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6日 星期二

《永恆的日記》(世界音樂界人物誌)中:生命中的某一天,某2天(或者生死日),網路世界歷史中的1: 1972年12月12日超級富豪的超現實主義聚會之奢華表達: 20世紀70年代精英社會的頹廢。 回光反照:模糊了現實與夢境的界線 薩爾瓦多·達利、奧黛麗·赫本和亞歷克西斯·德·雷德男爵......。 超現實主義者的生活(1917-1932)超現實主義與女人 (Surrealism and Women ). 超現實主義與視覺藝術 Surrealism and the Visual ArtsJulien Gracq (部分 待完成)

《永恆的日記》(世界音樂界人物誌)中:
〈感謝〉北斗
慶生八十壽
退休教授蒙受禮
杏壇倍溫馨



Thomas H. C. Lee
你也八十了,應該開始像我一樣,相信已經達到完全自由的境界,不只是「不踰矩」,而且可以追求化成眾生,證全合一眾信的真理。

Hanching Chung
敬祝 林老師 八十源源不竭 春秋易成
大樓的清潔工是一對印尼女子
我出門時,一位很認真地在清潔鐵門
下樓時,她們在一樓;我跟管理員說:
她們工作好認真; 她們應該聽得懂......高興地更賣力



ken: 回家一看,沒見到我買的那一本書,明明我有擺進去背包呀!麻煩你一下,下次你回到88號時,看是否我把它留在沙發上了,


hc;書留在桌上

Ken Su大概年紀大了,我們兩人能神采飛揚地談論的機會也不多了。故意留下一個藉口再相聚。

hc: 說得好。昨天要回請午餐,正有這種覺悟了啦。
說得好。昨天要回請午餐,正有這種覺悟了啦。
ken:9/25 下星期四,我還會再上一次台北做例行檢查,我們可以一起吃午餐。

知道這一天早晚會來,但沒想到居然會這麼早,這麼快。
從中國外長王毅8月15日在瀾湄合作外長會議後聲稱《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國際文件明確了日本的戰爭責任,要求日本把從中國所竊取的領土包括台灣歸還中國之後,8月16日,外交部長林佳龍就駁斥中國外長王毅是「惡意曲解史實」,指出《舊金山和約》取代《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且條約並未將台灣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強調「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統治台灣,兩者互不隸屬」。
最重要的是,這個時候AIT忽然就跳了出來,他們的發言人在接受採訪時明確指出,中國刻意扭曲《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舊金山和約》等文件,試圖藉此向台灣施壓;重申「這些文件都沒有決定台灣的最終政治地位」。
然後呢,因為這件事實在太大太重要了,有個白目的國內媒體還故意去詢問美國國務院,說AIT 的說法是否吻合美國的政策?是否是美國國務院的立場?結果美國國務院向這家媒體確認,是的,AIT 的回應「精準傳達了美方的訊息」,並進一步批評中國「扭曲二戰文件以脅迫台灣、企圖征服台灣」。
好啦,這樣一來,台灣地位未定論就正式被搬上了檯面,以前只有FAPA ,深綠,台獨能講敢講的題目,現在被美國國務院證實,也就是說,各位,我們被國民黨騙了80年,台灣根本就沒有被移交給中華民國,從來也沒有所謂的光復這回事,日本是美國打贏的,戰爭結束,日本是向同盟國投降,蔣介石派人來是協助託管,到目前為止,根本就沒有任何一條國際條約註明二戰後台灣的去處跟結局。
那,為什麼一開頭就說這一天遲早要來,因為最近幾年,美國跟台灣密切合作,尋求台灣的國際地位再確認,幫台灣尋找一個獨立於中共政權的安身立命之處的嘗試,腳步從來也沒有停止過,從美國國內相關保衛台灣,承認台灣,鼓勵美台政府正式交流旅行的相關法案開始,到幫助台灣在WHO發聲,在聯合國發言,到現在,已經有多個國家都已經公開聲明,聯合國2758號決議只處理了「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並未涉及台灣的主權歸屬問題,也就是說,它確定了「誰代表中國」,而不是「台灣屬於誰」。
那為什麼美國會在現在端出台灣主權未定論這道大菜?很簡單,現在的中國內外交迫,無力去應對國際挑戰,如果不是今年,不是九月,以過去幾年中國的姿態,台美協力直接喊出這種台獨口號,勢必會引發一場利劍ABCD軍演,要不然也要對台灣海峽射好幾發飛彈,但現在呢?什麼動靜都沒有,就算要動作恐怕也得等習近平移植好器官。
不過,恐怕也不能高興得太早,因為,這,幾乎就是攤牌了,我們無路可退,對方也已經無路可走,上個禮拜,就在這些外交辭令的交鋒中,美國,澳洲,加拿大,中國的軍艦都穿過了台灣海峽,話已經說到了盡頭,接下來,就只剩下最後那一條路而已了,而美國國務院的聲明,其實就是要在戰爭開始之前,搶先一步否認對岸動手的正當性。
所以,就如同過去幾年我多次的提醒跟問大家一樣,今天說到底還是那個問題,你,準備好了嗎?準備好為了台灣的明天,接受那最後一擊了嗎?


WWWW
Born: July 16, 1948 (age 77 years), Tel Aviv-Yafo, Israel
Pinchas Zukerman


“I remember the first time I heard them both. Pinky was a brassy kid. He put his two feet down, stared you in the eye and dared you not to like it. He had such marvelous impudence. And Itzhak touched me with his indomitable courage, his invulnerable spirit. He never looked at himself in the same light as other people might see him, and by his refusal to do so, he became


372 / 5,000
我還記得第一次聽到他們兩個的歌聲。平基是個厚顏無恥的孩子。他直視著你的眼睛,敢於挑戰你不喜歡他。他真是個十足的大膽之人。伊扎克則以他不屈不撓的勇氣和堅不可摧的精神打動了我。他從不以別人眼中的眼光看待自己,正是因為他拒絕這樣做,他才變得




`It's a rare thing,’ says Perlman, ‘two people with such effortless rapport.’ Itzhak without qualifications. You see, the violin is so psychological, it reveals your personality whether or not you want it to, and both Itzhak and Pinky are expansive, warm generous people. Both have an absolute urgency of sound, a sound which demands your ears. What makes them unique is that kind of sound, plus their attitudes, plus certain indefinable qualities. Both Pinky and Itzhak feel deeply about what they believe to be right in music. Each is different, but each is convinced and, therefore, convincing.”

The convinced differences in their playing begin with the sounds they produce. Having worked with both of them, pianist Samuel Sanders says, “Pinky has a darker sound, a sound associate with the Guarneri Del Gesu he plays. It's a mezzo sound, intense. Itzhak plays a Stradivarius and his sound has a different quality. It's lighter, but it carries equally, perhaps it's more soprano. But they are both such natural music‐makers, with a solid rhythmic sexist and with no technical problems. In fact, they don't know what it is to have technical problems. Sometimes it drives nuts.”

「兩個人之間如此自然地融洽相處,真是難得,」帕爾曼說。伊扎克毫不掩飾地說。你看,小提琴是如此具有心理張力,無論你是否願意,它都能展現你的個性。伊扎克和平基都是開朗熱情、慷慨大方的人。他們演奏的聲音都絕對有緊迫感,那種聲音需要你的耳朵去聆聽。正是這種聲音,加上他們的態度,以及某些難以言喻的特質,讓他們獨樹一格。平基和伊扎克都對自己認為正確的音樂概念有著深刻的理解。他們各自不同,但都充滿自信,因此也令人信服。 」

他們演奏中這種自信的差異始於他們演奏的聲音。鋼琴家塞繆爾·桑德斯曾與他們兩人合作過,他說道:「平基的聲音更陰暗,與他演奏的瓜奈里·德爾·傑蘇(Guarneri Del Gesu)的作品相得益彰。這是一種中音,強烈而有力。伊扎克演奏的是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他的聲音則有著不同的信息。她們都是天生的音樂創作者,節奏感十足,沒有任何技術問題。事實上,她們根本不知道技術問題意味著什麼。有時,技術問題會讓人抓狂。



AI Overview
The query refers to two articles from The New York Times in 1979 that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olinist Isaac Stern and his protégé, Pinchas Zukerman. One article, from October 1979, calls Stern a father figure to Zukerman, while an August 1979 article quotes Zukerman discussing the beauty and feel of musical instruments. 
Here are the details about these articles:
This shows that the phrase "ISAAC STERN PIN PINCHAS ZUKERMAN NYT 1979" is a concise way to reference these specific articles about the two renowned violinists. 



WWWW

Doctor Faustus

Thomas Mann
Ritchie Robertson

Oxford World's Classics

  • A new English translation of a rich and fascinating novel, focusing on the tragic figure of a modernist composer and his more conventional, sometimes comically perplexed biographer
  • Thomas Mann's major novel explores the cultural and political background which led to the rise of Nazism and Germany's devastation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 Accompanied by extensive notes and an introduction exploring the novel's themes: musical modernis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eativity and intellect, and the dangers of irrationalism
WWWWW
歷史/文化史名家Peter Gay 寫的莫札特簡傳,真不可多得,很值得參考: Mozart: A Life by by Peter Gay 2006,中文版莫扎特:配戴桂冠的乞丐 台北:左岸, 2006; 
它講了莫扎特的生日死日都有紀錄可查,並不是如電影阿瑪迪斯拍的,葬在亂葬崗.....
"莫扎特的生日死日"可檢驗《永恆的日記》大抵可靠。這本,雖可稱為世界音樂界人物,其實中國部分,似乎只記文革期間清掃京劇日。
可惜的是,單日的記載雖有趣(某日,這巴哈為其20位子女中某位施洗......),如果能某2日以上,就可能更有趣(本書缺索引,得靠運氣),譬如說,
12月4日
1732年
生命是一個笑話,
一切皆可證明:
我曾這樣想過,
而現在我已確信。
           --JOHN GAY (1865~1732)在西敏寺自撰的墓誌銘。
1728年1月29日所記他的講述倫敦底層人民生活的芭雷歌劇BEGGAR'S OPERA大成功,他用所得之利潤在波爾街建造了第一座柯文特花園劇院。

以上的中文翻譯不很美,我們可以找維基百科傳記資料 (稍微不同):

He was buried in Westminster Abbey. The epitaph on his tomb is by Pope, and is followed by Gay's own mocking couplet:[19]

Life is a jest, and all things show it,
I thought so once, but now I know it.

Google的翻譯:
他被葬於威斯敏斯特教堂。墓誌銘由蒲柏所寫,根據的是蓋伊本人的嘲諷對句:[19]

人生如戲,萬物皆是如此。
我以為如此,如今我明白了。

----

...The airs of the Beggar's Opera in part allude to well-known popular ballads, and Gay's lyrics sometimes play with their wording in order to amuse and entertain the audience.[17]

The play ran for sixty-two nights. Swift is said to have suggested the subject, and Pope and Arbuthnot were constantly consulted while the work was in progress, but Gay must be regarded as the sole author. After seeing an early version of the work, Swift was optimistic of its commercial prospects but famously warned Gay to be cautious with his earnings: "I beg you will be thrifty and learn to value a shilling."[4]

《乞丐歌劇》的旋律部分影射了著名的流行民謠,蓋伊的歌詞有時也巧妙地運用這些民謠的措辭,以娛樂觀眾。 [17]

該劇連續演出了62個晚上。據說斯威夫特提出了這個主題,在創作過程中,蒲柏和阿巴思諾特也經常被徵求意見,但蓋伊必須被視為唯一的作者。在看過這部作品的早期版本後,斯威夫特對其商業前景持樂觀態度,但也曾告誡蓋伊要謹慎對待他的收入:「我懇求你節儉,學會珍惜每一先令。」[4]

wwwww
本詞條原先記
網路世界歷史中的 972年12月12日: 超級富豪的超現實主義聚會之奢華表達: 20世紀70年代精英社會的頹廢。靈感的 回光反照:模糊了現實與夢境的界線:  薩爾瓦多·達利、奧黛麗·赫本和亞歷克西斯·德·雷德男爵......。  超現實主義者的生活(1917-1932)超現實主義與女人 (Surrealism and Women ).  超現實主義與視覺藝術 Surrealism and the Visual ArtsJulien Gracq  (部分 待完成)
wwwwww
2025年9月15日在blog "漢清講堂:Lectures and meetings" 記:
《大漠豐碑:出土文獻所見西域史地》:202508~09蘇錦坤 (他說75歲了,能寫東西的時間考能只剩5年)訂書;代取書;記自己讀一小篇;他北上台大中文系聽演講 (拍張臺靜農先生的對聯墨寶;演講內容很專業,他會有專文介紹) 






AI Overview

On December 12, 1972, the premiere of the film The Poseidon Adventure took place in New York City, The Bahamas Independence Conference was held in London, and a boatload of Haitian refugees, the first "boat people" to flee the U.S. by sea, landed in Florida. Additionally, it was the final public appearance of former President Lyndon Baines Johnson, and the Rothschild Surrealist Ball was hel




AI 概覽
1972 年 12 月 12 日,電影《海神號遇險記》在紐約首映,巴哈馬獨立會議在倫敦舉行,一船海地難民——第一批從海路逃離美國的「船民」——抵達佛羅裡達。此外,這也是前總統林登·貝恩斯·約翰遜的最後一次公開露面,羅斯柴爾德超現實主義舞會也於此舉行。
WWWW


臺灣省政府主席謝東閔
1月10日:雷震撰寫〈救亡圖存獻議〉,提交給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中華民國副總統兼行政院院長嚴家淦、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中華民國總統府秘書長張群、中華民國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黃少谷各一份,但是並沒有獲得回應。
選總統
斷交




4月14日——蕭菊貞:導演。
6月27日——吳音寧:政治人物,曾任溪州鄉公所主任秘書、台北農產運銷公司總經理。
8月9日——張惠妹:歌手、音樂製作人。

逝世3月6日——陳嘉尚,空軍軍官,曾任空軍總司令。
7月5日——黃朝琴,外交官、政治人物。首任台灣省議會議長。(1897年出生)
12月11日——張李德和,女作家(1893年出生)。
12月18日——林迦,高雄企業家。日治時期曾經營高雄三信前身「有限責任興業信用組合」,戰後出任首屆鹽埕區長。(1972年逝世)


WWWW


1791 年 12 月 12 日出版的與這位作曲家有關的具有歷史意義的文獻,例如《音樂周刊》上關於他去世的早期報道。
historically significant documents related to the composer that were published on December 12, 1791, such as an early report of his death in Musikalisches Wochenblatt.

WWWW


想像一下,在巴黎郊外有一座城堡。它燈火通明,彷彿著火了一般,反射著明亮的橙色光芒。城堡內部,樓梯兩旁站滿了扮成貓的男僕,假裝睡覺。奧黛麗赫本身著鳥籠,輕盈地穿過一個掛滿黑色絲帶的房間。薩爾瓦多莉坐在一張擺放著變形塑膠娃娃的桌子旁,著名調香師海倫·羅莎頭上戴著一台留聲機。

這不是夢境,而是瑪麗·海倫·德·羅斯柴爾德著名的超現實主義舞會。 1972年12月12日,一眾精英賓客齊聚她富麗堂皇的宅邸-費里埃爾城堡。瑪麗·海倫是法國銀行家族的居伊·德·羅斯柴爾德男爵的妻子,她以奢華的待客之道和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舉辦的盛大派對而聞名。


賓客們收到的邀請函是倒著寫的,只有對著鏡子才能讀懂。著裝要求是「黑色領帶、長裙和超現實主義風格的頭像」。當晚,主持人戴了一個超大的雄鹿頭像,上面裝飾著鑽石製成的淚珠。這場晚會堪稱視覺饗宴:古怪奢華的典範。

Guests received invitations, written backwards that could be read only when held up to a mirror. The dress code was “black tie, long dresses and surrealist heads”. For the evening, the host wore an oversized stag’s head, decorated with tears made out of diamonds. The night was a visual masterpiece: the epitome of eccentric extravagance.

1972年,瑪麗-海倫·德·羅斯柴爾德在費里埃爾城堡舉辦了超現實主義舞會,至今仍是20世紀最受熱議的社會盛事之一。
這場舞會秉承其主題,模糊了現實與夢境的界線。賓客收到的邀請函是倒印的,需要藉助鏡子才能解讀──這巧妙地拉開了當晚超現實主義的序幕。薩爾瓦多·達利、奧黛麗·赫本和亞歷克西斯·德·雷德男爵等眾多知名人士身著奇裝異服,戴著精緻的面具,展現了那個時代奇異的藝術風格。
城堡內部則被改造成活生生的超現實主義裝置。破碎的鏡子、詭異的人體模型和怪誕的燈光效果營造出令人困惑、如夢似幻的氛圍,每個角落都蘊藏著新的奇觀。這種氛圍既奢華又奇特,與超現實主義運動本身相映成趣。
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面具和令人不安的服飾的照片獲得了第二次生命,滋生了都市傳說和陰謀論。有些人猜測這些影像背後隱藏著隱密的含義或險惡的意味。然而,歷史學家強調,這只是超現實主義藝術的一種奢華表達,並非秘密儀式的證據。
即使在今天,這場活動的攝影遺產依然流傳,在文化記憶中佔有一席之地,象徵著神秘、藝術以及20世紀70年代精英社會的頹廢。

回光反照的超級富豪的超現實主義聚會:The 1972 Surrealist Ball at Château de Ferrières, hosted by Marie-Hélène de Rothschild, remains one of the most talked-about society events of the 20th century.
True to its theme, the night blurred the line between reality and dream. Guests received invitations printed in reverse, requiring a mirror to decipher—a clever prelude to the evening’s surrealism. High-profile attendees, including Salvador Dalí, Audrey Hepburn, and Baron Alexis de Redé, arrived in outlandish costumes and elaborate masks, embodying the eccentric artistry of the era.
Inside, the château was transformed into a living surrealist installation. Shattered mirrors, eerie mannequins, and bizarre lighting effects created a disorienting, dreamlike environment where every corner held a new curiosity. The atmosphere reflected both extravagance and strangeness, mirroring the surrealist movement itself.
Over time, photographs of the haunting masks and unsettling costumes gained a second life, fueling urban legends and conspiracy theories. Some speculated hidden meanings or sinister undertones behind the imagery. However, historians emphasize that it was simply an extravagant expression of surrealist art, not evidence of secretive rituals.
Even today, the event’s photographic legacy endures, securing its place in cultural memory as a symbol of mystery, artistry, and the decadence of elite society in the 1970s.#fblifestyle
Surrealist Ball of 1972 - Wikipedia
en.wikipedia.org
Surrealist Ball of 1972 - Wikipedia
The 1972 Rothschild Surrealist Ball was an opulent and highly publicised social event hosted by Baroness Marie-Hélène de Rothschild and her husband, Baron Guy de Rothschild, on 12 December 1972, at their family estate, the Château de Ferrières in Seine-et-Marne, France. Renowned for its surreali...





《超現實主義者的生活》(1917-1932)《超現實主義與女人》Surrealism and the Visual Arts



Dalí, Miró, Breton and Magritte are just some of the artists featuring in a new exhibition in Madrid explor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world of dreams and Surrealism.
The show features 163 works on loan from museums, galleries and private collections from around the world.
Curator José Jiménez believes the timing of the exhibition is not random: “Surrealism is currently on people’s minds. Surrealism emerged and developed in times of intense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risis. And I believe that today, we are going though something similar.”
The aim of the exhibition is to show that surrealism was more than just another artistic movement, but more of an attitude to life that left a profound mark on artistic creation as a whole.
From the outset, the Surrealists focused on dreams, seeing them as fundamental to the liberation of the psyche. Freud’s thinking, in particular his work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their approach to dreams.
The exhibition’s curator says the surrealist movement was also a pioneer when it came to modes of representation.
“Surrealism was the first multimedia movement. It used all available media: painting, of course, but also sculpture, drawing, collages, objects and, crucially, film,” said José Jiménez.
The ghostly magic of projected dreams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exhibition. Films by Luis Buñuel and Man Ray flicker to life in dark rooms where visitors are invited to dream side by side.
“Surrealism and the Dream” runs at the Thyssen-Bornemisza Museum until January 2014.




超現實主義與視覺藝術 Surrealism and the Visual Arts
作者:[英]金‧格蘭特 著
出版社:江蘇美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
 此研究追溯和探討了從超現實主義的誕生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超現實主義的制度化的超現實主義視覺藝術理論的發展和接納過程。金‧格蘭特 (Kim Grant)從超現實主義藝術理論著手,以漫談的形式論證了超現實主義和當代藝術評論之間相互復雜的關系。她分析了《藝術紀實》(Cahiers d ’Art)雜志提出的超現實主義藝術所面臨的挑戰。

《藝術紀實》激勵了一群年輕畫家,他們潛心研究與現代藝術形式主義變革相一致的自由而富有詩意的繪畫技法。格蘭特認為超現實主義視覺藝術的中心趨向是詩意 的一種物質表現形式,她分析了法國現代藝術理論中的詩歌意義以及讀者期望革命性變革時的先鋒派藝術運動所面臨的困境。



Surrealism and the Visual Arts

This study traces the development of Surrealist theory of visual art and its reception, from the birth of Surrealism to its institutionalization in the mid-1930s. Situating Surrealist art theory in its theoretical and discursive contexts, Kim Grant demonstrates the complex interplay between Surrealism and contemporary art criticism. She examines the challenge to Surrealist art raised by the magazine Cahiers d’Art, which promoted a group of young painters dedicated to a liberated and poetic painting process that was in keeping with the formalist evolution of modern art. Grant also discusses the centrality of visual art in Surrealism as a material manifestation of poetry, the significance of poetry in French theories of modern art, and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an avant-garde art movement at a time when contemporary audiences had come to expect revolutionary innovation.
Kim Grant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art his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Maine.

Surrealism and the Visual Arts

Theory and Reception

Kim Grant


CONTENTS




List of Illustrationspage vii
Acknowledgmentsxi
Introduction1
PART ONE. POETRY IN THE THEORY AND CRITICISM OF MODERN PAINTING IN FRANCE
1The Tradition of Poetry and Lyricism in French Art Criticism13
2Modern Painting as Poetic Language24
3The Discovery of Lyricism32
4André Breton and Modern Art50
PART TWO. ESTABLISHING A SURREALIST VISUAL ART
5Defining Surrealism75
6Defining Surrealist Visual Art89
7Surrealism and Painting Ⅰ: The Foundation of Surrealist Art116
8La Peinture Surréaliste: The Presentation and Reception of Surrealist Art141
9Surrealism and Painting Ⅱ: Materialism and Morality157
PART THREE. THE THREAT OF SURREALIST ART
10Initiating the Challenge173
11Surrealism and Painting Ⅲ: Avoiding Automatism193
12Appropriating Automatism211
13Realism and Surrealism238
PART FOUR. POETRY MADE CONCRETE
14Defying Painting271
15Remaking Reality288
16Automatic Style314
17Conclusion: Surrealism as an Institution342
Notes357
Index395






ILLUSTRATIONS




1.Amédée Ozenfant, Purist Still Life, 1921.page 53
2.La Révolution Surréaliste, no. 1, page 27 with drawing by André Masson.97
3.La Révolution Surréaliste, no. 1, page 18, drawing by Max Ernst.98
4.La Révolution Surréaliste, no. 1, page 28, drawing by Robert Desnos.99
5.La Révolution Surréaliste, no. 1, page 14 with drawing by André Masson.101
6.La Révolution Surréaliste, no. 1, page 19 with reproduction of Pablo Picasso, Guitar.103
7.La Révolution Surréaliste, no. 3, page 23 with drawing by André Masson.110
8.La Révolution Surréaliste, no. 3, page 27 with reproduction of Paul Klee, Dix sept égarés.111
9.Cover of La Révolution Surréaliste, no. 4.117
10.La Révolution Surréaliste, no. 4, pages 4 and 5 with reproductions of Joan Miró, Maternité, and Max Ernst, 2 Enfants sont menacés par un rossignol.119
11.La Révolution Surréaliste, no. 4, page 15 with reproduction of Joan Miró, Le Chasseur.121
12.La Révolution Surréaliste, no. 4, page 22 with reproduction of André Masson, L’Armure.122
13.La Révolution Surrealiste, no. 4, page 17 with reproduction of Pablo Picasso, Jeunes Filles dansant devant une fenêtre.123
14.La Révolution Surréaliste, no. 5, page 7 with reproduction of André Masson, Soleils furieux.135
15.“Le Vampire,” La Révolution Surréaliste, no. 5, pages 18 and 19.137
16.La Révolution Surréaliste, no. 5, page 26 with reproduction of Pablo Picasso, Au Bon Marché.139
17.Galerie Pierre advertisement for Joan Miró in Cahiers d’Art: Feuilles Volantes, no. 7–8 (1927): n.p.163
18.Cover, Igor Strawinsky, Ragtime, drawing by Pablo Picasso.175
19.Exposition Max Ernst – Mars 1926, exhibition catalog Galerie Van Leer, Paris, n.p. with reproduction of Max Ernst, Above the Clouds walks Midnight.179
20.Cahiers d’Art (1926) no. 4, page 79 with reproductions of Max Ernst, Histoire Naturelle.181
21.Cahiers d’Art (1926) no. 8, page 210 with reproductions of works by Paul Klee and Jean Arp.183
22.La Révolution Surréaliste, no. 9–10, page 39 with reproduction of Max Ernst, The Horde.201
23.La Révolution Surréaliste, no. 9–10, page 10 with reproduction of a sand painting by André Masson.203
24.Cahiers d’Art (1928) no. 1, page 19 with reproduction of Ismaël de la Serna, La Nuit.213
25.Cahiers d’Art (1928) no. 2, page 69 with reproduction of Max Ernst, Le Baiser.215
26.Cahiers d’Art (1928) no. 4, page 159 with reproduction of a painting by Henri Matisse.219
27.Cahiers d’Art (1928) no. 8, page 336, reproductions of André Beaudin, Le Rideau jaune and Les Quatre Éléments.221
28.André Masson, The Four Elements, 1923–34.222
29.Cahiers d’Art (1928) no. 8, page 337 with reproductions of André Beaudin, Two Sisters, L’enfant blond, L’enfant à la collerette plissée, and L’escalier.223
30.Cahiers d’Art (1929) no. 8–9, pages 362 and 363 with reproductions of paintings by André Beaudin and André Masson.227
31.Cahiers d’Art (1929) no. 8–9, pages 364 and 365 with reproductions of paintings by Joan Miró and Francisco Borès.228
32.Cahiers d’Art (1929) no. 8–9, pages 366 and 367 with reproductions of paintings by Hernando Viñes and Francisco Cossio.229
33.Cahiers d’Art (1930) no. 2, page 72.234
34.Cahiers d’Art (1930) no. 4, page 178 with reproductions of Gaston Roux, Les Coquettes and Composition.235
35.Cahiers d’Art (1929) no. 5, page 199 with reproduction of Jean Lurçat, Paysage.243
36.Cahiers d’Art (1929) no. 4, page 149 with reproduction of Fernand Léger, Fleurs et Compas.245
37.La Révolution Surréaliste, no. 12, pages 32 and 33, René Magritte, Les Mots et les Images.257
38.La Révolution Surréaliste, no. 12, page 17 with reproduction of Giorgio de Chirico, La Guerre.260
39.La Révolution Surréaliste, no. 12, page 18 with reproduction of Salvador Dali, Les Accommodations des désirs.261
40.La Révolution Surréaliste, no. 12, page 59 with reproduction of Max Ernst, Jeanne Hachette et Charles le Téméraire.262
41.La Révolution Surréaliste, no. 12, page 63 with reproduction of Yves Tanguy, L’Inspiration.263
42.Max Ernst, Plus légère que l’atmosphère, puissante et isolée: Perturbation, ma soeur, ma femme. From the series La femme 100 têtes, 1929.265
43.Le Surréalisme au Service de la Révolution (July 1930) no. 1, n.p., reproductions of details of Salvador Dali, L’Homme invisible.289
44.Le Surréalisme au Service de la Révolution (December 1931) no. 3, page 21, drawing of the “silence envelope” by André Breton.297
45.Cahiers d’Art (1932) no. 6/7, page 268, reproduction of Fernand Léger, Silex.306
46.Le Surréalisme au Service de la Révolution (May 1933) no. 5, page 46 with Salvador Dali, “Aspect des nouveaux objets ‘psycho- atmosphériques-anamorphiques.’”307
47.Cahiers d’Art (1930) no. 8–9, page 463.309
48.Cahiers d’Art (1933) no. 5/6, page 215 with reproduction of Max Ernst collage (1920).319
49.Minotaure (June 1936) no. 8, page 22 with reproduction of a decalcomania by Oscar Dominguez.351





超現實主義與女人

超現實主義與女人 Surrealism and Women

超現實主義與女人關係密切,但在其正式展覽或學術研究裡,卻往往又排除女性。女性在超現實主義中,究竟以何種方式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本書從性別角度探討超 現實主義作品,清楚呈現女性在男性主導的藝術世界中,普遍被物化、客體化、邊緣化的困境。藉著嚴肅探討當時女性作家及藝術家的作品,本書不僅凸顯女性創作 的主體性,也重塑女性在藝術史中的地位。

目錄

導言

女性與超現實主義的待解之題 雷伯格

觀看超現實主義女性:我們是個麻煩 考斯

超現實主義與厭女心態 昆斯里

論文

小女孩夢見什麼:布拉西諾的反叛書寫 赫吉

發現你不在尋找的 布拉西諾

歐本漢的超現實主義作品編年-《從毛皮覆蓋的杯碟》到《卡洛琳》 胡伯特

用分叉的舌頭說話:「女性」超現實主義中的「男性」論述 貝爾頓

陰陽同體:與歐本漢一席談 貝爾頓

身體的顛覆-卡靈頓、布拉西諾和曼索爾的肉體意象 卡特納德-黑吉

認同危機:曼索爾的故事體 普雷克夏

曼索爾與埃及神話 德.朱利歐

過渡期間:薩吉的結構派超現實主義 史萊芬.米勒

卡靈頓文學創作中的情感迷離 克利斯汀遜

美女與野獸--卡靈頓、法羅與費妮作品中動物象徵呈現 卡維爾

華倫婷.雨果的超現實作田程 考文

重塑女人慾望意象的世界:耶雷屋雷特的拼貼作品 歐倫斯坦

艾琳.埃格 馬林

聲明 譚寧

超現實主義女性年表 馬林

跡名索引




精彩試閱

5貝爾頓

陰陽同體:與歐本漢一席談

一九八六年春天,我接到了一通電話,由這通電話我得知梅瑞‧歐本漢逝世的消息,享年七十二。我感到一股突如其來的失落感,雖然,我與這位瑞士藝術家僅有一 面之緣。當我把這種感覺告訴我的一個同事時,我卻驚訝地發現,除了她的那件最有名的作品,現收藏於紐約現代美術館的覆蓋著毛皮的杯子、碟子與湯匙之外,我 這位同事居然對歐本漢幾乎一無所知。太多的人之所以知道歐本漢這個人完全是來自於這件作品——在法國這件作品以《毛皮覆蓋的杯碟》之名而聞名——雖然藝術 家個人認為這是她最不重要的作品之一。因此,我決定將我與她之間的一些零碎漫談整理發表,由於並非正式的訪問,目的只是希望愈來愈少人會當她只是個一件超 現實主義典範作品的創作者。

歐本漢在一九一三年誕生於柏林的夏洛騰堡(Charlottenburg),父親是德國人,母親是瑞士人。大戰期間她與祖父母一起待在瑞士。儘管她可能得 到某些來自曾經是印刷業者後來是作家的外婆的遺傳,不過,她直到一九二○至二一年之間才開始拿筆作畫。她到了開始步入成年期的一九二○年代,才逐漸浸潤於 現代主義裏頭。她收集了表現主義者、野獸派和立體派的作品。到了一九三年,她開始考慮作為一個現代主義的藝術家,並且在一些學校的筆記本上,她也做了些 加上拼貼元素的素描。離開學校之後,她開始在巴塞爾工藝美術學校(Basel's Ecole des Arts et Metiers)聽課。在那兒,她認識了兩位對今日的我們而言十分陌生的藝術家,克威肯(Walter Kurtwiemkin)與佐京登(Irene Zurkinden),他們鼓勵她前往巴黎。

一九三二年五月,歐本漢來到了法國的首都巴黎。她在杜得沙路(rue d'Odessa)的一家旅館租了一間房,距離大別墅美術學院(Aca-demie de la Grande Chaumiere)很近,她偶爾會到這兒來上開放的素描課。對她的藝術發展而言,更重要的是她發現了恩斯特的作品,並結識了當時仍與超現實主義者一夥 的傑克梅第(Alberto Giacometti)。一九三三,傑克梅第帶阿爾普(Hans Arp)到她的畫室,而這次的造訪也促成了她開始參與超現實主義團體的展出。這也為超現實主義寫下了新的一頁,因為這個法國的藝術運動原本將女性參與的空 間限定在作為還童女子這樣的次要角色上,只是個可利用的仙女般的繆思,因無邪、年輕而單純的特質而深具吸引力。歐本漢基本上也被視為一個還童女子——當時 她年僅二十歲,但與年長成員在同一個展覽展出,而另一位較不具仙女特質的華倫婷‧雨果則協助加強了這位年輕瑞士女性的藝術家身分。然而,曼‧雷卻以利用她 的形象為樂。他拍攝了她站在一台印刷機旁的裸體照,以便讓印刷機的把手扮演偽裝的陰莖。

歐本漢真正轟動一時的作品還是那件《毛皮覆蓋的杯碟》(圖15),這件作品在一九三六年的時候被阿弗烈德‧巴爾(Alfred H. Barr, Jr.)為紐約現代美術館而購買。儘管如此,這為藝術家很快地進入了漫長的藝術家生涯與情緒的沮喪中。一九三七年,她開始重新檢視自己的人生與職業。雖然 她仍舊與藝術家圈子保持聯繫,並大致上每年都參加團體展,她卻陷入了整整持續七年的低潮期。這段期間,她創作不多,而幾乎大部分的作品也遭毀棄。雖說她從 一九三九到五年之間幾乎都住在巴黎,卻一直到一九五四年,她才開始覺得她自我放逐的生涯應正式劃下句點。這個新階段由她決定重新再一次給自己一個工作室 而拉開序幕,這次地點是選定在伯恩(Bern),她與丈夫拉‧羅謝(Wolfgang La Roche)一起在一九四九年遷入。一九五九年她又再一次引起非議,這次是她在「情慾」的超現實藝術展覽中,利用女性的裸體所創作的就職典禮一作。

她的展覽次數不斷增加,一九六七年斯德哥爾摩現代美術館為她舉辦了一個回顧展。一九七二年她在巴黎成立了一間工作室,不過仍然保留了她在伯恩的那一間。一 九七五年她獲頒巴塞爾城藝術獎。一九八四至八五年之間,她的最後回顧展在巴黎、伯恩、法蘭克福和柏林等地巡迴展出。她死於一九八五年的年底。巴黎,一九八 四年十一月七日貝爾頓:我想以卡通般簡單的方式來開始我的第一個問題:布荷東相信女人就像女神一般,不過,戈蒂埃卻認為女人總是被刻意的作惡所蹂躪、毀 滅。妳認為哪一個比較接近真實?

歐本漢:兩種說法都不對。問題在於男人總是擁有女人。女人既非女 神,也不是仙女或獅身人面獸。這些都是男人的心理投射。男人並非女人的投射物。他們不是英雄,不是土匪強盜或軍人,或其他什麼。愛總是被高估能超越所有, 不管是男人愛女人還是女人愛男人,兩方面都一樣。事實上,我後來發現了兩位非常棒的女詩人貝汀娜‧布雷塔諾和卡洛琳‧梵‧昆德洛德,我發現她們發現得太晚 了,因為所有我身邊的男人都告訴我,妳應該讀讀諾瓦利斯(Novalis)等人的作品。女人是備受寵愛沒錯,但只是以女人這樣一個身分被愛。現在,我並非 一個女性主義者,但是,這樣的情況對兩位具有高度詩方面的能力的作家而言,非常不公平。

貝爾頓:所以,性別的認同在妳自己看來並沒有在作品中扮演什麼角色囉?

歐本漢:男人與女人之間並沒有什麼差別;只有藝術家或詩人的差別。無論如何,性別並不重要。這也是何以我拒絕參加只有女性作品的展覽的原因。

貝爾頓:那麼,愛所扮演的角色又是什麼呢?什麼是這些對愛的高估具有的功能,或造成的影響呢?它與聲色肉慾有無關係?本漢:友誼是婚姻或其他男人與女人之間的關係最完美的衡量標準。純然的聲色肉慾絕對無法使人具有信心。

貝爾頓:尤其是當聲色肉慾成為駕馭的力量或其他東西的煙幕時。

歐本漢:是的。

貝爾頓:這種情況有時候發生在超現實藝術中結婚女人的身上,是不是?

歐本漢:當然,女人的確被莫名其妙地對待,這使得戈蒂埃似乎是正確的——我有他的書,但是,我保證沒讀過。例如說貝爾墨和莫立尼耶(Pierre Molinier)就錯待了他們的女人的身體。不過他們只是一些個案,心理上的一些案例,誤入邪道。你知道的,就是瘋狂。貝爾頓:派崔克‧沃德伯格 (Patrick Waldberg)也是這麼告訴我,不過,馬歇‧金(Marcel Jean)根本就拒絕談這個。

歐本漢:我並不意外。

貝爾頓:讓我們來稍微談一談妳的事業。是什麼原因促使妳到巴黎來?很肯定並非超現實主義?

歐本漢:一點也不是。有一天我生了病,我的父親問我如何計畫我的人生。我說我想要作個畫家。當時我十八歲。他說:「畫家?在巴黎還是慕尼黑?」我選擇了 巴黎,因為佐京登這位從巴塞爾來的新印象主義者,可以將我介紹給蒙帕那斯(Montparnasse)的一幫人。我並不知道超現實主義,不過我收集了一些 表現主義和一些法國學派的作品。雖然,這些都是在我認識超現實主義者前不久的事。那時候的我對大別墅美術學院的教學感到厭煩,而正巧就在那時於街上的大教 堂咖啡屋(Cafe du Dome)遇見了傑克梅第。我畫了一張他的耳朵的素描,另外也用蠟做了一件。後來,我到他的畫室去,見到了他超現實主義時期的雕塑作品。我對他十分佩 服,於是,在一九三三年的秋天,邀他到我的第一個工作室,也就是位於阿雷西亞路(rue d'Alesia)的那個工作室。

貝爾頓:那不是在南方很遠的地方嗎?

歐本漢:一點也不遠,就隔幾條街而已。

貝爾頓:那麼,是傑克梅第將妳介紹給其他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囉?

歐本漢:是的。他到我的新工作室來,後來還帶來了阿爾普。他們邀請我和超現實主義者一起參加超現實主義獨立沙龍(Salon desSurindependants)的展出。

貝爾頓:那是一九三三年的事。妳是否認為華倫婷‧雨果的加入,增加了這個團體對妳的接受度?因為她的年紀比妳大得多,而且她也很不同於一九二年代的超現實主義女性藝術家,她是一位長久以來就被認可的藝術家。

歐本漢:我已經不太記得了。我甚至不太記得這個展覽的內容,儘管我還保留了當時的展覽圖錄。這對我而言已經不是什麼重要的事了。毫無疑問地,我是布荷東那個圈子最年輕的藝術家。

貝爾頓:妳是如何進入那個圈子的?

歐本漢:布荷東邀請我到白色廣場(Place Blanche)的咖啡屋。他在開幕的當天就邀請我了。我當時年輕而深受感動。我們幾乎每天都在那兒見面。他們大部分比我年長得多,有的大我二十來歲。

貝爾頓:妳是否由於這種差異而感到疏離?

歐本漢:我並非「還童女子」,如果這是你實際想要問的問題的話。我十七歲的時候,性方面就很活躍了。所以,並不是由於性別的差異。如果我有感受到任何與 他們之間的距離的話,我想比較是語言方面的問題。當時,我對法文的理解力還不太高。除此之外,我無法真正了解他們所談論的政治話題。

貝爾頓:他們未曾在任何的情況下,特別討論女人的政治角色,是不是?

歐本漢:他們只討論政治的抽象層面。

貝爾頓:他們如何了解妳呢?妳說妳不是一個「還童女子」。那麼,妳的角色是什麼?

歐本漢:這並非政治性的問題。事實上,當我在一九五年回到巴黎的時候,我極少以他們的教條主義、政治性或其他的什麼因素,來看待這些超現實主義者。然 而,部分是由於我的天性使然,應該怎麼說呢?或許可以說是超現實的(surreal)或是超現實主義的(surrealistic)。在我識字以前,我就 在做超現實主義的作品了。我以製作超現實物體而漸為人所知,然而,這些都還只是我所做的努力中的一小部分。我認為我自己是個圖畫的製造者 (picturemaker)。貝爾頓:不過,荒謬的是,《毛皮覆蓋的杯碟》卻被認為是妳的曠世名作。歐本漢:這是現代美術館所傳達的概念!讓我們回到 布荷東和其他人的教條主義來——是他(布荷東)將這件作品命名為《毛皮覆蓋的杯碟》的,並玩笑地與馬內的《草地上的午餐》以及薩切—馬索曲的《穿毛皮的維 納斯》聯想在一起。這是批評家們的文字遊戲,男人們的權力鬥爭!所以,這件作品引人非議的部分並不是由我所創造的。這全然是個意外。從一九三六年開始,我 就開始製作一些毛皮包裹的手飾品來賣錢了。我拿了一些給畢卡索和朵拉‧瑪爾看,他們開笑地說所有的東西都可以用毛皮來包裹——椅子啦,門啦。我補充說餐桌 上的杯子和碟子。我當時只是考慮到物質不同的質地與觸感。後來,布荷東就邀請我參加在哈頓畫廊(Galerie Ratton)的展覽。我只是根據我自己的概念而創造了這些作品。我根本一點也沒有去考慮名稱的問題。我並不介意這件作品現在是以布荷東的命名而傳世。

貝爾頓:所以,並沒有任何遭受布荷東剝削的感覺?

歐本漢:是的。

貝爾頓:妳一年以後離開巴黎,並不是因為這個原因,是嗎?

歐本漢:嗯,是的。因為我花光了所有的積蓄,而我的父母也無法匯錢給我。當時我的父親在瑞士,他在那裏沒有辦法工作。

貝爾頓:妳的內心也開始感到不安。是沮喪嗎?

歐本漢:這個很難說。

貝爾頓:妳零零星星地有些創作。

歐本漢:事實上,有整整一年半的時間,我一件作品也沒完成。然後,我回到了巴塞爾工藝美術學校。在我的作品中總是有某種機械性,例如我在學校中所做的學院派素描;雖然我在好幾年以後才感受到這種特性所具備的消極或積極意義。

貝爾頓:這裏的課程並不像在大別墅美術學院那樣令你感到無聊,是嗎?

歐本漢:不,簡直無聊得可怕。但是,這裏的學習卻非常有用。

貝爾頓:為什麼?(歐本漢揮了揮她的手,沒有回答。)妳的危機期是怎麼結束的?

歐本漢:突然地。一九五四年年底,我突然間重拾了作畫的樂趣。於是,我就去找了一間工作室。

貝爾頓:在巴塞爾嗎?

歐本漢:在伯恩。

貝爾頓:對了,這是當然的,跟妳的丈夫在一起。他協助妳度過危機嗎?

歐本漢:我們不要再談這個問題了,好嗎?只要記住我所說的友誼就行了。

貝爾頓:好的。妳說過友誼比性重要得多。

歐本漢:多多少少吧!但是,有時候我發現這很難用言語表達。一九七五年的時候,我為了寫巴塞爾藝術獎的得獎感言,竟花去了一個月的時間。甚至,三年以後我還在修改它。

貝爾頓:妳在那個感言中表達了強烈的立場,尤其是有關女性藝術家的部分。

歐本漢:是的。我十分感謝這個城市頒了這個獎給我,而我也不斷地強調一個女人要獲得如此的注目,是多麼困難。

貝爾頓:不過,妳說妳不是個女性主義者。

歐本漢:就一般的意義而言,我不是個女性主義者。你也了解,所有的偉大藝術家表現的都是有關全人類的問題。對一個男人來說,陰性特質有助於這方面的表現。在一個女人的體內,也存在著相對的陽性特質。我在得獎感言中所加的一個附註裏,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貝爾頓:妳的專門用語聽起來有點兒榮格學派(Jungian)的味道。

歐本漢:專門用語?我想還找不到足以適切說明這些概念的辭彙。不過,如果說是榮格學派,或許是吧!我在危機期的時候開始閱讀他的作品。是我父親讓我開始注意他的。榮格比佛洛伊德的退化到性,是遠遠超越了許多。女人的問題並非在於她的性別,而是在於她與社會的關係。

貝爾頓:這個概念聽起來有點像傳統的女性主義。

歐本漢:還是有一點不同。我並不認為女人必須變得像男人一樣,或者是採取男人的生活方式。我相信女人其實就是像男人。男人是需要繆思的天才,女人是需要天才的繆思。那是一種雌雄同體。

貝爾頓:說到雌雄同體,妳對曼‧雷為妳拍的照片的感覺是什麼?那張將印刷機的把手戲擬成陰莖的照片。

歐本漢:我不知道。那是曼‧雷的作品。

貝爾頓:妳不認為這件作品在某一方面也是妳的作品嗎?

歐本漢:一點也不。他是老闆。

貝爾頓:這麼說,妳的裸露是他的陳述囉?

歐本漢:是的,除了我內在反叛的本質之外。

貝爾頓:然而,妳所說的內在的雌雄同體和曼‧雷的外在的雌雄同體,一點關係也沒有嗎?

歐本漢:可能是的。一九六年的「情慾」展覽的宴會,對伯恩的朋友們而言,就如同一個春之饗宴。布荷東聽說我曾將食物擺在女裸體上供人食用,於是,要求 我為「情慾」展覽重新作一次。不過,我的原始用意卻被誤解了。於是,一個原本單純的春之饗宴,變成了另一個供男人享樂的女人。在創作者的用意與觀眾的了解 之間,總是存在著無可跨越的鴻溝。

貝爾頓:這就像夢一樣。每個人都會有不一樣的解釋。

歐本漢:或許唯一有價值的一個解釋,是屬於做夢者的那個。

貝爾頓:所以,只有妳可以解釋妳的夢和妳的作品囉?

歐本漢:或許夢是如此。不過它們必須以榮格的方式來分析,而不是用佛洛伊德的理論。榮格對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與原型意象(archetypal images)著墨較多。榮格教導了我,人就是需要與另一個人分享。但是,我的父親就是始終無法了解榮格所說的,男人內在的陰性特質。沒有任何一個男人能 夠了解女人。

貝爾頓:所以,妳的作品和夢不太一樣?

歐本漢:就原理而言,我絕對沒有在作品中試圖呈現我的夢。它們絕對是我內在發展的一個部分。如果說,究竟是不是類似……我也不知道。

貝爾頓:妳那件一九三八年的作品《石頭女人》(Femmepierre)(圖16),外型看起來是躺臥在水邊的女人的樣子,細看卻是一堆石頭。這是原型女人嗎?

歐本漢: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一個石頭女人是不可能動的,但是,她的雙腳浸潤在水中。也就是說,這是一個相對的畫面:沉睡的石頭和流動的水。不過,她不是一個理想的女性。我的另一件作品《珍娜耶芙》(圖17)也是一樣。兩者都不是女人的代表。她們都非常……

貝爾頓:獨特?

歐本漢:就我的狀況而言,是非常獨特的。這兩件作品都是在我的危機期所做的。創作這件石頭作品的當時,我對創作正感到十分無力,而作品中唯一的積極部分是雙腳,這或許和我的潛意識有關。

貝爾頓:這與米羅(Joan Miro)的《農人的妻子》(The Farmer'sWife)有沒有關係?在米羅的作品中,女人的碩壯雙腳將她的豐富本質與肥沃的大地做了聯繫。

歐本漢:一點關係也沒有。男人可以使用完全一樣的塑膠材質,做相同的陳述。就《珍娜耶芙》這樣的作品而言,也是一樣的。我的手臂斷了,就像這雕塑的槳。 我簡直束手無策。然而,就像你清楚知道的,我的手臂並沒有真的斷掉,我要說明的是,這裏要傳達的概念並不是女人,而是我,是我自己。

貝爾頓:如此,我們又回到了榮格的雌雄同體論了。

歐本漢:讓我這樣說吧!我願意相信的是男人和女人在腦子裏是絕對一樣的。當然,女人就生理的部分而言,一般來說是比男人脆弱的。可是,就像狗被用以一種 特殊的方式餵養一樣。女人也是如此。這是我個人的瘋狂想法;但是,假設在一個原始的社會裏,行動較慢的女人被男人捕捉,然後被強暴並懷孕。行動較快的一方 從未有過小孩,於是較慢的一方被男人有效率地「眷養」,並且被臣服。如此一來,男人便可以開始施展權力,不管是雙手的力量,還是工具的、武器的、子彈的、 錢的,或者其他任何東西的力量。

貝爾頓:但是,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文明的世紀裏,一切事情也開始轉變了。

歐本漢:非常緩慢。法國大革命發生在文明的世紀,看看那個時候的情形是怎樣。革命期間,他們簽了平等人權的條例;革命結束之後,他們將這些條例送上了斷頭台,宣告廢止。

貝爾頓:女人必須掌握權力嗎?

歐本漢:總是要不要取得的問題,就像我在得獎感言中所說的。但是不要忘了,女人可以和男人一樣的邪惡。你也知道,我們必須看看目標的背後是什麼。女人若是作為一個抽象的東西而言,並不比男人完美。

貝爾頓:這是妳在某一幅畫中畫上釘在十字架上的陰莖(圖18)的原因嗎?

歐本漢:那原本畫的是個精緻的屍體。這件作品並沒有任何女性復仇的意味。貝爾頓:它令我想到被摩西挖掘出來的魔鬼,像是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寓言。而魔鬼就像是陰莖。

歐本漢:人們總說我製造了很多的魔鬼。(她翻開一本克里格〔Bice Curiger〕的專題論文開始算。)七個或是八個。有些人說,這些魔鬼就是男人。布荷東對這些東西非常著迷。這些令人想到天堂以及男人的墮落。女人總 是受到責備。但是,實際上發生的並不是墮落,而是一種昇華,離開動物的世界。也有人將這些魔鬼視為克里特島女神的代表。其實,這個魔鬼代表一個進入宇宙的 精神昇華。而這個宇宙有一個非常壞的名聲,就是不再因為男人的墮落而責怪女人。(大笑)

貝爾頓:有些超現實主義者似乎不認為比動物高級一點是好的。

歐本漢:人類是唯一賦予生命價值的東西。並不是動物、電視或是足球。我們是大螺旋的一部分,而我們所在的位置是正看著——猶太教?——將女人視為二等公民的傳統結束。

貝爾頓:也是女人作為男人財產之時代的結束。

歐本漢:我們必須是好朋友,所有的男人和女人。

貝爾頓:最後一個問題,藝術在女人的社會革命上,有沒有辦法扮演積極的角色?

歐本漢:是的,因為藝術可以製造精神宣言。當所有的東西都毀滅時,藝術與哲學將永遠長存。

歐本漢女士送我下樓並陪我走了一段路,順便寄信。「好寧靜啊!」她說,「但是,我不喜歡燈光。」當我們握手告別的時候,她請我隨時打電話給她。在那盞燈終於熄滅之前,我一直期望能打這個電話。

《超現實主義者的生活》(1917-32》



超現實主義者的生活(1917-1932)


內容簡介


第 一次世界大戰催生了超現實主義運動,這是一場要求“改變一切”的革命,它對20世紀的法國乃至世界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本書不是一部超現實主義運動的 “正史”,它記述的是年輕的超現實主義者們夢幻般的生活;標新立異的藝術創造與實踐,涉足政治的熱情與困惑,撲朔迷離的情感世界,暖昧不清的內部紛爭。在 1917~1932年的青春時代,他們的日常生活,便是最好的“超現實主義”的藝術創作。

作者簡介︰

皮埃爾‧代克斯,作家、藝術史學家、記者。1948-1972年擔任《法蘭西文藝報》主編。他對超現實主義有著深刻的了解,是畢加索、艾呂雅以及查拉的朋友。他與阿拉貢聯系密切,兩人合作達25年之久;1975年,他出版了阿拉貢的傳記《阿拉貢,求變的一生》。

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 超現實主義的產生
第一章 戰爭
昔日節奏
改變生活
第二章 團體的雛形
奧代翁街
馬爾多拉之歌
阿波利奈爾逝世
雅克‧瓦謝的神秘與再生
第三章 達達、文學與密謀
達達宣言
《文學》問世
洛特雷阿蒙的《詩歌》引起的轟動
密謀與事變
第四章 磁場
首批粘貼畫式的詩歌
兩個人的自動寫作
煩惱的存在之山谷
第五章 活生生的達達
查拉,決裂的主宰者
激進化
您為什麼寫作?
一次失敗的詩會
第六章 分裂時期
艾呂雅和波朗的到來
塞爾塔的聚會
布勒東在伽利瑪
達達和語言
西蒙娜‧卡恩和雅克‧杜塞
第七章 決裂與重組
馬克斯‧恩斯特的證明
在“獨一無二”的書店的預展
審判馬雷斯及私人事件
達達禁止審判
穿軍裝的陌生人邦雅曼‧佩雷
第二部分 特殊發現
第八章 達達之後
西蒙娜和安德烈的“不安定”的生活
1月3日的號召
布勒東和查拉的決裂
新成員和“朦朧運動”
三口之家
第九章 靈媒的參與
從妓院獲得的靈感
詩歌創作區域
精神瀕臨崩潰
第一次革命號召
第十章 捍衛無限
日常生活中的奇異事物
離經叛道
第十一章 向宣言方向發展
“尊嚴是多麼令人無法忍受……”
阿維農少女
艾呂雅的失蹤
團體旅行
朦朧運動的結束
第三部分 超現實主義革命
第十二章 超現實主義革命
第十三章 參與政治
第十四章 阿拉貢、德里厄、布勒樂和列寧
第十五章 南希‧居納爾與加入共產黨
第十六章 娜佳

第四部分 激進化和政治的陷阱
第十七章 阿拉貢焚書
第十八章 傷風敗俗
第十九章 最後的《宣言》
第二十章 團體的分裂
結束語
參考書目
本書主要人名法漢對照表
譯後記




Julien Gracq  (部分 待完成)
現在還未查此君與華文界關係 如果你知道 煩請告之


French author Gracq dead at 97

French author Julien Gracq has died at the age of 97. His family said that Gracq died on Saturday in hospital near his home in western France. Gracq, whose real name was Louis Poirier, was one of the last links with the pre-World War II Surrealist movement. In
all he wrote some 20 books, the last, called "Entretiens" or "Interviews", in 2002.






http://www.afpbb.com/article/life-culture/culture-arts/2329430/2474348
有照片

【12月24日 AFP】フランスの作家、ジュリアン・グラック(Julien Gracq)、本名ルイ・ポワリエ(Louis Poirier)氏が、仏西部にある自宅近くの病院で亡くなった。97歳だった。23日に家族が明らかにした。

 1938年に出版された最初の著書『アルゴールの城にて(Au chateau d'Argol)』は、当時のシュールレアリストの旗手、アンドレ・ブルトン(Andre Breton)から好意的な論評が寄せられた。後にグラック氏はブルトンと親交を結び、強い影響を受けることになった。

 ニコラ・サルコジ(Nicolas Sarkozy)大統領は、「20世紀にフランスが生んだ最も偉大な作家の1人で、流行や社会とは隔絶した世界に生き、独創的な思想体系を構築し、一連の力強い作品を生み出した」と賛辞を贈り、故人の功績に敬意を表した。(c)AFP

hc:「到"讀書公園"…..《沙岸风云》92年张泽乾译的。又是一本恰好错过而机不再来的好书
说到格拉克,《林中阳台》中译本遍地都是,但这是他现实主义转型后的东西,感觉虽然充满诗意,却不是我最喜欢的类型。

超现实主义运动在文学领域特别是小说界在今天看来虽然没有太多经典的作品流传(布勒东《娜嘉》和格拉克《在阿尔戈城堡》《沙岸风云》算是其中精品),但影 响深远,一方面从精神上鼓舞了日后法国文学的不断创新,另一方面从技法上直接促使意识流,美国垮掉派和黑色幽默等派系对它的继承与发展。」

鍾 漢清
Hanching Chung (or HC/ hc)



Miao:「此君唯一有可能跟中國沾上點邊的

就是:他26歲時曾加入共產黨

但於3年後(1939年德蘇間訂互不侵犯條約)後就退出了

不知道是否在那段時間跟Maoism & chinoiserie起上了點干係???



hc補


Works

    Au château d’Argol, 1938 (novel) (English translation : The Castle of Argol or château d'Argol)
《在阿尔戈城堡》André Breton 說: 在此小說中可以看到超現實主義第一次自由地回溯 目的是在與過去生動而豐富的經驗{hc案 浪漫主義等等}進行對比 從感情和理智的觀點估計它所征服的範圍



  • Un beau ténébreux, 1945 (novel)陰鬱的美男子
  • Liberté grande, 1947 (poetry)巨大的自由
  • Le Roi pêcheur, 1948 (play)漁夫國王
  • André Breton, quelques aspects de l’écrivain, 1948 (critique)
  • Le Rivage des Syrtes, 1951 (novel) (English translation : the Opposite shore)

The Opposing Shore (1951, tr. 1986)
Le Rivage des Syrtes, 1951 (novel) (English translation : the Opposite shore)

我對於英文翻譯和中文的(《沙岸风云》92年张泽乾译)差異有興趣
希望rl或miao等解釋一下

(rl) "Le Rivage des Syrtes指非洲北部海岸之流沙邊緣(岸)"
Syrtes: pl. of Syrtis
les Syrtes, n. de deux bas-fonds sur la côte nord de l'Afrique entre Cyrène et Carthage.

Syrtis: ref. http://www.bartleby.com/81/16170.html
Ex. Quenched in a boggy syrtis, neither sea Nor good dry land. --Milton.


miao: ".....這個Syrtes(西爾堤)沙岸位於利比亞....
(作者在書中捏造了另個國度)....."



日本譯本由下文可知Syrtes採音譯
 10年生まれ。高等師範学校を卒業後、高校教師となり、38年に小説「アルゴールの城にて」を発表、シュールレアリスムとドイツ・ロマン主義を融合した と絶賛された。文壇の交友を嫌い、代表作「シルトの岸辺」は51年、フランス最高の文学賞とされるゴンクール賞に選出されたが、受賞を辞退。定年まで教師 生活を続けながら、創作に当たった。(パリ共同)

{大陸出的中文書名為"沙岸風雲"} 可能自認為是音譯的略語

  • Prose pour l’Etrangère, 1952
  • Penthésilée, 1954
  • Un balcon en forêt, 1958 (novel) (English translation : a balcony in the forest) 林中陽台 (世界夢...)
  • Préférences, 1961 癖好
  • Lettrines, 1967 大寫字母
  • La Presqu’île, 1970
  • Le Roi Cophetua, 1970 (novel) (English Translation: King Cophetua); it inspired the film Rendez-vous a Bray, directed by Andre Delvaux
  • Lettrines II, 1974
  • Les Eaux Etroites, 1976
  • En lisant en écrivant, 1980
  • La Forme d’une ville, 1985
  • Autour des sept collines, 1988
  • Carnets du grand chemin, 1992
  • Entretiens, 200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