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1日 星期二

Lucian W. Pye (白魯恂; 1921 – 2008) ;Holocaust memorial built outside home of Björn Höcke,



Björn Höcke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jörn_Höcke
Björn Uwe Höcke (born 1 April 1972) is a German politician for the political party, Alternative for Germany (AfD). Contents. [hide]. 1 Background; 2 Political career ...




故事是這樣:
德國第三大政黨極右派AfD政客何克(Björn Höcke)在今年一月大聲說,柏林市中心有個大型的猶太紀念碑,是「恥辱紀念碑」,但他的意思是可不是「反省的恥辱」,而是,建造反省過去的紀念碑是德國恥辱。
然後啊,一群社運人士,就在他家前面,蓋了一個猶太紀念碑,送他。
你說,你說,當社運人士有這麼簡單嗎?要有創意,要能行動,還要會美工、建築、藝術。
*****
Yet his physical presence offered no clue to his storied abilities to manipulate events ''much like a puppeteer,'' as the political scientist Lucian W. Pye put it.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was that Mr. Deng was five feet tall but, as one scholar observed, ''that was surely an exaggeration.''
In an essay in 1993, Professor Pye described an audience with Mr. Deng:
''As he settles into an overstuffed chair, his sandaled feet barely touch the floor, and indeed hang free every time he leans forward to use the spittoon. He has an atrocious Sichuan accent, which makes his words slur together like a gargle. There are few signs of liveliness of mind, of wit or humor, and no sustained, systematic pursuit of ideas.''

2017.11.3 買本二手書:
  • 1981. The Dynamics Of Chinese Politics. Cambridge, Mass.: Oelgeschlager, Gunn & Hain.


Lucian W. Pye (Chinese白魯恂pinyinBái Lǔxún; 21 October 1921 – 5 September 2008) was a political scientistsinologist and comparative politics expert considered one of the leading China scholars in the United State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ucian_Pye


白魯恂英語:Lucian Pye, 1921年10月21日-2008年9月5日)美國政治學家、漢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他的研究主要關注文化差異在第三世界國家政治的現代化發展中的特殊作用,被認為是政治文化概念最早的實踐者和提倡者。對美國幾代政治學家有較大影響。[1]

生平[編輯]

白魯恂出身於派駐中國的公理會傳教士家庭,出生在中國山西省汾州。他小時候曾受中英雙語教育。但回美國讀小學之後中文基本遺忘。1939年進入明尼蘇達州卡爾頓學院讀書,其間認識了Mary Toombs Waddill,1945年與之結婚,後者成為他重要的合著者和編輯。二戰中,他回到中國,成為美國海軍陸戰隊第5軍的文職官員,軍階少尉。後進入耶魯大學,在Gabriel Almond指導下攻讀博士學位。期間表現出驚人的學術能力,與其他多位政治學家共同超越了傳統的現實主義方法,開始探討國際關係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因素。1951年,以論文《1920年代的中國軍閥政治體制》獲得博士學位。
麥卡錫主義時代,他反對當時反共思潮對政治學強加的束縛。1956年起在麻省理工學院任教,長達35年。最初在國際研究中心,後參與創建了政治學系,培養了許多美國政治學者和政治家。
他在香港建立了研究中心,並在馬來西亞緬甸工作過。他對馬來西亞的研究,認為共產主義對當地的吸引力來自對變革步伐的不安全感。他認為,在解釋發展時,心理因素比經濟因素更加重要。他在1976年著作 Mao Tsê-tung: the man in the leader 中,將毛澤東的反叛性格歸因於心理學上的嬰兒全能感。Donald L. M. Blackmer 教授批評他的方法想像超過事實的證據,不過可以解釋不然無法解釋的現象。[2]他1996年的論文認為毛可能是自戀(narcissism)與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syndrome)。[3]
他在許多美國涉及亞洲的研究和政策機構如美中關係委員會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任職。曾擔任許多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包括約翰·甘迺迪的顧問。1988—1989年任美國政治學會(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主席。[1]

主要著作[編輯]

中譯本[編輯]


......白魯恂在《毛澤東的心理分析》一書中表示,他所蒐集到的大量有關毛澤東的資料提供的證據揭示,毛澤東的個性特徵中,的確存在存在著某種邊際性人格特徵和自戀主義者的心理併發症情形。

該書公開運用心理學上有關自戀感和邊際性人格綜合症的觀點,來分析了毛澤東的行為。

據書中闡述,所謂自戀感,通常可以被理解為某種對自我的、誇大了的愛。而邊際性人格特徵,通俗些說就是:對控制、駕馭和利用他人有著強烈的慾望;同時,總能對自己的情感保持警惕,且對究竟是誰控制誰這一問題有著清醒的認識。

據稱,具有邊際性人格特徵的人,不但無法發展任何重要的人際關係紐帶(或者說對某人的依戀感),而且還對受到忽視與怠慢有著較為敏感的理解。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寧願隨時準備拋棄其他人,而不願冒被其他人拋棄的風險。因為具有這種心理特徵的人覺得,自己是特別的,與眾不同的,但卻未得到恰當的理解與尊重。這樣一來,任何特別接近自己的人,就可能立即變成對手或者敵人。

文章稱,體現出邊際性人格特徵的人一般臉皮較薄,對批評高度敏感,且很容易感覺到自己是否受到忽視;但另一方面,對其他人實際上究竟如何解讀自己,他又似乎漠不關心,無動於衷。而具有這一性格特徵的人,其生活中心通常會圍繞著一系列的敵手。

結果,他的身上就會體現出兩種同時存在的感情:一方面是個受難者,遭到其他人的欺騙和傷害;但另一方面,則是主動地面對和挑戰其他人,永不妥協,並由此生發出某種愉悅感。......

英文[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移至:1.0 1.1 麻省理工學院網站訃文 MIT professor Lucian W. Pye, leading China scholar, dies at 86麻省理工學院.(英文)
  2. 移至^ Douglas Martin. Lucian W. Pye, bold thinker on Asia, is dead at 86紐約時報. September 11, 2008.(英文)
  3. 移至^ Lucian W. Pye. Rethinking the Man in the Leader. The China Journa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Jan 1996, (No. 35): 107–112.(英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