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年前讀到 葉維廉先生以香港僑生身分寫他讀台大(1955-1960?)的台灣民風
過去50年來他也寫旅遊/旅居過的各景點:京都 普羅旺斯......
譯人故事(二十二):葉維廉 2004
讀 葉維廉<董陽孜的逍遙世界---墨舞舞人>(2004.10.14 中國時報 )
作者說明為「一九三七年生,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比較文學哲學博士,現任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比較文學系教授。著有詩集《賦格》、《三十年詩》、《冰河的超越》及論述《比較詩學》等多種。」
其實,我是屬於大學讀他底:《秩序的生長》(台北:志文,1971)之一代。葉維廉先生前年在台大有其「手稿展-詩歌創作」(我當時買他一本初到台大就學 時,對於台灣和台北時的許多面貌之鮮活的探索紀錄)。最近,他在國內有新書,內容是他在法國普羅旺斯生活的經歷。他一直保持教書、創作、寫作、旅行(記京 都苔痕寺的漢文不多……),數十年之功夫,成績可觀:《葉維廉文集》(安徽教育出版,2003)生長成近十卷。今年讀他昔日訪問陳其寬先生的東西,雖然覺 得不是對話,不過總是很寶貴的紀錄。對於他的詩學等如《歷史、傳釋與美學》(台北:東大,1988),倒是比較沒興趣的。
網路上很快可以查到「一度被美國詩人Jerome Rothenberg稱為“美國(龐德系列的)現代主義與中國詩藝傳統的匯通者”,是活躍在中美兩洲臺港大陸三地的雙語詩人、翻譯家、詩學美學理論家,對 比較文學、比較詩學有突破性的貢獻。…..」「三十餘年前的文字實驗……」
葉維廉翻譯的語言至少包括英、法、西、日。譬如說:
「二七年代流亡詩人霍赫‧基嚴(Jorge Guillen, 1893-1984)與詩人葉維廉則
以詩會友﹐基嚴一九八四年過世時﹐葉維廉尚且譯其姓以「歸岸」歸向彼岸的象徵意象為中文稱謂作輓詩。」
聖-瓊•佩斯作品中文翻譯展覽館. <海> 葉維廉譯.
http://culturefr.free.fr/mingren/perse/ps8-8.htm
(2007補 現在我知道這可能是是台灣{現代文學}專刊的譯作)
2007/4/13 搜索PCHOME 知道還有些相關的報導
中國、遊子與詩歌—專訪葉維廉教授解昆樺專訪2000年11月,在美國執教的重要現代詩人葉維廉回台,應中正大學中文所江寶釵教授之邀,來到中正大學作一系列演講…
被玫瑰烙印的遊人 49
----
第二篇是舊作
譯人故事(二十二):葉維廉
譯人故事(二十二):葉維廉讀葉維廉<董陽孜的逍遙世界---墨舞舞人>(2004.10.14中國時報)作者說明為「一九三七年生,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比較文學哲學博士,…
今天葉先生在台大開始三次演講
今天談的
翻譯:神思的機遇
其實是自傳
據主辦人說 演講稿會整理發表在 "台灣文學研究..."
我是唯一的提問者 問他大陸全集之反應
他說他是以"理論家"之身份為他們所接受
(10/1/2007補 2006年北京的人民文學出版社出{中國詩學 增訂版}( 新收入了葉維廉先生的序言以及四篇最新詩論) 背面採樂黛雲教授之說法 "他對中國道家美學 古典詩學 比較文學 中西比較詩學的貢獻 至今無人企及"....) 詳下面"人民網"之剪貼部分
2007-04-17 我記下
找錯地方/先是上周處/學生T-Shirt說 FOR MONEY/然後是到"告子"(課)/趕緊到圖書館
空故納萬境:雲山煙水與冥無的美學
中國詩中國文字與龎德的現代詩學講義
2007/4/20的:
中西美學冥思擇要
這是一文化圈的人事物思想
演講只能點到為止
* 《中國詩學(增訂版)》
■ 推薦理由
本書分為古典部分、傳意與釋意、現代部分三個板塊,揭示了中國古 典詩歌、現代詩歌(包括台灣詩歌)、道家美學的奧妙與機樞。本書將學者的嚴謹、縝密與作家、詩人的優雅、靈性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採用的不是教科書的寫 法,而是用詩意空靈之筆,超越中西的視界抒寫詩歌之美與之所以美。
【精彩片斷】
在此,我認為美學的詮釋、推動以及實踐的樞紐人物是蘇東坡。我在別處已經詳論他在詩美學上的影響,也就是他為了抗拒理學家反文學的粗糙的文以載道觀,通 過“意”的討論,從道家去語障解心囚的自然自發自序的思域裡,提出一種靈動神思使得我們可以活出活進語言框限而達致萬物自得、物物無礙、事事無礙的活潑潑 的生命世界。這種神思活躍的狀態以及美學的訴求就是后來嚴羽以及后起的格調、神韻派的興發點,而在詩的領域上也是王維派的抬頭。
蘇東坡是中國 少有的士人,他不但是個傲骨的政治家,為理想生命抗爭數度流放而始終未失其道家逍遙之心,所謂“我坐華堂上,不改麋鹿姿”,“聊為山水行,遂此麋鹿性”, “平生寓物不留物,在家學得忘家禪”,按次,《和飲酒詩二十首之八》,《經山道中次韻答周長官兼贈蘇寺丞》,《寄吳德仁兼簡陳季常》。
他在 詩文之外,在繪畫、書法(理論與實踐)方面都是領百代風騷、扭轉風味、品味的人物,而恰好他同時也是王維的煙雨圖和宋迪(首創《瀟湘晚景圖》打開亦以雲山 煙水為表達主體的《瀟湘八景》的傳統)的詮釋者。后者牽涉了比較復雜的脈絡,我們先尋索前者的跡線。我們用兩段大家熟知的話開始,“吳生雖妙絕,猶以畫工 論,摩詰得之於象外,有如仙翮謝籠樊”(《王維吳道子畫》),“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書摩詰藍田煙雨圖》)。這裡面有幾個話題,第一個話 題是,王維藝術高於吳道子是因為他的自然自發不刻意無匠氣。“有如仙翮謝籠樊”,不為筆困,不為墨囚,可以說是最高境界的評價。第二個話題,“詩中有畫, 畫中有詩”裡面的畫是煙雨圖,所以畫中有詩的境界應該是王維的“山色有無中”這類感覺,王維的真跡已經看不到,我們可以在他的詩中或蘇東坡的詩中找出蛛絲 馬跡。第三個話題,詩是文字的建構,文字是釋義的媒介,畫如何說話,能不能說話,是西方東方都需要分辨的美學問題,我曾在《出位之思:媒體及超媒體的美 學》一文中細論過,在這裡,在適當的地方會再度提起見我的《比較詩學》,台北:東大,1983。第四個話題,蘇東坡與司空圖的關系,因為“象外”和“味” 都出自司空圖。
蘇東坡對雲山煙水的著迷,隨處可見:
1.唐人王摩詰、李思訓之流,畫山川峰巒,自成變態,雖蕭然有出塵之姿,然頗以雲物間之,作浮雲杳靄與孤鴻落照,滅沒於江天之外,舉世宗之。
——《又跋漢杰畫山二首》
2.落日繡帘卷/亭下水連空/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長記平山堂上?猗枕江
南煙雨?杳杳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堪笑蘭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籟/剛道有雌雄/一點浩然氣/千裡快哉風
——《水調歌頭·董州快哉亭贈張屋全》
3.雲山煙水苦難親/野草幽花各自春/賴有高樓能聚遠/一時收拾與閑人
——《單同年德興俞氏聚遠樓三首》之一
4.江上愁心千疊山/浮空積翠如雲煙/山耶雲耶遠莫知/煙空雲散山依然/但見兩崖蒼蒼暗絕谷/中有百道飛來泉/縈林絡石隱復見/下赴谷口為奔川/川平山 開林麓斷/小橋野店依山前/行人稍度喬木外/漁舟一葉江吞天/……君不見武昌樊口幽絕處/東坡先生留五年/春風搖江天漠漠/暮雲卷雨山娟娟/丹楓翻鴉伴水 宿/長鬆落雪驚醉眠/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豈必盡神仙/江山清空我塵土/雖有去路尋無緣/還君此畫三太息/山中故人/應有招我《歸來篇》
——《書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
這些段落裡充滿了王維的回響,“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留醉與山翁”(《漢江臨泛》。事實上,在第2例的詩裡,“山色有無 中”整句照錄。意境是“曠望蕩心目,澹蕩動雲天”(見王維《晦日游大理韋卿城南別業》)﹔在第3例的詩裡,他要達至雲山煙水的境界的欲求躍然於紙。王維在 《渡河到清河作》的視野也是蘇東坡要印認的:
泛舟大河裡/積水窮天涯/天波忽開拆/郡邑千萬家
行復見城市/宛然有桑麻/回瞻舊鄉國/淼漫連雲霞
王維這首詩,先是平遠的曠望“積水窮天涯”,是天水一色的無盡,才有“天波”的意象,舟進而“天波忽開拆”,再進見城市,再進“宛然有桑麻”,此時回頭 看舊鄉國,“淼漫連雲霞”,步步如電影鏡頭的轉換,視覺經驗如身臨,而“積水窮天涯”、“淼漫連雲霞”都是引向玄遠的冥思。我們記得蘇東坡的《前赤壁賦》 裡泛舟不久,在一種獨特狀態的瞬間,能一觸而發,做無限空間的延展,使經驗和感受因之被提升到某種高度、某種濃度,使我們與物冥契,使我們仿佛神與物游: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至此,我們不難想起馬遠、夏圭、牧溪、玉澗以至日本承接發展的水墨山水畫(包括《瀟湘八景》的傳統)所呈現的視覺展張的意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