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0日 星期一

陳維昭; 黃麗松 (1920~2015)《風雨絃歌—黃麗松回憶錄》


還沒讀過 《風雨絃歌—黃麗松回憶錄》。不過,《陳維昭回憶錄—在轉捩點上》(台北:聯經,2009)是很值得一讀的書,它真的很平實地說了一個成功的台灣人故事。聽了他參加北大百年校慶之後要去見江澤民,看北大將港澳台的校長安排在車子末座,就憤而離席了。

陳維昭醫師在臺灣大學的12年校長任期,成績斐然,他應該是校史中最有貢獻、影響力的校長。(我因為過去近18年住在臺大校園附近,很關心臺大的發展,並與陳校長有數次近距離的觀察,所以有些立論的根據。一次是首位大學教授 (University Professor)的慶祝酒會上,雖然葉教授很快就退休,不過我相信陳校長用心良苦。另外一次是宣布網路廣播的獨特技術,雖然我很可惜台大沒設自己的網路電台/電視台,不過後來在開放課程上領先,這些科技基礎有功.......我以前經常笑臺大農學院多系的改名,書中說那些系真的做出許多名符其實的突破......)




*****
黃麗松的"家國天下事事關心":
現任校長馬斐森於上任前,到 Birmingham 向黃麗松請益。我記起,多年前,這簡樸房子裡的一幕。
現任校長馬斐森於上任前,到 Birmingham 向黃麗松請益。我記起,多年前,這簡樸房子裡的一幕。
民主黨李柱銘讚黃是公道的人,指黃擔任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中央與香港特別行政區關係小組專題小組」港方召集人時願廣聽意見。


Wikipedia:黃麗松CBEJP(英文名:Rayson Huang,1920年9月1日-2015年4月8日),祖籍廣東揭陽,華人化學家,專長為自由基化學。1972年至1986年間任香港大學校長。

簡歷[編輯]

早年生活[編輯]

黃麗松,其父黃映然為香港民生書院創辦人,由小學至中學皆就讀於該校。
1937年原本要到上海聖約翰大學念書,但因日本發動蘆溝橋事變而沒有起行;1938年考獲獎學金入讀香港大學,主修化學,舍堂屬聖約翰堂(今聖約翰學院前身),在校時活躍於學生活動,尤精於演奏小提琴
1941年日軍侵港,黃麗松曾短暫參加英軍輔助隊,負責偵察化學武器。

學術生涯[編輯]

1942年,香港淪陷前夕港大頒授戰時學位,其後港大旋即停辦,黃麗松輾轉抵達內地,在廣西大學當化學系助教。
光復後於1945年得到獎學金,到英國牛津大學化學研究所念書,三年後獲得化學博士學位,其後1948年負笈芝加哥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於芝加哥期間結識其妻李威女士,不久共偕連理。
1951年起,黃麗松任教於新加坡馬來亞大學化學系,1959年轉職吉隆坡馬來亞大學,先後任化學系教授、理學院院長(1962年至1965年)及署理副校長(1965年至1966年)。1969年轉任新加坡南洋大學校長。
1972年被推徵成為香港大學第一位華人校長,其間與學生關係良好,曾平息英女皇訪港學生會示威風波。此外他曾任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等多項公職。

退休生活[編輯]

1994年退休,黃麗松與其妻隨兒子赴英國定居,並定期返港。1999年前後,黃麗松、李威伉儷回港時,其妻李威患有老人痴呆症,於港大校園走失,遍尋不獲,數月後方於港大後山發現其遺體,疑因一時失足墮山失救至死。黃麗松為了記念其愛妻,特設立「黃李威基金」,並撰有回憶錄《風雨絃歌—黃麗松回憶錄》,將其收益撥作基金用途。
黃麗松其他嗜好包括學習製作小提琴,至今依然定期返港。目前港大有黃麗松講堂以他命名,馬來西亞則以其化學方面的貢獻設立了「黃麗松基金」。

逝世[編輯]

2015年4月8日,黃麗松在英國逝世,享年94歲。[1]

參考資料[編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