那些來自西德的競爭對手,這些人擁有遠大的政治野心、可靠的人脈網絡及強大的自信,不過她才是那個最後一刻縱身而躍、勇敢行動的人。她告訴媒體:「我想,我是在那關鍵的一刻變勇敢了。」

二〇〇八年九月,全球金融風暴開始的初期,身為總理的梅克爾否決了金額高達數十億歐元的經濟振興方案。她一直等到當年底、德國經濟瀕臨崩盤的最後關鍵一刻,才下決心出手挽救經濟危機。面臨難民潮危機的時候,她一直等到二〇一六年才與土耳其談判簽訂收容難民協議並關閉德國邊境,使難民不再湧入。新冠疫情危機出現,梅克爾幾經內心掙扎,最後決定歐洲國家共同舉債。二〇一八年她面臨了本身的抉擇:就在她主動辭去黨主席,時程上似乎太慢的同時,放棄續任總理職位,並宣告她將於二〇二一年結束自己的政治生涯。
 
她前幾任的德國總理,還有國際間許多大國元首,常常喜歡放手勾勒未來的遠大願景,結果卻在一夕間計畫落空。反觀梅克爾,她習慣以另一種方式面對政府日常挑戰:等待、安靜、觀察,直到關鍵一刻才出手。這種「拖延」的原則在許多時候是她最大的弱點。「耐心地等待,希望有些挑戰會隨著時間而自然獲得解決」,這是前總理柯爾教她的。梅克爾可以等,直到時間之魂趕走了日常所帶來的問題,或者等到四面八方蜂擁而至的壓力達到極點的時候,這時候答案或者是政治上的折衷方案自然而然就出現了。
 
她提高警覺,暗中守候,竭力聽取專業意見,聆聽道德團體的看法,又盡力掌握社會大眾的輿論,一直到她能夠掌握其他人所欲採取的步驟和想法之後,這時她才會出手,擔任居間的協調者。她將自己的企圖心隱藏起來——她個人的企圖心很少在政治上產生作用,她任內反而更常追求適當地、適度地使用權力。
 
隱藏在職位後的人
 
梅克爾幾乎總是一身制式的打扮:身穿色彩繽紛的西裝上衣、黑長褲、平底鞋、戴寶石項鍊、化淡妝、吹整的髮型。但她的一貫,不只是在外表而已。二〇〇五年五月總統霍斯特‧科勒(Horst Köhler)宣布解散國會重新改選,梅克爾宣布代表基民黨及基社黨(CSU)兩黨競選總理時,她說:「我要為德國服務。」(Ich will Deutschland dienen.)這番認真而卑微的選舉發言,引起時任總理的施若德臉上露出一抹傲慢的微笑。二〇一七年她無預警的宣布競選第四次連任,這次再度引用了相同的競選語言:有鑑於世界上出現了重大危機和擾動,她將再次「運用我自己的天賦與才能……為德國服務。

如今沒有人會笑了,因為她的行事作風已樹立起一個「有效率政府」的標竿,她在德國、歐洲以及國際之間被視為一個安定的支柱,特別是在國外的感受,會比德國更強烈。例如奧地利前總理克恩(Christian Kern)二〇一八年在《商業時報》(Handelsblatt)一篇報導中說,梅克爾以她思慮周密的作風,可以稱得上是「歐洲內政的萬有引力中心」。
 
環顧全球政壇,目前有兩種政治人物類型主導著各國政府。第一種為數較少,他們在處理國政時會刻意隱藏自己的性格,梅克爾就屬於這種類型。另一種則深具個人魅力,經常帶有民粹主義的風格,憑藉個人因素在政壇上勝選並且居於領導地位,例如美國前總統川普、俄羅斯領袖普丁、法國總統馬克宏、英國首相強森等都屬於這類型的政治人物。他們會刻意、有時很明顯地放大自己在政治上可以揮灑、可供支配的行動空間,以個人的政策決策、代表性的手勢及偉大又華麗的演講詞藻來突顯自己。
 
但梅克爾卻反其道而行,她選擇旁觀,選擇找人充分商量後再作決定,只有在少數、重要情況下才有例外,這點我們會在本書第七章再討論。
 
中位數人士
  
表面上,梅克爾是一個毫無個性的女人,她就像一座投影螢幕似的,只是忠實地呈現出各種期待與恐懼、崇拜與鄙視、仇恨與驚艷。而這些特質,也可以在梅克爾各種不同的身份上看見:她既是歐洲的救贖者也是毀滅者,是核能發電關鍵性的同意者也是反對者,是拯救氣候者也是代表工業大國的政客、是經濟改革家也是追求保守制度的社會福利政策家……如此的身段,讓她得以居間協調,與大部分的政黨成立聯合政府,包括社民黨員、自由黨員及綠黨黨員。唯有政治激進分子不在她考慮的範疇內。
 
假如我們用一座城市來比喻大眾眼中的梅克爾,那她應該會是德國西南方的哈斯洛赫市(Haßloch),位在萊茵—法爾茲聯邦,人口不過兩萬出頭,鄰近斯拜爾市(Speyer)。它是德國中位數的標準城市,這裡的老人人口數、單身人口、家庭數、受過高等教育人數、外國人以及兒童數目,皆符合全國的平均數,購買力也正好是中位數。哈斯洛赫市是研究消費行為專家的聖地:他們在此測試德國人最愛的巧克力棒大小及最愛吃的冰淇淋甜度。維基百科收錄該市特別讚揚一座自然資產:一棵平淡的一百五十年老柳樹。


梅克爾同樣也代表了政治上的中位數,她施政符合一般德國人的要求:不要特大號的XXL,中等就好,團結一致不要硬闖,要有妥協的能力而不用超高才能或技巧,要有完備的知識而不必追求偉大的成就。
 
十六年來,她是極少數行事風格受到全德國接受的公眾人物之一。令人驚訝的是,除了她之外,只有一位東德政治人物做得到:前總統高克(Joachim Gauck)。或許關鍵在於,與她同年齡層的西德政治人物在加入黨團的青年組織時早已學習到,為確保自己的政治生涯可長可久,必須要建立在地的人脈,因此他們的說話方式往往帶有地方色彩,堅定支持地方經濟和學術發展,同時細膩地關注自己選區內的工業及移民政策。
 
或許這也與東、西德兩邊的人民成長於截然不同的社會模式當中有關。東德人努力學習適應,努力隱藏自己,因為團體比個人重要;然而西德在一九八零年代進入政壇的年輕政治人物則學習到必須要經營個人化市場以獲取利益,並不斷展現自己。
 
一般德國人只有在極少數場合,才會察覺出梅克爾的「前東德」身世。例如當她隨口回答問題時,不經意脫口而出柏林腔調,或者當她說某些德文字的時候,突然冒出東德人沒有特別強調尾音e的說話方式,這時馬上就露餡了。有幾次她擔心德國可能會在全球國家競爭力排行榜上變成邊緣人,為了表達她的擔憂,於是她就用德東幼稚園老師在催促脫隊小朋友的詞彙來描述自己的感覺。
 
關於她的「哈斯洛赫市中位數特質」,她就像一般同齡的婦女,努力維持體重不要暴增,而且有時候還得和健康問題搏鬥一番。她與德國一般年長的婦人梳著類似的髮型,周末喜歡待在兒時老家郊區的花園裡鋤草,夏天到山區爬山。在家的時候,她親自下廚做家常料理:馬鈴薯濃湯、奶油碎屑蛋糕、高麗菜捲。她不喜歡穿著麻質的西裝上衣,因為她穿這類衣服容易弄皺,「不知道有些人怎麼這麼厲害,穿這種衣服的時候都不會有皺褶。」據經常到梅克爾家作客的人士透漏,她跟第二任丈夫約阿希姆‧紹爾(Joachim Sauer)的居家生活「很平常」,住的地方不是豪宅,室內沒有特意裝潢或非要講究窗明几淨、採光優良。他們住在一般中等大小的公寓五樓,家具的擺設很隨意,顯然沒有經過專業的室內設計與裝潢,不過地段倒是很好,位在柏林最黃金的位置,面對著名的佩加蒙博物館(Pergamonmuseum)。

物理學家當總理
 
梅克爾很少讓人看出,真正的她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完全沒有任何「哈斯洛赫市中位數特質」。例如面臨危機時她擅長保持冷靜,當其他人慌張失措的時候,她卻能保持鎮定。同儕們都十分佩服她的理解力、智慧以及對細微事物的記憶力,還有她不貳過的能力。從小,她的父母就叮囑她和兄弟姊妹們,身為牧師的孩子必須要「比其他人更優秀」,這樣他們在東德才能上大學。她畢生奉行(但絕不輕易流露)這份「必須要超越別人」的追求卓越精神,而這個來自父母的教誨,當然也有助於她的政治生涯。
 
不同於前幾任的總理,她所涉獵的事物並不侷限於政治範疇,居家時她的閱讀與思考偏向自然科學方面。每當她在政壇上與對手意見相左的時候,特別能夠突顯她身為物理學家的教育薰陶。二〇二〇年她在國會針對她的新冠肺炎防疫政策進行演講時,極右翼的「德國另類選項黨」(AfD)黨主席愛麗絲‧威德爾(Alice Weidel)不斷打岔,阻撓她的發言。這時她怒嗆回去:「我在東德決定修習物理學……因為我非常確定,很多事情是可以廢除的,但是不包含萬有引力、光速和其他事實,這些原理會繼續適用。」
 
這種氣度造就了她不凡的政治生涯。在國會裡,她也和所有法律人、政治學者、行政官員保持距離,無論是新冠疫情對策或是環保與氣候政策,很明顯可以看出她寧可聽取專家學者的看法,也不信賴她的各邦總理。況且,她可是少數女性政治人物中可以與學者、專家平起平坐,在專業領域交換意見的人。
 
每當基民黨成員受邀參加梅克爾的生日宴會時,整場晚宴不會有幽默風趣的談話或者友好的問候賀詞,反而是端出硬梆梆、讓人難以消化的東西:總理總是指定聆聽一場學術演講。

二〇一四年她的六十大壽生日宴會上,來自德國南方大學城康士坦次(Konstanz)的歷史學家尤根‧奧斯特哈默(Jürgen Osterhammel)負責主題演講,講題是〈歷史上的時間境界〉。她五十歲生日宴上,來自法蘭克福的大腦神經生理學家沃夫‧辛爾(Wolf Singer)演講〈以大腦為例作為一種自我組織系統〉。當天近千名的賀客在炎熱的七月夜晚處於昏昏沉沉的狀態,整整一個小時之後壽星才站起來舉杯歡迎大家,總算是回到了原本晚宴的目的。
 
梅克爾總是專注聆聽演講,更偏愛學術晚會這類的活動。二〇二〇年十二月十七日她說她「非常榮幸」可以參與位在美因茲的德國藥廠Bionteck公司的視訊會議,討論該公司的輝瑞廠牌新冠肺炎疫苗研發相關事務。她是三位出席會議的德國中央政府閣員——另兩人是衛福部長顏斯‧史潘(Jens Spahn)及學術研究部長卡爾利茨克(Anja Karliczek),而且三人中,她是唯一堅持到會議最後還在線上的官員,依舊不斷提問,想了解該公司的創辦人夫妻檔為什麼要從研究癌症治療轉而研發新冠疫苗的過程。
 
她接受德國萊布尼茲學會(Leibniz-Gemeinschaft)邀請參加諾貝爾獎得主的晚宴時,也常停留到最後一刻。參加人士常注意到,梅克爾全神投入,積極、深入地與專家討論,甚至她先生都會催促她該回家了。
***

德國病死率維持在較低水平,默克爾支持率大漲。廣泛檢測和關閉邊境等措施並沒有完全阻斷病毒的傳播,截至週五,德國死亡人數已過千。但在8萬例確診病例中,其病死率僅略高於流感的1.2%;相比之下,意大利的這一比率已超過8%。在默克爾的最後一年任期,她的支持率因其處理疫情危機的方式大幅上升。調查顯示,72%的德國人認為政府所採取的遏制疫情的措施是適當的。


德國抗疫、救濟藝術家和自由業者慷慨、救法國重症病者等等,種種表現不俗。

Coronavirus could be the crisis that really defines the German leader's legacy.



默克爾及她如何看這個世界


安吉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的總理任期結束日越來越近了。她迄今有過多大的影響?作為政府首腦,她還打算有何建樹?什麼是她的政治遺產?我們做個總結。


(德國之聲中文網)有關她會提前走人的預測一再出現;與社民黨的執政聯盟再度不穩之際,更其如此。然而,14年過去了,默克爾仍是聯邦總理。而她還要繼續當下去,直到本屆政府任期結束。她有著公眾的支持:儘管對大聯合政府的批評很多,多數選民仍希望默克爾任職至2021年。
"你們了解我"--這是默克爾名言之一。她在2013年的選戰中以此言為自己造勢。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是可以信賴的,在我這裡,人們知道我所欲何為。這句話也顯示出了,默克爾本人如何居於政治爭論的中心、整個選戰如何取決於她這個人。
戲劇化轉變
德國和世界再也不是默克爾首次成為總理的2005年時所處的那種境況了。
在德國,政治的兩級化程度為數十年來所僅見:在所有聯邦州,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德國選項黨均進了議會;在東部多州,該黨成為議會第二大黨;在聯邦議院,它乃最大在野黨。老牌的"全民政黨"失去大量選民,默克爾所在的基民盟是這樣,社民黨更是如此。
國際上,局勢變得更加脆弱。2017年,美國新任總統特朗普對北約的意義提出質疑,引致默克爾說出這樣一句話:"我們完全可以信賴他人的時代過去了"。此前一年,英國人以微弱多數表決贊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共和國退出歐盟。
默克爾傳記作者波爾曼(Ralph Bollmann)相信,至晚隨著英國退歐公投和特朗普上任,默克爾認為"西方民主政體處於一個非常嚴重的危機中"。波爾曼稱,任期最後數月,默克爾的目標將是,"不使德國,以及--在她權力許可範圍內--歐洲和世界淪入混亂。"
默克爾從來不是一個偉大的理想家。例如,她與法國總統馬克龍便大相徑庭。在一系列歐盟改革建議多少遭到默克爾的冷遇後,馬克龍新近以北約"腦死"評論激化了相關爭議。
默克爾所在政黨的很多同仁私下里希望她多少能受到馬克龍領導熱情的感染,不只關注如何"減緩"危機,而是也提出自己的、德國的聲音。
招恨人物和西方救星
然而, 默克爾改變了某些東西,--她在一個曾由男性掌控的政黨內出人頭地,僅此一點便導致了某些改變。直到今天,她都拒絕被稱為"女權主義者"。在接受《時代》週報的一次採訪中,她表示,她不願用偽桂冠裝飾自己。在她迄今的14年總理任期內,聯邦議院中的女性議員比例甚至明顯下降,由42%減至31%。
默克爾說過這樣的話:"比例是重要,但目標必須是一半對一半!"說這話時她刻意沒有提到,她阻撓了黨內同仁提出的關於在議院設定女性議員比列的要求。而另一方面,她則有目標地提攜了其他女性:她預定的接班人克朗普-卡倫鮑爾(Annegret Kramp-Karrenbauer)、現任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聯邦農業部長克呂克納(Julia Klöckner),均為著名的例子。
"你們了解我",--這句話也隱含著"穩定"之義。然而, 正如她的傳記作者波爾曼所言,實際上,她卻靈活作出決定,尤其是"務實地,從政治力量對比出發"作出決定。作為物理學家,她本篤信核能,卻在發生日本福島核電災難後決定退出核電;儘管"心下不快",她批准開放同性婚姻;在她的政府任內,普遍兵役制被中止。
Deutschland Merkel Selfie mit Anas Modamani (Getty Images/S. Gallup)
默克爾2015年與一位來到德國的敘利亞難民合影。難民危機中默克爾的決定引發了爭議
然而, 直到今天,沒有比默克爾2015年作出的關於德國向數十萬難民開放邊界的決定更具爭議性。在作出相關決定時,她把議會晾在了一邊。德國選項黨因此定期向默克爾開火。發生了由難民製造的暴力事件後,選項黨稱遇難者是"默克爾的死者"。在一些人眼裡,她是招恨人物;對另一些人而言,她則是西方世界的救星。2015年底,美國《時代》雜誌將她評選為年度人物;德國國內的右翼示威者則高舉"默克爾必須滾蛋"的橫幅遊行。
對政治體制的信任感式微
儘管兩級化,默克爾依舊是德國最受歡迎的的政治家之一,並常還以巨大優勢獨居榜首。相反,克朗普-卡倫鮑爾在民調中遠為遜色。不過,默克爾深知圍繞自己政策的爭議。在上一次聯邦議院選舉前,她透露,她曾在是否再度作為聯盟黨的總理競選人出面的問題上難以定奪。在後來的選戰中,她鮮少出場,越來越減少介入日常政治,而是注重出國訪問。
綠黨議員特里廷(Jürgen Trittin)相信,默克爾越來越聚焦於歐洲事務:"她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了2020年下半年開始的德國歐盟輪值主席任期"。基澤維特爾(Roderich Kiesewetter)等本營壘內的外交事務專家抱怨默克爾缺乏一條清晰的外交路線:"她沒有一種透明的、彰顯德國利益、強項及弱處的國家戰略"。
阿倫斯巴赫(Allensbach)民意研究所今秋的一項民意調查結果表明,在國內,對政界的信任感在消失:只有57%的受問者視穩定為德國的強項之一,而2015年,其比例尚為81%;只有51%的人認為現有政治制度是德國的強項,--4年前是62%。
自我評價及他人看法
什麼是默克爾的政治遺產?波爾曼相信,默克爾將希望讓自己被視為這樣一名女性:"相對安全地領導德國走出了眾多危機--金融危機、歐元危機、烏克蘭危機、難民危機,並多少維持了這一體系的穩定"。他指出,"此外,默克爾還使國家和政黨變得更自由、更開放,但代價是,在聯邦議院內,我們現在有了一個右翼民粹主義政黨,而該黨體現了對這一價值轉變形式的反對。"
默克爾已無多少時間用於建構了。而隨著逐漸退出日常政治,她讓人明白了,她至少無意在內政上尋求更多建構。相反,這位總理將這片領域越來越多地託付給了克朗普-卡倫鮑爾。
至於克朗普-卡倫鮑爾是否真會成為她的後繼者,這一點時下比任何時候都更讓人懷疑,甚至部分基民盟人士也公開反對。不過,將來的某一天,無論是誰接替默克爾入主總理府,他或者她都將踩在巨大的腳印上。

DW.COM


  • 日期 29.12.2019
  • 作者 Christoph Hasselbach, Kay-Alexander Scholz, Michaela Küfner, Maximiliane Koschyk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