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0日 星期日

Wifedom: Mrs. Orwell’s Invisible Life 太太的功勞Eileen O'Shaughnessy​ ​(m. 1936; died 1945)奧威爾最大的弱點在於他與女性的互動。《一九八四》是Eileen 的詩作, 撼動世界的《一九八四》的書名乃是向Eileen 致敬。向他致敬。 作者: Funder, Anna《喬治.歐威爾之妻的隱形人生》無論在學術上或純粹的情感上都是傑出的成就。


One Biography Questions Orwell’s Image, and Another Brings His First Wife Into Focus

Sarah Bakewell examines two new books about Mr. and Mrs. Orwell.

Above are two black-and-white photos. The one on the left shows a middle-aged man in jacket and tie holding a cigarette in his left hand. The one on the right shows a younger-looking woman in a dress holding a wineglass in her right hand.
George Orwell and Eileen O’Shaughnessy: Orwell’s worst weaknesses concern his dealings with women.Credit...From left: Universal Images Group, via Getty Images;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一本傳記質疑奧威爾的形象,另一本則聚焦於他的第一任妻子

莎拉·貝克韋爾探討了兩本關於奧威爾夫婦的新書。


分享全文

以上是兩張黑白照片。左邊的照片顯示一位身穿夾克打著領帶的中年男子,左手拿著香菸。右邊的照片顯示一位身穿洋裝、看起來更年輕的女子,右手拿著酒杯。

喬治·奧威爾和艾琳·奧肖內西:奧威爾最大的弱點在於他與女性的互動。圖片來源:由左至右:環球圖像集團,蓋蒂圖片社;倫敦大學學院




台灣新一代譯者,好,導論也如此!




作者Anna Funder在6本喬治.歐威爾的傳記之後的突破,傑作:無論在學術上或純粹的情感上都是傑出的成就。



喬治.歐威爾之妻的隱形人生



他寫出撼動世界的《一九八四》、《動物農莊》,
卻悄悄隱去了他的妻子。

一個文學巨人身後,被遺忘的女性故事

★法國最佳外國書獎(2024)
★女性非虛構文學獎決選作品(2024)
★《紐約時報》年度選書(2023)
★《金融時報》、《經濟學人》、《衛報》、《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年度最佳書籍

  


 It was not the first time the book had struck a chord. Released into a Cold War world in 1949, it sold out almost immediately. When the author died in January the following year, he lived on as an adjective, “Orwellian” (meaning everything he warned against), and as a figure of transcendent moral authority. But can anyone, dead or not, live up to such a role? Of course not, and Orwell’s biographers have struggled to find a balance between his thoroughly impressive life’s work and his — to put it gently — oddities and weaknesses.

這本書引起共鳴並非首次。 1949年,在冷戰時期出版,幾乎立即售罄。隔年1月,作者去世,他卻以「奧威爾式的」(指他所警告的一切)的形容詞和超越道德權威的形象繼續存在。但無論生死,有人能勝任這樣的角色嗎?當然不能。奧威爾的傳記作者們一直在努力在他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生事業與——委婉地說——怪癖和弱點之間尋找平衡。


後者最糟糕的方面與他對待女性的方式有關。他有強迫性不忠的傾向,會撲向那些有時不得不與他進行肢體對抗的女性熟人,尤其是當她們與他一起在森林或荒野中時。 (對奧威爾來說,大自然充滿了情色的氣息。)然而,他似乎不太喜歡將女性視為人類。他為小說中的男性主角寫下了帶有非自願獨身主義色彩、厭女主義的咆哮。甚至他自己也承認自己對第一任妻子艾琳·奧肖納西(Eileen O’Shaughnessy)態度惡劣。所有這些都給包括我在內的所有作家和讀者帶來了困擾,我敬佩奧威爾,並向他尋求如何思考暴政和壓迫的指導。


The worst of the latter concern his dealings with women. He was compulsively unfaithful, and would pounce on female acquaintances who sometimes had to fight him off physically, especially if they found themselves in a forest or heath with him. (Nature, for Orwell, held an erotic charge.) Yet he did not seem to like women much as human beings. He wrote incel-ish, misogynistic rants for male protagonists of his fiction. And even he admitted that he behaved badly to his first wife, Eileen O’Shaughnessy. All of this creates a problem for writers and readers, myself included, who admire Orwell and seek guidance from him in how to think about tyranny and oppression.

他是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作家,她卻被遺落在歷史的陰影中。

  1936年,喬治.歐威爾與艾琳.歐肖內西結為連理。她不僅是他的妻子,更是才華出眾的知識分子、戰爭時期的患難夥伴、創作背後的無名功臣。然而,歐威爾筆下的經典中,我們看見極權、戰爭與自由,卻幾乎看不見他的妻子──艾琳。她與他並肩投入西班牙內戰,為他打理家務、編輯手稿、啟發了他的創作手法,甚至為解救他的性命奔波勞碌,卻在他的文字和後世傳記中被「抹除」了。

  本書為澳洲知名作家安娜.方德結合真實史料、書信與文學想像的創新之作。她在細讀六本歐威爾傳記後,意外地發現了艾琳的身影,並企圖讓她重見天日。方德在書中除了透過諸多史料,重構這段鮮為人知的婚姻故事;她也用小說情節補白歷史的缺漏,遊走在非虛構和虛構寫作之間,並以夾敘夾議的書寫策略,深入探討了男性作家與妻子、父權體制與女性的權力關係。

  方德不僅細膩還原了艾琳的生命,也讓我們對歐威爾等偉大的男性文學巨匠,有了更具反思批判的眼光。這部跨文體的傑作,與其說是為艾琳作傳,不如說是一場文學的補寫,一種對女性失聲的深刻質問。

  專文導讀
  房慧真|作家

本書特色

  ●挑戰歐威爾的崇高地位,為被遺忘的女性發聲

  今年適逢歐威爾逝世75週年,作者挑戰過去史家塑造的歐威爾形象,為他的妻子艾琳立傳發聲,讓讀者看見男性文豪的光環背後,許多女性的貢獻和犧牲。

  ●結合傳記、文學評論與女性主義分析
  作者透過女性主義視角,將歷史文件、私人書信、傳記交錯分析,檢視歐威爾和他的傳記作家們如何用「父權魔術」抹消艾琳的存在,對喜愛文藝批評的讀者深具啟發性。

  ●文筆生動優美,以小說場景再現真實
  本書除了有紀實的成分,作者也運用生動的文學筆法重建艾琳的心理狀態和私密場景,以此描繪女性內在的矛盾與掙扎,使整個故事更富有感染力。

  ●跨時代女性經驗的共鳴
  書中融入了作者為人妻子的經驗,使得內容不只是關於「歐威爾和艾琳」,更是關於女性如何受父權體制所箝制,以及如何抵抗突圍,令人共鳴。

好評推薦
 
  吳曉樂|作家
  李欣倫|作家
  馬尼尼為|作家
  許恩恩|作家
  閻紀宇|資深媒體人、譯者
  顏擇雅|出版人、作家
  (按姓氏筆畫排列)

  「完全是一本傑作。這一次,安娜.方德不僅重塑了傳記寫作的藝術,更讓一名女性完美重生,而且在敘事中深深吸引住讀者,揭露出二十世紀幾次在歷史上及文化上影響最為深遠的時刻。」──潔若汀.布魯克斯(Geraldine Brooks),普立茲獎作家
  
  「一本了不起的書……我完全愛上了它,並在我的書架上留下一本被我劃滿註記、折角的版本,供下一代閱讀。」──湯姆.漢克斯(Tom Hanks),奧斯卡獎演員

  「振奮人心……形式與內容都十分大膽,方德這本書是一本細膩而純熟的文學成就。」──《柯克斯評論》(Kirkus Reviews)

  「充滿敏銳的心理見解及流暢的文筆,書頁中散發光芒。」──《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方德以歷史學家般的確切拼湊起瑣碎的細節,重新建構起一段人生,然後以小說家的想像力,運用清楚標記出的特殊時刻推測那樣的人生會是如何……無論在學術上或純粹的情感上都是傑出的成就。」──潔西卡.費瑞(Jessica Ferri),《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近來最令人驚異的人生寫作探究之一(包括艾琳、歐威爾及方德的人生)……《喬治.歐威爾之妻的隱形人生》這本翻轉類型的傑作讓一位隱形的女性起死回生,重新檢驗那位她稱為『艾瑞克』的男性在世人眼中的聖人形象……以動人而精細的手法重新建構起一段人生。」──羅伯特.麥可朗姆(Robert McCrum),《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此一領域的精湛之作,加上個人的回憶錄,兼具以虛構來重新建構敘事,並有耀眼的使命感。」──莎拉.貝克韋爾(Sarah Bakewell),《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喬治.歐威爾之妻的隱形人生》這本作品既出色又富有創意,綜合了人生寫作、具爭議性的女性主義論述以及文學評論,顛覆了我們閱讀的方式。」──蘇珊.溫德姆(Susan Wyndham),《衛報》(The Guardian)

  「令人震撼不已……結合了不同的文學類型,透過艾琳自己的文字以及其他仍記得她的人來提供證言,能夠稍微恢復艾琳的樣貌,同時藉由虛構的段落來重新塑造,填補紀錄中的缺失……《喬治.歐威爾之妻的隱形人生》即使稱不上完整,卻也栩栩如生描繪出一名女性,而她未能問世的作品對於幾本成為二十世紀文學基礎的書籍創作更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史黛芬妮.梅瑞特(Stephanie Merritt),《觀察家報》(The Observer)

  「方德是一位勇於打破界線、敢於冒險的作家,過去的著作中結合了回憶錄、事實與想像,引發熱烈迴響……方德竭盡所能要讓人知道,極度的同理心(並不等同於原諒)會讓人一次次在婚姻與傳記寫作中越來越理解對方。」──唐娜.瑞夫肯德(Donna Rifkind),《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安娜.方德是第一流的作家,可以用流暢華麗的文筆將虛構、報導、評論與回憶錄結合在一起,她的語句就像捧在手上的寶藏,讓你不斷琢磨回味,讚嘆著那優美的外型與精緻的工藝。」──瑪琳娜.班傑明(Marina Benjamin),《旁觀者報》(The Spectator)

  「從頭到尾都太棒了,令人驚喜而振奮。」──安東妮雅.弗雷瑟(Antonia Fraser)

  「《喬治.歐威爾之妻的隱形人生》這本書具有不可動搖的地位也令人無法抗拒,既是目標也是動力……書中針對壓迫與隱忍的敘事同樣傑出而重要。」──麥可.赫夫曼(Michael Hofmann),《澳大利亞書評》(Australian Book Review)

  「安娜.方德為艾琳寫出一本引人入勝、情緒激昂又富有原創性的傳記,讓我們更加深入歐威爾的世界,由她來撰寫本書簡直無與倫比……在《喬治.歐威爾之妻的隱形人生》中,她融合了虛構、傳記與自傳體裁,讓艾琳的人生再次活靈活現。」──愛麗絲.歐基弗(Alice O’Keefe),《泰晤士報》(The Times)

  「備受期待也相當必要的一本書,讓一位有天賦、有活力、複雜而極度聰明的女性重見天日,只因她為了丈夫的前途而放棄了自己的目標。」──喬迪.威廉森(Geordie Williamson),《澳洲人報週末版》(Weekend Australian)

  「實在太棒的一本傳記……安娜.方德又描寫了一位傑出之人的生平。」──克萊兒.托馬林(Claire Tomalin)

  「這段令人膽顫心驚又深受吸引的修正主義歷史,講述的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而若是沒有如此靈活又大膽的想像力,就不可能存在。」──蘿倫.勒布朗(Lauren LeBlanc),《波士頓全球報》(Boston Globe)

  「這本引人入勝的傳記不僅讓讀者重新認識了艾琳,描繪出一段不斷變動的歷史場景,同時也向讀者提問,究竟我們如何評價藝術。」──《書籍與出版》(Books & Publishing)
  
  「在這本文筆敏銳驚人的書中,安娜.方德著手揭開『邪惡的魔術手法』,這套手法讓艾琳.歐肖內西.布萊爾不得不消失隱匿……讀者絕對會大感驚異,同時深受撼動,為了書中熱烈辯護的文學補償之舉而感動。」──凱瑟琳.休斯(Kathryn Hughes),《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一場基於女性間的姊妹情誼的復活行動……《喬治.歐威爾之妻的隱形人生》描述了一段失調的婚姻,既富想像、扣人心弦,有時又讓人憤怒不已。」──蘿絲瑪莉.戈林(Rosemary Goring),《蘇格蘭先驅報》(The Herald〔Scotland〕)

  「方德是最適合整理撰寫歐威爾傳世精神的作家,而她也奉上自己的寫作生涯,專注描寫仍留存至今的專制暴虐。」──《對話》(The Conversation)

  「出人意料的原創研究,讓人能夠以新的角度審視歐威爾。見解深刻,同時也為世界各地知名男性背後遭遺忘的妻子發聲。」──茱莉亞.博伊德(Julia Boyd)
 
  「顛覆性的見解,這位創意作家的想像觀點也十分突出……方德喚出了艾琳的短暫人生,糾結著讀者的想像力,成功引人著迷。」──傑森.哈汀(Jason Harding),《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優雅而富有想像力地(復活了)艾琳。」──《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令人震驚……《喬治.歐威爾之妻的隱形人生》可以說是從男性本位思考的歷史中那刻意遭遺忘的片段,拯救出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凱洛琳.克里亞多—培瑞茲(Caroline Criado-Perez)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安娜.方德(Anna Funder)


  澳洲知名作家。著有《史塔西之地》(Stasiland)、《我所是的一切》(All That I Am)和《喬治.歐威爾之妻的隱形人生》等國際暢銷書,皆被翻成多種語言在各國出版。此外,她還創作了中篇小說《帶狗的女孩》(The Girl with the Dogs)。她的作品榮獲多項大獎,如《史塔西之地》贏得英國最高榮譽的非虛構文學獎「薩繆爾.約翰遜獎」(Samuel Johnson Prize);《我所是的一切》贏得澳洲最具聲望的文學獎「邁爾斯.富蘭克林獎」(Miles Franklin Award);《喬治.歐威爾之妻的隱形人生》贏得「法國最佳外國書獎」(Prix du Meilleur Livre Étranger)。方德曾接受國際人權律師的訓練,旅居墨爾本、巴黎、柏林和紐約,目前與家人定居於雪梨。

譯者簡介

徐立妍


  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筆譯組畢業,現為專職譯者,譯有《一九八四》、《動物農莊》、《華氏451度》、《大疫年代十日談》及《男言之癮》等多本作品,持續翻譯中。
 
 

目錄

推薦序 自由即奴役,父權是好的權力/房慧真

I    為人妻子,反虛構故事
II    看不見的戰士
III    看不見的勞工
IV    幸福快樂的結局
V    死後
尾聲

參考書目
致謝
註釋






Wifedom: Mrs. Orwell’s Invisible Life

  • 作者: Funder, Anna
  • 原文出版社:Vintage
  • 出版日期:2025/02/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