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7 淺談柳宗悅的『民藝』與台灣行 2018-10-07 漢清講堂
《日本民藝紀行——台灣升級版 首度翻譯『民俗台灣』柳宗悅踏查筆記》台北:遠足,2025
《日本民藝紀行——台灣升級版 首度翻譯『民俗台灣』柳宗悅踏查筆記 頁265~304》台北:遠足,2025 (2013/16/19不同書名) 。
Japanese design, known for its beauty and functionality, is highly regarded around the world. We explore the craftsmanship, the people who sustain it, and the philosophy at its core.
田庄司Shōji Hamada (1894年—1978)日本陶藝家。人間國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濱田庄司(1894年12月9日—1978年1月5日)是日本陶藝家[1]。人間國寶[2]。出生於神奈川縣[3]。文化勳章・紫綬褒章獲得者[4]。DescriptionShōji Hamada was a Japanese potter. He ha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studio pottery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a major figure of the mingei movement, establishing the town of Mashiko as a pottery centre. In 1955 he was designated a "Living National Treasure". Wikipedia
Born: December 9, 1894, Tokyo, Japan
Died: January 5, 1978 (age 83 years), Mashiko, Tochigi, Japan
新陶瓷 匠/藝術家 八木一夫(Kazuo Yagi;1918-1979)司馬遼太郎 海上雅臣 《現代陶藝——八木一夫前後》 Ceramists: .Doyle Lane...The New Ceramics: Trends and Traditions [Dormer, Peter] 海上雅臣《現代陶藝——八木一夫前後》《棟方志功——美術與人生》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1208804319693480
新陶瓷 匠/藝術家 八木一夫(Kazuo Yagi1918-1979)司馬遼太郎 海上雅臣 《現代陶藝——八木一夫前後》 Ceramists: .Doyle Lane...The New Ceramics: Trends and Traditions [Dormer, Peter] 海上雅臣《現代陶藝——八木一夫前後》《棟方志功——美術與人生》
(Kazuo Yagi, 1918~1979)。
Amazon.com
https://www.amazon.com › New-Ceramics-Trends-Tra...
終わりきれない「近代」 : 八木一夫とオブジェ焼
八木一夫 司馬遼太郎 天才補新陶瓷伯納德
八木一夫:現代陶藝
作者: (日)海上雅臣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2018/10/01
語言:簡體中文
自明治維新起,來自西方國家的各種影響對日本可謂無孔不入,藝術界亦如是。二十世紀初,西方藝術家巴納德理奇來到日本,一邊教授西方銅版畫的藝術技藝,一邊學習日本陶瓷藝術,並與富本憲吉、柳宗悅、河井寬次郎、濱田庄司等藝術家互相切磋,為日本陶瓷界帶來新風,亦為後進者鋪好了發展的土壤。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日本陶藝迎來蛻變的時候,那就是八木一夫的登場。他把陶泥自由地捏成了無用之用的陳設品,是為“陳設陶”,對陶瓷從杯盤碗碟等實用工藝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走向造型藝術的過程,踏出了劃時代的一步。
八木一夫,作為“走泥社”的創始人,是日本從傳統器物性陶藝向非實用的前衛陶藝轉型的關鍵人物,也是世界前衛陶藝的先驅,標誌著日本現代陶藝真正意義上的崛起。以八木一夫為里程碑,後起之秀如雨後春筍不斷湧現,加守田章二、三輪龍作、寺尾恍示,等等,以各自的藝術姿態,競相抒懷各自的詩篇,令日本陶藝百花齊放。
本書以四個篇章,探討了日本現代陶藝的起源,八木一夫“陳設陶”的誕生,以及八木一夫對日本現代陶藝的影響。在敘述八木一夫藝術生涯的同時,對其作品、創作特點、創作的心路歷程,以及其在日本現代陶藝史上的地位作出了詳細的論述和評價。
日本陶艺家
八木一夫(1918年7月4日-1979年2月28日),生于岐阜县,是陶艺家八木一草的长子。八木一夫不但是日本陶艺界划时代的巨匠,而且在世界陶艺发展史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文名八木一夫出生日期1918年7月4日逝世日期1979年2月28日出生地岐阜县身 份陶艺家八木一草的长子
目录
1 人物生平
2 作品一览
3 艺术历程
人物生平编辑 播报
八木一夫16岁时举家移居五条坂。八木一夫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从小才华横溢,而是位时常感到自卑并不擅长画画的少年,但他却有着音乐方面的天赋。由于家学的关系,八木一草决定让八木一夫去京都市美术工艺学校学习雕刻。其目的除了反对当时的以彩绘为中心的日本陶瓷教学体系外,关键的一点还是因为八木一夫的绘画能力较差,想培养他向立体造型方面发展。可在这个雕塑班,八木一夫仍是成绩最差的学生。毕业后八木一夫进入商工省陶瓷试验工厂,有幸结识恩师沼田一雅(沼田是当时日本陶塑领域的代表和权威,且与罗丹进行过交流),进入其主持的“日本陶塑协会”学习。但其后几次参加“日展”、市美展的落选,给八木一夫以沉重的打击,心情极为低落,自卑感也达到了极点。1939年21岁的八木一夫应征入伍,不久染上肺炎住院。在台北治疗期间,病痛、医院的环境和每天用的铝餐具都使八木一夫的心情极为不安。然而,一次偶然用窑场捡来的陶器皿用餐,使他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第一次感受到了粘土和人亲密无间的关系。他后来曾说正是这种体验使他对陶器的感觉和认识彻底得到改变。康复回国几年后,1946年与中岛清、伊东奎、大森淳一、山田光、田中一郎等组成了对日本现代陶艺影响深远的“走泥社”。由此开始了日本现代陶艺的新旅程。
1954年八木一夫的作品《萨姆萨先生的散步》成为日本现代陶艺史上的里程碑。萨姆萨是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中的主人公,一夜之间由人变成昆虫。八木一夫的这件作品如萨姆萨一样彻底地将自己的艺术风格进行了蜕变。八木一夫过去的作品,多采用线描绘画技巧,在白化妆土上用黑色来做装饰,明显地受到中国宋代磁州窑及朝鲜的粉青沙器的影响,纹饰上也存有米罗风格的渊源。《萨姆萨先生的散步》已经远远地超越了这些语言,脱离实用性而走向纯粹。我们都知道,传统中辘轳成型是陶艺制作的必备条件,拉坯使作品变得规规圆圆,左右对称。器皿的实用本身也规范着作品的形态。但八木一夫在《我的自述传》中却认为:“如果要忠实地服从自己的心情创造,应该脱离传统陶瓷工艺过程。我想现代人的心理情感和这个世界,如果用古文来陈述,怎么也表达不了。根据这些想法,我走向了所谓超现实立体造型,从此我可以自由自在地自我展开。”《萨姆萨先生的散步》不是一件普通作品,在艺术史中应该占有一席之地——“她”的出现,犹如一座醒目的路标,将陶艺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犹如毕加索《亚威农少女》对美术史的影响。《萨姆萨先生的散步》虽然具有现代雕塑的造型因素,但陶艺是由粘土与火来最终确认并展现美感的。特别是这件作品上了灰釉之后,又通过龙窑中烧成,那古雅、朴实的色泽、质感是陶瓷所独有的,并直通日本传统陶瓷的本源,这个本源让中国的陶艺家们感觉到如老朋友般的亲切。八木一夫经常强调“我与粘土的关系可以说是生命共同体。这是我最坚强的地方,也是我最软弱的地方。无论如何,我只想纯粹地对待粘土…”。这正是日本式陶工的渊源。
《萨姆萨先生的散步》不仅为八木一夫赢得了声誉,也是他横溢才华真正展示的开始。其后他创作了一批又一批让现在的人们还为之激动的作品,如《碑·妃》、《云的记忆》等。
八木一夫不断地将自己融入粘土之中,倾听粘土的声音,感知粘土与生命深处的渊源。这种纯粹的方式和净化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他要表现和把握那更本源、更直接的陶艺之美。于是他尝试低温烧制作品和无釉陶器,最终找到了黑陶。黑陶对中国陶艺家来说是最平常不过的一种材料,由于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有让世人惊叹的黑陶技艺,故直至今天,人们还很难从辉煌的阴影中走出来。而此时的黑陶使八木一夫给自己充满才情的大脑安上了自由的翅膀,创作了《偶像》、《风月》、《SOS》、《示》、《教义》等一批黑陶作品。黑陶的黑色是用松叶、树枝等熏烧之后,烟黑吸附在坯体上面产生的颜色。与黑釉不同,釉的黑是把人的视线停留在表面上,“拒绝”视线和感知的深入;而黑陶的黑是把人的视线引向深处,有一种沉默的吸引力。黑色是任何颜色中最本质的色彩,是“精神的代言人”。八木一夫正是利用黑陶的这种“代言”魅力。将他的情感融进并封闭在自己的作品里,让人感到如宗教符咒般的昭示。
八木一夫在晚年时手指患风湿病,有时连餐具都拿不住,但他却创作了《示》、《男子头像》、《教义》等多件作品,其间透出的寂寞与孤高让人心颤。1979年2月28日,因心脏病突发,八木一夫真正地将自己交给了泥土,完成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件杰作。
作品一览
艺术历程
八木一夫对现代陶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不仅让现代陶艺脱离了实用功能而走向纯粹艺术性,他还将陶瓷制作工艺的种种痕迹和过程充分展示,并作为一种美的形式被人们广泛地接受。他的这些全新作品的审美渊源是维系传统的,但审美指向却面向未来。由此,八木一夫的艺术历程对我们中国的陶艺家来说则更显出意义所在。八木一夫之所以能成为八木一夫,以下的几点可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他的作品和他的心路历程:
从小对音乐的热爱。他常常拿着零用钱去咖啡馆倾听贝多芬的交响乐。从古典音乐到现代音乐,他都广泛关注,并以自己的音乐感知进行音乐评论。他有很好的嗓音,有时酒后,利用身边的物品演奏“现代音乐”,如拍打麦克风,录下别人漱口发出的声音,即兴创造。音乐给他带来的丰富想象力和对他心灵的抚慰是非常有益的。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音乐的渊源。
对摄影的执着。八木一夫一生拍了数量可观的照片。这些照片充分展示了他卓越的才华。作品的构图、意境均证明了他把握对象的敏锐性,不仅是照片而且还包括录像。他对摄影的论述早已超越了陶艺家的领域。
对弱智儿童的教育。八木一夫在1954年,为弱智儿童在近江学园教授陶艺制作。这些孩子们纯粹的造型能力和对泥土的天然热爱,深深打动了八木一夫。他曾回忆说:“他们创造的作品一点也不亚于毕加索,孩子们的想象力简直让人吃惊。”也许正是这种体验,八木领悟到了纯净心灵与解放思想的因果之源,并不断创造出新的作品。正是这一年《萨姆萨先生的散步》问世。
与米罗的会晤。1966年米罗来到日本,八木一夫随同他访问了京都名胜古迹桂离宫和信乐烧窑址等地。八木一夫确信米罗并不采用别人的意见看事物,对久负盛名的桂离宫名胜古迹漠不关心,只是以自己智慧的眼光诚恳地对待他所关注的事物。八木一夫曾说:“如果认为米罗作品上的线条是即兴和偶然的出现,那是错误的,米罗对它们有明确的把握能力,并自由地将这些内心之线充分展现出来。”与大师米罗的交往,使八木一夫受益匪浅。
对酒的喜好。八木一夫喜欢喝酒在日本陶艺界是人人皆知的事。他常说酒能带给他愉快的心情和创作灵感。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概述图册(1)
八木一夫的概述图(1张)
1 人物生平2 作品一览3 艺术历程
作者介紹
海上雅臣,日本人,1931年出生,1974年創立藝術工作室UNACTOKYO,成立美術愛好者聯誼會“六月風”,從事出版美術書籍、製作美術記錄影片、舉辦展覽會等活動。1994年的《守貧揮毫三十年》獲第十六屆義大利阿索羅國家美術電影節大獎。2002年獲第九次日本現代藝術振興獎。
著述有《棟方志功——美術與人生》《現代陶藝——八木一夫前後》《井上有一——書法是萬人的藝術》《井上有一作品編年總目》(三卷本)等。
楊晶,留學東京大學文學部日本近代政治史專業,美國華盛頓大學傑克遜國際問題研究所訪問學者。先後任職於中聯部亞洲局、中國國際交流協會、中國青年國際人才交流中心,現從事翻譯工作,譯有《世界系統》《周佛海日記》《千年一歎》《文化苦旅》等。
李建華,留學廣島大學文學部日本近代文學專業。先後任職於中聯部亞洲局、中國駐日使館、日本禪文化研究所,創建北京同心社文化有限公司。著有《聖域巡禮》,譯有《雁棲塞北》《夏天的諾言》等。
楊晶和李建華二人迄今合譯著作多部,有《冰點》《次郎的故事》《日本政治》《中國人的思想構造》、《造型的誕生》《疾風迅雷》《亞洲的書籍、文字與設計》《多主語的亞洲》《煙鬥隨筆》《悠悠大河》《登山的智慧》《和顏愛語》等。
The New Ceramics: Trends and Traditions [Dormer, Peter] on Amazon.com. *FREE* shipping on qualifying offers. The New Ceramics: Trends and Traditions.
新陶瓷 匠/藝術家 ceramists: .Doyle Lane...The New Ceramics: Trends and Traditions [Dormer, Peter]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816354623175919
田庄司Shōji Hamada (1894年—1978)日本陶藝家。人間國寶。
They Hold Weeds, and an Artist’s Sublime Vision
The ceramist Doyle Lane created a universe of colors and shapes with his ‘weed pots,’ 100 of which form his first solo show in New York, at David Kordansk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