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zh.wikipedia.org/zh-tw/王拓
王拓(1944年1月9日-2016年8月9日),原名王紘久,生於日治台灣臺北州基隆市八斗子(今台灣基隆市),臺灣鄉土文學作家、政治人物。在黨外時期開始參與台灣民主 ...吳念真:我們從小看的小說,故事背景都是中國大陸。等到有了黃春明、陳映真,王禎和、王拓……立刻引起當局注意,打壓本土作家的鄉土文學論戰就來了,有人甚至惡意把這些以本地為背景的作品歸類為和共產黨等同的「工農兵文學」。
台灣鄉土文學作家、也是美麗島時代的民主運動參與者王拓於八月九日去世,享年七十二。原名王紘久,二次大戰終戰前夕出生於基隆八斗子漁村。父親早逝,家境清貧,半工半讀完政大中文研究所。他曾說因為受到保釣運動洗禮而開始關心土地,開始去瞭解家鄉八斗子的的人與事,去寫這些鄉親的故事。
投入黨外,青瞑不驚銃
「透過實地上山、下海的經驗,我開始檢討自己。」王拓曾回憶說:「當時覺得當然台灣要革命,所以我瞧不起那些要從事選舉的人,我認為這是改良主義,只會延長腐敗統治者的壽命。」一九七七年因為參與了鄉土文學論戰,而開始感受到國民黨政權打壓圍剿。原本在政大擔任講師,結果被解聘;想寫文章,但園地都被封殺。當時只能在沒有稿費的左派刊物《夏潮》寫稿,「那個時候有拿到稿費的就只有中國時報,但不能用『王拓』的本名發表文章;而聯合報不會登我的東西。」王拓說,他對社會問題越瞭解,卻愈覺得文學無力。「大家都稱讚《金水嬸》寫得很好,但是看的人有多少?一年出兩版,兩版就只四千本;但康寧祥在台北橋頭演講──夭壽!一場就有兩萬人!颱風天,還沒有人走掉!」雖然嚮往革命,但也愈覺得台灣沒有革命的條件,於是無路可走的王拓參選,他相信這是比文學更快的傳播改革信念方法。投入了黨外運動,在美麗島事件演講中擔任司儀,最後被判刑六年。從一個滿腔熱血的文藝青年、關懷社會、投入黨外運動、親身體驗到什麼叫做白色恐怖,最後鋃鐺入獄。王拓說,他不是因為勇敢,而是因為「青瞑的不驚銃」,其實自己是很怕死的。
統治者為何逼人上梁山?
王拓自述從文學走上政治這條不歸路,其實是不少在白色恐怖、威權統治下生存的人都曾有過的經歷。一個獨裁政權同時握有蘿蔔與棍子,當你不願就範、被韁繩套住乖乖啃蘿蔔時,獨裁者就用盡各種方式羞辱你、孤立你,把你從社會脈絡中分化出來,讓你無援無助。也許有人會懷疑,統治者這種作法是明智的嗎?這不是在逼人上梁山、為自己製造更多敵人嗎?黨外運動的參與者很多不都是飽受打壓?被驅出黨國體制(張俊宏、許信良)、被趕出學校(陳鼓應)、被放逐海外(張燦鍙)……。這些人被逼著走頭無路、造反起義,最終把統治者趕下台了。......【顧爾德專欄】主子與奴隸的鬥爭2016-08-10 12:30
今天杭之來訪 他心情不好 因為他的好友王拓先生過世了
約十年前 王拓先生在永和社區大學開課 主題可能是『政治與文學』學員幾乎讀遍台灣的政治小說
他還找陳芳明教授等來客座
真是盛會
約十年前 王拓先生在永和社區大學開課 主題可能是『政治與文學』學員幾乎讀遍台灣的政治小說
他還找陳芳明教授等來客座
真是盛會
安息
晚餐跟一位410教改的幹部談 王拓先生對他們幫助很大
------
王拓回應:「我們家從福建遷移來台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在這段漫長的歲月裡,我們的祖先一代接一代在這塊土地上不斷辛勞地、勤懇地、滿懷期待地工作者,在這塊土地上播下愛心和希望,並且用血、用汗,甚至用淚水來灌溉她、照顧她、呵護她,就像一個忠實的園丁對待他的田園,……我們是兩腳深扎在這塊土地上的一群人,死了也還在這塊土地上,和這塊土地合而為一、混為一體。所以,……我們願意流汗、流血;為她,我們甚至可以死!因為沒有這塊土地就沒有我們、沒有我們的子孫、沒有我們的一切!」
晚餐跟一位410教改的幹部談 王拓先生對他們幫助很大
------
王拓回應:「我們家從福建遷移來台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在這段漫長的歲月裡,我們的祖先一代接一代在這塊土地上不斷辛勞地、勤懇地、滿懷期待地工作者,在這塊土地上播下愛心和希望,並且用血、用汗,甚至用淚水來灌溉她、照顧她、呵護她,就像一個忠實的園丁對待他的田園,……我們是兩腳深扎在這塊土地上的一群人,死了也還在這塊土地上,和這塊土地合而為一、混為一體。所以,……我們願意流汗、流血;為她,我們甚至可以死!因為沒有這塊土地就沒有我們、沒有我們的子孫、沒有我們的一切!」
"......論戰帶給王拓的,不是文學創作的陽光大道,而是他的文學觀背後的「社會參與」的實踐行動。他投入黨外民主運動,先是走進黨外雜誌的陣營,投入選舉,1979年,也因為高雄美麗島事件被捕,判刑六年。獄中先後完成兒童故事多篇及長篇小說《牛肚港的故事》、《台北,台北!》。1984年底出獄後,雖未忘情於文學,曾短暫出任過《文季》總編輯,《人間》雜誌社社長,撰寫散文、評論,並多次參與選舉....."
------
Fang-Ming Chen
[懷念王拓]
王拓在美麗島事件出獄後,第一次出國訪問。第一站就是加州的聖荷西,他投宿在我家。那時我正在編輯《台灣文化》,也開始研究台灣文學。他到達時,我拿出所有他寫的小說,請他為我簽名。
從來沒有一位美麗島事件的受難人,像他那麼開朗。他說話好像機關槍,連續不斷,而且笑口常開。記得他在我的餐桌上簽名時,頗覺詫異,怎麼可能在海外有他完整作品的收藏。我說,讀台灣文學已經遲到了,必須快馬加鞭。
他很大方,每本書都寫下八個字:「無慾則剛,有容乃大」。這幾本藏書,現在都存放在政大台灣文學研究所圖書室。今天我特地去借出來看,一時之間所有的情緒都湧上來。前天,他心肌梗塞走了,沒有留下任何遺言。
我在民進黨時期,在中央黨部常常與他見面。記得那幾年大家都很忙,能夠談話的時間不多。他在永和社會大學開課,還特別邀我去演講 (sic)。他是大開大闔的人,絕不拖泥帶水。能夠與他並肩投入民主運動,是我最珍貴的記憶。
只大我三歲的王拓,是鄉土文學運動的健將。我在《台灣新文學史》形容他是人道主義者,這是我讀了《金水嬸》之後的最深刻印象。我最後一次與他見面,是去年在尉天驄老師的討論會。他出現時,仍然笑容滿面。他與尉老師都是《文學季刊》的重要寫手。現在他突然走了,我深深記住他留給我的諍言:「無慾則剛,有容乃大」。
追憶一個時代 - 紀念王拓
.......出版《金水嬸》、《望君早歸》,文學評論《張愛玲與宋江》、政治評論《街巷鼓聲》、《民眾的眼睛》,充滿正義感的王拓,因美麗島高雄事件被判刑六年。監禁四年後,假釋出獄,見證了黨國時代戒嚴統治的歷史。出獄後的王拓,曾參與工黨的創黨,後來加入民進黨。他參加過基隆市長選舉。當選過國大代表,兩任立法委員,並曾出任文建會主委,卸任後在永和主持社區大學,邀我去授課。2008年,民進黨失去政權後,他在蔡英文出任主席時,以祕書長職務輔佐黨務。
我最近一次看到王拓,是在今年五二○的總統就職國宴晚宴。同桌的我們不談政治而談文學。對於我持續不輟寫作,不斷出版新書,他相當羨慕。他也為再投入寫作懷抱著積極心。文學與政治,有關連但互不從屬。我一直希望文學更為介入,但文學應為文學。如猶太裔前蘇聯流亡美國的詩人布洛斯基所說:「詩人應干涉政治,一直到政治停止干涉詩為止。」常記在我心裡。多麼希望看到王拓新計畫的實現。我們的社會已有許多人投入政治,現在是希望更多人耕耘文化、播文學的種子的時候了。
.......王拓在美麗島高雄事件的審判答辯,從容地說:「被逮捕後,我看了一本托爾斯泰寫的《復活》。書中描寫法律的不公平。希望法官要有良心和正義感。不要使無辜的人民去過痛苦的生活。歷史必定再做一次審判。檢察官難道對歷史、對後世的人毫不畏懼嗎?」
~~~~~陳文彬的貼文。



還有 6 張
陳文彬新增了 10 張相片 — 與 Stone Wang 。
17小時 ·
我很謝謝彰化縣文化局的同仁們,特別是圖書館、圖資科的夥伴。他們在短短四天的時間,籌備推出了「紀念王拓主題書展」。這個主題書展蒐集了作家王拓所有作品,包括我在拓哥辦公室時幫拓哥出版的「咕咕精與小老頭」、「小豆子歷險記」這兩本書是我在整理拓哥書堆時發現的手稿。1979年王拓因美麗島事件被國民黨逮捕入獄,獄中他最摯愛的母親過世,天人永隔卻無法奔喪。悲傷的王拓在獄中把水桶倒過來,坐在地上寫了這兩本童書。我看完他的手稿後很感動,說服他出版,後來交給人本教育基金會出了這兩本書。而另外一本皺皺的、浸了水的「牛肚港的故事」也是我在整理拓哥書堆時找到的。拓哥告訴我說,這是他在獄中的作品,出獄後沒人敢出版政治犯的著作,於是他自費出版印刷成冊。只是在缺乏通路跟當年戒嚴恫嚇下,這本成了拓哥家囤積最多的書,換句話說也就是市場最罕見的一本書。我跟拓哥要了這本泡水、皺掉的書,他問我為什麼不挑好一點、乾淨點的書(反正還有那麼多)。當時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就只是喜歡這一本。最近為了籌備拓哥書展,我從書架上取下這本書凝視許久,眼淚不禁滴了下來,我很想告訴拓哥,這本泡了水、皺掉的書其實很像您。它被綁在一堆書的最前面,幫後面的書承受苦難,溼了、霉了、繩子束緊了、受苦的永遠就是排在前頭的這一本書。我很難過這麼多年後,竟然才看懂這麼一點點道理,想要打電話告訴拓哥,才發現這個號碼再也無法回應了-------------。
紀念王拓主題書展-----彰化縣立圖書館1樓
即日起每天早上9:00~21:00
-----
楊青矗與國際作家對話《楊青矗與國際作家對話──愛荷華國際作家縱橫談》(敦理出版社1986)
常見字詞
愛爾蘭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rry_Clifton_(poet)
王潤華(Wong Yoon Wah,1941年8月13日—),祖籍廣東從化,出生於馬來聯邦霹靂州地摩(Temoh)鎮,新加坡學者、詩人、散文家。 曾獲「創世紀」二十周年紀念獎、中國時報散文推薦獎、中興文藝獎、新加坡國家文化獎、泰國的東南亞文學獎、東南亞國協的亞細安文化獎。
中文著作
[編輯]- 《高潮》(1970),臺北:星座詩社。
- 《異鄉人》(原著Albert Camus)(翻譯, 1971),台南:中華。
- 《比較文學理論集》(1972),臺北:國家。
- 《郁達夫在新加坡與馬來西亞》(1977),臺北:中國時報。
- 《中日人士所見郁達夫在蘇門答臘的流亡生活》(1977),臺北:中國時報。
- 《中西文學關係研究》(1978),臺北:東大圖書。
- 《內外集》(1978),臺北:國家。
- 《老舍在小坡生日對今日新加坡的預言》(1979),新加坡:南洋大學。
- 《橡膠樹:南洋鄉土詩集》(1980),新加坡:泛亞文化事業公司。
- 《南洋鄉土集》(1981),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
- 《論新加坡華文文學的發展階段與方向》(1984),新加坡:王潤華。
- 《王潤華自選集》(1986),臺北:黎明文化。
- 《秋月行》(1988),臺北:合志文化。
- 《東南亞華文文學》(與白豪士共同主編,1989),新加坡:新加坡作家協會。
- 《司空圖新論》(1989),臺北:東大圖書。
- 《論魯迅故鄉的自傳性與對比結構》(1989),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
- 《從新華文學到世界文學》(1994),新加坡:新加坡潮州會館。
- 《司空圖「詩品」》(翻譯,1994),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
- 《老舍小說新論》(1995),臺北:三民。
- 《把黑夜帶回家》(1995),臺北:爾雅。
- 《世界微型小說論:首屆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討會論文集》(與黃孟文共同主編,1996),新加坡。
- 《沈從文小說新論》(1998),上海:學林。
- 《沈從文小說理論與作品新論》(1998),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 《地球村神話》(1999),新加坡:新加坡作家協會。
- 《熱帶雨林與殖民地》(1999),新加坡:新加坡作家協會。
- 《從反殖民到殖民者:魯迅與新馬後殖民文學》(2000),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
- 《新加坡作家協會新紀元2000》(主編,2000),新加坡:新加坡作家協會。
- 《華文後殖民文學:本土多元化的思考》(2001),臺北:文史哲。
- 《華文後殖民文學:中國東南亞的個案研究》(2001),上海:學林出版社。
- 《榴槤滋味》(2003),臺北:二魚文化。
- 《越界跨國文學解讀》(2004),臺北:萬卷樓。
- 《亞洲的綠》(2004),黎明文化。
- 《魯迅越界跨國新解讀》(2006),臺北:文史哲。
- 《王維詩學》(2009),香港:香港大學。
- 《王潤華詩精選集》(2010),臺北:新地文化。
- 《華裔漢學家周策縱的漢學研究》(2011),北京:學苑。
以色列 永恆的詩魂
巴勒斯坦 亡國恨
PERIOD
1949 - 2000
ITEMS
239
BIOGRAPHY
DESCRIPTION
https://palarchive.org/index.php/Detail/collections/449/lang/en_US#
以色列復國史
Hanoch Bartov (Hebrew: חנוך ברטוב, 13 August 1926 – 13 December 2016) was an Israeli author and journalis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noch_Bartov
以色列戰爭
Notable work | The Brigade, Everyone Had Six Wings |
---|
Awards
[edit]Among the various prizes received by Bartov for his work are the following:
- In 1985, the Bialik Prize for literature;[4]
- In 2006, the Agnon Prize;[5]
- In 2010, the Israel Prize, for literature.[3][5][6]
Books published in English
[edit]- The Brigade (1967), translation of Pitzei Bagrut (1965)
- Everyone Had Six Wings (1974), translation of Shesh Kenafaim Le-Echad (1954)
- An Israeli at the Court of St. James (1971), translation of Arba Yisraelim Be-Hatzer Saint James (1969)
- Whose Little Boy Are You? (1978), translation of Shel Mi Ata Yeled (1970)
- Dado, 48 years 20 days (1981), translation of Dado, 48 Shanim Ve-Od 20 Yom (1978). Note: An updated and expanded edition of this book was published in Hebrew in 2002 but has not yet been translated to Englis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