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日 星期一

Bernard Lewis( 1916 – 2018 伯納德‧劉易斯)的回憶錄名為《百年筆記:一位中東歷史學家的反思》Notes on a Century: Reflections of a Middle East Historian, 2012. 紐約時報訃聞 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聯繫,將本·拉登的宗教原教旨主義(他聲稱這是對阿拉伯壓迫政權的回應)與薩達姆·侯賽因在伊拉克的世俗專制聯繫起來。他說,民主是解決這兩個問題的良方。 「要嘛我們為他們帶來自由,要嘛他們毀滅我們,」劉易斯寫道。





Bernard Lewis's memoir is titled "Notes on a Century: Reflections of a Middle East Historian". Published in 2012, it serves as both an autobiography and a reflection of his life and career as a historian, covering his Jewish-English childhood, meetings with world leaders, and extensive travels in the Middle East.


伯納德‧劉易斯的回憶錄名為《百年筆記:一位中東歷史學家的反思》。該書出版於2012年,既是一部自傳,也是他作為歷史學家的人生和職業生涯的回顧,涵蓋了他作為英國猶太人的童年生活、與世界各國領導人的會面以及在中東的廣泛旅行。


Lewis, Bernard; Churchill, Buntzie Ellis (2012). Notes on a century: reflections of a Middle East historian. New York: Viking Penguin. ISBN 978-0-670-02353-0.




Bernard Lewis, FBA[1] (31 May 1916 – 19 May 2018) was a British-American historian specialized in Oriental studies.[2] He was also known as a public intellectual and political commentator. Lewis was the Cleveland E. Dodge Professor Emeritus of Near Eastern Studies at Princeton University. Lewis's expertise was in the history of Islam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slam and the West.
伯納德·劉易斯,FBA[1](1916年5月31日-2018年5月19日)是一位英裔美國歷史學家,專攻東方研究。 [2] 他也是一位著名的公共知識分子和政治評論員。劉易斯曾任普林斯頓大學克利夫蘭·E·道奇名譽近東研究教授。路易斯的專長是伊斯蘭歷史以及伊斯蘭與西方的互動。








Bernard Lewis in his study holding a French newspaper with a picture of Saddam Hussein. Few outsiders and no academics had more influence with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on Middle Eastern affairs than Mr. Lewis.Credit...Marianne Barcellona/The LIFE Images Collection, via Getty Images


By Douglas MartinMay 21, 2018


Bernard Lewis, an eminent historian of Islam who traced the terrorist attacks of Sept. 11, 2001, to a declining Islamic civilization, a controversial view that influenced world opinion and helped shape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under President George W. Bush, died on Saturday in Voorhees Township, N.J. He was 101.

His longtime partner, Buntzie Churchill, confirmed the death, at a retirement facility.

Few outsiders and no academics had more influence with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on Middle Eastern affairs than Mr. Lewis. The president carried a marked-up copy of one of his articles in his briefing papers and met with him before and after the invasion of Iraq in March 2003. Mr. Lewis gave briefings at the White House, the residence of Vice President Dick Cheney and the Pentagon under Defense Secretary Donald Rumsfeld.

His essential argument about Islam was that Islamic civilization had been decaying for centuries, leaving extremists like Osama bin Laden in a position to exploit Muslims’ long-festering frustration by sponsoring terrorism on an international scale. After Arab terrorists hijacked commercial airliners and crashed them into the World Trade Center and the Pentagon in a coordinated operation sanctioned by bin Laden, Mr. Lewis was immediately sought out by American policymakers.

He provided critical intellectual linkage between the religious fundamentalism of bin Laden, which he said was a response to oppressive Arab regimes, and the secular despotism of Saddam Hussein in Iraq. Democracy, he said, was the solution for both. “Either we bring them freedom, or they destroy us,” Mr. Lewis wrote.




伯納德·劉易斯在書房裡,手裡拿著一份印有薩達姆·侯賽因照片的法國報紙。很少有局外人和學者能像劉易斯先生一樣對布希政府在中東事務上的影響力如此之大。圖片來源:Marianne Barcellona/The LIFE Images Collection,來自蓋蒂圖片社
作者:道格拉斯·馬丁
2018年5月21日
伯納德·劉易斯是一位傑出的伊斯蘭歷史學家,他將2001年9月11日恐怖攻擊的根源追溯到伊斯蘭文明的衰落,這一頗具爭議的觀點影響了世界輿論,並幫助塑造了喬治·W·布希總統領導下的美國外交政策。他於週六在新澤西州沃希斯鎮去世,享年101歲。


他的長期伴侶邦齊·邱吉爾在一家養老院證實了他的死訊。


很少有局外人和學者能像劉易斯先生一樣對布希政府在中東事務上的影響力如此之大。總統在簡報中攜帶了一份他的文章的標記副本,並在2003年3月入侵伊拉克前後與他會面。劉易斯先生在白宮、副總統迪克·切尼的官邸以及國防部長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領導下的五角大樓進行了簡報。


他關於伊斯蘭教的核心論點是,伊斯蘭文明幾個世紀以來一直在衰敗,使得像奧薩馬·本·拉登這樣的極端分子能夠利用穆斯林長期以來的不滿情緒,在國際範圍內支持恐怖主義。在阿拉伯恐怖分子劫持民航客機,並在拉登批准的協同行動中將其撞向世界貿易中心和五角大樓後,劉易斯先生立即受到了美國政策制定者的關注。


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聯繫,將本·拉登的宗教原教旨主義(他聲稱這是對阿拉伯壓迫政權的回應)與薩達姆·侯賽因在伊拉克的世俗專制聯繫起來。他說,民主是解決這兩個問題的良方。 「要嘛我們為他們帶來自由,要嘛他們毀滅我們,」劉易斯寫道。

Mr. Lewis long propounded his diagnosis of a sick Arab society. In a cover article in The Atlantic in 1990, “The Roots of Muslim Rage,” he used the phras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to describe what he saw as inevitable friction between the Islamic world and the West. (The political scientist Samuel P. Huntington borrowed the phrase in an influential article of his own in 1993, crediting Mr. Lewis.)
劉易斯先生長期以來一直宣揚他對阿拉伯社會病態的診斷。 1990年,在《大西洋月刊》的封面文章《穆斯林憤怒的根源》中,他使用了「文明衝突」一詞來描述他所認為的伊斯蘭世界與西方之間不可避免的摩擦。 (政治學家塞繆爾·P·亨廷頓在1993年發表的一篇頗具影響力的文章中藉用了這一說法,並註明了劉易斯先生的功勞。)

In his article, Mr. Lewis wrote: “Islam has brought comfort and peace of mind to countless millions of men and women. It has given dignity and meaning to drab and impoverished lives. It has taught people of different races to live in brotherhood and people of different creeds to live side by side in reasonable tolerance. It inspired a great civilization in which others besides Muslims lived creative and useful lives and which, by its achievement, enriched the whole world.

“But Islam,” he continued, “like other religions, has also known periods when it inspired in some of its followers a mood of hatred and violence. It is our misfortune that part, though by no means all or even most, of the Muslim world is now going through such a period, and that much, though again not all, of that hatred is directed against us.”

路易斯先生在文章中寫道:「伊斯蘭教為無數男女帶來了慰藉與心靈的安寧。它為單調貧困的生活賦予了尊嚴和意義。它教導不同種族的人們兄弟般地相處,不同信仰的人們在合理的包容中和睦相處。它激發了一種偉大的文明,在這種文明中,除了穆斯林之外,其他人也過著富有創造力和意義的生活,而整個世界成就了整個世界的成就。

「但是,」他繼續說道,“伊斯蘭教也經歷過在其信徒中激起仇恨和暴力情緒的時期。不幸的是,部分穆斯林世界(儘管並非全部,甚至大多數)正在經歷這樣的時期,而且這種仇恨很大程度上(儘管並非全部)是針對我們的。
Mr. Lewis’s most prominent opponent, the Palestinian American scholar Edward W. Said, called Mr. Lewis a propagandist for Eurocentric views who distorted the truth and hid his politics under the veneer of scholarship. Writing in The Nation, Mr. Said said Mr. Lewis, along with Mr. Huntington, reasoned “as if hugely complicated matters like identity and culture existed in a cartoonlike world where Popeye and Bluto bash each other mercilessly.”

445 / 5,000
劉易斯最著名的對手、巴勒斯坦裔美國學者愛德華·W·薩義德稱劉易斯是歐洲中心主義觀點的宣傳者,他歪曲事實,將自己的政治觀點隱藏在學術的幌子之下。薩義德在《國家》雜誌上撰文稱,劉易斯和亨廷頓認為,“身份和文化等極其複雜的問題,似乎存在於一個卡通般的世界裡,大力水手和布魯托互相無情地攻擊對方。”

“As a specialist on Islam, I find myself disturbed by the nonsense being talked, by both Muslims and non-Muslims,” he said. “On the one hand, you have people who would have you believe that Islam is a bloodthirsty religion bent on world destruction. On the other hand, you have people telling us that Islam is a religion of love and peace — rather like the Quakers, but less aggressive.”

“The truth,” he concluded, “is in its usual place.”

「作為一名伊斯蘭教專家,我發現自己對穆斯林和非穆斯林的胡言亂語感到不安,」他說。 「一方面,有人試圖讓你相信伊斯蘭教是一個嗜血成性、一心想毀滅世界的宗教。另一方面,有人告訴我們,伊斯蘭教是一個充滿愛與和平的宗教——有點像貴格會,只是不那麼具有攻擊性。”

“真相,”他總結道,“就在它原本的位置。”


Mr. Lewis accepted the neoconservative label for himself. In the mid-1970s, Prime Minister Golda Meir of Israel required her cabinet to read his article arguing that Palestinians had no claim to a state.路易斯先生接受了新保守主義者的標籤。 1970年代中期,以色列總理果爾達·梅厄要求內閣閱讀他的文章,文章認為巴勒斯坦人無權建立國家。

在《從巴別塔到譯員》一書中,劉易斯先生談到了他的早期作品如何由以色列國防部翻譯成希伯來語並出版,以及由原教旨主義組織穆斯林兄弟會翻譯成阿拉伯語並出版。
「阿拉伯語版本的譯者在開篇評論中指出,這本書的作者要么是坦誠的朋友,要么是光榮的敵人,無論哪種情況,他都不會歪曲或迴避真相,」劉易斯先生寫道。

“我樂意接受這種判斷。”

In “From Babel to Dragomans,” Mr. Lewis discussed how an earlier work of his had been translated and published in Hebrew by the Israeli Ministry of Defense and in Arabic by the Muslim Brotherhood, a fundamentalist group.

“The translator of the Arabic version, in his introductory remarks, observed that the author of this book was one of two things: a candid friend or an honorable enemy, and in either case, one who does not distort or evade the truth,” Mr. Lewis wrote.

“I am content to abide by that judgment.”





5
2人評分我要評價

曾經,穆斯林雄視歐洲(2024年版)

THE MUSLIM DISCOVERY OF EUROPE

內容簡介

  ※本書重點:
  .伊斯蘭教與基督宗教的千年糾結:
  伊斯蘭與基督宗教這兩兄弟間的鬥爭由來已久,
  兩者間重要的親緣關係反而常遭忽略。
  舉世聞名的中東史權威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Bernard Lewise
  勾勒千百年來歐洲與伊斯蘭種種微妙的互動關係。
  .天下大國的視野轉換:
  本書反轉一向以西方強勢文化觀點所看待的世界,
  探討伊斯蘭世界對西方認知的來源與性質。
 
  穆斯林在歷史上曾經以其強勢文化觀點來看待歐洲
 
  在西方的傳統歷史中,「發現」一詞通常是用在描述這樣的過程,即歐洲(尤其西歐)人由十五世紀開始,汲汲於發現世界各個角落。本書的主題則有別於此,亦即「發現」的意義有所異同。這個「發現」開始得較早,但繼續得較晚,在該過程中,歐洲人並非發現陌生、遙遠地方蠻族的人,而是本身是受到來自回教國家的勘查者所發現與觀察的化外之民。
 
  中世紀時阿拉伯回教世界的文明,在在都超越基督教歐洲。在數學、醫學乃至整個科學方面,學會阿拉伯文就可接觸到當時最先進的知識。
 
  世界一流的中東史家柏納.路易斯教授,以翻轉西方學者心目中傳統的焦點之氣勢,探討了回教徒對西方認知的來源與性質。
 
  這部生動活潑的作品,勾勒數世紀以來歐洲與伊斯蘭種種彼此影響的微妙方式,以回教徒觀點重述了像是圖爾戰役、十字軍東征、勒班陀戰役,和維也納之圍等廣為人知的歷史事件。作者引述伊斯蘭學者專家的史料,描述他們對西方文物的觀感,像是對庭園、繪畫、議會、衛生、儀態,乃至婦女衣領等等的印象。
 
  ※初版書名:穆斯林發現歐洲
 
好評推薦
 
  兼具精確與權威的著作……隨處可見難得且翔實的資訊……一部別開生面的作品。——英國中世紀史學家索瑟恩爵士(Sir Richard W. Southern),《紐約時報》
 
  在穆斯林歷史的撰作方面,不論權威性、史識或文筆,柏納.路易斯皆獨領風騷。——英國權威史家崔姆—路普(Hugh Trevor-Roper)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柏納.路易斯(Bernard Lewis)
 
  英裔美國猶太歷史學者,舉世聞名的中東史權威。1916年生於倫敦,2018年逝世,曾任倫敦亞非學院中東史教授、普林斯頓大學道奇(Cleveland E. Dodge)近東研究基金會榮譽教授,並服務於康乃爾大學至1990年。
 
  著作等身,包括《中東的種族和奴隸》、《近代土耳其的崛起》、《伊斯坦堡和鄂圖曼文明》、《衝突的文化:地理大發現時代的基督徒、回教徒和猶太教徒》和《閃族與反閃族》等著作。譯成中文的有《中東:自基督教興起至二十世紀末》、《哪裡出了錯》和《阿拉伯人的歷史》等書。《曾經,穆斯林雄視歐洲》目前已譯為多國語文,計有法文、德文、義大利文、日文,和土耳其文、波斯文、印尼文,以及伊斯蘭世界的其他語文。
 
譯者簡介
 
李中文
 
  輔仁大學德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專職譯者,譯有《亞歷山大大帝》、《神祕古蘭經》、《海盜》、《曾經,穆斯林雄視歐洲》、《愛因斯坦的黃金歲月》、《何謂哲學問題》、《論時間》等書。
 

目錄

中譯版編按
作者按
二○○一年平裝版序
初版序

1 接觸與衝擊
2 穆斯林的世界觀
3 語文和翻譯
4 媒介及中間人
5 穆斯林學者看西洋
6 宗教
7 經濟事務:認識與接觸
8 政府及正義
9 科學與技術
10 文化生活
11 社交生活
12 結論

註釋
 

初版序
 
  在西方的傳統歷史中,「發現」一詞通常是用在描述這樣的過程,即歐洲(尤其西歐)人由十五世紀開始,汲汲於發現世界各個角落。本書的主題則有別於此,亦即「發現」的意義有所不同。這個「發現」開始得較早,但延續到較晚,在該過程中,歐洲人並非發現陌生、遙遠地方蠻族的人,而是本身是受到來自回教國家的勘察者所發現與觀察的化外之民。以下的篇章,是想檢視回教對西方認知的來源和性質,及其各個發展的階段。這段歷史始於回教徒首度入侵歐洲,並隨即引起西方基督教對回教的大反攻,及其導致回教收復失土的聖戰;接著,回教徒和基督教地中海岸間的貿易及外交關係恢復並擴大;再(在中世紀結束後)繼之以在土耳其、伊朗和摩洛哥新的回教君主,及其對歐洲的試探性勘察。這段歷史,以歐洲第一階段的大規模衝擊作為尾聲,時間自十八世紀後半起於中東回教的心臟地帶,並開啟新的時代,穆斯林在該時代的發現歐洲,是被迫的、大規模的,且一般而言是飽受折磨的。
 
  本書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探討伊斯蘭和西歐之間的對待關係,以不尋常的觀點(穆斯林的觀點)來處理廣為人知的事件。在看待圖爾和普瓦捷的戰役(譯註:西元七三二年,一路所向披靡的阿拉伯軍入侵高盧南部,但法蘭克王鐵鎚查理分別在今日法國的Tours和Poitiers大破阿拉伯軍,成功阻止回教勢力向歐洲擴張,為歐洲史上最重要的兩場戰役)時,筆者不再從鐵鎚查理(Charles Martel,譯註:法蘭克王查理,綽號「鐵鎚」,喻其作戰風格冰冷強硬)的觀點,而是由阿拉伯敵營的觀點來評價;從土耳其人的觀點看勒班陀戰役(Lepanto,譯註:一五七○年,鄂圖曼帝國出兵奪取威尼斯領土塞浦路斯,歐洲聯軍在希臘的勒班陀與之發生海戰);而維也納之圍(譯註:一六八三年,鄂圖曼帝國部隊以回教為號召,由小亞細亞西部迅速進逼至維也納城下),則是包圍者的觀感。這段敘述著重的,是設法理解回教徒的世界觀,和伊斯蘭在該觀點中的地位。
 
  第二部分著眼於媒介與中間人;和在回教徒與歐洲人之間溝通時使用的語言,其中包括了筆譯與口譯等問題,還有出入境者的問題,亦即包含商人、使節、特務,和其他由回教國家來到歐洲的人。之間還注意到一些角色,像是戰俘、回教國家中的非回教人民,和由歐洲徵調到回教國家的新兵等等的中間人。這個部分的尾聲,是稍加瀏覽西歐在回教學者心目中的形象,特別是以其歷史與地理著作來考察。
 
  本書的第三部分,則探討特殊的主題──經濟事務、政府與正義、科學與技術、文學與藝術,和人民與社會等等。
 
  近年來,大家主要是從歐洲人的觀點來看伊斯蘭。但在這些文章中,回教徒似乎都是安靜而被動的受害者。然而就伊斯蘭和歐洲之間的關係而言,不管是平時或戰時,卻從來都是對話,而非獨白:亦即這個發現的過程是雙向的。回教徒對西方世界的觀感之值得研究,其實並不亞於西方對伊斯蘭的觀感,只不過長期以來較少受到注意。
 
  本書經過長時間的醞釀。二十五年前,筆者對該課題發生興趣,並於一九五五年在羅馬舉辦的史學國際研討會中,提交第一篇報告。後來則有一些處理這類觀點的文章,以及在北非、中東及其他地方的大學(包括數所美國大學)和學會發表的演講。一九五七年在BBC的教育電台的系列廣播節目中,發表了較大篇幅的文章,晚近則於一九八○年五月,在法蘭西學院做了五次公開的講座。筆者要感謝上述所有的邀請者和聽眾,他們提供筆者發表演講、乃至改進文章的機會。
 
  最後,面對各以不同方式促成本書的完成和問世的人,筆者在此表示由衷的謝意。要特別感謝普林斯頓大學羅絲芭(Dorothy Rothbard)小姐,和高級研究所柯拉可(Peggy Clarke)小姐,將手稿轉成打字稿與清校稿的用心和技巧,她們有時還得克服極為不利的條件;W. W. Norton出版社柯諾薇芝(Cathy Kornovich)小姐對最後打字稿一絲不苟、價值非凡的編輯作業;四位普林斯頓的研究生,即馬夢(Shaun Marmon)小姐和馬可夫斯基(Alan Makovsky)先生的大力協助(尤其在最後的完成階段),愛森伯格(David Eisenberg)先生的校閱及多方查證,以及雅瑞森(James L. Yarrison)先生的若干建言;倫敦不列顛圖書館蒂忒莉(Norah Titley)小姐和多倫多大學歐文斯(Glyn Meredith Owens)教授,在找尋為本書增色的適當圖片資料時的協助和建議;也感謝我的朋友兼同事伊撒威(Charles Issawi)教授最後的校稿,提供了許多高見。
 
一九八一年四月二十於普林斯頓

中東(上)-自基督教興起至二十世紀末

The Middle East

內容簡介

  中東,一個有著久遠古老又根深柢固的文化傳統的地區。

  它曾經是諸般文明的中心,各種觀念、商貨、有時候還包部隊,都從這裡向各方輻射出去。其他時候,它又像塊磁石,吸引了四方的信徒、奴隸和征服者。它曾經是四通八達的市場集散之地,知識和商品從古老悠遠的地方帶到這裡,然後在經過大幅改良之後,傳送出去繼續它們的旅程。它也曾是傲視群倫的文化燦爛之所,根本瞧不起那可憐匱乏的基瞽教異邦。

  然而到了現代,它卻成為西方勢力的衝擊所在,在陌生世界的快速進逼下,被迫以不同的階段和不同的面向,做出種種反動、拒斥和回應。這場被迫改變的歷程終將走向何方?而中東地區又將在未來的世界政治中扮演何等角色?我們或許可以從了解中東歷史和中東文明的背景入手,一步步追索這場衝擊的起源、過程和諸般課題。

 做為耶回猶三教及諸多文明發源地,曾在以往的科技、貿易史上展現煥然風采,更將在今後的政治、軍事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的中東世界,在外人眼中,始終宛如垂戴面紗的回教女子,引人卻模糊。在世界史壇享譽甚隆的中東大師柏納‧路易斯,將其畢生研究融會在這本最新力作之中,以其恢弘的視野和善說故事的筆調,為我們揭開中東的面紗,一覽其兩千年來的歷史容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