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8日 星期六

Net spending on America medicines grew by 11.4% in 2024 alone. 程世嘉「小孩子要學什麼?」。 AIA 國際評審團讚揚 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很嚴肅的問題!「和平推」如果2028年一月,台灣總統大選又變天?

 

Net spending on medicines grew by 11.4% in 2024 alone. In theory that ought to mean healthier people. But in practice, America spends more on health care than other rich countries without better outcomes https://econ.st/480iXM5

wwwww

如果2028年一月,台灣總統大選又變天?

很嚴肅的問題!
在朝野滿是笨瓜/壞蛋的狀況下
Liability 和Accountability 要誰來承擔?
徐和謙
一年多前,在準備赴紐黑文擔任去年度的Yale World Fellows之一時,我就和耶魯國際領導人中心的主持者、應龍應台基金會邀請來台宣講「和平推」概念的Emma Sky女士說道,我很認同她指出台灣不能只有兵推,也要有聚焦於降級、穩控、降溫和設計和平路徑圖的Peace Game。一年多前,我在校園裡一棟冷戰史大家雲集的小樓內,邀請陸、藍、和偏綠三方背景學者同台的Why Taiwan Matters講座,則算是邁向這一步的起手嘗試。
日前,在川普再次當選一周年、習川釜山會議剛剛落幕、紐約市也發生標誌性的瑪達尼當選市長、美國可能重新湧現藍潮的關口,由中國時報和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主辦策劃台灣有史以來第一場「和平推」正式上演。很榮幸,我應邀擔任藍、紅、美三組中的藍組成員之一。
由於這場和平推預想的情境,是2028年1月非綠陣營贏得大選,且也取得立法院過半多數,但在1月到5月的交接期間,仍有漫長的四個月,足以發生種種黑天鵝和灰犀牛事件,需要各方施策,謀求穩控降級。
在由黃介正教授與陳琴富總主筆所組成的管制組下達的想定情境中,
共出現美軍參聯會議四星上將、印太司令部現役高階將領來台共同參與年度的漢光指揮所演習,並首度公開驗證「台美軍事聯合指揮管制運作機制」之效能;
美國參議院軍委會跨黨派成員高調來台、訪視全台重要基地,考察美國售台先進武器投入運用情況等特別狀況。
而這些狀況,皆有可能激起大陸方面,關於「美台軍事同盟」是否已實質激活重啟的敏感神經,並可能做出相應的大動作反制,使台海局勢升高。
從想定情境中已勝選的非綠陣營立場出發,本次「和平推」的扮演團隊提出:
在台灣現有的民意格局下,藍白兩黨均很難正面否定、也無法阻止美軍現役高階將領來台,或美國參院軍委會的基地訪視行動。
然而,為穩定兩岸形勢、避免突然升高的緊張態勢,最終觸發本已在看守狀態的將卸任行政團隊,動用軍事統帥權或其他應對緊急狀態的行政命令,宣布暫時凍結或推遲權力交接。
準此,藍白陣營亦應至少做出幾方面努力:
一,要求派出觀察組,同步了解美高階將領參與指揮所演習之情況,確保即將執政的團隊對美台軍事互動實況的知情權,以確保政策延續性並使最新民意得到尊重;
二,呼籲大陸接受由非綠陣營組建的軍事暨安全二軌對話代表團赴陸,平衡美台軍事交往急遽升溫,對陸方心理造成的衝擊,向國際釋放對沖訊號;
三,通過各種可運用的對話途徑,敦促陸方決策層保持理性與克制,避免過強烈的反制動作,最終使台灣的政權交接出現變數。
在另一輪的情境想定中,面對非綠陣營上台前後,陸方有可能提出的一系列對台呼籲和重大政策宣示,例如發表社評論員,稱兩岸關係「應當由海峽兩岸的中國人自己來處理,並且提議台灣方面儘速在 5 月 20 日新領導人就職前,派出具代表性的人士前往北京」等等,甚至是正式啟動政治性談判的邀請,非綠陣營亦應擬具腹案。
而不能僅以回歸馬英九執政時期的互動模式為通用的解方。
短期來看,恢復、重啟和落實兩岸23項協議及相關機制,特別是兩岸公權力部門的合作對接,固屬題中應有之義。
然而,對今日的陸方而言,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推進「國家完全統一」,已非一先一後的線性安排;而是兩者需同步並進、相輔相生的合致目標。
這一邏輯,從對比中共中央五年前和五年後的今天,在其對十五五規劃所給出的建議內容的涉台段落中,就可以看出端倪。
至2028年,在兩岸官方互動觸礁12年後,隨著國際強權力量對比的遞嬗和兩岸客觀總體實力的消長,陸方料將對重新上台的非綠新政府,提出更多訴求及期待。
然而,在台灣一屆政府僅有四年任期的限定條件下,如何管理陸方的合理預期,至為關鍵。
即將上任的非綠政府團隊,也必須清楚辨析:
哪些目標,是陸方在這四年內非促成不可,否則雙方將互信大減;
哪些是大陸力圖先醞釀成勢,而不強求短期內克盡全功;
哪些則屬長期願景性宣示,未必需要馬上動工。
如何辨析陸方的幾類目標和訴求,準執政團隊都應胸有成算,才不會錯失好不容易迎來的破局轉機。
photo credit─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 指定之兵棋推演秘 Danny Huang


AIA 國際評審團讚揚 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

「在建築實踐中展現了卓越表現,以跨越文化、教育、商業與精神類型之創新且富有情感的設計作品,為建築專業與社會作出非凡貢獻,並在自然與文化脈絡的和諧中,始終以人類的體驗為核心。」
此獎項是國際建築界對我們長期以來立基於人文精神與文化共鳴,持續創作永續建築的深刻肯定。
The AIA International jury commended KRIS YAO | ARTECH:
“for excellence in architectural practice, in recognition of exceptional contributions to the profession and society through a body of innovative and emotive design work spanning cultural, educational, commercial, and spiritual typologies, which prioritizes human experience in harmony with natur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This award stands as a meaningful acknowledgment from the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al community of our long-standing commitment to creating architecture rooted in humanity and cultural resonance.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AIA) is a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 for architects in the United States. It is headquartered in Washington, DC.




在我最近所有國內外的演講之後,不分國籍的聽眾同樣一個疑惑不斷出現:「AI 已經發展成這樣了,我們到底要教小孩什麼?」或是反過來問「小孩子要學什麼?」。
我不是教育專家,但是我拆解 AI 發展的現況,一些心得可以分享。
首先,「不要」去想像小孩子未來會從事什麼職業,然後用這個方式去回推要教小孩什麼事情。因為我們不知道未來會有什麼職業被消滅或是創造出來,而且你並不知道小孩子的興趣是什麼。
無論有沒有 AI,「幫孩子規劃他們要走的路」這種想法早已不適用,前面的路早就已經看不清楚,世界早已經是一個高度無法預測的環境。
你只能幫下一代準備好「選擇的機會」。
所以答案其實很簡單,早期的時候把孩子的基本功全部打好:語文、歷史、藝術、數學、科學、程式 ... 這些我們以前就在學的東西。你會問,這些東西不是 AI 都做得比我們好嗎?還有學的必要嗎?
沒有錯,但如果你是抱持全然的悲觀主義,並且以此為停止學習的藉口,那麼可以直接放棄,目標是當 AI 的人肉電池就好了(但人體的發電效率其實很差,要當電池也不夠格),所以這不在我們討論的範圍。
下一代要面對的是,那些我們過去視為專業的科目,大部分都變成了現在必須了解的「通識課程」,因為人類的知識在每個領域都累積了許多年,所以世界經濟論壇早在 10 年前,就已經把一堆東西設定為「通識」,包括:識字、數字概念、科學常識、IT 技能、財務觀念、邏輯思考、文化理解、及公民素養等等。
孩子們越來越辛苦,因為我們以前列為「通識」的知識並沒有這麼多。
但即使如此,這還是回到了我們引導小朋友最基本的方式:先廣泛接觸、後面再引導孩子找自己的興趣。讓他自己選擇。
當你幫孩子把這些基本功準備好,他就有選擇的權利,具備了基本的工具去嘗試自己的興趣。否則沒有基本功,他連嘗試和探索的機會都沒有。
嘗試和探索的過程,不只是找到興趣,也會找到意義和創新。
我認為,這就是面對下一代教育我們最應該抱持的作法,我們給下一代一把瑞士刀,至於他們要用在哪裡,我們不去預測。既然已經給了他們瑞士刀,就是給了他們選擇可以做任何事情的權利。
按照這個核心理念往後推演,後續還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不過最後我只提一件事情。
硬技能之外,我自己總結了搭配瑞士刀,三件最需要學的事情,按照順序:自信 → 自我管理 → 自學。
華人社會喜歡摧毀別人的自信,這一點我就不多說了。但自信是探索和嘗試最重要的基礎,沒有自信,自然不敢嘗試新事務,即使手上有了瑞士刀,也不敢用。
接下來是自我管理,有了嘗試的勇氣和不怕犯錯的自信,選擇的路變成無限寬廣,但不能無止盡發散嘗試下去,最終必須靠著自己做出選擇和紀律,有系統地篩選自己真正有興趣、想要從事的事物。這需要自我管理的能力。
最後是自學,有了瑞士刀、自信、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自學就水到渠成了:不斷隨著外界更新自己的知識,終身學習。學習怎麼學習因此也變成了最近的顯學之一,這之後有機會再談。
我們「教」,不是為了幫下一代選擇,而是給下一代選擇的權利。孩子「學」,也是在為自己累積未來選擇的權利。孩子無法體會太遙遠的事情,但我們走過一遍的人,要不斷提醒他們這一件事情,有一天回頭看時,他們會懂。
我認為這就盡到了我們這一代的責任。其他事情,已經不在我們的掌握範圍之內。
外面的世界很複雜,但學習的本質從來都沒有變複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