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6日 星期二

《鍾漢清回憶錄》 (X):回眸東海 IE 歲月:師‧友‧課程





吳董為什麼會提前一小時到我家赴約會,必須從餐廳將我和Peter Lee請回來,我想不通。到新竹的回程中,談到許多人與事,我才知道他很猶豫不決,能不能到機場接他寶貝女兒。(周日司機放假) 。
----我先到清華大學出版社去,再到新竹清華前等國光號 (多年沒來,已有四家公司在那兒營業,一家從沒聽過) 。排隊前面, 一對夫婦在送他二位讀大學的兒女(我問他的,他點點頭)上台北,他們殷殷問女兒下周回不回來..... 。
---- 二個禮拜前,我的同學奉其太太之令,必須將一大袋台中家的家產,送到附近的讀大學的小女兒手上。我雨中送友一程,不禁想起1971年冬,父親從台中上東海,送一件寒衣的往事。









47:08
274 從東海第七宿舍說起 2019-02-25 徐海偉 鍾漢清

影片中徐教授無意間影響我.......


 1958.12.20 胡適復徐文珊
謝謝他寄贈的校點的原抄本日知錄
" ....我已讀了  其中"素夷狄行乎夷狄"一條 "胡眼"一條  固是極可貴的補亡原料 就是避明帝諱諸條. 也可以使我們明了當日遺民志士的心理
      你校點這部大書 功力浩大而精細 真可以對得住張溥泉先生和崔震林女士表彰亭林原稿真面目的苦心了......"






我在東海見過徐文珊教授,沒機會談,當時我也不懂事:


談"遠路不須愁日暮,老年終自望河清。" 顧亭林/ 中國獨有的寶貝/徐文珊/張繼













這一篇受限於談IE系的情事以及短篇的要求 我可以做:
網路版的超連結/ 擴充它.....

左宗棠寫「情可不言喻,文期後世知。」

2013.10.5
學長
真謝謝您
這麼短的時間就寫了這麼感人的回顧
文章是否全部刊登或節錄我會請教編輯
但全文放在工工系網站系友報導及電子報上一定沒問題
我看了後非常感動
您對大學生活很投入也很精采
對工工系用情很深
也很高興了解你們那個年代的大學生活
堯勳敬上


2013.10.4 昨天寫的. 不很滿意. 待改---原要求千字







回眸東海IE 歲月:師‧友‧課程(三稿)


感謝洪堯勳主任的邀稿,希望我談談『東海工工的回憶』。我認為這是本系50周年慶刊物的交稿末班車了,真是機不可失,因為接下的五十年,真不知道由誰來寫百年史。我要回憶的70年代的IE系,情境上早已煙消人散。同學都快退休了,老師們在世的,只剩下少數,課程多經大翻修……。然而,也許人情依舊,畢業生所面對的職場,更加富挑戰性。我寫這篇,是要向那段青春招手,想喚回自信與從容。

1975級,工工系第9屆,畢業生約40 (1971年入校時20名,後來進出約20多名) 。他們每個人的經歷和故事,都是獨特的。我們的生命故事的最大交集,就是四年的同學過程。當時東海頂多千來人;同學家中有電話的約半數 (根據1975級畢業紀念冊) ;工學院每學期注冊費和住宿費約4900元;台中東海之間的台汽一趟4(直達車5)……

1987年,我曾到建築研究所兼過課(環境設計合成法)19891990年,回化工系兼課(管理學),這些,算是對工學院「真、善、美」三系的回饋----「真(化工)、善(工工) 、美(建築) 」的說法,是19719月「新生訓練」 (Orientation)時,我系郭東耀老師的創見。我認識的系友的屆數,約從第一屆到第廿屆,1989-95年,我在台灣杜邦公司連接器事業部當『品管部--工程部--開發部業務部大中華市場開發』(我列出四五部門,可用來說明IE人的事業彈性頗大) 主管時,聘請江玉國 (Y. K. Chiang 1983)和蘇冠洲 (Vincent Su1988)來共事。

學長中,最親近的是1973級的游思俊(美國,他80年代初在美國幫我複印Arthur Koestler著的The Act of Creation ( 1964) 帶回台灣給我)、張忠樸( 1950-2002 ,我有長篇弔唁;他對於台灣產業人的管理與品管領域的培訓,貢獻相當大)、徐錚 (本年度東海傑出校友;他在2011年寫的《東海最美好的日子不在過去,而在未來》最能給學弟妹大鼓勵) ;當然,1972級的田正富,是「榮推會」的主委,我們在1971年的中秋夜,他教就教我們如何挽救市民來校園賞月之後所遺留的垃圾問題,他是我對服務的典範,後來我們在竹北飛利浦廠同事,他沒機會在這方面表現。我1979-81年任職竹北飛利浦廠的IE部門--- TEO(技術效率暨組織發展)部,我們有全國的TEO組織,由魯業琦學長領導,換句話說,他是高我數級的主管。我在新竹縣/市工作近十年,所以與在清華大學IE系任教的學長王國明、吳鑄陶、陳光辰等學長有交往。

再談我為什麼會報考母系呢? 原來在1971年春天,本系1970級的吳學長到臺中一中來,向我們介紹、招手,他頗能說服我們:讀IE的出路廣、前程遠大。我們班上徐海偉 (美國德州,與本系斐陶斐學會的海狄結婚) ,是中一中合唱團的成員,他更有理由來東海,因為我校的聖樂團全台馳名。我們畢業後,全班完全就業。

藍東顯兄在1977年年底,寫信向我報告諸位同學的月薪,最高者是我1978-79年任職中央標準局時的2倍。80年代初,同學中約有三分之一來自台北的學校;宜蘭來的李賢明 (逢甲大學)與我參加1972年救國團的「創意營」(中正理工) ,李兄回校創『創意社』。我任職工研院電子工業研究所的部門經理,請李老師的學生來實習,採用他們的「豐田生產系統」課的作業,編入《生產管理;策略與實務》。

我在電子所服務時(1981-1985) ,有幸受提拔為最年輕的經理,那時候半導體事業部的IE課,由柳文彬學長主持,他去澳洲學資訊工程的課程,回來就可以編出兩本系統分析的書;此部門的詹前疆學弟,留美之後就失聯。1998年出版的戴明博士的《轉危為安》(Out of the Crisis) ,譯者群大半是東海IE的同學(蔡士魁和甘永貴)和學弟林有望。

同學顧問博士任職Acer的台灣和歐洲主管時,在產品開發等方面曾幫助過我。他還安慰我們這些沒去美國留學或讀博士的,他說,機遇很重要。蔡士魁同學在我創立戴明顧問公司時,幫助頗大,各位可以在「華人戴明學院」的網站上,讀到他寫的《合作學習》以及精要的會議紀錄。說到會議,我的東海訓練,讓我可以在1979年飛利埔開會之後,馬上發出英文版的會議紀錄。後來我在台灣杜邦公司,更學會了領導課程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Meeting Technology。我認為它們是很重要的管理實務技能。

我們從大學起,就有機會觀摩和學習上述各項組織與領導技能,應該自覺的去學習與發揮。換句話說,我認為戴明博士的『轉型的淵博知識系統』,乃是學弟妹應該學習的,所以我在2008年請時任光寶集團副會長總的Bill Schenbach 先生回校演講,請參考《台灣戴明圈---2008年東海戴明學者講座》一書。從那時起,同學蔡禎騰(副校長) 一直給我們幫忙。今年,我們幾位同學籌設『紀念楊安華同學僑生獎學金』,更要謝謝他。

東海的歲月中,最受益的卻是一些兼課老師。院長高禩瑾先生是產業界的前輩,所以本校工學院落成典禮時,李國鼎先生都來致詞。高院長的部屬和中國生產力中心同仁,對於當時的IE系的師資的質與量都貢獻頗大,他們或來校主持演講,或來系兼課,有的與我們成為忘年交。高院長為我們開『工業管理學』,引導我們認識Herbert A Simon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決策論,讓我在1997-2001年間可以與Simon通信和討論,並翻譯他的的《管理行為》等著作;高先生也引導我們讀《哈佛企管評論》(HBR)的文章和個案,而在90年代,我也曾訂閱HBR數年。高老師創設的『台灣工業問題系列演講』為友校所學習,他的最大貢獻是成立「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1972),探討環境問題….. 我還記得他約在1973接國科會一研究案子,探討台灣對工業工程人才需求之預測……

影響我的產業服務志向最深的,是趙耀東先生的演說『中鋼公司創業時,竭力為政府節省大筆錢的許多案子』(1972年,宗教活動中心) 。吳玉印老師1973年到校開『實驗設計』,我與1973年級的幾位學長選修;吳老師後來移民美國,成為『田口方法』的大師,我80年代初去美國找過他,後來他回台講學還聚會幾次。劉振老師的『統計品管』課,讓我重修一次 (大學中唯一被當的一科);我1986年任職MotorolaAIEG事業部品管經理時,請他到內壢廠教工程人員SPC…….90年代初,我在杜邦公司上班,到總公司出差時,常會請他喝啤酒。教『工作研究』的鍾清章老師,後來也有密切的交往。

以上諸先生,我在《台灣戴明圈---2008年東海戴明學者講座》和BLOGS,都為他們立過傳。1972年大二時,1968級的張正雄學長開一門課,要求我們讀《經濟日報》,以及許多商業讀物,譬如說,台灣開始介紹日本興起的MOS 漢堡----MOS」意思是Mountain(山)、Ocean(海)、Sun(太陽),台灣有其創業過程的譯本。我從此養成廣泛閱讀經濟與管理的書籍的習慣。那時張學長在陳勝年老師創設的「環球市場開發公司」上班。  (2013.12.6 同學會:美國的 海偉Hai-Wei兄說他多年前在美國某機場見過張老師,當時他取得博士學位,在美國某校教書......) 我們讀過一本很重要的『波逐六十年』:

我認為梁實秋先生那一代的「清華學校」之同學網路,是相當重要的,譬如說他也寫過介紹胡光麃先生的企業發展回憶錄『波逐六十年』,這是我們工業工程系大二推荐的書目之一(其他還有什麼『猶太賺錢法』等等….)





1974年,我選修陳勝年主任 (那時他是企管系主任)的行銷學。2010年,我回東海的EMBA班開場演講來紀念陳老師。參考《系統與變異》以及相關網頁。

我大學時竟然修了近170學分,還有些印象深刻的。譬如說,大一與化工系合上幾門課,教微積分的吳英格老師,真是大家共同的惡夢---今年,我問同學藍東顯,他說吳大刀是最難忘的。

大一的『工程圖學』老師陳春錦,過要感謝他。1987年我到日本AMP公司(世界第一的連接器廠) 受訓三個月,工程部要求我複習圖學,並學習新的世界標準,因為它是精密機械產業的基礎之一。
 (我後來從學弟畢業紀念冊的師長相片知道老師的大名為:陳春錦
另外他有一學生這樣懷念他 


彭明輝:『我修過陳春錦教授的冷凍空調,冷凍學先教食物保鮮,從如何挑魚,魚、蔬如何保鮮談起,然後再跟你談冷凍的各種理論與實務;空調也一樣,先教何謂「舒適」,再談空調。不是照書念喔!他真的知道學問和真實世界間的緊密關連。這才叫「教授」。』----網評/這樣子的一流大學?呸!呸!呸!(hc:這是一篇多偏見/胡說八道的文章---我引過陳老師部分 他是好老師 不是大師.....)
2014.2.12,  讀連照美《新石器時代台灣南端的玉器......》,刊於《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第64期):發現此行業表現玉珠等物,採用所謂"六面影像法":頂面、底面、正面、右側面、背面、左側面。(頁166的兩圖版)。這方式固然比工程圖學不經濟,不過這不是研究的重要考量。


東海在70年代沒有迷你級電腦,不過物理系的孫景富先生教會我們『工程程式語言Fortran,讓我在寫碩士論文時可以寫模擬程式;孫老師還是位妙人,在品味上影響我們。校牧劉富理大二教我們『應用力學』和『材料力學』課,其實他大一起就經常為我們禱告…….,最令人驚喜的是移民美國後,開創一所基督教正道學院並能廣傳教義。

大四時修了一門『英文作文』之後,才比較了解文章的世界,而老師是剛從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畢業生。會計老師的一題作業,讓我們忙翻了,學學各帳目的來龍去脈。李長貴老師的『工業心理學』很受用,其他諸如『單元操作』(採用校長謝明山的書當課本)、『專利與標準』等都有點意思。我到數學系去選修三門基礎科目(機率論、高等微積分、線性代數),這讓英國的老師認為我可以當個統計學專業人…….

一個人的學習之旅,可以是多面向的。譬如說大一時的美國籍圖書館館長,多次向我們示範如何在『佈置』上,精益求精。來東海講『西方建築史』的老師,啟迪我們直線與曲線建築的文化因素。『世界主要宗教』讓我們視野寬闊…….我大一時就有一群校內讀書會的朋友,經常到『校長公館』的草坪談論。有的演講比較印象深,諸如周德偉先生1974年的《如何以美利利天下》,後來才知道他是台北紫藤廬的主人……



2010.12.20


歲末懷念

朋友吳國精先生在下午五點多傳一檔案: 此文不讀,後悔終生。其中一頁:


一位煉工告訴我,
鑄鋼有一道重要的工序叫「焠火」,
把滾燙的火錠放到寒水裏急迫驟降溫。
人生的許多輝煌,不在於狂熱地宣洩,
而在於冷靜的凝結。


當然,我很少為這些「勵志」論述所影響或改變。
童年時,即可在鄰近的打鐵店的鼓風爐旁看到這種「焠火」表演…….

這類「焠火」或「退火」或「回火」,我在大學時,曾由郭文東老師選的「製造程序」等課本的「金相學」得知。

我畢業近40年,覺得昔日師資短缺時,由郭文東老師擔任十項全能,印象中教過我門如何使用計算尺、熱力學、統計學 (大二) 、製造程序……畢業後,他在創系四十周年的刊物上跟大家講工學院的圍牆為什麼作一半…… (2017.12 鍾清章老師 (92歲)說,郭文東老師是他同學,希望有地址聯絡。)

換句話說,我認為郭老師是系上的功臣,讓我們當年能修過許多原機械系的主課。
不知道什麼道理,大家喜歡主任郭東耀 (2017年過世),而冷處理郭文東老師,這實在是偏心 (我從創系50周年的紀念刊物中的文章感受到這,包括我自己寫的那篇----有趣的是,現在系上女助理當道、她選上我寫的那篇,大力輔導或刪改,為我加上末段,大意說我回憶起來,讀東海工工是三生有幸,從沒後悔過……

2022年4月24日 星期日

羅芳華 (Dr. Juanelva Rose)來台57年, Malala Yousafzai (16歲)





東海大學音樂學系/about/An Introduction/Department of Music
https://music.thu.edu.tw › web › about › page


The Department of Music was established in 1971 by Dr. Juanelva Rose (羅芳華), an American missionary. From the beginning, our curriculum was modeled after ...


感人的訪談錄,參考林載爵主編《東海風:東海大學的歷史》,台中:東海大學(執行主編),1995,頁172~174





東海大學音樂系榮譽教授羅芳華從美國來台52年,人生近3分之2的歲月全奉獻給台灣音樂教育,創設東海大學音樂系培育無數音樂人才的她,今年過80歲生日,卻連生日大願都保留給學生,她許願用自己最擅長的音樂募款,要幫系...
NEWS.LTN.COM.TW
2017-12-28 21:15
〔記者蘇孟娟/台中報導〕東海大學音樂系榮譽教授羅芳華從美國來台52年,人生近3分之2的歲月全奉獻給台灣音樂教育,創設東海大學音樂系培育無數音樂人才的她,今年過80歲生日,卻連生日大願都保留給學生,她許願用自己最擅長的音樂募款,要幫系上更換樂器、籌募發展基金,盼助學生好好學音樂。
    出生在美國的羅芳華原本已在美國大學教音樂,28歲時突感受到上帝召喚,要她做「特別的事」,她被派到全然陌生的台灣傳教,翻查地圖後,毅然飄洋過海來台,這一待就超過半世紀。
    羅芳華52年前到東海大學後,開始教音樂,46年前更創設東海音樂系,她的教學態度嚴謹且嚴格,上她的課不能吃東西;上課時間一到就鎖門,遲到的學生就在門外乖乖等下節課開門,她教學生得體與尊重。
    嚴謹的態度讓不少學生「很怕上她的課」,就算有學生被當,她甚至會讓學生明白,「她沒當過學生,是學生自己當自己」,即使嚴格出名,她的教學評鑑分數卻始終居高不下,學生對她又怕又愛。
    因為羅芳華心心念念的都是學生,她惜才愛才,積極幫助有天份且肯上進的學生,若學生來自弱勢家庭,她甚至會替學生支付與其他大師上課的費用;早年視聽資料有限,還會自掏腰包購買圖書、樂譜、CD提供全音樂系使用。
    寶貴歲月全部奉獻給學生的羅芳華,培育音樂桃李滿天下,68歲時退休,但她沒有選擇回美國,羅芳華說,她的生命因來台而豐富,她的朋友都在這裡,「為何要回去」;逾半世紀的台灣生活與奉獻,讓她跟這裡的人、事、物交織出綿密的情感網,她已把台灣視為落地生根的家。
    退而不休的羅芳華目前仍是東海大學榮譽教授,繼續教音樂史與鋼琴,她掛念的永遠是「如何給學生更多」,連她的80歲生日大願,還是要照顧她最愛的學生。
    羅芳華說,東海音樂系很多樂器老舊,汰舊換新速度緩慢,有的鋼琴甚至用了越過30年,她許願用自己最擅長的音樂募款,幫系上汰換鋼琴、更新設備,甚至籌募音樂系發展基金,以利設置獎學金,幫助學生學習。
    羅芳華號召她教過的不同年代學生,明年元旦先是前進台中國家歌劇院,1月12日再到兩廳院演奏廳舉辦「芳華半世紀.師徒同獻藝」音樂會,要用她的方式繼續照顧東海的學生。

    點燈 第316集/東海長青玫瑰-羅芳華的故事 

    老師的完美的教育過程6字訣: care, concern, challenge, change, create, contribution


    七十六歲的東海音樂系創系老師,羅芳華(Ms. Rose),實在太猛了!又能彈琴,又做早餐招呼客人,每天騎車散步游泳,還開演奏會。前年跟一群籃球選手上西藏,體力不遜色,也沒有高山症。 她沒有一般外國人的貓舌頭,辣的麻辣.......

    -----

    WORLD

    Video Video: The Making of Malala
    The story of Pakistani schoolgirl Malala Yousafzai told by The Times's Adam B. Ellick, who made a 2009 documentary about her before she was an international star.

      瑪拉拉 英女王邀訪白金漢宮


    英國足球金童貝克漢頒發「英國青少年勇氣獎」獎座給瑪拉拉。 (美聯社)
    〔駐歐洲特派記者胡蕙寧/倫敦報導〕今年諾貝爾和平獎呼聲最高的兩大人物,分別是來自巴基斯坦的少女瑪拉拉.尤沙夫賽(Malala Yousafzai),以及美國前國安局包商雇員史諾頓(Edward Snowden)。
    這兩位被迫離開出生國度,目前流落他鄉的名人各有龐大的後援者支持,但和史諾頓不同的是,瑪拉拉的擁護者包括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女王因讚佩她的勇氣,已發函邀請她十八日到白金漢宮訪問,當面給她嘉許與肯定。
    十六歲的瑪拉拉為爭取巴基斯坦少女的受教權,去年十二月遭神學士游擊隊開槍重傷腦部,之後送往英國接受四次大手術,昏迷六天後奇蹟生還。她立志未來從政,改變國家未來。

     

    Malala Yousafzai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en.wikipedia.org/wiki/Malala_Yousafzai
    Malala Yousafzai (Pashto: ملاله یوسفزۍ‎; Urdu: ملالہ یوسف زئی‎ Malālah Yūsafzay, born 12 July 1997) is a Pakistai school pupil and education activist from the ...

    News for Malala Yousafzai

    1. The Guardian ‎- 1 day ago
      Pakistani teenager shot in the head by Taliban lauded for 'sending a strong message to women to stand up for their rights'




      ----哈佛大學校刊

      16-Year-Old Pakistani Activist Receives Harvard Humanitarian Award

      Pakistani activist Malala Yousafzai accepted the Harvard Foundation’s Peter J. Gomes Humanitarian Award on Friday to a nearly 1,000 person standing ovation in Sanders Theater.
      The 16-year-old Yousafzai, who gained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as a supporter of women’s education, roused the audience through her speech.
      “We are not here to make a long list of issues we are facing,” Yousafzai said. “We are here to find the solution…and it is simple: education, education, education.”
      Yousafzai began advocating for gender equality in education in 2008. Her activism led to reprisals from the Taliban, which attempted to assassinate her 2012. The international media followed her recovery, and Yousafazi continued to advocate for women undeterred by the Taliban.
      “I want every girl, every child, to be educated,” Yousafazi famously said after the assassination attempt.
      “These powerful words resonated with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with girls and boys, men and women,” said S. Allen Counter, director of the Harvard Foundation. “A new voice for gender equality was born.”
      During the award ceremony, Yousafzai discussed women’s loss of freedom and the destruction of schools following the Taliban takeover of the Swat Valley, the region in Pakistan her family calls home.
      “At that time, we did not keep silent,” she said. “We raised our voice—we raised our voice for the right of education.”
      She also spoke of the U.N. campaign launched in her name at a question and answer session with reporters before the event. Yousafzai said she would not back down from advocacy because of the assassination attempt.
      “Why should I wait for someone else?” she asked. “Why don’t I take a step forward? If I’m thinking that every girl should go to school and if I’m thinking about children who are suffering from child labor, I must continue my campaign for the education of girls and boys.”
      Yousafzai also echoed words from a previous speech in July she delivered before the United Nations.
      “Instead of sending guns, send pens. Instead of sending tanks, send textbooks. Instead of sending soldiers, send teacher,” she said.
      During the ceremony the Harvard Foundation also recognized Junaid Khan with the Award of Appreciation for the role he played as a doctor in saving Yousafzai’s life after the assassination attempt.
      “I believe that God saved my life. People’s prayers saved my life. And of course, Colonel Khan saved my life,” Yousafzai said.
      Previous recipients of the Humanitarian Award include actor James Earl Jones, AIDS researcher David Ho, and Bishop Desmond Tutu.
      The humanitarian award is given annually and honors the life and work of Reverend Peter J. Gomes, the longtime Memorial Church minister who died in 2011.

    Putin’s Man in Germany:施羅德(Gerhard Schröder)為例,稱他「是最惡名昭彰的普京理解者之一」德國總統Frank-Walter Steinmeier我錯了,過去對北溪2號的堅持。Gerhard Schröder (格哈特‧施羅德,德國總理1998–2005) 挺俄臭名, Ole Schröder 奧勒‧施羅德。張桂祥(福衛五號 主功能可能形同報銷?);

     
    The Former Chancellor Who Became Putin’s Man in Germany

    WORLD

    The Former Chancellor Who Became Putin’s Man in Germany

    By Katrin Bennhold

    Gerhard Schröder, who is paid almost $1 million a year by Russian-controlled energy companies, has become a pariah. But he is also a symbol of Germany’s Russia policy.



    不同政治派別中的「普京理解者」

    這種情緒可以在德國的整個政治光譜中發現,特別是在民粹主義政黨中—— 有些在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之後被貼上「普京理解者」標籤的政治家可能後來反悔了,或者至少不再公開表示支持。

    早在這個詞擁有維基百科頁面之前,「普京理解者」這個詞已經在各種英語文章中出現。2021年1月發表在研究俄羅斯政治的網站Riddle上的一篇文章中,政治歷史學家Dmitiri Stratievski研究了曾擔任德國中右翼政黨基民盟領導人的拉舍特(Armin Laschet)是否應被視作「默克爾式的普京理解者」,因為他支持德國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

    休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格雷戈里(Paul Gregory)在《福布斯》上有一個博客,他在2014年4月的一篇文章的標題中使用了這個詞:「對魔鬼的同情心:德國的普京理解者們如何包庇俄羅斯」。文章詳細介紹了一些德國政治高層是如何不顧俄羅斯政府糟糕的人權記錄和對克里米亞的吞併而與俄羅斯站在同一邊的。

    「最惡名昭彰的普京理解者之一」

    格雷戈里舉了1998年至2005年領導德國的前總理施羅德(Gerhard Schröder)為例,稱他「是最惡名昭彰的普京理解者之一」*。施羅德在擔任總理期間與普京一起策劃了北溪天然氣管道項目,後來還成為俄羅斯國家能源公司Rosneft的監事會主席。他被認為私下與普京交情不錯,即使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時候,施羅德也避免發表可能使俄羅斯政權入罪的言論,以至於他辦公室的所有員工都遞出了辭職。


    *德語詞「普京理解者」(Putinversteher)的新英語頁面,該詞的字面意思是「理解普京的人」。這個詞結合了俄羅斯總統普丁的名字和德語名詞「Versteher」,意思是「理解者」。

    在近幾年被挪用至英語的德語名詞中,一個引人注意的例子是「Lügenpresse」。這是一個在納粹時代流行的貶義詞,字面上的意思是「騙子媒體」,用於詆毀那些與用戶意識形態不一致的媒體報導。近年來,這個詞被德國極右翼的選項黨(AfD)和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的支持者發揚光大。


    德國總統: 我對北溪2號的堅持很顯然就是個錯誤
    德國總統Frank-Walter Steinmeier長期提倡西方國家跟俄羅斯和解,他今天對自己之前的立場表示遺憾,並稱自己多年來對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的支持很顯然就是一個錯誤。
    Frank-Walter Steinmeier今天接受德國媒體訪問時坦承「我對北溪2號的堅持很顯然就是一個錯誤,我們堅守在一座俄羅斯不再相信的橋樑上,而且我們盟友也曾經警告過我們。」
    美國和其他盟友多年來曾經針對北溪2號管道警告過德國,認為這對烏克蘭來說很危險,而且在普丁於2014年併吞克里米亞後向普丁發出錯誤的信號。
    不過德國前總理梅克爾到去年底卸任前都一直堅持認為,北溪2號只是一個商業項目,跟政治無關。
    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前幾天,現任德國總理蕭茲改變北溪2號的方向,北溪2號現在已經死了。
    跟蕭茲同樣來自社會民主黨的Frank-Walter Steinmeier對這個政策失敗感到痛心。
    「我當初的評估是, 普丁不會因為他的帝國主義狂熱而接受他的國家在經濟、政治和道德上的徹底毀滅。但我錯了, 德國把俄羅斯納入共同安全架構的做法是失敗的。」
    乌克兰战争施罗德因继续挺俄激怒德国民众为抗议莫斯科入侵乌克兰,多数在俄罗斯国企董事会拥有高薪职位的前欧洲国家领导人都迅速辞职,只有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没有这样做。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1949–present)
    • Gerhard Schröder (1998–2005)
    格哈特·弗瑞慈·庫爾特·施若德關於這個音頻文件 Gerhard Fritz Kurt Schröder,1944年4月7日),生於北萊茵-威斯伐倫的莫森貝格[1]德國政治家,曾任德國總理


    2005年5月22日,社民黨執政四十年北萊茵-威斯伐倫的州選中被基民盟擊敗,作為反應,施若德迅速聲稱接受不受民眾擁護的事實,會「儘快為新的聯邦選舉鋪平道路」,於議會中首先要求自己的社民黨通過對其個人的不信任議案,進而根據憲法對總統提請解散議會提前舉行聯邦大選。請求獲通過,同年9月18日舉行的大選中,施若德領導社民黨相當成功地挽留和扭轉了一部分選民的支持,連續追回民意率,並於最終選舉中與基民盟打成平手,基民盟僅多社民黨四席,不論是基民盟和自民黨的中右派聯盟,以及社民黨和綠黨的中左派聯盟均難以達到多數繼續執政。最終經過三個月的聯合政府談判後,社民黨與主要對手基民盟達成協議,結成「左右大聯盟」聯合政府,由對手梅克爾出任總理,社民黨則擔任內閣的多數要職。施若德宣布自己不在內閣任職,並退出政壇。2006年起施若德於瑞士某出版社任職。

    後來他出任羅斯柴爾德銀行的全球經理,並成為北溪股份公司俄羅斯石油的董事會主席,同時他也是漢諾瓦96足球俱樂部的董事會主席。

    施若德被外界批評與俄羅斯總統弗拉迪米爾·普丁互相勾結,並且涉嫌參與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2022年3月1日,由於施若德被指與俄羅斯和普丁往來密切,大批施若德的下屬宣佈辭職[2]。2022年3月8日,德國公共檢察長啟動了對施若德的調查,外界指控因施若德在俄羅斯國有企業中擔任核心角色而成為反人類罪罪犯的共犯。[3] 同一天,他所在的政黨德國社會民主黨啟動程序,準備將他開除出黨。[4]



    Gerhard Fritz Kurt "Gerd" Schröder (German: [ˈɡeːɐ̯haʁt fʁɪts kʊʁt ˈʃʁøːdɐ] (audio speaker iconlisten); born 7 April 1944) is a German lobbyist and former politician, who served as the chancellor of Germany from 1998 to 2005. From 1999 to 2004, he was also the Leader of the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of Germany (SPD). As Chancellor, he led a coalition government of the SPD and Alliance 90/The Greens. Schröder was nominated to become a director of the Russian state-owned company Gazprom in February 2022,[1] and he has been chairman of Russian energy company Rosneft since 2017.

    Schröder was a lawyer before becoming a full-time politician, and he served as Minister President of Lower Saxony (1990–1998) before becoming Chancellor. Following the 2005 federal election, which his party lost, and after three weeks of negotiations, he stood down as Chancellor in favour of Angela Merkel of the rival Christian Democratic Union. He is the chairman of the board of Nord Stream AG and of Rosneft, after having been hired as a global manager by investment bank Rothschild, and also the chairman of the board of football club Hannover 96.

    Schröder has been criticized for colluding with Vladimir Putin's Russia and being complicit in the 2022 Russian invasion of Ukraine. On 1 March 2022, Schröder's entire staff including long-time office manager Albrecht Funk resigned due to Schröder's alliances with Russia and Putin directly.[2] On 8 March 2022 the Public Prosecutor General initiated proceedings related to accusations against Schröder of complicity in crimes against humanity due to his role in Russian state-owned corporations.[3] On the same day his party initiated proceedings to expel him from the SPD.[4] Shortly before the formal vote to strip him of the honorary citizenship of his hometown of Hanover, Schröder wrote that he relinquished the honour.[5] The CDU/CSU group demanded that Schröder is included in the European Union sanctions against individuals with ties to the Putin regime.[6]




    *****
    德國之聲:這是您第一次來台灣嗎?
    奧勒‧施羅德:不是,我在2003年還是2004年的時候曾經作為新當選的議員去台灣考察過。
    ......從您第一次訪問台灣至今,這裡發生了什麼變化?
    台北的發展當然是令人驚嘆的。這座城市的面貌整個煥然一新。這裡的數字化發展也非常迅猛。台灣的高科技優勢比過去更加明顯了。⋯⋯
    更多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同时与台湾保持密切的交流——德国内政部国务秘书奥勒•施罗德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指出,这两者并不相互矛盾。
    DW.COM


    2017.9.20   上個月才歡聲慶祝福衛五號升空,說太空夢邁進一步,但旋即傳來功能出大問題,主功能可能形同報銷,有知情者說內部早就有人對運作提質疑,但被壓下來,緩頰者說應該再給多一點時間調整;這當然不該驟然判生死,但最後會責任清楚、紀律像紀律嗎? 
    (中央社記者黃麗芸台北25日電)「福衛二號是學習;福衛三號是機會;福衛五號則是扎根。」前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張桂祥表示,衛星科技是許多技術的…
    CNA.COM.TW|作者:中央社新聞粉絲團
    ........一顆衛星代表的是動輒10億元起跳的研發經費,以及花費4至5年的人力、物力;這些投入可以是發展下一步的基石,卻也可能一夕成空。

    尤其第二期太空計畫首枚自製衛星「ARGO」因採購案爭議停擺,自2006年發射福衛三號後,台灣的第四顆衛星竟讓國人一等11年,這中間太空中心其實吃了不少苦頭,卻也刺激團隊在這幾年間,大幅發展自主技術能力。

    當年義無反顧接下福五計畫主持人的張桂祥說,接替的福五是一個「逼到死胡同、沒有退路、也沒有備案」的計畫,同仁反對的聲浪其實也不少,「不做,太空中心可能就要面臨解散的命運,但叫我再做一次,不可能」。

    延伸閱讀》福衛五號升空 開啟台灣太空計畫新紀元

    張桂祥既要化解內外的阻力,也要帶領各自學有專精的專家發揮團隊最大戰力,外表溫文儒雅的張桂祥說,太空中心每一位成員都關係團隊的成敗,「衛星科技是許多技術的整合,因此沒有所謂的衛星專家,只有衛星團隊,未來還是要培養優質的團隊,才有可能遨翔太空」。

    他說,衛星技術是很敏感的議題,例如北韓把衛星打上太空後,全世界都在緊張。福衛二號是台灣藉由國際合作「學習」;福衛三號是讓台灣有機會跟國際好手交流外,也多個沙盤推演「機會」;福衛五號則是研發型任務導向,為台灣未來的太空產業發展「扎根」。

    張桂祥信心十足的說,太空計畫要提供國內產業驗證的平台,「有飛過就有競爭力」,廠商才能夠賣產品,盼未來台灣所有的衛星計畫都採用自製元件,進一步推升產業發展。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