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概覽
人物簡介 | 馬友友
馬友友在其播客系列節目《我們共同的自然》中探索了音樂、自然和文化之間的聯繫。他走訪美國各地,將大提琴演奏與當地的故事和自然環境融合在一起。該計畫探討了音樂如何加深我們與自然的聯繫並建立信任,並與科學家、藝術家和社區成員合作,以突出文化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他堅信文化可以促進理解,音樂可以彌合人類與自然世界之間的鴻溝。
項目:他最新的項目《我們共同的自然》是一檔播客系列節目,記錄了他橫跨美國的旅程,探索音樂、自然和文化的交融。
目的:該計畫旨在展示音樂如何將人們凝聚在一起,促進理解,並幫助我們重建與自然世界的聯繫。它也探討了文化敘事和地方歷史如何與土地交織在一起。
方法論:馬友友在國家公園、洞穴等重要的自然環境中演奏大提琴,並與當地音樂家、故事講述者和社區成員合作。例如,他曾在阿卡迪亞國家公園演出,並與一些用海灘上撿到的物品製作樂器的音樂家合作。
主題:本系列作品探討了人與自然相互依存、文化認同以及對地球的共同責任等主題。他曾表示,由於職業生涯大部分時間都在室內度過,這個計畫有助於彌合他個人感受到的與自然之間的鴻溝。
影響:「我們共同的自然」延續了他先前的信念,即文化具有建立信任和理解的力量。先前的「巴赫計畫」就體現了這一點,該計畫將他演奏的巴赫大提琴組曲與不同社區的當地文化活動相結合。
- Project: His most recent project, "Our Common Nature," is a podcast series that follows his journey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to explore the intersection of music, nature, and culture.
- Purpose: The project aims to demonstrate how music can bring people together, foster understanding, and help restore our connection to the natural world. It also explores how cultural narratives and local histories are intertwined with the land.
- Methodology: Ma uses his cello to perform in significant natural settings, from national parks to caves, and collaborates with local musicians, storytellers, and community members. Examples include performing in Acadia National Park and collaborating with musicians who created instruments from found objects on a beach.
- Themes: The series touches on themes of interdependence with the natural world, cultural identity, and a shared responsibility for the planet. He has stated that the project helps to bridge a gap he feels personally, having spent his career indoors.
- Impact: "Our Common Nature" is an extension of his belief that culture has the power to build trust and understanding, as seen in his prior "Bach Project" which paired his performances of Bach's Cello Suites with local cultural programming in different communities.
2014
wwwww
馬悅然(瑞典語:Nils Göran David Malmqvist 尼爾斯·約蘭·大衛·馬爾姆克維斯特,1924年6月6日—2019年10月17日),瑞典漢學家、瑞典學院院士、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1]
--
數面之緣,一次握手,或終生難忘。
"兩位老先生,成都的流沙河,瑞典的馬悅然,老年時,都倡導:正體字每字都有文化史,終會勝出。"--我跟見過流沙河的阿邦說,成都去過好幾次,可沒機會認識他。(會面,要有心,不是某外商"大中華"市場開發的我的能力,我見的,只是中共幹部和一些"人民"。
馬悅然先生,我刻意去師大的中文系、翻譯所等見他。(在台大校園也見過)。在翻譯所的演講提問,課後與他握手 (溫暖、滋潤)。
以馬悅然先生晚年對師大的情,竟然沒一本"訪台專著"或懷念集或翻譯論集,很可惜。
---
《另一種鄉愁》,2002年,聯合文學; 《俳句一百首》,2002年,聯合文學
《我的老師高本漢:一位學者的肖像》,2009年,吉林出版集團
俳句一百首 / 馬悦然著
我的金魚會唱莫札特 = My goldfish can sing Mozart / 馬悅然, 陳文芬合著
巨大的謎語 / 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著 ; 馬悅然譯
記憶看見我 / 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Tomas Tranströmer)著 ; 馬悅然譯
One of the most treasured items in my personal library is a tiny volume of "little poems" entitled 憶 which 俞平伯 dedicated to his sister. The volume, the preface of which is dated in March 1922, was published in December 1925. It carries a colophone (sic) by 朱自清 and highly congenial woodcut illustrations by豐子愷.
-- A little talk on little poems (小詩小語 ) by N. G. D. Malmqvist (馬悅然), 收入"慶祝王元化教授八十歲論文集"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1, pp.428-29
對中文的鄉愁
「我們一共十二個人(剛好坐一張桌子),除了林公與我還有莊子、白居易、蘇東坡、屠赤水、袁中郎、李卓吾、張潮、李笠翁、袁子才和金聖歎。大家高高興興地舉杯賞月的時候,金聖歎朗誦他的《不亦快哉三十三則》,美食家袁子才臨時作了一首七言絕句稱讚碧雲寺的羅漢齋。客人們飯後吃月餅的時候,林語堂和我把煙斗拿出來,一邊抽着,一邊默默地賞月。」年輕時候和中國古典文化的邂逅,自然薰染出馬悅然的品格性情:從林語堂《生活的藝術》開始,再在高本漢指導下直接讀的《左傳》和《莊子》。
也許是旁觀者清的緣故,不少外國人寫的關於中國古典文化的書相當好看且耐讀。尤其喜歡三位北歐學人的文字,按年代來看,一是民國年間荷蘭人高羅佩,撇開他的房中術研究不說,單是他「不務正業」的《琴道》,《長臂猿考》,《大唐狄公案》都是得浸淫多少年才能遣玩出的極有意思的佳作;二是瑞典的女學者林西莉,她五十年代克服種種阻礙來中國學習,在國人日益高漲的革命激情不斷囈語之際,她卻靜靜地習古文,撫古琴,若干年後,她的《漢字王國》和《古琴》,真是美得驚人的著述,尤其這《古琴》,開頭幾章敍述來華經歷,初識古琴等際遇,既精準如攝影機一般再現彼時風氣,更以冷淡素雅之心懷寫自己的追尋。
第三便是馬悅然的這本小冊子,它不像前面幾本書都是學術著作,只是報紙上的專欄文章,篇幅不長,卻尺寸千里,以少少許勝人多多許,寫人記事純用白描,三言兩語即現其神韻,全然不似是運用外語寫作,尤其好玩兒的是時時加入蜀中方言,別有活潑潑地生氣與幽默感,跳宕靈動,像極了蜀山靈猴。
對一般讀者而言,全書第二部分談語言的內容可以拋開不讀,其他篇章則各見其妙了。第一輯「一九四九中國行」主要寫他奉師命入川調查方言的經歷,記載他在峨眉山腳報國寺裏的幸福生活,老和尚的世故,深刻,小和尚的天真,活潑,山居生活的寧靜,悠遠,儘管都是短篇,讀來卻有汪曾祺《受戒》裏那樣的明朗,圓滿。第三輯「美的生活,生活的美」是全書用情最深的地方,主要篇幅寫深愛的妻子寧祖,馬悅然下筆重在點染,不事彩繪,輕輕入手留出空白,反而更見情的深摯純粹。第四輯「中國人與他們的詩意」是最美好而又最令人沮喪的,美好是因為提到的詩人作家都用自己的文字營造了美輪美奐的中文殿堂,沮喪的則是這一殿堂也許越來越衰敗,花草埋幽徑,衣冠成古丘。

-----
馬悅然(瑞典語:Nils Göran David Malmqvist,1924年6月6日-),瑞典籍漢學家。 ...《另一種鄉愁》,2002年,聯合文學,;2004年,三聯書店,此五十篇散文羅縷紀存了馬悅然與中華文化時跨半世紀、境括兩岸三地的深刻淵源。透過不朽的文字與奇思,捕捉永恆的剎那,重溯一代漢學大師的成長軌跡;循著峨嵋山的蒼鬱小徑、淹沒山坡的雲海,探訪深情鶼鰈之往日靜好歲月。身為瑞典人的馬悅然,精鍊優美地揮灑自己的第二母語──中文,情意真摯地記述自己的第二故鄉──四川,引領我們馳騁於不同的時空中,領略雋永的妙語、趣聞與哲思。
馬悅然—另一種鄉愁(二):緣訂四川
2003-03-07
《另一種鄉愁》是將馬悅然在台灣聯合報副刊的文章結集以成,五十篇文章中有一半是與漢學或中國文學有關的小品和雜文,餘下的多是他的生活回憶,這些回憶都與中國有關。
| 馬悅然:另一種鄉愁 |
| □本報駐京記者 夏榆 |
| 2004年06月04日11:13 | ||
| 馬悅然與作家李銳合影,在和中國作家、學者、記者的交流中,馬悅然都使用熟練的漢語。 1946年,馬悅然開始跟隨瑞典著名漢學家高本漢學中文。學了兩年的古文后,獲得美國“煤油大王”的獎學金來中國調查四川方言,在峨眉山古剎中精心研究成都方言的聲調在句中的變化。其時,正是中國戰亂的時候。他在1949年的日記中寫道:“11月10日,四川差不多全給包圍起來了,謠傳蔣介石希望第三次世界大戰明年打起來,盡可能要保衛雲南、海南和台灣。” “12月13日,今天早晨激烈的槍聲把我吵醒了,穿上衣服之后,我到花園裡去聽跳彈飛來飛去。” “12月21日:今天跟聞宥教授學宋詞。他自己的詞填得非常好。從南方傳來炮聲。紅軍已經過了離成都隻有四十公裡遠的新津。彭德懷的軍隊也離得越來越近了。” 半個世紀過去了,這個在動蕩時局中潛心學習中國方言音韻的青年學子,成為世界知名的漢學家。他把中國西漢典籍《春秋繁露》翻譯成英文。他讓同胞和他一起分享《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元曲的美妙篇章。他翻譯的《水滸傳》和《西游記》一版再版,到處流傳。他的翻譯和介紹讓新文化運動以來的許多杰出的中國作家和詩人引起世界注意。 《另一種鄉愁》是馬悅然用漢語寫成的一本隨筆集,身為瑞典人的馬悅然用自己的第二母語———漢語,帶領讀者穿越不同的時空,領略一種同樣植根於中華文化的異國游子的拳拳鄉思。 5月10日,身在瑞典南方的馬悅然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在他的隨筆集中,記者看到抽著煙斗滿頭銀發的馬悅然悠然地斜坐在取名“石軒”的古朴的花園中,在燦爛的陽光的照耀下神情安詳、寧靜。 記者:在《另一種鄉愁》中我看到你對中國深厚悠長的情感,我看到你早年在中國的經歷,現在你已經是白發皓首的老人了,你生活在另一個國度。我想問,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學是否已經成為你又一個精神棲息之地? 馬悅然:自從1950年離開中國的時候,我就把中國當作我的第二個祖國。還沒有去中國以前,我在瑞典跟高本漢學古代漢語和先秦文學。使我特別感動的作品是《左傳》和《庄子》。《左傳》優秀的文體和《庄子》的想象力、思想的深度和幽默感給我的印象很深。我在四川呆的那兩年,1948年到1950年,我開始對中國早期的詩歌感興趣,讀了不少漢朝、南北朝、唐、宋詩人和詞人的作品。中國偉大的詩人好像成了我的好朋友。我書房裡藏的詩集特別多。雖然空間和時間的距離不允許我隨時去找他們,但我可以請他們到我家裡來:我願意跟李白擺龍門陣或者跟稼軒居士干一杯酒,我可以到書房去找他們。自己沒有的書還可以在我們“遠東圖書館”裡找到。因此,我不感覺寂寞。 記者:看你寫中國的報國寺、峨眉山,寫川江邊的勞動號子和中國的方言,你的文字散發出一種溫暖的柔情,你對中國文化的細微體察和珍愛令人心動。你對中國文化的感情是怎麼來的?你為什麼愛中國文學呢? 馬悅然:我為什麼愛好中國文學?這些問題不容易回答。我的同胞們八世紀穿著熊皮在樹林裡過著很野蠻的生活時,唐朝的詩人在創作絕句、律詩和古詩。從《詩經》到當代詩人的作品中國詩歌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國風》的抒情詩多麼精彩啊,楚辭的比喻和豐富的想象多麼美麗。漢朝的民歌和樂府,南北朝的山水詩,唐、宋偉大詩人的作品,元朝的散曲,都屬於世界文學,也對西方文學影響很大。誰有機會閱讀這些作品,誰都會愛上中國文學。 通過文學,讀者會認識很多很多的非常可愛、非常值得佩服的人物。我自己愛上了《國風》中的“美妹”們和辣妹子。南北朝的《子夜歌》會引起我的情欲。我翻譯《水滸傳》的時候,恨不得上山去跟108個好漢打交道。翻譯沈從文的《邊城》時,我很想到作者的故鄉去,跟那兒的很朴素、很正直、很爽快的居民在一起過一段日子。我希望有一天能實現一個大願望:跟著我的朋友李銳到呂梁山去,跟《無風之樹》和《萬裡無雲》中的人物見面。 記者:你在靠近接觸中國文學的時候誰給你的幫助最大? 馬悅然:我的妻子寧祖在的時候,對我的幫助很大。她愛好中國文學,她也知道我欣賞哪一類的文學作品。她當然比我讀的快得多。她常常告訴我:這本書你非看不可,非常好!李銳的著作是她先發現的。 記者:你使中國文學在瑞典找到了知音。你對中國文化的關注,對中國文學的熱忱使中國現代和當代優秀的作家突破了語言的限制進入世界文學的視野。沈從文是你最早譯介的現代作家,沈從文之后,你又選擇了北島、李銳作為主要譯介對象。能告訴我們你對他們關注的最重要的理由是什麼? 馬悅然:我搞翻譯工作的特點是不大願意翻譯個別的小說或者詩集,我情願翻譯一個作家或者一個詩人的全集。北島的詩我都翻譯過,李銳的作品翻譯過百分之八十。我對他們特別感興趣的原因是他們都是開辟者,他們都開創、擴大了當代中國文學的視野。除了他們以外,大陸當然有很多優秀的作家。我在這裡願提到的是女作家殘雪。我對她的著作很感興趣。她是一個獨創的、別出心裁的作家,不顧左右走她自己的路。她對卡夫卡的研究我認為是了不起的。 記者:你怎麼看台灣的作家?與內地的作家相比,台灣作家在世界文學的格局中似乎更寂寞。 馬悅然:除了詩歌以外,我對台灣的文學不太熟。我最欣賞的台灣詩人是紀弦、洛夫、?弦、商禽、周夢蝶、鄭愁予和夏宇。台灣和大陸的詩人之間最大的區別是台灣的詩人在相當的程度保留了五四運動的傳統。 記者:語言障礙是中國文學與諾貝爾文學獎相互隔絕的原因嗎?瑞典文學院的18名院士隻有你一個人可以直接閱讀中國文學作品,其他人都要借助翻譯,這種語言轉換和轉換中的障礙、誤差甚至變質會成為主要障礙嗎? 馬悅然:瑞典學院一共包括18個院士。我是他們裡頭惟一會中文的院士。除了用英文、德文、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俄文寫的文學作品以外,院士們需要依靠譯文。幸好,最近幾十年越來越多的中國文學作品譯成院士們所懂的外文。學院常常托有名的翻譯家翻譯個別作品,也請專家寫報告,討論某一個國家的最突出的作家。 記者:在世界上,隨著國際間交流的緊密,無論是在文化或政治方面,諾貝爾文學獎可能對得獎人的選擇會更加困難,最困難的地方在哪兒? 馬悅然:通過譯文評價一部文學作品當然不理想。問題就是沒有別的方法。無論譯文多麼精彩,還是遠不如原文。一部非常好的作品,要是譯得不好的話,就很糟糕,也很對不住原文的作者。瑞典學院中沒有人懂芬蘭文、匈牙利文、土耳其文、捷克文、斯洛伐克文、波蘭文、羅馬尼亞文,更不用說阿拉伯文,波斯文、日文、朝鮮文、越南文、泰文,印度各種語言和非洲的不同的語言。中國文學並不是惟一一種需要通過譯文評價的文學。語言的障礙當然很嚴重。 20世紀的上半期,獲獎的作家都來自歐洲各國。1960年代,獎偶然發給歐洲和美國以外的作家。我個人希望願意搞翻譯工作的人越來越多。問題是翻譯工作的報酬太低,缺乏吸引力。 記者:作家的寫作應該獨立,包括對文學獎的態度,但諾貝爾文學獎誕生一百年來,它的深遠的影響力已經成為世界文學的一種標高,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學的格局的真實境況是什麼樣的?作為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委員會的成員,你有什麼特別的經驗和中國作家分享嗎? 馬悅然:有關中國文學和世界文學的關系,我想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現代中國文學作為世界文學(文類不拘)的一環,所佔比重如何?”“什麼樣的特質和要素可能促進、或阻礙世界接受現代中國文學?”或者引用一個我已回答過多次卻從未感到困惑的問題:“中國的作家要怎樣寫才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對此問題,我一貫的答案是:“他應該寫他想寫的題材,並且用他想要的創作方式!” 對能夠閱讀並欣賞中國文學的人而言,魯迅、李吉力人、沈從文、李銳,和其他許多作家的作品顯然是足以登上世界文壇的。問題是,在中國之外少有讀者有能力欣賞這些作者的原作,因此得依賴翻譯。我們得面對此一事實:全世界一流的現代中國文學翻譯者並不多見。有譯本也許不錯,但它們也可能造成對原作冷血的謀殺。差勁的翻譯或許肇因於譯者功力不足,也可能源自譯者對原作刻意地扭曲(最糟糕的例子之一是老舍《駱駝祥子》的英譯本,描述主角墮落的最后一章被改寫成了好萊塢式的快樂結局)。 要獲得國際認同的方法之一是:中國作家揚棄母語,改以外國語書寫,戴思杰用法文寫成的優秀小說《巴爾扎克與小裁縫》即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然還得提到選擇以英文創作的哈金。問題是:這些作品是否算是中國小說? 一如語言學,文學也具有若干普遍特質。語言是其一,文體的分類(如小說、短篇故事、散文、戲劇和自由詩)是其二。英文的文類定義也適用於中文著作,這是毋庸置疑的。文學的主角——無論他們是中國人或非中國人——時常表現出共通的特質,像麥可·K這樣的社會邊緣人(出自庫切《麥可·K的生命與時代》)也出現在卡夫卡、加繆、魯迅、沈從文、李銳的作品裡。文學的和意識形態的沖突——譬如批判性寫實主義的擁護者和隱喻呈現法的服膺者之間的沖突——或許也可以在任何文學中找到。 影響,顯然在文學的世界性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果這樣東西真的存在的話)。李銳如果沒有受到福克納的影響,還會用原來的方式寫《無風之樹》和《萬里無雲》嗎?閱讀李吉力人(1891-1962)的三部曲《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大波》(1936-1937),我發現他刻意使用寫實主義的手法,對女性角色回憶片斷的呈現充滿同情,這和莫泊桑的風格十分類似(李吉力人曾翻譯過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以及另一些法國寫實主義的小說)。但是,主題、風格、辭藻的類似不一定是因為受到影響。一如福克納、沈從文的作品說明了文學的地域性和現代性是可以結合的。然而拿福克納的“約克納帕塔法縣”和沈從文的“湘西”相提並論是站不住腳的,誠如杰夫·金克利(Jeff Kinkley)所指出:福克納本人是惟一對約克納帕塔法縣的風土地志有著深入了解的人,而湘西至今依然存在,即便從前住在那裡的出色人物已不復存在。 |
| 來源:南方體育 | (責任編輯:孫源) |
高本漢《中國音韻學研究》漢語的本質和歷史 等。馬悅然(Malmqvist, N. G. D. (Nils Göran David), 著《我的老师高本汉 : 一位学者的肖像 》李之义译
我的老师高本汉 : 一位学者的肖像 / 馬悅然著 ; 李之义译
近日看過趙元任先生的一張便條,似乎是跟胡適之先生主持的基金照會它們要翻譯高本漢的《中國音韻學研究》,一時沒找到。
漢語的本質和歷史 作者: (瑞典)高本漢 出版單位: 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 2010.07
本書是瑞典漢學家高本漢的名著之一,是為歐洲大學生寫的漢語入門讀物。作者充分運用歷史語言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解釋了漢語的本質,舉例精當、深入淺出。
作者簡介:
高本漢(1889--1978),瑞典語言學家、著名漢學家。曾任哥德堡大學校長、遠東考古博物館館長等,並兼任瑞典皇家人文科學院院長、瑞典皇家學院和丹麥皇家學院院士等。高本漢一生中發表過學術論著百餘種,在近代漢學史上產生了重大影響。
圖書目錄:導讀
譯者說明
一 引言
二 文字
三 音韻
四 語法
五 訓詁
六 結語
高本漢(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的學生馬悅然先生說,
台灣曾將高本漢(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撰他注的古代的作品翻譯出來:
高本漢書經注釋 /陳舜政譯 :東亞文明研究中心, 總圖, 法社分館(原法圖) 1970 15
高本漢禮記注釋 陳舜政譯 :總圖 1981 16 高本漢詩經注釋……….
中國音韻學研究 /撰 趙元任,李方桂同譯
左傳注釋 :書經注釋 /禮記注釋 先奏文獻假借字例 / 陳舜政譯
左傳真偽攷及其他 陸侃如譯
詩經注釋 / 董同龢 譯
漢語詞類 / 撰 張世祿譯 :
古代中國的傳說與崇祀(簡體書)出版社:商務印書館(大陸)2025
有趣的是,北京清華出的『李方桂全集』收入此書。
北京商務的『趙元任全集』,或也收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