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憲文" 曹永和院士訪問紀錄 頁183-85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周憲文(1900年-1989年5月23日),台灣經濟學家、社會科學研究者,浙江黃巖人。
日本京都帝國大學經濟學專攻畢業。
1946年1月應陳儀邀到台灣,2月5日被同鄉羅宗洛(時任國立臺灣大學代理校長)聘為台大法學院院長(首任),並兼南方人文研究所所長。
台大陸志鴻校長上任後,改請陳世鴻任法學院院長。
1946年11月16日,陸志鴻校長任內,南方人文研究所和南方資源研究所停辦,周轉到臺灣銀行籌設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做主任。
做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主任期間,創辦《臺灣經濟金融月刊》,主編《臺灣文獻叢刊》、《臺灣研究叢刊》、《經濟學名著翻譯叢書》、《西洋經濟史論集》、《西洋經濟學者及其名著辭典》。
----
http://blog.ylib.com/lai/Archives/2008/04/11/5852 賴建誠@YLib Blog
臺灣研究文獻的重生者:周憲文先生
1生平
周憲文先生(1908-89),原籍浙江省黃巖縣,1931年畢業於日本京都帝國大學經濟學部,旋被聘為中華書局編輯,主持新書出版,兼事《辭海》編輯。九一八事變發生,中華書局創辦《新中華》半月刊,意在鼓吹備戰。總經理陸費伯鴻原擬定名為《中國與中國人》,因周氏反對,改稱《新中華》(見〈陸費伯鴻先生年譜〉)。1933年出任中華民國駐日本留學生監督。回國後任國立暨南大學教授兼系主任、院長及福建分校主任。抗戰中期曾在重慶,一度主編《時代精神》月刊。上海淪敵,東南聯合大學籌備委員會成立,任副主任。抗戰勝利,出任臺灣省立法商學院院長,兼國立臺灣大學法學院院長及人文研究所所長。旋籌設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專事研究臺灣經濟。(以上節錄自臺北中華書局《當代名人錄》)
2追念
我第一次聽到周先生的名字,是1971年(大約是5月)上大學一年級「經濟學原理」時,吳克剛老師介紹剛出版的《臺灣經濟金融月刊》(7卷5期),說這一期是英國社會改革者,也是後人尊為合作經濟學說之父的歐文(Robert Owen, 1771-1858),誕生兩百周年的紀念特刊。吳老師大略說明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的性質、出版品,以及周先生的事蹟。我好奇買了一本,趣味濃濃似懂非懂看了一陣子,覺得很有親切感,至今還保留著。我從吳老師談論的往事人物中,增加了對周先生的敬意。當時才大學二、三年級,只當故事聽,沒懂得深刻的 意涵。那時保持高度興趣的,是周先生主持的臺銀經濟研究室,出版「經濟學名著翻譯叢書」。當時經濟學界的出版物尚不發達,古典經濟學的著作更是缺乏。那套 叢書提供我另一個世界,和我同時代或更早期的人,也有許多人得惠於這些翻譯。1972年周先生主編的《西洋經濟學者及其名著辭典》,更是惠我良多。
大約是1974或1975年 的冬季,我在唸碩士班,常和吳老師以及他的老、中、青朋友,到處登山談話,增廣不少見聞。有一次,在臺北公路東站等車往七星山。吳老師介紹一位手拿杖子理 平頭笑容滿面的老先生,說這位就是周先生。因為同時也介紹給其他人,我致意之後站在一邊,端詳起這位久仰的人物。第一印象是相當豪放,但健康狀況不頂好。
吳老師平日注重營養、保健、運動,說周先生肉類吃太多,蔬菜吃太少;在書桌和牌桌的時間太長,陽光太 少,應多出來和我們到處走走。周先生從褲袋拿出他的萬步錶,說他規定每天行萬步、(譯)寫兩張稿紙(一千字)。若沒寫完預定的字數,第二天一定補足,這樣 生活就規律了。我覺得他很有意思。
那次七星山之行,開始時聽大人談天說地,中外古今,興味盎然。中午吃過東西,風和日麗。周先生把席子一攤,不久就呼出聲音,這麼好睡真令人羨慕。下午續行,也稍熟悉,請教他一些問題。他的心情不錯,告訴我正在譯H. Faulkner的《美國經濟史》(第8版)。我正好知道幾本類似的書,他有點興趣,就談得更多了。
那時他已經大量寫作世界名人年譜(以經濟學人為主),有一次正在寫法國文學家福樓拜(Gustav Flaubert, 1832-81)的年譜,有材料和文字上的問題找吳老師幫忙。吳老師知道我正熱中學法文,對這些事感興趣,要我出點力。
後來我去服兵役,就少連絡。1979年11月, 我赴法前夕和吳老師約好去看他。我先到他金山街的住家,他引我看他的書房,書籍文具稿紙滿屋子,報紙攤一地,他笑笑說太懶散,我倒覺得他是個有意思的人。 他指著一批在臺灣出版過的書,有編的有寫的有譯的,這些我已略知。他送我好幾本新出的書,題了字署名送我,祝我「鵬程萬里」,「赴法研究經濟史敬贈留 念」,我很寶貝地致謝收下。
我拿出一本舊書攤買的《世界經濟學說要義》(1939),那是他在抗戰期間的著作,若他手邊沒有,我想物歸原主。他說他正好有,我就當紀念品留著了。不久,吳老師到了,談了一會,我抱著一堆他送的書,一起坐計程車去頂好市場的陶然亭。周先生請我們吃北平菜,席間又增長些知識,更體會梁啟超說「耳食」之學的重要。
1979年底,我先到巴黎的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之後去比利時新魯汶大學,和周先生通了幾次信。其中代他找幾本猶太人經濟活動史的書,這段經過他記載於《西洋經濟史論集》(第1輯)〈猶太人的經濟繁榮時代〉文首。周先生的書中,常見對這類不足掛齒的事,這是他一向態度明確的作風。
1982年夏,我回臺和吳老師請他吃素食,兩年多未見,他們都沒有明顯的改變。那次沒談太多,不久我就回比利時去了。1985年元月,我到新竹工作,在臺北的時間少。過了將近一年,才從吳老師處得知,他中風住進中華開放醫院半年。我們去看他時,上半身還好,神智清楚能談話,但鄉音加上躺著說話,有些細節聽不太明白。因為有周先生的朋友同事在場,我們未久留。
之後過了一整年都沒去打擾,向醫院打聽,說已回家療養。我那時想,周先生的文字活動,大概就這麼結束了。他的《西洋經濟史論集》(第5輯),已經進行42篇但仍未校印,恐怕是他掛在心上的事吧。1987年元月,我正好有一小段空檔,想到周先生的文字工作豐富,尤其來臺之後對臺灣文獻的苦心,實在值得後人感激,就整理出一篇文稿,留著等以後再改。
今年(1990)元月中,聽到周先生去世的消息(1989年5月23日病逝)。想到最近兩三年來,臺灣研究成了熱門,而周先生的功勞卻被低估或甚至被忽略了。於是整理前稿,感念他對臺灣文獻的保存之功,以及對經濟學名著翻譯的貢獻。
3貢獻
經濟學界和歷史學界的學子與研究人員,最感激周先生的,是他在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的出版物。對經濟學相關的讀者,最有用的當然是「經濟學名著翻譯叢書」、《臺銀季刊》 、「臺灣研究叢刊」,還有許多資料性或專業性的叢書,如「銀行研究叢刊」。歷史學界則受益「臺灣文獻叢刊」不少。這些刊物的創辦過程,在周先生的文集《稻梁集》〈匆匆二十四年〉已有詳細記載。以下錄述部分,說明他的原旨以及遭受的困挫。臺銀經研室(初名金融研究室,1946年成立),以及上述的那些刊物,都是周先生「一手造成」。在他20多年任內,該室的「工作範圍,只有延伸,而主旨未變;此一堅持,良非易事。」他有兩項主要方針:「第一,我們的研究,必須完全科學的。所以對於一切宣傳性、一時性的應付工作,我們不能浪費寶貴的時間與僅有的人力。我們的研究,是偏於學術性的,並求儘量提高學術的水準。第二,我們也因受上述人力與時間的限制,所以不能不把我們的工作目標縮小在『臺灣經濟』這一範圍以內。那就是,我們的研究對象,限於經濟;我們的研究地區,限於臺灣。」(《 稻梁集》頁199)。
他碰到的困難,除了事務上的,還有政策上的,其中以「臺灣文獻叢刊」的編印最明顯。該叢刊自1957年8月開始出版,1972年12月停刊,共309種計595冊。 他的宗旨是:「印行『臺灣文獻叢刊』,拿清代有關臺灣的私人著述(特別是未經印行的抄本)彙編問世。這一工作,對於臺灣研究者,毫無疑義,有其必要,至其 內容,不僅包括臺灣內涵之歷史、地理、文物、風俗、人情,而且外延至直接與臺灣有關的史地背景,特別著重鄭成功光復臺灣故事;近且擴展到明崇禎朝以及南明 史事。論其體裁,則上自唐、宋、元、明時期之文,下逮日據時期之作,舉凡詔諭、方志、奏議、紀事、書牘、日記、碑傳、文集、詩詞及雜著,無所不包,其中不 乏所謂『孤本』,史料價值極高。」
他的困擾是:「以一銀行印行此一叢刊,不無踰越之感;所以當初頗受責難,指為『浪費公帑』,幾乎『朝不 保夕』,去年責難又起,今年則更厲害,嚴令停止,不復通融,至於本叢刊在中國文化史上,特別是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價值如何?這當留待社會人士的公斷。如其果 為『浪費公帑』(這是本叢刊經常所受的責難),則我個人應負完全責任,絕不推諉。」(《稻梁集》頁206-8, 932)。
在「經濟學名著翻譯叢書」方面,他的主旨是:「試以經濟學為例,凡是『現代的國家』,每一外國名著,總有幾種譯本。但是,我們到那裡去買Smith的《國富論》?何處去找Ricardo 的《經濟學》 及《賦稅原理》?誰曾譯過Marshall 的《經濟學原理》?我想有兩件事,是不能不做的。一是各種名著的翻譯,有系統地翻譯;一是各科辭典的編輯,有計畫的編輯。不此之圖,空談文化,勢必是離開時代,『隨日而遠』。想不到的,1960 年(49年)7月, 尹仲容先生出任臺灣銀行的董事長。由於他的重視而且真正懂得研究工作,我們提出了翻譯經濟學名著的計畫,豈止『片言立決』,而且破格提高了翻譯的報酬。至 於譯本的選擇,則不論古今,即不論是幾百年前的舊書,或是最近的新書,但須具有所謂『畫時代』的意義。翻譯工作的進行,係逐年提出計畫。譯書的範圍,目前 尚限於經濟理論方面,正逐漸向經濟史與經濟學史方面發展。」(《稻梁集》頁209-10, 212)。
當時的經濟情況並不好,有人批評周先生浪費公帑,竟花大本錢去翻譯老骨董,現在幾十年過了,更可看出他 當時的見識。他的初旨是以「名著」為主,但他離任後,竟然連「統計學概論」這類的「名著」也收了進去!嚴格地說,後來的包容性寬廣了,其中也有純是大專教 科書。某些名著已由某人約譯,但幾十年下來仍未見蹤影。聽說若已有人先登記,別人就不好重譯,這倒不合理。
另一本值得一提的,是周先生主編的《西洋經濟學者及其名著辭典》(1972)。我所知道的經濟學辭典,或以領域(個體、總體、財政等等)為主,或以名詞,或以人物來編,周先生的構想倒是新穎:以人物及其著作為主。此外,還附書名索引,全書共1,166頁,約120萬字。
他約集46位臺灣學者,介紹475位世界名經濟學者的著作644本。最早的一位生於1483年,最早出版的名著是1524年,另附照片176幅。在品質方面,他說:「部分條文,確是『擲地有聲』,衡諸國際標準,絕無遜色。」另一項意義是:「四十年前,我出校門,進中華,當編輯,主編過一本《經濟學辭典》,四十年後,我退休,再編《西洋經濟學者及其名著辭典》,也是人生之一巧遇。」
4綜觀
以上所述是他的「公務」,現在看他來臺後的個人工作,可分兩類。一是著述:主要的有《稻梁集》、《臺灣經濟史》、《中外學人年譜集刊》,其他如《農醫與工醫》等,詳見下文的資料。二是翻譯,可分兩種:一是在「經濟學名著翻譯叢書」的21本;二是《西洋經濟史論集》的五冊編譯。以下綜述他來臺灣之後的主要著述。一、《稻梁集》,上下冊,內分〈雜文篇〉、〈序跋篇〉、〈譯述篇〉。他的〈自序〉說:「少好塗抹,積習 難改;自來臺灣,二十餘年;約略估計,復數百萬言;災梨禍棗,一無是處。現在年近古稀,轉瞬就要『退休』;因以歷年舊稿(除已印單行本者外),彙編印行, 告一段落。題曰『稻梁集』,非謂本書有何可取之處,乃謂此集之作,全為『稻梁謀』。」
二、《臺灣經濟史》(編著)。收集過去編寫有關臺灣經濟活動的文字,從原始發展到荷蘭、明鄭、滿清、到日據結束。他從日、外文相關的史料中,編寫臺灣經濟方面的記載。在資料上,對想研究臺灣經濟過程的人,提供初步的構圖與有用的資料。
三、《中外學人年譜集刊》。這是多年來寫作的年譜(包括從前已出過單行本的部分),共約180篇,集成五冊。嚴格地說,是簡譜短篇之作,提供許多可查詢的便利。
四、《經濟學名著翻譯》。前後共21本,早期以古典經濟學著作為主,如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後期轉入一般經濟史、各國經濟史(英、美、日、印尼等),以及其他(見書目部分)。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國富論》(下冊由張漢裕先生譯)。這個譯本到1981年已有6刷,並非沒有讀者,也不完全「浪費公帑」。這21本的譯序中,有些個人的感懷與心境記載。
五、《西洋經濟史論集》(1982第1輯,1987第5輯,但第5輯未完成,約7百頁,1-4輯各約9百頁)。他在每篇文後,都注明譯自或改寫自某學人的文章,卻都沒說明該文的原名及出處。很可能是採自日本岩波書店的「西洋經濟史講座」(5冊),但也添加一些材料,如上文提過的第1輯中〈猶太人的經濟繁榮時代〉,似乎是他的主意。另有一本,是他據岩波書店《西洋經濟史講座》第5冊《史料、文獻解題》抄譯、刪除不適之處(主要是避開馬克思之類),名為《西洋經濟史史料及文獻題解》。本書提供不少重要的書目及其要點,多較屬於古典的書刊,目前臺灣能直接由受惠的恐怕不多,我們對這個領域還太陌生。
5結語
周先生的學術工作,可說是以「基礎文獻」為主要貢獻:包括翻譯名著,編印史料、經濟學人及名著辭典。來臺後較少從事學術專題研究,他在「年譜」方面的投入,也是以資料為主。他是學術研究的鋪路者,從本行經濟學做起,旁支到與臺灣相關的歷史文獻,給「蓽路藍縷」的學術環境,長久辛苦地鋪上一條起飛前所需的小跑道。
1990.5.25《中國論壇》30卷4期
附錄:周憲文先生著譯書目表
以下所輯著譯書目,分大陸時期與臺灣時期,前階段資料較不齊全,後階段相對較完整,請指正補充。壹、大陸時期
下列資料取自周憲文編著《世界經濟學說要義》(1939),有些無法看出是譯或著,大多數的出版年分不明。
1《經濟學辭典》,中華書局,1937。
2《經濟本質論》,商務印書館。
3《社會政策新原理》,中華書局。
4《商業概論》,中華書局。
5《經濟政策綱要》,中華書局,1936。
6《社會政策論》,新生命書局。
7《蘇俄五年計畫概論》,中華書局。
8《社會問題與社會政策》,中華書局。
9《日本社會經濟發達史》,民智書局。
10《東北與日本》,中華書局。
11《資本主義與統制經濟》,中華書局。
12《經濟思想史》,中華書局。
13《世界經濟學說要義》,中華書局,1939。
l4《論人事》(雜文),中華書局,1948。
l5《論貧富》(雜文),中華書局,1948。
貳、臺灣時期
一、文集
1《橘逾淮集》,兩冊,中華書局,1946、1965,各收雜文10、15篇。
2《季明成仁詩詞鈔》,開明書店,1969,內係平日所錄季明先烈慷慨赴義的詩詞。
3《臺灣文獻叢刊序跋彙錄》,中華書局,1971,「14年來,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共計印行臺灣文獻叢刊293種、565冊、8千餘面,凡4,810 萬字,同人決定拿14年來我們所寫的弁言及後記集印。」
4《稻梁集》,兩冊,中華書局,1972年,內收來臺後20多年的文字,分〈雜文篇〉、〈序跋篇〉、〈譯述篇〉,共 1,557頁。
5《農醫與工醫》,新年代出版社,1977,收短雜文14篇。
6《論拜金主義》,新年代出版社,1978,收短雜文14篇。
7《中外學人年譜集刊》,中國論壇社,1986年,收歷年出版的180 位中外學人年譜(一部分曾出版過單行本),分5冊。
二、經濟學方面(譯著)
1《經濟學》,正中書局,1946。
2《均衡財政》,池田勇人著,正中書局,1954。
3《高商商學概論》,兩冊(教科書),開明書店,1955。
4《高商經濟學》,兩冊(教科書),正中書局,1956。
5《臺灣經濟史概說》,東嘉生著,臺灣銀行「臺灣研究叢刊」第32種:《臺灣經濟史二集》,1954。周先生記曰:「東嘉生著《臺灣經濟史概說》,全文凡十一萬言,經節譯(認有問題之處乃經刪略)合刊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的臺灣研究叢刊第三二種《臺灣經濟史二集》;誰知多年以後,『直截了當』,原文竟成『禁書』;拙譯雖經刪略,亦不便於集載。」
6《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矢內原忠雄著,「臺灣研究叢刊」第39種,1956,帕米爾書店1985年重印。
7《清代臺灣經濟史》,「臺灣研究叢刊」第45種,1957,這是他的《臺灣經濟史》第5篇。
8《日據時代臺灣經濟史》,兩冊,「臺灣研究叢刊」第59種,是他《臺灣經濟史》的第六篇。
9《臺灣經濟史》,編著,開明書店,1980,內分〈緒論〉、〈原始時代〉、〈荷據時代〉、〈明鄭時代〉、〈清朝時代〉、〈日據時代〉,1,048頁。
三、在臺銀經研室「經濟學名著翻譯叢書」的譯書(書名後的數字,是叢書內的編號,最後的是中文版年分)。
1《國富論》(2),兩冊,Adam Smith著,1964(張漢裕先生譯下冊)。
2《經濟學原理》(6),兩冊,J.S. Mill著,兩冊,1966。
3《人口論》(11),兩冊,T.R. Malthus著,1967。
4《經濟學綱要》(19),J.S. Mill著,1968。
5《交易論》(29),N. Barbon與S.D. North 合著,1968。
6《社會新論》(39),Robert Owen著,1969。
7《經濟科學綱要》(44),Nassau Senior著,1969。
8《十八世紀產業革命史》(49),A. Toynbee著,1970。
9《政治算術》(56),William Petty著,1970。
l0《十九世紀產業革命史》(61),L.C.A. Knowles著,1971。
11《集體行動經濟學》(64),J.R. Commons著,1971。
12《重商主義論》(66),Thomas Mun著,1971。
13《經濟學原理》(76),兩冊,Edwin Seligman著,1973。
l4《政治經濟國防講義》(78),Adam Smith著,1973。
l5《戰後西歐經濟史》(89),M.M. Postan著,1975。
l6《十八世紀的產業革命》(99),Paul Mantoux著,1976。
17《英國近代經濟史》(109),W.H. Court著,1977。
l8《美國經濟史》(118),兩冊,H. Faulkner著,1977。
19《印尼經濟史》(132),J.S. Furnivall著,1979。
20《經濟思想史》(154),Lewis Haney著,1982。
2l《戰後日本經濟史》(162),H. Patrick與H. Rosovsky合著,1984。
四、由臺銀經研室出版,不編列叢書部分
1《西洋經濟學者及其名著辭典》(1972),主編,介紹475位世界經濟學者的644本著作,由46位臺灣學者執筆,1,166頁。
2《西洋經濟史料及文獻題解》(1974),抄譯自日本岩波書店「西洋經濟史講座」第5冊《史料、文獻題解》,有刪節。
3《西洋經濟史論集》1至5輯(1982、84、85、86、87),編譯,可能編譯自上一項的「西洋經濟史講座」。
後記:周先生的舊屬吳幅員先生,有兩篇相當完整的追記文章,刊在《臺灣經濟金融月刊》1989.11(25卷11期)、1990(26卷6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