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31日 星期六

胡佳 Hu Jia/ 许志永Xu Zhiyong /王丹、薛明德。

發起六四「重返天安門」的北京維權人士胡佳,今天(30日)下午在自己的《推特》(twitter)寫道:「監獄之門再次向我打開」,他不能與家人過端午了。

胡佳下午5時許在網上留言,「媽媽,爸爸,金燕,寶寶,我愛你們。這個端午節我不能陪伴你們了。監獄的門再次向我打開了,為了自由,我別無選擇。」金燕是指曾金燕,是胡佳的妻子,她目前居住在香港,在香港大學讀書。

1 小時後,胡佳再留言,「77歲的媽媽哭着打來電話:『胡佳,媽媽愛你!保重自己。生命是可貴的。一定要活下去,不管環境多惡劣。我們都要活下去。我們等著 你。』我明白她要表達的意思。我給花草們澆足了水,收拾了一些換洗衣服。在家裏靜等了。門外一片寂靜。國保來吧,共產黨來吧。我在這裏。」晚上7時又留言 說:「還是母親心細,又來電話提醒我帶好治療肝硬化的藥物。儘管看守所通常是不讓帶外面的藥物進入。我在等著有警察來敲門。6月4日那天我會穿著當下這件 衣服,我的心一定重回天安門。」

胡佳今日下午接受訪問期間突然接獲家人來電,他隨後表示,自己快將被捕。胡佳在網上推動「重返天安門」行動,表示今年六四將穿上「和平佔中」黑衣,到天安門悼念,即使一槍把他擊斃他都堅持要去天安門。這幾個月以來,胡佳一直估計當局會逮捕他。(於慶中/綜合外電報導)
天安門事件25年ハンストリレー 元学生リーダーら
(01/03 21:37)【台北共同】1989年の天安門事件で武力弾圧された民主化運動の学生リーダー、王丹氏(台湾在住)らが事件から25年となる6月4日に向け、24時間ごとのハンストをリレー形式で実施し事件への抗議を示す活動を元日から始めた。王氏が3日に明らかにした。
王氏によると1日午前0時(日本時間同1時)から、台北で王氏、北京で中国の人権活動家胡佳氏、ニューヨークで中国系画家がそれぞれ24時間のハンストを同時に実施し活動をスタートさせた。この活動が、中国の人権改善を訴える世界の人々にどの程度広がるか注目される。
王丹氏 王丹氏

"风险恰恰证明对抗的价值"

为了历史不被完全遗忘,当年六四学运领袖发起全球接力绝食活动。首棒参与者是王丹、胡佳和薛明德。
Chinesischer Bürgerrechtler Hu Jia freigelassen 胡佳绝食第一棒
(德国之声中文网)2014年也是中国"六四"民主运动被镇压25周年纪念。新年伊始,当年学运领袖以及民主运动的倡导者发起"天下围城"的 全球接力绝食活动 。参加者每天从零点到24点绝食一整天。元月1日,作为第一棒,89学运领袖王丹在台北、人权活动家胡佳在北京以及画家薛明德在纽约开始绝食。
作为"天下围城"行动的组成部分,这项接力绝食活动将持续半年。每个参与绝食活动的志愿者都会在事后以各种方式留下绝食感言以及相关照片。王丹不仅率先绝食,也是该活动的发言人之一。他在自己的网站上写道:
"新年第一天,与北京的胡佳,纽约的薛明德一起,进行第一棒的全球接力绝食,拉开为期半年的六四25周年纪念活动'天下围城'的序幕。现在已经超过13个 小时。我并不认为这样的行动就能直接导致六四问题的解决,那个还需要更多的努力;但是我们做事情,很多时候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自己的坚持,自己 的努力。大家都努力面对自己的良知,他人的事情,社会的事情才能够解决。新年第一天,我在绝食,但是我很满足。"
Bildergalerie China Geschichte Niederschlagung der Demokratiebewegung Tiananmen 89年开上北京街头的坦克
王丹网站还报道,参加绝食第一棒的薛明德在绝食后,将在纽约时代广场举行行为艺术表演。
为了历史不被遗忘
89学运期间最著名的事件之一是抗议大学生在天安门广场进行了绝食。当年15岁的中学生胡佳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大学生的示威活动,但他对当年军车坦克的横冲直撞记忆犹新。这名2008年的欧洲议会 萨哈罗夫人权奖获得者 萨哈罗夫人权奖获得者对德国之声表示,这回他们以绝食这种与当年相似的手段重现历史状态与人们的诉求:
"尤其在当前,当局希望这段历史从人们的记忆中抹去,完全隐秘屠城的罪行。正是这个时候,我们以当年的方式唤起人们的记忆,让80、90后一代能够知晓这段历史。"
"天下围城"挑战中共
Hong Kong Gedenken an die Tienanmen Opfer 04.06.2013 2013年香港纪念六四
胡佳不认为中共有资格平凡六四。他说,"共产党当年的直接责任者应该在历史的审判台上,被追究政治责任和法律责任,他们应该面对反人类罪的控告。"胡佳表示,唯有这样,才能 最终解决六四问题。
他说,从这个意义上说,"天下围城"是海内外民众对中共的挑战行动。胡佳虽然不是本次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身份的他会在国内承担起更多责任,担当更大风 险。胡佳非常清楚这一点。2006年因为组织发起维权抗暴绝食,他曾被强迫"失踪"了41天。面对这样的风险,胡佳说,"现实的风险自然存在。但风险的存 在恰恰证明这种对抗是有价值的。"
作者:李鱼
责编:石涛
 
Xu Zhiyong in 2009. He faces charges of unlawful assembly.
A Leading Chinese Human Rights Advocate Is Detained in Beijing

By CHRIS BUCKLEY

Xu Zhiyong, who was held Tuesday on unlawful-assembly charges, has challenged the Communist Party to act on its vows to expose corruption and respect the rule of law.


 Chinese lawyer Xu Zhiyong arrested
The Guardian ‎- 1 day ago
Human rights campaigner reportedly held at Beijing jail on suspicion of gathering people to disturb public order.

Xu Zhiyong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en.wikipedia.org/wiki/Xu_Zhiyong
Xu Zhiyong (Chinese: 许志永; pinyin: Xǔ Zhìyǒng) is a lecturer at the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 He was one of the founders of the NGO ...





歐洲議會不顧中國的警告,昨天給系獄的中國人權異議者胡佳頒授薩哈羅夫人權獎,在亞歐首腦會議舉行前夕,引起了中國的強烈抗議。
《泰晤士報》說,胡佳因為推動對愛滋病者、環境問題和西藏自決等方面的關注而獲得薩哈羅夫獎。
該報援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說,這是悍然干涉中國內政。不過,他後來又說,這起事件將不影響今天舉行的亞歐首腦會議。出席首腦會議的歐洲領袖包括法國總統薩爾科齊,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等,會議討論的議題包括二氧化碳排放目標和改革全球金融體制等等。
《國際先驅論壇報》說,去年,胡佳通過視頻聯繫在歐洲議會作證,講述中國的人權問題。幾個星期之後,胡佳被捕,後來被判顛覆政權罪名成立,入獄三年半。



中國異議人士胡佳獲薩哈羅夫獎

胡佳(資料圖片)
胡佳曾通過電話向歐洲議會作証
據來自歐洲議會的消息說,歐洲議會已經決定把歐洲最高人權獎薩哈羅夫獎授予中國異議人士胡佳。

歐洲議會綠黨團體發表聲明說,把薩哈羅夫獎授予胡佳切實地反應了這個獎項的精神,也就是支持自由的思想,獎勵反對壓迫的人權保衛者。
聲明還說,中國在舉辦北京奧運會前作出的改善人權狀況的承諾沒有得到落實。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在北京發表談話說,中國在人權問題上的立場明確,反對以人權問題干涉別國內政。秦剛還說,把人權獎頒給一個罪犯,是對中國司法主權的干涉,也是對人權的不尊重。
胡佳一直致力于在中國維護民權,保護環境和維護愛滋病毒感染者權益的活動。他在去年通過電話向歐洲議會人權委員會就中國的人權狀況提供証詞,之后遭到逮捕,并被以顛覆罪判處三年半監禁,目前仍在獄中。
歐洲議員表示,中國政府一直在竭力阻撓歐洲議會把薩哈羅夫獎授予胡佳。歐洲議會自由派團體議員沃森說,中國官員通過信件、電子郵件、甚至電話,試圖阻止向胡佳授獎。
薩哈羅夫獎是以前蘇聯著名異議人士薩哈羅夫命名的,獲獎者一般會應邀在12月份出席頒獎儀式。

Chinese Activist Wins Rights Prize

By JIM YARDLEY
Published: October 23, 2008

BEIJING — Hu Jia, a soft-spoken, bespectacled advocate for democracy and human rights in China, was awarded the Sakharov Prize for Freedom of Thought, Europe’s most prestigious human rights prize, on Thursday. The award was a pointed rebuke of China’s ruling Communist Party that came as European leaders were arriving in Beijing for a weekend summit meeting.
Skip to next paragraph

Bill Austin/European Pressphoto Agency
Chinese civil rights advocate Hu Jia.

Mr. Hu, 35, was given the prize by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despite warnings from Beijing that his selection would harm relations with the European Union.
Last year, Mr. Hu testified via video link before a hearing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bout China’s human rights situation. Weeks later, Mr. Hu was jailed and later sentenced to three and a half years in prison on a conviction for subversion based on his critical writings about Communist Party rule.
Mr. Hu has been one of China’s leading figures on a range of human rights issues, while also speaking out on behalf of AIDS patients and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European award comes after he had been considered a frontrunner for the Nobel Peace Prize, only to lose to the former president of Finland, Martti Ahtisaari.
“Hu Jia is one of the real defenders of human right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aid the president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Hans-Gert Pöttering.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is sending out a signal of clear support to all those who support human rights in China.”
The timing may make for a frosty weekend in Beijing where European leaders are to meet with top Chinese officials at the Asia-Europe summit meeting, held every two years. This year,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is expected to dominate, and cooperation will be high on the agenda.
In Beijing on Thursday, José Manuel Barroso,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president, called for “unprecedented levels of global coordination.”
"It’s very simple: We swim together, or we sink together," he said in comments reported by The Associated Press.
Behind the scenes, China had lobbied against Mr. Hu’s candidacy for the Sakharov Prize. Song Zhe, the Chinese ambassador to the European Union, wrote a critical Oct. 16 letter to the president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I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should award this prize to Hu Jia, that would inevitably hurt the Chinese people once again and bring serious damage to China-E.U. relations,” Mr. Song wrote, according to The Associated Press.
China had also warned against awarding Mr. Hu the Nobel Peace Prize, and Foreign Ministry spokesman Qin Gang had described him in scathing terms as a convicted criminal.
“The Chinese government will be upset,” said Teng Biao, a legal expert who has co-written essays with Mr. Hu. “But as a responsible nation that is trying to integrate in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China has to understand that its conduct should follow international protocols. It should embrace the criticism as an opportunity to improve China’s human rights condition.”
Mr. Hu remains imprisoned in Beijing and could not be reached for comment. His wife, Zeng Jinyan, a prominent blogger and human rights activist, also could not be contacted. She has lived for months under house arrest with the couple’s infant daughter.
The award to Mr. Hu is an embarrassment for the Communist Party less than two months after China’s successful staging of the Olympic Games. During the Olympic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proved it could smoothly manage the world’s biggest sporting event, but the government also prevented demonstrations at designated protest zones, instituted broad censorship restrictions on the domestic media and placed numerous dissidents under house arrest or surveillance.
Mr. Hu’s conviction in April was part of a nationwide crackdown against dissidents in what many human rights advocates considered a pre-Olympic silencing campaign. A devout Buddhist, Mr. Hu has dedicated himself to a range of issues during the past 12 years, includ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elping AIDS sufferers, championing the legal rights of Chinese citizens and promoting greater democracy.
He also used a personal Web site and e-mail to become a one-man clearinghouse of information on human rights abuses and other controversies that officials preferred to keep quiet.
“Whatever he does, he always stands in the forefront,” Mr. Teng said in an earlier interview. “Everything he wrote, everything he said, is straight from his heart. We have poor people and marginalized people in society whose voices are being muzzled. Hu Jia was trying to be the spokesman for the unheard voices.”
Mr. Hu graduated from Beijing’s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Trade in 1996 and almost immediately plunged into China’s nascent civil society. He traveled to Inner Mongolia to plant trees as a measure to slow the advance of the Gobi Desert.
By 2000, China was facing the rapid spread of AIDS, a problem the government had initially denied and remained reluctant to publicly confront. Mr. Hu formed a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Loving Source, and focused on caring for people infected by AIDS in a blood-selling scandal in Henan Province.
Gao Yaojie, a prominent AIDS activist in China, recalled how Mr. Hu once rode a bicycle down a rutted dirt road to reach an isolated village decimated by AIDS. The road became narrower and potted with holes until Mr. Hu simply put the bike on his shoulder and walked to deliver help to a village where local officials where trying to cover up the problem.
“We didn’t do anything wrong,” Dr. Gao said, in an interview earlier this month. “The only thing we did was to help H.I.V.-positive people. But we were always under great pressure from the government.”
Mr. Hu later began joining Internet petition campaigns calling for the release of political prisoners, while also calling on authorities to uphold the legal rights of citizens written in the Chinese Constitution.
His activism quickly made him a target. In 2006, he spent 168 days under house arrest. Rather than disappear from public view, Mr. Hu produced a documentary, “Prisoners in Freedom City,” which includes his footage of state security agents harassing his wife as she tried to leave their apartment complex, which is known as Bo Bo Freedom City.
Indeed, as Mr. Hu faced constant surveillance and harassment — he once was taken away for 41 days — he continued to use the Internet to push for political reform and publicize human rights abuses. His testimony via video link before the European parliamentary committee came last November.
“It is ironic that one of the people in charge of organizing the Olympic Games is the head of the Bureau of Public Security, which is responsible for so many human rights violations,” he testified. “It is very serious that the official promises are not being kept before the Games.”

Huang Yuanxi contributed research.

2014年5月30日 星期五

《紅蕖留夢:葉嘉瑩談詩憶往》:我的遺憾都已過去了

《紅蕖留夢:葉嘉瑩談詩憶往》 葉嘉瑩/口述張候萍/撰寫,臺北:網路與書,2014/北京:三聯,2013
本書是葉嘉瑩第一本口述自傳。

  撰寫者張候萍學的是歷史,在天津南開大學時期旁聽葉嘉瑩的課,自此跟隨學習,在葉先生的身上見證古典詩詞的魅力和興發感動的力量。雖然不是葉先生的入 室弟子,張候萍以其專業提出為先生作紀錄。訪談中,沒有時間、話題的限制,按照先生的思路暢所欲言,並常以詩詞作品作為線索,回溯童年往事、學思歷程、漂 泊海外,以及師生故舊之間的往來情誼,書中還談及葉先生鮮少提到的婚姻和家庭生活,那種人世間的隨流自重與堅毅持守,讓人為之動容。

  葉嘉瑩自幼啟蒙、承襲家學,後在顧隨先生的引領下步入中國古典詩詞的殿堂,雖然歷經大時代的憂患和生活上的磨難,卻在古典詩詞中汲取養分,孜孜不倦地 勤奮耕耘。她更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扮演文化交流的使者,架起了東西方和兩岸之間文化溝通的橋樑;不但擁抱傳統,更借西方的邏輯思辨,將詩詞以簡馭繁的 深隱高潔,回歸最古典、最地道的詩教,將詩詞的美學涵詠具體而微地呈現。許多人問她「古典詩詞對於現代人有甚麼意義?」葉嘉瑩體悟到詩歌中自有一種生命, 透過講解詩人的作品,詩人的心靈、智慧、品格和修養,浸潤了後人的心田,使講者與聽者、作者與讀者,都得到一種生生不已的力量。她更心繫現在的年輕人,希 望承先啟後,為他們打開一扇門,也能體會詩詞的美好與價值。

  葉嘉瑩對於詩詞的傳承不遺餘力,教學近七十年桃李滿天下,近年客座於海峽兩岸、港澳、北美等地講學。書中收錄知名學者、文人雅士之間的書信往來、詩詞唱和,許多珍貴老照片,讓本書生色不少。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葉嘉瑩


  中國古典詩詞專家、詩人。1924年生於北京書香世家。1945年畢業於輔仁大學國文系,師從詩詞名家顧隨。1948年畢業後曾在北京的幾所中學任 教,1948年隨丈夫工作赴臺灣,曾在彰化女中及臺北二女中任教,1954年起任教於臺灣大學、淡江大學、輔仁大學。1966年應邀赴美國哈佛大學、密西 根州立大學任客座教授。1969年定居加拿大,任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1991年當選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是加拿大皇家學會有史以來唯一的中國古 典文學院士。並曾先後被美國、馬來西亞、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多所大學以及大陸數十所大學聘為客座教授及訪問教授。此外,還受聘為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名譽 研究員及中華詩詞學會顧問,並獲得香港嶺南大學榮譽博士、臺灣輔仁大學傑出校友獎與斐陶斐傑出成就獎。2012年被中國中央文史館聘為終身館員。

  1993年葉嘉瑩教授在南開大學創辦了「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捐獻出自己的退休金的一半(十萬美金),設立了「駝庵獎學金」和「永言學術基金」,專心致力於中國古典文學的普及和研究。

  中英文著作有: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中國詞學的現代觀》、《葉嘉瑩作品集》等多種著作。

張候萍

  1954年生於天津。1979年至1983年就讀南開大學歷史系。天津市工會管理幹部學院教師,現已退休。在南開大學就讀期間,有幸聆聽葉嘉瑩先生授課。1999年末在南開園與先生重逢.再次跟隨先生學習。

  2001年開始對先生訪談記錄,積十載之久,成《紅蕖留夢》。
 

目錄

《紅蕖留夢》解題 葉嘉瑩      
和一首詩相遇—《紅蕖留夢》代序 沈秉和     
讀葉嘉瑩先生《談詩憶往》有感而作絕句三章 陳洪     
心靈的饗宴—葉嘉瑩先生的詩教 席慕蓉
     
第一章 回溯家世     
一、家世     
二、故居     
三、伯父     
四、母親     
五、尋根之旅  
 
第二章 少年讀書     
一、兒時趣事     
二、幼年讀書     
三、中學時代     
四、關於我早年寫的作品

第三章 恩師顧隨     
一、輔仁大學     
二、初承師澤     
三、誨人不倦  
四、學術薪火  
五、先生的期望  
六、整理出版《顧隨文集》
  
第四章 長路漫漫    
一、初為人師  
二、南下結婚  
三、渡海到台  
四、憂患時期留下的詩詞  
五、臺灣大學
  
第五章 漂泊北美  
一、初到哈佛  
二、密西根州立大學  
三、再訪哈佛  
四、執教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  
五、歐洲之行
  
第六章 結緣南開  

一、第一次回國  
二、我的大女兒言言  
三、申請回國教書  
四、南開大學  
五、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與蔡章閣先生  
六、澳門實業家沈秉和先生
  
第七章 研讀治學 
 
一、早期的詩詞評賞之作  
二、中期理性的學術研究  
三、關於西方文學理論以及對傳承的責任的醒覺  
四、中國詞學理論的探索  
五、關於《迦陵文集》和《葉嘉瑩作品集》  
六、關於唐宋詞系列講座
  
第八章 良師益友  
一、影響我後半生的前輩—李霽野先生  
二、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端木留學長  
三、千古蕭條悲異代,幾人知賞得同時—繆鉞先生  
四、我與趙樸老相交往之二三事  
五、數學家的詩情—我與陳省身先生的詩歌交往  
六、未曾謀面的古農學家石聲漢先生  
七、程千帆先生和沈祖棻先生  
八、鄧廣銘先生  
九、馮其庸先生  
十、饒宗頤先生與陳邦炎先生
  
結束的話  
後記  
參考書目  

 

  或許是真的很久沒遇到美好的事或人,但不是這個原因讓我們感動,真正的原因是,我們面對的是世間難得一遇的才情和生命!——席慕蓉

心靈的饗宴—葉嘉瑩先生的詩教  
◎席慕蓉


  二○○九年二月二十一日晚間,葉嘉瑩先生應洪建全文教基金會的邀請,在臺北的敏隆講堂演講,講題是「王國維《人間詞話》問世百年的詞學反思」。

  從七點整準時開始到九點過後還欲罷不能,那天晚上,葉老師足足講了兩個多小時。以《人間詞話》為主軸,談詞的由來、特質、境界,以及雅鄭之間的微妙差 異等等;上下縱橫,中西並用,再加上興會淋漓之處葉老師不時地讓思路跑一下野馬,把我們帶到一片陌生曠野,那種遼闊無邊,那種全然不受約束的自由,好像極 為混沌無端難以言說,卻在同時又井然有序地一一心領神會……

  何以致此?何能致此?

  當時的我,只覺得葉老師在台上像個發光體,她所散發的美感,令我如醉如癡,在無限欣喜的同時還一直有著一種莫名的悵惘,一直到演講結束,離開了會場、離開了葉老師之後,卻還離不開這整整兩個多鐘頭的演講所給我的氛圍和影響。

  之後的幾天,我不斷回想,究竟是什麼感動了我?
  
  對葉老師的愛慕是當然的,對葉老師的敬佩也是當然的,可是,除此之外,好像還有一些什麼很重要的因素是我必須去尋找去捕捉才有可能得到解答。

  那天晚上,葉老師在對我們講解關於詞的審美層次之時,她用了《九歌》裡的「要眇宜修」這四個字。

  她說:「要眇」二字,是在呈現一種深隱而又精微的美,而這種深微,又必須是從內心深處自然散發出來的才可能成其為美。

  至於「宜修」則是指裝飾的必要。但是,葉老師說:這種裝飾並非只是表面的修飾,卻也是深含於心的一種精微與美好的講究。一如《離騷》中所言的「制芰荷以為衣兮,芙蓉以為裳……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是所謂的一種品格上的「高潔好修」。

  那天晚上的葉老師,身著一襲灰藍色的連身長衣裙,裙邊微微散開。肩上披著薄而長的絲巾,半透明的絲巾上還暗嵌著一些淺藍和淺灰色的隱約光影,和她略顯灰白但依然茂密的短髮在燈光下互相輝映。

  當時的我,只覺得台上的葉老師是一個發光體,好像她的人和她的話語都已經合而為一。不過,我也知道,葉老師在台上的光輝,並不是講堂裡的燈光可以營造出來的,而是她顧盼之間那種自在與從容,彷彿整個生命都在詩詞之中涵泳。

  之後,在不斷的回想中,我忽然開始明白了。

  原來,葉老師當晚在講壇上的「人和話語合而為一」,其實是因為,她就是她正在講解中的那個「美」的本身。

  葉老師在講壇上逐字講解中的「要眇宜修」,就是她本身的氣質才情所自然展現的那深隱而又精微、高潔而又高貴的絕美。

  是的,她就是「美要眇兮宜修」的那位湘水上的女神。

  然而,或是因為「世溷濁而不分兮」,或是因為一種必然的孤獨,使得所有這世間的絕美,在欣然呈現的同時,卻又都不得不帶著一些莫名的悵惘甚至憂傷……

  那晚之後,我在日記裡記下自己的觸動,我何其有幸,參與了一次極為豐足的心靈饗宴。
想不到,十個月之後,我又有幸參與了一次。

  二○○九年十二月十七日上午,葉老師應余紀忠文教基金會的邀請,在中壢的中央大學做了一場演講,講題是「百煉鋼中繞指柔—辛棄疾詞的欣賞」。

  禮堂很大,聽眾很多,儀式很隆重。可惜的是,演講的時間反而受了限制。葉老師這次只講了一個半小時左右,她所準備的十首辛棄疾的詞,也只能講了兩首而已。

  這兩首的詞牌都是《水龍吟》,一首是《登建康賞心亭》,一首是《過南劍雙溪樓》。葉老師說,辛棄疾一向是她所極為賞愛的一位詞人。

  他正是能以全部的心力來投注於自己的作品,更是能以全部的生活來實踐自己的作品。他的生命與生活都以極為真誠而又深摯的態度進入文學創作。

  因此,在講解這兩首《水龍吟》之時,葉老師就要我們特別注意創作時間的差異對作品的影響。她說,基本上,生命的本體(感情與志意)是不變的,可是,辛棄疾一生傳世的詞,內容與風格卻是千變萬化,並且數量也有六百多首。

  她為我們選出的這第一首《水龍吟》,辛棄疾三十四歲,正在南京,在孝宗的朝廷。寫《登建康賞心亭》的時候,離他當年率領義兵投奔南朝,那熱血沸騰壯志昂揚的英雄時刻,已經過了十個年頭了。

  後面的一首《過南劍雙溪樓》,辛棄疾已經有五十多歲了,而在這之前,被朝廷放廢了十年之久。

  辛棄疾的一生,六十八載歲月(1140—1207),有四十多年羈留在南宋,中間又還有二十年的時光是一次次被放廢在家中。

  這樣的蹉跎,置放於文學之中,會產生出什麼樣的作品?
  我們在台下靜靜地等待著葉老師的指引。

  這天,站在講台上,葉老師仍是一襲素淨的衣裙,只在襟前別上了一朵胸花,是中央大學校方特別為貴賓準備的,深綠的葉片間綴著一小朵紅紫色的蝴蝶蘭。

  她的衣著,她的笑容,她的聲音,她的一切,本來都一如往常,是一種出塵的秀雅的女性之美。可是,非常奇特的,當她開始逐字逐句為我們講解或吟誦這兩首 《水龍吟》之時,卻是隱隱間風雷再起,那種雄渾的氣勢逼人而來,就彷彿八百多年前的場景重現,是詞人辛棄疾親身來到我們眼前,親口向我們一字一句訴說著他 的孤危而又蹉跎的一生了。

  在「楚天千里清秋」微微帶著涼意的寂寞裡,我們跟著辛棄疾去「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心裡湧起了真正的同情。非常奇妙的轉變,在我的少年時,那些曾 經是國文課本裡生澀而又蒼白的典故,為什麼如今卻都化為真實而又貼近的熱血人生?原來,辛棄疾親身前來之時,他的恨,他的愧,他的英雄淚都是有憑有據,清 晰無比的啊!

  我們跟隨著他掠過了二十年,來到南劍雙溪的危樓之前,但覺「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到底要不要「燃犀下看」呢?那黑夜的肅殺與詞人的忐忑,到此已是一幅結構完整層次分明的畫面了。

  等到「千古興亡,百年悲笑,一時登覽」這幾句一出來,我一方面覺得自己幾乎已經站在離辛棄疾很近很近的地方,近得好像可以聽見他的心跳,感覺得到他的 時不我予的悲傷。可是,一方面,我又好像只看見這十二個字所延伸出來的人生境界。這就是「文學」嗎?用十二個字把時空的深邃與浩瀚,把國族與個人的命運坎 坷,把當下與無窮的對比和反覆都總括於其中,這就是「文學」嗎?

  因此,當葉老師念到最後的「問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繫斜陽纜」的時候,在台下的我不得不輕聲驚呼起來。

  驚呼的原因之一是,這「繫斜陽纜」更是厲害!僅僅四個字而已,卻是多麼溫暖又多麼悲涼的矛盾組合,然而又非如此不可以終篇,僅僅四個字,卻是一個也不能更動的啊!

  驚呼的另一個原因是,終篇之後,我才突然發現,剛才,在葉老師的引導之下,我竟然在不知不覺之間進入了南宋大詞人辛棄疾的悲笑一生。他的蹉跎他的無奈不僅感同身受,甚至直逼胸懷,使我整個人都沉浸在那種蒼茫和蒼涼的氛圍裡,既感歎又留戀,久久都不捨得離開。

  是何等豐足的心靈饗宴!

  等我稍稍靜定,抬頭再往講台上望去,葉老師已經把講稿收妥,向台下聽眾微笑致意,然後就轉身往講台後方的貴賓席位走去,準備就座了。亭亭的背影依然是她獨有的端麗和秀雅……

  可是,且慢,那剛才的辛棄疾呢?

  那剛剛才充滿在講堂之內的蒼涼與蒼茫,那鬱鬱風雷的迴響,那曾經如此真切又如此親切的英雄和詞人辛棄疾呢?

  請問,葉老師,您把他收到什麼地方去了?
  何以至此?何能至此?

  這不是我一個人在思索的問題,那天會後,許多聽眾也在彼此輕聲討論。

  我聽見有人說「是因為聲音,聲調」。有人說「是因為先生學養深厚,又見多識廣」。有人說:「是因為她自幼承受的古典詩文教育,已經是她生命的一部分了。」還有人說:「恐怕是因為她自身的坎坷流離,所以才更能將心比心,精準詮釋的吧。」

  我在旁邊靜靜聆聽,大家說得都沒有錯,這些也應該都是葉老師所具有的特質。但是,我總覺得,是不是還有別的更為重要的質素,才可能讓葉老師如此的與眾不同呢?

  這是我一直想去尋求的解答。不過,我也知道,那極為重要的質素,想必也是極為獨特與罕見的,又如何能讓我就這樣輕易尋得?

  直到最近,讀到《紅蕖留夢—葉嘉瑩談詩憶往》一書的初稿,發現書中有兩段話語,似乎就是給我的解答,在此恭謹摘抄如下:

  ……詩詞的研讀並不是我追求的目標,而是支持我走過憂患的一種力量。

  ……我之所以有不懈的工作的動力,其實就正是因為我並沒有要成為學者的動機的緣故,因為如果有了明確的動機,一旦達到目的,就會失去動力而懈怠。我對 詩詞的愛好與體悟,可以說全是出於自己生命中的一種本能。因此無論是寫作也好,講授也好,我所要傳達的,可以說都是我所體悟到的詩歌中的一種生命,一種生 生不已的感發的力量。中國傳統一直有「詩教」之說,認為詩可以「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當然在傳達的過程中,我也需要憑藉一些知識與學問來作為一種說 明的手段和工具。我在講課時,常常對同學們說,真正偉大的詩人是用自己的生命來寫作自己的詩篇的,是用自己的生活來實踐自己的詩篇的,在他們的詩篇中,蓄 積了古代偉大詩人的所有的心靈、智慧、品格、襟抱和修養。而我們講詩的人所要做的,就正是透過詩人的作品,使這些詩人的生命心魂,得到又一次再生的機會。 而且在這個再生的活動中,將會帶著一種強大的感發作用,使我們這些講者與聽者或作者與讀者,都得到一種生生不已的力量。在這種以生命相融會相感發的活動 中,自有一種極大的樂趣。而這種樂趣與是否成為一個學者,是否獲得什麼學術成就,可以說沒有任何關係。這其實就是孔子說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樂之者。

  旨哉斯言,謎題揭曉!
  原來,答案就在這裡。
  葉老師所給我們的一場又一場的心靈饗宴,原來就是久已失傳的「詩教」。

  這是一種以生命相融合相感發的活動,而能帶引我們激發我們去探索這種融合與感發的葉老師,她所具備的能量是何等的強大與飽滿,而她自己的生命的質地,又是何等的強韌與深微啊!
歷經憂患的葉老師,由於擁有這樣充沛的能量,以及這樣美好的生命質地,才終於成就了這罕有的與詩詞共生一世的豐美心魂。

  在此,我謹以這篇粗淺的文字,向葉老師獻上我深深的謝意。

  附記:
  在《紅蕖留夢—葉嘉瑩談詩憶往》一書的初稿裡,很驚喜地發現,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五六年之間,葉老師曾經在臺北市第二女子中學教過高中部的國文。而我是在一九五四年秋天從香港來臺北參加插班生考試後,被分發進入臺北二女中初中部二年級,一九五六年夏天畢業。

  因此,在那兩年的時間裡,我們或許曾經在校園和教室外的走廊上遠遠地相遇過吧,而無論那距離有多麼遙遠,畢竟也是師生的相遇和牽連。在半個世紀之後,終於可以確認這師生的關係,真是無限欣喜,因以為記。

 
----

夏珍 2014年05月29日 10:20
全文網址: 風中物語:風雨逼人一世來 留夢紅蕖記前塵-風傳媒
---
葉嘉瑩:我的遺憾都已過去了2014-04-18 彭蘇 中國報導“很多人問我學詩詞有什麼用,這的確不像經商炒股,能直接看到結果。”葉嘉瑩先生清音平緩,“鍾嶸在《詩品》序言中說,'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盪性情,形諸舞詠',人心有所感才寫詩。'使窮賤易安,幽居靡悶,莫尚於詩矣',身處貧困卑賤之中,安分守己,不為外物所動;獨處時有詩為伴,陶淵明、杜甫、蘇東坡、辛棄疾,都在你的眼前……”頭髮花白的葉嘉瑩端莊“獨處”於她的“磁場”中,背後的三大排書架上,整齊地羅列著她的著作。她面朝壁上的《班昭圖》,據說,畫中女子是畫家范曾依她形象所繪。頭頂的吊燈柔和地俯照著“畫中之人”與“畫外之人”。 “畫外人”清澈的眼神裡流露出一絲清高,方正的下頜突顯出她的剛強。【葉嘉瑩,號迦陵,1924年生於北京。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曾任台灣大學教授,哈佛大學、密歇根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杜甫秋興八首集說》《唐宋詞名家論稿》《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迦陵論詞叢稿》《迦陵論詩叢稿》等。 在一篇文章中,葉嘉瑩提出過“弱德之美”的概念。她說,詞本身存在於苦難之中,而且也在承受苦難之中,這就是所謂的“弱”。而在苦難之中,你還要有所持守,完成自己,這就是“弱德”。有人問,您是否有什麼遺憾?她說,“我的遺憾都已過去了。”停頓片刻——​​“我最大的遺憾,還是我小時候書讀得不夠。”又問,您少年時讀《論語》中的“朝聞道,夕死可矣”不甚明了“道”是什麼,現在能總結出來麼?她說,“人生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真心性,心靈的一片清淨潔白。”不知不覺,回到大陸教書已經30年了。 30年前的1979年,葉嘉瑩穿著特意在香港定做的藍色中式上衣,站到了祖國的講台前。去年12月,她極難得地在南開大學小禮堂開了4次關於古典詩詞的大講。講到溫庭筠的《菩薩蠻》時她轉過身,望著台下上千莘莘學子說:“古詩詞這麼美好的一份珍寶,我多麼希望你們能看見。”有人說,葉嘉瑩站在那裡,就是一首活生生的詩。詩詞路上的兩位導師葉嘉瑩是滿族葉赫那拉氏後裔,1924年,出生在北平察院胡同一所老四合院裡。父母對她用的是“新知識,舊道德”的教育理念。 “後來父母雖准許我到學校讀書,但在生活方面約束極嚴。因此我的見聞與感受,幾乎全與外界隔絕。加之我天性中又有一種喜歡蹈空夢想的性格,重視內心的感受,而忽視外在的現實。”後來踏上詩詞之路,第一個要感謝的是伯父狷卿公。狷卿公國學素養深厚,膝下無女,見侄女愛好詩詞,不由格外歡欣。“中國詩歌傳統的吟誦不是現代的朗誦。中國古詩詞是以興發感動的作用為詩歌美感之主要特質,而這種美感的由來與中國吟誦的傳統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小時候伯父就教我把古人讀入聲、現代人讀平聲的一些字,讀成短促的近於去聲字的讀音,如此吟誦時才能傳達出聲律的美感。”伯父鼓勵葉嘉瑩試寫絕句小詩。 “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來原是幻,何以度蒼生。”這首《詠蓮》是她少女時期的作品。“黜陟不知,理亂不聞;自賞孤芳,我行我素。”與她同在北平的輔仁大學就讀的堂兄彼時這麼評價她。 “同是社會中人,豈能真對外界事充耳不聞?”她淡然一笑。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日軍迅速北京城。老師們突然不見了,歷史、地理教科書被一頁頁撕毀、塗改。“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抗戰開始後,在上海工作的父親不得不隨單位步步南遷,漸與家人失去聯繫。母親憂思成疾,身染重病,去天津租界動手術,執意不要他們姐弟陪同,最終溘然長逝於從天津回北京的火車上。 “昨夜接父書,開緘長跪讀。上仍書母名,康樂遙相祝……”沒有堅持陪同母親去天津這件事,使她抱憾終身,也理解了人生無常的真義。另一個要感謝的人是顧隨先生。顧隨是研究古典文學的一代大家。 1942年秋他來到輔仁大學時,葉嘉瑩正讀大二。她家中書櫃玻璃窗夾著的泛黃老照片,正是她們幾個學生與顧先生的合影。有人說,葉嘉瑩與顧隨先生有5點相似:同是少年喪母,體弱,具有詩人敏感的心靈;同是閱讀廣泛,研究小說、雜劇、書法、韻文、佛教禪理;同是舊體詩人,中西學問兼修;老年時同在天津教書。最後,他們都愛在“傳道授業解惑”時“跑野馬”。葉嘉瑩至今銘記在心的是,1945年夏,她大學畢業,陸續在北平3所中學任教。一日,收到顧先生的來信:年來足下聽不佞講文最勤,所得亦最多。然不佞卻並不希望足下能為苦水(顧隨別號)傳法弟子而已。假使苦水有法可傳,則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盡得之。此語在不佞為非誇,而對足下亦非過譽。不佞之望於足下者,在於不佞法外,別有開發,能自建樹,成為南嶽下之馬祖,而不願足下成為孔門之曾參也。左側牆壁的匾額上,她的別號“迦陵”二字是顧隨先生的親筆。 “一次先生提出要把我的作品交給報刊發表,問我是否有別號或筆名。我一向未發表過任何作品,當然沒有。先生要我想一個,於是我就想到了當日偶讀佛書,所見到的一種喚作'迦陵'的鳥。”我先生不是我的選擇南下是因為婚姻。 1948年3月,葉嘉瑩嫁給了在國民黨海軍供職的文職人員趙東蓀。 11月,夫婦二人輾轉來到台灣高雄附近的左營海軍軍區。關於這段婚姻,她意味深長地說:“我的一生都不是我選擇的。我的先生不是我的選擇。他姐姐是我中學老師,她很喜歡我,我老師選擇了我。去台灣也不是我的選擇,但是誰讓我結了婚呢?”為葉嘉瑩寫傳記的學生張侯萍說,“葉先生熟諳古詩詞中的兒女情長,可她這一生從來沒有戀愛過。”1949年8月,他們的第一個孩子言言降臨人間。當母親的喜悅她曾對人說過:沒有做過母親的女人,人生是不完整的。但幸福感並沒有維持多久。 1949年前後,國共兩黨對峙白熱化,不少赴台人士被懷疑為共產黨,台灣當局在民間展開了大規模的搜捕。第二年年底,“不愛詩詞,偏好政治”的趙東蓀被懷疑為“匪諜”投入了大獄。隨即她也失去了工作。萬般無奈下,她投奔了先生在高雄的親戚。親戚也剛剛到台灣,生活窘迫,自顧不暇。烈日當頭,瘦小憔悴的她​​抱著孩子四處奔波,夜深人靜時才敢回屋,小心翼翼地在窄小的走道裡鋪上一張涼蓆。她在《轉蓬》中這樣寫道:“轉蓬辭故土,離亂斷鄉根。已嘆身無托,翻驚禍有門。覆盆天莫問,落井世誰援。剩撫懷中女,深宵忍淚吞。”現實漸漸磨掉創作和讀詩詞的心力,此後近10年時間她的創作量微乎其微。幾年後丈夫釋放出來,他們有了第二個女兒言慧。見生下的又是一個女孩,丈夫並不高興,而且,因為久被囚禁他性情大變、動輒暴怒。最痛苦時,葉嘉瑩想過用煤氣結束生命。“那時我終於被逼出一個自求脫苦的方法,就是把自己一部分精神感情完全殺死,這是使我仍能承受一切折磨而可以勉強活下去的惟一方法。我現在如此說決非過言,因為我那時確實在極端痛苦中,曾經多次在清醒的意識中告訴自己:'我現在要把自己殺死,我現在要把自己殺死。'”乖戾的丈夫即使找到工作也乾不長,一家六口的生計落在了她纖弱的肩上。1950年代,戴君仁、許世瑛兩位先生在台大教書,經他們推介,葉嘉瑩先後在台灣大學、淡江大學、台灣輔仁大學等校兼職教授詩詞曲。“產後身體本就瘦弱,在台北兼教三所大學時,課程繁重,又染上了氣喘。每天下課回來,胸部都隱隱作痛,好像肺部氣血精力已全部耗盡,每一呼吸都有掏空般的隱痛。回家後,還要因沒有做好家事懷著負疚的心情面對夫權的責怨。可我真是熱愛古典文學,只要一講課就神采飛揚。”在那段生活裡,無論是出於強烈的自尊,還是為使女兒們不受悲觀情緒的影響,她一貫以平和愉悅的面容示人。而心裡,最常憶及的是王國維詠楊花的《水龍吟》:“開時不與人看,如何一霎濛濛墜。”“我以為自己如同所詠的楊花一樣,根本不曾開過,就已經凋零了。”去年5月丈夫“去了”,葉嘉瑩在詩中寫下心境——“一握臨歧恩怨泯,海天明月淨塵埃。”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1966年是葉嘉瑩的轉折之年。當時大陸杜絕與美國院校的一切文化交流,於是美國人要研究漢學只能跑到台灣去。 “3個大學的詩詞曲,杜甫詩、蘇辛詞,電視、電台的古文講座,都是我在教。他們就跑來聽我的課。”憑藉她的古文詩詞底蘊,葉嘉瑩被邀請赴美國密歇根大學講學。哈佛大學遠東系的海陶瑋教授正在研究陶淵明,也邀請她到哈佛去作了講學。 1969年夏,她欲按原計劃重返哈佛,卻未成行。海教授以為從加拿大去美國容易,讓她先赴加國。“我到了溫哥華。申請赴美簽證還是沒有成功。海陶瑋一心想把我留在北美與他合作研究,於是請人把我留在了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教書。”那一年她46歲。台灣已是回不去了,一家老小遷來異域,她和他們一樣要重新適應環境。父親更見衰老,女兒正在讀書,先生一時沒有找到工作,衝著她叫嚷。而她,還要重新學習一門語言,以向西方學子講述中國詩詞之美。拖著一天的疲憊回家,仍要面對丈夫的咄咄發威。太累了,實在是無力糾纏。默然做完家事,一個人湊在檯燈下翻字典查找生詞直至凌晨。生活上有再多不快,至少她可以在講堂上隨心所欲、信馬由韁,與學生們心靈相通、肝膽相照。“但你想我們這麼美好的詩詞,把它變成英文,我怎麼講?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裡面蘊涵了多麼深厚的意境,你翻成英文:I saw the southern mountain from afa,這是什麼?我的英文實在是可憐,真的沒有辦法講。”“在晚年時,有一次她丈夫看到她講課時的錄像帶,驚奇地問,'這是你在講課嗎?下次我也去聽好不好?'與她生活了一輩子,就像一個陌生人。”張侯萍深為老師的命運嘆息。1970年葉嘉瑩再次去往哈佛,開始了對王國維的研究。哈佛燕京圖書館給了她一把鑰匙,閉館後她可留在裡面工作。夜晚,從長長的、黑暗的通道經過,“我竟會有一種靜安先生的精魂似乎就徘徊在附近的感覺。”魯迅博物館館長孫郁曾在文中感慨:“《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一書,記載著她與這顆遠逝的靈魂攀談的痕跡。為什麼選擇了王國維?這裡有難言的苦澀吧?作者的詞學觀,多少受了王國維的影響,而詩詞的寫作,亦與王國維多有暗合之處。更主要的是,王國維肅殺、凝和的氣質裡,流露著深沉的悲劇精神,那裡顯示著人性的脆弱,與世間的無奈。一切輾轉於風塵間的漂泊者,都可以從他的文字裡,感受到現代人內心最沉重的東西。葉嘉瑩於此,領會很深。”王國維說,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有誰能比她體會更深?1976年3月24日,結婚不足3年的女兒言言與女婿永廷發生車禍雙雙殞命。歷盡悲苦之後的餘生,竟然還會遭遇如此致命的一擊,她絕想不到。車禍之前她去東部開會,途經多倫多還探望了女兒和女婿,其後轉往費城探望小女兒夫婦。一路上她滿心喜悅,以為自己終於可以安度晚年。誰知抵達費城第二天就接到噩耗。因為一直是這個家所有苦難的承擔者,哪怕痛不欲生,她還是強抑悲痛立即趕到多倫多為他們料理後事……之後,她把自己關在家中,拒絕一切友人的問候。因為任何人的關懷,都會引發悲哀。 “平生幾度有顏開,風雨一世逼人來。遲暮天公仍罰我,不令歡笑但餘哀。”這是《哭女詩》中的一首。但她並未沉溺於哀傷,母親過世,她就清楚地意識到人生短暫。女兒女婿雙雙罹難,好像打通了她人生思考的關節。 “過去顧隨先生說過兩句話:'以悲觀之心情過樂觀之生活。以無生之覺悟過有生之事業。'我當時並沒有過深的體悟,歷經世事無常,痛極以後才有了徹底的參悟。”誰敢跟她一樣痴迷?1978年,暮春,黃昏,葉嘉瑩經過溫哥華家門前的一片小樹林,她要到馬路邊的郵筒那兒寄信。“落日的餘暉正在樹梢上閃動著金黃色的亮麗光影。馬路兩邊的櫻花樹落英繽紛。一寸光陰一寸金,這種景色喚起了我年華老去的警醒。”那是一封寄給大陸教育機構的申請信。寄信之前她曾和家人回國,在火車上偶見一些青年在讀《唐詩三百首》。葉嘉瑩驚喜不已,她篤信詩詞的力量正在於此。她與這個國家都剛剛經歷一場傷筋動骨的劫難,“可是詩詞可以使人心不死”。1979年在南開讀歷史系的張侯萍還記得葉嘉瑩第一次講學的盛況——南開中文係為葉嘉瑩安排的課程是漢魏南北朝詩,每週上兩次課,每次兩小時,在一間大約可容納300人的階梯教室。 “文革”剛剛結束,學生們如飢似渴,不僅是南開學生,天津其他學校的學生也趕來聽課。臨時增加的椅子排到了講台邊緣和教室門口,上課時葉嘉瑩想進教室都很困難。中文系沒轍了,想出一個方法:持聽課證才能入場。結果天津師範大學的一個女生心生一計,找了一塊蘿蔔刻了一個假章,自己做了假聽課證(如今她已是天津電大的老師,仍不時去聽葉嘉瑩講課),引致很多人效仿所以葉嘉瑩講課時,教室的階梯上、牆邊、窗口,擠滿了學生。講座結束那天晚上,大家不肯下課,一直等到學校的熄燈號吹響了才紛紛離去。“那時她還被人稱為'葉旋風'。”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副教授鍾錦2002年隨葉嘉瑩學習,他說,1980年代後期,社會風氣變化,人們對詩詞不再那麼關心了。“當年她的《唐宋詞十七講系列講座》可以賣到十幾萬冊,現在只有一萬冊銷量。當年包括我在內有多少人跟隨她、沉迷她。而今,中文系畢業生就業困難,又有多少人敢和她一樣痴迷古典詩詞?“前年她收了一個弟子。那個學生原本學習法學,實在太愛古典文學,給她寫了封長長的信。她很受感動,收了。卻又說,法學你也繼續學,學古詩詞怕是以後不好找工作。聽到這種話你不感到心酸麼?“但葉先生還持有一份可愛的天真。有時來找她的人,並不見得真心喜歡古詩詞,但只要聽說來者喜歡,她就會信任這個人。她甚至囑咐我,要我多帶出幾名優秀學生,將來能跟著她學習古典文學。可她忘了,等我的學生畢業了,她已是90多歲的高齡了……”孫郁說,“在葉嘉瑩的《迦陵論詩叢稿》中,她談及了自己治學中'為己'與'為人'的問題。我以為這是把握她學術生涯的線索。她鍾情於詩詞藝術,偏於主觀的感受,在神異的境界中體驗自我,於是便獲得了'為己'的快慰。而當意識到這種快慰生成的緣故,便有使命感與傳承的自覺,想將古文化中有生命的東西普及於社會,這便是'為人'的內涵。”“對不起,我要去工作了。學生們的論文堆在那裡,還有些文稿需要寫。每天的事都乾不完。”客廳內的鐘指向23點,葉先生站起身,慢慢走向那間書房兼臥室。一位晚輩記得:有一次他們幾個人送她到機場。進入登機口後,她一個人拎著那麼大一個包,身影孤獨。這樣一個瘦弱老人的身上,擔負著一種東西。 30年來,她不斷往返於中國大陸、台灣、加拿大。劉波他們問過她,“飛不動時有何打算?”她說得平靜:不行就回加拿大住進養老院。她什麼都很清楚,從沒有迷失過。

叶嘉莹:我的遗憾都已过去了

2014-04-18 彭苏 中国报道


 -----

民主鬥陣、「島嶼天光.人民行動」25日高雄出發;島國前進」Taiwan March 成立宣言:黃國昌、林飛帆、陳為廷、施懿倫、蔡培慧

太陽花學運要角林飛帆等組新團「島國前進」
從「島國前進」網路測試頁觀察,初步呈現風格非常類同於學運期間由名設計師聶永真設計的am4:00黑底廣告。
太陽花學運從立法院「光榮退場」後轉戰台灣各地「出關播種」,最新進度是,可能會透過籌組新組織「島國前進」來集結這股力量了。其中最受人矚目的三位「戰神」,包括中研院法律所副研究員黃國昌、林飛帆和陳為廷都可能做為該新組織要角。
根據《風傳媒》報導,陳為廷表示很快就會召開記者會說明新團體的路線和主張,並說明與黑色島國青年陣線、民主鬥陣、民主黑潮等既有公民團體間的差異,另外,也將說明這些團間分進合擊的關係為何。
目前臉書專頁也已在進行測試中,初步呈現風格非常類同於學運期間由名設計師聶永真設計的am4:00黑底廣告。
此外,據《壹電視》報導,「島國前進」參與者除了三位「戰神」之外,還包含了318運動決策小組的學生施懿倫以及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等人,其中蔡培慧則透露,自己是以個人身分加入。
「島國前進」Facebook測試頁https://www.facebook.com/islandforward

出關播種 廷帆將與黃國昌組「島國前進」


王立柔 2014年05月16日 20:30

出關播種 廷帆將與黃國昌組「島國前進」
318學運雖然落幕,但不少參與者都落實「出關播種」的承諾,黃國昌、林飛帆、陳為廷三人也將籌組「島國前進」新團體。(資料照片,吳逸驊攝)

318反服貿運動從未落幕,當初的參與者,也從未想讓它落幕。整整24天凝聚的強大社會動能,如今透過「民主鬥陣」 等許多團體,在全台各地持續發酵,也培力更多關心社會議題、參與社會運動的人。值得注意的是,318運動的學生總指揮林飛帆、陳為廷,以及決策核心一員的 學者黃國昌,即將推出名為「島國前進」的新團體,暫定本週日召開記者會說明;而是否可能變成新政團?陳為廷16日受訪時說,「目前沒有這個打算」。

被外界稱為「太陽花學運」、長達24天的318反服貿運動,4月10日從立法院議場離開時,喊出的口號是「出關播種」,意謂這 並非運動的句點,而將攜帶這次運動凝聚而成的能量,繼續推動下一波的運動進程,以巡迴全國、深入社會基層的演講、集會、草根論壇、網路公民運動與國會監督 等方式,深化「反服貿」與「兩岸協議監督法制化」運動。

而這1個多月來,作為318運動主力之一的「黑色島國青年陣線」,的確履行這份理想,在各地舉辦工作坊,邀請專家學者演講,並 盯緊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318運動的核心幹部李俊達、王雲祥等人則號召成立「民主鬥陣」,最近除支持「割闌尾計畫」外,如火如荼地深入草根,明天將 赴苗栗苑裡舉辦第1場「鬥陣壇」,主題是「能源民主與電力自由化——誰的民主?誰的自由?」

此外,318運動正在進行時,中南部學生就已串連成立的「民主黑潮聯盟」,如今也持續關注服貿協議、兩岸協議監督法制化問題,並在各地區舉辦「318學運檢討論壇」,從運動中凝聚更多反思,同時積極參與反核運動、割闌尾計畫等其他議題。

不僅如此,318運動決策小組的學生林飛帆、陳為廷、施懿倫、中研院學者黃國昌,及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等人,目前更決定 推出「島國前進」的新團體,暫定本週日(18日)召開記者會說明。但「島國前進」的路線和主張,以及與黑色島國青年陣線、民主鬥陣、民主黑潮的差異,甚至 分進合擊的關係為何?陳為廷16日下午受訪時,笑著賣了一個關子說,這些等到記者會再說明,事實上,成員名單也尚未完全敲定。

但「島國前進」是否以學生為主體,陳為廷在追問下透露,學生和一般公民都有,約是一半一半,至於未來是否可能參政、變成新政團?陳說,目前沒有這個打算。他也指出,有關這個構想,大家出議場之後就陸續討論。

台灣農村陣線成員蔡培慧則說明,她是以個人身分,並非團體名義參與「島國前進」,而在她認知中,「我們是要落實佔領立法院時所 累積的,大家對於世代正義、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台灣民主憲政的反省。」她表示,希望可以一個地方、一個地方去擴大討論與人民力量,並加強與草根組織的連 結。

全文網址: 出關播種 廷帆將與黃國昌組「島國前進」 | 政治 | 新聞 | 風傳媒




左邊是香港反國教運動學生領袖黃之鋒。

2014年5月29日 星期四

蘋論:大一中架構關鍵在北京;難被台灣中國接受(魏千峰)、余紀忠、「我們的呼籲」施明德、程建人、蘇起、陳明通、洪奇昌、焦仁和、張五岳




現在,我們不願意看"昨日"的書與新聞。

昨天讀施明德等人的「我們的呼籲」,想起倡中華邦聯的余紀忠先生。

余紀中忠的論點,遠比當今的「我們的呼籲」深入多多;在實務上,他也曾和北京高層談數小時。這些,可以在余紀忠先生的傳計中找到,譬如說,張慧英寫的「提筆為時代:余紀忠」(台北:時報文化,2002)第3章:永遠的愛國者。
今天蘋果日報的" 蘋論:大一中架構關鍵在北京",大部分都可參考。



我 一向主張「憲法各表」,即以兩岸兩憲,互不隸屬但有特殊關係的原則來處理兩岸問題。這是以法律與制度為基礎的想法,「大一中」和「第三憲」、「大屋頂」都 是在兩憲上要增加一個政治架構,用意不錯,但爭議也大,關鍵還是台灣人民的滿意度如何?還有美國的接受和北京的忍受也重要。



焦點評論:大一中 難被台灣中國接受(魏千峰)

 
明德(右)和蘇起等人前天提出「大一中架構」主張,引發疑慮。侯世駿攝
日前,施明德先生與6名藍綠不同立場人士提出「大一中架構」取代「一中原則」,主張兩岸雙方不片面改變「分治政府」的現狀下,即在「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上共組一個不完整的國際法人,處理雙方關切的事務。筆者肯定施先生的用心,但仍有多重困難。
首 先,中國很難接受「大一中架構」。因為中國向來主張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此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中華民國」已不存在。兩岸關係是 上世紀40年代後期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兩岸復歸統一,不是主權與領土再造,而是結束對立。中國政府上述主張,在台灣絕大多數人無法接受,因 為中國從來未統治過台灣,縱使長期以來中國在國際上封鎖台灣,台灣一直有自己的政府與政經發展帶來的集體認同。施先生的「大一中架構」,若無法使中國承認 「中華民國」或台灣存在,實質上將使台灣向中國統一傾斜,對大多數台灣民眾而言,無異拿自己的頭顱換取部分身體的自由,任誰都不願意如此。

拒絕民主迫害人權

台 灣社會很難接受中國的另一原因是中國不是民主國家,若邁向統一,台灣可能將失去現有民主憲政與自由人權。近年來,《當中國統治世界》等書籍在台灣大量被介 紹,本期《經濟學人》也指出30年來世界最重大的改變是中國的崛起。誠然,這是一個客觀的描述,但是中國崛起改變世界的經濟與地緣政治,卻未必帶來世界的 福祉。
中國一黨壟斷,拒絕民主,迫害人權的事例越來越嚴重,以前胡錦濤統治中國時,對自由派人士、異議份子與少數民族的迫害尚未明顯嚴重,習近平 擔任中國國家主席1年所逮捕的自由派人士與維權律師的人數超過胡錦濤執政13年的10倍,尤其今年以來,溫和改革的許志永與蒲志強等維權人士紛紛下獄,慘 不忍睹,台灣公民團體對此種惡劣的局勢非常難以接受,也看不到中國政經發展的未來。如此違反數百年來民主潮的中國,不尊重人民基本權利與目無法治的做法, 令人寒心,也使人對所謂中國崛起的評價大打折扣。
施先生「大一中架構」著眼於兩岸局勢對台灣的不利,也思索台灣內部因藍綠對立所衍生的危機。可是「大一中架構」對台灣民眾的說服力未必優於行政院前院長謝長廷先生的「憲法各表」理論,謝氏的說法在法理上較無問題,然而仍受到部分綠營人士的批判。

朝野對立仍待化解

至 於化解台灣藍綠對立之道是否必須從「大一中架構」入手,也存在一些問題。筆者以為化解藍綠對立,應該呼籲執政者多表現對在野黨與社會議題的善意,但馬英九 總統溝通能力不佳,連黨內大老與派系幾乎都無能力協調,何況是在野黨與社會大眾?如果馬英九總統特赦已在監5年的陳水扁前總統,是否較有助朝野關係?如果 馬英九總統提名較超然的監委,是否也有利於其政治聲望?

律師


蘋論:大一中架構關鍵在北京


施明德、蘇起等7人提出「大一中架構」的宣言,其中包含5項原則。由於顧及到台灣的核心立場,藍綠溫和派似乎都可接受,至少迄今沒有激烈反對。

雙方不可能組法人

最 可能反對的也許不是台獨基本教義派,而是北京以及台灣的統一基本教義派。因為那5項原則北京會認為是兩個中國的假面舞會,類似邦聯前身,若接受就做出太大 的政治讓利,不划算,也混淆了統一的神聖性,並違背中國一貫反對兩岸邦聯、聯邦、加盟共和國、芬蘭化、奧匈帝國等模式的堅決立場。
施明德在宣言中指出,「一個破碎的台灣,不會有未來。」希望這5原則能形成台灣共識、中華民國共識,進而成為兩岸和平發展的基石。他還強調,5原 則不可分割,是套餐,不能單點。但是,宣言並未說明所謂現狀是指互不隸屬的主權、還是互相重疊的主權?蘇起認為模糊曖昧才可行,說清楚了反而必死。焦仁和 說,只有各方都不太滿意的東西,才可能最後被接受。這我們同意。但是,「破碎的台灣」是本宣言的假設、還是事實認定?台灣有破碎嗎?若否,根據這個悲觀的 偽前提所推論出來的命題則很危險。
北京反對的理由我們可以按他們的老調揣測:1、當然要改變現狀,因為台海現狀對美日有利,在對美日關係惡化的此刻及未來,必須改變台海現狀,讓台 灣從美日的反中基地,變成中國的抗美日前哨基地。2、大一中架構或可接受,但不可能共組什麼不完整的國際法人。中國一直是完整的國際法人,安理會常任理事 國,為什麼要變成不完整的國際法人?3、讓台灣加入國際組織並可與他國建立正常關係?等於承認台灣是主權國了。

時間站在中國那邊

中國不必急於接受台灣的大一中說帖,是因為他們認定時間在他們那邊,而美國日趨式微,退出亞洲是遲早的事,那時台灣必成為囊中之物,何必現在委曲求全,自毀原則?所以北京的反應可能是不反應,或婉拒。
其 實,這篇宣言是台灣現實主義者可以接受的,我們也希望北京是現實主義者,願意接納這5原則,那麼台海兩岸的關係必能更上層樓。但若台灣也認定中國必然強 大、美國必然衰落是本宣言的大前提,那麼可能會因誤判形勢而讓步妥協到失去原則,將噬臍莫及。此外,連署宣言的7人當中若有人在中國有商業利益,將弱化本 宣言的正當性。




施明德發起「處理兩岸問題五原則」

2014-05-27  10:10 〔記者陳慧萍/台北報導〕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前外交部長程建人、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前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前海基會董事長洪奇昌、前海基會副董事長焦仁和、淡江大學教授張五岳等人上午共同舉行記者會,提出「處理兩岸問題五原則」,希望兩岸停止仇恨、走出僵局。
  • 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前外交部長程建人、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前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前海基會董事長洪奇昌、前海基會副董事長焦仁和、淡江大學教授張五岳等人共同舉行記者會,提出「處理兩岸問題五原則」。(記者陳慧萍攝) 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前外交部長程建人、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前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前海基會董事長洪奇昌、前海基會副董事長焦仁和、淡江大學教授張五岳等人共同舉行記者會,提出「處理兩岸問題五原則」。(記者陳慧萍攝)
  • 前紅衫軍總指揮施明德倡議大一中架構。(記者方賓照攝) 前紅衫軍總指揮施明德倡議大一中架構。(記者方賓照攝)
  • 前紅衫軍總指揮施明德倡議大一中架構,今天與共同法起人舉行記者會,呼籲處理兩岸問題5原則。(記者方賓照攝) 前紅衫軍總指揮施明德倡議大一中架構,今天與共同法起人舉行記者會,呼籲處理兩岸問題5原則。(記者方賓照攝)
施明德強調,5原則是國民黨不敢說,民進黨不會說的東西,且「是套餐、不能單點」,缺一不可;發起人不騙選票,所以真誠高貴,盼望這些原則經過各界人士智慧的激盪,能逐漸形成朝野共識、台灣共識、中華民國共識,成為兩岸和平發展的基石。
施明德等人發表「處理兩岸問題五原則」如下:
一、尊重現狀,不改變現狀。
二、現狀是︰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49年起,即已並存於世。而且雙方政府已從「交戰政府」轉為「分治政府」。
三、「一中原則」已被部份人士窄化、僵化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名詞;既無法呈現兩岸現狀,也愈來愈難被中華民國2300萬人民所接受。建議用「大一中架構」取代,才能符合現狀,邁向和解之路。
四、「大一中架構」意在「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上共組一個不完整的國際法人,以共識決處理雙方關切事務,做為兩岸現階段的過渡方案。
五、在「大一中架構」之下的雙方,應消除敵意,共同維護本地區之和平與安全。雙方承諾互不使用武力,且不得與任何國家簽定不利於另一方的軍事攻防協定;雙方均享有參加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以及與其他國家建立正常關係的權利。


兩岸解套 藍綠大老提「大一中架構」





「我們的呼籲」主要發起人施明德(右)宣讀5原則 。(徐尚禮攝)




「我們的呼籲」主要發起人之一的蘇起。(徐尚禮攝)




由跨黨派人士及學者發起的「我們的呼籲」處理兩岸問題5原則全文。(徐尚禮攝)
由跨黨派人士及學者發起的「我們的呼籲」處理兩岸問題5原則全文。(徐尚禮攝)
針對兩岸論述岐異及不完善,由跨黨派人士及學者發起的「我們的呼籲」處理兩岸問題5原則發佈會,今天早上在台北喜來登飯店舉行。
「我們的呼籲」記者會是由施明德、國安會前秘書長蘇起、外交部前部長程建人、陸委會前主委陳明通、海基會前董事長洪奇昌、海基會前副董事長焦仁和及淡江大學教授張五岳等7人具名召開,並邀請藍綠兩岸事務相關要角出席。
主要發起人施明德表示,這次會議經過9個月的討論,施明德並宣讀5原則。施明德表示,今天推出這一兩岸論述套餐,中共若同意我們絕對贊成;5原則是國民黨不敢說,民進黨不會說的。
蘇起在記者會上提出3點,1台灣一定要和解,5原則目的是要打破藍綠,是拋磚引玉。2沒有「大確幸」哪有「小確幸」,美中台關係是大三角,國民共關係是小三 角,現在存在問題,都有待改善。3為何支持5原則?因為5原則能處理大三角及小三角問題,是馬政府「不統、不獨、不武」的積極版。現在外部波浪已湧現,台 灣已無法迴避,例如越南台商及主權問題等,5原則能讓台灣在風浪中繼續前行。

以下為「我們的呼籲」全文:
我們這些曾經隸屬不同政黨,在戒嚴時期也曾經站在不同立場的人士,基於對國家的忠誠,以及對台灣的摯愛,我們突破了心靈枷鎖和藩籬,歷經數月的聚會與討論,此刻,我們以個人身份,對長期困擾兩岸政府及人民的「中國問題」或「台灣問題」提出「五原則」的解決建議:
一、尊重現狀,不片面改變現狀。
二、現狀是︰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自一九四九年起,即已並存於世。而且雙方政府已從「交戰政府」轉為「分治政府」。
三、「一中原則」已被部份人士窄化、僵化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名詞;既無法呈現兩岸現狀,也愈來愈難被中華民國2300萬人民所接受。建議用「大一中架構」取代,才能符合現狀,邁向和解之路。
四、「大一中架構」,意在「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上共組一個不完整的國際法人,以共識決處理雙方關切的事務,作為兩岸現階段的過渡方案。
五、在「大一中架構」之下的雙方,應消除敵對,共同維護本地區之和平與安全。雙方承諾互不使用武力,且不得與任何國家簽訂不利於另一方的軍事攻防協定;雙方均享有參加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以及與其他國家建立正常關係的權利。
二 十世紀,中國曾經發生血腥的內戰,台灣也有漫長的戒嚴統治,留下了深厚的敵意和痛苦的仇恨。這些情緒成為政黨權力鬥爭最廉價的肥料,經由選舉操作,使藍綠 雙方難以進行對話,讓國家一直處於不流血的分裂之中,失去了共同奮鬥的大方向,連影響國家生存與經貿發展的兩岸政策也任由意識形態操弄,走不出僵局。一個 破碎的台灣,不會有未來。


陳智雄 1916-1963,簡吉

簡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zh.wikipedia.org/zh-tw/簡吉Translate this page
簡吉(1903年5月20日-1951年3月7日),台灣的社會運動者與政治人物,台灣日治時期台灣共產黨(台共)黨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於二二八事件時加入中國共產黨。

2009年首度出版後廣受好評的《簡吉--台灣農民運動史詩》,2014年6月即將出版修訂新版!新版中將有更多珍貴的老照片以饗讀者,敬請期待~
一個帶著小提琴的鄉村教師,
捲起台灣最壯闊的農民運動;
一本隱藏七十五年的日記,
唱出一首左翼運動的史詩。
簡吉,歷史必須記住的名字!

★ 第一部最完整記載台灣第一位農民革命運動家與一九四五年前「台共」代表人物簡吉的完整傳記,包括國家檔案解密日記及筆錄等珍貴史料完整呈現。
★ 一位知名企業家要尋找塵封多年的父親身影,一位詩人從解密的檔案夾與暮年老人們口中探得那曾經偉大的靈魂舊事。這本書,獻給簡吉這個撼動過土地的名字!
從一位小學老師,到一位「帶著小提琴的農民革命家」;簡吉可說是台灣農民運動與民間反抗史的先聲與領袖,他組織農民向日本殖民政府發聲,當時曾捲起了近兩 萬四千名農民的參與;而1945年後,二二八的大鎮壓之後,這一頁農民運動及簡吉、當年在台的「中共地下黨」也一併被掃入台灣史的塵封檔案中。作者楊渡在 本書中走訪了多位當年與簡吉有真正交誼的台灣「老左」前輩;也爬梳了包括國家檔案初解密的簡吉文件,讓讀者初識這位以知識份子投身農民反抗運動的台灣史英 雄,也由簡吉其人的一生,見證了在「二二八」前後的台灣,更深刻的民間史頁與社會悸動。這是一部追尋父親而起的報導文學作品,也是一章台灣歷史課須補上的 一頁。



*****

51年了,敬你,台灣獨立第一烈士「陳智雄」 人氣指數 8148
張智程 May 28, 2014


今天是5月28日,51年前,警總軍法處執行了一名瑞士籍政治犯的死刑,這個人,是歷史上第一個為主張台灣獨立而壯烈赴死的台灣人,他有著曲折而傳奇的人生,他的名字叫作「陳智雄」。
陳智雄這個名子,是三年前從一位老前輩的口中得知的,後來去搜尋了網路上關於陳智雄事蹟的描述後,我記得那天我不禁淚流滿面⋯⋯
出生於屏東的陳智雄,從東京外國語大學畢業後,成為日本政府駐印尼的外交官,日本戰敗後,陳智雄並沒有返回日本,他因為親眼所見印尼人民遭到荷蘭殖民統治 的悲苦境遇,因而投入參與印尼國父蘇卡諾所領導的印尼獨立革命,陳智雄先生以自己的資源暗中轉移日軍遺留在印尼的武器給印尼革命軍,因此遭到荷蘭殖民政府 逮捕囚禁一年,印尼獨立後,陳智雄先生以印尼開國英雄的身分,獲得蘇卡諾總統頒贈印尼榮譽國民勳章。
返回日本後,陳智雄先生立即將追求印尼從殖民地獨立解放的熱情轉向了自己的祖國「台灣」,他參與了戰後第一個台灣獨立運動組織——由廖文毅所領導的「台灣 共和國」,並憑藉著自己的外交長才與人脈,在1955年以「台灣共和國駐東南亞巡迴大使」的身分,代表台灣共和國出席了戰後在印尼舉行、具有象徵第三世界 國家團結重要意義的第一次六國『萬隆會議』,而廖文毅得以以「台灣共和國大統領」的身份,在1963年出席馬來西亞的獨立建國大典,也歸因於陳智雄先生長 年在東南亞的努力奔走。
在那陣子,戰爭結束後短短數年內,幾乎全世界所有的殖民地都相繼宣告獨立了,過去曾經訪談過幾位老人家,從他們口中的描述,才或許可以體會陳智雄先生、以 及當時心中已經出現台灣認同的台灣人在那段歲月裡的心境,作為台灣人,國籍、身分、與認同一再被迫轉換,奈何會成為唯一擺脫殖民統治後,竟繼續由另一個外 來政權殖民、而無法獨立自主的殖民地⋯⋯
陳智雄先生為台灣獨立的奔走,為自己換來了悲慘的命運,先遭到中國共產黨政權施壓而在印尼遭到監禁,出獄後因為沒有國籍,因而無法入境日本而流浪於印日間 的班機上,直到獲得一名瑞士官員的幫助,取得瑞士公民的身分後始得入境日本。然而,日本政府在國民黨政權的施壓下,不久後便於1959年將陳智雄先生引渡 至台灣(另有一說是遭到國民黨特務綁架回台),隨即遭到國民黨政府逮捕監禁,在其後短暫出獄的期間,陳志雄先生卻無懼死亡威脅、立即投入於台灣島內籌組台 灣獨立組織「同心社」。
或許,陳智雄先生寧知會死,卻懷抱著台灣必須要獨立的悲願與大志、而選擇勇敢而溫柔的面對死亡的吧⋯⋯
終於,1961年,陳志雄先生人生中第四次、同時也是最後一次遭到逮捕投獄,1963年5月28日清晨,陳智雄先生在晨曦中被喚醒、從警總看守所的牢房被 押往馬場町,據當時遭到監禁於相同牢房的政治犯難友施明雄先生以及劉金獅先生的口述,遭到拖出牢房的陳智雄先生因為拒絕下跪、堅持直挺尊嚴地站著、捍衛作 為台灣人的尊嚴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一路高喊著「台灣獨立萬歲」,卻遭到警總的守衛報復,衛兵拿斧頭劈爛了他戴著腳鐐的雙腳,使陳智雄先生慘遭拖行,他 們更以鐵絲刺穿了他的雙頰,使他無法張嘴,但陳智雄先生仍奮力撕裂滲血地喊著「台灣獨立萬歲!台灣獨立萬歲!」,直到子彈穿進頭部奪去他生命的那一刻 ⋯⋯.
那天到現在,五十一年了,直到去年夏天,陳智雄先生的女兒才從中華民國政府的手上接到父親的遺書,遺書上寫著三名年幼兒女的名子,以及短短的一行日文字「私は台湾人の為に死す(我是為台灣人而死)」⋯⋯
陳智雄先生遺書。
我不知道昨天為什麼有一群已過氣政治人物會提出什麼「大一中架構」,對我們這個世代來說,「台灣意識」是在一次一次對於自我與土地連結的追尋、與街頭衝撞 的實踐中覺醒後、更是在一次一次得知為了追求台灣的獨立與解放而不惜壯烈犧牲的前輩存在、卻遭到殖民政權刻意掩蓋的真實歷史故事之後,所產生對於台灣這塊 土地最堅定的愛與認同,從而因此在我們生命中最核心的部分,就再也無法接受被任何意義的「中國」所框住了⋯⋯
陳智雄先生,你走的早,早到讓台灣人來不及認識你,但當我知道了你的故事以後,使我更堅定了自己對於台灣獨立的意志、以及你的故事必須被代代台灣子孫所記 住的信念,在你為台灣犧牲五十一年後的今天,就讓我們舉杯敬你,也敬那個你付出生命去追尋、因而也喚醒我們必會用一生去追求的理想新國家——「台灣共和 國」!

 -----

50年前就義 高喊「台灣獨立萬歲」 第一烈士陳智雄 獨派追思


〔記者李欣芳/台北報導〕獨派團體昨舉行「紀念台獨第一烈士陳智雄就義五十年」追思會。陳智雄的女兒陳雅芳表示,她很感慨國家檔案局在她父親被槍決五十年後才將父親的遺書交給她,看完遺書後她感動地流淚。
台灣北社、台灣民族同盟、台獨聯盟等團體舉辦的這場追思會,包括陳智雄的獄中難友劉金獅、獨台會創辦人史明等人都與會。
陳 智雄一九一六年出生於屏東,太平洋戰爭期間,被日軍徵調到印尼擔任翻譯,後來留在印尼做寶石生意,曾協助印尼獨立運動成功,並被授以名譽國民獎狀,此後決 定獻身台灣獨立運動,並於一九五八年二月被任命為「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的東南亞巡迴大使,後來被國民黨政府逮捕槍決。
女兒回台尋獲遺骨 晤父親當年難友
從 小在印尼長大的陳雅芳今年三月來台,取回陳智雄當年被國民黨政權扣押的遺書及相關文件。看完遺書,激起她提起勇氣尋找父親在遺書內所託付的吳振南,希望多 瞭解她自七歲後就未曾再見面的父親的事蹟。透過台獨聯盟發出訊息尋求各方協助後,陳雅芳這次再度來台,除找到父親的遺骨,還見到當年父親在獄中的難友劉金 獅。
劉金獅回憶說,陳智雄當年被捕入獄,在獄中始終鼓舞受難台灣人的士氣,一九六三年行刑前,陳智雄高喊兩次「台灣獨立萬歲!」立刻被獄方殘酷施暴,用布塞嘴、以鐵絲穿刺臉頰、雙腳砸爛,再拖上囚車,送上刑場槍決。



春暉書櫃正中央秀面的是《停格的情書》,書寫高雄的政治受難者故事,有許多我們陌生的民主前輩,書裡還有他們的家書、情書,書信之間,寫著不僅是私人故 事,更是白色恐怖年代的時代記憶。《停格的情書》是一本少見的企劃,豐富大量的田調訪談、難得一見的圖片檔案,15位政治受難者,是高雄人的時代故事。
 黃溫恭 ,黃春蘭,陳智雄; 《停格的情書》



51年前的今天,幫助印尼獨立並且推動台灣獨立的先烈陳智雄被國民黨政府處死;他是第一位因為台獨被槍決的政治犯。行刑前他的腳鐐卸除方式是砍去雙腳,被拖行到刑場的他仍不斷大喊:「台灣獨立萬歲!台灣獨立萬歲!台灣獨立萬歲‧‧‧」
  
陳智雄1916年在屏東出生,畢業於東京外國語大學荷蘭語科。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精通六種語言的他成 為日本派駐印尼的外交官。二戰後帝國主義統治下的殖民地紛紛爭取獨立,印尼也不例外。陳智雄以日軍留下的武器暗助蘇卡諾領導的革命軍,幫助印尼脫離荷蘭獨 立,因此被荷蘭軍政府關了一年。蘇卡諾日後建國成功,成為印尼國父,陳智雄得以出獄。後來親共的蘇卡諾曾在中共的壓力下又將他逮捕,陳智雄寫信去罵蘇卡諾 忘恩負義,蘇卡諾理虧就把他給放了。
 
除了印尼獨立運動,陳智雄也參加了萬隆會議,那是亞非二十九國討論解放殖民地、要求各國獨立自主的重要會議。陳智雄是當時國際上最活躍的台灣人,還在瑞士官員協助下獲得政治庇護,取得了瑞士的公民權。
  
但這個瑞士籍的台灣人,卻在日本被中華民國政府綁架來台,關押在青島東路的喜來登飯店裡。應訊時他全程用台語回答,激怒了聽不懂台語的國民黨軍法官。軍法官要求他用「國語」應訊,但陳智雄堅持「台語就是我的國語」,下場就是被鐵絲貫穿了嘴巴。
   
51年前的今天,陳智雄被以叛亂罪處死。他不願下跪,行刑前被砍斷雙腳拖往刑場,死前仍不斷大喊著台灣獨立萬歲。
  
他的女兒在印尼長大,過著貧苦的生活,卻多次想盡辦法籌錢來台追尋關於父親的真相。無奈當時親友懼於國民黨的勢力,什麼都沒有告訴她。甚至在陳智雄死後 50年(去年3月)她才收到父親當時被扣在獄中的書信。原來父親有托友人照顧妻女,可是那位友人早已病逝,且一直沒有收到這些信。
  
   
  
印尼的歷史教科書裡面寫著陳智雄的名字,我們的課本裡卻沒這個人‧‧‧








陳智雄擁台獨遭槍決 女兒50年後才收到遺書

  • 陳智雄是第一位因台獨案遭槍決的台灣人,獨派團體今(27)日舉辦追思會。(圖/記者林修卉攝)

    陳智雄是第一位因台獨案遭槍決的台灣人,獨派團體今(27)日舉辦追思會。(圖/記者林修卉攝)

記者林修卉/台北報導
台獨聯盟等獨派團體今(27)日上午舉辦「陳智雄殉難50年追思會」,紀念陳智雄是第一位因台獨案遭槍決的烈士,他被押赴行刑前,仍持續高喊:「台灣獨立萬歲!」他的女兒陳雅芳直到今年3月才收到遲了50年的遺書。
陳智雄1916年出生屏東,精通英語、日語、荷蘭語、馬來語、台語,以及北京官話等6種語言,在太平洋戰爭期間,被日軍徵調到印尼擔任翻譯,後來留在印尼做寶石生意,娶混有荷蘭血統並具有荷蘭公民身份的印尼女子為妻。
陳智雄曾協助印尼獨立運動成功,並被授以名譽國民獎狀,此後決定獻身台灣獨力運動,並於1958年2月被任命為「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的東南亞巡迴大使。
1962年陳智雄在台灣被逮捕,移送到警備總部,被軍法官判死刑,1963年5月28日清晨被送上刑場槍決。
陳智雄的女兒陳雅芳在印尼長大,今日受邀出席追思會。陳雅芳表示,她在成長過程曾憎恨父親不負責任,但當她自己為人母後,開始思考、尋找、瞭解父親 的故事與過去,而她在今年3月才取得父親被扣留50年的遺書與相關文件,看完資料得知父親的勇氣與生前受到的不人道折磨,不禁流下眼淚。
陳雅芳說,她在10年前,得到一筆台灣政府的補償金,但寧願不要這筆用生命換來的錢,她要她的父視。
曾關在陳智雄隔壁牢房的劉金獅表示,陳智雄被捕入獄,但在獄中始終鼓舞受難台灣人的士氣,無畏官兵,也毫不妥協,而在行刑前,高喊兩次「台灣獨立萬歲!」立刻被獄方殘酷施暴,用布塞嘴、以鐵絲穿刺臉頰、雙腳砸爛,再拖上囚車,送上刑場槍決。
獨派團體今日追思陳智雄生前行誼,尊崇他留給台灣人的情操與風範。獨立台灣會創始人史明、前考試院長姚文智、北醫醫學人文研究所助理教授艾琳達、前 立委林濁水、前國史館館長張炎憲、「908台灣國」總會長王獻極、立委田秋堇等人均出席,現場默哀後,與會者高喊「台灣獨立萬歲!」紀念陳智雄的精神典 範。
  

2014年5月28日 星期三

《從我們的眼睛看見島嶼天光》太陽花學運下的台灣人民;陳冲: 蘋論:天哪 他竟當過行政院長





影像記錄 太陽花學運戰情中心首曝光 

馬英九召開記者會,包括林飛帆等幹部緊盯電視。周馥儀攝影/有鹿文化提供

4 月10日,太陽花學運出關,結束24天佔領立院議場,太陽花學運的第一本影像記錄、還原現場視角的著作在近日出版。這本《從我們的眼睛看見島嶼天光》的新 書,由學運核心要角周馥儀、作家小野與導演柯一正等人參與著作,周馥儀拍下學運要角在學運期間於議場內開會的照片,被稱為「戰情中心」的運作首度曝光。

330 當天有50萬人上凱道反服貿,在前一天,總統馬英九在總統府針對學運召開記者會,宣稱要回應學生提出的「兩岸協議監督機制法制化」等4項訴求。在馬英九召 開記者會的同時,議場內的小房間,包括總指揮林飛帆、中研院副研究員黃國昌、律師賴中強、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蔡培慧與學生幹部們則緊盯一台小 電視,關注馬英九的記者會,同時看著手機,以了解輿情與社會回應。

有鹿出版社總編輯許悔之在書中提及,4月16日周馥儀到出版社辦公室時,他問周要喝茶還是咖啡,周回說:「我只要水。」周並打開一罐中藥,吞服了兩三小瓢,周的小腿肚,有大片的紗包紮著,其中是學運時,翻過立院圍牆踩入暗溝造成的傷口。

許悔之寫道,兩人交談了一會,想到運動期間,因為情勢、時局的高壓多變,周馥儀覺得自己沒有多幫忙議場內外的朋友們、學生們,而多給些鼓勵、說明與協調,「馥儀難掩自責,在我辦公室開始淚流不止」。(吳家翔/台北報導)

 

從我們的眼睛看見島嶼天光:太陽花運動,我來,我看見

  • 定價:330
  • 優惠價:79261
  • 優惠期限:2014年06月15日止
  • 抵用購物金最多再省$78 詳情
  • 詩人節
 

內容簡介

  本書所有版稅,全數捐給學運團體及NGO組織,做為公民啟蒙運動相關之公益用途
  我們正在用青春寫一首詩,目擊改變世界的燦星一顆,又一顆;
  我們正在用希望寫一首詩,敢把太陽叫醒,敢把自己變成太陽!

  ★ 透過追求公理正義的緣會,我們成為真心向前行、團結真有力的有緣眾生。
  ‧3/18,上百名學生突破警方防線,闖進立院佔領立院議場,要求服貿逐條審查。
  ‧3/20,立法院外面的每個角落都在進行著戶外公民課。
  ‧3/22,行政院長江宜樺與學生代表在立院旁街道會面,不願承諾撤回《服貿協議》。
  ‧3/30,太陽花運動學生號召,五十萬民眾身穿黑衣佔領凱道,表達反服貿決心。
  ‧4/6,立法院長王金平承諾《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未立法前,不召集朝野協商《服貿協議》。
  ‧4/10,學生撤離立院議場。林飛帆說,若執政黨撕毀兩岸協議監督立法承諾,「我們必再回來」!

  ★太陽花運動的目擊感動,台灣民主黑潮壯濶捲湧!

  ★多位站在關鍵「戰略位置」人士,從不同角度,目擊「決定性的瞬間」!
  ──林飛帆:義憤的群眾在立法院外抗議,我看見「黑箱服貿」,以及必須藉由奮鬥,才會得到的光亮。 
  ──小野:相信改變世界從自己開始,我看見有一群人,燃燒著青春和熱情,佔領一個地方,發光發熱!
  ──柯一正:運動第一天進立法院後就住下,我看見一個個不同姿勢的蠶蛹,承擔兩千三百萬人的重量!
  ──范雲:見證「野百合學運」以及民主開放,我看見街頭的民主教育,以及台灣民主新生的可能!
  ──黃國昌:年輕朋友充滿創意、勇於承擔。大家協力齊心,負責運動中各種分工,我看見了全新的公民。
  ──蔡培慧:青年世代與社運伙伴的團結抵抗,我看見人民議會的浮現,共同抵擋那橫亙海峽兩岸的壟斷資本,走出光明的路。
  ──周馥儀:彷彿就是太陽花,我看見「自囚」的一群人,用來喚醒自由、民主和正義的力量奔流匯集!
  ──余永寬:懷抱理想、承擔責任,我看見年輕人的組織、效率與執行力,以及世代交替的急迫性!
  ──邱毓斌、林傳凱、謝芮娣:太陽花運動發生在台北的立法院,但我看見來自全台的聲援、匯流與行動。
  ──從二○一四年三月十八日到四月十日,「太陽花運動」二十四天內。你,又看見了什麼?

  ★ 這是一本關於「我們」的公民運動紀實,一本屬於「太陽花運動」的影像詩學。

  ★ 一切因我們的看見、我們的記憶、我們的記錄、我們的介入,讓世界更完整。


  一場反對「黑箱服貿」的抗議,何以在短時間之內波瀾壯闊地蔓延,撞擊出屬於公民意識覺醒的新大陸?學生追求「世代正義」和「社會正義」的行動,又如何翻動台灣社會的深層結構?新世代又如何利用網路渠道突破媒體封鎖,分享資訊、集結動員,改變社會運動的形式與樣貌?

  本書集結名作家、名導演、學運先驅、太陽花運動幹部,以及公民記者等多位人士,他們身處歷史的「關鍵現場」,以詩、以紀實文字、以影像,描繪出這首即將開展的台灣民主黑潮史詩,為之譜下動人的序曲。

名人推薦

  「我們面對不公不義所帶來的殘暴,依然熱血澎湃,
  温柔堅定地和年輕人一起來抵抗。」—小野

  「不管最後是走出去或被拖出去,我們都贏了。
  永遠不要忘記我們一起創造民主新頁的激情。」—柯一正

  「如果,天色會漸漸微光,
  那是因為我們每一位太陽花運動的參與者都變成更勇敢的人。」—范雲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小野

  多年來引領風潮的名作家,台灣新電影運動主催者之一,「不要核四、五六運動」發起成員。

柯一正

  名導演、演員、台灣諸多社會公益運動的參與者,太陽花運動期間,全程陪同學生住在議場中。

范雲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一九九○年「野百合學運」總指揮,當代重要的介入社會的知識分子。

余永寬

  「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咖啡館創辦人,一位「基進」的「公民記者」。

周馥儀

  「太陽花運動」核心工作幹部,「賴和基金會」執行長,現就讀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班。

照片提供者簡介

林飛帆

  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生,從「野草莓運動」開始,積極介入各項社會改造運動。

林傳凱

  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邱毓斌

  台灣人權促進會副會長、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黃國昌

  美國康乃爾大學法學博士,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蔡培慧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

謝芮娣

  成功大學政治系學生,成大「零貳社」社員。

主編者簡介

許悔之


  詩人、有鹿文化總經理暨總編輯,曾獲多種文學獎項及雜誌編輯金鼎獎,著有詩集、散文集多冊。
 

目錄

【序一】〈殘暴這件事,我懂〉  ◎小野
【序二】〈向學生致敬〉  ◎余永寬

【卷一】林飛帆看見
義憤的群眾在立法院外抗議,我看見「黑箱服貿」,以及必須藉由奮鬥,才會得到的光亮。

【卷二】小野看見
相信改變世界從自己開始,我看見有一群人,燃燒著青春和熱情,佔領一個地方,發光發熱!

【卷三】柯一正看見
運動第一天進立法院後就住下,我看見一個個不同姿勢的蠶蛹,承擔兩千三百萬人的重量!

【卷四】范雲看見
見證「野百合學運」以及民主開放,我看見街頭的民主教育,以及台灣民主新生的可能!

【卷五】黃國昌看見
年輕朋友充滿創意、勇於承擔。大家協力齊心,負責運動中各種分工,我看見了全新的公民。

【卷六】蔡培慧看見
青年世代與社運伙伴的團結抵抗,我看見人民議會的浮現,共同抵擋那橫亙海峽兩岸的壟斷資本,走出光明的路。

【卷七】周馥儀看見
彷彿就是太陽花,我看見「自囚」的一群人,用來喚醒自由、民主和正義的力量奔流匯集!

【卷八】余永寬看見
懷抱理想、承擔責任,我看見年輕人的組織、效率與執行力,以及世代交替的急迫性!

【卷九】邱毓斌、林傳凱、謝芮娣看見
太陽花運動發生在台北的立法院,但我看見來自全台的聲援、匯流與行動。

【卷十】我看見
從二〇一四年三月十八日到四月十日,「太陽花運動」二十四天內。你,又看見了什麼?

【編後記】我們的臉  ◎許悔之
民報

太陽花學運學生吳崢等人組成的「民主鬥陣」,指責馬政府是形式主義至上,吳崢指馬總統「反貪就弄個廉政署,跟不上網路就弄個新媒體小組。現在為了應付學運,就成立青年顧問團,只是徒具形式」。
但是台大李承值同學似乎替馬英九打抱不平。他說「馬英九很重視青年」。馬成立「中國國民黨青年團」,且讓首任團長林益世高升至行政院秘書長。林益世曾說「行政院這麼大,其實只有三個人上班」,可見馬總統確實「讓青年參與決策過程」…
太陽花學運波瀾壯闊,為台灣開創歷史新紀元。學運本身是從政治議題激發產生的,但也造成更深遠影響,例如打破台灣父權傳統。宋楚瑜也讚許太陽花學生「用行動證明自己會管好自己」。台灣人民本來就懂得自我管理,不必…
peoplenews.tw



蘋論:天哪 他竟當過行政院長






昨 天行政院前院長陳冲在金融研討會上發表演說表示,近來社會有五大不安:對中國的不安、對高房價的焦慮、對低薪的不安、對貧富不均的不奈、對其他世代的不信 任。他說,有些是存在的事實、有些是來自童話「大就是邪惡」的原罪、也有一些是因刻意訊息的流傳,不安情緒因而被擴大。

刻意遺忘政府無能

他舉出的五大不安確實存在,但忘了還有一項超級大的不安:對政府無能的不安。他選擇性遺忘情有可原,因為他就是政府中很大咖的一員。
不過,最反邏輯的是他竟然認為台灣年輕人對對中國的焦慮和不安,是因為中國高大、龐大而被賦予「大是原罪」的觀念。他指出,這個觀念主要來自小時 候讀過的外國童話,例如小紅帽對大野狼、三隻小豬對大野狼、傑克與魔豆等,都把大與邪惡掛鉤。他強調:像是傑克,明明是個闖入巨人家裡搗亂的不良少年,還 害得巨人摔死,但童話認定大就是邪惡,看到巨人跌下來都拍手叫好。
國人對中國不安是因為他大嗎?美國、俄國、加拿大都很大,後者比中國還大,但台灣誰對美、俄、加感到不安?傑克裡的巨人有齜牙咧嘴要霸佔傑克的家 園嗎?有禁止別人跟傑克交朋友嗎?有到處強迫別人承認傑克家是他家的一部分嗎?有拿上千顆飛彈對準傑克家嗎?有迫害不同意見的人嗎?有屠殺少數民族嗎?有 過害死數千萬同胞的輝煌紀錄嗎?有在別人家園隨地吐痰、大小便嗎?把中國比擬為童話裡巨人,犯了邏輯上類比的謬誤。
請陳老先生看清楚事實,不是台灣這個不良少年闖入巨人家搗亂,更沒有害巨人摔死;反而是巨人要闖入傑克家霸佔,並把傑克一家人吞食。陳把中國形容 成一個無辜、老實的受害人,只因他的巨大而背負原罪,還把台灣比喻為搗蛋的不良少年,真是21世紀以來繼「我查過了,(太陽花)是民進黨買給學運的香蕉」 和「鹿茸是鹿耳朵裡的毛」之後,最大的笑話,一個讓人欲哭無淚的黑色笑話!

同情中國怪罪台灣

童話小紅帽和三隻小豬裡的大野狼,確實邪惡,並非他大,而是邪惡。天真化、無辜化、除罪化地同情大中國,反怪台灣搗蛋,不只是背反邏輯,更是對中共歷史和常識的無知。他竟然當過行政院長,天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