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3日 星期日

家族故事 趙元任一家人;俞家:讀林懷民《高處眼亮‧館前路四十號──懷念俞大綱先生》回眸 俞大維紀念展;胡適一家。"Not now, not here. ---E. M. Foster



徐樹錚(1880年11月11日-1925年12月30日),字又錚幼錚,號鐵珊,自號則林,人稱「小扇子」,江蘇省徐州府蕭縣(今屬安徽省官橋鎮醴泉村人,北洋軍閥皖系將領。

家庭狀況[編輯]

徐樹錚共有一妻四妾:髮妻夏紅筠(又叫夏宣,1955年在蘇州倪家花園病故),小妾沈定蘭,沈定蘭之妹沈淑佩王慧珵以及原來是娼妓的平芳春
徐樹錚共有子女十人:長子徐審義(又名徐審憲),次子徐審武(1903年生,五歲時夭折於日本),三子徐審交(字道鄰,我讀過先生的許多書....),四子更生(五歲時夭折),長女徐櫻環(又叫徐櫻, 我讀過她的"方桂與我五十五年")、次女徐書環(五歲時夭折)均為結髮妻子夏紅筠所生。王慧珵生三女徐美、四女徐慧(五歲時夭折),沈淑佩生徐佩徐蘭。第三代、第四代如今大多生活在海外。[3]

個人愛好[編輯]

徐樹錚精於書法,擅詩詞古文,從政後仍手不釋卷,留下來的詩大約200首,詞60首。

此外,徐樹錚還酷愛崑曲,他能自輯曲譜,能上台演出,並曾與徐凌雲項馨吾俞振飛等名角同台。他擅長花臉貼旦兩種角色的曲目,聲如洪鐘。張謇曾贈詩云:「將軍高唱大江東,勢與梅郎角兩雄」。[3]


丁文江、丁文淵(1889-1957)
丁文江︰科學與中國新文化 Ting Wen-chiang: Science and 
~~~~ 羅時瑋約五點來,送一本羅家族的合作的精彩集子:
羅時瑋‧羅真瑛‧羅真螢‧羅俊達  合著《愛在天井邊爸爸媽媽真偉大》自費出版,2012,全彩215

「漢清 玉燕:
  請分享我們家的敝帚
  時瑋 金台2012.8/15

目次
第一部分  爸媽的故事             2
第二部分  爸媽與我一甲子         36
第三部分  記憶中的爸媽           66
第四部分  不平凡的開通爸媽       94
           阿公阿婆家的童年回憶  102
第五部分   我心目中慈愛的父母親  122
第六部分   家庭相部               154
第七部分   爸媽家族年表           206

***
金恆煒(1944年11月10日-),本籍浙江溫州台灣記者、作家、政治時事評論員,金溟若的小兒子,金恆傑(金載熹)和金恆鑣的弟弟,曾任台灣北社副社長。

 〈金恒煒專欄〉不要拿「人權」作踐台灣


民進黨立委吳秉睿醞釀修法,準備讓中國學生納入健保。老實說他是找罵挨, 可能一事無成。因為這個提案連藍營也不敢,他竟敢;但可斷言不會有其他的黨籍立委敢連署。一旦吳秉睿提出法案,同意的都是藍營,法案也一定會過;即使吳打 了退堂鼓,也給藍營逮到提案的機會,到時這筆帳不但會記到民進黨身上,也會記到主席蘇貞昌身上;因為吳秉睿是不分區立委,又是額上刻著「蘇記」的蘇系立 委。
此說一出,吳秉睿在砲火難擋下,趕快辯白,說他的想法並非蘇主席授意主使,與派系無關,討論此問題,無需牽連他人,而且還強調他是「有 自己想法的人」!媽媽咪呀!難道他不知道他是「不分區」立委?不分區立委的發言,基本上代表黨,他不分區的取得,背後就是蘇系,就是蘇貞昌;如果連政治上 的ABC都弄不懂,還大言不慚地說「有自己想法」?把別人也當白痴嗎!
吳秉睿也好,或國科會主委朱敬一也好,都用「人權」當大帽子,想藉此 偷渡或說合理化給中國學生健保的理據。尤其朱敬一還祭出聯合國「人權宣言」來唬人。且先不必說台灣被排拒聯合國之外,已違反「人權宣言」了,也不必討論中 國全無人權可言的事實。重點是,「人權宣言」所及的對象是「會員國本身之人民及所轄領土人民」,著重的是公民權的普世價值。只引一條來看,是不是不給健保 就違反「人權宣言」?宣言中明定「人人有權工作,自由選擇職業、享受公平優裕之工作條件及失業保障。」(第二十三條)那麼,試問,是不是中國學生來台也應 比照?否則即違反人權?道理很簡單,豈容雌黃。
健保屬公民權,不能拿人權一棉被遮蓋。基本問題確立好了,再談第二層問題。誠如朱敬一或吳秉 睿所提出的,法理與邏輯上,為什麼會訂出外籍學生可以、中國學生卻不可以的差別待遇?原因也很簡單,其他外國學生的宗祖國沒有拿飛彈對準台灣,更沒有惡意 的反分裂國家法,也沒有天天宣稱要把台灣納入其下為一省的威脅;這就是其他外國學生能中國學生不能的原因。而且,放在國際政治的善意惡意的互動與表態中, 也十分清楚。面對惡霸中國,台灣還拿中國所無的人權來奉承,只顯示為奴為婢的心態,不然就是投降意識的反射。
最後再談現實問題。健保是台灣財政黑洞,會不會有拖垮的一天?很可能。所以不能拿健保來慷人民之慨。真要使用公平原則(非人權),與其把中國學生也納入而造成破洞愈大,不如設法讓所有外籍學生可以投保優惠的學生健保,美國就是如此。
美國通過健保法,沒有納入外籍學生,難道可得出美國違反「人權宣言」的結論?這樣曲意為中國學生謀,只能說作踐台灣。
(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員)

  

2016.12.28

下午,曹永洋與金恆鑣先生來訪,暢談。
二十年前,讀金恆鑣導讀 E. O." Wilson 回憶錄《大自然的獵人:博物學家威爾森》,"獨具慧眼的田野生物學家",很欣賞金先生的功力。
今天他74歲了,恰巧又在寫Wilson的新著 Half-Earth: Our Planet's Fight for Life中譯本的"導讀"。原書首頁無副標題,所以請教他Half-Earth 是什麼意思?他說,這是"地球一半是人(我們)的,另一半是生物(他們)的。"
金恆鑣是(森林)生態學領域之專家、生態學學會理事長。我請教他台灣的森林事情 (相對於日本梅原猛的《森林的哲學》。他說,首先要了解日本的林地多是私有地,所以照顧得很好,反之,台灣的森林都是國有地,公務員不會珍惜的.....
http://hcbooks.blogspot.tw/2015/07/naturalist-by-e-o-wilson.html

這次還談到書要附索引才行。金恆鑣先生考我齊邦媛的《巨流河》中哪處說到他。我說,不知道呢!他說,這就是台灣書多不做索引的缺點。
送他們走後,我拿出《巨流河》猛翻書:先在"齊邦媛紀事" (592-97)的1995年 (甲午戰爭百年)找到:"赴山東威海衛參加兩岸"自然環境與文學"會議",之後在頁488-90找到相關資訊。
"......但是"他們"和"我們"內心都明白,路是不同的了。....."還不是此時,也不是此地。" ("Not now, not here. ---E. M. Foster《印度之旅》Passage to India (1924) 結尾)




---

小記胡適一家
太太與胡適的故事,本BLOG胡適之先生的世界 The World of Hu Shih另有記。
胡適有一長女,很早就夭折。胡適寫詩哀悼,後來還念念不忘。
胡適二兒子胡思杜小時腦力可能有點受損,不知怎一回事,1948年他決定不跟家庭到南京逃難。50年代初,他似乎被迫與胡適畫清界限,發表傅斯年認為他無法寫出的勸降文章……,後來聽說自殺。

胡祖望小時,胡適與他一起翻譯哈代的小說。

《胡適日記》1938316 今天是祖望生日,他十九歲了。遙祝他有點成就。1939316 兒子祖望今天二十歲。晚年約1959年他與孔德成和胡適一起到台中避壽。台北報紙有人攻擊胡適利用關說將他調到美國,胡適很生氣,…..
胡適長子胡祖望1919-2005年于華盛頓當地時間312日晨因老年癡呆症及肺炎、中風等並發症病逝,享年八十六歲。
    記者在位于臺北中央研究院附近的胡適公園看到,胡適夫婦合葬墓的東南側的一棵椰子樹已于三月九日由工人砍倒。這棵樹旁,有一塊胡祖望為其弟胡思杜而置的約四平方尺的小石碑,上刻:亡弟胡思杜紀念碑。胞兄祖望泐石。這塊石碑旁的草地已清理完畢。有消息說,胡祖望生前曾表示,願死後葬在父母的墓旁,並與弟弟相伴。
        胡祖望早年就讀于西南聯大,後入美國康乃爾大學主修機械工程。畢業後服務于美國斯都德貝克汽車廠,後擔任中國航空公司的工程師、臺灣駐美國機構經濟參事等職。一九八0年胡氏退休。
胡適一家夫妻和二個兒子都藏在南港胡適的墓地。
    胡祖望遺有妻子曾淑昭女士和獨子胡復。胡適、胡祖望、胡復祖孫三代均畢業于康乃爾大學。

 

 

 

 


俞家:讀林懷民《高處眼亮‧館前路四十號──懷念余大綱先生》頁282-94,真是感動。想去看《燈火下樓台》台北:聯經, 1977(親友懷念集)林先生是如何寫的。不料林先生1977年可能相當傷心又忙碌,沒寫「紀念文」。但是,2007年的這篇,懷念之情更成熟。俞大綱全集/燈火下樓台/林懷民/郭小莊
俞大維傳 (李元平)

 

Syrians crossing into Lebanon on Friday at the border town of Masnaa. Thousands have fled the fighting in Syria.
Mohamed Azakir/Reuters

Fleeing Syrians Leave Bodies and Bombs

One family that managed to escape to Lebanon described a hellish landscape punctuated by explosions. Above, Syrians crossing the border.

----

孫康宜教授回憶錄:《走出白色恐怖》(新版2012)重讀孫康宜的《走出白色恐怖》(新版20123次修增板

增益許多。這本書,因為作者的父親說,張光直的回憶錄是杰作,妳那天或許也能寫…..為什麼寄讀在高雄中油子弟學校數月,是改變她的命運? ……與她舅舅在台中公路局的最後一面的粽子(到美國,可不要忘記我們……) ----

2014.8.3 孫教授有Facebook:有很多她家族的資料和故事。

Kang-i Sun Chang


我跟她談她先生的通勤
Hanching Chung 孫教授,恭喜。當施先生說CC每天要通勤,一定很辛苦,我想,他可能稍微誤解美國鐵路系統。不過我還是挺"同情"CC,因為我坐過許多年的交通車去上班。純屬猜測。

Kang-i Sun Chang CC was commuting between New Haven (Yale) and NY City for 24 years (1982-2006)! During those years He was on the train everyday for at least 4 hours--but 6 hours commuting door to door! I am greatly indebted to CC!

Hanching Chung My Salute to CC.My commute days are about 4 hours every day. But I believe CC is productive on the road.




王又曾,王令麟  這約640億的家族淘空案可查起訴書
---

榮祖先生的《史家陳寅恪》(台北聯經,1984) 第一章 "舊時王謝家" (頁1-28)就是陳家三世的家族簡史: "......陳氏一門  三代英才  洵不多見  然而 盛極而衰 更可傷感......憑弔陳氏一家的興亡     何異神州文化的興亡!"


---.

趙元任一家人
趙元任的一些傳記
趙元任全集 (部分)

----

轉型正義週訊          No.194 (2012/7/13)   
*一封遲到六十一年的信
說明:在本會與政治受難者家屬推動下通過的「國家檔案內含政治受


難者私人文書申請返還作業要點」,如今已陸續有家屬提出申請。

家屬郭素貞女士撰文表達申請過程之不便經驗,刊登於2012/
7/13蘋果日報論壇。本會將持續關心此問題,希望促成檔案局在制度與使用規定上鬆綁。

「親愛的吾妻:(一)夫妻中途而別,對不起您,請您原諒。(二)
假如可能,希望您再婚!(三)志遠、素貞的將來一任您,


託您設法使他們姊弟進學吧。」

父親於61年前遭槍決。他在臨刑前夕寫下了這些話。


我今年終於拿回他的五封遺書;可是高齡85的母親,

其心智狀況卻已無法理解摯愛的丈夫,臨終留給她的文字了。
今年偶然由從事歷史研究朋友處得知,
檔案局竟然藏有我父親與一百多位政治受難者的遺書與私人書信。找新聞來看,才知若沒有其他遺屬與民間團體的力爭,這些私人文件恐會繼續塵封在不見天日的檔案櫃中。
我覺得荒謬的是,所謂的遺書不就是死刑者要留給遺屬的嗎?這一封封受難者親筆寫下的書信,傳遞了他們身陷牢獄中對家人無盡的想念與情分,也訴說著理想與家庭責任難兩全的虧欠感與無奈。他們的一筆一畫,盼能成為一絲一縷的安慰,在天人永隔之時,讓家人還能有最後的情感寄託。讓死者誤以為多少能起安慰作用的遺書,會很快送達家屬手中。但我們一等就是60年。
受難者想對家人說幾句話的遺願及盼望存留人世的美好意念,政府冷眼以對,受難者之所以在生命將盡之時,寫下隻字片語,是他們對國家最後的信心與請託,即使受到這麼多冤屈與不公的對待,仍盼望信會被送到家人手中,但國家再次辜負他們。這是對死囚的欺騙?還是對家屬的欺侮?
雖然現在已是民主社會,這荒謬也沒減輕。這些本來就屬我們的私人文件,被政府扣押侵佔超過60年後,還得去向檔案局提出申請返還,過程繁瑣不便,要所有有繼承權的子女都提供身份證明,親筆簽署委託某位子女代辦,散居各地的親屬只好互相郵寄同意書。聯絡過程中我忍不住委曲地想,這為何不是政府派人主動來聯繫辦理,是他們佔了爸爸的東西耶!
再說到檔案的申請,我平日忙於照料母親,趁這次到檔案局之便順便申請父親案件卷宗,包括他的自白書。結果除身份證明文件外,還得提供父親的「除戶證明戶口謄本」!人被政府槍決,身份證有登載,我們也早就得到政府設置的「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補償,檔案局不能自行調查事實嗎? 公務機關彼此能橫向聯繫完成的官僚作業,卻要遺屬在烈日下來回奔波補件,這是民主政府的「公僕」對於政治受難者與家屬該有的「服務」嗎?另一位父親也遭槍決的家屬就覺得不受尊重,氣得不願再申請檔案。 所以當我在檔案局流著淚讀完父親的遺書時,檔案局問我是否願意在7月15日,解嚴25週年當天出席紀念儀式,由馬總統親手把遺書還我。我當下拒絕,只覺有點荒謬。若政府對整個事件、受難者或遺族多點尊重,這封家書不會來得這麼遲、這麼痛、甚至令人憤怒。
我希望藉由我的經驗,能讓往後其他申請檔案的家屬,有更便利、更友善的措施。關於解嚴或人權紀念日,不論我們有多麼嚴肅、崇高的訴求,都該落實在最基本日常的實踐中,這對我來說,意味能早點知道父親在臨走前的掛念,能在失去父親後有機會睹物思人,能明白他對我的期許與不捨。(作者的父親郭慶,在1952年遭到槍決)


 ****

 陳光誠 在美國反對中共的一胎化: 中國大可能有點反淘汰 農村比較鬆 還有兄弟姐妹的

我們可以從家族的力量/家風來思考目前中共的制度的無形損失:


傳記多以個人為單位來寫
少數的書以全家族為單位來寫譬如說:
合肥四姐妹 Four Sisters of Hofei
 我想起讀過英國大法官Denning著的『家族故事』(THE FAMILY STORY)(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世上能「自己」


寫這種書的很少、很幸福…….

錢石英《果姑話飄泊---側寫中國百年》多少也是一家族的故事



 民國人才濟濟  應該還有許多家庭可寫   隨手寫下一些我有興趣書寫的:

 梁家:Wilma Fairbank,"Liang and Lin: Partners in Exploring China's Architectural Past" 梁思成與林徽音

 張家 張嘉鑄等《小脚與西服》張幼儀

 沈怡(君怡) +黃郛(膺白)夫人沈亦雲(景英《亦雲回憶》),沈氏三姐妹

錢家兄弟:錢復回憶錄

莊嚴的兒子: 莊喆 莊申    莊申 110篇    莊靈莊喆《主題‧原象---莊喆 畫展》
話本楔子彙說-莊因香蕉魚的好日子 (金魚市場缸裡的黃昏)"A Perfect Day for Ban...



 李遠哲一家(8位子女)足得一記
 《智慧的薪傳:大師篇》(郎靜山+蘇雪林+黃`龜理+楊三郎+王夢鷗+吳大猷+黃友棣+顧正秋+余英時+李遠哲等.10人),台北: 文建會/新聞局,1995 ,頁.374--415

孫輩續傳承 楊三郎美術館 今天開幕



「楊三郎美術館」門口立著一尊楊三郎手執畫具的雕像。 (記者潘杏惠攝)
楊三郎美術館將楊三郎的畫作製作成動畫,讓觀賞者有不同的感受。 (記者潘杏惠攝)

〔記者潘杏惠/新北報導〕坐落在新北市永和區博愛街的「楊三郎美術館」休館多年,今天起重新開幕,由楊三郎的孫子楊啟明接手營運,傳承延續祖父的藝術精神。
楊三郎美術館位在有藝術街之稱的博愛街,街道上瀰漫著濃厚的藝術氣息,美術館內則是林蔭密佈,幽靜深遠,另有一番吸引人的魅力。
館內一樓至四樓珍藏近百幅楊三郎的油畫作品,五樓則收藏了其夫人楊許玉燕的作品,不過由於私人美術館經營不易,近幾年來幾乎不對外開放,隨著楊許玉燕今年辭世,美術館的未來發展備受外界關注。
楊啟明強調,爺爺是台灣本土畫家,擅長捕捉大自然風貌,這次接手美術館營運工作,希望跳脫過去單純看展的模式,聘請工讀生在館內調製飲料,觀賞者可恣意在館內或戶外林蔭喝咖啡聊藝術,享受午後的美好時光,另外場地也提供婚紗攝影、開派對等服務,酌收場地費。
美術館今天早上十一點開幕,邀請音樂家演奏表演,下午一點半及三點半有兩個場次的導覽服務。
美術館固定開放時段為每週日早上十一點至下午五點;週三至週六採預約制,時間上午九點至下午五點,最好在七天前預約,週一、週二與國定假日休館。
楊啟明補充,美術館全票一百元,優待票五十元,團體票八十元,飲料券一百元,營收做為營運基金之用。
楊啟明指出,目前推出團體套票,六人以上成行,每人兩百五十元,可享有導覽服務及飲料,但導覽以英文為主,有中文翻譯。預約電話02-29208880、0911-184-860。



Pachelbel, Johann (päkhĕl'bĕl, päkh'əlbĕl'), 1653-1706, German organist and composer, b. Nuremberg. He held a number of posts as an organist in German churches, returning to his birthplace in 1695, where he became the organist at St. Sebald's Church. As a composer he is best known for his chorale preludes and variations, and is famous for the haunting and much-recorded Canon in D Major. Pachelbel is credited with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keyboard works of Johann Sebastian Bach. Two of Pachelbel's sons, Wilhelm Hieronymus Pachelbel, c.1685-1764, b. Erfurt, and Carl Theodorus Pachelbel, 1690-1750, were also musicians and composers; they primarily followed their father's style. The younger son emigrated to the New World c.1730 and became a well-known musical figure in Rhode Island, New York, and South Carolina, and died in Charleston.


*****
吳經熊《超越東西方:吳經熊自傳》(中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2013)



吳經熊在他的英文自傳《超越東西方》(Beyond East and West 這本書應該翻譯成漢文......補:《超越東西方:吳經熊自傳》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3)就提到1935年5月6 ......吳經熊的"文學"神話: The Golden Age of Zen: Zen Masters of...

******
 這本書有許多內容沒收入 羅光的《生活自述》不過內容很精彩
 譬如說描寫1947年吳經熊大使( 13位子女中12位到羅馬覲見教宗Pope Pius XII......教宗跟羅光說"這真是個好家庭!"......)  這二長段羅光有摘譯:
羅光著 《台北七年述往》台北:學生1979再版 頁63-72 譯自Beyond East and West, pp.331-32等  羅光著 《生活自述》2000《台北七年述往》197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