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皎碧
不知道該說是陰錯陽差?還是因緣際會?約從1994年我就開始翻譯日本時代的美術評論。剛開始有很多作家和畫家,我都不認識。隨著在美術館工作日久,漸漸才認識他們也才知道自己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我翻譯過吳天賞先生的文章,卻一直不知道他是怎樣的一位人物,看了這段影片才知道竟是228犧牲者。翻譯這些文獻資料時,兒子正在我的肚子裡,一轉眼都快三十歲了,直至今日我終於知道吳天賞先生,真的非常驚訝。
YOUTUBE.COM
228受難者吳天賞獲頒回復名譽證書 6子女返台見證-民視新聞
【民視即時新聞】二二八事件中樞紀念儀式今年在嘉義縣舉辦,總統蔡英文頒發回復名譽證書給受難者家屬,其中一位受難者吳天賞的六名女子女,特別從美國回台參加儀式。吳家大姊高齡都已經89歲,最小的弟弟也有77歲,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吳天賞(1909年—1947年),筆名:吳勞三,台中市人,日本青山學院英文系畢業,曾參加台灣藝術研究會、台灣文藝聯盟東京支部,畢業後返台,擔任《台灣新民報》編輯,戰後為《台灣新生報》台中分社主任,1947年病歿。[1][2]
文藝作品[編輯]
文藝作品列表[3][編輯]
短篇小說[編輯]
- 〈龍〉:1933年7月刊載在《フォルモサ》(中文名稱:福爾摩沙)。
- 〈蕾〉:1933年12月刊載在《フォルモサ》(中文名稱:福爾摩沙)。
- 〈蜘蛛〉:以「吳鬱三」為筆名,該文刊載在1935年3月的《台灣文藝》。
- 〈野雲雀〉:以「吳鬱三」為筆名,該文刊載在1935年8月的《台灣文藝》。
日文詩[編輯]
- 〈顏〉、〈喫茶店〉、〈愛〉:這三首詩作刊載在1935年6月的《台灣文藝》。
- 〈夕陽〉:這首詩完成於1940年5月。
文藝隨筆及翻譯[編輯]
- [音樂評論]〈音樂感傷─鄉土訪問音樂演奏會を聽きて〉:1934年12月,發表在《台灣文藝》。
- [展覽評論]〈繪畫巡禮〉:1935年5月,發表在《台灣文藝》。
- [文學評論] 吳天賞曾介入楊逵、張深切等人的文學論爭,其在《台灣文藝》發表的論戰文章,文章數量與篇目待考查。
- [隨筆]〈鹽分地帶の春に寄せて〉:1936年1月,發表在《台灣文藝》。
- [翻譯]〈名優ベルグナー〉:吳天賞翻譯アーヴイン的作品。1936年3月,發表在《台灣文藝》。
- [隨筆]〈崔承喜の舞踴〉:1936年8月,發表在《台灣文藝》。
- [文學評論]〈文學雜感─古い新らしいこと〉:1936年8月,吳天賞這篇文學評論刊載在《台灣新聞》。由於他認為文學的社會性與階級是次要問題,被作家呂赫若評為虛無主義者。
- [文學評論]〈「文藝台灣」を讀みてく〉:1940年1月12、13日,發表在《台灣新民報》。
- [展覽評論]〈わなゝく美!藍蔭鼎氏の水彩畫展〉:1940年2月15日,發表在《台灣新民報》。
- [隨筆]〈藤原義江の來台─音樂巡禮の思ひ出〉:1940年4月8日,發表在《台灣新民報》。
- [隨筆]〈夢の話〉:1940年4月,發表在《台灣藝術》。
- [展覽評論]〈結局あなたが描いたものだから─畫家の內容〉:1940年5月,發表在《台灣藝術》。
- [展覽評論]〈台陽展洋畫評〉:1940年6月,發表在《台灣藝術》。
- [對談內容]〈第三回府展の洋畫に就いて〉:這篇文章是吳天賞與楊佐三郎(本名:楊三郎)的對談內容。1940年11月,發表在《台灣藝術》。
- [隨筆]〈美しき步み─吳天華君の個展に因みて〉:1940年12月13日,發表在《台灣新民報》。
- [隨筆]〈遜仁の思ひで〉:1941年6月,發表在《台灣文學》。
- [繪畫評論]〈洋畫家點描〉:1941年9月,發表在《台灣文學》。
- [隨筆]〈寸話〉:1942年3月,發表在《台灣文學》。
- [展覽評論]〈府展に關する諸說〉:1943年1月,發表在《台灣文學》。
- [隨筆]〈台灣美術論〉:1943年3月,發表在《台灣時報》。
- [繪畫評論]〈名作紹介─張氏翩翩〈靜物〉〉:1943年4月12日,發表在《興南新聞》。
- [展覽評論]〈府展油繪評〉:1943年12月,發表在《台灣藝術》。
- [座談內容]〈台陽展を中心に戰爭と美術を語る(座談)〉:1945年3月,發表在《台灣藝術》。這場座談會是由南方美術社主辦,在1944年4月~5月之間舉辦,確切的活動日期有待考查。
戰後的翻譯與收錄情況[編輯]
- 吳天賞的日文詩〈夕陽〉,戰後由台灣詩人陳千武翻譯成中文,之後被收錄在陳明台主編的《陳千武譯詩選集》裡。
相關研究[編輯]
使用「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查詢,到2014年10月24日為止,以作家生平及其作品、學術成就為談論焦點的文章,還沒有找到一本,不過在公立圖書館的架上,能找到一本介紹吳天賞的書,如下所示:
- 黃琪惠/著,《臺灣美術評論全集—吳天賞‧陳春德卷》,藝術家出版社,1999年。
參考文獻[編輯]
***
王桂榮. 《王桂榮回憶錄:一個台美人的移民奮鬥史》. 遠流出版社. 1999年. ISBN 957-32-3647-8.
「有錢不能使人幸福,幸福的泉源只有一個,就是使別人得到幸福。」」
王桂榮(英語:Wang Kenjohn,1931年11月4日—2012年2月11日)臺灣企業家,生於日治台灣台北州台北市大稻埕(今台北市大同區),曾目睹二二八事件導火線的圓環緝菸事件。後移民美國,擁有中華民國與美國雙重國籍。
王桂榮熱心於台灣公益與黨外運動,設立了有「台灣諾貝爾獎」稱號的台美基金會, 也是台灣人公共事務會的創辦人之一。1988年,曾獲美國總統雷根頒授「亞太裔十年成就獎」得主之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